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二十六章向澳大利亚进发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爵士做事一贯雷厉风行,决不浪费时间。巴加内尔的建议一经接受,他就立刻吩咐做好旅行的一切准备,就在第二天出发了。
  这次横贯澳大利亚大陆会有什么结果呢?既然格兰特船长在这片大陆上已成为无可辨驳的事实,那么这次远征可能会有收获的,必然会有更多的机会找到线索。人们将沿南纬37度线进发,当然谁也不能肯定就在这条线上找到。但是这条线上或许有他的踪迹,并且这条线直接通到失事地点。这才是主要目标。
  而且,艾尔通也同意和他们一起去,做为向导,引他们穿过维多利亚的森林,并直达东海岸,这又增加了成功的把握。爵士十分高兴能获得格兰特船长的水手的帮助,于是问那位农庄主,是不是艾尔通的离去会给他带来几多不便。
  奥摩尔虽然舍不得失去一个好的帮工,但仍然同意了。“那么,你呢,艾尔通,你肯和我们一块去找你的遇难伙伴吗?”
  水手长没有立刻回答,犹豫了一下,然后一切考虑好了,就说:
  “好吧,爵士,我和诸位前往。如果找不到船长的踪迹,我至少也会把你们领到出事地点的。”
  “谢谢你,艾尔通,”爵士说。
  “我要问你一个问题,爵士。”
  “说吧,朋友。”
  “我们准备在什么地方同邓肯号会齐?”
  “如果我们不需要把全程走完,就到墨尔本吧;如果直达东海岸,那就在那里会齐。”
  “那么,邓肯号船长呢?”
  “船长在墨尔本听候指示。”
  “好了,爵士,你信任我就行了。”
  “当然信任你。”
  不列颠尼亚号上的水手长艾尔通受到全体船员的热烈欢迎,格兰特的儿女也不知向他表示了多少谢意。除那爱尔兰移民外,都对他的决定表示高兴。只有奥摩尔不大喜欢,因为艾尔通要走了,他失去了一位聪明而又忠实的帮手,但他知道这次远征非由他做向导不可,所以只好忍痛割爱了。爵士请求奥摩尔供给交通工具,说妥之后,乘客们回船了,并和艾尔通约定了会齐的时间和地点。
  大家欢天喜地地回到船上,一切情况都转变了,任何顾虑也没有了,那些勇敢的访者不用在内陆瞎摸了,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获得信心的愉快。
  如果一切进展顺利的话,两个月之后,或许邓肯号就能把格兰特船长送到苏格兰海岸登陆了!
  当门格尔船长支持横贯大陆旅行建议时,他认为旅行队中一定少不了他。所以,在和爵士商量行动计划时,提出种种理由坚持要去。
  “只有一个问题,不放心,”爵士说,“那就是你的大副可以信任吗?”
  “绝对信任,”船长回答,“奥斯丁是个好海员。他一定能把邓肯号开往目的地,他心灵手巧会把船尽快修好的。而且他是个忠于职责的人,绝不会私自改计划或延缓执行的。因此,阁下信任他和信任我一样好了。”
  “既然这样,好吧,你陪我一起去,”爵士又说,“我们找到玛丽的父亲,你在场也好。”
  “啊,阁下!……”门格尔含糊地应了一声。
  他所说的只此而已,因为他非常激动。
  第二天,船长带着木匠和几名水手,载着粮食,去农庄里了,他负责和奥摩尔商量组织交通工具的事。
  庄主全家都在等候他们,准备他一吩咐,就动手工作。艾尔通也在此,不惜自己所积累的经验,提供了许多意见。
  有一点,奥摩尔和门格尔意见是一致的:就是女客乘牛车,男客骑马。庄主可以提供车子和牛马。
