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复活 - 读《复活》有感·复活以后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罗朗•巴尔特在《写作的零度》中曾说:“小说是一个死神,它把生活变成命运。”虽然复活的故事是由当时的真人真事为基础写成的,却仍然能够感觉到托尔斯泰在谨慎地掌握着笔下人物的命运。但是,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总忍不住会想,在复活以后,他们应该怎样活下去?
  两个人的荒岛
  “可是玛丝洛娃什么话也没说。庭长要她说一下为她自己辩护的话,她光是抬起眼睛来看一看他,看一看所有的人,像一头被追捕的野兽似的。紧跟着她就低下眼睛,先是哽哽咽咽,后来放声大哭。”(《复活》第一部二十一)在这个时候,玛丝洛娃突破了自己麻木的伪装,释放出了一种极为压抑的绝望,她不明白为什么当自己已经放弃对命运的反抗时,命运却还要不依不饶的将她推向绝境。
  托尔斯泰的日记中对社会上存在的种种弊端,特别是农奴和妇女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女人的天然的弱势也经常体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美丽女子的不幸命运显然能够引起读者的怜悯和同情。其实这种社会不公正不仅仅体现在中下层的妇女身上。即使是上层的贵族妇女,也总会有像于连、拉斯蒂涅这样野心勃勃的年轻人将她们作为垫脚石,企图跻身上流社会。她们也只能用这样的身份或金钱换取一份尊重与敬爱,有时真心,有时虚伪。所以有的女人选择拼了命的保护自己仅有的优势条件,如高老头的两个女儿;有的女人却不幸的付出了真心,一旦失去了利用价值便被人弃如敝履,像鲍赛昂夫人。
  像玛丝洛娃这样的妇女,贫穷却天真善良,或许更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全身而退。当苔丝在新婚之际向她的丈夫坦白一段屈辱的过去,那个发誓无论如何都会爱她直到永远的安琪儿却头也不回地转身离去,用这样一个理由:“当初我爱的那个女人不是你”(《德伯家的苔丝》)。她们最后走向堕落绝对不是偶然的选择。虽然来之不易,伊阿宋还是抛弃了美狄亚的爱情,当她把复仇之剑指向移情别恋的丈夫和自己无辜的儿子时,剧作家大篇幅的描写了她无比愤怒却也挣扎痛苦的复杂心情。就像欧里庇得斯一样,从南美洲吃尽苦头返乡的安琪儿和坐在陪审团里忐忑不安的聂赫留朵夫,;都不约而同的理解了她们在一种无能为力和万念俱灰之后的自我戕害和自甘堕落。
  所以,聂赫留朵夫明白了,玛丝洛娃并不以自己的妓十女身份为耻,反倒显得麻木而高傲,并拒绝他施舍的婚姻,正是因为“她领会到聂赫留朵夫打算把她引导另一个世界里去,她就抵制他,已经与先看出来在他招引她去的那个世界里,她一定会丧失她的这种生活地位,以及这种生活地位所给予她的自信和自尊。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她才根本不去回忆她年纪很轻的时候的那些事情,不去回忆她和聂赫留朵夫最初的那种关系”(《复活》第一部四十四)。“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等待戈多》),在度过了那么多幻想破灭而求助无门的岁月以后,玛丝洛娃总要找到一种姿态来对待摆明容不下她的社会。

  相对于玛丝洛娃对过去回忆的封存,过去的种种却不断啃噬着聂赫留朵夫的心。“尽管她穿着囚大衣,尽管她的身材整个放宽,胸脯高耸起来,尽管她的下半张脸展宽,尽管她的额头和鬓角上现出细的纹路,尽管她的眼睛略微浮肿,可是毫无疑问,这个人就是卡秋莎;正是她,在基督复活节的星期日早晨,那么纯洁地抬起眼睛来瞧着他,瞧着她所爱的人,同时她那对满含着爱慕的眼睛由于心境快乐和生活充实而带着笑意。”(《复活》第一部二十二)随着他对过去一点一滴的回忆,过去那个单纯善良的卡秋莎渐渐生动地呈现在他的面前,他才慢慢意识到自己在不经意间对她做过的事到底有多残忍。
  “再没有后路可找,或许就能天荒地老”,这是《两个人的荒岛》的歌词。然而,他们没有生活在两个人的荒岛,他们也没能天荒地老。玛丝洛娃最后的选择,包括她对聂赫留朵夫最终没能说出口的爱恋,我想不仅仅是出于对聂赫留朵夫名誉的考虑,更是因为她心中不能突破的藩篱。她并没有丧失爱人的权利,却再也没办法保有曾经的在社会和命运面前的勇气与信任。尽管恢复了做人的基本尊严,却仍能感觉得到她时时准备着承受被抛弃或被摧残的厄运,她虽然得到了拯救,却永远也没办法复制曾经的善良与纯真。
