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第二个太阳 - 第九章汉江月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一
  沿汉江航行一段以后,陈、梁师就舍舟登陆向西趱进了。梁曙光为了同兄弟部队取得联系,带了三辆卡车组成一支车队前行。陈文洪率领全师在湖汉密布、河流纵横的沼泽地里跋涉行进。
  一旦行动起来,陈文洪就精力充沛,全神贯注。如果说平时他自己属于自己,而现在他是属于这个战斗肌体的一个细胞了。这正是他在骄阳之下,不断兴高采烈,拿自己的信念与意志鼓舞部队士气的旺盛力量的来源。他最怕在大城市里和平驻军:一则,这里是高楼,那里是大厦,觉得堵得慌;二则,无所事事,一些个人杂念就像野草一样应运而生了。本来么,他就是在大原野上生成长大的,现在,一到这一眼望不尽的绿色原野上,他觉得全身上下无比地舒展自如,无拘无束。不过,行军一天之后,又有一种新的思想在心里蠕动:就像当年从南方到北方,觉得北方什么都不习惯一样,现在从北方到南方,对于南方的一切又得从头熟悉了。比如,这里就不像在东北茫茫大地上,只要对准指北针,你就放开双脚走路吧。这里,河流密如蛛网,道路弯弯曲曲,一天要过十几次河,浅处涉水而渡,还算容易,遇到大河,就得船只摆渡,实在费事。渡前渡后,部队拥挤在渡口上,人叫马嘶,一片嘈杂,你想保持个行军秩序,委实不易。陈文洪有点伤心,怎么连诞生自己的土地都成了生疏的土地呢?水气、空气,经太阳蒸发,空中像罩住一层薄雾。云梦泽古称泽国,真是永远走不到边的泽国呀!河流绿得湿渌渌的,草地绿得湿渌渌的,既没有树林,也没有竹林,偶尔有一株树歪歪扭扭长在水洼里,也显得格外孤独。寂寞呀,荒凉呀,天空上无声地飞翔着几只水鸟,草丛里惊起的群蛙,跳进池塘,这声音也实在很单调呢!他们行军头一天,就开始尝到潮湿闷热的滋味了。可是,这并没有压倒大多数东北出身的战士,这绿雾,这湖沼,还有远方水蒸气里闪烁的霓虹,使他们孩子一样闪着好奇的眼光,处处觉得新鲜有趣,津津有味。于是他们有的笑起来,有的兴高采烈地呼喊,有的还唱起歌……陈文洪为战士们这种良好反应而感到愉快。每当这时,他就想起在延安唱的那支苏联歌曲:"……在火里不怕燃烧,在水里也不会下沉……"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造就这样一支队伍,由他做这队伍的带头人。他专心致志,刻苦训练的精神,以及他的英俊、勇敢、开朗、威力,在战士们心中确实留下深刻印象。他当团长的时候,在一次阵地战里,敌人集中优势火力猛攻,我军一下像潮水般退下来,他把红旗猛往地下一插,任凭子弹嗤嗤乱飞,他铁定不动。所有退下来的官兵一见他这模样,立刻清醒过来,呐喊一声,打了一个十分漂亮的反冲锋,在这一出名的战役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在他当师长的时候,有一回,两个美械团包皮围了他一个营,他拔出关东军的马刀,在头顶上呼地一挥,银光一闪,满脸通红,猛喊一声:"跟我来!"立刻飞马急奔,直冲敌阵,战士们随着一声呐喊,杀开一条血路,使敌人闻风丧胆,狼狈逃窜。他带兵有一条神圣的法则,就是细心缜密地观察一个班、一个排、一个连,看那里有没有这样一种人,在险要关头能挺身而起,以个人行动带动全局。只要发现了,他就把这个人的姓名记在小本子上。然后根据他的了解,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部队,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取得这把尖刀的预期的效果。"
  现在,他看看南方作战的特点,又一次想到这问题,他的眼光落在牟春光身上。
  牟春光这个短小粗壮,黑红圆脸,带有东北人特有的热情、豪爽、侠义气质的人,还站在渡口,等候渡船。他把两只胳膊搭在晾干草的破烂木栅栏上,眯缝两眼望着远处出神。
  陈文洪走过去,看到牟春光脚下长着一丛长长的金针菜,绿茎上开着黄花,迎风招展,牟春光折了一根,把花瓣含在嘴里嚼着。陈文洪问道:
  "怎么?黄花木耳不如你们黑龙江的吧?"
  牟春光吐出嚼啐的残渣说:
  "没嚼头!"
  "离家愈来愈远了,有什么想法?"
  牟春光淡淡一笑:
  "从前在松花江打转悠,我们脑袋瓜子想的就是东北那一疙瘩。"
  "现在呢?"
  "现在,这世面可大了,怪不得当年岳鹏举说'八千里路云和月'呢,自古以来当军人的就是眼界大。"
  "可不想家?"
