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地狱 - 第94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倾盆大雨噼噼啪啪地下。伊丽莎白·辛斯基博士冲出了圣索菲亚大教堂,后面跟着兰登、布吕德以及他们那位疑惑不解的向导米尔沙特。
  下到水下宫殿的深处,辛斯基想。
  伊斯坦布尔的蓄水池--水下宫殿--显然位于蓝色清真寺的方向,再稍稍靠北一点。
  米尔沙特领路。
  辛斯基眼看别无选择,只好告诉米尔沙特他们的真实身份,以及他们正与时间赛跑,阻止水下宫殿内有可能爆发的一场公共卫生危机。
  "这边!"米尔沙特高喊,领着他们穿过已经被黑夜笼罩的公园。
  山一般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落在他们身后,蓝色清真寺童话般的尖顶在前面若隐若现。
  布吕德特工匆匆走在辛斯基身旁,正冲着手机大喊,一面将最新情况通报给SRS 小组,一面命令他们在蓄水池入口处碰头。"看样子佐布里斯特选定的目标是这座城市的供水系统,"布吕德气喘吁吁地说,"我需要所有进出蓄水池的管道分配图。我们将启动全面隔离和控制方案。我们需要物理和化学屏蔽,外加真空--"
  "等等,"米尔沙特冲他大声喊叫,"你误解我的意思了。这个蓄水池不是伊斯坦布尔的供水系统。不再是了!"
  布吕德放下手机,瞪着米尔沙特。"什么?"
  "古时候,这个蓄水池确实是供水系统,"米尔沙特澄清道,"但现在不是了。我们已经进行过现代化改造。"
  布吕德在一棵大树下停住脚,大家也随着他停了下来。
  "米尔沙特,"辛斯基说,"你能肯定现在没有人饮用那里面的水?"
  "当然没有。"米尔沙特说,"那里面的水基本上就留在那里……最终慢慢渗入到地下。"
  辛斯基、兰登和布吕德不安地交换着眼神。辛斯基不知道是该松口气还是该感到更紧张。如果没有人经常接触那里面的水,佐布里斯特为什么会选择污染它呢?
  "我们几十年前改造供水系统时,"米尔沙特解释说,"蓄水池被弃之不用,变成了一个地下大池塘。"他耸耸肩。"现在它只是一个旅游景点。"
  辛斯基猛地转过身来望着米尔沙特。旅游景点?"等一下……人们可以下到那里面?进入到蓄水池中?"
  "当然可以,"他说,"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去那里,那个洞穴很是壮观。上面还有木板搭成的走道……甚至还有一个小咖啡馆。里面的通风设备有限,因此空气又闷热又潮湿。不过,参观人数依然不少。"
  辛斯基与布吕德四目相对,她可以看出自己和这位训练有素的SRS 特工在想象着同一个画面--一个阴暗、潮湿的洞窟,到处都是死水,一种病原体正在里面慢慢孵化。雪上加霜的是水面上方还有木板人行道,整天都有游客们在那里走动,就在水面上方。

  "他制造了一种生物气溶胶,"布吕德说。
  辛斯基点点头,脚下一软。
  "什么意思?"兰登问。
  布吕德回答:"意思是这种东西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兰登陷入了沉默,辛斯基看得出他现在终于意识到了这场危机的潜在规模。
  辛斯基一直将空气传播病原体视为一个可能出现的情况,可当她得知蓄水池是伊斯坦布尔的供水来源时,她曾希望这或许意味着佐布里斯特选择了一种水传播生物体。生活在水中的细菌更为顽强,也耐天气变化,但它们的繁殖速度较慢。
  空气传播的病原体扩散得很快。
  非常快。
  "如果是空气传播的话,"布吕德说,"它很可能是病毒型的。"
  一种病毒,辛斯基赞同这个看法。佐布里斯特能够选择的传播速度最快的病原体。
  在水下释放空气传播的病毒确实非同寻常,然而许多生命形式都是在液体中孵化,然后释放到空中的--蚊虫,霉菌孢子,造成军团病、真菌毒素和赤潮的细菌,甚至人类。辛斯基表情凝重,想象着蓄水池里充满了病毒……然后被感染的微小水珠升到潮湿的空气中。
  米尔沙特忧心忡忡地望着车水马龙的街道对面。辛斯基顺着他的目光望去,那里有一座低矮的红白相间砖结构建筑,惟一的门敞开着,似乎露出了里面的楼梯井。一些衣着讲究的人打着伞,三三两两地等在门外,一名门卫则控制着走下台阶的来宾人数。
  某个地下舞会俱乐部?
