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地狱 - 第13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兰登手中的这件东西看着不大,却重得出奇。金属圆筒经过抛光处理,纤细光滑;长约六英寸,两头浑圆,就像一只迷你鱼雷。
  "在粗暴地把玩它之前,"西恩娜提议,"你可能想先看一下它的另一面。"她挤出一丝紧张兮兮的微笑:"你说你是一名研究符号的教授?"
  兰登的注意力回到圆筒上,将其在两手之间慢慢旋转,一个鲜红色的符号映入眼帘,那是它侧面的纹饰。
  他浑身上下立刻绷紧了。
  当还是一名研究图标符号的学生时,兰登就知道不多的几个图形具备让人望而生畏的震慑力……而眼前这个符号绝对榜上有名。他本能而迅速地作出反应:将圆筒放在桌子上,身体一软,靠在椅背上。西恩娜点点头:"没错,我也是这个反应。"
  圆筒上的标记是一个简单的品字形图标。
  兰登曾读过有关资料,这个众所周知的符号是由陶氏化学公司于20世纪60年代设计的,来代替之前使用的一系列效果并不明显的警示图标。和其他广为流传的符号一样,它简单、独特、易于复制。它巧妙的设计能引发人们各种联想,从蟹螯到忍者的飞刀;这个在现代社会里代表"生物危害"的符号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品牌,在各国语言中无一例外地意味着危险。
  "这个小罐子是一只生物管,"西恩娜说,"用来运输危险品。在医学领域我们偶尔会接触到。它里面是一个泡沫套筒,用来固定样品试管,保证运输安全。在这种情况下……"她指向生物危险标识,"我猜里面装的是一种致命的化学药剂……或者也许是一种……病毒?"她顿了一顿:"最早的埃博拉病毒样本就是用类似这样的圆筒从非洲带回来的。"
  这绝不是兰登希望听到的:"这鬼东西怎么会在我的夹克里!我是艺术史教授;我为什么要随身带着这玩意儿?!"

  痛苦扭动着的身躯在他脑海里掠过……在那之上,是一副瘟疫面具。
  非常抱歉……非常抱歉。
  "不管这东西是从哪里来的,"西恩娜说,"它都是一个非常高端的装置。衬铅钛管。基本上完全密封,连辐射都穿不透。我猜应该是政府配备的。"她指着生物危害标识一侧邮戳大小的黑色面板:"指纹识别系统。万一遗失或者被盗后的安保措施。这种管子只能由某个特定人物打开。"
  尽管兰登感觉大脑已经能以正常速度运转,但他依旧要费很大力气才跟得上西恩娜的话。我一直携带着一只生物样品密封罐。
  "我在你的夹克里发现这个生物管之后,本想私下给马可尼医生看的,但一直没有机会,后来你就醒过来了。在你昏迷的时候,我考虑过用你的大拇指来解锁,但我完全不清楚里面会是什么,于是--"
  "我的拇指?!"兰登直摇头,"这东西绝对不可能设置成由我来打开。我对生物化学一窍不通。而且我从未碰过这一类装置。"
  "你确定吗?"
  兰登有十足的把握。他伸出手,将大拇指摁在面板上。没有反应。"你看?!我都告诉你了--"
  钛金管清脆地咔哒一声,吓得兰登把手一下缩回去,就像被烫到一般。真他妈活见鬼!他盯着钛金管,仿佛它会自动开启,并释放出致命的气体。过了三秒钟,它又咔哒一声,显然是重新锁死了。
  兰登一言不发,转向西恩娜。
  年轻医生长舒一口气,不再那么紧张:"嗯,这下非常清楚了,你就是指定的携带人。"
  对兰登来说,整个情节前后矛盾、不合逻辑。"这不可能。首先,我怎么可能带着这块金属通过机场安检?"
  "也许你是坐私人飞机来的?或者是等你到了意大利以后才拿到它的?"

  "西恩娜,我得给领事馆打电话。马上就打。"
  "你不觉得我们应该先打开它看看吗?"
  兰登这辈子干过不少缺心眼的事情,但绝不会包皮括在这个女人的厨房里打开一个装危险物质的容器。"我要把这东西交给有关部门。就现在。"
  西恩娜噘起嘴唇,权衡着各个选项。"好吧,但一旦打了这通电话,你就得全靠自己了。我不能牵涉其中。另外你肯定不能在这里和他们见面。我在意大利的入境情况……有点复杂。"
  兰登直视着西恩娜的眼睛:"西恩娜,我只知道你救了我的命。所以你想要我怎么处理,我就怎么做。"
  她感激地点点头,走到窗边,望着下面的街道。"好吧,我们就这么办!"
