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大江健三郎口述自传 - 第十二章 在故乡的中学里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这一次,得以在大江先生的故乡爱媛县喜多郡内子町的母校大濑中学向您请教。从校舍那座搭建起来的高台上,越过小田川,可以一直环顾到您曾在那里生长的老屋所在的村落。过一会儿,在天色没有黑透之前,还想请您领着我们前去森林里以及神社,从那里能够俯瞰村子的全貌。
  好吧。能够不急不忙地眺望这一带的景色,自从校舍建成以后,我这还是第一次。宽敞的道路修了起来,河边的堤防似乎也被整备一新。但是,森林的景致,毋宁说,倒好像跨越六十年而回到了以往……不过,没看到孩子的身影。近来,难道孩子们都不在外面玩耍了吗?
  ——大濑中学的校舍,是由您的朋友、建筑家原广司①先生所设计,于一九九二年建成的。现在从这里可以眺望到的村落里,那个大约一百五十户人家、四百人规模的峡谷村落里,唯有这里像是另一个世界般充满现代气息。原先生随处引用大江作品中的意象并进行设计,听说,这座校舍本身就是大江小说的一个隐喻。您从这里毕业,是在一九五〇年,在那之后的半个世纪里,叫做大濑的这座“峡谷村庄”,由于大江作品而成了继承神话和传说的那种灵魂再生的场所,而且,作为面向未来的力量,作为洋溢着乡愁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场所,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大家所共有的意象。
  在这个世界上,原君是最仔细阅读我的小说的人,还是让我诸多受教的重要朋友。虽然他是一个艺术感受性很敏锐的人,在数学领域他也非常优秀,比如,他曾以集合论为轴线来分析我的小说,写出了大意为“大江小说的整体,地形上的特定场所所具有的特征”的论文,说是把我小说里出现的各种插曲总合起来,便会与这个村子的风景相重合。他还说,把他的这个理论延伸下去,就产生了有关这座校舍的构想。从我这方面来说,头脑里则会清晰地浮现出行走在这座校舍任何处所的孩子的姿势,孩子眺望村子全貌的那种姿势。
  进入这间音乐教室,距上次也已经有十多年了。不过,或许是因为得到很好的使用,从一开始就洋溢着一种实在感……构成这个巨大圆筒状的混凝土表面非常平滑吧?建造这座建筑物时,用高压把混凝土喷附上去的技术已经被开发出来,原先生便采用了那种技术。后来,听说这项技术还被应用于大佛像的建造,曾在这里工作过的人也得以被再度聘用。混凝土墙面毛坯工艺法曾是战后划时代的做法,其代表性建筑家是丹下健三先生,他就出身于这个爱媛县。他的弟子那一代则是矶崎新,而比矶崎更晚一些的学生,便是原先生了。这位建筑家实施了使得混凝土表面非常光滑的工艺法,在这种新工艺法上,他与前辈有着内在的联系。

  ——来到这里访问,我首先想到的是《万延元年的Football》开首部分的详细描述,是在森林斜坡上发现“涌出之水”的蜜三郎,像是精神恍惚地仔细看着那泉水的场面:
  我在水洼边屈身弯腰,想要直接吮吸那“涌出之水”,却被一个感觉所攫取——仿佛唯有这小小水洼明亮的水底才存留着白昼的光亮,那里一颗颗青灰色、朱红色和白色的圆形小石粒,还有略微将水弄浑便会卷扬而上的微细沙砾,以及在水面微微震颤着的一切,正是二十年前我在这里所看到的东西!攫取我的,便是这么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不断涌流着的泉水,也与那时喷涌、流动着的水流完全相同,这是一种充满矛盾可对我来说却是绝对具有说服力的感觉。而且,这感觉直接发展成了另一种感觉——现在屈身蹲在这里的我,与曾经弯下卷起的膝头蹲在那里的儿时的我并非同一人,在那两个我之间也没有持续的一贯性,现在屈身弯腰蹲在这里的我是不同于真我的异质之他人。现在的我,丧失了真我自身的身份认同①。无论在我的内心还是外表,都没有能够恢复的线索。水洼里透明且细微的涟漪发出汨汨声响,听上去是在告发我:“你这家伙真像是老鼠。”
  对,写在那里的有关“涌出之水”的记忆,对我来说非常特别。这还是刚进新制中学那会儿的事,当时我总在思考有关“时间”的问题。时间不能重复。河里流动着的水也不总是同样的水。这个水在下一个瞬间就不再是同样的水,但是水流看上去却依然相同,在感觉上也是依然相同。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而且,时间好像也是如此。进入森林后,“涌出之水”在铺积着山枫那些染上红色的叶片处流淌着,那是现在的水。在下一个瞬间,虽然已经不是现在的水,可看上去却依然相同,当时,这也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从这种事物开始,我继而认真思考了时间以及生命。后来也是如此,每次回到村子都要去那里看看并作相同思考,然后,在其他新的场所仍然作如此之感触。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森林里,在德国的湖岸边。森林里的“涌出之水”成了我感受时间的原型。

