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国王鞠躬,国王杀人 - 国王鞠躬,国王杀人(3)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在亚历山大·沃纳的小说《墙中窗》里,出乎意料的是,桑椹王也在字里行间穿行。他在这里变身女人,脖子上的蓝色条纹变成了首饰。她脖子上蹲着我童年时的桑椹王。“她接过父亲递给她的玻璃杯,一饮而尽的时候,我注意到她粗壮的脖子上有一根黑丝绒带,上面挂着块奖牌。一个月后,我们明白了父亲没错。我问他母亲是如何杀死自己的,我的问题纯粹是个形式,因为我知道,杀死她的是这根黑丝带??恐怕这勒紧的颈带(手指稍微往里一钩,就能把她勒死)是她直挺挺地躺着不动的原因吧。”
  朋友死后,再看到绳子总让我感觉异样,我一直避免接触它们。公车上的悬挂把手我不会去碰。大衣挂在立式衣架上,仿佛脑子里响指一打,脚在其中停留了一瞬,随后离地而去。我在车站的书报亭买了张明信片,讲解各式领结的打法。领结是衣领下、环绕脖颈的再明显不过的绳套。我买得太轻率了,我以为自己能够直面这领结的大阅兵。为了驱走恐慌,我长久地盯着它看,直到它不再干扰我。我把明信片塞到抽屉的最下面,一躺就是好几年。我不会把它寄给任何人,也不想扔掉。
  谋杀常常被导演成自杀。反过来,轮到自己人时,自杀也可能被说成是意外。所有中上层干部都效仿齐奥塞斯库打猎的爱好,有的出于自愿,有的则是不得已。打猎成了干部们的一项体育运动,森林里的党员活动,最偏僻的小地方的官员也不例外。蒂莫什瓦的一个干部,因为厌倦了生活,在猎鹿时,趁没人注意,将一颗子弹射进自己嘴里。报纸的“纸房子”说,他在打猎时意外身亡。我认识一个大学生,她父亲当时也在场,所以对真实情况有所了解。我们生活在死亡的威胁之下,生命的长短全由国家定夺,看到这种报道往往会生出许多苦涩的幽默。我那个四五年后被吊死、档案中被写成是自杀的建筑工程师朋友,听到这“狩猎事故”时说:“原本是猎人打鹿,但鹿却穿过了这位猎人的上腭。”我们就“上腭之鹿”编起了笑话,笑话又带出新的笑话,成了连环笑话:“宁要手中麻雀不要口中之鹿”,或者“宁要村中教堂不要柜下臭虫,宁要柜下臭虫不要棺上盖子”。每个人添点油加点醋,编出一篇即兴童话,一个由零星图像拼成的马赛克,一个压一个,成为小组的一种诗歌练习,用讽刺和挖苦平抑每人心中的恐惧。游戏产生了一种活力,因为每个人都把前面一句进一步推向荒谬。我们的作品像德国童话一样规规矩矩地开始:“从前啊,”紧接着一个罗马尼亚式童话的开始:“从前啊,和从未发生过一样。”罗马尼亚童话都是这样开始的。以这样一个经典罗马尼亚式童话的开端,直指政府蹩脚的谎言,已经足够大家爆笑一场。我们还可以这样不断滚动下去:“从前啊,和从前一样,当时啊,和从未发生过一样。从前啊,也无所谓怎么样。从前的某一次啊,数不清是在第几次了,和从未发生的一样。从前啊,从前的最后一次,打猎时啊,一个猎人,和别的猎人一起,不知道啊,总共是多少猎人。当四周啊,不知道方圆多少里,再没有第二个猎人的时候啊,除了这一个,也不知那是几个猎人当中的第几个??”这种比对要不断升级直到顶点,句子则变成迷宫。

  在纵横交错之中的某一个地方,猎人柔弱的粉红上腭要赤身奔跑在森林坚硬的土地上,它必须碰到一只鹿,要长大,长出皮毛和鹿角,和鹿接近到足够以假乱真的程度,最后被自己的主人一枪打死。具体如下:“上腭和鹿彼此相像,像森林和森林相像,像树和树枝和树叶与别的树和树枝和树叶相像,像旗子或豌豆和别的旗子或豌豆相像,正如某个同志和另一个同志相像。”我们有个句子迷宫一览表,很长,那是我们的领土主权。我们把无数路径和弯道放进去,直到脑子里乱成一团。