  西恩娜迅速拟定了一个方案。简单明了、设计巧妙,而且万无一失。
  她开启手机的来电信息屏蔽,然后拨号。她的手指纤细优美,每一下点触都显得坚定果敢。兰登在一旁默默等候。
  "查号台吗?"西恩娜说,她的意大利语听不出一点口音,"请帮我查一下美国驻佛罗伦萨领事馆的电话号码。"
  她等了一会儿,然后迅速记下一个号码。
  "非常感谢,"说完她挂了电话。
  西恩娜将号码,还有她的手机推给兰登:"该你上场啦。你还记得怎么说吧?"
  "我的记忆没问题了。"他微笑着回应,拨通纸片上的号码。电话接通了。
  无人应答。
  他按下免提键,将手机放在桌子上,让西恩娜也能听到。是电话录音自动答复,告知领事馆的服务项目与作息时间,办公时间要上午八点半才开始。
  兰登看了一眼手机上的时间。刚凌晨六点。
  "如遇紧急情况,"电话录音继续播放,"请拨77 联系夜班值班员。"

  兰登立刻拨通分机号码。
  电话接通中。
  "美国领事馆,"一个疲惫的男声响起,"这里是值班室。"
  "你说英语吗?"兰登用意大利语问道。
  "当然,"接线员用美式英语答道。听上去他因为被吵醒而略有几分不悦,"有什么事吗?"
  "我是美国人,在佛罗伦萨被袭击了。我的名字是罗伯特·兰登。"
  "护照号,请讲。"能听到他在打哈欠。
  "我的护照丢了。我想应该是被偷了。我头上挨了一枪。我还住了院。我需要帮助。"
  接线员突然清醒过来:"先生!?你刚才说你被枪击了?你的全名是什么?请再说一遍!"
  "罗伯特·兰登。"
  电话那头传来沙沙的声音,兰登能听到对方在用手指敲打键盘。电脑嘀了一声。没了动静。接着又是敲击键盘的声音。又一声嘀音。然后响起三声尖锐的嘀音。
  更长时间的沉默。
  "先生?"接线员开口了,"你是罗伯特·兰登?"
  "对,没错。我现在有麻烦。"
  "好的,先生,你的名字上标有警示记号,要求我立刻将来电转接给总领事的秘书长。"他又停住了,仿佛自己都觉得难以置信。"请不要挂机。"
  "等一下!你能告诉我--"
  电话已经在转接中。
  铃声响了四下,接通了。
  "我是柯林斯,"一个嘶哑的声音应道。
  兰登长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保持冷静,把话讲清楚:"柯林斯先生,我是罗伯特·兰登。我是一名美国人,现在佛罗伦萨。我中了枪。我需要帮助。我想立即到美国领事馆来。你能帮我吗?"
  没有片刻的犹豫,这个低沉的声音答道:"谢天谢地你还活着,兰登先生。我们一直在找你。"
或许您还会喜欢:
狐狸那时已是猎人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苹果蠹蛾的道路没关系,没关系,我对我说,没关系。——维涅狄克特埃洛费耶夫苹果蠹蛾的道路一只蚂蚁在抬一只死苍蝇。它不看路,将苍蝇掉了个过儿,然后爬了回去。苍蝇比蚂蚁的个头儿要大三倍。阿迪娜抽回胳膊肘儿,她不想封住苍蝇的路。阿迪娜的膝盖旁有一块沥青在闪亮,它在阳光下沸腾了。她用手沾了一下。手的后面顿时拉出一根沥青丝,在空气中变硬,折断。这只蚂蚁有一个大头针的头,太阳在里面根本没有地方燃烧。它在灼。 [点击阅读]
王子与贫儿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0
摘要:爱德华:爱德华和汤姆这两个少年,是这篇故事的主角。他们两个人,由于偶然的巧合,不仅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两个人的面貌也很相似,但两个人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爱德华是英国的王子,汤姆则是个小乞丐。有一天,爱德华王子在宫苑里散步,看到一个卫兵正在怒责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由于同情心,他就带这少年进入王宫,想不到却因此发生一连串意想不到的事情,差一点几就丧失了英国王位的继承权。 [点击阅读]
玩偶世家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0
摘要:本剧作者亨利克·易卜生(1928-1906),是挪威人民引以自豪的戏剧大师、欧洲近代戏剧新纪元的开创者,他在戏剧史上享有同莎士比亚和莫里哀一样不朽的声誉。从二十年代起,我国读者就熟知这个伟大的名字;当时在我国的反封建斗争和争取妇女解放的斗争中,他的一些名著曾经起过不少的促进作用。易卜生出生于挪威海滨一个小城斯基恩。 [点击阅读]
玻璃球游戏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引言——试释玻璃球游戏及其历史一般而言,对于浅薄者来说,对不存在的事物也许较之于具体事物容易叙述,因为他可以不负责任地付诸语言,然而,对于虔诚而严谨的历史学家来说,情况恰恰相反。但是,向人们叙述某些既无法证实其存在,又无法推测其未来的事物,尽管难如登天,但却更为必要。虔诚而严谨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把它们作为业已存在的事物予以探讨,这恰恰使他们向着存在的和有可能新诞生的事物走近了一步。 [点击阅读]
