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大西洋底来的人 - 第三部 大水母 第三章 “三叉戟”与“进贡”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一辆小汽车在沿海公路上急速奔驰,心烦意乱的贾志伟正愁眉苦脸地坐在里边想心事。他怎么也弄不明白,在这个风光优美、碧波涟漪、从来都没有发生过危险事件的小海湾里,会突然出现一只凶猛的怪兽,弄得人心惶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趁机大造舆论,要求退出比赛,也有的要求调换地方。国务院一天好几次来电话询问事情的真象。可是真象是什么呢?那个在橡皮艇上的女人被救后竭力证实说,她的橡皮艇是被一只很大的水母撕破的。当然,在场的每个人都不相信她的话,贾志伟也认为这是她吓昏后产生的错觉。
  可是,除了她,谁也没有见到制造事端的怪物。当救护艇赶到出事地点时,它早已悄悄离去,没有留下一点踪迹。虽然贾志伟立即组织了调查,可也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东西。这真是一个奇特的事件啊!
  也许伊丽莎白玛莉博士和麦克哈里斯能帮我的忙。贾志伟把希望寄托在老朋友身上,他加快了车速朝海洋研究中心的大楼奔去。
  在摆满了各种水箱和仪器的生物实验室里,穿着工作服的麦克看到贾志伟勿匆进来,心里很纳闷,不禁问道:贾志伟,你不是在巴林湾湾举办长途游泳赛吗?
  贾志伟同伊丽莎白、麦克打过招呼后,神情沮丧地倒在沙发里,插着头说:太可怕了。接着他把橡皮艇事件详细地向他们做了介绍。
  贾志伟,你认为是什么物体从水底袭击了海上的一只小艇呢?全神员注的伊丽莎白一边思考者,一边问道。
  那橡皮艇可能遇到了鲨鱼。贾志伟说。
  不可能是鲨鱼,因为鲨鱼向来不喜欢巴林海湾的。非常熟悉海中情况和各种海洋生物习性的麦克肯定地说。
  我认为一定是鲨鱼迷失了方向,或者是杀人鲸。
  贾志伟坚持说。
  请问一句,为什么一定是鲨鱼和杀人鲸呢?麦克反问道。
  贾志伟也说不出什么根据,他无可奈何地说:因为其他的可能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
  伊丽莎白提醒他说:艇上的女人不是坚持说是一只巨型水母吗?

  麦克想了想也证实说:有些水母确实很大,曾经有一只直径超过六英尺。
  哦那是赛尼亚水母。但是,不在这个巴林海湾。
  伊丽莎白否定这个可能。
  贾志伟也怀疑这个可能,他说:根据艇上女人说,这只生物直径最少有三米。
  也许她看见的是一群水母,或者是一群白鵫。麦克也不敢相信会有这么大的水母。
  白鵫?贾志伟问。
  是的,它也是一种水母,不过并不大。麦克解释说。
  究竟是什么东西,连最有发言权的麦克也无法肯定,大家都沉默无言。
  贾志伟焦急不安地在这间相当豪华的实验室里踱来踱去,嘴里喃喃地自言自语:是一只三米多的水母?这次的比赛有来自四十二个国家的游泳选手,外交家和随员更有三倍之多。国务院派来利用这次比赛宣传外交政策的代表还没有计算在内。
  伊丽莎白和麦克都理解贾志伟这些话的意思,同情他的处境。伊丽莎白说:我想,你是在担心游泳选手下水是否安全的问题?
  贾志伟没有回答,继续转来转去。这时,进来一名警卫,递给贾志伟一封信:对不起,贾志伟先生,大会的人刚刚送来了这封信,说是给你的,写着急件。
  谢谢。可能又是外交官写来的,贾志伟接过信来,一边拆信一边不耐烦地说,他们纠缠起来就没有完。有没有说是谁送来的?
  没有。警卫回答说。
  贾志伟打开信封,抽出信纸,脸上顿时露出了惊讶的神色。他手都有些发抖地把信递给伊丽莎白:你看看这个
  伊丽莎白和麦克见贾志伟变了的神情,不解地接过了伦,凑在一起阅读。
  这是什么呢?在角落上的这个符号是什么意思?麦克指着信上落款处画的一个图案问伊丽莎白。
  三叉戟。这个家伙的意思,认为自已是海王似的。伊丽莎白说。
  未经进贡,再也不能容忍你们侵入我的王国。麦克一边念着信的内容,一边捉摸它的含义。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贾志伟挥舞着这封其名其妙的信,非常气愤地说:也许是个神经病,或者是有意捣乱这次比赛。接着他又十分忧虑地说:这次比赛花了很多时间才得到这些国家答应,如果有事发生在他们的选手身上,就麻烦了。这个自称海王的人,到底是谁呢?进贡?!这是在敲诈。

  橡皮艇下的怪兽、三叉戟、进贡伊丽莎白沉思了一会,对麦克说:你是否认为这封信和小艇被袭击有关系呢?!
