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福地 - 第一部 第十五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霍恩和博罗维耶茨基谈话的时间很短,因为他没有任何新的消息。他在刚要出去的时候,却遇见了亚斯库尔斯基,他是因为昨晚和维索茨基说了话,才来找博罗维耶茨基的。
  亚斯库尔斯基今天感到害怕和不知怎么办了。
  他不时舒展一下身子,摸一摸头发,咳嗽两声,可是这也未能使他鼓起勇气,他在印染厂的会客室里等时,好几次当真想要走了,但他一想到老婆和孩子,一想到他在各种事务所和工厂主家的门厅里已经那么多次白白地等过了的时候,他也只好回来坐下,垂头丧气地继续等着。
  “你是亚斯库尔斯基?”卡罗尔进来后问道。
  “是的,我是亚斯库尔斯基,能对经理先生作自我介绍,我感到荣幸。”
  他把这句神圣的话慢慢地说了许多次。
  “这里说的不是荣幸,维索茨基先生说,你要找工作。”
  “是的。”他回答得很简单。他的手搓着那破烂的帽子,心里却在惶恐不安地等着对方表示没有工作的回答。
  “你在哪里工作过?你会什么?”
  “在自己的家乡。”
  “你做过生意吗?”
  “我有过地产,可已经丧失了。我现在只是为了暂时的需要,暂时的需要。”他虽然硬着头皮这么说,可他的面孔已经羞得发红了,“因为我们正在打官司,而这官司必须打赢才行。
  事情很简单,我的叔叔死了,他没有后代,有一笔……”
  “我没有时间和你扯家谱,你过去是个地主,这就是说你什么也不会。我想帮助你,你也很幸运,几天来,在工厂的仓库里有一个空职,如果你愿意的话……”
  “非常感谢,非常感谢!因为我的确有点困难,真不知道应当如何报答经理先生!是不是可以知道这是什么职务?”
  “仓库的看门,月薪二十卢布,工作时间和工厂里的钟点一样。”
  “告辞了。”亚斯库尔斯基生硬地说了后,就转身要走。
  “你怎么啦?”卡罗尔感到愕然地叫道。
  “我是一个贵族,先生!你的推荐是不适当的。亚斯库尔斯基宁可饿死,也不给德国人看门,我不干这个。”他高傲地说道。
  “你很快就会和你的贵族头衔一起死去的。你在别的人那里找不到工作!”博罗维耶茨基愤怒地叫着,一面走了出去。
  亚斯库尔斯基火气十足地走到街上,他不时挺直了腰杆,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而现在正是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的时候,他满脸由于血涌上来,因此涨得通红了。当风吹到他的脸上,当他再来看这些大街时,当匆匆忙忙的过往行人和无数运载货物的车子在把他推来撞去时,他只好不停地叹息,只好把两只胳膊无力地垂下。他站在人行道上,想从小衣兜里把小手绢找出来……
  他靠在一排栏杆上,两只呆滞无神的眼睛凝视着这一大片房屋建筑,千百个喷发出肮脏的浓烟的烟囱和无数在急急忙忙的劳动中发出轰隆声响的工厂,凝视着周围频繁的活动和人们在这些活动中所表现的强大和富于创造性的能力,凝视着飞翔在静静的蓝天上的一轮红日。
  他由于身心受到痛苦和悲哀的刺激,连那块他要找的手绢现在也找不到了。
  他打算在这个栏杆边蹲下来,猛地把头朝石头上碰去,就此结束生活使他遭受的可怕的折磨,就此了结自己的残生,这样他可以不再回去见那些死于饥饿的亲人,不再领受这悲哀和痛苦。
  是的,他确实没有再找那块手绢,只好用一只破手套捂着脸抽抽噎噎地哭着。
  博罗维耶茨基回到了在“厨房”边自己的那个实验室里。他见默里正坐在一张桌子的角上,便把亚斯库尔斯基的情况告诉了他。
  “我是第一次遇见这样的人,给了他工作,他有了这个本来可以好赖活下去,可他都十分生气地说:‘我是贵族,宁死也不给德国人做看门人!’老实说,这种贵族头衔不如快点抛掉还好些。”
  “已经开始印‘竹子’了。”一个工人来告诉道。
  “我马上就来。有人觉得劳动可耻,而不觉得乞讨可耻,这我就不懂了,您怎么啦?”他看见默里并没有听他的话,在把一双苍白的、好象哭过的眼睛望着窗子,因此很快地问道。
  “没有什么,和平常一样。”他感到不乐意地回答道。
  “看脸色您很悲伤。”
  “我没有特别的原因要快乐!可是,你愿意买我的家具吗?”他回避了卡罗尔的视线,很快说道。
  “您出卖家具?”
