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东方快车谋杀案 - 第六章一个女人?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第六章一个女人?
  “首先,”波洛说,“我得和年轻的麦克昆谈一谈。他也许能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当然。”鲍克先生说。
  他转向列车长:“去把麦克昆先生请来。”
  列车长离开了包皮皮房。
  列车员回来了,带来了一包皮皮护照和车票。鲍克先生从他那里接了过来。
  “谢谢你,米歇尔。我想,现在你最好还是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去吧。以后我们还将正式向你要证词。”
  “好的,先生。”
  米歇尔转身离开了包皮皮房。
  “见过年轻的麦克昆之后,”波洛说,“大夫先生大概可以和我一起到死者的包皮皮房去一趟吧。”
  “当然。”
  “我们结束了这儿的工作以后──”
  右是,就在这时候,列车长领着赫克托?麦克昆回来了。
  鲍克先生站了起来。
  “我们这挤了一点,”他愉快地说,“坐我的椅子吧,麦克昆先生。波洛先生坐在你的对面──就这样。”
  他转向列车长。
  “把餐车里的人统统清出去,”他说,“把它静出来给波洛先生用。你在那儿进行会见好吗,我亲爱的?”
  “那该是最适合的了,是的。”波洛表示赞同。
  麦克昆一直站着,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他不大听得懂讲得很快的法语。
  “有什么事吗?”他开始费力地用法语说。“为什么──?”
  波洛做了一个有力的手势,示意要他在角落里的椅子上坐下来。他坐下以后,再一次开始说。
  “为什么──?”接着,他突然停住了,改用自己的语言说,“车上出什么事了?发生了什么事吧?”
  他又看看这个人,看看那个人。
  波洛点了点头。
  “确实如此。出事了。你得为一桩惊人的事做好思想准备。你的主人,雷切特先生死了!”
  麦克昆努起嘴吹一声口哨。此外,他的眼睛逐渐明亮了一点,他点都没有流露出震惊和悲伤的迹象。
  “这么说他们终究把他干掉了。”他说。
  “你这话确切的意思是什么,麦克昆先生?”
  麦克昆犹豫着。
  “你设想,”波洛说,“雷切特先生是被杀的吗?”
  “他能不是吗?”这一次,麦克昆倒表现出惊奇了。“嗯,是的,”他慢慢地说,“我正是这样想的。你的意思是说他睡着的时候死去的吗?嘿,这老头儿壮实得很哪──壮实的很──”
  他突然停住了,为自己的直言不讳感到不知所措。
  “不,不,”波洛说,“你的设想很对。雷切特先生是被谋杀的。用刀戳的。可是我想要知道,为什么你这样肯定,这是谋杀,而恰恰不是──自己死去。”
  麦克昆踌躇着。
  “我必须先弄清楚,”他说,“你到底是什么人?你是哪里来的?”

  “我代表国际客车公司。”波洛停顿了一下,接着又补充说,“我是个侦探。我叫赫卡尔?波洛。”
  如果踊洛是期待这话能起某种效果的话,那他一无所获。麦克昆听了之后只是说:
  “哦,是吗?”说完就等波洛再说下去了。
  “你也许知道这个名字。”
  “哦,是么,这的确象是有点知道──不过,我一直以为这是个做女子服装的裁缝哩。”
  波洛厌恶地瞧着他。
  “这不可思议!”他说。
  “什么不可思议?”
  “没什么。让我们继续谈这眼前的事实吧。我要求你告诉我,麦克昆先生,全部你所知道的有关死者的情况。你同他没有亲戚关系吧?”
  “没有。我是──曾经是──他的秘书。”
  “你干这差事多久了?”
  “只有一年多。”
  “请你把全部情况都告诉我。”
  “好的,我只是在一年多以前才遇到雷切特先生的,当时我在波斯──”
  波洛打断了他的话。
  “你在那做什么?”
  “我是从纽约去那儿调查一片油田租借地的。我没有想到你要听这方面的全部情况。当时,我和我的朋友们的处境相当糟糕。雷切特先生也住在同一个旅馆里。他刚刚和他的秘书发生了口角。他提出让我担任这一职务,于是我就接受了。我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到此结束,然而高兴的是找到了一个现成的、薪金优厚的工作。”
  “打那以后呢?”