  那种牛车是长6米的大拖车,上面盖着大皮篷,底下4个板轮,轮上没有辐条和铁箍。车头离车尾很远,不能急转弯。车头上安着10米的车辕,准备六头牛成对地站在辕边。赶这样的牛车,非有技巧不可。艾尔通是赶车的能手,驾车的职务非他莫属了。
  车上没有弹簧,颠簸得厉害,门格尔没有一点办法改造一下这粗糙的东西,只有车内布置得好一点了。首无,将车厢分成两段,中间隔层木板。后段装粮食、行李和行灶,前段乘坐女客。经过木匠加工,前段变成一个精致的小屋,地板上铺着地毯,里面装有盥洗设备,还为海伦夫人和玛丽小姐准备了两张床铺。四周挂着皮帘,夜间放下来,可以挡住寒气。若是下起雨来,男客们可以躲进来避雨,但正常夜间,他们另搭帐篷居住。船长挖空心思要把这块狭小的地方变成一个安乐窝,他居然成功了。海伦夫人和玛丽小姐在这流动的小屋里是不会留恋船上的客房了。
  至于男客们就比较简单了:爵士、地理学家、罗伯尔、少校、船长和威尔逊、穆拉地这两名水手每人一匹马,这两位水手居然又能在陆地上“航行”了。艾尔通驾车,当然坐在车头。
  奥比尔先生不爱骑马,所以宁愿坐在行李厢里。
  牛马都在庄园的草地上吃草,出发时很容易集合起来。
  门格尔把一切安排停当,于是带着那爱尔兰移民一家来到船上。这一家要回拜爵士阁下的。艾尔通也觉得要和他们走一趟才对,于是,快四点钟的时候,船长和大批客人走进船舱。
  他们受到热烈欢迎。爵士留他们在船上吃饭。盛情难却,他们欣然接受了。奥摩尔看到这一切都表示惊奇。房间里的家具、壁橱、船上的枫木和紫檀做成的装备,引得他赞口不绝。

  艾尔通则相反,他对于这些不必要的消费并不十分欣赏。
  但是,这位水手长对这条游船从航行的角度作了一番考察。他一直参观到船腹,看了看机器,问了问机器的马力和耗煤量;他又去了煤舱和粮舱;他特别关心武器间,了解了大炮的性能和射程。门格尔听了他那些专业方面的谈论,知道艾尔通是个内行人。最后,他又检视了桅杆和船具,参观到此结束。
  “您这条游船真漂亮,爵士,它是多少吨位?”他问。
  “210吨位。”
  “这船开足马力,一点钟可以从容地跑9公里,”艾尔通说,“我猜得差不多吧?”
  “如果说10公里,”船长纠正说,“那你就猜对了。”“10公里,”舵手叫起来,“那么没有一条战船可以追上它了。”
  “是的,”船长自豪地回答,“邓肯号是只竞赛的游船,不论以任何方式航行,它都不会输的。”
  “张帆航行也比别的船快吗?”
  “没错。”门格尔又说。
  “那么,爵士,还有你,船长,”水手长又说,“请接受我作为一个普通海员的祝贺吧!”
  “好,艾尔通,”爵士说,“只要你愿意,可以随时来这条船上做事。”
  “将来我会考虑这个问题的,”水手长简单回答。
  这时,奥比尔先生来报告,宴席已摆好,请大家入席。
  “好一个聪明角色,这艾尔通。”地理学家对少校说。“太聪明了!”少校含糊其辞地说。他总觉那水手长的面孔和举止不对劲,我们应该说,这也许由于偏见和嫉妒在作怪。
  席间,水手长对他所熟悉的大陆作了许多有趣介绍。他问爵士带多少水手在大陆上旅行。他一听,只带穆拉地和威尔逊表示惊讶。他劝爵士再找几个。对这一点,他甚至一再坚持。
  这样的坚持,应该使少校对他的反感完全消除了。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爵士问,“途中没危险吧?”