  “是的!是的!……我想把这些旧东西搞出去,廉价出售,您要吗?”
  “这个我们以后再谈。如果您的急需竟然迫使您走上了这一步的话,我可以给您想个办法,可您应当对我态度诚恳一点。”
  “不,钱我并不需要,只因为家具对我来说没有用。”

  卡罗尔瞅着默里,在长时间沉默之后,对他表示同情地说:
  “您的婚姻问题解决得怎么样?”
  “没有进展,一点没有进展。”他迅速来回地走着,为了掩盖他此时的愤懑情绪。
  可是他的腮帮却颤抖起来了。他突然打住脚步,作了一次深呼吸,把两只呆板的眼盯着卡罗尔的毫无表情的面孔,然后拿起短大衣蒙在背上,擦了擦一双出汗的手,便围着桌子跑起来了。
  卡罗尔在忙于工作,没有说话。可是当默里对他使了个表示轻蔑的眼色,往“厨房”里跑去时,他嘟囔道:
  “一只多情善感的猴子。”
  “我昨天才知道,夫妻,这是对爱情和人格的侮辱。”默里回来后,又在房间里徘徊起来。
  “这要看对谁说。”
  “我昨天才看见,结婚是最不道德的事。是的,夫妻关系,这是肮脏的欺骗,是卑鄙可耻,是虚伪。您不会反对我的看法吧?”他表示痛恨地说道。
  “我既不反对,也不同意,这和我没有关系。”
  “可是我对您说,事情就是这样的。昨天我在一个人家里喝茶,卡琴斯基这一对理想的夫妇也在那儿。他们老是坐在一起,手拉着手,总要那么你摸着我,我蹭着你,真是一个讨厌的习惯。他们只知道两个人悄悄地说话,互相好象永远也看不够,愚蠢,不体面。整个晚上我都十分生气,我不相信他们有什么坚贞不渝,我怀疑他们在吹牛皮,而且这一点马上得到了证实。因为我喝完茶后,来到隔壁房间里,本想坐在窗下凉快凉快,卡琴斯基夫妇很快也来了,他们并没有看我,可是毫不礼貌地就吵起架来了。我不知道吵的是什么,但我看见这个最理想的、神圣的卡琴斯卡太太就象一个流氓一样给他做了个难看的动作,然后打了他一耳光。这时候,他、这个标准的丈夫便抓住她的一只手,在她自己脸上打了几下,又尽全力地把这只手朝壁炉上碰去,一直到她痛得倒在地上。她没有晕过去,可是浑身抽搐起来了。他只好跑遍全屋去呼救,并且跪在她的面前,吻着她的手,用最亲热的语调叫着她的名字,为她的受苦,他几乎忍不住哭出来了。一场令人恶心的下流的喜剧!”
  “您说的是例外的情况,但不管怎样,这很令人惊讶!”
  “啊!这不是例外,千百对夫妇就是这样生活的。当只有做生意把人们连在一起时,当法律给人们钉上了无法解脱的枷锁时,当小姐们把结婚看成是买卖经营获得利润时,他们不可能别样地生活。”
  “您的全部仇恨是由于您个人遭受了挫折而产生的,对不对?”
