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第二十二条军规 - 有关《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一些读书笔记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有关《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一些阅读笔记
  文字/梁坏坏
  0. 注意你身体上的小红点。
  不知道什么原因,大腿外侧靠近臀部的位置鼓起了一个大包,可能刚开始也就是一个小红点,这个小红点根本不会让人去注意它的,它就在你不注意的时候,渐渐长大,最后有拳头那么大,影响了我的走路,甚至让我发烧,让我不得不走进“祖国中医研究院”,现在叫做黑龙江省中医院。大夫是一个中年人,我进去的时候,他正吃一个烧鸡,这让我有点本能的抵触,他擦了擦他的嘴唇上的油,然后洗手然后察看我的患处,诊断是“痈”。处置方法:1,打点滴,消炎。2,贴膏药,拔浓。
  第二天,在同事的建议下我又去了另外一家诊所,据说是祖传的手艺,专门治疗疔、痈、疖、疮,他的祖上是哈尔滨著名的中医“冯金封”。他的诊断是:疖,治疗方案就是贴膏药。祖传膏药。
  许多天过去了,这个疖子好了不少,但还没有冒头。俗话说是疖子都要冒头,冯大夫也颇为头疼,以为少见。
  好在,这期间我不能外出走路,不能喝酒应酬,不能活蹦乱跳了。只能卧床找些书来读,便想起很久以前买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了,这多少缓解了一些我的烦躁不安。
  1.那些奇形怪状的人物。
  住进医院之前,约塞连已经疯了,不仅他一个人疯了,他周围所有的人都疯了。
  一切源于该死的战争。一切源于无形中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战争在异化人,不仅异化了人的外表,更深刻地异化了人的心灵。
  病房中被抬进来一个浑身上下裹着石膏和纱布的人,像一个木乃伊,除此之外,人们在这个人身上只能看到一个黑窟窿,那个黑洞在嘴巴附近。
  他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了。就连医护人员也无法判断。
  因为医生要听从军队的报告。
  可怜的医生丹尼卡在飞机失事后,虽死里逃生,但他的名字已经被人从花名册上勾下去了,这说明他已经死了。随后,周围的人告诉他他已经死了。他想证明自己还活着,还有体温,但没有人希望他活着。他的妻子获得了大笔的捐赠,她在悲伤中,渐渐认同了丈夫的死,随着捐赠越来越多,她的财富也在不断增长,她的喜悦也在膨胀扩张,于是,她就确信丈夫已经死去。而,丹尼卡在皮亚诺萨小岛上,永远无法证明自己还活着……

  写到梅杰·梅杰·梅杰少校的时候,小说家说梅杰少校天生是一个平庸头顶的人物。有些人是天生的庸才,有些人是后天经过一番努力后才显出庸碌无为的,再有些人则是被迫平庸地过活的。梅杰少校是此三点集大成者。
  但是,梅杰·梅杰·梅杰少校定下了一个“天才”的规矩:自己在办公室的时候不允许任何人进入,他不在办公室的时候才可以让那些找他办事的人进入他的办公室找他办事。
  约塞连在这本书中是主角,但是他身上的笑料并不比其他人多,也不比其他人少。他是一个视自己性*命为最高价值的人,所以为保住性*命,他拒绝飞行,逃避飞行。随时都有可能的死亡,给他带来巨大的恐惧,周围的战友死去了,他的身上沾了战友的血,这让他脱去衣服,只穿了一双大头鞋,赤条条在营地活动,赤条条地参加队列,赤条条地领取卡思卡特上校颁发的作战勋章……
  还有一些古怪的人:比如卡思卡特上校,比如沙伊斯科普夫,比如随军牧师,比如米洛。每一个人物身上都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向每个墓碑下面都隐藏着一段故事一样,只不过他们的故事更加荒唐,更加让人手足无措。
  2.一次谈话。
  “奥尔是不是疯子?”
  “他当然是疯子”,丹尼卡医生说。
  “你能让他停飞吗”
  “当然可以。不过,先得由他自己来向我提这个要求,规定中有这一条。”
  “那他干嘛不来找你?”
  “因为他是疯子,”丹尼卡医生说。“他好多次死里逃生,可还是一个劲地上天执行作战飞行任务,他要不是疯子,那才怪呢。当然,我可以让奥尔停飞。但,他首先来找我提这个要求。”
  “难道他只要跟你提出这个要求,就可以停飞?”