  "家这个东西,就像别在裤腰带上,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看你怎么个琢磨法了。"
  "你现下怎么琢磨?"
  "咳,有家就有国,有国就有家,没家就没国,没国就没家。"
  陈文洪暗暗为牟春光的心胸气度感到高兴,就说:
  "秦副司令夸奖你呢!"
  "那老头儿……"他噗哧笑了,"进公主岭看他那凶神恶煞的样子,我背后还骂了他一句呢!"
  两个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牟春光一喜,又从口袋里掏出两根"老毛子牌"香烟,陈文洪用手推回去:"留一根到海南岛抽吧!"
  "秦司令告诉你的?这正是个好老头呀!战士的普通话能往耳朵里去,我看不要说宋希濂,连白崇禧也不是他的对手。"
  "你这样想?"
  牟春光很神秘地悄悄说:
  "有工夫你问问岳大壮就明白了,不过这人一语千金,怕不容易逗得出话,……"
  "我就说你叫我问的……"
  "那绝对不行,我们哥俩热乎,这娄子你可别给我捅!"
  他突然把手一摇:
  "喂!喂!二班的上船了!"
  二班的人听到班长口令,立刻排列整齐,背上背着方正的背包皮,肩上扛着锃亮的步枪,虽然由于太阳晒得衣裳都湿乎乎的了,但给这傍晚的小风一吹,一个个都精神抖擞。
  陈文洪十分振奋:
  --这头开得好!
  他自身像一只木片投入激流一样,立刻投入士兵行列。只要他的心一投入战士感情的漩涡,他就忘掉一切。渡船在河里荡漾,船上人的身子也跟着摇晃。陈文洪卷在战士们的汗气和烟草气味中,他感到温暖,感到舒适,感到明亮。
  二
  梁曙光和梁天柱并肩站在头一辆卡车上。经过日头的一天暴晒,卡车过处,大路上旋卷起的黄尘高高飞扬,而后抛洒在战士们脸上、身上。烟尘已经洒满路边的树林和禾田,弄得像烧过了一样,焦黄焦黄的。这是大军压境的景象,前面白崇禧的队伍刚过去,后面解放军部队又来了。远处稀稀落落的很少见到几个村子,行人几乎没有,路边偶然有个卖茶水的小棚子,你要真喝一口,一股子土腥味。
  梁天柱这次来,组织上给他两重任务,一则是找梁大娘,引曙光母子会面;一则是和江南游击队联系,探听黛娜的下落,设法营救。
  现在,他站在车上,就跟站在火车头上一样,显出个舵手和车长的威严,精干的两眼不断转动,唯恐错过了这个村,那个店,扑个空。因为母亲疏散,不是他亲自送来的,再说他离开这生长的故乡也有八九年,人世还有个变迁,何况野甸荒村?在解放大武汉这场暴风雨里,他不但救护了机车,保卫了江岸,还亲自开了火车头送解放军进城,又在庆祝大会上见到哥哥,这一路顺风,使他心花怒放,喜上眉梢。梁曙光出走,天柱还是个娃儿家,那天哥哥跑上台来一报姓名,他就一激灵,愈回味愈像,赶紧认下了。那一夕之谈使他更加心明眼亮,是呀!母亲入了党,又发展天柱入了党,现在哥哥又回来了,一家共产党员,眼看就要团聚,想着兀自开心。想一想几天前,听说白崇禧要毁灭大武汉,又不知母亲是生是死,只觉得母亲在望眼欲穿,默默流泪,他恨不得一脚踩个地窟窿,像"土行孙"钻去劝慰母亲。而今,随着汽车的奔驶,离母亲愈来愈近,他的心倒瘫软了。想母亲这样年高体弱,可又斗志刚强,慈母爱儿,他多想一下投到母亲怀里,哭上一场呀!梁曙光和梁天柱,虽是各有各的经历,各有各的想法,但偶然交换一瞥,那目光里充满共同的忧虑、焦灼、期待。特别当暮霭从田野里袭来,天上最后一抹红云,像溶在水中的一片红颜色,慢慢冲淡,黯然失去,他们两人心事就愈加沉重了。天完全黑下来的时候,尽管卡车的头灯照亮前方,天柱唯恐惜过找处,曙光更不知家在何方。夏天的黑夜,就像一下闯入茫无边际的古老森林,天上地下,一片漆黑。露水渐渐淋下来,车上人觉得一阵阵清冷。正在这时,梁天柱突然把车篷顶拍得"砰砰"一阵紧响,梁曙光随即命令停车。

  他们跳下车来,只见路边上黑魆魆的像有一垛山,这时像有一股热流从梁曙光心底涌上喉头,他一想到马上要见到母亲,抑制不住要流眼泪,可是一片黑夜,妈妈在哪里?
