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复活 - 复活读后感·老实讲我不怎么欣赏复活,但当时读完激动人心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托尔斯泰的这部小说写的极其细致,或者这就是俄国写书人的风格.聂赫留朵夫观察到的每一个人都要仔细描写一番.托尔斯泰通过这冰山一角,映射了整个俄国社会的风貌.
  聂赫留朵夫是个贵族,这样看,他的力量很大,可以帮助很多受难的人.但他一个人的醒悟,来对抗整个社会的不公,又软弱无力,微不足道。无论穷人富人都嘲笑他,讥讽他,甚至要受他帮助的人也不理解他,排斥他.他做这些有什么用呢?很像资本主义社会的空想社会主义.他若不是在托尔斯泰的小说里,最后很可能倾家荡产,贫病交加而亡.
  "如果这样的话,如果对于每件事,检查官和其他有权应用或不用法律的人可以为所欲为的话,那还要法院干什么?"
  如果保障人权的地方都侵犯人权,那还要这些地方干什么?如果连人的基本权利都得不到充分保障,这个国家还能维持得久吗?
  聂赫留朵夫与他的旧友的差别是:一个忘却自己只想着帮助别人得到幸福,另一个吃喝玩乐只为自己舒适;而旧友与律师圈子的人的差别是:律师之流可以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去伤害他人,所以比并不侵犯他人的旧友还更让聂赫留朵夫难以接受.
  因为动情或者勇敢,聂赫留朵夫敢于在他人面前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即使到别人的嘲讽也不会动摇自己的信念.

  "那些人把不合法的行为认为是合法,却不承认上帝亲自写在人们心中的,那些永恒不变的律条才能作为法律."(假如上帝写在每个人心中的律条不一样……)
  "即使是革命,也不应该改变人民的基本生活方式,也不应该摧毁这座他所热爱的美丽,坚固,宏伟的古老大厦,只要把内部结构重新分配就行了."(中国的维新派就是这样失败的……)
  读完书后,觉得聂赫留朵夫并不怎么爱玛丝洛娃,他只想赎回自己的罪孽而已,对她只有同情和怜悯.同情并不等同于爱,他的爱是说出来的,就像他说出要和玛丝洛娃结婚一样,结婚只是赎罪的一种方式,她不结就算了.在听到西蒙松要向玛丝洛娃求婚的当晚,聂赫留朵夫没再多想自己是否要失去她了,,而在想着贫民们受的苦难.他同情大多数被zheng府部门造就的罪犯要多于同情这一个清白的罪犯.
  但聂赫留朵夫也未必爱那些平民.他脱离不了他的上流社会.最后他到了西伯利亚,参加一个上流社会的晚宴,不再有了在莫斯科与彼得堡时那么的厌恶,而是很愉快,很舒适,zheng府的工职人员也不那么可恶了.

  所以玛丝洛娃还不如找个真心爱她的人一起过.
  第三部分描写的那些政治犯,很多都有点莫名其妙.那句话是对的:他们也是普通人.
  我最喜欢那个顽固的老头,他受了二十三年的迫害依然锐气不减,逍遥自在.虽然他的最后一次出场是在监狱,但依然精力旺盛,毫不动摇.我真奇怪为什么他没有早就被迫害死.
  只是其中的许多次对话,都让我觉得有些做作.写这本书就是为了说话,表达平民的意愿.所以,聂赫留朵夫也只是在说话,或者问话.他解决不了太多的实际问题,只在他的关系网范围内帮部分人奔走.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也很难解决实问题.所以最后,矛盾的写书人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病逝于一个小站.
  当"人吃人的现象并不起源于原始森林,而是起源于zheng府部门"时,这样的社会制度是无法继续存在下去的.所以,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托尔斯泰也是贵族出身,聂赫留朵夫很大程度上就是他的替身.他早年是个温和的改革派,随着社会变动的越来越激烈,以及他到处奔走观察,渐渐转为了为广大平民表达意愿.他经过十年,六次大改,到七十多岁终于完成了<复活>.一个老人的思想,即使在阶级矛盾尖锐的沙皇末期,也是非暴力,博爱的.

