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德伯家的苔丝 - 《德伯家的苔丝》作者哈代简介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聂珍钊
  英国伟大小说家和诗人托玛斯·哈代于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国多塞特郡的上博克汉普屯,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其故乡多塞特度过。在哈代诞辰到来之际,沃韦克大学文学系温里弗尼斯博士邀请我前往多塞特游览伟大作家的故乡。温里弗尼斯博士不仅是勃朗特姐妹的研究专家,而且对哈代也有深入研究。他在伦敦以“哈代和简·奥斯汀”为题所作的演讲,就以其新颖的观点和缜密的分析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温里弗尼斯博士热情地表示要为我导游,于是我欣然应允,由他驱车载我前往哈代的故乡。
  经过三个小时的旅行,我们到达了哈代故居附近的夏佛茨伯利镇。在拜访了住在这儿的哈代学会的主席杰弗利·塔伯尔博士之后,我们在松康林地下车,沿着林地中间一条弯曲的小道缓步向上,前去参观哈代的故居。在这片古朴幽深的林地里,高大的橡树、榛子树、山毛榉枝桠交错,藤蔓缠绕。树下长满茂密的灌木和野草,轻掩着一些粗大古老的树桩。浓荫蔽日,林深径幽;野花卉草,蝶舞鸟鸣。幽寂空寞的林地充满了活力和生命。这是哈代最为熟悉的林地。作家幼年,他就沿着我们脚下的小道,前往下博克汉普屯朱丽叶·马丁夫人开办的乡村小学接受教育。哈代热爱大自然,小时候常常跟随父亲走进荒原,领略大自然的美。正是在这样一个富有浪漫情调的自然环境里,哈代培养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特殊感受,真正领悟了大自然的神秘、恐惧、诗意和美感。在哈代早期小说《绿荫下》里,松康林地是主人公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绿荫下》是一部风格素朴、诗情浓郁的作品,弗吉尼亚·伍尔夫称它“媚妩动人,带有田园风味”。哈代在对乡村风光和习俗的描绘中,叙述了年轻农民狄克和乡村女教师芳茜·黛的爱情故事。哈代按四季变化分冬春夏秋来表现主人公的爱情进程,其构思正是来自他对松康林地的观察和感受。
  哈代的故居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两层草屋,坐落在松康林地深处。草屋仍保持着哈代当年的原貌,映掩在林木之中,衬以鲜花绿草的装点,自然古朴,宁静美好。哈代在十六岁时曾写过描写这幢草屋的诗句:“高大弯曲的山毛榉,用低垂的树枝织成帏幔,轻拂着屋顶……。”在小说《绿荫下》里,这幢草屋是主人公住屋的原型。哈代真实地描写了它的外貌:“这是一幢低矮的长方形草屋,带脊的屋顶是用秸秆盖成的,楼上的窗子破坏了屋檐,中间的烟囱高高地突出于屋脊之上,还有两个烟囱耸立在草屋两端。”屋内,右边的房间还保留着当年的面包烤炉。左边房间的地面铺着石板,天花板中间架着一条石头桁条,上面悬挂着槲寄生。楼下的壁炉还在,儿时的哈代常坐炉前,出神地倾听祖母为他讲述迷人的乡下放事。楼上哈代当年的卧室还保持着原样,少年哈代喜欢独坐窗前,悄悄地对着花园沉思。哈代出身贫寒,草屋平凡普通,室内装饰简陋。然而伟大出于平凡,正是在这幢平凡的草屋里,诞生了一位天才作家,为英国文坛增添了光彩。

  在草屋背后东北方向,是一片广袤空寂和起伏不平的高地,这就是哈代在小说《还乡》中描写的爱敦荒原。荒原一望无际,上面点缀着一簇簇石南和荆豆,其间夹杂着一些长满冬青和荆豆类植物的土坑。在哈代笔下,爱敦荒原似乎是一个时值暮年的老人,神情寂寥,面容寡欢。天上悬着灰白的帐幕,地上铺着苍郁的灌莽,一到傍晚,它就呈现出一片朦胧迷离、-阴-沉昏聩、空旷苍茫而又威严堂皇的景象。哈代正是以这片荒原为背景,为我们叙述了一个热血青年企图改造它面给自己造成的悲剧。哈代笔下的荒原神秘可怖,带有强烈的悲剧气氛。然而从日丽风清的午后看去,荒原上山峦起伏,青草绿树,郁郁葱葱,并不使人感到害怕。