  到底是天柱心里有点谱,他打亮手电筒朝前走去,近前一看,原来不是什么山,是一片蓊郁的丛林,布满公路旁的阪坡。他们急不择路,就踏着草丛前行,闻着一股清香的潮湿气息,从一株大树绕一株大树盘旋而下。
  梁曙光见不像有人烟的地方,就问:
  "你记得准吗?"
  梁天柱说:
  "你听,那不是田蛙叫,咱家屋后有片水塘。"
  树林黑森森的,梁曙光蓦地流下泪水:
  家乡呀!
  母亲呀!
  多少年眷恋?多少年悬念?
  而现在,他回来了,他就要投拜在母亲膝前!
  --在那灾难年月,有什么法子,不得不舍下母亲,一路投奔了延安……
  母亲啊,母亲,你的孩子现在回来了。
  他朝前走进一步,胸脯就噗咚跳一声。
  等他们从密林走出,刚好月上东方。一轮明亮的圆月,把家屋、竹丛、树林,都笼罩在淡幽幽的绿色里,映现眼前。梁曙光跟在梁天柱后面朝一家门口走去,他的心跳得更紧,多少久别重逢的感情蜂拥而上,看,那黄泥小屋,茅草房顶上长满黑糊糊一蓬野草,那像是秋霜打过腊叶,衰草泣过秋风,是故园的家门呀!门就在屋墙上。梁曙光这时再也无法抑制自己,他多想破门而入,抱住亲娘,可是当梁天柱举起拳要擂门,曙光怕夜静更深冷不丁地惊吓了老人,连忙制止,自己轻轻拍了拍门环,他的手是抖颤的,门环声是轻微的……
  在这深沉的夜晚,门环声尽管轻微,这敲击声可像一块石头投入湖心,砰然震响。
  会惊得塘里鱼儿跳出水面,
  会惊得巢里睡着的鸟儿掀动翅膀,
  梁曙光但等门咿呀一声打开,他就要脱口而出唤一声"娘!"但屋中没有反响,一切都寂然无声。
  梁天往耐不住叫了声"娘!"
  这才听到里面一阵悉悉嗦嗦的声响,梁曙光听到这种声音,他等待"呀"地打开房门。
  门确是打开了,梁曙光刚要抢步上前。
  可是水汪汪,冷清清,月光下一看,出来的是个中年妇道人家。
  淡幽幽的绿色落在她脸上,她满面惊慌问:
  "你们寻哪一个呀?"
  "我是梁大娘的儿子梁天柱,武汉解放了,我来寻老人家。"
  那妇道人家有点犯疑:
  "这样没灯瞎火的……"
  "路不好赶呀,车挤车,赶晚了些个。"
  尽管月光如此明亮,这妇道也不敢贸然应承,何况后面还有七八个扛枪的,这年景闹得清谁是红的谁是白的,只一个劲叫人心发慌呀!
  梁天柱一看没法,只好说:
  "找三七老汉说话吧!"
  这三七老汉是临来时,武汉党组织交的一个关系,梁天柱望家心切没顾上先寻找到他。
  这时间,失望、焦虑,一下打击了梁曙光,几千个几万个日夜,好容易盼到这儿,寻不到母亲,他肝肠寸断,悲痛欲绝,恍惚间觉得自己身子悠悠晃晃。他连忙伸手撑住泥墙,而后紧紧靠上泥墙,像一个电闪在心头一亮,难道母亲没了吗?
  其实三七老汉正在隔壁一间仓房门缝上窥听。
  一听说是天柱回来,他就推开门,出来相见了。
  从他口中才道出个究竟,原来前几天,白崇禧队伍从武汉撤下来,兵败如山倒,一片抓人拉夫,闹得鸡犬不宁。三七老汉怕出事,就派人驾一叶扁舟,把梁大娘送进湖荡安置了,至于哪个湖荡,送的人还没回来,一时也不好讲了。
  由于人声惊动,田蛙不鸣了,似乎在测听个究竟。
  梁曙光怔怔站在淡幽幽绿色月光下,站在淡幽幽绿色月光照亮的自己家屋门前,但他还没有找到母亲,他是多么失望,多么悲苦呀!两兄弟一合计,看情况只好先完成与兄弟部队取得联系的任务,再来慢慢寻找母亲了。梁曙光无可奈何,他回到家乡,又离开家乡,于是拜别三七老汉,经三七老汉说道那个妇人:"怪她认不出你们俩,你们离家门,她还是头上梳个角的小丫头呢!"兄弟二人说声:"深更半夜,多有打搅。"表白了谢意,就上卡车,开车西行了。
  三
  秦震不知道西线兵团司令董天年为什么约他在樊城见面。
  他原想开足马力,一鼓作气赶到汉江以南的前线指挥部,立刻投入战争,但现在看来只有在江北这个地方停滞一天了。
  他和董天年的见面是非常鼓舞人、非常感动人的。
  董天年派出一个参谋在樊城以外一个路口上专程等候。参谋见一辆小吉普带着滚滚烟尘而来,立即扬手召唤,吉普停下,秦震从座位上探出身子,那个参谋敬礼报告:
  "是董司令派来专门迎候秦副司令的。"
  秦震立刻感到这是老司令给予他的一种特殊的优遇,特殊的温暖。
  说话间,后面那辆中型吉普也相继赶到。
  那个年青伶俐的小参谋登上他坐来的吉普在前边引路。
  几十年不见面,不知老司令变成什么样子了?