  上面的内容是我自己新编的,原来的早已淡忘,但大致意思是一样的。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渴望激怒了国王。习诗使我们更加渴望生命。不加掩饰的幽默笑话是对现政权解体的一种想象,同时也是给自己打气,因为我们嘲讽的对象随时可能终结我们的生命。与其说集体创作笑话给我们带来了喜悦,毋宁说那是我们偷来的喜悦。房间里的确有我们嘲弄的臭虫——窃听器。有时,我们已经记不得哪些内容是自己或朋友编的,在天知道第几次的审讯中,审问者会倒回到这段已被遗忘的时间,用特工分析方法,就我们的“反动观点”个别对质,一字一句和我们清算。有时,他们还把整个故事翻译成蹩脚的罗马尼亚语,翻译后的文字幽默感荡然无存。审讯往往要持续半天,直到自己的脑袋都不知道是谁的了。审讯终于结束之后,我们坐在一起商量对策,如何在否认自己言行的同时不致牵连别人。我们的故事翻成罗语后,政治风险没有降低,文学性却被严重歪曲,诗意丧失殆尽,这是我十分不愿看到的结果。审问时,连续几个小时的反刍让我渐渐忆起原文,我本能地想恢复原文中的诗意,但我必须忍住,否则就成了自我控告。

  每次,当审问者认为已将死我的时候,总会以一种胜利者的口吻说:“你瞧,事物总是相关联的。”他说得对。但他不了解,在我头脑中,有多少事情,又是哪些事情关联在一起是违背他的。他坐在一个抛光的大写字台前,而我面前是一张刨得不平的小三角桌,这在我就已经是一种关联。“你瞧。”是的,我瞧见了,桌面上的许多凹痕,那是其他受审的人——对他们我们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他们是否还活着——留下的。连续几小时的审问,我必须一直盯着审问者看,这让他成了国王。他的光头恐怕需要我祖父战俘营的理发师来处理,他裤角和袜边之间露出的小腿肚上一根毛都没有,闪着难看的白光。是的,在他脑子里,所有事情联系在一起对我很不利,但我脑子里联系的是别的东西:如象棋子中站着一只王,微微鞠躬,审问者体内也有个王,是杀人的王。那是我刚刚开始受审中的一次,在一个夏日的午后,刨子幽灵也来了。窗玻璃在阳光下泛着波浪形微光,在地板上洒下一圈圈白色的光环。在审问者横穿房间时,光环爬上他的裤腿。我暗自希望他蹒跚一下,让光环爬进他的鞋,穿过脚掌将他杀死。
  几个星期后,国王不仅走进他光头上消失了的头发,也走进我依然存在的头发。我们俩的桌子中间,明亮的光环又落在地板上,蛇一样盘旋着,比平时要长。外面风很大,光环飘忽不定。审问者一忽儿站起来,一忽儿又坐下,显得神经兮兮。刨子幽灵很不安,审问者一直看着它。我一动不动坐在那儿,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刨子幽灵只是个影子,像小丑一样跳来跳去。他在我和刨子幽灵之间失去了控制。他走过来走过去,在我桌边大声咆哮着,我感觉耳光就要上来了。但他举起的手,却从我肩膀上捏起一根头发,准备让它在两指之间落到地板上。我不知为什么突然对他说:“请把头发放回去,那是我的。”他慢慢地——像慢镜头一样——把胳膊放到我肩膀上,摇摇头,穿过光环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的树笑起来,他的笑带着回声。趁他笑的时候,我顺着眼角看了一下我的肩头,他真把头发按原样放回去了。这一回,国王之笑也没用,他对头发插曲没有思想准备。他从马鞍上被甩得太远,落得个出丑。我感到一阵愚蠢的满足,好像我从此把他牢牢攥在手心。他的摧毁训练只在程序正常时起作用,他只会按部就班,即兴发挥对他来说是一种冒险。这一切并不真实,是纯粹的臆想,但对我有用。

  头发与理发师总是和国王有关。我和朋友们离开住所前,会把头发放在门把手上、柜子把手上,抽屉里的手稿上,书架的书上。这是机警而不为人注意的标志,能告诉主人不在家时是否有过不速之客。“差之毫发”、“发丝般纤细”、“发丝一样精确”,对我们来说不只是固定的用法,它们已经变成了我们的生活习惯。
  我在小说《心兽》中写道:“我们的心兽像小鼠一样溜走。它们将皮毛扔到身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我们事后予以谈论,它们会更长久地滞留在空气中。写信时不要忘记写日期,永远记着往信封里放一根头发,埃德加说,如果头发不见了,就说明信被打开过。我心想,一根根头发,就这样随着火车走遍整个国家,深色的是埃德加的,浅色的是我的,库尔特和乔治是红色的。”
  我的朋友罗尔夫·波塞特,准备离开罗马尼亚前往德国的时候,家里被秘密警察彻底翻了个遍,所有信件和手稿都被带走了。他们走后,波塞特拿起一把剪刀,默默地走到盥洗室的镜子前,剪下一缕头发和一撮胡子。七个星期之后,人们才明白这疯狂剪刀其实是一次自杀演习。到德国六个星期后,他从收容所的窗户跳了出去。