  哈代的小说描写的基本上都是他所熟悉的故乡,小说中描写的地点大都有其所本。今天,这些地点都变成了文化名胜,成了人们探古寻幽的所在。从哈代的故居下山,向南便是下博克汉普屯,向西则是斯顿斯福特教堂。这都是哈代在《绿荫下》里描写过的地方。斯顿斯福特教堂不仅是哈代幼年常去游玩的地方,而且哈代的家人死后都埋在这座教堂的墓地。哈代死后,人们尊重他希望把自己葬于家族墓地的愿望,又照顾到各界人士希望把他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诗人角的要求,于是将哈代尸体解剖,将心脏葬于斯顿斯福特教堂,将骨灰安放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角。这种解剖尸体分葬两地的做法,成了英国文坛上绝无仅有的一件超逸之举。
  在上博克汉普电西北方向不远处是坡道尔小镇,它是哈代小说《远离尘嚣》中韦瑟伯利农场的原型。再向东是哈代在小说中描写过的另一处名胜伯尔里吉斯。它是著名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祖先老屋的旧址哈代在小说称之为金斯伯尔。就是在这座屋子里,安琪尔·克莱尔残酷地抛弃了苔丝,从而造成苔丝的巨大伤痛和悲剧。在多塞特,还有许多与小说《苔丝》有关的地点,如小说开头描写苔丝父亲从夏佛茨伯利前往曼霍尔途中所提到的美酒酒店,苔丝住过的小屋,苔丝被捕的地点等。

  1883年,哈代搬迁到多塞特的首府多切斯特居住。多切斯特就是哈代小说《卡斯特桥市长》中的卡斯特桥。哈代以它为背景,叙述了打草人亨察尔从落泊、发迹到毁灭的悲剧故事。卡斯特桥是继韦瑟伯利农场和爱敦荒原之后哈代描写的又一个典型环境。在小说中,卡斯特桥不是一座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而只是一片集中在一起的村庄。哈代在小说中曾这样描写过:“农家的孩子可以坐在大麦草垛下,把一块石子扔进市府职员办公室的窗子里去;割麦子的人一边干活儿,一边可以向站在街道拐角上的人点头打招呼,穿红袍的法官审问偷羊贼的时候,可以在羊的叫声中宣读他的判决;……”而如今,多切斯特已发展成为一个中等城市,再难找到卡斯特桥当日的影子。在市中心,亨察尔当年的住房还在,上面钉有一块“亨察尔住宅”的牌子。离亨察尔住宅不远,便是哈代的塑像。塑像按照哈代生前最喜欢的一张照片设计:身穿夹克,手持礼帽,小腿打着绑腿。这是英国农民的装束,哈代借此表明,他是英国农民的忠实儿子。在哈代塑像下方不远处是哈代在小说中描写过的国王旅馆。当初被亨察尔以五个基尼的价格卖掉的妻子苏珊回来寻找丈夫,就住在这家旅店,并从旅店楼上的窗子里,看见亨察尔已经发迹,当上了市长,正在市政大厅里宴请宾客。在多切斯特,还有一些与哈代有关的地方,如亨察尔情人露赛妲的住屋,《远离尘嚣》中加布里埃尔·奥克寻找工作的坎道尔斯市场,短篇小说《枯萎的手臂》描写的汉曼小屋等。
  在多切斯特东南一英里处的艾灵顿大道,便是哈代自己设计建造的住宅:马克斯门。这是一座维多尼亚风格的红砖建筑,左边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有边是一个绿草如茵的花园,带有哈代小说的田园风味。哈代自1885年搬进这座住宅以后,一直住到去世为止。哈代在这里写作了《林地居民》、《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重要作品,然后,他就成了马克斯门的著名诗人。我国著名诗人徐志摩,曾在这儿拜见过哈代。
  哈代一共发表十四部长篇小说,四个短篇小说集,八卷诗,两部诗剧。就哈代的整个小说创作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小说是抒发田园理想的颂歌,带有浪漫主义风格,主要有《绿荫下》、《远离尘嚣》等。第二个阶段的作品描写威塞克斯社会的悲剧,主要有《还乡》、《卡斯特桥市长》等。第三个阶段的作品描写威塞克斯破产农民的前途和命运,主要有《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哈代的小说以优秀的艺术形象记述了十九世纪英国南部农村宗法制社会毁灭的历史,表现了英国农村社会的历史变迁。因此,哈代在出版了最后一部小说《心爱的人》以后,就在主题上完成了描写英国农村社会盛衰历史的使命而不再创作小说,却以二十世纪诗人的崭新面孔出现在文坛上,用诗歌抒发情感,探索哲学,回顾历史。哈代在诗歌创作中也同样取得了瞩目成就。