  “我们到处旅行。雷切特先生想看看世界。他为不懂久语而感到不便。说我是他的秘书,还不如说是他的旅行随员。这是一种愉快的生活。”
  “现在请你谈谈你的主人的情况,你知道多少就谈多少吧。”
  年轻人耸了耸肩。他的脸上掠过一种不知所措的表情。
  “那可不很容易。”
  “他的全名是什么?”
  “塞缪尔?爱德华?雷切特。”
  “他是美国公民吗?”
  “是的。”
  “他是美国什么地方人?”
  “我不知道。”
  “好吧,把你知道的告诉我吧。”
  “确实的情况是,波洛先生,我什么都不知道!雷切特先生从来不谈自己的情况,也从来不谈他在美国的生活。”
  “你认为这是为什么呢?”
  “我不知道。我想,他也许是为自己的早年生活害羞吧,有些人是那样的。”
  “在你看来,这个解释能使人满意么?”
  “坦白地说,不能。”
  “他有亲属吗?”
  “他从来没有提到过。”
  波洛坚持问下去。
  “你一定作过某种推测吧,麦克昆先生。”
  “噢,是的,我作过。首先,我不相信雷切特是他的真实姓名。我想,他离开了美国,一定是为了逃避某个人或者是某件事情。我认为他是成功的──直到几个星期前。”

  “后来呢?”
  “他开始收到一些信件──恐吓信。”
  “你看过到守这些信吗?”
  “是的。处理他的来往信件是我的职责。第一封信是两星期前收到的。”
  “这些信全毁掉了吗?”
  “没有。我想,我的文件有两封──而另一封,我知道雷切特在盛怒之下撕掉了。需要我去拿来给你吗?”
  “要能那样,那就太好了。”
  麦克昆离开了包皮皮房。几分钟后,他回来了,放了两张很脏的信纸在波洛面前。
  第一封信原文如下:“你以为你已骗过我们,侥幸成功了,是吗?决不可能。我们决心要干掉你,雷切特,一定要干掉你!”
  没有署名。
  波洛除了扬了扬眉毛,未加评论,他捡起第二封信。
  “我们打算用车子绑架杀掉你,雷切特。不用多久了。我们将要干掉你!干掉你!当心点!”
  波洛放下信。
  “文体单调!”他说。“笔迹多样。”
  麦克昆盯着他看。
  “你不能看出,”波洛愉快地说,“这要有专门用于这方面的眼光。这封信不是一个人写的,麦克昆先生。是两个人或者更多的人写的──每一次各写一个单词的一个字母。同样,还可以用印刷体写。这就使笔迹的鉴定工作困难得多。”
  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雷切特先生曾请求我帮助,这你知道吗?”
  “请求你?”
  麦克昆惊讶的语气,十分肯定地告诉了波洛,这个年轻人不知道这件事。他点了点头。
  “是的,他害怕了。告诉我,在他收到第一封信时,他表现得怎么样?”
  麦克昆支支吾吾地说:“这很难说。他──他──笑着把信放到一边,还是从容不迫的样子。但是,不知怎么地”──他稍微哆嗦了一下──“我总觉得,在这从容不迫的后面,隐藏着大量的内心活动。”
  波洛点点头。接着,他提出了几个意外的问题。
  “麦克昆先生,你能否老实、确切地告诉我,你认为你的主人怎么样?你喜欢他吗?”
  在回答前,赫克托?麦克昆停了一会。
  “不,”他终于说。“我不能。”
  “为什么?”
  “我没法确切地说。他的举止通常都是很文雅的。”
  他停了下,接着说,“我给你说实施吧,我不喜欢他,也不信任他。我确信,他是一个残忍的人,也是一个危险的人物。然而,我必须承认,我没有足够的理由来进一步阐明我的看法。”
  “谢谢你,麦克昆先生。我要再问一个问题──你是什么时候最后看到雷切特先生活着的?”

  “昨天晚上,大约是在,”──他想了一会儿──“我应该说,大约是在十点钟的时候。我进他的包皮皮房去记下几个他口授的回信提要。”
  “有关什么问题的?”
  “有关他在波斯买的彩色瓷砖和陶瓷古玩的。交的货并不是他原来买的。关于这个问题,已经进行了长时间的、恼人的信件交涉了。”
  “那是最后一次看到雷切特先生活着吗?”
