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愤怒的葡萄 - 第三十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下雨的第二天,奥尔取下隔在大货车中间那块油布,拿去铺在卡车车头上。这么一来,大货车上的两家就成为一家了。到第三天,魏赖特夫妇焦急起来,想走。妈竭力挽留他们。爸和约翰叔叔站在车门口,望着涨水的小河。爸说:“约翰,水再涨上来,我看会把咱们淹了的。”“是呀,不保险。”爸用手指在空中划了个弧形,“要是从上面到底下筑一道堤坎,准能把水挡住。只要大家动手就行。”“是呀,就是不知道别人肯不肯干。也许他们宁可往别处搬。”“咱们该去找人家商量商量。要是大家都不干,那就只好离开这儿了。就怕再也找不到这么好的地方。”爸把自己的想法说给魏赖特听。魏赖特以为可能还是走 的好。奥尔表示如果魏赖特家要走,他也要走,总之他要跟阿琪在一起。爸说他再去问问别人,别人不干,大家都走就是了。就和约翰叔叔一起,到别的车上商量去了。妈在炉子眼前往火里添柴。露西靠着她直嚷饿,缠得妈心烦意乱。躺在床垫上的罗撒香忽然一声尖叫。妈连忙走过去,只见罗撒香牙齿咬住下嘴唇,满头是汗,眼睛里闪着害怕的神色。她把魏赖特太太喊来,说,“我看要生了。早产。”魏赖特太太接过许多生,很有把握,她和妈一起推上货车的拉门,只留下一道缝,不让罗撒香叫风吹着,又叫阿琪领着露西和温菲尔德下车去;然后从围裙口袋里拿出一把削果皮的小刀,放在床垫底下,准备割断脐带的时候用。妈问罗撒香:“这会儿觉得还好吗?”罗撒香紧张地点点头,问:“要生了吗?”妈说:“对啦,要生个好娃娃了。你要听话,能站起来走走吗?”“我试试。”妈和魏赖特太太一人一边扶着罗撒香,慢慢地走了几个来回。一会儿,罗撒香觉得一阵疼痛,哭起来了。她们让她在床垫上躺一会,等阵痛过去,又扶着她来回地走。爸从门口留下的缝里探头进来,问干吗把门关上。知道罗撒香快生了。他说:“那么,咱们要走也不能了。”爸蹚着泥浆走到小河边边。那儿有二十个男人站在雨里。爸喊道:“非修堤坎不可了。我女儿要生孩子了。”一个高个儿说:“又不是我们的孩子,我们可以走。”爸说:“当然可以,谁也不会拦你。反正只有八把铲子。”他奔到河岸最低的地方,动手干起来。其余的人排在他后面。他们用泥土堆成一道长堤。没有铲子的人折下柳条,编成蓖子插在堤上。大伙儿鼓起了工作的热情,战斗的热情。一个人刚放下铲子,另一个又拿起来。每逢约德家住的大货车上传来尖厉的叫声。这些人不安地听一会,又拼命干起来。那堤坎越修越长,两头都接上了公路的路坎。水涨得慢了,爸得意地笑了。河水冲击着新修的堤坎。爸喊道:“再加高些,咱们把它再加高些。”直到天黑,他们还在干。他们忘记了疲劳,脸上毫无表情,象机器似地干着。罗撒香的疼痛一阵紧似一阵,隔二十分钟就要发作一次,剧烈的号叫声不断传来。爸叫约翰叔叔别干得太猛,要累坏的。约翰叔叔说他受不了那号叫声,叫得象当初他妻子那样。要不是拼命地干,他只好跑掉了。持续了很久,号叫声终于停止了。爸说:“要是孩子生下来了,妈会叫我的。”翻腾的河水冲击着河岸,哗啦一声巨响,上游倒下一棵白杨。那颗树顺流而下,树根挂住了堤坎。后面的水涌过来,树一动,把堤拉了个决口。爸往前一扑,想用泥堵住决口。已经堵不住了,堤坎很快就给冲垮,那些人一哄而散,急流冲进来。冲到大货车和卡车底下。约翰叔叔不由自主地跪倒在汹涌的流水里。爸扶起他来往大货车走去。奥尔转身奔到卡车跟前,掀开车头盖着的油布,跳上卡车。可是引擎怎么也发动不起来。爸和约翰叔叔走进大货车。只见罗撒香沉静地躺在床垫上,妈坐在她身边,用一块纸板给她扇着。爸问:“她——怎么样?”妈看了爸一眼,随即又低下了头,“很好。睡着了。”魏赖特太太过来,拉拉爸的胳膊往一个角落走去,她手上的提灯用见个发青的小尸体,踡缩在只苹果箱上。她小声说:“生下来就是死的。”回到妈身边,爸原想蹲下,只是两条腿太乏,却跪下了。妈呆呆望着他,两眼象梦游人那样睁得很大。爸说:“我们算尽了力了。”“我知道。”“一棵树把堤挂坍了。”“我知道。”“听见车底下的水响吗?”“听见了。”“说不定会把这辆车淹掉。”“我知道。”“你什么都知道。”妈不做声了。爸问:“我们做错了?莫非还有别的办法?”妈同情地说:“别抱怨了。怕什么!不要紧的,总会起变化的——整个起变化。”“咱们也许还是得走才行。”“到该走的时候,咱们就走。