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杜拉拉升职记 - 小说《杜拉拉升职记》读后感——为什么我们都要做杜拉拉?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生活本不应该是这样子的。
  有人问起寒假的打算,我想过了。就像133说的,要把自己的日子弄成锦缎。聚会或者相约,也就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快乐更好,不快乐不愿意就抹掉自己看自己的织锦。有人约就整整齐齐的出去,没人约就告诉自己这是读书时间,应该充电应该紧张。然后再塞张光盘进碟机,看着看着就睡在沙发上。
  遵义的天冷得让我狠惊讶,保暖设施在我的打点下都如此完备,从头到脚全部包皮裹得狠整齐。不用再去披襟斩棘的完成一个大的课程,也不必每天计较睡眠的时间和质量。
  我知道我知道,这种悠闲的小日子我也过不了多久了。还有一年,我估计就会在各大招聘会上为个把月薪不高年终分红微薄的职位争得头破血流。
  在这空挡儿,我拜读了这本《杜拉拉升职记》之后,更像是身经百战疲惫不堪。
  这本看起来像是励志般的小说去年在各大图书网数月高居销售榜首,封面赫然写着“她的故事比比尔·盖茨的更值得参考。”其热销引起网上网下的热议,《杜拉拉升职记》被无数网友热捧为“世界500强企业职场生存圣经”。写字楼里,大学校园中,大家口口相传,以对号入座为荣。某招聘网站人力资源总监高调赞扬:“典型的中产阶级代表,没有特殊背景,受过良好教育,靠个人奋斗获取成功,拨动了渴望成功的年轻人的心弦”,瞬间,模仿,虚拟杜拉拉成为高校毕业生最常态的生活模式。

  梦想是个好用的东西,有梦想,一切便顺理成章。杜拉拉完成了我等姿色中上非名校毕业学生往白领阶层奋斗的平民梦想。大家都想沿用这条已经被踩得坑坑洼洼的小径踏上自己的康庄大道。
  请冷静点,再冷静点。我只想说,我们为什么要成为杜拉拉?
  [杜拉拉其人其事]
  在我这种记忆能力堪称弱智的情况之下,有些情节仍然强迫性入侵我容量不大的脑区域。最起码,杜拉拉还是让我略知职场一二。
  NO.1似乎是从生活方式到精神信仰的大众范本。
  她熟悉并擅长套用各种“标准”,设置工作目标遵循SMART原则,发生争论就SOP标准,绩效考核就360度评估;她可以数年如一日压抑感情生活,却为上司的离任而焦虑至崩溃;她遇到所有问题的本能反应是规定、预算、利润和可操作性,所以她接受恋爱要“共赢”“配合”“进展”“扫清障碍”;她划分人的标准是国营单位的处长或外企高层,搞技术还是搞行政……这些都是人类的区别符号。她一步步放弃了自我与情感,从生活方式到精神信仰彻底职业化。我个人认为,严格的说,她的成功只是因为她将生活变成了一个完美的“标准操作流程”。

  NO.2没有自由与享受,因为浪费时间是可耻的。
  她的生活模式是处理一个又一个棘手的工作琐事,在一层又一层的上司间选择。她的生活元素一定是奋斗、加班、住酒店;聚会是公司同事,恋爱被简化为吃饭聊天,娱乐就是看HBO,放假就是睡个好觉。如有需要,一个电话就能从一个城市打飞机到另一个城市,没什么自由支配的时间,因为浪费时间多么可耻啊。
  NO.3可预见的未来,财富稳步增长。
  她的人生目标是从助理做到行政主管,然后是小区经理,再大区经理……小心翼翼,斗智斗勇,步步为营;从底薪4000元到19000元,经历了触目惊心的钩心斗角,拉锯消耗及薪水一个个百分点的艰难争取,这就是一个杜拉拉式女人的三十岁。
  [为什么我们都要做杜拉拉]
  好吧,为什么我们都要做杜拉拉。

