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怪诞心理学 - 第四卷:彩票、满月抓狂和十三俱乐部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支持迷信思想的人争辩说,这些信仰肯定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它们都已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他们这么说也不无道理。在有据可查的所有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几乎都已经发现了幸运符、护身符和避邪物。敲击木头的迷信可以追溯到异教徒的宗教仪式,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祈求得到仁慈而强大的树神的帮助。靠墙放置的梯子会形成一个自然的三角形,人们会将其看作三位一体的象征。13之所以被看作不吉利的数字是因为刚好有13个人参加耶稣最后的晚餐。
  质疑迷信的人并不会把这些历史数据看作迷信成立的证据,他们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令人堪忧的、根深蒂固的不合理现象,科学试验一直都无法证实这些迷信思想的确是能够成立的。他们这么说当然也有一定的道理。迷信行为和国家彩票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每一周,全球都会有数百万人购买各种类型的彩票,他们都希望能够幸运地得到一大笔钱,从而彻底改善自己的生活。彩票的中奖号码都是随机开出的,应该没有什么可靠的办法能够预测到开奖结果。然而,这并不能阻止人们尝试以各种奇怪的方式提高自己的中奖概率。有些人每周都会购买同一组"幸运"数字。还有一些人会依据重大事件选号,比如自己的生日、孩子的年龄或者他们的门牌号。有些人甚至想出了更令人费解的方式,其中包皮括把每一个数字都写在一张纸上,再把这些纸片撒在地板上,随后让他们养的猫走进房间,猫碰到的那些数字就成为了他们的最终选择。
  当英国第一次发行国家彩票时,我和另外两位心理学家彼得·哈里斯以及马修·史密斯决定测验一下各种不同的选号方式。我们在英国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时间之外》上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实验。我们请1000名彩民在开奖之前把他们选的号码寄给我们,并告诉我们他们是否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同时还要描述一下他们的选号方式。我们很快就收到了彩民填写完毕的彩票调查问卷。最终有700名彩民提交了问卷,他们想要购买的彩票数量超过2000张。在开奖的前一天,我和马修把每个人选的号码都输入到了一个总的数据表中。做完这一切后,我们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收集到了一些非同寻常的信息。如果幸运的人选中的中奖号码真的比不幸的人多,那么幸运的人会选但不幸的人未选的号码就更有可能成为中奖号码。我们此前并没有想到这一点,但如果这个理论是正确的,我们为实验收集到的数据就有可能让我们成为百万富翁。

  我和马修就这么做是否合乎道德至少讨论了几秒钟,然后就开始分析收集到的信息。我们注意到有些数字被幸运的人选中了,但不幸的人并没有选。我们慢慢地确定了"最可能"的获奖号码——1、7、17、29、37和44。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我为自己购买了一张彩票。英国国家彩票是在每周六的晚上开奖,并会在黄金时段通过电视现场直播。和往常一样,49个球被放进摇奖机里,随后依次摇出六个号码和一个"特别"号码。最终的中奖号码为:2、13、19、21、45和32。我们竟然一个号码也没有选对。那么,参与实验的幸运儿和不幸之人是否会有更好的表现呢?事实上,大家的表现没什么两样。幸运的人选对的号码并没有比不幸的人更多,那些使用各种迷信方式选号的人也并不比随机选号的人更为幸运。至于那些依据自己的生日、孩子的年龄或宠物的行为选号的人,他们的表现也没有任何过人之处。简而言之,在这一次的较量中,理性以1:0战胜了迷信。
  在这个议题的研究上,其他一些研究人员采取了更加特别的方式。其中我最喜欢的实验之一来自于一名美国高中生,他的名字叫做马克·莱文。莱文和他的朋友们对一个颇为流行的迷信传说进行了测验:看到黑猫从面前走过会给人带来厄运。首先,他们让人们玩一个简单的抛硬币电脑游戏,通过猜测硬币的哪一面朝上来衡量运气的好坏。接下来,在这些人慢步穿越走廊时,资深的训猫师会让一只黑猫从他们的面前走过。最后,所有的参与者再玩一次抛硬币游戏,以便再次评估他们的运气好坏。经过多次抛硬币游戏和"偶遇"黑猫后,莱文得出了实验结论:黑猫并不会给运气好坏带来任何影响。为了确保没有任何遗漏,研究人员又用白猫重新做了一次实验,结果依然是没有任何影响。莱文在研究报告的最后写道:对这个实验持批评态度的人可能会说,黑猫所带来的厄运只会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显现,以实验为目的的抛硬币游戏并不能说明什么。莱文就此提出了自己的反驳理由:"我自己就养了一只黑猫,虽然她已经从我面前走过了成百上千次,但无论是我的学业成绩还是社交生活都没有任何恶化的迹象。"