非做不可的事,咱们就做。现在先别响,莫把她吵醒了。”外面传来奥尔和一个男人的愤怒的声音。那男人要找爸说话,以为如果不是爸出那个修堤的馊主意,他们早走了。现在汽车开不动了。奥尔和他争吵说:“你当我们的车就开得动了?”爸站起来,走到门口,说:“奥尔,我来了。我们有病人,跟我上那儿说去。”雨轻轻洒在车顶上。魏赖特太太走到妈那儿,“大嫂,你睡一会儿。我来陪她。”妈说:“不,我不累。”“我不信。快躺一会儿吧。”“谢谢你,你心眼儿真好。”“不用谢。大家的处境都不好。要是我病了,你们也会帮忙的。”“是的。当然会帮忙。”“谁都一样。”“谁都一样。过去总是先顾到自己一家子。现在不了,对谁都一样。日子过得越不顺当,越要多帮别人的忙。”魏赖特太太拿过妈手里的硬纸板,妈就在女儿旁边躺下。爸、奥尔和约翰叔叔坐在车门口,眼看青灰色的黎明到来。雨已经停了,天空还有许多阴沉沉的浓云,阳光一照,就映在水面上。奥尔估计,水要是涨进车里来,顶多淹三四时深,他们可以拆下卡车的边栏,在大货车里搭个平台,既能坐人,也能堆东西。爸估计水还得涨,说:“就这么办吧。”妈在梦中忽然尖声叫起来:“汤姆!哦,汤姆!汤姆!”魏赖特太太安慰了她几句,然后站起来,走到门口说:“那玩意不能老搁在这里,只会惹来麻烦,也叫人看了伤心。你们能把它拿出去埋了吗?”爸对约翰叔叔说:“你把它拿去埋了,奥尔和我去卡车上拆木板,好吗?”约翰叔叔开头很不高兴,随后却说:“好吧,给我,没关系,我去。”他原打算把盛尸体的苹果箱拿去埋掉,临了却放进了汹涌的急流。他说:“快漂去吧!就这样去喊一喊冤!”爸要到铺子里去买面包皮。奥尔就和约翰叔叔把拆下的木板搬进大货车。妈醒来了,问明了他们干什么,转身去看罗撒香。罗撒香也已经醒来,问道:“妈,小东西——怎么样?”妈不能再隐瞒了,跪在床垫上,说:“你还可以再生呢。我们想尽办法了。”罗撒香想撑起来,却又躺下了,用手遮住了眼睛。爸把剩下的一点儿钱全买了面包皮。吃过午饭,约德和魏赖特家都把平台搭了起来。水漫进来,两家各自往平台上移。妈打算跟爸、约翰叔叔和奥尔一人拉住一只角,把罗撒香连床垫一起往平台上搬。罗撒香说:“我会走,我好了。”她跟妈说了句悄悄话。妈伸手到毯子里摸摸罗撒香的乳房,点了点一家子在平台上耽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早上,罗撒香又悄悄跟妈说了几句,妈大声说:“我们得走了,到高点的地方去。你们走也罢,不走也罢,反正我要带着罗撒香和两个小把戏走了。”除去奥尔要留下跟阿琪在一起以外,都愿意走。爸抱着罗撒香,约翰叔叔背着露西,温菲尔德骑在妈肩膀上。上了公路,爸和妈一人一边扶着罗撒香,一家子沿着公路往前走去。雨下起来了,还越下越大。妈说:“咱们得赶快走,罗撒香要是淋透了,不知会病成什么样的。”爸说:“你没说咱们往哪儿赶呀!”公路左边远远的一个小山岗上耸立着一个仓棚。妈说:“看,我敢保险那里边是干的。咱们上那儿去!”他们气喘吁吁地跑进那雨水浸透的仓棚,里边零乱地放着些农具,还有干草。妈让罗撒香赶快躺下来歇歇。这时候温菲尔德喊道:“妈,你看那个角落!”角落里有个男人仰面躺着,一个男孩坐在他身边。妈朝那儿望去,只见男孩站起来,走到妈跟前,带着哭声问:“这地方是你们的?”妈说:“不是。我们是来躲雨的。我有个生病的女儿。你们可有干毯子?我想借用一下。好让她把湿衣服换了。”男孩回到角落里,拿了条龌龊的被子来,递给妈。妈道过谢问:“那个人怎么啦?”男孩说:“起先是生病,这会儿他快饿死了。”“什么?”“快饿死了。他六天没吃东西了。”妈走到角落里,低头看那男人。他五十光景,长着胡子,瘦得可怕,睁开的眼睛呆呆地瞪着。妈问那孩子:“是你的爸爸?”孩子点头说是,在摘棉花的时候得的病,身子太虚弱了,求妈给他点儿吃的。妈让男孩放心,说给女儿换了湿衣服就来。回到女儿身边,妈提起被子挡住女儿,叫她把湿衣服脱了,然后把被子裹在女儿身上。男孩不住地在妈身旁解释说:“我不知道怎么好。昨儿晚上我出去,打碎了人家的窗子偷了只面包皮劝他吃。可是他全吐出来了。他得喝点汤或者牛奶才行。”忽然,他惊喊起来:“他快死了!真的,他快饿死了!骗你不是人!”爸和约翰叔叔无可奈何地站在那儿。妈望望他们,又看看裹在被窝里的罗撒香。她对罗撒香的眼睛望了一眼,又向远处望去,随后又把视线回到女儿的眼睛上。她俩心心相印地彼此望了一会。女儿的呼吸急促起来了,她说:“行。”妈微微一笑,“我估计你会同意的,我早料到了。”