  辛斯基看到建筑物上的金色大字后,感到胸口一紧。除非这个俱乐部的名称叫"蓄水池",而且成立于公元五二三年,她意识到米尔沙特为什么那么担忧了。
  "水下宫殿,"米尔沙特结结巴巴地说,"好像……好像今天里面有音乐会。"
  辛斯基简直不敢相信。"在蓄水池里举办音乐会?"
  "它的室内空间很大,"他回答,"所以经常被用作文化中心。"
  布吕德显然已经听不下去了。他朝建筑物跑去,躲闪着阿莱姆达尔大道上那些喇叭轰鸣的车辆。辛斯基和其他人也跟在布吕德的身后奔跑起来。
  他们来到蓄水池入口处时,门口围着几个来听音乐会的人,都在等待着被放行--三个全身裹在长袍里的女人,两个高举着手的游客,一个穿燕尾服的男子。他们都挤在门口躲雨。
  辛斯基可以听到下面传出的一首古典音乐作品的旋律。是柏辽兹,她根据配器风格这么猜,但不管那是哪首乐曲,都显得与伊斯坦布尔的街道格格不入。
  他们慢慢走近,她感到一股暖风从台阶下刮了上来。它来自地球深处,正从封闭的洞窟中逃逸出来。这股暖风不仅将小提琴声带到了地面,而且将潮湿的空气以及人群散发的气味也带了上来。

  它还给辛斯基带来了强烈的不祥之感。
  一群游客沿台阶走了上来,一路兴奋地聊着,走出了建筑物。门卫随即开始将下一批听众放进去。
  布吕德立即试图挤进去,但门卫乐呵呵地一挥手,拦住了他。"请稍等,先生。里面的人已经满了。要不了一分钟就会有另外一个人出来。谢谢你。"
  布吕德准备强行进入,但辛斯基抓住他的肩膀,将他拉到了一旁。"等等,"她命令道,"你的小组还在路上,你不能单独搜查这个地方。"她指着大门旁边墙上的文字说明牌。"这个蓄水池太大了。"
  文字说明牌介绍说,里面有一个大教堂规模的地下空间,将近两个足球场那么长,三百三十六根大理石柱支撑起十万多平方英尺的天花板。
  "看看这个,"兰登说,他站在几米外。"你都简直不敢相信。"
  辛斯基转过身来。兰登指着贴在墙上的音乐会海报。
  哦,我的上帝啊。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并没有听错,里面演奏的音乐确实是浪漫主义风格,但这首乐曲却不是柏辽兹的,而是另一位浪漫主义作曲家--弗朗兹·李斯特--的作品。
  今晚,在地底下,伊斯坦布尔国立交响乐团正在演奏李斯特最著名的作品--《但丁交响曲》,一首灵感完全来自但丁进入地狱并重返人间的乐曲。
  "这部作品会在这里上演一个星期,"兰登正端详着海报上极小的字体。"免费音乐会,一位匿名捐赠人出资。"
  辛斯基认为自己能猜出这位匿名赞助人的身份。看样子,贝特朗·佐布里斯特对制造戏剧性效果很有天赋,这同时也是他采用的一个残忍的实用策略。长达一星期的免费音乐会将把比平常多出数千的游客吸引到蓄水池中,让他们置身在一个拥挤的区域内……他们将在那里呼吸被细菌污染的空气,然后回到各自位于国内或者海外的家中。
  "先生,"门卫在呼唤布吕德,"我们又有了两个空位子。"
  布吕德转身对辛斯基说:"赶紧联系当地政府。不管我们在下面发现什么,我们都需要支援。等我的小组到达这里时,让他们用无线电联系我,听候我的命令。我先下去,看看是否能弄清楚佐布里斯特把那玩意儿拴在了哪儿。"
  "不带呼吸器吗?"辛斯基问。"你都不知道那只索鲁布隆塑料袋是否还完好无损。"
  布吕德皱起眉头,将手伸进从门口吹出来的暖风中。"我真不愿意这么说,但如果这传染病已经传播,那么我估计这座城市里的每个人大概都已经被感染了。"
  辛斯基也一直在想着这一点,只是不愿意当着兰登和米尔沙特的面说出来。
  "再说,"布吕德补充道,"我以前见过我的小组穿着生化防护服出现时人群的反应。我们会造成全面恐慌,还会引发踩踏事件。"

  辛斯基决定听从布吕德的意见,他毕竟是专家,以前也处理过类似情况。
  "我们惟一比较现实的办法,是假定那玩意儿在下面仍然很安全,然后有效地控制它。"
  "好吧,"辛斯基说,"就这么办吧。"
  "还有一个问题,"兰登插嘴道,"西恩娜怎么办?"