  “没错。让他来找我。”
  “那样你就能让他停飞?”约塞连问。

  “不能。这样我就不能让他停飞。”
  “你是说这其中有个圈套?”
  “那当然,”丹尼卡医生答道,“这就是第二十二条军规。凡是向逃离作战的人,绝不会是个疯子”。
  这条军规的可怕之处在于自相矛盾的推理逻辑。同时它没有形成文字条例,但又是一个无处不在的规定,这或许就是某些批评家所说的强大的隐喻吧。
  我认为奥尔这个人物,也只有奥尔这个人物是大智慧的人物。他装疯卖傻,大智若愚,连约塞连都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疯子,奥尔曾被妓女用高跟鞋打过脑袋,为此经常遭到嘲笑。但是奥尔最后终于在一次战斗中,飞机被炸沉海底,他自己则靠一个木筏,飘到了瑞典,远离了战争,远离了约塞连做梦都想逃离的地方。这时候,约塞连才明白奥尔是怎么回事,一切都是有预谋的。最后,约塞连受到奥尔的触动,确定逃离……
  3.幽默是现代精神的伟大发明。
  这是米兰·昆德拉在论述现代小说发端的时候引用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的一句话。
  帕斯说:荷马也好,维吉尔也好,都不知道幽默。阿里奥斯托似乎预感到了它,然而,幽默只是到了塞万提斯笔下才成了个样子……幽默是现代精神的伟大发明。
  从小说史的角度说,幽默是一种伟大发明。
  昆德拉认为现代小说的开端应该追溯到拉伯雷的《巨人传》。小说发展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第二十二条军规》,再次丰富了人们对小说史的编写,也让今天的阅读小说的人更深刻体会到了幽默的力量,它几近极致。
  人们在谈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时候总是使用一个叫做“黑色*幽默”的词语。所谓“黑色*幽默”就是从残忍寻找快乐的病态的荒诞的幽默。那么, “黑色*”是什么呢?是模棱两可的状态,是愤怒又找不到发泄的心理窘境,是我们生活在其中,却无力反抗的现实。是什么东西呢,我不知道。
  我在阅读的时候,遇到那些不可理喻的句子的时候,总是笑得要流出泪来。我不得不停止阅读,想一想着笑得流泪的力量来自何处。

  4.另一次对话。
  “你疯了。”
  “为什么说我疯了?”
  “因为我不能结婚。”
  “你为什么不能结婚?”
  “因为我已经不是处女了。”
  “那和结婚有什么关系?”
  “谁会娶我呢?没人肯要一个不是处女的姑娘。”
  “我要,我要娶你。”
  “但是我不能嫁给你。”
  “你为什么不能嫁给我呢?”
  “因为你疯了。”
  “为什么说我疯了?”
  “因为你想娶我。”
  这是约塞连在向露西安娜求婚。
  如果不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看到这一段对话,如果单独拿出来,或者再加上一个漂亮的标题,或者不加标题也可以,那么,这段对话就是一篇精致而有意蕴的小说。这篇小说的力量,比那些长篇累牍动辄几十万字、上百万字的大部头著作不知道要强大多少啊。
  因为它传达了一个基本的信息:人与人之间正常而有意义的交流是不可能的。
  同时它也说明了另一种可能:非理性*的无意义的交流。
  还是一种循环悖论的故事结构,词语的反复强调,“疯了”“结婚”等词语反复出现,产生了不可名状的叙事张力。只能反复阅读,慢慢体会,多说无益。
  5.那个叫马原的汉人。
  马原,一个作家。
  他常说:“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我喜欢天马行空……”。
  “如果说20世纪的作家最终只保留一份崇拜的话,我愿望把这个荣誉留给还在世的美国作家约瑟夫· 海勒,他的《上帝知道》《第二十二条军规》和我只读过局部的《出了毛病》这三本书我永远只有钦敬。我认定他在小说领域达到的境界只有科学领域中的爱因斯坦能与之相提并论。我对海勒的作品连一个字的胡说八道都不敢。”
  这是马原在谈到《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时候说的话。
  相比之下,我乱七八糟说了一大堆。胡说八道的已经够多的了。
  就此打住吧。(完)
或许您还会喜欢:
清洁女工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赫尔克里-波洛从维拉饭店出来,迈步朝索霍区走去。他竖起大衣领护住他的脖子,他这样做,与其说是一种需要,不如说是处于谨慎,因为这时的夜晚并不太冷。“不过,在我这种年龄,一个人还是别冒什么风险的好。”波洛习惯这样说。他心情愉快,两眼睡意朦胧。维拉饭店的蜗牛实在是美味极了,真是一个好地方,这个地道的小餐馆,这次总算是找对了。 [点击阅读]
漂亮朋友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莫泊桑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短篇小说大师,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的成就往往因此而被湮没。其实,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颇有建树:他继承了巴尔扎克、司汤达、福楼拜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心理描写上又开拓出新路。《漂亮朋友》就是前者的一部代表性*作品。莫泊桑从事长篇创作是在写作短篇小说之后,其时他并不满足于短篇小说所取得的成就。随着他声誉鹊起,他经常涉足上流社会,开阔了眼界,便想到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去反映社会现实。 [点击阅读]