在作家晚年,哈代创作了两部诗体悲剧《列王》和《康沃尔皇后的悲剧》,从而把他的诗歌创作推到了顶峰,使他成为二十世纪英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二十世纪初,哈代成了英国当时最著名的作家,受到普遍的尊敬。1909年,他被聘请为多切斯特希腊拉丁文专修学校的学监。当年六月,他又出任英国作家协会主席。1912年,同他结婚38年的妻子爱玛病逝,哈代十分悲伤,写了一百多首诗悼念她。1914年,哈代同儿童文学作家佛洛伦斯·爱米丽·达格代尔结婚。哈代一生没有上过大学,但是在他晚年,英国最著名的牛津、剑桥、爱伯丁、圣安诸、布里斯托五所大学,纷纷授予哈代荣誉博士学位。他的许多作品被改编成戏剧和电影,影响遍及欧美。哈代是在田园生活的环境中孕育而成的小说家和诗人,他的创作和生活同多塞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多塞特这块恬静优美、古朴寂寥的乡村土地上,哈代培养了自己酷爱自然、心怀远古的思想气度。他把环境优美、古朴清幽的故乡看成自己的理想世界,极尽笔墨描绘家乡美景,沤歌风俗淳美、人情厚朴的农村社会,同时又对外部资本主义世界对他理想中的田园生活的破坏感到悲痛。哈代是多塞特人民的忠实儿子,多塞特赋予他作家的天才,并为他提供创作的土壤。多塞特因哈代而著名,哈代也因多塞特而不朽。
  (1996年,本文作者作为1996年度英国学术院KC Wong研究员和沃韦克大学英文系访问教授,再度赴英从事讲学和研究,并有幸访问了英国著名作家哈代的故乡。此文于1996年8月写于考文垂寓所,发表于《环球》杂志1996年第12期,曾被《中华读书报》转载。)
或许您还会喜欢:
霍比特人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0
摘要:在地底洞穴中住着一名哈比人。这可不是那种又脏又臭又湿,长满了小虫,满是腐败气味的洞穴;但是,它也并非是那种空旷多沙、了无生气、没有家具的无聊洞穴。这是个哈比人居住的洞穴,也是舒舒服服的同义词。这座洞穴有个像是舷窗般浑圆、漆成绿色的大门,在正中央有个黄色的闪亮门把。 [点击阅读]
青年近卫军
作者:佚名
章节:69 人气:0
摘要:亚·法捷耶夫(1901年12月24日——1956年5月13日)全名亚历山德罗维奇·法捷耶夫。他是俄罗斯古典文学传亚·法捷耶夫统的继承者,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是在社会主义革命精神鼓舞下写成的;他笔下的主人公们是为建设新生活而斗争的英勇战士。 [点击阅读]
青春咖啡馆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那家咖啡馆有两道门,她总是从最窄的那扇门进出,那扇门人称黑暗之门。咖啡厅很小,她总是在小厅最里端的同一张桌子旁落座。初来乍到的那段时光,她从不跟任何人搭讪,日子一长,她认识了孔岱咖啡馆里的那些常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跟我们年纪相仿,我的意思是说,我们都在十九到二十五岁之间。有时候,她会坐到他们中间去,但大部分时间里,她还是喜欢坐她自己的那个专座,也就是说坐最里端的那个位子。她来咖啡馆的时间也不固定。 [点击阅读]
静静的顿河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0
摘要:评论重读《静静的顿河》,那些久违了的又陌生又熟悉的人物,以及他们痛苦的思想和命运,又一次激起了我内心的热情。顿河这条伟大的河流所哺育的哥萨克民族通过战争,在痛苦和流血之后最终走向了社会主义。肖洛霍夫把拥护苏维埃、迈向社会主义称为伟大的人类真理,并把它作为作品的主题之一。肖洛霍夫对顿河无比热爱,书中经常出现作者对顿河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赞颂。顿河草原上散发出的青草和泥土的浓烈味道,让读者过目不忘。 [点击阅读]
面纱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1她惊叫了一声。“怎么啦?”他问道。房间里的百叶窗关着,光线很暗,但还是能看清她脸上恐惧的表情。“刚才有人动了一下门。”“呃,八成是女佣人,要不就是哪个童仆。”“这个时候他们决不会来。他们都知道吃完午饭我要睡觉。”“那还会是谁?”“是瓦尔特。”她嘴唇颤抖着小声说道。她用手指了指他的鞋。他便去穿鞋,但他的神经多少也有点紧张,因而显得笨手笨脚,而鞋带偏偏又是系着的。 [点击阅读]