  秦震为了和董天年见面,感到格外急不可耐。
  因为,在党里面,在红军里面,董天年是最熟知秦震全部情况的一个。董天年在武汉见过秦震的父母,而后他们共同经历了大革命失败的痛苦,共同经历了长征的艰难,两个人一见面就拥抱在一起了。董天年只有一只右胳膊,他还是伸出拳头重重地擂着秦震的脊梁,两个人抱住转了一圈,然后,董天年把住他肩膀头推开来,仔细端详了一阵,喃喃自语:"没变!没变!""不行了,老了!""在我面前你可装不得老资格,我还敢叫你一声小秦!你那时不会扎草鞋上的红缨子,我还给你动了针线,你说呢?我的秦副司令员!"
  最后一声称呼,使秦震感到一阵惶然,他满脸通红,忙说:
  "老首长别这样……"
  "什么手掌脚掌,来,来,让咱们好好算一下。"说着屈指计算起来说道:"你看,从草地上一别十三个年头了!"
  秦震看着董天年那只断臂。他听到说过,董天年在西路军负了伤截了肢,到了苏联,上了苏联最高的红军学校,受了严格的正规的军事教育,现在已是一位学识渊博、满腹经纶的老将军了。解放战争初期回国,他们不在一个地区,没见过面。
  "小伙子!在莫斯科啃黑面包皮时,我还想到你呢!不过,你干得不错,真不错呀!"两个人又紧紧拥抱了一下,好像谁也来不及坐下,就这么站着。
  秦震一心想着要展开的大决战。
  董天年却意不在此,只说着不相干的事。
  秦震心下嘀咕:"怪不得说人老了,容易动感情……"
  不是,董天年绝无冲动,他热情,但冷静,把手一挥:
  "今天不谈什么打仗,今天只谈咱们之间的私事……"
  这一语点破了秦震的疑虑,现下他理解董天年这樊口之约,是他不愿在司令部里,以司令员和副司令员的关系相见,老首长是多么体贴入微呀!想到这里,秦震感到热乎乎的。于是他也就全部揭开自己心底说道:
  "老首长,我可心事重重呀!"
  "怎么,小丁身体不好吗?"
  "还小丁,都老丁了。不过,说实在话,她那股子干劲还蛮不差呢!"
  "她从来都是那样,严于律己、也严于待人。"
  秦震对于董天年给予丁真吾的评价,是高兴的。不过,他满腔心事,一时不知从何说起,红润的脸颊上只是笑。
  他们两人并坐在一只从小学堂搬来的长木椅上。董天年点起一支雪茄烟来吸,同时,也丢了一根给秦震。秦震只是送到鼻尖上闻了闻,然后用两只手摆弄着没有吸。
  董天年眼光沉定下来:

  "你心事重重,我就不心事重重?你说旧地重游,不动心行吗?"
  "是啊,进沉阳、进北京,都是那一个心意,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不知怎么往南一走,--想起很多人,很多事……"
  "我们是幸存者,幸存者担子重呀,你想过没有?"
  秦震没有做声,他不能说没想过。不过,他觉得,此时董司令说这话另有深意。
  董天年这个胖胖圆脸上有一双笑眼的军人,头发灰白了,左肩下垂着一只空空的袖筒,他弹弹雪茄烟灰,好一阵没出声,他在想什么。然后,正襟危坐,严肃地看了秦震一眼:
  "秦震,仗没多大打头啰!"
  "可敌人还要实行华中局部反攻,还要建立大西南抵抗阵地。"
  "是啊!这最后一口饭,也还要一口一口嚼呀,不过……"
  --不过什么?
  秦震静静聆听。
  "作为历史,你懂吗?历史,整个历史中间那一页已经掀过去了。"
  董天年站起来,一只手放在桌面上,用手指甲敲着桌面:
  "如果我们只是打仗,那还不算完全的共产主义者,因为那只是事情的一半……"
  "这一半代价很大呀!"
  "下一步代价也许还要大哟!"
  秦震不理解,他只带着问询的眼光看着。
  董天年在屋里走了几个来回,然后站在秦震对面,从桌面上俯身过来:
  "中国!中国!可爱的中国!可怜的中国!我说我们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伟大的,它的光辉曾经照耀全世界。可是,几千年封建压迫,百十年帝国侵略,你到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去听一听!看一看,他们怎样看待我们?--鸦片烟鬼、奴才!废物、白痴、东亚病夫、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他猛然在桌上捶了一拳,几个搪瓷茶缸跳起老高,碰得一阵乒乓响,水泼满桌面。然后,他把手横着一扫:"我就不信那个邪!……在这块土地上,他们打,我们也打,不打不行,你从北方到南方一路看到什么?"