  只是他在这本书的最后态度缓和,也毫不影响图书审查机关对<复活>的细心删节,总共一百二十九章初版只发表了二十五章.而它的第一次完整版出现在1933年,当时的俄罗斯已是苏联的天下,列宁已把托尔斯泰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1948年1月30日,提倡非暴力原则的圣雄甘地在德里作晚祷时被印度教一名极右派分子开枪暗杀.
  1968年4月4日提倡非暴力为原则的美国著名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被一个白人种族主义者枪杀.
  暴力者在非暴力宣言面前毫不留情.
  小说撕下了官办教会的"慈善"面纱,暴露了神甫麻醉人民的骗局.但小说又以圣经收束,说一切已在圣经中找到了答案,要在实践中执行戒律,宽恕他人,认为自己永远有罪,一切都会变好.但是怎样去实行?当时托尔斯泰描写狱中犯人做礼拜的场面,"饶恕我"的祈祷声与囚犯的镣铐声响成一片.
  所以小说的完局让我感觉太突然了,我总还觉得翻过这一页后面还有的.这以后,聂赫留朵夫是完全放弃他的贵族生活了吗?他放不下的.去乡下,去监狱,去西伯利亚,他始终是个贵族出身,是个老爷身份.
或许您还会喜欢:
最先登上月球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最先登上月球的人--一、结识卡沃尔先生一、结识卡沃尔先生最近,我在商业投机上遭到了丢人的失败,我把它归咎于我的运气,而不是我的能力。但一个债权人拼命逼我还债,最后,我认为除了写剧本出售外,没别的出路了。于是我来到利姆,租了间小平房,置备了几件家具,便开始舞文弄墨。毫无疑问,如果谁需要清静,那么利姆正是这样一个地方。这地方在海边,附近还有一大片沼泽。从我工作时挨着的窗户望去,可以看见一片山峰。 [点击阅读]
最后的明星晚宴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浅见光彦十二月中旬打电话约野泽光子出来,照例把见面地点定在平冢亭。平冢亭位于浅见和野泽两家之间,是平冢神社的茶馆。据说神社供举的神是源义家,至于为什么叫平冢神社,个中缘由浅见也不清楚。浅见的母亲雪江寡妇很喜欢吃平冢亭的饭团,所以母亲觉得不舒服的时候,浅见必定会买一些饭团作为礼物带同家。浅见和光子在平冢亭会面,并非出于什么特别的考虑,而且饭团店门前的氛围也不适合表白爱意。对此,光子也心领神会。 [点击阅读]
最后的莫希干人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0
摘要: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美国才开始摆脱对英国文学的依附,真正诞生了美国的民族文学。而书写这个文学《独立宣言》的代表人物,是欧文和库柏,他们同为美国民族文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欧文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而库柏则是“美国小说的鼻祖”。库柏的长篇小说《间谍》(一八二一),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蜚声世界文坛的小说。他的代表作边疆五部曲《皮裹腿故事集》,影响更为广远;而《最后的莫希干人》则为其中最出色的一部。 [点击阅读]
最后致意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我从笔记本的记载里发现,那是一八九二年三月底之前的一个寒风凛冽的日子。我们正坐着吃午饭,福尔摩斯接到了一份电报,并随手给了回电。他一语未发,但是看来心中有事,因为他随后站在炉火前面,脸上现出沉思的神色,抽着烟斗,不时瞧着那份电报。突然他转过身来对着我,眼里显出诡秘的神色。“华生,我想,我们必须把你看作是一位文学家,"他说。“怪诞这个词你怎么解释的?”“奇怪——异常,"我回答。 [点击阅读]