  “没有任何危险,”水手长回答。
  “那么,尽量把水手留在船上好了,邓肯号张帆、修理正需要人手。特别要紧的是,将来还要指定地点和它会齐。因此,船上的人手还是不减的为好。”
  艾尔通仿佛懂得了爵士的意思,不再相劝了。
  天色已晚,乘客和爱尔兰人分手了。艾尔通和奥摩尔全家回到了他们的庄园。车马都应该为明天准备好,启程时间是明早八点钟。
  海伦夫人和玛丽小姐作好一切必要准备,花的时间并不长,带的东西远没有巴加内尔那么哆嗦。这个学者利用了半个夜晚拆下他那巨大的望远镜,擦了又擦,擦过了又装。所以,第2天天一亮,少校用雷鸣般的声音叫醒他时,他还在大睡哩。
  行李派人送往农庄,一只小艇在下面等着,门格尔一行人跳上去,船长对大副奥斯丁作了最后一次吩咐。嘱他一定要在墨尔本等候命令,并且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得执行。
  那位老海员叫船长尽管放心,代表全体海员祝福这次远征的成功。小艇离开了船,雷鸣般的“呜啦!”声响彻云霄。只用10分钟,小艇靠岸了,一刻钟后,这一行人出现在奥摩尔庄园里。
  一切准备就绪,海伦夫人看见为她准备的铺位,高兴极了。那辆巨大的原始的牛车,她也喜欢。那6头牛,一对对地排着,神气得象老家长一样,也合她的口味。艾尔通拿着牛鞭,在等候着新主人的命令。
  “啊!这辆车好极了!”地理学家说,“它赛得过世界上所有的邮车。象江湖艺人一样,周游列国,没有比这种旅行方式更妙的了。一座流动的房子,能停,能走,来去自由,还有比这更好的吗?古代游牧民族萨马特人的幻想我们终于实现了。”“巴加内尔先生,”海伦夫人说,“将来你可以光顾我的客厅了。”
  “当然一定,夫人,”那学者回答,“那是我的荣幸,一定不会错过机会的。”
  “我将天天等候你的到来,”海伦夫人说,“并且您是……”“我是你朋友中最热诚的一个,是不是?”巴加内尔殷勤地对海伦笑着。
  这一番社交辞令被7匹马打断了,马鞍备齐,长叫嘶鸣。爵士结完账目,付了一切购置费用,还说了许多感谢的话。那位爱尔兰移民觉得这话比金钱还珍贵。
  启程信号一发,海伦夫人和玛丽小姐上了“卧车”,艾尔通爬上御座,奥比尔钻进后车厢,其余的人都跨上马。奥摩尔叫了一声“上帝保佑你们!”全家人和着。随着牛马的嘶鸣,车轮滚动了,车厢板咯吱咯吱地响起来,不一会儿,路一转弯,那诚实好客的爱尔兰人的农庄不见了。
  12月的天气,在北半球已变得凄冷、潮湿而令人讨厌了。在南半球可不同,那正是炎热的夏季。出发那天,夏天已经到了两天,因为太阳在12月21日进入磨羯宫,它每天在地平线上的时间越往后越少。因此,哥利纳帆一行的远征几乎在和热带一般的太阳下进行。
  这一带印度洋上英国各领地总称澳大利亚,它包括新荷兰、塔斯马尼亚、新西兰和四周若干小岛。至于澳大利亚大陆,被划成许多块大小贫富不均的殖民地,这些殖民区间的界线都是直的。英国人不顾地形、河流、气候和种族的区别,善于随心所欲地找出这样的界线。殖民地都是长方块,一个挨一个,彼此嵌合,和镶嵌的方格一般。在人家看来,直线和直角都是几何家们的把戏,而不是地理学家的手法。只有海岸线作种种迂回曲折,代表着大自然以生动可爱的参差向人为的整齐提出抗议。

  这种棋盘式的分区常被巴加内尔笑话,这也难怪。如果澳大利亚属于法国的话,法国的地理学家决不会爱矩尺、爱画线笔到如此程度。
  大洋洲这个大陆现在分为六个殖民地,只有海边住有移民。仅仅少数大胆的居民冒险向内陆324公里远的地方生活过,但后来死活不知。至于真正的腹地,差不多没有人知道它的内幕。