父与子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父与子》描写的是父辈与子辈冲突的主题。这一冲突在屠格涅夫笔下着上了时代的色彩。 [点击阅读]
理想国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师。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点击阅读]
瓦尔登湖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书中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超验主义作家。 [点击阅读]
男人这东西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对于性,少男们由于难以抑制自己而感到不安;与此同时,他们又抱有尝试性爱的愿望。因此,他们的实情是:置身于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情感的夹缝中苦苦思索,闷闷不乐。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成长为响当当的人是极其不易的。在此,我们所说的“响当当的人”指的是无论在肉体还是在精神方面都健康且成熟的男人和女人。在成人之前,人,无一例外要逾越形形色色的障碍、壁垒。 [点击阅读]
白马酒店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一)我身后的磨咖啡器像只愤怒的毒蛇一样,发出嘶嘶怪响,带着一种邪恶、不祥的意味。我想,或许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的声音都带有这种味道:喷射机从我们头上呼啸而过时,带着使人畏惧的震耳欲聋声音;地下铁迫近隧道时,也有缓慢吓人的隆隆巨响;而地面上那些笨重的往来车辆,更是连人住的屋子都给动摇了……此外,目前家庭中所用的许多器具,虽然也许使用起来颇为方便, [点击阅读]
目的地不明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坐在桌子后面的那个人把一个厚厚的玻璃压纸器向右移动了一点,他的脸与其说显得沉思或心不在焉,倒不如说是无表情的。由于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人工光线下,他的面色苍白。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习惯室内生活的人,一个经常坐办公室的人。要到他的办公室,必须经过一条长而弯弯曲曲的地下走廊。这种安排虽然颇有点不可思议,却与他的身份相适应。很难猜出他有多大年纪。他看起来既不老,也不年轻。 [点击阅读]
相约星期二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最后的课程——《相约星期二》中文版序余秋雨一我们人类的很多行为方式是不可思议的,有时偶然想起,总会暗暗吃惊。譬如,其中一件怪事,就是人人都在苦恼人生,但谁也不愿意多谈人生。稍稍多谈几句的,一是高中毕业生,动笔会写“生活的风帆啊”之类的句子;二是街头老大娘,开口会发“人这一辈子啊”之类的感叹。 [点击阅读]
红字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一群身穿黯色长袍、头戴灰色尖顶高帽.蓄着胡须的男人,混杂着一些蒙着兜头帽或光着脑袋的女人,聚在一所木头大扇子前面。房门是用厚实的橡木做的,上面密密麻麻地钉满大铁钉。新殖民地的开拓者们,不管他们的头脑中起初有什么关于人类品德和幸福的美妙理想,总要在各种实际需要的草创之中,忘不了划出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充当墓地,再则出另一片土地来修建监狱。 [点击阅读]
罗杰疑案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弗拉尔斯太太于16日晚(星期四)离世而去。17日(星期五)早晨八点就有人来请我去。我也帮不了什么忙,因为她已死了好几个小时了。九点过几分我就回到了家。我取出钥匙打开了前门,故意在大厅里磨蹭了一会,不慌不忙地把帽子和风衣挂好,这些都是我用来抵御初秋晨寒的东西。说老实话,我当时的心情非常沮丧忧愁。我并不想装模作样地认为,我能够预料今后几周将要发生的事。 [点击阅读]
英国病人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内容简介1996年囊获9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英国病人》,早已蜚声影坛,成为世界经典名片,而它正是改编于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尔的同名小说...一部《英国病人》让他一举摘得了英国小说的最高奖项———布克奖(1992)。翁达杰的作品,国内鲜有译介(当年无论是电影《英国病人》还是图书《英国病人》,都没能引发一场翁达杰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