  研究人员还在看似最理性的地方——医院——进行过类似的实验。医生也是一个迷信的群体,这一点听起来颇令人意外,但与满月相关的行为研究至少证明了这一点。一个美国的研究团队分析了全年范围内约1500例外伤患者的就诊记录,结果发现满月与就诊人数、死亡率、受伤类别以及住院时间并没有任何关系。尽管如此,1987年一份名为《满月抓狂》的调查报告显示,有64%的急诊室医生相信满月会影响患者的行为。此外,92%的护士也表示,在满月的时候工作压力更大。不过怀疑论者也有理由对后面的这个发现提出质疑,因为这些护士也主张额外的压力是她们领取"满月津贴"的正当理由。
  迷信还不止如此。在剧院里说祝福的话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所以演员都会对自己的伙伴说"断条腿吧",其实是为对方送上祝福的意思),同样的道理,如果在急诊室工作的医生听到了"今晚看起来会比较平静"之类的话,他们就会认为新的患者肯定会如潮水般蜂拥而来。来自麻省总医院的安德鲁·阿恩和他的同事们对这个迷信说法进行了验证,并在《美国医学期刊》上撰文描述了所做的实验。30名医生被随机分成了两组。"倒霉"组收到的信息是"祝你值班顺利",而对照组收到的是一张白纸。
  结果显示,倒霉组接待的就诊人数并不比对照组多,睡眠的时间也并不比后者少(事实上,收到祝福信息的组接待的患者数量要少于收到白纸的组,睡眠的时间也要多于后者)。就像所有重要的科学发现一样,这个实验如今在世界各地都有人在不断重复着。其中之一就是英国医生帕特里克·戴维斯和亚当·福克斯所做的验证。他们把急诊室的工作日分为两种:对照日和"问题日"。在对照日里,工作团队谈论的是天气状况,但在"问题"日里,他们都会说当晚应该会很平静。他们得出的实验结果和美国医生并无二致,两种不同日子的就诊人数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验证迷信说法的实践中,最系统和最全面的实验或许应该追溯到上个世纪末。19世纪80年代,美国南北战争中的退伍老兵威廉·福勒上尉决定向命运发起挑战,于是在纽约创建了十三俱乐部。他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在每月的13号,他都会邀请12名客人跟自己共进晚餐,并打破各种广为人知的迷信说法,比如把盐撒在桌子上、交叉放置叉子,以及在室内打开雨伞等。福勒上尉万没想到十三俱乐部竟然一炮打红,并很快成为了纽约市最热门的社交俱乐部。这促使他不得不去寻找更大的房间,以便放下更多的桌子,每桌都做13个人。在后续的40多年里,俱乐部的会员激增到了数千人,其中荣誉会员名单中至少包皮括连续五任美国总统。会员们挑战迷信思想的心态和力量的确不容忽视。1886年12月13日,政治家、演说家和疑神论者罗伯特·格林·英格索尔在俱乐部发表演讲时提到:
  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破除迷信。迷信妨碍了人类的幸福。迷信是一条可怕的毒蛇,扭动着它那可怕的身姿从天而降,用它的毒牙刺穿了人们的心脏。只要我还活着,我就会尽我所能去消灭这个可怕的怪兽。
  英格索尔进一步解释说,如果他死了,而且发现的确有来生,他依然会致力于跟那些相信超自然力的迷信之人进行争辩。尽管一直都在参与据说会招致厄运、死亡和疾病的行为,但十三俱乐部的成员被证明一直生活得健康而快乐。1895年,在俱乐部的第13次晚宴上,福勒报告说,俱乐部成员的死亡率事实上略低于普通大众的平均水平。1936年,曾担任俱乐部领导者的小亚瑟·莱曼对破除迷信禁忌的正面效果做过如下的评价:
  对于任何想要寻求真正好运、幸福和健康的人,我的建议是从今天开始就破除一切已知的迷信……据我所知,俱乐部的所有成员都很幸运……我今年已经78岁了,我想你们再也找不到比我更幸福或者更健康的人了。
  那么,如果迷信的说法是无法成立的,为什么还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呢?为什么又会一代一代流传至今呢?或许,新几内亚海岸的岛民和第一次海湾战争中试图对付飞毛腿导弹的以色列人可以为我们提供部分答案。
或许您还会喜欢:
歌尽桃花
作者:佚名
章节:77 人气:2
摘要:简介:【穿越架空灵魂转换欢喜冤家情有独钟至死不渝别后重逢王侯将相美男】男主:萧暄【放荡不羁型,深不可测型】女主:谢怀珉(谢昭华/阿敏)【机灵活泼型】配角:谢昭瑛,宋子敬,宇文弈,吴十三(宇文烨),陆颖之,云香,郑文浩,觉明(萧肃),连城,谢昭瑛,秦翡华,耶律卓,小程(程笑生),越风,阮星,柳明珠,张子越风格:轻松结局:喜暗恋了数年的温柔英俊的邻居大哥哥即将结婚, [点击阅读]
世界如此险恶 你要内心强大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2
摘要:自序从今天起,做强大自我的主人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我就困惑于人类心理的这些现象:为什么一个有权或有钱的人,要去羞辱一个弱者?为什么一个人?仅因为没钱,就被众人贬损,活得屈辱不堪?为什么一个人因为在心理上对一些事情无法承受,就发疯甚至自杀?如今,人类早已走出了英国政治哲学家霍布斯笔下的原始丛林,在这个原始丛林里,人对人是狼。 [点击阅读]
再穷也要去旅行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2