  “我从来是这样看的,因为这我早就看透了。”
  “为什么您不结婚?”博罗维耶茨基问道。
  默里感到不知怎么回答,他沉默了一会儿,便把他的烧得热辣辣的额头靠在桌旁一台小印刷机上的冷冰冰的白铁板上。
  “我的肩膀太宽,可是我的钱又太少。如果我不是个瞎子,没有蠢得象虾子一样,而至少和布霍尔茨一样,每一个波兰女人就会赶忙对我发誓要至死地爱我!”他表示怨恨地嘟囔着。
  “啊!原来波兰女人拒绝了你的求爱?”卡罗尔讥讽地说。
  “是的,波兰女人是愚蠢、虚伪、反复无常和坏的天性的化身,这……”
  “您的词汇很丰富嘛!”他带挖苦地打断了他的话。
  “我没有要你注意这个。”他咬着自己稀疏的牙齿,喃喃地说。
  “我也没有求您表白自己。”
  “厂长先生有请!”一个工人把头伸进了实验室叫道。
  卡罗尔便到布霍尔茨那里去了。
  默里觉得有点不痛快,他为自己的一时冲动感到羞愧。尽管如此,他的痛苦和失望都激起了他对整个世界,特别是对女人的仇恨。在生产染料的车间里,干活的主要是几个女人。他听到她们高声说笑,感到十分讨厌,便赶走了他们当中的一个,这还不够,把其他的也马上开除了。后来,他跑遍全厂,一有借口,就冲着女工们大喊大叫,把她们记在该受处罚的人的名单里,或者开除她们。
  布霍尔茨坐在染坊里,他和卡罗尔打了个招呼后,说:“克诺尔星期二会来,你晚上到我这儿来,我们上山去。”
  “好,可是厂长先生为什么要出去,这种散步是有害的。”
  “我不能坐在家里了,一切都使我感到发腻,我需要活动活动。”
  “那么为什么厂长先生不坐车到外面走走?”
  “今天走过了,更叫我发闷。有什么情况吗?”
  “生产和往常一样。”
  “这就好。为什么今天厂里这么静?”他喃喃地说道,一面注意地听着。
  “也和往常一样。”卡罗尔回答后,往别的厂房去了。

  布霍尔茨想仔细地听那充溢全厂的低沉、单调,可是强有力的机器的轰隆声,但他由于一下子不能集中注意力,没有听到多少。这时候,他觉得染坊里很闷、很热,便走了出来,坐在工厂门前一个养鱼池上摆着的木架子上。这个养鱼池的水就是厂房里一部分用过的蒸汽凝成水滴之后流过来的。
  他把眼睛睁开,漫看着自己工厂那些绕在一个大院子周围的厂房,看着工人们用铜索把一些运煤和运布匹的车厢从仓库不断往院子里拉,看着许多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的屋顶,看着不断喷发出由于日光照射而蔚为红色的一团团浓烟的烟囱,看着在仓库前面推着车厢来回移动的身材瘦小的工人。
  他十分吃力地呼吸着这在阳光照耀下、充满了烟雾和煤屑的空气。
  他的咳嗽因此更厉害了,但他并没有回去,他觉得现在的全身无力反而给他带来了快适。
  温暖的阳光给大地送来了浓郁的春意。从水泱泱的田野地里吹来的微风把耸立在大院一边的一堵围墙附近的光秃秃的白杨树吹得索索发抖。一群群麻雀一面打架、一面兴高采烈地唧唧喳喳地叫着,好象对这春天的来到表示欢迎。一片广阔的蓝天高悬于这座充满着烟雾和工厂的轰隆声以及寂寥无人的大街小巷的城市之上,大块大块的白云就象一团团棉花一样,躺睡在这无际的苍穹里。一忽儿,太阳把它的圆圆脸蛋从云中露出来了。
  工厂在劳动中不断发出有节奏的声调。
  布霍尔茨终于站了起来,往家里走去。可是他面对这些巨大的楼房,这些强有力的机器,这工厂生活的无比伟力,感到自己是多么软弱无力。他只能一瘸一拐地走着,来到公园后,由于看到了一栋栋高大的红色的楼房,它们的窗子灿然闪烁,他不由得对它们产生了欣羡之感。
  虽然哈梅斯坦给他开了绝妙的药方,但他仍然没有恢复健康,他感到病情一天天坏了。他夜里很少睡觉,有时就是坐在沙发椅上度过的。因为他不敢走到床边,常以为只要自己趟下,就一定会死。这种对于死的恐惧常给他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使他全身抽搐。他越来越害怕这夜晚的来到和一个人的孤单的生活,可是他又不愿承认这一点。在他的软弱无力和要克服这种软弱无力状态的迫切的心情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和斗争。
  他对什么都毫无感觉。
  他什么也不想干,对一切都没有兴趣,感到厌烦。
  在办公室里,他可以几个小时坐着不动。让博罗维耶茨基去处理所有的事务,而自己的视线都盯着窗外摇曳的树木。他甚至可以忘记这是在什么地方,他看见了什么。当他清醒过来后,他会重又一瘸一拐地走到厂里,和人们在一起,参加他们的活动,就象一个沿着滑溜陡峭的岸边竭力往上爬的溺者一样,希望健康,活命。
