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等待戈多 - 《等待戈多》书评——一场无止境的盛大幻灭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在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刻,我关掉所有网页,谷歌百度搜索,还有那么多那么多的评论和观点。也许不该给任何文学作品戴上高帽子的。大多数人信奉“考据派”和 “求实理论”,他们说,《等待戈多》是部后现代主义的扛鼎之作,是荒诞剧,讨论了什么呢,大概是等待,大概是虚无,大概是存在。他们兴致盎然的研究,谁才 是真正的,戈多。然而贝克特自己却说,我也不知道谁是真正的戈多,不然我就把他写进剧本里了。那么请抛弃那些凡夫俗子的时时刻刻渴望探究故事来龙去脉的心 态,也许那样才能看清戈多的本来面目。毕竟有时候,我们看到什么,大约也就是什么了。
  存在主义说,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说,活过了一遍才知道自我是什么,生活本身是什么,个体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那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 米尔,他们存在,显而易见,为了等待,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等待戈多是他们存在的全部命题。每一个相似却又不那么相同的黄昏,他们虔诚等待,然后有一个孩 子告诉他们,说戈多明天再来,于是他们等过了黑夜,又是第二个相似却又不那么相同的簇新的一天。他们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要等待戈多,最后他们的等待已然充满 了惯性*。他们为等待戈多而存在,等待戈多成了他们的信仰。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一种信仰能成全一个毫无存在意义和价值的人,使他对一个又一个的明天充满期 待和幻想,使他有动力有目标,使他的生活不至于黯淡无光。戈多,一个毫无具象,几乎没有任何特征描写,看起来神秘苍白的一个意象,便成了维系两个流浪汉存 在和精神的信仰。大抵所说的荒诞也在此罢。

  也许现实中没有,也不会允许将等待一个人视作是存在的意义,是精神的信仰。这是虚无?或者对抗虚无?恐怕个中滋味还需亲自咀嚼。戈多或许就是 虚无,但在那样两个空洞的流浪汉心里,也许虚无也是种实实在在的载体,承载着他们的存在,他们的价值。念及战后经济大萧条的西方,那些奋不顾身冒出来的嬉 皮士们,那些垮掉的迷惘的一代们,那些顶着爱与和平口号招摇过市的愤青们,以及沉迷于林林总总迷乱花样里的大好青年,他们曾经怀抱梦想,执念革命,他们曾 经失望堕落,无处安身,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可以支撑起存在的内核,强而有力的内核,然而这样的内核,在那样的环境里,只能变成一种美好的夙愿,旋即被森冷的 现实击打,久之变成了一种空想的虚无。这与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对戈多的等待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似的本质。

  正如两个流浪汉需要通过等待戈多来实现存在的价值,波卓,那个桀骜不驯,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波卓,还有幸运儿,他们用个体特殊的方式诠释着自身 存在的意义。波卓,一个表面不可一世实则色*厉内荏的人,通过对他人缺点的暴露,对他人的睥睨和施虐,才能得到内心的快感,来填补心灵自卑和虚弱留下的巨大 缝隙。而那个幸运儿,噢,一定有人会说,这个名字当真是对他最好的讽刺,他被主人虐待羞辱控制,却仍旧心甘情愿的惟命是从,即便当波卓已然成为了个一无是 处的瞎子,他始终——可以这么说罢——不离不弃。我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多么卑微多么不堪一击(虽然当他读出思想后的那段话让我们如此震惊),但反过来 说,这也是他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方法。我们不忍心说他的存在就是为了被指使被鄙弃被辱骂,却也是通过他人对其肉体和精神上的凌辱来证实了自己的存在意义。 他是这出剧里唯一没有等待的人,幸,或不幸,各自评说罢。