  极地特快
  不久以前看过一部动画电影叫做《极地特快》,故事里的小男孩不相信圣诞老人,在圣诞夜偶然之下他坐上了通向极地的特快列车。在一系列离奇的冒险之后,他和朋友们见证了圣诞老人和数不清的精灵们在极地举行的圣诞夜仪式,宏大而温馨。跟他的朋友们不同,那个心存怀疑的小男孩听不见系在驯鹿颈子上的铜铃的响声,直到他大声说出:我相信。有意味的是,当最后他回到家中,他的父母看到了圣诞老人作为礼物放在圣诞树下的那个铜铃,他们都不能听见那个铃铛清脆的响声,那是他们随着年龄增长而失落的信仰。
  以前总觉得这部电影稍嫌幼稚,而且它的主题总让人觉得迷惑,我深信这世界并没有的圣诞老人,突然之间似乎变成了我听不见的铜铃。但是当我看到《复活》的故事,那一辆通往西伯利亚的列车就像是聂赫留朵夫乘坐的极地特快,把他引到通向信仰的路上。

  在对于当年的回忆中,聂赫留朵夫想到的不仅是卡秋莎,还是曾经的自己。当他重游旧地,他和卡秋莎的故事发生的地方,“聂赫留朵夫想起很久以前他还年轻纯洁的时候,他也是在这儿,在磨坊的均匀的流水声中,听着河边那些洗衣棒槌打湿衣服的响声,春风也是照这样吹动他湿润的额头上的头发……他不光是想起了当初他是十八岁的青年的那种样子,而且感觉到他现在仍旧像那时候那么朝气蓬勃、心地纯洁,有无可限量的前途。可是同时,如同梦中常有的情形那样,他知道这些又已经不复存在了,他心里顿时感到十分凄凉”(《复活》第二部三)。当他想起这些事情的时候,在他的心中已经发生了一些质的转变。所以他尽量去周济穷人,实施当年农奴改革的想法,就像托尔斯泰想做的那样。他在努力的寻找当年的自己,而且有所收获。所以当他在彼得堡看见谢列宁,他以前的同学,跟他一样从雄心勃勃变得浑浑噩噩没有原则,会感到一阵悲哀。
  其实从一开始,聂赫留朵夫在陪审团席上看见卡秋莎,他在怜悯的同时也害怕。他希望她能无罪开释,却担心在同一城市中他要以怎样的表情对待她。卡秋莎最终因为陪审团的疏漏判为四年苦役,聂赫留朵夫提出的婚姻更像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所以卡秋莎才会激烈的回击他:“你在尘世的生活里拿我取乐还不算,你还打算在死后的世界利用我来拯救你自己!”(《复活》第一部四十八)但是慢慢的,在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四处奔走的时候,他看见了社会被广为忽略的一面,也看见了在他心中复苏的,年轻时才有的善意和信念。他亲眼看见一群因为没有身份证被拘押的人,看见了因为冤狱被迫分离的夫妻,看到了因为丈夫被抓而衣食无着的寡妇弱子,不由得想到了他享受着的上流生活,和从雄心勃勃向浑浑噩噩的转变,他感觉到:“事情很明白:但凡人们认为重要和美好的事物,往往是渺不足道的,或者是卑鄙龌龊的。所有那些耀眼的光辉,所有那些富丽堂皇的外表,往往掩盖着古老的罪行,这些罪行已经为人们司空见惯,不但没受到惩罚,反而风靡一时,由人们想出种种美化的办法加以粉饰”(《复活》第二部二十八)。
  托尔斯泰曾经很用心的写设计一个细节,在庞大的苦役犯队伍走去西伯利亚的路上,曾经碰到一辆华丽的四轮马车,车上有一对夫妇和一双子女。当看着苦役犯的长队拦住他们的去路,那父母没有告诉他们的孩子这事情包含什么意义。那女孩看见了父母脸上的神情,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些苦役犯是和他们自己迥然不同的人,并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但是那个男孩,托尔斯泰写道:“他直接从上帝那儿得到启示,极其坚定而且毫无疑问地知道他们也是人,跟他自己一摸一样,跟所有的人一摸一样,所以必是有人对他们做了什么坏事,做了什么不应当做的事”(《复活》第二部三十五)。这也是聂赫留朵夫一路走来的领悟。在长途跋涉中,每天都会有体弱多病的犯人死于疲劳过度和缺乏照顾,而那些将军、检察官、狱长却是约好了一样的冷漠无情。当最后聂赫留朵夫站在旅店改变成的一个肮脏不堪的临时牢房中面对玛丝洛娃时,他的心情已经和刚开始的时候截然不同。