  “是的,我看是这样。”
  “你是不是知道,雷切先生是什么时候收到最后一封恐吓信的?”
  “我们离开君士坦丁堡的那开早上。”
  “我还得问你一个问题,麦克昆先生,你同你的主人的关系好不好?”
  年轻人的眼睛突然闪出光芒。
  “这可是个使得我全身毛骨悚然的问题。用一句现在正畅销书上的话来说,就是:‘你抓不到我什么’,雷切特先生和我的关系很好。”
  “麦克昆先生,你大概能把你的全名和你的美国的地址告诉我吧。”
  麦克昆讲了他的全名──赫克托?威拉德?麦克昆,同时给了一个纽约的地址。
  波洛仰身靠在靠垫上。
  “暂时谈到这里吧,麦克昆先生,”他说。“要是你能把雷切特先生的死暂时保密一段时间,我将十分感激。”
  “他的佣人马斯特一定会知道的。”
  “他也许已经知道,”波洛干巴巴地说,“要是那样的话,就设法要他别说出去。”
  “那应该是不困难的。他是个英国人,他是那种宣布‘从不和人交往’的人。他看不起美国人,认为其它的民族也统统不行。”
  “谢谢你,麦克昆先生。”
  美国人离开了这个包皮皮房。
  “怎么样?”鲍克先生问道,“你相信这个美国人的话吗?”
  “他似乎还老实,也还坦率。并不因为他完全有可能卷入这一案件而装出对他主人有感情。雷切特先生没有告诉他,他曾谋求我的帮助而没有成功,这是真实可信的,但我并认为这真的是一个可疑的情况。我认为,雷切特先生是这样一种人,他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说出自己意图的。”
  “因此你就宣布至少一个无罪的了。”鲍克先生愉快地说。
  波洛朝他投去责备的目光。
  “嘿,在最后一分钟之前,我怀疑每一个人,”他说,“同样,我必须承认,我看不出这个认真、有远见的麦克昆会失去理智,给受害人十二刀或者十四刀。这和他的心理是不一致的──完全不一致。”
  “不,”鲍克先生若有所思地说,“这是一个怀着狂热的仇恨,被逼得几乎发疯的人的行为──它更多地表明了拉丁人的气质。否则的话,正如我们的朋友列车长所坚持的,那就一定是一个女人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裸冬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刚刚度过了数月新婚生活的红正在收拾饭桌。昨晚丈夫领回来一位同僚,两人喝酒喝到深夜,留下了遍桌杯盘,一片狼藉。蓦地,红抬起头,四个男人蹑手蹑脚地偷偷闯进屋来!红骤然激起杀意,抓起桌上的牙签怒视着来人。她一眼就看出这四个来路不明的家伙不是打家劫舍找错了门,也不是找自己的丈夫寻衅闹事,而是专门冲着她本人来的!未等红顾及责问他们,这四个家伙早已蜂拥扑来。 [点击阅读]
贝姨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一八三八年七月中旬,一辆在巴黎街头新流行的叫做爵爷的马车,在大学街上走着,车上坐了一个中等身材的胖子,穿着国民自卫军上尉的制服。在那般以风雅为人诟病的巴黎人中间,居然有一些自以为穿上军服比便服不知要体面多少,并且认为女人们目光浅陋,只消羽毛高耸的军帽和全副武装,便会给她们一个好印象。这位第二军团的上尉,眉宇之间流露出一派心满意足的神气,使他红堂堂的皮色和着实肥胖的脸庞显得更光彩。 [点击阅读]
道德情操论
作者:佚名
章节:58 人气:2
摘要:自从很久以前即1759年初《道德情操论》第一版问世以来,我想到了其中可作的一些修改,以及有关该学说的种种很好的说明。但是,我一生中的种种偶然事件必然使我全神贯注于各种工作,直到现在都妨碍我常想以小心谨慎和专心致志的态度进行的修订这一著作的工作。读者将在这一新版中,在第一卷第三篇的最末一章中,以及在第三卷第四篇的第一章中,看到我已作出的主要改动。第六卷,正如它在新版中呈现的那样,完全是新写的。 [点击阅读]
霍乱时期的爱情
作者:佚名
章节:42 人气:2
摘要:第一章(一)这些地方的变化日新月异,它们已有了戴王冠的仙女。——莱昂德罗·迪亚斯这是确定无疑的:苦扁桃的气息总勾起他对情场失意的结局的回忆。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刚走进那个半明半暗的房间就悟到了这一点。他匆匆忙忙地赶到那里本是为了进行急救,但那件多年以来使他是心的事已经不可挽回了。 [点击阅读]