理想国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师。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点击阅读]
理智与情感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0
摘要:【作者简介】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 [点击阅读]
生活在别处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读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吕新雨生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对于"诗"、"抒情"、"美"这样的字眼,总是保持着崇高的故意。人类不仅具有抒情的能力,而且具有这种需要,基于生存的需要。这样抒情诗就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存在论性质的问题,抒情态度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范畴。 [点击阅读]
田园交响曲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纪德是个不可替代的榜样在二十世纪法国作家中,若论哪一位最活跃,最独特,最重要,最喜欢颠覆,最爱惹是生非,最复杂,最多变,从而也最难捉摸,那么几乎可以肯定,非安德烈·纪德莫属。纪德的一生及其作品所构成的世界,就是一座现代的迷宫。这座迷宫迷惑了多少评论家,甚至迷惑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长达三十余年。这里顺便翻一翻诺贝尔文学奖这本老账,只为从一个侧面说明纪德为人和为文的复杂性,在他的迷宫里迷途不足为奇。 [点击阅读]
畸形屋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大战末期,我在埃及认识了苏菲亚-里奥奈兹。她在当地领事馆某部门担任一个相当高的管理职位。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个正式场会里,不久我便了解到她那令她登上那个职位的办事效率,尽管她还很年轻(当时她才二十二岁)。除了外貌让人看来极为顺眼之外,她还拥有清晰的头脑和令我觉得非常愉快的一本正经的幽默感。她是一个令人觉得特别容易交谈的对象,我们在一起吃过几次饭,偶尔跳跳舞,过得非常愉快。 [点击阅读]
白衣怪圈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1月4日星期一上午7时5分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冬夜一片漆黑。海伦·卡伯特在拂晓时醒了过来。她躺在路易斯伯格广场她父母的家中,一缕缕暗淡的晨曦刺破了笼罩这间三楼卧室的黑暗。她睡在一张有顶篷装饰的床上,懒得睁开眼睛,依然沉浸在鸭绒被赐予的舒适温暖之中。她称心如意,全然不知她的脑组织已出了大毛病。这次假期海伦并不很愉快。她是普林斯顿大学3年级学生,为了不影响功课,她预约了在圣诞和新年假期中做刮子宫手术。 [点击阅读]
盆景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从港口往市区方向走500米就到了宫岛市政府,其位于山脚下。该市政府是一座豪华的四层的钢筋水泥建筑,只有观光科是单独租用了宫岛港大厦的二楼作为办公地点。所有的外地游客都要通过这里才能进入宫岛,所以在这里办公是非常便捷的。当迁谷友里子走进观光科时,那里的职员们正心神不宁地担心着窗外的天气。“照这样下去,天气恐怕会大变。”野崎科长担心地说着,转过身来,看到友里子后挥挥手,“呀,你好。 [点击阅读]
真假亨特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我决定侦察悬崖上的城堡,救出被囚禁的德国同胞。我们要带的东西分量不轻,至少要带足三到四天的用品,包括干粮、马饲料、灯泡和长火炬。我们还给三个大油箱加足了燃油。所有这些用品,都是梅尔顿在同庄园主的买卖成交之前,向乌里斯商人订购的。事先,他还与尤马部落进行过谈判,把所有急需的东西交给他们运输。海格立斯对我说过,城堡周围的尤马部落有三百来人,四百多匹马。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