  "什么她怎么办?"布吕德问。
  "不管她来伊斯坦布尔的意图是什么,她有语言天赋,可能还会说几句土耳其语。"
  "怎么呢?"
  "西恩娜知道那首诗中所提及的'水下宫殿',"兰登说。"在土耳其语中,'水下宫殿'指的就是……"他指着大门上方的"耶勒巴坦沙拉已"标识,"……这里。"
  "这倒是真的,"辛斯基疲惫地认可道,"她可能已经想出来了,并且绕过了圣索菲亚大教堂。"
  布吕德望着孤零零的门,暗暗骂了一声。"好吧,如果她在下面,并且计划在我们动手之前戳破那只塑料袋,至少她也才赶到这里不久。这地方很大,她可能不知道去什么地方寻找。周围到处都是人,她大概也无法在不被人看到的情况下跳入水中。"
  "先生,"门卫再次呼唤布吕德,"你想现在进去吗?"布吕德看到又有一群听音乐会的人正从街对面走来,便向门卫点头示意他确实想进去。
  "我和你一起进去,"兰登说。
  布吕德转身望着他。"绝对不行。"
  兰登一副不容商量的口气。"布吕德特工,造成我们目前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西恩娜·布鲁克斯一整天都在骗我。你刚才也说过,我们可能都已被感染了。不管你愿不愿意,我都要帮你。"
  布吕德凝视了他片刻,做出了让步。
  兰登尾随布吕德进门后开始下台阶。他感觉得到来自蓄水池深处的暖风正从他们身边吹过。湿润的微风不仅吹来了李斯特《但丁交响曲》的片段,而且裹挟着一股熟悉但难以形容的气味……无数人拥挤在一个密闭空间里散发出的气味。
  兰登突然感到一道鬼魅般的幕布要将他包皮裹起来,仿佛一只无形之手的长手指正从地下伸出来,抓挠他的肌肤。
  是这音乐。
  乐团的合唱队--一百多个声音--正在演唱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歌词,准确有力地吐出但丁阴郁文字的每一个音节。"Lasciate ogne speranza,"他们在吟唱,"voi ch'entrate 。"
  这六个词--但丁《地狱篇》中最著名的一行--像不祥的死亡恶臭一样从台阶底部涌上来。
  合唱队在喧嚣的小号和圆号的伴奏下,再次唱出了那句警示。
  "Lasciate ogne speranza voi ch'entrate! "
  入此门者,须弃所有希望!