  麦克抱着双手,歪着头,两眼直视前方,似乎看到了什么。最后,他点点头说:我不相信这是巧合的事,答案就在外面,我去看一看。
  麦克的意思伊丽莎白很清楚,大海,只有到大海里去才能揭开这个迷。
  海鲸号潜艇带着弄清水母怪之谜的任务,又进行着一次不平常的深海航行。
  舱里安静极了,只有各种各样的仪器闪烁着五颜六色的信号灯,发出短促的嘀嘀嘀的声音。
  伊丽莎白博士习惯地抱着双手,站在监视屏幕前,注视着荧光屏,焦急地等待麦克的出现。每次麦克离开她游入大诲,她都是这样等待着。尽管她对麦克在海洋里具有超人的能力深信不疑,但她仍不免有些忐忑不安。荧光屏上展观出一个十分美妙的海底世界:奇异多姿的礁石、五光十色的小鱼群、轻柔摇曳着的粗壮海草,但所有这一切,眼下对伊丽莎白都没有吸引力。艇上的老伙伴:珍妮、赫姆,似乎和伊丽莎白有着同样心情,谁也不做声,都专注地操纵着自己的仪器。
  麦克终于在荧光屏上出现了,伊丽莎白高兴地喊着:麦克。
  没有什么迹象,伊丽莎白。麦克听到喊声后回答说。
  完全没有吗?
  没有。我要到近岸的水域看看。
  我们的潜艇没法越过珊瑚礁。
  留在目前的位置也不错,已经可以听清楚了。
  麦克说完就朝海滩方向飞快地游去。海底对他来说是太亲切、太熟悉了,他穿过水草丛,绕道珊瑚礁,遨游在海底峡谷之间,寻找着一切可疑的东西。但是,麦克没有注意到,在较远地方,一只庞然大物正毫无声响地向他接近。这就是舒拔的精心杰作宝霸。

  在海水中,这个大水母舒展开了它硕长的触须后,的确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海中巨兽。整个躯体足有一间屋子那么大,没条触须部有四、五英尺长。而且,它力大无比,连凶残的鲨鱼也不是对手。
  宝霸似乎发现了麦克,神不知鬼不觉地朝他游来。麦克仍未发现身后的威胁,慢悠悠地一边观察着周围的状况,一边象海鳗似地游晃着他的身体。就在这即将发生一场惊人搏斗的时候,突然出了怪事宝霸返身离去。同时,麦克好象发现了什么,也停了下来,向四周查看。
  伊丽莎白,听见什么声音了吗?麦克问道。原来,凭着他特殊的听觉,他感觉到了一种奇特的信号。
  没有。伊丽莎白回答说。她示意珍妮开大监听仪的功率,过了一会,她高兴地说:哦,现在已经收听到了,很高的频率,但是不太响。
  我要想办法追寻它的来源。麦克说。
  好的。不过,麦克,你要快点儿回来。伊丽莎白关心地说。
  麦克沿着声响较强的方向,追寻着。可是,突然声音消失了,麦克犹豫了一下,不得不返身回到海鲸号上去。
  赫姆得知麦克归来,打开了减压舱的水密门。麦克混身水淋淋地走进了控制舱内,伊丽莎白爱惜地送给了他一条浴巾,然后走到一架立柜式的录音机前,拉着长长的录音带说:我叫珍妮把声音加大录音,结果频率每秒钟超过十万赫兹。
  这在大部分海底生物的声纳探测范围之内的。麦克说。
  不象是生物发出来的,我推测是电子物体。伊丽莎白分析说。
  那你相信是海王搞的吗7麦克想起了敲诈信上的三叉戟符号。
  我们怎么办才好呢?伊丽莎白由于没有找到线索也发起愁来:不让游泳选手下水吗?延迟比赛时间吗?比赛明天早上七点就开始了,而我们还有二十八英里的无边大海需要检查。
  麦克信心十足地安慰她说:我相信很快就能见到这头怪物。我要亲自在海湾巡察,只要它再出现。
  伊丽莎白受到了鼓舞,对麦克微微一笑。
或许您还会喜欢:
气球上的五星期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2
摘要:气球上的五星期--第一章第一章演讲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介绍弗格森-弗格森博士——“Excelsior”——博士的风貌——彻头彻尾的宿命论者——“旅行者俱乐部”的晚宴——不失时机的频频祝酒1862年1月14日,滑铁卢广场13号,轮敦皇家地理学会的一次会议上,听众如云。学会主席弗朗西斯-M××爵士在向他可敬的同行们作一场重要的学术报告。他的话常常被阵阵掌声打断。 [点击阅读]
海边的卡夫卡
作者:佚名
章节:51 人气:2
摘要:这部作品于二零零一年春动笔,二零零二年秋在日本刊行。《海边的卡夫卡》这部长篇小说的基本构思浮现出来的时候,我脑袋里的念头最先是写一个以十五岁少年为主人公的故事。至于故事如何发展则完全心中无数(我总是在不预想故事发展的情况下动笔写小说),总之就是要把一个少年设定为主人公。这是之于我这部小说的最根本性的主题。 [点击阅读]
涨潮时节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2
摘要:每个俱乐部都有个烦人的家伙,“加冕俱乐部”也不例外。尽管外面正有敌机来袭击,俱乐部里的气氛却一如既往。曾经远渡重洋到过印度的波特少校扯扯手上的报纸,清清喉咙。大家都赶快躲开他的眼光,可是没有用。“《泰晤士报》上登了戈登-柯罗穗的讣闻,”他说,“当然说得很含蓄——‘十月五日死于空袭’。连地址都没写。老实说吧,那地方就在寒舍转角,坎普顿山丘上那些大宅子之一。 [点击阅读]
父与子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父与子》描写的是父辈与子辈冲突的主题。这一冲突在屠格涅夫笔下着上了时代的色彩。 [点击阅读]