  "残破不堪……"
  "哎,老兄,不错,到处稀巴烂,就拿这个樊城来说,我转了转,怎么棺材铺最多?是老天爷收人的年成?见他妈的鬼去吧!"
  他像把一件机密大事告给秦震,声音压低,但很有分量:
  "伙计,我们的好日子在后一半,打完仗怎办,你想过没有?"
  "我跟老丁商量好了,找块地方种果园子。"
  "哈哈……'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你想得好清闲、好自在呀!我说你是幻想,你是胡思乱想。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南征北战,马不停蹄,我问你为什么?"
  秦震知道董天年有话要讲,就只笑吟吟望着他不作回答。
  董天年说:
  "胜利逼人呀!不过,战争取得胜利,不是结尾,而是开头,我们破坏是为了建设。你想一想,就这汉江两岸,现在一眼望去,到处是乱石滩、撂荒地,将来盖起成千上万、上万成千个工厂,老鼠拉木锨,大头还在后边呢!再说,封建主义的昏庸腐朽,还有半殖民地的奴颜婢膝,这些幽灵,难道一下就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它还要鬼鬼祟祟,惹是生非。我看,你打扫卫生还够格!"
  他痛苦地皱起眉毛,咽了一口唾沫,深思地说:
  "一个人肉体的伤口愈合了,还不等于精神上的伤口就愈合了。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对我们来说,还是任重而道远呢!党的二中全会不已经明白指出:'我们所熟悉的将被搁置起来,而我们不熟悉的将迫使我们去熟悉。这意味着什么?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的以后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意味着什么?
  "是的,'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意味着什么?"
  "这是党对我们每一个人发出的新的进军的命令!"
  他说到此处,眼霍地一亮:
  "秦震,清闲日子没你的份,要享清福,我比你有资格。"他拍拍口袋,"我还揣着个二级残废证呢!可是我不干,我还要跟这个大自然撂个跤。你想想,你想想,我们现在该怎么打,把他什么华中局部反攻、建立大西南抵抗阵地的陈谷子烂芝麻,都给他一扫而光……"
  秦震听说至此,笑了笑说:
  "看来,我那朴素的愿望起点太低了……不过,那倒也不是胡思乱想。我实在不想一旦胜利,就论功行赏,封官受禄。"
  董天年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你为党为革命牺牲了父母,现在还在继续作着牺牲。当你已经走上高级干部道路时,你能这样想是你谦逊的美德,不过抛开你说的话不讲,一旦我们担起国家重任,我可知道你是在艰巨任务面前从不手软的角色呀!"
  这一番话,把他们之间推心置腹的交谈引向一个更高的思想境界。他们看到远方,远方。
  --那诱人的远方,
  --那神奇的远方,
  --那点燃熊熊火炬的远方。
  秦震那机敏、智慧的眼光一下亮了,他觉得从进武汉以来,他被痛苦、哀伤牵扯得太多了。现在,他望着老司令那萧萧白发,他感到一阵羞惭、一阵喜悦。
  他们谈了一个下午,吃罢晚饭,两个人都想到外面走走。走过一条狭窄的街道,一拐弯,到了汉江边。
  他们在江边且谈且走,一看,一轮皓月已经升起。月光,江水,凉风,好不舒爽。他们不由得在汉江堤岸上坐下,董天年挨着秦震,先伸手撩水洗洗脸,觉得汉江水如此清凉滑腻,索性脱掉鞋袜,把两脚伸到江水里浸泡起来,同样一轮明月,在梁曙光夜访的村落里淡绿幽幽,在汉江长空上却金光闪闪。在浩浩荡荡的江水上,月影像无数条金黄的小蛇在摇晃、在攒动、在飞翔。此时此刻,秦震的心境像这长空一样辽阔,坦荡。月亮把所有的东西都照得如此清晰,今天这个黑夜不像黑夜,但也不像白天,一切都显得辉煌、明媚,由于这种光彩的映射,整个天空蓝幽幽地无限深邃,无限庄严,汉江一点声息也没有地流着,柔情似水,水似柔情,没有波浪,没有涛涌,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渗透秦震的心。
  董天年仰首看了半天月色,突然对秦震说:
  "你的心情我完全理解。"
  "……"
  "从北京来时,恩来同志跟我谈过,是他建议你到西线兵团来的。"
  秦震激动了一下,随即又安静平定下来。
  "要忘掉,小秦!我也有过痛苦,有过悲伤。忘掉!暂时忘掉!"
  董天年说着看了秦震一眼,很意外,月光明晃晃照在他脸上,照出来的是喜悦的光彩。
  四
  战争的钟声就要敲响了。
  秦震来到了西线兵团司令部,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的脸上、身上,整个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全神凝注、目光锋利,从他的动作、神态,处处感到一种驾驭着战争的巨大力量和无比威严。武汉遭遇到那些磨难、困苦,好像都一下掀过去了,他以饱满热情投入战争。战争,何况这是南下以来第一场决战呢!