  星期六,这一天克诺尔说了要来,可是他感觉更不好了。
  虽说如此,他午后还是来到了厂里。
  发烧在消耗他的体力,烦恼在折磨他。他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连一分钟也呆不住,于是从一个车间走到另一个车间,从一个厂房走到另一个厂房,从一层楼走上另一层楼。他要走,要向前走,要看到所有的东西,可同时又觉得要回避这一切。因为机器使他感到烦恼,这无数在转动中发出呻吟的传动带使他感到烦恼,增加了他的痛苦。
  他来到了织造车间,在一台台纺织机的旁边走过,看见它们好象一群野兽,为了摆脱铁锁链的束缚,在疯狂地挣扎。
  由于这些巨大的厂房里,到处都是机器的轰隆声、金属的叮当声和人们的吼叫声,他走得很快,一双发红的眼睛只顾瞅着那些躬着背、两眼盯着车床,对自己身边的一切都毫无视听的工人。
  棉花的飞絮象一片灰色的茫茫大雾,笼罩着不停震动着的机器和几乎一动也不动的人们,在透过长长一排窗子射进来的阳光的照耀之下,闪闪发亮。
  不,他感到这里不好。这强迫人们进行劳动的机器的十分单调和不间断的响声,这一台台仿佛遭受暴力压迫而竭尽全力进行反抗甚至把墙壁也震动了的机床,都使他产生烦恼。
  当他走过那为布料进行最后加工的砑光车间时,这里面的苏打、热浆糊、钾酸和肥皂散发的各种蒸汽和气味刺激着他的眼睛和呼吸道。一台台机器就象鳄鱼一样,长着一条条五颜六色的布尾巴,在地上不停地扫荡,也使他感到极为厌恶。
  他继续往前走去,在一个走廊里他看见了外面的院子,那里有一些人把装满一捆捆棉花的车厢从仓库里推了过来,另一些人则把货物往仓库里卸。通过对面厂房的窗子,可以看见里面运转着的机器,它的旁边摆着一排排空的煤车。他开始远眺那个工厂后面的树林,因此机器便从他的眼里消失了。然后他又仔细瞧着从一个四方形的煤槽里扬起的黑色煤灰,因为工人们正忙着把车厢里的煤往这里面卸。

  “这和我有什么关系?”他不高兴地想着。把身子依在栏杆上,想休息一下,因为他觉得他的身子很重,几乎动弹不得,呼吸也越来越困难了。他有时看到周围的一切好象都在摇晃,有时似乎可以听到一种奇怪的喧闹声。由此而产生的恐惧迫使他立刻站了起来,尽自己的力量迅速逃离这个地方。
  直到他看见有一些人在装货,他的心绪才大为安定下来。
  在一个大厂房里,有几十个女人工作。厂房中间有大批的布料,就象各种颜色的铁板一样,被高高地摞在一起,一直顶到天花板。
  她们的说笑声十分欢快地响遍整个厂房,可是当布雷尔茨进来后,这里就马上静了下来,笑声听不见了,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人们眼里显出了忧郁的神色,脸上表现出惶恐不安。
  唯一可以听到的是那机器单调的轧轧响声,它量出了布的尺码之后,把它们转起来放在木板上;然后女工们把这些布匹放进小车,咕噜咕噜运到邻近的仓库里去,用纸把它们咝咝嗖嗖包起来。
  布霍尔茨慢慢从一些桌子的旁边走过,注意瞧着她们由于每天沉重的劳动而显得苍白和好象患了贫血症一样的丑陋的头,可是她们谁也没有抬头看他。他能接触到的只不过是她们偶尔投向他的表示不乐意和充满了恐惧的眼光。
  “她们为什么怕我?”当他走出去后,整个厂房便响起了一片喧闹声,他听到后这样想道。
  他由于行动不便,走起来很慢。他决定回公馆去,这时他便通过漂白车间和成品仓库,走了一条最近的路。
  仓库是一栋特别用石头和铁柱建造的平房。窗子很小,就象一些格子似的。里面虽然很大,但由于光线不足,显得阴暗,一堆堆包装好了的货物高高地顶到了天花板。在这一堆堆的货物之间,弯弯曲曲地通过许多宛如深沟的甬道。
  仓库里因为十分阴暗和寂静,形成了一片严肃的气氛。有时在那条主要的通道上,可以看见驶来的一辆载着新到的货物的小车,但它很快就会进入旁边的甬道而销声匿迹。有时还可以听到工厂的一声轰隆把布满了蛛网和棉屑的窗玻璃震得直响,甚至通过玻璃窗,响遍里面所有的甬道。
  布雷尔茨再也走不动了,于是在窗旁一堆堆横七竖八的印花布上坐下。他想休息一会儿马上就可以走,可等他打算站起来时,他的脚却直立不起来,因此又无力地倒下了。
  他这时感觉很不好。
  他想高声地呼喊,叫人来帮助他,但他没有力量,喊不出声来。现在他就是要把眼皮睁开也很困难,这双充满了恐惧的发红的眼睛只好漫无目的地环顾着这仓库静悄悄的四个大角落,他觉得这石头砌的四个角落这时候也显得十分严肃和可怕。