  我也完全的理解并且赞同你说我因为成不了杜拉拉所以才不要做杜拉拉。
  目前大多数著名高校的毕业生们都以成为杜拉拉为最大荣耀,500强宣讲会永远器宇轩昂,各省市“最优秀的毕业生们”会聚一堂,前赴后继表达仰慕渴望。所有时尚杂志都向杜拉拉竖起大拇指:好样的“白骨精”,她就是优质女性。但是我相信,这并不是事实,
  从小老师就教导我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更懂得万物万事百般因人而异。我们并不需要如同信仰一般的顶礼膜拜,我们只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成材成功成就梦想的方式。
  梦想带来的,是贫贱残忍的现实,也是充裕热烈的幻想。像是一首随时都会响起的曲子,却可以有不同的Ending。是谁说的,思想也会一夜暴富,谁知道你第二天的变化?我们只能看着自己的脚下,走好每一步。最终能成什么样,谁知道呢?
  杜拉拉让我们发现有这样的一种实现梦想的方式,但那始终不是我们的人生,靠一本小说把我们拖到既定的生活模式,我觉得那未免有点可怜。其实你的人生,早在这之前就已经走了很远,我也一样,对不对。
或许您还会喜欢:
黄雀记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简介为了保持遗照的“新鲜”,祖父年年都要拍遗照。某天,少年保润替祖父取遗照,从相馆拿错了照片,他看到了一张愤怒的少女的脸。他不知道是谁,却记住了这样一张脸。有个年年拍遗照、活腻透了的老头儿,是谁家有个嫌贫贱的儿媳都不愿意看到的。祖父的魂丢了,据说是最后一次拍照时化作青烟飞走了。丢魂而疯癫的祖父没事儿就去挖别家的树根,要找藏有祖先遗骨的手电筒。 [点击阅读]
余华《兄弟》
作者:余华
章节:70 人气:2
摘要:《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人生。李光头的父亲不怎么光彩地意外身亡,而同一天李光头出生。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挺身而出,帮助了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被后者视为恩人。几年后宋钢的母亲也亡故,李兰和宋凡平在互相帮助中相爱并结婚,虽然这场婚姻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鄙夷和嘲弄,但两人依然相爱甚笃,而李光头和宋钢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十分投缘。 [点击阅读]
太阳黑子
作者:佚名
章节:56 人气:2
摘要:第一章一月光灰蒙蒙地照在黑色海滩上,最明亮的那一阵子,还不如一些夜泳的女孩的身体皎白闪耀。今天的潮水是二十一点,所以,环岛路沿路海滩夜泳的人很多。因为夜色掩护了天空的变脸,等游泳的人们感到海水、天水忽然密集交混,才恓惶地扑爬上岸。海滩上响起一片被雨打烂似的、此起彼伏的呼应声。高高的海岸线上,环岛路蜿蜒。三个男人闯过红胶质的人行道,拉开刚停在黑色车道上一辆的士车门。 [点击阅读]
繁花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内容简介《繁花》是一部地域小说,人物的行走,可找到“有形”地图的对应。这也是一部记忆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辐射广泛,处处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叙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传奇迭生,延伸了关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讽,咄咄逼人的漫画,暗藏上海的时尚与流行;昨日的遗漏, [点击阅读]
罗兰小语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2
摘要:我流着泪写这些故事,为那把母“鸡”当做妈妈的孩子,为那被老师误解,被父母否定的孩子,为我们这一代失去了的天伦之乐。什么时候不再看到被亏待而流泪的孩子呢?什么时候重拾我们的天伦之乐呢? [点击阅读]
寻找罗麦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赵捷和李亦是好朋友。他们中学时不在一个学校,但每天下午放学之后及星期天,他们都同在市少年宫学习。赵捷学舞蹈,李亦学画。他们不知是在一个什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认识了就成了好朋友。渐渐地,赵捷开始经常去李亦家玩儿。李亦从小丧父,家里就他一个孩子,母亲拉扯着他长大。李亦刚上中学时,母亲改嫁。继父是个老实人,与李亦的母亲在一个工厂里,是工程师。李亦和继父不怎么说话;因为长大了,跟母亲之间的话也少了。 [点击阅读]
无爱承欢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2
摘要:近日来,论轰动全港的新闻,莫过于厉氏掌权人厉仲谋争夺一名六岁男童监护权的官司。案子还未开庭就已闹得满城风雨。事件一头是商业帝国的王,另一头却是……吴桐?何许人?城中各大八卦周刊、商业期刊连篇累牍报道,媒体要挖吴桐背景,结果此人身家白如纸,七年前未毕业时曾在厉氏实习,除此之外,她与金融大鳄厉仲谋无半点交集。狗仔转而想从孩子那儿下手淘八卦,厉氏公关部公文扼令媒介朋友自制,不要去打扰孩子的生活。 [点击阅读]
沧浪之水
作者:佚名
章节:93 人气:2
摘要:故事梗概我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一本薄书:《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书第一页是孔子像,旁边写了“克己复礼,万世师表”八个字,是父亲的笔迹。还有屈原,“忠而见逐,情何以堪”;陶渊明,“富贵烟云,采菊亦乐”等一共12人。父亲在我出生那年被划为右派。他只是凭良心替同事讲了几句公道话。因此,他被赶出县中医院,带着我来到大山深处的三山坳村,当了一个乡村医生。 [点击阅读]
白客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不管是一摸二摸还是三摸,孔若君都出类拔萃名列前茅。但愿不要有人一看到“摸”字就发生龌龊的联想,特别是“摸”和数字连在一起更容易引起伪道学家的佯愤。如今上过学的人都知道一摸二摸三摸是重大考试前校方对学生应试水平进行摸底的简称,全称应为第一次摸底第二次摸底第三次摸底,简称一摸二摸三摸。 [点击阅读]
芙蓉镇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小说描写了1963—1979年间我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当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农村经济开始复苏时,胡玉青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在镇上摆起了米豆腐摊子,生意兴隆。 [点击阅读]
夜谭十记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2
摘要:不负十年寒窗苦读,我终于赢得一个“洋翰林”的尊号,在一所国立大学的中文系毕业了。当我穿上黑袈裟样的学士服,戴上吊须绦的学士方帽,走上台去,从我们的校长手里领来一张金光灿烂的毕业证书,真是趾高气扬、得意忘形,以为从此以后,摆在我面前的就是青云直路、鹏程万里了。 [点击阅读]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作者:佚名
章节:49 人气:2
摘要:因为某些原因,我接触过很多精神病人。辩证点儿的说法是“至少在大多数人看来是精神病的人”。用词上我不想深究,这也不是必交的工作报告,就这么用吧。其实精神病人很好沟通,没想象的那么难。有相当数量的人逻辑上极为清晰——在他们自己的世界观里。当然,狂躁症的除外,那个得冒点儿风险——被打一类的,做好心理和生理准备就没大问题。我说的生理准备是逃跑。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