机器岛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如果旅行开始就不顺,恐怕到末了都会磕磕碰碰的了。至少下面的这四位演奏家理直气壮地支持这种说法。现在他们的乐器就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呢。原来,他们在附近的一个火车小站不得已乘坐的那辆马车刚才突然翻到路旁的斜坡上了。“没人受伤吧?………”第一位飞快地爬起来,问。“我只是擦破了点儿皮!”第二位擦着被玻璃碎片划得一道道的面颊说。“我也是受了点擦伤!”第三位应道,他的腿肚流了几滴血。总之,问题不大。 [点击阅读]
杀人不难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英格兰!这么多年之后,终于又回到英格兰了!他会喜欢这儿吗?路克-菲仕威廉由踏板跨上码头的那一刻,这么自问着。在海关等候入境的时候,“这个问题躲在他脑子后面,可是当他终于坐上列车时,又忽然跑了出来。他现在已经光荣地领了退休金退休,又有一点自己的积蓄,可以说是个既有钱又有闲的绅士,风风光光地回到英格兰老家。他以后打算做什么呢?路克-菲仕威廉把眼光从列车窗外的风景转回手上刚买的几份报纸上。 [点击阅读]
杀死一只知更鸟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HarperLee-ToKillAMockingbird杀死一只知更鸟哈珀·李著PARTONEChapter1我哥哥杰姆快满十三岁的时侯,肘关节被扭断过。后来伤好了,他也不再担心今后玩不了橄榄球了,就不大为自己的伤感到不自然了。他的左臂比右臂稍短,站立或行走时,左手的手背与身体成直角,大拇指和大腿平行。这些,他一点儿也不在乎,只要能传球,能踢球就行了。 [点击阅读]
权力意志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与动物不同,人在自己体内培植了繁多的彼此对立的欲望和冲动。借助这个综合体,人成了地球的主人。 [点击阅读]
杰罗德游戏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0
摘要:十月的微风在屋子的周围吹拂着,杰西听到后门不时地嘭嘭作响。秋天里门框总会膨胀,必须猛地一拉才能关上。这次,他们把这给忘了。她想,在他们沉醉于爱河之前,得让杰罗德回去关上门,不然的话,嘭嘭的撞门声会让她发疯的。接着她又想,考虑到眼下的情景,那会多么荒唐,会整个儿破坏情绪的。什么情绪呢?这可是个好问题。 [点击阅读]
校园疑云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1这是芳草地学校夏季学期开学的那一天。午后的斜阳照在大楼前面一条宽阔的石子路上。校门敞开,欢迎着家长和学生。门里站着范西塔特小姐,头发一丝不乱,衣裙剪裁合身,无可挑剔,其气派和乔治王朝时期的大门十分相称。一些不了解情况的家长把她当成了赫赫有名的布尔斯特罗德小姐本人,而不知道布尔斯特罗德小姐照例是退隐在她的那间圣洁的书房里,只有少数受到特别优待的人才会被邀请进去。 [点击阅读]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
作者:佚名
章节:57 人气:0
摘要:1864年7月26日,东北风呼呼地叫,一艘典雅而华丽的游船使足了马力,在北爱尔兰与苏格兰之间的北海峡海面上航行。英国国旗在船尾桅杆的斜竿上飘动,大桅顶上垂挂着一面小蓝旗,旗上有金线绣成的“E.G.”两个字母(是船主姓名(Edward&Glenarvan(爱德华·哥利纳帆)这两个字的第一个字母),字的上面还有个公爵冕冠标记。这艘游船叫邓肯号,它属爱德华·哥利纳帆爵士所有。 [点击阅读]
梦的解析
作者:佚名
章节:72 人气:0
摘要:我尝试在本书中描述“梦的解析”;相信在这么做的时候,我并没有超越神经病理学的范围。因为心理学上的探讨显示梦是许多病态心理现象的第一种;它如歇斯底里性恐惧、强迫性思想、妄想亦是属于此现象,并且因为实际的理由,很为医生们所看重。由后遗症看来,梦并没有实际上的重要性;不过由它成为一种范例的理论价值来看,其重要性却相对地增加不少。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