罗撒香低声说:“你们——你们都出去,好吗?”妈弯下身子,理了理女儿额前的乱发,在她额头上吻了一下。然后说:“都出去,到农具棚去耽着。”大家一起走出去以后,她返身把那扇叽嘎响的门关上了。罗撒香呆呆地坐了一会,然后挺起困乏的身子,裹裹被子,慢慢走到角落里,低头看着那张憔悴的脸和那双鼓得很大的吃惊的眼睛。她在那人的身边躺下,那人慢慢地摇摇头。罗撒香解开被子的一角,露出她的乳房,说:“你得吃一点才行。”她把那人的头拉过来,伸手托住了,说:“吃吧,吃吧!”她的手指轻轻地搔着那人的头发。往上面看看,又往仓棚外看看,渐渐合拢嘴唇,神秘地微笑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生活在别处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读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吕新雨生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对于"诗"、"抒情"、"美"这样的字眼,总是保持着崇高的故意。人类不仅具有抒情的能力,而且具有这种需要,基于生存的需要。这样抒情诗就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存在论性质的问题,抒情态度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范畴。 [点击阅读]
畸形屋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大战末期,我在埃及认识了苏菲亚-里奥奈兹。她在当地领事馆某部门担任一个相当高的管理职位。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个正式场会里,不久我便了解到她那令她登上那个职位的办事效率,尽管她还很年轻(当时她才二十二岁)。除了外貌让人看来极为顺眼之外,她还拥有清晰的头脑和令我觉得非常愉快的一本正经的幽默感。她是一个令人觉得特别容易交谈的对象,我们在一起吃过几次饭,偶尔跳跳舞,过得非常愉快。 [点击阅读]
白衣怪圈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1月4日星期一上午7时5分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冬夜一片漆黑。海伦·卡伯特在拂晓时醒了过来。她躺在路易斯伯格广场她父母的家中,一缕缕暗淡的晨曦刺破了笼罩这间三楼卧室的黑暗。她睡在一张有顶篷装饰的床上,懒得睁开眼睛,依然沉浸在鸭绒被赐予的舒适温暖之中。她称心如意,全然不知她的脑组织已出了大毛病。这次假期海伦并不很愉快。她是普林斯顿大学3年级学生,为了不影响功课,她预约了在圣诞和新年假期中做刮子宫手术。 [点击阅读]
纯真年代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2
摘要:作者:蒲隆美国文学批评家菲利普·拉赫夫把美国文学中典雅和粗犷这两种不同的流派形象地称为“苍白脸和红皮肤”。这两种流派不仅写作风格相异,而且题材也不同:“苍白脸”多写上流社会,“红皮肤”则多写下层民众。当然两派作家的家庭出身和社会经历也大相径庭。 [点击阅读]
罗杰·艾克罗伊德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谢泼德医生在早餐桌上弗拉尔斯太太于16日晚(星期四)离世而去。17日(星期五)早晨八点就有人来请我去。我也帮不了什么忙,因为她已死了好几个小时了。九点过几分我就回到了家。我取出钥匙打开了前门,故意在大厅里磨蹭了一会,不慌不忙地把帽子和风衣挂好,这些都是我用来抵御初秋晨寒的东西。说老实话,我当时的心情非常沮丧忧愁。我并不想装模作样地认为,我能够预料今后几周将要发生的事。 [点击阅读]