  男人的发型较之女人具有更突出的政治象征,它能显示国家对个人生活的干预,象征压迫的程度。
  所有男人,一度或永久属于国家后,都会被剃光头,比如士兵、囚犯、孤儿院的孩子,和犯了错误的学生。学校每天都会监督孩子们头发的长度——脖子到头顶的下半部分不能留头发,耳垂要有一指宽不能被遮挡。不只小学生如此,在中学甚至大学,头发的长度也沿用这个标准。理发馆按性别分开,男男女女在同一间发廊理发是不可想象的。国王要求男女有别,好让他能够一览无余。
或许您还会喜欢:
野性的呼唤
作者:杰克·伦敦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它目睹了人与人、狗与狗、强者与弱者之间冷酷无情和生死争斗,于是为了生存,它学会了只求活命、不顾道义的处世原则,变得凶悍、机智而狡诈。最后,在森林中狼群的呼唤下,巴克狼性*复萌,逃入丛林,重归荒野。在小说中,杰克·伦敦运用拟人手法,把狗眼中的世界及人类的本质刻画地淋漓尽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冷酷的现实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客观现实。 [点击阅读]
闪灵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2
摘要:记不得哪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对艺术而言,人类的两种基本欲望只需极小的代价便可以挑动起来,那就是恐惧与性欲。对后者,非本文所涉及的话题,姑且略去。但是把恐惧带进我们的生活,却真的不难。最简单的方法:你可以躲在暗处,出奇不意地向某个路过此地的人大吼一声,你的目的就能达到。当然,前提是他不知道你要玩这个游戏。换句话说,就是对他要保证两个字——悬念。 [点击阅读]
零的焦点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秋天,经人做媒,板根祯子和鹈原宪一订了婚。祯子二十六岁,鹈原三十六岁。年龄倒很相配,但社会上看来,结婚似乎晚了点。“三十六岁还打光棍,不知过去有过什么事?”提亲时,祯子的母亲最为介意。也许有过什么事,三十六岁还没有碰过女人,似乎说不过去。但媒人说绝对没有。好像是在撒谎。作为一男人,也太懦弱了。工作已经多年,置身于男人世界里的份子是这样想的。事实上,和女人完全没交往的男人,会叫人瞧不起。 [点击阅读]
青鸟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郑克鲁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Maeterlinck,1862—1949),比利时象征派戏剧家。出生于公证人家庭,早年学习法律,毕业后随即到巴黎小住,结识了一些崇尚象征派诗歌的朋友,从此决定了他的文学生涯和创作倾向。他的第一部作品《温室》(1889)是象征派诗歌集。同年发表的剧本《玛莱娜公主》得到了法国评论界的重视,这个剧本第一次把象征主义手法运用到戏剧创作中。 [点击阅读]
1973年的弹子球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喜欢听人讲陌生的地方,近乎病态地喜欢。有一段时间——10年前的事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逢人就问自己生身故乡和成长期间住过的地方的事。那个时代似乎极端缺乏愿意听人讲话那一类型的人,所以无论哪一个都对我讲得十分投入。甚至有素不相识的人在哪里听说我这个嗜好而特意跑来一吐为快。他们简直像往枯井里扔石子一样向我说各种各样——委实各种各样——的事,说罢全都心满意足地离去了。 [点击阅读]
1Q84 BOOK2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nbs;《1Q84BOOK2(7月-9月)》写一对十岁时相遇后便各奔东西的三十岁男女,相互寻觅对方的故事,并将这个简单故事变成复杂的长篇。我想将这个时代所有世态立体地写出,成为我独有的“综合小说”。超越纯文学这一类型,采取多种尝试。在当今时代的空气中嵌入人类的生命。 [点击阅读]