摘要:在别人眼中,我的生活方式是很多人所向往和羡慕的。很多人曾告诉过我:我也很想像你那样背着背包到处去体验生活,看看这个世界;只可惜,我没有你的胆量和毅力,再说现实的生活中有着很多放不下的包袱,所以,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多少人可以像你那样,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点击阅读]
河自漫漫景自端
作者:佚名
章节:375 人气:2
摘要:第一章鸟与鱼的距离(一)楼下落地钟发出清脆的声音,自端下意识的合上书,数着,钟敲了十二下。她揉了揉额角,从沙发上站起来。原本拥着的靠垫和毛毯拖在地上,她没管。光着一双脚,走到窗边。从窗帘的缝隙中看着静静的庭院,屋前的水杉默默的立着。夜色深沉。静的让人心里有些发慌。不知道站了有多久,听到外面有车子的响动。自端撩开窗帘一角,看到警卫开了大门。车子进门以后便熄了火。车上下来两个人。 [点击阅读]
那些女生该懂的事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最近有句话很流行,二十岁的女孩是奢侈品,二十五岁的女孩是打折品,三十岁的女人是半价处理品。也有人说,二十岁的女孩是公主,二十五岁的女孩是女仆,三十岁的女人呢?那对不起,是女奴。嘿,我却要说,我不要做公主,也不要做女仆,也永远不会去当女奴,不管我多少岁,我都是我,我都是女王。有男人说,我觉得你很好,只是你不需要我。怎么会呢?我很需要你啊。不,你什么都能自己搞定,你根本不需要男朋友。 [点击阅读]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作者:佚名
章节:69 人气:2
摘要:第1章为什么再怎么整理都整理不好?1.1.从此摆脱“不会整理”的恶梦每当我介绍自己的工作:“我在开课教人怎么整理东西。”大部分人都会睁大眼睛,惊讶地说:“这样也算工作喔?”接下来就问:“整理东西还需要学喔?”的确,从“厨艺课”到“瑜加课”,甚至偶尔还会看到“打禅课”,学习才艺蔚为风潮,导致现在学习才艺这件事似乎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市面上却几乎没有出现所谓的“整理课”。 [点击阅读]
攻心话术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第1章化弱为强:换来主动性a:“你是80后吧?”b:“是。”a:“老家是山东的?”b:“是。”a:“是本科毕业吧?”b:“是。”a:“你工作挺顺利吧?”b:“是。 [点击阅读]
随遇而安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直到现在,我仍然不能确信究竟有多少人能看得下去这么平淡的一本书。我既没有到该写自传的岁数,更没有可以写自传的资本,只是因为今年正好无可避免地迈入不惑之年的门槛,似乎要做一些稍微特别点儿的事情才比较像样,这才有了这本书—这有点儿像我们的国家“逢五逢十”搞大庆的意思。之前出版过两本杂文集,都是我在新闻节目里写的时评,属于本职工作的副产品。 [点击阅读]
24重人格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2
摘要:中文版序言受出版社编辑的委托,我花了几个晚上阅读了全书(台湾译本),深感一个心理学家(CameronWest博士,本书的作者和主角)能用非常优美的文字和细致入微的描述为读者展现他的心路历程,揭示普通人或许不可思议或难以理解的一个多变、离奇、但又确实存在的“世界”——多重人格现象——之难能可贵。 [点击阅读]
七月七日晴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一之一天晴第一部年少爱情,就像初次尝到,那半熟的杨桃滋味,酸酸的、涩涩的,却又忍不住想一再深尝,流转在青涩杨桃、妳憨甜笑靥间,我初次的、纯净的爱情,悄悄萌芽。一之一天晴我叫沉天晴。若要说起我的一生,其实乏善可陈得紧,怕各位看得头重脚轻眼皮撑不开,就挑些重点来说好了。所谓的“一生”,其实也不长,目前为止,才过了十四个年头又三百二十七天八小时零五秒而已。 [点击阅读]
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2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多年来,我目睹过太多人的心理痛苦,我目睹过太多人的心理痛苦,接触过很多心理上已经扭曲、变态的人。我还知道有很多人发疯、自杀。唏嘘感慨之余,我曾经问过自己一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我还挺正常的?我何德何能?答案是:我懂心理分析。 [点击阅读]
人生是一场修行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第1章前言人生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成功的人生离不开修行。正如圣人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也就是说,无论是谁,要想实现梦想,改变命运,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都必须脚踏实地地进行自我修行。我们在成长与学习的过程当中,必定会遭遇到种种风霜雨露的淬炼。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