  毫无疑问,这钟声是要由我们来敲响的。不可能让敌人,绝不可能让敌人,他们有什么资格敲响钟声。对他们来说,有的只是丧钟而已。
  如果钟声一响,那就像险峻的峰巅吹起骇人的飓风,就像苍茫的大地上狂流奔泻,就像大海上掀起奔腾叫啸的浪涛。但,在那一刻以前,一切绝对隐秘,就如同静得连一点声音也没有,一点光亮也没有,白天黑夜,一如往常,不过,指挥首脑部的气氛是紧张、频繁、机智、敏捷的。秦震一到前方就是这样,好像两只眼连睡着时也是张开的,何况他根本就睡得很少,他的全部器官都在活动,他精密地捕捉着各种信息,进行着思考与判断。
  在最后决定作战方案的会议上。
  董天年胖胖的圆脸上,两只眼,好像睡意朦胧似的眯缝着,轻缓地向秦震转过脸来:
  "秦副司令!你的意思呢?"董天年好像由于多年没有跟秦震一道作战,而想测验一下他有什么新的变化。

  司令部设置在一所中学校里,作战室是一个教室。长江中游形势图正好挂在黑板上,七八张课桌拼凑了一条长桌,桌上展开从襄阳到宜昌、江陵、沙市的十五万分之一的地图。秦震一直举着一个放大镜,俯身桌面之上,仿佛要从那上面寻找什么破绽或答案。作战的任务以及具体部署,野战军虽有电报,但电报中有一句"详情由秦震面陈"。因此,在军事会议一开始时,秦震就具体扼要、措辞谨慎、态度谦虚地转述了一下西线决战的部署。那以后,在会议进行过程中,他除了偶然插一句话,就没有发表什么意见。这是因为他刚从东线调到西线,情况还不够熟悉;更主要的是由于新来乍到,不便立刻滔滔不绝。董天年一直稳如泰山地坐在板凳上,由于听觉有点迟钝,把手拢在耳朵后面,一下转向这个,一下转向那个。他也暗暗观察秦震,他觉得秦震不像从前那样火烧眉毛似的,而是一个练达、成熟的指挥员了。他为此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但因此更想听听他的意见,就那样刺探了一句。
  秦震从桌上抬起身来,看了看董天年。
  这时,他们俩完全不是汉江月夜濯足的密友,而是一锤定音、决定战争命运的将帅关系。他已经过深思熟虑,也就立刻作出回答:
  "从敌我条件来考虑,我看七月六日开进,十分准确。"
  "你看敌人万一……"
  司令员比较吃力地站起肥胖的身躯,伸出一根粗大手指,在襄阳到沙市的路上点了点。
  "有可能被他们拦腰切断……姚主任特别提出确保沙市这一点。"
  大家都警觉地一起俯下身来,几道眼光都凌厉地集中在这条路线上。
  长江从三峡奔出,蔓延开来,在沙市以东形成北有洪湖、南有洞庭的湖沼地带。敌人在长江以北,背依宜昌、荆州、沙市,构成背水之势。如果我军从襄阳直插长江,敌人云集的大军会做出何种反映,这是值得斟酌的一着。
  "老秦!你有没有考虑,万一敌人在襄阳、沙市之间阻滞我们?"
  秦震嘴角微微掀动,淡然一笑:
  "从敌方士气看来,大的阻挠不太可能……"
  "好吧!"老司令用手掌拍了一下桌子:
  "六日开动的方案就定了!这一盘棋,现在就看我们这一颗棋子下得怎么样了!你有你的路数,我有我的打算。棋,还是要一步一步地杀呀,要随机应变。不过,我看大局已定,一切按预定方案行事吧!参谋长,通知到团以上,何时再下达,等候命令。"
  参谋长随即带上几个参加会议的参谋走了出去。
  董天年又看了看大家:
  "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念,不过困兽犹斗,问题在我们能不能做好充分的精神准备。"
  五
  是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做好充分的精神准备。
  在战争第一枪打响之前这一微妙的阶段,秦震和往常一样,食不甘味,睡不安枕。董天年却属于部署一定,就吃得下,睡得着的那一类型的人。就是在别人都紧张地窥伺各种变幻时,他总比往常还要潇洒自如,手上捏着根雪茄烟,在读他的线装书。秦震以为他读的是《孙子兵法》,待他看时,却是一部唐人李长吉诗集。电报从电台那儿像雪片般飞来,他只掠一眼,签个字,就放过了。
  第二天,野战军总部来了一个加急电:
  "敌依托沙、宜江北根据地,有重占沙、襄公路,阻挡我军过江模样。"
  秦震看完这份电报,拿了到原是学校教职员宿舍的楼上去找董天年,当他一步步登上楼梯时,他深感老司令确实深谋远虑。不过,他从各方面考虑,认为这种可能是有的,但不一定是必有的。
  因此,当董天年看完电报,抬头看他时,他说:
  "只要我们不暴露,不让敌人摸清我们的意图,出其不意。"
  "你的意思是说,就算敌人出动,也正好碰在我们的硬钉子上。"
  秦震谨慎地未作回答,但他的神态说明他是这样想的。
  董天年拉着秦震一只手说:
  "小秦!(秦震觉得老司令凡是叫他'小秦'时,是怀有一种特殊亲昵之感的)坐下,来一根?"