风流狂女的复仇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1矮男子闯进来了。矮男子头上蒙着面纱。“不许动!动就杀死你们!”矮男子手中握着尖头菜刀,声调带有奇怪的咬舌音。房间里有六个男人。桌子上堆放着成捆的钱。六个人正在清点。一共有一亿多日元。其中大半已经清点完毕。六个人一起站起来。房间的门本来是上了锁的,而且门前布置了警备员。矮男子一定是一声不响地把警备员打倒或杀死了,不然的话,是不会进房间里来的。六个人不能不对此感到恐惧。 [点击阅读]
风葬之城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雪江从早上开始心情就不好。要是平常的话,肯定会训斥浅见睡懒觉的,可是今天她看见小儿子,露出一副无奈的神情,转身就回自己的房里去了。听佣人须美子说,雪江连早饭也没吃。“我妈她怎么了?”“牙疼。”“是嘛?……”浅见似乎有点幸灾乐祸似地反问道。“是的,听夫人说,装的假牙不好,像针扎似地痛。”“哦,是那样啊,牙不好。 [点击阅读]
飘(乱世佳人)
作者:佚名
章节:81 人气:0
摘要:生平简介1900年11月8日,玛格丽特-米切尔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一个律师家庭。她的父亲曾经是亚特兰大市的历史学会主席。在南北战争期间,亚特兰大曾于1864年落入北方军将领舒尔曼之手。后来,这便成了亚特兰大居民热衷的话题。自孩提时起,玛格丽特就时时听到她父亲与朋友们,甚至居民之间谈论南北战争。当26岁的玛格丽特决定创作一部有关南北战争的小说时,亚特兰大自然就成了小说的背景。 [点击阅读]
飞鸟集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泰戈尔1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straybirdsofsummercometomywindowtosingandflyaway.andyellowleavesofautumn,whichhavenosongs,flutterandfalltherewithasign.2世界上的一队小小的漂泊者呀,请留下你们的足印在我的文字里。 [点击阅读]
饥饿游戏1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我睡醒的时候,床的另外半边冷冰冰的。我伸出手想试探一下波丽姆留在被子里的余温,结果只摸到了粗糙的帆布被单,她准是又做了噩梦,爬到妈妈被窝里去了。嗯,准没错。今天是收获节。我用胳膊支起身子,屋子里挺亮,正好看得见他们。小妹妹波丽姆侧身躺着,偎在妈妈怀里,她们的脸紧挨在一块儿。睡着的时候,妈妈看上去要年轻些,脸上尽管还是一样疲倦,可已经不那么憔悴了。 [点击阅读]
饥饿游戏2燃烧的女孩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壶中茶水的热气早已散发到冰冷的空气中,可我双手仍紧紧地握着茶壶。我的肌肉因为冷而绷得紧紧的。此时如果有一群野狗来袭击,我肯定来不及爬到树上,就会遭到野狗的撕咬。我应该站起来,活动一下僵硬的四肢,可我却坐着,像顽石一样一动不动。此时天已经蒙蒙亮了,周围的树丛已隐隐显露出轮廓。我不能和太阳搏斗,只能看着它一点点地把我拖入白昼,而即将到来的这一天是几个月来我一直所惧怕的。 [点击阅读]
饥饿游戏3嘲笑鸟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我低头俯视着自己的鞋子,一层细密的灰尘正缓缓地落在磨旧的皮革上。此时,我正站在原来放着我和妹妹波丽姆的床铺的地方,旁边不远是放饭桌的地方。烟囱已经塌了,烧得焦黑的碎砖头堆成了一堆,靠这个我还勉强能认得出原来房间的位置,不然的话,在这茫茫灰海中,我靠什么来辨认方向?十二区的一切几乎已荡然无存。一个月以前,凯匹特的火焰炸弹摧毁了“夹缝地带”贫苦矿工的房子、镇子里的商店,甚至司法大楼。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