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等待戈多 - 《等待戈多》读后感——对抗虚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如果说我在《等待戈多》中看见了一样东西,那就是“虚无”,或者说某种荒诞,即存在之无意义。我相信,贝克特的这个剧本是一场关于存在、关于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对话。
  关于存在的意义的讨论由来已久,生命总是和痛苦、死亡联系在一起的,然而比死亡更为可怕的是生存的毫无意义。为了赋予生命以崇高的意义,人们 必须找到一种信仰。信仰存在于人的心中,好比一个奇妙的价值转换器,心怀信仰的人,一切痛苦的经验在他这里都转化为崇高的价值,于是他受苦受难时才心甘情 愿,才觉值得。
  文艺复兴导致了“人的发现”,却使传统的信仰体系、价值体系和意义体系逐渐崩溃,尼采的一句“上帝死了”,将人们抛在无依无靠的世界里,生命 从此变得漂泊无根,人们失去了任何依托,上帝不再与人同在,这时候,虚无主义开始敲击人类的大门。如同西西弗斯的神话一般令人绝望,消极的虚无主义彻底否 定了人生的意义。于是,“生存还是毁灭”,成了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作为对抗虚无的武器,尼采提出了“强力意志”,也就是酒神精神,上帝死了,将自我还给了人类,这时,人们虽然陷于孤寂的境地里,但是同时也获 得了一种绝对的自由。“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什么都许可了”,萨特无疑是将“上帝死了”的观点发扬到了极致,他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里写道: “在这种情况之下,人感到被遗弃了,因为人在自己的精神上和精神之外,都无法找到依托。……我们孤立无援,无需任何托辞。我想说:人注定是自由的。说注 定,因为人不是被创造的;说他自由,因为人一经被抛入这个世界,他就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正如物品的“本质先于存在”是尚未诞生就已经知道它是什 么,人的“存在先于本质”是活过一遍才知道他是什么。人活着要进行自由选择,并且对此负责,在此过程中获得意义。但是即便是被萨特标榜为“人道主义”的存 在主义,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某种“荒诞”,剧本《死无葬身之地》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人们一直企图找到哈姆雷特式问题的答案,在荒凉而广漠的生命里,有什么是真正存在,不会泯灭的吗?有什么是值得人们为之而活的吗?由于找不到 这样实实在在的东西,人们的不可遏制地滑向了虚无的深渊。而在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里,我便看到了传统价值观念崩溃,人们失去信仰之后陷入的生存困境。
  首先给我造成强烈冲击的是剧本的结构,以及在结构中体现的时间观念。作为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并没有传统戏剧的戏剧冲突、悬念等,而是截 取几个情境,摒弃外部行动和事件,深入人物内心,呈现出环形结构。结尾是开端的重复,终点又回到起点,这就造成了时间静止的感觉。第二幕是第一幕的重复, 今天是昨天的重复,那么我们可以设想,第一幕的昨天,必然是前天的重复,第二幕过后的明天,也势必是今天的重复。每一天,某些事实都会被一遍遍地重复,两 个流浪汉弗拉季米尔与爱斯特拉冈,他们从黄昏开始等待,等待的地点是有一棵树的乡间小路,他们每天都会讨论关于上吊、分手的问题,最终他们等来了戈多的信 使——一个孩子,孩子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一定如约到来。第二天还是一样,并且孩子已经认识不出他们。每一次重复都好像新发生一样,一点也没有从 过去带来什么延续性*。而结果仿佛已经注定了,什么都不会改变,而在等待和等待落空的过程中,“没什么事发生,没人来,没人去,太可怕啦”,作者正是强调了 什么事也没有发生的虚无。在这等待中,两个人拼命地想要做些什么来对抗虚无,但是他们无论在此处,还是在别处,都没事可做。