  秦震接过雪茄点燃吸了一口,一下呛得又是咳嗽,又是眼泪,连忙捻熄了。
  "这玩意儿真……"
  "这是真正古巴雪茄,扔在战场上没人要,还有战士说是新型机枪子弹,你看!你看!这样两大箱雪前都抬给我了,你看!你看!"
  两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司令员止了笑声,噙住笑出来的一汪泪水,指了指电报说: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你说呢?"
  "老司令昨天就指出这一点,昨天夜里我一直在想……"
  "想什么?"司令员两眼霍地一亮。
  "要不要提前行动?"
  "不管它,不能打草惊蛇,不能让敌人牵住鼻子走,这是兵家最忌!兵家最忌!"
  "那么……"
  "依我看,让他一着棋,你忘了林教头比武的故事?"
  这一天夜里,秦震依旧和衣而卧,在摇曳的灯影里,看一本苏联小说。不知怎么,今天,那些字看到眼里,却不往脑子里去。他叹了一口气,吹熄了蜡烛,翻身朝墙,想睡一下。谁知这一回却果然睡着了,不过,一片脚步声使他立刻惊醒过来,连忙问:
  "有电报吗?"
  "总部来电。"
  秦震就着参谋的手电筒看了电报,只八个字:
  "重要消息,注意收听。"
  他沉吟了一下:
  --要不要叫醒董司令员?
  看了表,已经下半夜两点零五分。
  --是什么重要新闻呢?
  他拧着眉头猜测了一阵,吩咐参谋:
  "注意收听,一字不漏抄了送我。"
  从这以后,他再也没有睡着,有时朦朦胧胧,似睡非睡,有时就睁着两只眼睛。等到晨曦初上,微微放明,他就披了上衣,准备到作战科去。恰好,在门口,见到手电光一闪,走来一人,正是值班参谋。两人站在院落中间一株参天老树下面,秦震来不及戴眼镜,就让参谋念给他听。
  这是第四野战军发言人重申五月三十日对敌人发出的警告:如敢破坏沙市江堤,定予严惩不贷。
  沙市为长江要冲,如炸毁堤坝,长江洪水就会奔泻而下,就会使江汉平原包皮括大武汉在内尽入泽国,通通淹没,其后果不堪设想,其险状不堪设想。现在,当白崇禧部队云集宜、沙一带,我军挥戈南下,犁庭扫穴,直捣长江的时候,再一次发出警告,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举动,同时,不也意味着我们处境有一种潜在的危机吗?!
  秦震考虑了一下,就上楼去向董天年报告,董天年从酣睡中醒来,侧着头听取报告后,只说了六个字:
  "按原计划不变。"
  说得简洁、明了、果断。
  秦震复述了一遍。
  董天年清醒地点了点头。
  这是董天年指挥上的特点,当事情还未决定时,他再三强调慎重考虑,但经过反复推敲一旦决定,他就轻易不变了。
  谁知没过半小时,突然间由前线部队传来通过各种侦察手段汇集的报告。
  这一回,正在漱洗的董天年,却急忙揩了把脸,把毛巾一扔,说:"请兵团首长们到会议室议事!"就"咚咚咚"大踏步走下楼梯来。还是那个在黑板上钉着地图的大教室里,一早起就是一股燠闷,有的只穿件衬衣,有的披着外衣,只有秦震从来就没解衣,穿着十分整齐,腰间还扎了三寸宽的皮带,手里却拿着军帽当扇子扇。参谋长读了电报:
  敌人集结四个军、一个保安旅,出犯当阳、远安,有重占当、远,进伺襄樊之势。
  "吓!胃口不小,要端我们的家底呀!"
  司令员命令:"查一查前沿部队有没有暴露行动?"