  他觉得有一个可怖的野蛮的恶鬼在掐着他的脖子,因此他象疯子一样跑到离他最近的一个小窗子前,把窗格子抓住,想要呼救。可是他全身都战栗起来了,他只好不停地小声嗫嚅着,把一双表现出急于求救而又感到绝望的神情的眼睛盯着在院子里卸车的工人。
  谁也没有来救他,工厂依然象沸腾的大海一样轰隆地响着。而他已经精疲力竭了,他的手也从他抓住的窗格子上滑下来了,他的身子倒在一堆堆布上。他仍然打算作一次最大的努力爬起来,推开这一堆堆挡住了他去路的货物,可他还是倒下了。他再也站不起来,只好在地上匍匐前进,一忽儿用手去抓一把空气,一忽儿用僵硬的指头去摸那仓库的角落。他觉得有一把尖刀在刺他的心房,痛得他只好用脚蹬着那铁的地板,最后他猛然从地上爬了起来,嗓子里发出了一声短促的可怕的叫喊声,便无力地倒在地上。
  工人们听到了这声叫喊后,都跑过来了。他们站在他身旁,感到十分恐慌,不知怎么办才好,看到这具全身仍在战栗着的尸体,他们甚至不敢接触。
  可是这个躺着的布霍尔茨全身仍很紧张。两个红色的眼珠从眼帘里冒了出来。他的面孔发紫变形。由于临终前的最后一声吼叫,他的嘴张得很大,上下颚骨也露出来了。他的形体就象这仓库里堆放着货物的四个角落一样阴森可怕。面对自己的百万家财,他无能为力,而他自己也在这百万家财的包围之中死去。只是从他嘴里发出的这最后一声战战兢兢的叫喊才响遍了仓库里所有的甬道,响遍了它的铁的天花板下的所有阴暗的地方,才冲出了墙外,和城市生活的喧嚣、工厂强有力的轰隆声汇在一起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英国病人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内容简介1996年囊获9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英国病人》,早已蜚声影坛,成为世界经典名片,而它正是改编于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尔的同名小说...一部《英国病人》让他一举摘得了英国小说的最高奖项———布克奖(1992)。翁达杰的作品,国内鲜有译介(当年无论是电影《英国病人》还是图书《英国病人》,都没能引发一场翁达杰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点击阅读]
贝姨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一八三八年七月中旬,一辆在巴黎街头新流行的叫做爵爷的马车,在大学街上走着,车上坐了一个中等身材的胖子,穿着国民自卫军上尉的制服。在那般以风雅为人诟病的巴黎人中间,居然有一些自以为穿上军服比便服不知要体面多少,并且认为女人们目光浅陋,只消羽毛高耸的军帽和全副武装,便会给她们一个好印象。这位第二军团的上尉,眉宇之间流露出一派心满意足的神气,使他红堂堂的皮色和着实肥胖的脸庞显得更光彩。 [点击阅读]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1881年生于维也纳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剧照(20张)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维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发表反战剧本《耶雷米亚》。 [点击阅读]
七钟面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第一章早起那平易近人的年轻人,杰米·狄西加,每次两级阶梯地跑下“烟囱屋”的宽大楼梯,他下楼的速度如此急速,因而撞上了正端着二壶热咖啡穿过大厅的堂堂主仆崔威尔。由于崔威尔的镇定和敏捷,幸而没有造成任何灾难。 [点击阅读]
万物有灵且美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作者简介JamesHerriot吉米•哈利(1916—1995)(原名JamesAlfredWight)苏格兰人。一个多才多艺的兽医,也是个善于说故事的高手,被英国媒体誉为“其写作天赋足以让很多职业作家羞愧”。平实而不失风趣的文风和朴素的博爱主义打动了千千万万英美读者,并启发了后世的兽医文学。 [点击阅读]