  剧本中的时间给我带来诡异的感觉。按照常识,时间是一种流动性*的东西,且具有不可逆性*。处在时间中的人物是变化的,正如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 条河流一样,同一个人物的上一秒钟与下一秒钟是不同的,某种变化在人物身上发生,正是这种变化形成了“存在”这个事实。然而在《等待戈多》中,虽然有各种 事件发生,但是在事件中,人物的状态并没有真正改变,并没有任何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发生过,某些雷同的断片不断重复,这就导致了可怕的凝固性*和稳定性*。既然 人生的每一秒钟都没有任何不同,那么生存和死亡有什么区别呢?当我们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活过。正如波卓所说的:“你干吗老是要 用你那混帐时间来折磨我?这是十分卑鄙的。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有一天,难道这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有一天,任何一天。有一天他成了哑巴,有一天我成了瞎 子,有一天我们会变成聋子,有一天我们诞生,有一天我们死去,同样的一天,同样的一秒钟……他们让新的生命诞生在坟墓上,光明只闪现了一刹那,跟着又是黑 夜。”生出死亡来,又有什么意义?弗拉季米尔的台词也包含了这种深刻的隐喻:“双脚跨在坟墓上难产。掘墓人慢吞吞地把钳子放进洞穴。”人一出生就开始走进 坟墓,生命中第一个迎接自己的竟然是掘墓人。生命的无意义,人生的无出路,《等待戈多》中浸透着虚无所带来的绝望感。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虚无的感觉呢?我认为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淡薄,对别人生命的严重漠视。正如弗拉季米尔所说的,当别人向自己求救的时候, 他们——也就是全人类的代表——交叉着双臂计较得失。而老虎会一下子跳去援助它的同类,决不会动脑子,不然就走进丛林中,而人类只会斤斤计较于自身的利 益。在这一点上,《等待戈多》与二战以后人们的精神创伤显然有契合之处。弗拉季米尔不断自省:“别人受痛苦的时候,我是不是在睡觉?”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的 关怀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真实、不会泯灭的东西,是宇宙间最强大的力量,那么一旦这种羁绊不复存在,人与人之间失去了感情联系,人们就陷入了孤独的境地,虚无 主义也势必应运而生。弗拉季米尔具备洞若观火的深刻思想,一旦具备了思想,他便离真理越来越近,而真理往往是致命的。人们只能借助谎言来相信生命,一旦洞 悉了真相,他们就不可避免地看到了那些尸体,骷髅和黑暗的“藏骸所”。于是等待,等待救赎成为一种存在方式,也成为一种习惯。在人与人的相互漠视与残杀 里,还有什么是可以真正抓住的东西?还有什么不是虚妄,而是实物?“在这场大混乱里,惟有一样东西是清楚的:咱们在等待戈多到来。”等待戈多,已成为存在 的唯一方式,生命的本体。
  剧本中反复出现这样的台词:“咱们走吧”,“咱们不能”,“为什么?”“咱们在等待戈多”。戈多究竟是谁?作者并没有在剧本中明确指出。但是 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的信仰,他们将所有的希望寄托的在戈多身上,于是戈多对于这两个流浪汉来说便成了一种神性*的存在。剧本中的四个 人物——弗拉季米尔与爱斯特拉冈,波卓与幸运儿,他们都在做着对抗虚无的努力。他们无一例外地不能从自身获得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只能从别人身上印证自己的 存在,只是方式不同而已。一言以蔽之,他们都在拼命获得一种“存在感”,正如爱斯特拉冈所说:“咱们老是想出办法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是不是,狄狄?”他们 不是自在自为的,而是必须依托别人而获得自身的存在感。弗拉季米尔与爱斯特拉冈依靠对于戈多的期待和信仰,波卓和幸运儿则依赖相互之间的“施虐”与“受 虐”的关系。波卓想要通过施加在别人身上的鞭子来印证自身的存在,而幸运儿则通过受虐的形式肯定自身的存在。