  戈多没有如约而至。孩子说,他病了。弗拉季米尔问,他有胡子么,戈多先生,孩子说,有。又问,金色*的,还是黑色*的,回答,我想事白色*的先生。 戈多病了,戈多老了,于是戈多没有来。戈多明天还会来么,戈多是不是再也不会来了,等待戈多是不是成了一场幻灭?贝克特借孩子之口传达着戈多的话,戈多的 消息,也许也传达出他想表达深意的零星边角。故事的最后一幕,两个流浪汉仿佛回到了开头那样,又在柳树下,又探讨了自杀,然后他们走了,会遇上戈多或者不 会,好像一个循环,一个死循环。
  戈多大概不存在。作者用他来象征一种信仰罢。这种信仰是用来幻灭的,可是信仰的人并不知道,所以他们怀有期待,理直气壮的期待。有时候在想, 这样的期待会不会也是好事一件,终归,生活是要继续的,哪怕最后发现白忙一场,空欢喜,那总比守着虚无的绝望好。毕竟虚无是不能当饭吃的。
或许您还会喜欢:
紧急传染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2
摘要:1991年6月12日,这是暮春的一个近似完美的日子。天已破晓,阳光触摸着北美大陆的东海岸。美国大部、加拿大和墨西哥都在期待着阳光明媚的蓝天、只是气象雷达显示雷暴云团即将来临,估计会从平原伸向田纳西河谷。已经有预报,从白令海峡移动过来的阵雨云可能覆盖阿拉斯加的西沃德半岛。这个6月12日几乎在各个方面都与以往的6月12日没什么两样,只有一个奇怪的迹象除外。 [点击阅读]
罗杰·艾克罗伊德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谢泼德医生在早餐桌上弗拉尔斯太太于16日晚(星期四)离世而去。17日(星期五)早晨八点就有人来请我去。我也帮不了什么忙,因为她已死了好几个小时了。九点过几分我就回到了家。我取出钥匙打开了前门,故意在大厅里磨蹭了一会,不慌不忙地把帽子和风衣挂好,这些都是我用来抵御初秋晨寒的东西。说老实话,我当时的心情非常沮丧忧愁。我并不想装模作样地认为,我能够预料今后几周将要发生的事。 [点击阅读]
芥川龙之介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某日傍晚,有一家将,在罗生门下避雨。宽广的门下,除他以外,没有别人,只在朱漆斑驳的大圆柱上,蹲着一只蟋蟀。罗生门正当朱雀大路,本该有不少戴女笠和乌软帽的男女行人,到这儿来避雨,可是现在却只有他一个。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数年来,接连遭了地震、台风、大火、饥懂等几次灾难,京城已格外荒凉了。照那时留下来的记载,还有把佛像、供具打碎,将带有朱漆和飞金的木头堆在路边当柴卖的。 [点击阅读]
茶花女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玛格丽特原来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开始了卖笑生涯。由于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贵族公子争相追逐,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交明星”。她随身的装扮总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茶花女得了肺病,在接受矿泉治疗时,疗养院里有位贵族小姐,身材、长相和玛格丽特差不多,只是肺病已到了第三期,不久便死了。 [点击阅读]
莫罗博士的岛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1887年2月1日,“虚荣女士”号与一艘弃船相撞而失踪,出事地点大约在南纬1度,西经107度。1888年1月5日,即出事后的第十一个月零四天,我的叔叔爱德华·普伦狄克被一艘小船救起。方位在南纬5度3分,西经1ol度。小船的名字字迹模糊,但据推测应当是失踪的“吐根”号上的。我叔叔是个普通绅士,在卡亚俄码头登上“虚荣女士”号开始海上旅行。出事后人们以为他淹死了。 [点击阅读]
蒙面女人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赫尔克里。波洛在他面前将信整齐地放成一摞。他拿起最上面的一封,琢磨了一会儿上面的地址,然后用放在早餐桌上的专用裁纸刀将信封背面纵向裁开,将里面的东西拿出来。在里面还有一个信封,用紫色的蜡仔细地封好,上面有“亲启保密”的字样。赫尔充里。波洛那鸡蛋形的脸上的眉毛向上扬了扬。他喃喃道;“耐心点,这就来了!”又一次用上了那把裁纸刀。这一次信封里出来了一封信-字迹颤巍巍的,又长又尖。好些字重重地画上了线。 [点击阅读]
青春咖啡馆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那家咖啡馆有两道门,她总是从最窄的那扇门进出,那扇门人称黑暗之门。咖啡厅很小,她总是在小厅最里端的同一张桌子旁落座。初来乍到的那段时光,她从不跟任何人搭讪,日子一长,她认识了孔岱咖啡馆里的那些常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跟我们年纪相仿,我的意思是说,我们都在十九到二十五岁之间。有时候,她会坐到他们中间去,但大部分时间里,她还是喜欢坐她自己的那个专座,也就是说坐最里端的那个位子。她来咖啡馆的时间也不固定。 [点击阅读]
风流狂女的复仇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1矮男子闯进来了。矮男子头上蒙着面纱。“不许动!动就杀死你们!”矮男子手中握着尖头菜刀,声调带有奇怪的咬舌音。房间里有六个男人。桌子上堆放着成捆的钱。六个人正在清点。一共有一亿多日元。其中大半已经清点完毕。六个人一起站起来。房间的门本来是上了锁的,而且门前布置了警备员。矮男子一定是一声不响地把警备员打倒或杀死了,不然的话,是不会进房间里来的。六个人不能不对此感到恐惧。 [点击阅读]
黑麦奇案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1.今天轮到索玛斯小姐泡茶。索玛斯小姐是资历最浅、效率最差的打字员。她年纪不小了,面孔温驯多虑,像绵羊似的。水还没开,索玛斯小姐就倒水去冲茶叶,可怜她一向搞不清壶水有没有沸腾。她一生有许多烦恼,这也是其中之一。她倒好茶,将茶杯放在每个茶碟上,各加两片软绵绵的甜饼干。 [点击阅读]
丧钟为谁而鸣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2
摘要:海明为、海明微、海明威,其实是一个人,美国著名小说家,英文名Hemingway,中文通常翻译为海明威,也有作品翻译为海鸣威,仅有少数地方翻译为海明为或海明微。由于均为音译,根据相关规定,外国人名可以选用同音字,因此,以上翻译都不能算错。海明威生于l899年,逝世于1961年,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是一位具有独创性*的小说家。 [点击阅读]
人性的优点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2
摘要:1、改变人一生的24个字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远处模糊的,而要去做手边清楚的事。1871年春天,一个年轻人,作为一名蒙特瑞综合医院的医科学生,他的生活中充满了忧虑:怎样才能通过期末考试?该做些什么事情?该到什么地方去?怎样才能开业?怎样才能谋生?他拿起一本书,看到了对他的前途有着很大影响的24个字。这24个字使1871年这位年轻的医科学生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医学家。 [点击阅读]
伊迪丝华顿短篇小说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2
摘要:作者:伊迪丝·华顿脱剑鸣译在我还是个小女孩,又回到纽约时,这座古老的都市对我最重要的莫过于我父亲的书屋。这时候。我才第一次能够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一旦走出家门,走上那些简陋单调的街道,看不到一处像样的建筑或一座雄伟的教堂或华丽的宫殿,甚至看不到任何足以让人联想到历史的东西,这样的纽约能给一位熟视了无数美丽绝伦的建筑、无数地位显赫的古迹的孩子提供些什么景观呢?在我孩提时代的记忆当中,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