  幸亏37度纬线不穿过这些荒无人烟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许多科学家探险有去无回。爵士是不会冒险去的,现在,他所要过的澳大利亚南部地区,这一带包括:阿德雷得省的狭长部分,整个维多利亚省和新南威尔士的那个倒置三角形的尖端。
  由庄园到维多利亚边境,不到100公里,两天可以走完。艾尔通打算第二天晚上到达维多利亚省最西边的阿斯人雷城里过夜。
  旅行开始时,总是“鞍上人精神,鞍下马活跃”。人精神,无关紧要,马活跃要控制一点。“谁想走远路,就要惜马步”。因而,大家决定每天平均只走40里至50里,不多走。而且,“老牛拉破车”,速度很慢,马车还要配合牛步。那辆大车,连同车上的人和粮食用具,成为护卫的核心,仿佛是个流动的堡垒。骑马人尽可能走在车子两边,趟趟路,但不能离车子太远。
  人马的次序没有特殊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随便走走,善于打猎的人跑跑旷野,善于交际的人和女客们谈谈心,是哲学家的聚在一块辨辨哲理。巴加内尔样样都行,因此忙得不亦乐乎。
  开始的这段路程没有什么引人入胜的。一连串的丘陵,不高却秃秃的。广阔的一片荒地,形成|人们所说的“草养区”;许多草原上盖着一片片灌木丛,这些植物带着咸味,叶子是尖尖的,羊类最爱吃,几公里路走过,看来看去,不外乎这些东西。有时还可以看到一种猪头羊身的动物——猪面盖,在那一根根电线杆下吃草。
  直到这里为止,这种平原和幡帕斯草原没有两样,平坦的绿茵,蓝蓝的天空,成群的野兽。少校硬要大家说,这仍在阿根廷,可地理学家却肯定地说地形不久就会变化。由于他这种保证,大家都期盼着新事物的出现。
  快到3点钟了,车子步过一大片无树的旷野,俗名叫“蚊原”。这是名副其实的蚊子的世界,那讨厌的双翅昆虫不断地叮人,叮得那一行人和牛马都很苦恼。要想蚊子不来叮是不可能的,幸亏流动车子上有的是阿摩尼亚水,叮了就擦一擦,立刻止痒消痛,巴加内尔个子大,那些顽强的蚊子特别光顾他,他气得直骂娘。
  傍晚时分,几处用豆花树编成的篱笆点缀着平原,疏疏落落地还有几棵白胶树,更远一点,有一条新压出的辙道,接着就是一些外来树种:橄榄树、柠檬树、青栋树,最后,是一些护园的栅栏。晚上八点钟,牛在鞭子的驱赶下,加紧了脚步,到达了红胶站。
  所谓“站”,就是指草原上饲养牲畜的建筑物。我们知道,牲畜是澳大利亚草原上的主要财富。牧人都是些“坐地人”,就是坐在地上的人们。的确,远离故土的移民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游牧,累了时候,第一个动作就是往地上一坐。
  红胶站是个不大的建筑,但爵士却受到了盛情款待。这些偏僻的人家,总是热情好客的。在澳大利亚移民区中,随处可见。
  第二天,天一亮,旅行者们又行动起来。他们要在当晚赶到维多利亚省内。地面渐渐高低不平起来,小山蜿蜒起伏,一眼望不到尽头,山上覆盖着条红色的细沙,简直是一面被风吹皱了的大红旗。几棵直干白皮的杉树,伸出它们的枝条,用深绿的叶子庇荫着肥沃的草场,草原充满了活蹦乱跳的袋鼠。过了一段路,人们又看到大片荆棘和小胶树。不久,这些树丛渐渐由密而疏,一棵棵孤立的小树变成大树,开始呈现出原始森林的风貌。
  然而,接近维多利亚边境时,景物又显著地变更着,行人们都感到脚下践踏着一片新的地面。他们始终沿着一条直线前进,既使遇到任何丘陵或湖泊等障碍也是如此。他们老是盯着几何学上那第一条定理,不折不扣地走着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的路程。什么疲乏,什么困难,都忘得一干二净。
  他们的行进速度以牛行的速度为准,这些心平气和的牲口走得并不快,但是一步也没有停。