老人与海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1961年7月2日,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整个世界都为此震惊,人们纷纷叹息这位巨人的悲剧。美国人民更是悲悼这位美国重要作家的陨落。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年),美国小说家。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 [点击阅读]
老处女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在五十年代的老纽约,屈指可数的几家人在单纯和富有方面居统治地位,其中就有罗尔斯顿家。强健的英国人和面色红润、身体笨拙的荷兰人合为一体创造出一个繁荣谨慎,却又挥金如土的社会。“办事要办得漂亮”一直是这个谨小慎微的世界上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个世界全是由银行家,与印度做生意的商人、造船厂家和船具商的财富建造起来的。 [点击阅读]
背德者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引子天主啊,我颁扬你,是你把我造就成如此卓异之人。[诗篇]①第139篇,14句①亦译《圣咏集》,《圣经·旧约》中的一卷,共一百五十篇。我给予本书以应有的价值。这是一个尽含苦涩渣滓的果实,宛似荒漠中的药西瓜。药西瓜生长在石灰质地带,吃了非但不解渴,口里还会感到火烧火燎,然而在金色的沙上却不乏瑰丽之态。 [点击阅读]
芥川龙之介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某日傍晚,有一家将,在罗生门下避雨。宽广的门下,除他以外,没有别人,只在朱漆斑驳的大圆柱上,蹲着一只蟋蟀。罗生门正当朱雀大路,本该有不少戴女笠和乌软帽的男女行人,到这儿来避雨,可是现在却只有他一个。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数年来,接连遭了地震、台风、大火、饥懂等几次灾难,京城已格外荒凉了。照那时留下来的记载,还有把佛像、供具打碎,将带有朱漆和飞金的木头堆在路边当柴卖的。 [点击阅读]
花儿无价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一过晚上八点,商业街上营业时间最长的中华荞麦店也打烊了,小城顿时漆黑一片,复归寂静。夏季里,商家的经营对象是从东京、大阪等地回来省亲的人们,因此,常常会有许多店铺营业到很晚。可是,自秋风初起,东北小城的夜幕就开始早早降临了。晚上十点,城边的卡拉OK快餐店也关了门。几个手握麦克风、狂唱到最后的男女客人走出来,各个怕冷似地缩着身子,一面商量着接下来去何处,一面钻进停在路边的汽车。 [点击阅读]
茶花女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玛格丽特原来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开始了卖笑生涯。由于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贵族公子争相追逐,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交明星”。她随身的装扮总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茶花女得了肺病,在接受矿泉治疗时,疗养院里有位贵族小姐,身材、长相和玛格丽特差不多,只是肺病已到了第三期,不久便死了。 [点击阅读]
葬礼之后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老蓝斯坎伯拖着蹒跚的脚步,一个房间接一个房间地,逐一拉起房里的百叶窗。他那粘湿的双眼,不时地望向窗外,挤出了满脸的皱纹。他们就快要从火葬场回来了。他老迈的脚步加快了些。窗子这么多。“思德比府邸”是一幢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哥德式大建筑。每个房间的窗帘都是豪华锦缎或天鹅绒,有些墙面上仍旧系挂着丝绸,尽管这些都已年久褪色。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