人豹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2
摘要:神谷芳雄还只是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公司职员。他逍遥自在,只是在父亲担任董事的商事公司的调查科里当个科员,也没有什么固定的工作,所以难怪他忘了不了刚学会的酒的味道和替他端上这酒的美人的勉力,不由得频繁出入那家离京桥不远、坐落在一条小巷里的名叫阿佛洛狄忒的咖啡店。 [点击阅读]
伊迪丝华顿短篇小说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2
摘要:作者:伊迪丝·华顿脱剑鸣译在我还是个小女孩,又回到纽约时,这座古老的都市对我最重要的莫过于我父亲的书屋。这时候。我才第一次能够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一旦走出家门,走上那些简陋单调的街道,看不到一处像样的建筑或一座雄伟的教堂或华丽的宫殿,甚至看不到任何足以让人联想到历史的东西,这样的纽约能给一位熟视了无数美丽绝伦的建筑、无数地位显赫的古迹的孩子提供些什么景观呢?在我孩提时代的记忆当中, [点击阅读]
八百万种死法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我看到她进来。想看不到也难。她一头金发近乎银色,要是长在小孩头上,就叫亚麻色。头发编成粗辫子盘在顶上,用发针别住。她前额高而平滑,颧骨突出,嘴巴略大。加上西部风格的靴子,她得有六尺高了。主要是双腿长。她穿着紫色名牌牛仔裤,香槟色皮毛短上衣。雨时断时续下了一整天,但她没带伞,头上也没有任何遮挡。水珠在她的发辫上闪烁着,像钻石。她在门口站了会儿,四下张望。这是周三下午,三点半左右。 [点击阅读]
再次集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昆虫的天地卡弥尼树的枝丫,悬曳着露水打湿的坚韧的蛛丝。花园曲径的两旁,星散着小小的棕色蚁垤。上午,下午,我穿行其间,忽然发现素馨花枝绽开了花苞,达迦尔树缀满了洁白的花朵。地球上,人的家庭看起来很小,其实不然。昆虫的巢穴何尝不是如此哩。它们不易看清,却处于一切创造的中心。世世代代,它们有许多的忧虑,许多的难处,许多的需求——构成了漫长的历史。 [点击阅读]
变形记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一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驱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我出了什么事啦?”他想。这可不是梦。 [点击阅读]
古都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2
摘要:千重子发现老枫树干上的紫花地丁开了花。“啊,今年又开花了。”千重子感受到春光的明媚。在城里狭窄的院落里,这棵枫树可算是大树了。树干比千重子的腰围还粗。当然,它那粗老的树皮,长满青苔的树干,怎能比得上千重子娇嫩的身躯……枫树的树干在千重子腰间一般高的地方,稍向右倾;在比千重子的头部还高的地方,向右倾斜得更厉害了。枝桠从倾斜的地方伸展开去,占据了整个庭院。它那长长的枝梢,也许是负荷太重,有点下垂了。 [点击阅读]
同时代的游戏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2
摘要:1妹妹:我从记事的年代就常常地想,我这辈子总得抽时间把这事写出来。但是一旦动笔写,虽然我相信一定能够按当初确定的写法毫不偏离地写下去,然而回头看看写出来的东西,又踌蹰不前了。所以此刻打算给你写这个信。妹妹,你那下身穿工作裤上身穿红衬衫,衬衫下摆打成结,露出肚子,宽宽的额头也袒露无遗,而且笑容满面的照片,还有那前额头发全用发夹子夹住的彩色幻灯照片,我全看到了。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