  就这样,一口气走了100公里,分作两天,23日傍晚,到达阿斯人地区了,这是维多利亚境西部的第一个城市。车子由艾尔通送进客栈,这个叫“王冠旅舍”的客栈,是全城最好的宾馆。晚上,清一色的羊肉上桌了,热气腾腾,各式各样,十分丰盛。
  大家吃得多,谈得也多。每人都想知道澳大利亚大陆上的珍奇事物,所以都渴望那位地理学家打开话匣子。自然,巴加内尔不用去请,就以“幸福的澳大利亚”为话题在维多利亚省做起文章来。
  “‘幸福’这两个字眼形容得不正确!”他说,“应该说‘富饶’二字,因为幸福和富饶并不能相提并论。澳大利亚有金矿,可是却被那些冒险家们所霸占。我们穿过金矿区,就可以看见。”

  “维多利亚这个殖民地,历史很短吗?”海伦夫人问。“是的,夫人,才30年历史。那是1835年6月6日,星期二……”
  “晚上7点15分,”少校接上一句,他总爱和说出日子的地理学家开玩笑。
  “不对,是7点10分,”地理学家又一本正经地说,“巴特曼和法克纳两人在腓力浦港建立了一个据点,就在墨尔本城东面的海湾上。最初15年中,这块殖民地还算新南威尔士省的一部分,后来,宣布独立,叫维多利亚省。”
  “独立后就繁荣了?”爵士问。
  “你想想吧,我的高贵的朋友!”地理学家回答,“这里有一些最近统计数字,不管少校讨厌不讨厌,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你说好了。”少校说。
  “1836年,这块殖民地有244个人。今天,有50万人了。700万株葡萄树,每年生产12万1千加仑葡萄酒。1万3千匹马在平原上奔驰着,67万5千2百72头牛放牧在那一望无际的牧场上。”
  “还有猪呢?”少校又问。
  “对不起,我差点忘记。猪有79625头。”
  “多少只羊呢,巴加内尔?”
  “羊有7119943只,少校先生。”
  “我们现在吃的这头计算在内吗?”
  “不,不在内,这只羊我们吃掉四分之三了。”“精彩!不亏是地理学家!”海伦夫人喝彩道,“必须承认,这位学者对这些问题太熟悉了,我的表兄麦克那布斯无论如何也难不倒他。”
  “当然,直到现在还没有……”少校接上一句,故意引起他的兴头。
  “你等一等吗,少校先生!”巴加内尔叫起来了,“我告诉你,我向你保证这地方是世界上最奇怪的地方。这个大陆的形成、地形、物产、气候、乃至它将来的消失,没有一点不使世界上的全体学者惊讶的。这片大陆最初不是先从中心开始形成的,而是四周先耸立起来,就象个无穷大的圆环;那么它的中间就形成了一个内海,慢慢地干涸了。现在空气、土壤中没有一点潮气;树木每年脱一次皮,叶子从来不落,叶面是背向太阳,因此不遮阴;木材常常烧不着;石料淋雨后就溶化;树长得很低,而草长得很高;禽兽种类奇特,四足兽和长嘴鸟,如鸭嘴兽,使生物学家们不得不再为它们再添出一个“单孔动物”新门类;袋鼠用长短不齐的腿跳跃;山羊长着猪头;孤狸会飞;天鹅是黑的;老鼠会筑巢;‘抱窝鸟’会迎接客人的到来;鸟类各式各样的鸣啭和姿态叫你想也想不出来,有的象时钟报时,有的象马鞭抽响,有的发出磨刀霍霍声,有的响着“滴达、滴达”的钟摆声,有的在早晨日出时鸣叫,有的在傍晚日落时哭啼!啊!真是个稀奇古怪,不合逻辑的地方!真是个不近世间人情,不合自然规律的乡土!”
  巴加内尔一篇宏论,说得得意忘形,仿佛喋喋不休。他老是往上说,指手划脚,叉子在手中飞舞,坐在他身边的人很危险。最后,还是一片雷鸣般的喝彩声把他的话压下去了。他总算沉默了。
  当然,他说的天方夜谭的故事,人们已经满足了,不想他要再去补充了。然而,少校却又冷言相激,问他:
  “你说完了吗,博学的专家?”
  “完了?还早着呢!”地理学家顶了他一句,又来了劲头。“怎么?”海伦夫人又无意中挑逗他一句,“难道还有比这更奇的事情吗?”