或许您还会喜欢:
我是猫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夏目漱石,日本近代作家,生于江户的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代表作有《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三部曲。 [点击阅读]
推销员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前言阿瑟·米勒,美国剧作家,1915年出生在纽约一个犹太人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个时装商人,他在哈莱姆上小学,布鲁克林上中学,中学毕业以后工作了两年,后来进入密执根大学,大学期间开始戏剧创作,写了4部剧本,并两次获奖。他第一部在百老汇上演的剧作是《鸿运高照的人》(1944),成名作是1947年创作的《全是我的儿子》,作品获当年度的纽约剧评界奖。 [点击阅读]
机器岛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如果旅行开始就不顺,恐怕到末了都会磕磕碰碰的了。至少下面的这四位演奏家理直气壮地支持这种说法。现在他们的乐器就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呢。原来,他们在附近的一个火车小站不得已乘坐的那辆马车刚才突然翻到路旁的斜坡上了。“没人受伤吧?………”第一位飞快地爬起来,问。“我只是擦破了点儿皮!”第二位擦着被玻璃碎片划得一道道的面颊说。“我也是受了点擦伤!”第三位应道,他的腿肚流了几滴血。总之,问题不大。 [点击阅读]
漂亮朋友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莫泊桑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短篇小说大师,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的成就往往因此而被湮没。其实,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颇有建树:他继承了巴尔扎克、司汤达、福楼拜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心理描写上又开拓出新路。《漂亮朋友》就是前者的一部代表性*作品。莫泊桑从事长篇创作是在写作短篇小说之后,其时他并不满足于短篇小说所取得的成就。随着他声誉鹊起,他经常涉足上流社会,开阔了眼界,便想到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去反映社会现实。 [点击阅读]
理想国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师。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点击阅读]
荒岛夺命案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2
摘要:一部优秀的通俗小说不仅应明白晓畅,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和群众生活,而且应该成为社会文化的窗口,使读者可以从中管窥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法律等方方面面的情况。美国小说家内尔森-德米勒于一九九七年写出的《荒岛夺命案》正是这样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作者以其超凡的叙事才能,将金钱、法律、谋杀、爱情、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等融为一炉,演释出一部情节曲折、扣人心弦而又发人深思的侦探小说。 [点击阅读]
野性的呼唤
作者:杰克·伦敦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它目睹了人与人、狗与狗、强者与弱者之间冷酷无情和生死争斗,于是为了生存,它学会了只求活命、不顾道义的处世原则,变得凶悍、机智而狡诈。最后,在森林中狼群的呼唤下,巴克狼性*复萌,逃入丛林,重归荒野。在小说中,杰克·伦敦运用拟人手法,把狗眼中的世界及人类的本质刻画地淋漓尽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冷酷的现实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客观现实。 [点击阅读]
雪地上的女尸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3
摘要:1“非常抱歉……”赫尔克里-波洛先生答道。他还没说完就被打断了。打断得不鲁莽,很委婉且富有技巧性,确切他说是说服,而不是制造矛盾与不和的打断。“请不要马上拒绝,波洛先生。这件事事关重大,对你的合作我们将感激不尽。”“你大热情了。 [点击阅读]
马克吐温作品集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本文是作者根据自己1868年在纽约采访州长竞选的素材写成的一篇政治讽刺小说。作者以夸张的漫画式的笔触,艺术地再现了美国社会中竞选的种种秽事丑闻,揭露了竞选的虚伪性和欺骗性。这篇小说以独立党候选人“我”的自白与大量的新闻、匿名信等引文的对照构成完整的故事,用犀利、夸张、含蓄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腐败政治的愤怒谴责。 [点击阅读]
1Q84 book3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2
摘要:&nbs;《1Q84Book3》内容简介“你為什麼死的?”“為了要这样再生。”“再生需要有什麼?”“人无法為自己再生。要為别人才行。”诺贝尔文学奖呼声最高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超过30年创作履歷中,自我期待最重要的一部!《1Q84Book3》突破性*完结!少年时代的爱恋,分隔二十年后再重逢&helli;天吾和青豆,两个孤独的灵魂同样的十二月,终於在这1Q84年的世界, [点击阅读]
且听风吟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1“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这是大学时代偶然结识的一位作家对我说的活。但对其含义的真正理解——至少能用以自慰——则是在很久很久以后。的确,所谓十全十美的文章是不存在的。尽管如此,每当我提笔写东西的时候,还是经常陷入绝望的情绪之中。因为我所能够写的范围实在过于狭小。譬如,我或许可以就大象本身写一点什么,但对象的驯化却不知何从写起。 [点击阅读]
东方快车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第一章一位重要的旅客叙利亚。一个冬天的早晨,五点钟。阿勒颇城的月台旁,停着一列火车,这列车在铁路指南上,堂而皇之地称为陶鲁斯快车。它由一节炊事车、一节义餐车、一节卧铺车厢和两节普通客车组成。在卧铺车厢门口的踏脚板旁,站着一个年轻的法国陆军中尉,他身着耀眼的军装,正和一个小个子谈话。这小个子连头带耳都用围巾里着,除了一个鼻尖通红的鼻子和两个往上翘的胡子尖外,什么也看不见。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