人间失格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人间失格》(又名《丧失为人的资格》)日本著名小说家太宰治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作品,发表于1948年,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纤细的自传体中透露出极致的颓废,毁灭式的绝笔之作。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人生与思想,隐藏于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藉由叶藏的独白,窥探太宰治的内心世界,一个“充满了可耻的一生”。在发表这部作品的同年,太宰治就自杀身亡。 [点击阅读]
假戏成真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接听电话的是波洛的能干秘书李蒙小姐。她把速记簿摆到一边去,拎起话筒,平淡的说,“屈拉法加8137。”赫邱里-波洛躺回直立的椅背上,闭起双眼。他的手指在桌缘上轻敲着,脑子里继续构思着原先正在口述的信文的优美段落。李蒙小姐手掩话筒,低声问说:“你要不要接听德文郡纳瑟坎伯打来的叫人电话?”波洛皱起眉头。这个地名对他毫无意义。“打电话的人叫什么名字?”他谨慎地问。李蒙小姐对着话筒讲话。 [点击阅读]
冰与火之歌5
作者:佚名
章节:73 人气:2
摘要:人味在夜空中飘荡。狼灵停在一棵树下,嗅了嗅,灰棕色毛皮上洒满了斑驳阴影。松林的风为他送来人味,里面混合着更淡的狐狸、兔子、海豹、鹿,甚至狼的气味。其实这些东西的气味也是人味:旧皮的臭气,死亡和酸败的气息,且被更浓烈的烟、血和腐物的味道所覆盖。只有人类才会剥取其他动物的毛皮毛发,穿戴起来。狼灵不怕人,就和狼一样。他腹中充满饥饿与仇恨,于是他发出一声低吼,呼唤他的独眼兄弟,呼唤他的狡猾小妹。 [点击阅读]
匹克威克外传
作者:佚名
章节:57 人气:2
摘要:匹克威克派除却疑云,把黑暗化为耀眼的光明,使不朽的匹克威克的光荣事业的早期历史免于湮没,这第一线光辉,是检阅匹克威克社文献中如下的记载得来的;编者把这个记录呈献于读者之前,感到最大的荣幸,这证明了托付给他的浩瀚的文件的时候所具有的小心谨慎、孜孜不倦的勤勉和高超的眼力。一八二七年五月十二日。主席,匹克威克社永任副社长约瑟夫·史密格斯阁下。一致通过如下的决议。 [点击阅读]
南非洲历险记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南非洲历险记--第一章在奥兰治河边第一章在奥兰治河边1854年2月27日,有两个人躺在奥兰治河边一棵高大的垂柳下,一边闲谈一边全神贯注地观察着河面。这条被荷兰殖民者称作格鲁特河,被土著霍顿督人称作加列普的奥兰治河,可以与非洲大陆的三大动脉:尼罗河、尼日尔河和赞比西河相提并论。像这三大河流一样,它也有自己的高水位、急流和瀑布。 [点击阅读]
堂吉诃德
作者:佚名
章节:134 人气:2
摘要:【一】乍看似乎荒诞不经.实则隐含作者对西班牙现实深刻的理解.作者采用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现实与幻想结合起来.表达他对时代的见解.现实主义的描写在中占主导地位.在环境描写方面.与旧骑士小说的装饰性*风景描写截然不同.作者以史诗般的宏伟规模.以农村为主要舞台.出场以平民为主.人数近700多人.在这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绘出一幅幅各具特色*又互相联系的社会画面.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也是虚实结合的.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