  但是在《等待戈多》这个剧本中,波卓与幸运儿不过是过客,只有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才是真正的主角,因为他们承载着“等待”这个主题。等待 对于两人来说近似于信仰。人必须相信什么才能活下去,所谓信仰,是指人在面对生活时所持有的一种普遍的直觉上的肯定,信仰能够把无意义的人生在心理上转化 为有价值、有意义的,而在我看来,《等待戈多》中的戈多,便意味着一种“直觉的肯定”,一种得救的希望,剧本中两人讨论起到底要求戈多为他们做什么时,他 们都回答不上来,“没提出什么明确的要求”,“一种泛泛的乞求”,他们要求戈多赐予他们这种普遍的肯定态度,来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苦难,因此等待戈多就成为 一种类似于祈祷的姿态。有评论认为,神的救赎是具有不确定性*的,一部分人获得救赎,而另一部分人被投进地狱,而其中具有令人毛骨悚然的偶然性*。正如剧本开 始时的那个故事:“有一个贼据说得救了,另外一个……万劫不复。”戈多的信使因为放山羊,就得到戈多的宠爱,而他的弟弟因为放绵羊,就受到虐待,一切都具 有不可知性*。
  如果说等待戈多成为一种信仰,那么毫无疑问地,整个剧本都是在揭示这种信仰的荒诞性*。第一幕戈多的信使来告诉两人,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来。 第二幕结尾又重复了第一幕结尾的情形,并且孩子已经不认识他们。两人想要上吊,无奈绳子不够牢固,一切与上一幕结尾时那么雷同,戈多永远不会来,因此等待 还在继续,明天还在继续,生命还在继续。马丁•艾斯林认为,“信仰即是荒诞”这个命题,可以更有力地表现为“荒诞即是信仰”。当荒诞已成为生命的一种形 态,荒诞便成了惯性*,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找不到出路,在这惯性*的等待中轮回,回到起点,又开始新的一天,当他们走到这一天的终点时,又将发现自己回到 起点,但是生命并没有消亡,尽管没有什么意义,但是依然在等待中虚无地存在着。
  我认为,《等待戈多》这个剧本主要是关于价值观,关于存在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关于信仰危机的问题。最终作者仍然未能为“哈姆雷特式问题”找 到一个答案,人物的个人价值依然落空了,于是,他笔下地人物在寻找中忘却寻找的东西,在等待中失去等待的意义,而这一切成为惯性*,令人辛酸地延续着,折射 出全人类的命运。
或许您还会喜欢:
英国病人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内容简介1996年囊获9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英国病人》,早已蜚声影坛,成为世界经典名片,而它正是改编于加拿大作家迈克尔·翁达尔的同名小说...一部《英国病人》让他一举摘得了英国小说的最高奖项———布克奖(1992)。翁达杰的作品,国内鲜有译介(当年无论是电影《英国病人》还是图书《英国病人》,都没能引发一场翁达杰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点击阅读]
贝姨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一八三八年七月中旬,一辆在巴黎街头新流行的叫做爵爷的马车,在大学街上走着,车上坐了一个中等身材的胖子,穿着国民自卫军上尉的制服。在那般以风雅为人诟病的巴黎人中间,居然有一些自以为穿上军服比便服不知要体面多少,并且认为女人们目光浅陋,只消羽毛高耸的军帽和全副武装,便会给她们一个好印象。这位第二军团的上尉,眉宇之间流露出一派心满意足的神气,使他红堂堂的皮色和着实肥胖的脸庞显得更光彩。 [点击阅读]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1881年生于维也纳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剧照(20张)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维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发表反战剧本《耶雷米亚》。 [点击阅读]
七钟面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第一章早起那平易近人的年轻人,杰米·狄西加,每次两级阶梯地跑下“烟囱屋”的宽大楼梯,他下楼的速度如此急速,因而撞上了正端着二壶热咖啡穿过大厅的堂堂主仆崔威尔。由于崔威尔的镇定和敏捷,幸而没有造成任何灾难。 [点击阅读]