  玛丝洛娃最终还是拒绝了他,拒绝了爱情。聂赫留朵夫却走不出这个曾经让他感到尴尬和矛盾的全新角色。他想到了成百上千的人,关在充满病菌的空气中受尽凌辱的犯人,虚伪冷漠的贵族官员和整个他不再能理解的社会。然而当他翻开《圣经》,一切答案都呈现在了他的眼前,他一字一句地阅读福音书,发现“他一直找不到的那个答案,恰巧就是基督对彼得做出的答案,其大意就是要永远宽恕一切人,要宽恕无数次,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人是自己没有罪,因而可以惩罚或者纠正别人的”(《复活》第三部二十八)。在《圣经》中,他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事业,遵守戒律,传播善和宽恕,由此进入一种全新的生活。这正是托尔斯泰向往的生活。
  宗教是托尔斯泰在作品里经常涉及的主题,也是他本人在生活中的一种迷思。有很多时候我都会深深怀疑,虽然信仰给了人类终极关怀一个解释,但它又能够解决多少社会问题,复活以后的聂赫留朵夫该过怎样的生活,该怎样对待或是对抗这个世界?看着看着,我渐渐有些理解了作家的这种选择。像聂赫留朵夫一样,我们也经常看见这个社会的种种不公平和命运中的种种不如意,却感到深深的无能为力。在聂赫留朵夫心中深深扎根的,来自上帝的善和宽恕的理念,更像是对那时黑暗混乱的社会,或是对不由人的命运的一种消极抵抗,不能立竿见影,却能无比顽强。不久之前偶然看到了《亮剑》的一个片段,演骑兵团被日本兵以绝对优势包围时的惨烈战况,我一时间想着,当一个人单枪匹马的对战强大部队时,最令人敬佩的或许不是杀敌立功的决心,却是决不退缩的勇气,而这种勇气只能来源于心中屹立不倒的虔诚信仰。等过得久了,走得远了,忘得多了,变得快了,我希望能像聂赫留朵夫一样,还能摇响手中的铜铃。
或许您还会喜欢: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有一句箴言说,真的绅士,不谈论别离了的女人和已然付出去的税金。此话其实是谎言,是我适才随口编造的,谨致歉意。倘若世上果真存在这么一句箴言,那么“不谈论健康方法”或许也将成为真的绅士的条件之一。真的绅士大约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的健康方法,我以为。一如众人所知,我并非真的绅士,本就无须一一介意这类琐事,如今却居然动笔来写这么一本书,总觉得有些难为情。 [点击阅读]
恐怖的隧道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1金秋10月,天气分外晴朗。一辆公共汽车正在沿着关门公路向南行驶。秋田直治坐在车中最后一排的座位上,他知道车马上就要驶到关门隧道了,透过宽大明亮的车窗玻璃,他看到深秋时的天空湛蓝而高远,没有一丝浮云。往日,北九州市因为是一座工业城市,所以上空总是被浓烟笼罩着,空气污染的十分厉害。就连与它相邻的部分地区也被污染了,香川县的坂付市,远远望去,它上空墨色的污浊气体象一片拖着长尾的薄云。 [点击阅读]
悬崖山庄奇案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我觉得,英国南部没有哪个滨海小镇有圣卢那么令人流连忘返,因此,人们称它为“水城皇后”真是再恰当也没有了。到了这里,游客便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维埃拉(译注:法国东南部及意大利西北部的海滨地区,濒临地中海,以风光旖旎著称)。在我的印象里,康沃尔郡的海岸正像法国南方的海滨一样迷人。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我的朋友赫尔克里-波洛。他听了以后说:“昨天餐车里的那份菜单上就是这么说的,我的朋友,所以这并非你的创见。 [点击阅读]
情人 杜拉斯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一个与昆德拉、村上春树和张爱玲并列的小资读者、时尚标志的女作家,一个富有传奇人生经历、惊世骇俗叛逆性格、五色斑斓爱情的艺术家,一个堪称当代法国文化骄傲的作家,一个引导世界文学时尚的作家……《情人》系杜拉斯代表作之一,自传性质的小说,获一九八四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全书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贫穷的法国女孩与富有的中国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 [点击阅读]