  “当然,夫人,就气候来说吧,它比动植物还奇怪哩!”
  “举个例子吧!”有人叫。
  “且不说澳大利亚在卫生条件上如何优势,这里的氧气丰富,氮气不多;没有湿风,很多疾病从来没在这里发生过,从伤寒、天花到各种慢性病,这里都没有。”
  “然而,这也是一个不小的优点呀!”爵士说。“当然是个优点,但并不显著,”地理学家回答,“我单讲气候的某一点,说出来仿佛是假的。”
  “说出来,试试看。”船长急着问。
  “你们永远不会相信我的。”
  “我们相信,快说啊!”听众忍耐不住了。
  “说吗,它有……”
  “有什么?”
  “有教化功能!”
  “教化功能?”
  “是的!”那地理学家充满信心地说,“这里的金属不生锈,人也不会生锈。这里有纯洁干燥的空气,会很快洗净一切的,从衣服到灵魂!在英国,流犯们被送往此地来教化,早就注意到了这里的气候的功效了。”
  “怎么!会有这种影响吗?”海伦夫人问。
  “是的,夫人,对人对兽,一样起作用。”
  “你不是说笑话吧,巴加内尔先生?”
  “当然不是!你们看吧,这里的马群和羊群被驯良到万分了。”
  “不可能的事!”
  “但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凡是做坏事的人,一运到这种充满活力、适合卫生的空气里来,几年就变好了。这种功能,慈善家们早知道了。在澳大利亚大陆,人类的一切天性在变好。”“那么,你呢,巴加内尔先生,”海伦夫人说,“你已经这样好了,再来这得天独厚的大陆将变成什么样子呢?”“将来变得刮刮叫,夫人,”地理学家笑得前仰后合,“刮刮叫,没有旁的话可说!”
或许您还会喜欢:
苹果树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那苹果树、那歌声和那金子。”墨雷译《攸里披底斯的〈希波勒特斯〉》在他们的银婚日,艾舍斯特和妻子坐着汽车,行驶在荒原的外边,要到托尔基去过夜,圆满地结束这个节日,因为那里是他们初次相遇的地方。这是斯苔拉·艾舍斯特的主意,在她的性格里是有点儿多情色彩的。 [点击阅读]
蓝色长廊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男子已经意识朦胧。女子只能模模糊糊地感觉到周围的景物,或许刚才猛地受到了撞击,才失去了知觉。这一撞非同小可,驾驶座上已空无一人,车子正缓缓地向路边滑动,挡风玻璃的前端已接近没有护栏的路边。女子双眼模糊,她在潜意识里想到,男子曾经告诉过她这一带的悬崖有两百米深。如果车子照此滑落下去——而此时那位男子却困在副驾驶席上神志不清。 [点击阅读]
青鸟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郑克鲁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Maeterlinck,1862—1949),比利时象征派戏剧家。出生于公证人家庭,早年学习法律,毕业后随即到巴黎小住,结识了一些崇尚象征派诗歌的朋友,从此决定了他的文学生涯和创作倾向。他的第一部作品《温室》(1889)是象征派诗歌集。同年发表的剧本《玛莱娜公主》得到了法国评论界的重视,这个剧本第一次把象征主义手法运用到戏剧创作中。 [点击阅读]
魔戒第二部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这是魔戒三部曲的第二部分。在首部曲“魔戒现身”中,记述了灰袍甘道夫发现哈比人佛罗多所拥有的戒指其实正是至尊魔戒,统御所有权能之戒的魔戒之王。因此,佛罗多和伙伴们从夏尔一路被魔多的黑骑士追杀,最后,在伊利雅德的游侠亚拉冈的帮助下,他们终于克服万难,逃到了瑞文戴尔的爱隆居所去。爱隆在该处慎重的举行了一场会议,决定将魔戒摧毁;佛罗多也被指派为魔戒的持有者。 [点击阅读]
黄金罗盘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这个狂乱的深渊是“自然”的胎盘,恐怕也是坟墓既不是海也不是地,不是风不是火所构成,而是这些元素的纷然杂陈产生了原子,因此必然不断纷争、战乱一直到那万能的创造主把它们用做黑色的材料去建造新世界。那时那深思熟虑的魔王站在地狱的岸边,向那狂乱的深渊观看了一会儿,思虑前去的航程。——约翰?米尔顿《失乐园》第二卷朱维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11月第一版。 [点击阅读]