万物有灵且美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作者简介JamesHerriot吉米•哈利(1916—1995)(原名JamesAlfredWight)苏格兰人。一个多才多艺的兽医,也是个善于说故事的高手,被英国媒体誉为“其写作天赋足以让很多职业作家羞愧”。平实而不失风趣的文风和朴素的博爱主义打动了千千万万英美读者,并启发了后世的兽医文学。 [点击阅读]
人豹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2
摘要:神谷芳雄还只是一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公司职员。他逍遥自在,只是在父亲担任董事的商事公司的调查科里当个科员,也没有什么固定的工作,所以难怪他忘了不了刚学会的酒的味道和替他端上这酒的美人的勉力,不由得频繁出入那家离京桥不远、坐落在一条小巷里的名叫阿佛洛狄忒的咖啡店。 [点击阅读]
伊迪丝华顿短篇小说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2
摘要:作者:伊迪丝·华顿脱剑鸣译在我还是个小女孩,又回到纽约时,这座古老的都市对我最重要的莫过于我父亲的书屋。这时候。我才第一次能够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一旦走出家门,走上那些简陋单调的街道,看不到一处像样的建筑或一座雄伟的教堂或华丽的宫殿,甚至看不到任何足以让人联想到历史的东西,这样的纽约能给一位熟视了无数美丽绝伦的建筑、无数地位显赫的古迹的孩子提供些什么景观呢?在我孩提时代的记忆当中, [点击阅读]
八百万种死法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我看到她进来。想看不到也难。她一头金发近乎银色,要是长在小孩头上,就叫亚麻色。头发编成粗辫子盘在顶上,用发针别住。她前额高而平滑,颧骨突出,嘴巴略大。加上西部风格的靴子,她得有六尺高了。主要是双腿长。她穿着紫色名牌牛仔裤,香槟色皮毛短上衣。雨时断时续下了一整天,但她没带伞,头上也没有任何遮挡。水珠在她的发辫上闪烁着,像钻石。她在门口站了会儿,四下张望。这是周三下午,三点半左右。 [点击阅读]
再次集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昆虫的天地卡弥尼树的枝丫,悬曳着露水打湿的坚韧的蛛丝。花园曲径的两旁,星散着小小的棕色蚁垤。上午,下午,我穿行其间,忽然发现素馨花枝绽开了花苞,达迦尔树缀满了洁白的花朵。地球上,人的家庭看起来很小,其实不然。昆虫的巢穴何尝不是如此哩。它们不易看清,却处于一切创造的中心。世世代代,它们有许多的忧虑,许多的难处,许多的需求——构成了漫长的历史。 [点击阅读]
变形记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一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驱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我出了什么事啦?”他想。这可不是梦。 [点击阅读]
古都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2
摘要:千重子发现老枫树干上的紫花地丁开了花。“啊,今年又开花了。”千重子感受到春光的明媚。在城里狭窄的院落里,这棵枫树可算是大树了。树干比千重子的腰围还粗。当然,它那粗老的树皮,长满青苔的树干,怎能比得上千重子娇嫩的身躯……枫树的树干在千重子腰间一般高的地方,稍向右倾;在比千重子的头部还高的地方,向右倾斜得更厉害了。枝桠从倾斜的地方伸展开去,占据了整个庭院。它那长长的枝梢,也许是负荷太重,有点下垂了。 [点击阅读]
同时代的游戏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2
摘要:1妹妹:我从记事的年代就常常地想,我这辈子总得抽时间把这事写出来。但是一旦动笔写,虽然我相信一定能够按当初确定的写法毫不偏离地写下去,然而回头看看写出来的东西,又踌蹰不前了。所以此刻打算给你写这个信。妹妹,你那下身穿工作裤上身穿红衬衫,衬衫下摆打成结,露出肚子,宽宽的额头也袒露无遗,而且笑容满面的照片,还有那前额头发全用发夹子夹住的彩色幻灯照片,我全看到了。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