愤怒的葡萄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具结释放的汤姆·约德和因对圣灵产生怀疑而不再做牧师的凯绥结伴,回到了被垄断资本与严重干旱吞食了的家乡。他们和约德一家挤进一辆破卡车,各自抱着美好的幻想向“黄金西部”进发。一路上,他们受尽折磨与欺凌,有的死去,有的中途离散。 [点击阅读]
最后的星期集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2
摘要:我完整地得到了你我深知你已经属于我,我从未想到应该确定你赠予的价值。你也不提这样的要求。日复一日,夜复一夜,你倒空你的花篮,我瞟一眼,随手扔进库房,次日没有一点儿印象。你的赠予融和着新春枝叶的嫩绿和秋夜圆月的清辉。你以黑发的水浪淹没我的双足,你说:“我的赠予不足以纳你王国的赋税,贫女子我再无可赠的东西。”说话间,泪水模糊了你的明眸。 [点击阅读]
杀人不难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英格兰!这么多年之后,终于又回到英格兰了!他会喜欢这儿吗?路克-菲仕威廉由踏板跨上码头的那一刻,这么自问着。在海关等候入境的时候,“这个问题躲在他脑子后面,可是当他终于坐上列车时,又忽然跑了出来。他现在已经光荣地领了退休金退休,又有一点自己的积蓄,可以说是个既有钱又有闲的绅士,风风光光地回到英格兰老家。他以后打算做什么呢?路克-菲仕威廉把眼光从列车窗外的风景转回手上刚买的几份报纸上。 [点击阅读]
权力意志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与动物不同,人在自己体内培植了繁多的彼此对立的欲望和冲动。借助这个综合体,人成了地球的主人。 [点击阅读]
死亡之犬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1我第一次知道这件事情,是从美国报社的通讯记者威廉-皮-瑞安那儿听来的。就在他准备回纽约的前夕,我和他在伦敦一起吃饭,碰巧我告诉了他,次日我要到福尔布里奇去。他抬起头来,尖叫一声:“福尔布里奇?在康沃尔的福尔布里奇?”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在康沃尔有一个福尔布里奇了。人们总觉得福尔布里奇在汉普郡。所以瑞安的话引起了我的好奇。“是的,”我说道,“你也知道那个地方?”他仅仅回答说,他讨厌那个地方。 [点击阅读]
看不见的城市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第一章马可·波罗描述他旅途上经过的城市的时候,忽必烈汗不一定完全相信他的每一句话,但是鞑靼皇帝听取这个威尼斯青年的报告,的确比听别些使者或考察员的报告更专心而且更有兴趣。在帝王的生活中,征服别人的土地而使版图不断扩大,除了带来骄傲之外,跟着又会感觉寂寞而又松弛,因为觉悟到不久便会放弃认识和了解新领土的念头。 [点击阅读]
纸牌屋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世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欢笑不长久,欲望不长久,生命本身,也总会走到尽头。这真是至理名言。所以,人生在世,最要紧的就是及时行乐,活在当下,把手中的东西紧紧抓住。为什么要虚度一生去换取入土之后碑头的空文呢?“永存我心”,什么样的蠢蛋才会希望自己的坟头铭刻这样一句空话?这不过是无病呻吟的多愁和伤感,毫无意义。我们还是面对现实吧,人生就是一场零和博弈,输赢高下都在政坛见分晓。 [点击阅读]
莫罗博士的岛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1887年2月1日,“虚荣女士”号与一艘弃船相撞而失踪,出事地点大约在南纬1度,西经107度。1888年1月5日,即出事后的第十一个月零四天,我的叔叔爱德华·普伦狄克被一艘小船救起。方位在南纬5度3分,西经1ol度。小船的名字字迹模糊,但据推测应当是失踪的“吐根”号上的。我叔叔是个普通绅士,在卡亚俄码头登上“虚荣女士”号开始海上旅行。出事后人们以为他淹死了。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