不分手的理由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在喧闹的大街拐弯之后,刹那间四周变得寂静无声,黑暗中一排路灯伫立在街头。放眼望去,只有一盏红绿灯在寒空中绽放着鲜红色的光芒。速见修平往前欠身,嘱咐计程车司机行驶至红绿灯时左转。这一带是世田谷的新兴社区,近年来开始兴建,大量的超级市场和公寓,修平目前住的房子也是三年前才盖好的。住宅用地有高度的限制,修平住的公寓只有三层楼,他本身住在二楼。 [点击阅读]
两百年的孩子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1我是一个已经步入老境的日本小说家,我从内心里感到欣慰,能够有机会面对北大附中的同学们发表讲话。现在,我在北京对年轻的中国人——也就是你们——发表讲话,可在内心里,却好像同时面对东京那些年轻的日本人发表讲话。今天这个讲话的稿子,预计在日本也将很快出版。像这样用同样的话语对中国和日本的年轻人进行呼吁,并请中国的年轻人和日本的年轻人倾听我的讲话,是我多年以来的夙愿。 [点击阅读]
九三年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九三年》是雨果晚年的重要作品,这是他的最后一部小说。他在《笑面人》(一八六九)的序中说过,他还要写两部续集:《君主政治》和《九三年久前者始终没有写成,后者写于一八七二年十二月至一八七三年六月,一八七四年出版。这时,雨果已经流亡归来;他在芒什海峡的泽西岛和盖尔内西岛度过了漫长的十九年,始终采取与倒行逆施的拿破仑第三誓不两立的态度,直到第二帝国崩溃,他才凯旋般返回巴黎。 [点击阅读]
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第一章我被传讯了。周四上午十点整。我总是经常被传讯:周二上午十点整,周六上午十点整,周三或者周一。几年就像一周似的,我感到惊讶的是,夏末一过,冬天又即将来临了。在去有轨电车的路上,结着白色浆果的灌木丛又从篱笆上垂挂下来了。像下面被缝上的珠光纽扣,也许一直长到地里,或者就像小馒头。对转动鸟嘴的白色鸟头来说,这些浆果太小了,但我还是忍不住想到白色鸟头。想得人直犯晕。 [点击阅读]
从地球到月球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在南北战争时期,美国马里兰州中部的巴尔的摩城成立了一个很有势力的新俱乐部。我们知道,当时在这些以造船、经商和机械制造为业的人们中间,军事才能是怎样蓬勃地发展起来的。许多普普通通的商人,也没有受到西点军校的训练,就跨出他们的柜台,摇身一变,当上了尉官、校官,甚至将军,过了不久,他们在“作战技术”上就和旧大陆的那些同行不相上下,同时也和他们一样,仗着大量的炮弹、金钱和生命,打了几次胜仗。 [点击阅读]
冰与火之歌2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彗星的尾巴划过清晨,好似紫红天幕上的一道伤口,在龙石岛的危崖绝壁上空汩汩泣血。老学士独自伫立在卧房外狂风怒吼的阳台上。信鸦长途跋涉之后,正是于此停息。两尊十二尺高的石像立在两侧,一边是地狱犬,一边是长翼龙,其上洒布着乌鸦粪便。这样的石像鬼为数过千,蹲踞于瓦雷利亚古城高墙之上。当年他初抵龙石岛,曾因满城的狰狞石像而局促不安。 [点击阅读]
初恋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献给巴-瓦-安年科夫①……客人们早已散去。时钟敲过了十二点半。只有主人、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和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还在屋子里。主人按了一下铃,吩咐收拾晚饭的残杯冷炙。“那么这件事就决定了,”他低声说着,更深地埋入圈椅里,并把雪茄点上火抽了起来,“我们每个人都得讲讲自己初恋的故事。您先讲,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