猎奇的后果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2
摘要:他是一个过于无聊而又喜好猎奇的人。据说有个侦探小说家(他就是因为大无聊才开始看世上惟一刺激的东西——侦探小说的)曾担心地指出,总是沉迷在血腥的犯罪案中,最终会无法满足于小说,而走上真正的犯罪道路,比如说犯下杀人罪等等。我们故事里的主人公就确确实实做了那位侦探小说家所担心的事情。由于猎奇心理作祟,最终犯下了可怕的罪行。猎奇之徒啊,你们千万不要走得太远。这个故事就是你们最好的前车之鉴。 [点击阅读]
猫知道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第一章“再把地图拿来给我看一看,悦子。”站在拐角处向左右两侧张望的哥哥说。我从提包皮中取出一张已经被翻看得满是皱纹的纸片。“说得倒轻巧,很不容易!牧村这家伙画的地图,怎么这么差劲!”哥哥一边嘟嚷着,一边用手背抹去额头顶的汗。就在这时,右边路程走过来一个人。这是一个穿着淡青色衬衫。夹着一半公文包皮的青年男子。 [点击阅读]
癌症楼
作者:佚名
章节:69 人气:2
摘要:肖韦宏瑞典皇家学院将197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从而使前苏联与西方之间继“帕斯捷尔纳克事件”之后又一次出现了冷战的局面。从那时以来,索尔仁尼琴也由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变为“流亡作家”,其创作活动变得更为复杂,更为引人注目。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12月11日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父亲曾在沙俄军队中供职,战死在德国;母亲系中学教员。 [点击阅读]
白马酒店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一)我身后的磨咖啡器像只愤怒的毒蛇一样,发出嘶嘶怪响,带着一种邪恶、不祥的意味。我想,或许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的声音都带有这种味道:喷射机从我们头上呼啸而过时,带着使人畏惧的震耳欲聋声音;地下铁迫近隧道时,也有缓慢吓人的隆隆巨响;而地面上那些笨重的往来车辆,更是连人住的屋子都给动摇了……此外,目前家庭中所用的许多器具,虽然也许使用起来颇为方便, [点击阅读]
目的地不明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坐在桌子后面的那个人把一个厚厚的玻璃压纸器向右移动了一点,他的脸与其说显得沉思或心不在焉,倒不如说是无表情的。由于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人工光线下,他的面色苍白。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习惯室内生活的人,一个经常坐办公室的人。要到他的办公室,必须经过一条长而弯弯曲曲的地下走廊。这种安排虽然颇有点不可思议,却与他的身份相适应。很难猜出他有多大年纪。他看起来既不老,也不年轻。 [点击阅读]
直捣蜂窝的女孩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四月八日至十二日据估计,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约有六百名妇女参战。她们女扮男装投身军旅。在这方面,好莱坞错过了文化史上重要的一章,又或者就意识形态而言,这段历史太难处理?历史学者经常努力研究那些不遵守性别分际的女性,然而没有其他议题比武装战斗更清楚地画出这条分际线。(直至今日,女性参与瑞典传统的麋鹿狩猎活动仍会引发争议。 [点击阅读]
相约星期二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最后的课程——《相约星期二》中文版序余秋雨一我们人类的很多行为方式是不可思议的,有时偶然想起,总会暗暗吃惊。譬如,其中一件怪事,就是人人都在苦恼人生,但谁也不愿意多谈人生。稍稍多谈几句的,一是高中毕业生,动笔会写“生活的风帆啊”之类的句子;二是街头老大娘,开口会发“人这一辈子啊”之类的感叹。 [点击阅读]
空中疑案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9月的太阳烤得布尔歇机场发烫。乘客们穿过地下通道,登上飞往克罗伊登的“普罗米修斯”号航班,飞机再过几分钟就要起飞了。简-格雷落在了后面,她匆忙在16号座位上坐定。一些乘客已经通过中门旁的洗手间和餐厅,来到前舱。过道对面,一位女士的尖嗓音压过了其他乘客的谈话声。简微微撅了撅嘴,她太熟悉这声音了。“天啊,真了不起。……你说什么?……哦,对……不,是派尼特。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