1973年的弹子球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喜欢听人讲陌生的地方,近乎病态地喜欢。有一段时间——10年前的事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逢人就问自己生身故乡和成长期间住过的地方的事。那个时代似乎极端缺乏愿意听人讲话那一类型的人,所以无论哪一个都对我讲得十分投入。甚至有素不相识的人在哪里听说我这个嗜好而特意跑来一吐为快。他们简直像往枯井里扔石子一样向我说各种各样——委实各种各样——的事,说罢全都心满意足地离去了。 [点击阅读]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结局(1)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字叫爱迪的人,故事从结尾处爱迪死在阳光下开始。从结尾开始讲一个故事,似乎颇为奇怪。但是,所有的结尾亦是开端。我们只是当时不知道而已。爱迪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小时,像大部分其它时间一样,是在“红宝石码头”——壮观的灰色大海边上的一个游乐场里度过的。 [点击阅读]
北回归线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亨利·米勒(HenryMiller,1891年12月26日-1980年6月7日)男,美国“垮掉派”作家,是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最富有个性*又极具争议的文学大师和业余画家,其阅历相当丰富,从事过多种职业,并潜心研究过禅宗、犹太教苦修派、星相学、浮世绘等稀奇古怪的学问,被公推为美国文坛“前无古人, [点击阅读]
南回归线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南回归线》作为亨利·米勒自传式罗曼史的重要作品,主要叙述和描写了亨利·米勒早年在纽约的生活经历,以及与此有关的种种感想、联想、遐想和幻想。亨利·米勒在书中描写的一次次性*冲动构成了一部性*狂想曲,而他的性*狂想曲又是他批判西方文化、重建自我的非道德化倾向的一部分。 [点击阅读]
吸血鬼德古拉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东欧,一四六二年自从她的王子骑马出征后,伊丽莎白王妃每晚都被血腥恐怖的恶梦折磨。每一夜,王妃会尽可能保持清醒;然而等她再也撑不住而合眼睡去后,她很快便会发现自己徘徊在死尸遍野、处处断肢残臂的梦魇中。她又尽力不去看那些伤兵的脸——然而,又一次,她被迫看到其中一人。永远是他那张伤痕累累的囚犯的脸,然后伊丽莎白便在尖叫声中醒来。 [点击阅读]
墓中人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3
摘要:春日的午后,温暖的阳光透过浓密的树丛,斑驳地落在大牟田子爵家府评的西式客厅里,大牟田敏清子爵的遗孀瑙璃子慵懒地靠在沙发上,她是位鲜花般的美人,陪伴在旁的是已故子爵的好友川村义雄先生。漂亮的子爵府位于九州S市的风景秀丽的小山上,从府邸明亮的大客厅的阳台上,可以俯瞰S市那美丽的港口。 [点击阅读]
寻羊冒险记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星期三下午的郊游从报纸上偶然得知她的死讯的一个朋友打电话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我。他在听筒旁缓缓读了一家晨报的这则报道。报道文字很一般,大约是刚出大学校门的记者写的见习性文字。某月某日某街角某司机压死了某人。该司机因业务过失致死之嫌正接受审查。听起来竟如杂志扉页登载的一首短诗。“葬礼在哪里举行?”我问。“这——不知道。”他说,“问题首先是:那孩子有家什么的吗?”她当然也有家。 [点击阅读]
新月集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2
摘要:我独自在横跨过田地的路上走着,夕阳像一个守财奴似的,正藏起它的最后的金子。白昼更加深沉地投入黑暗之中,那已经收割了的孤寂的田地,默默地躺在那里。天空里突然升起了一个男孩子的尖锐的歌声。他穿过看不见的黑暗,留下他的歌声的辙痕跨过黄昏的静谧。他的乡村的家坐落在荒凉的边上,在甘蔗田的后面,躲藏在香蕉树,瘦长的槟榔树,椰子树和深绿色的贾克果树的阴影里。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