  一个参谋应声出去了。
  司令员站起身来,目光在桌面地图上凝视不动。
  窗上已露出一片红色阳光。秦震敞开衣领,正俯身桌上,在鄂西荆门与长江之间这片平地上睃巡。现在,他明显地看出了敌人以荆门为目标截断襄沙公路的企图。
  当前线急电报告敌人进占远安,那是一九四九年七月六日。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儿童入学,首先教他们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新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课本。有时候,儿童刚刚开始识字,就读一种课本,名叫《三字经》,每句三个宇,偶句押韵,朗诵起来便于记忆。 [点击阅读]
黄雀记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简介为了保持遗照的“新鲜”,祖父年年都要拍遗照。某天,少年保润替祖父取遗照,从相馆拿错了照片,他看到了一张愤怒的少女的脸。他不知道是谁,却记住了这样一张脸。有个年年拍遗照、活腻透了的老头儿,是谁家有个嫌贫贱的儿媳都不愿意看到的。祖父的魂丢了,据说是最后一次拍照时化作青烟飞走了。丢魂而疯癫的祖父没事儿就去挖别家的树根,要找藏有祖先遗骨的手电筒。 [点击阅读]
南方有嘉木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此书为第5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茶人三部曲之第一。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主角是忘忧茶庄的三代传人杭九斋、杭天醉以及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衷起落的全过程。其间,民族,家庭及其个人命运,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茶庄兴衷又和百年来华茶的兴衷紧密相联,小说因此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 [点击阅读]
国画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画家李明溪看球赛的时候突然大笑起来,怎么也止不住。朱怀镜说他是不是疯了。平时李明溪在朱怀镜眼里跟疯子也没什么两样。当时朱怀镜并没有想到李明溪这狂放的笑声会无意间改变他的命运。那是国家女子篮球队来荆都市举行的一次表演赛,并不怎么隆重,门票却难得到手。李明溪也不是球迷,总是成天躲在美术学院那间小小画室里涂涂抹抹。所谓画室也就是他自己的蜗居。那天他突然想起很久没有见到朱怀镜了,就挂了电话去。 [点击阅读]
寻找罗麦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赵捷和李亦是好朋友。他们中学时不在一个学校,但每天下午放学之后及星期天,他们都同在市少年宫学习。赵捷学舞蹈,李亦学画。他们不知是在一个什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认识了就成了好朋友。渐渐地,赵捷开始经常去李亦家玩儿。李亦从小丧父,家里就他一个孩子,母亲拉扯着他长大。李亦刚上中学时,母亲改嫁。继父是个老实人,与李亦的母亲在一个工厂里,是工程师。李亦和继父不怎么说话;因为长大了,跟母亲之间的话也少了。 [点击阅读]
芙蓉镇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小说描写了1963—1979年间我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当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农村经济开始复苏时,胡玉青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在镇上摆起了米豆腐摊子,生意兴隆。 [点击阅读]
莫言《蛙》
作者:莫言
章节:68 人气:2
摘要:小说写到了“代孕”,代孕女陈眉(姑姑)原是很漂亮的女人,因为火灾毁坏了姣好的面容,最终决定用代孕的方式去帮助家里、帮助父亲渡过生活难关。莫言说,“我是用看似非常轻松的笔调在写非常残酷的事实。这事实中包皮皮含着重大的人性问题。孩子生下来被抱走后,陈眉面临着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当她决定‘我不要钱了,我要给我的孩子喂奶’时,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点击阅读]
铁梨花
作者:佚名
章节:82 人气:2
摘要:关于《铁梨花》《铁梨花》是严歌苓改编自她的父亲——同样是著名作家的萧马老先生的作品,讲述的是在军阀混战动荡岁月里,一个出生在晋陕交界盗墓贼家的女儿铁梨花,从一个普通人家女儿、到军阀家的姨太太、再到誓死离家出走甘当单身妈妈的心路历程,演绎了一部爱恨情仇交织的女性传奇史诗。 [点击阅读]
狼图腾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狼图腾》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组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读者可从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mdas [点击阅读]
白客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不管是一摸二摸还是三摸,孔若君都出类拔萃名列前茅。但愿不要有人一看到“摸”字就发生龌龊的联想,特别是“摸”和数字连在一起更容易引起伪道学家的佯愤。如今上过学的人都知道一摸二摸三摸是重大考试前校方对学生应试水平进行摸底的简称,全称应为第一次摸底第二次摸底第三次摸底,简称一摸二摸三摸。 [点击阅读]
莫言《四十一炮》
作者:莫言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十年前,一个冬日的早晨;十年前一个冬日的早晨——那是什么岁月?你几岁?云游四方、行踪不定、暂时寓居这废弃小庙的兰大和尚睁开眼睛,用一种听起来仿佛是从幽暗的地洞里传上来的声音,问我。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在农历七月的闷热天气里。那是1990年,大和尚,那时我十岁。我低声嘟哝着,用另外一种腔调,回答他的问题。这是两个繁华小城之间的一座五通神庙,据说是我们村的村长老兰的祖上出资修建。 [点击阅读]
夜谭十记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2
摘要:不负十年寒窗苦读,我终于赢得一个“洋翰林”的尊号,在一所国立大学的中文系毕业了。当我穿上黑袈裟样的学士服,戴上吊须绦的学士方帽,走上台去,从我们的校长手里领来一张金光灿烂的毕业证书,真是趾高气扬、得意忘形,以为从此以后,摆在我面前的就是青云直路、鹏程万里了。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