  ——根据小说中的记述,读者也会第一次认识到自己以往的体验,意识到“啊,我也确实有过如此眺望河水的经历”。
  现在,“村子”里也洋溢着悠闲的氛围,其实,来到这里后我就感觉到了。您在《请亲自擦干自己眼泪之日》文艺文库版的跋里所作的有关故乡的记述,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那篇跋本身是您于一九九一年写下的:
  从战争时期森林里峡谷村庄的氛围,到战后邻镇成立的新制高中、围绕自行车的逸话,牛尾巴料理,木车,胜利者品牌的红色圆盘唱片……围绕这些具体细部之回忆的中心,是由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那一整天形成的构造体,形成从身为孩童的我向家族、学校、村里的社会以及国家蔓延而去的悲剧性紧张构造体。进一步说,那个紧张构造体,在从个人内心至整个国家的全过程,都被笼罩在旧宪法背景下的天皇那巨大阴影之下。
  另外,我必须说,刚才引用的主人公的母亲那些话语,曾是原样刻在我少年时期的灵魂之上的创伤。
  对于您来说,这个村子也曾是您的灵魂被刻上创伤的场所,您曾这样写道:“我觉得似乎可以这么说:为了治疗自己的创伤,我开始写作包括这部作品在内的许多小说。”您的这种心情现在仍然没有变化吗?
  没有变化。人们说起诗人、小说家和作曲家的幼年期时,往往会说那是牧歌一般的时期。由于我是这种森林里的孩子,准确地说,确实沉浸在牧歌一般生活里的,只是一个很短暂的时期,一进入国民学校,便感觉到国家像——也就是以天皇为顶点的大人们那构造体的威胁。我认为,是被老师彻底而全面地强制着接受的。
  回想起这一切,与那个时期自己内心的活动也不无关系……写作题为《请亲自擦干自己眼泪之日》的小说那会儿,我这个在东京从事写作活动的小说家的生活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危机感。在这样的状态中回顾少年时代,其悲剧性侧面便清晰地浮现在了表面。于是,就将其写成了小说。
  比如围绕“牛尾巴料理”的记忆——战争时期这一带有人私杀耕牛,家父也去求微薄的人情想要购买。然而,他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顾客,所以只分到一些牛尾巴,便把那皮给剥去,从关节那里切断,嗯,就做成了像是法国料理或韩国料理那样的东西。有人把那带着血污的牛肉用报纸裹好,晚上便抱着那纸包送到我家来了。

  然后就是有关狗的叙述。战争末期,一个男人突然出现在村子里……是骑着自行车来的,说是“把这个村子里的狗全部集中起来,到明天为止”,还说这是来自上面的命令。孩子们也帮助抓狗,我把邻居家那条名叫肉团儿的大红狗给带去了。在这下面流淌着的小田川的,比这里稍微上游一些的渊潭岸边,有一块不大的洼地,那家伙就在那洼地里把集中起来的狗接二连三地都给打死并剥去了狗皮。然后,他把狗皮一圈圈地卷起来,就像折迭毛毯似的。最后,他把狗皮装在自行车上,留下“为了现在正在北方打仗的士兵,要把这狗皮捐献出去”这句话便离去了。在那以后,村子里便处于连一条狗也没有的状态了。
  下面要说的是另一个方面的紧张,是围绕自行车的。在我骑自行车前往邻镇的途中,有一个年龄比我大得多的孩子,而我无论如何也只能从他家门前经过,一被他抓住,便总会遭遇暴力,我说的就是这个紧张感。那个时期,村子周围乃至国家周围都在进行战争,村里有的青年上了战场并被打死。在学校里,校长就会说“他是喊着‘天皇陛下万岁’而死去的”,然后便接着说道:“你们也必须下定决心,准备为天皇陛下而死1当时,就连我也在想,那就这样吧!作为战争时期的孩子,我也曾有过柔和的、沉静的、唯其如此才是牧歌般的回忆。但是,某种黑暗的东西却在这些回忆的底部敞开了洞口,我总感到自己仿佛就要被吸入其中。在回忆起这一切的同时,目前生活在大都会的这个乡村出身的青年,就写起了小说……是的,我曾有过在这种意识下写作小说的时期。
  ——在《奇妙的工作》里出场的“我”,应聘打工去杀死大学附属医院饲养着用于实验的那一百五十条狗,成为其原型的“工作”是真实存在的吗?我觉得,有些读者会将其解读为完全虚构的假设。
  在很大程度上是扎根于现实之中的。当时我听说了有关狗的一些传闻,并将其放在头脑里,而村子里曾发生的杀狗之事则构成了黑暗的基础,便在现在的风景上投下了黑暗的阴翳。作品反映了写作时感情的某个侧面,阴暗和明亮各自夸张地显现出来。尽管存在这样一些因素,主要还是扎根于当年在村子里生活的记忆。
或许您还会喜欢:
复仇狂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1东京中野区哲学堂附近。七月二十八日,晚上九点一过,街上已没有行人了。仁科草介知道,自己身后有两个人越走越近,他们用醉醺醺的、含混不清的奇怪腔调喋喋不休地交谈着。“我醉了?总不犯法吧。呃……是吗?”其中一人声音含糊地说着,不知是对同伴,还是对仁科。仁科不由得苦笑了,看来这是个喝醉了酒脾气就不大好的家伙。两人步伐杂乱地从仁科身边擦过,霎时,仁科感到左肋下一阵剧痛,两支手同时被人按住。 [点击阅读]
夜城4·魔女回归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夜城里什么东西都有,从神圣的遗产到污秽的法器一应俱全。不过除非具有钢铁般的意志,不然我绝不推荐任何人参加夜城里举行的拍卖会。虽然大部分的人根本不敢在拍卖会中跟我抢标,不过我已经很久没有出席任何拍卖会了,因为每次我都会在标到真正想要的东西之前先标下一堆垃圾。有一次我意外标到了一张召唤妖精用的“普卡”,结果就出现了一只只有我才看得到的花花公子玩伴女郎,足足跟了我好几个月。 [点击阅读]
夜城7·地狱债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夜城,黑暗而又神秘的领域,位于伦敦市内。不论是诸神与怪物,还是人类与生灵,都会为了许多私密的理由来到这个病态的魔法境地,追求其他地方无法提供的梦想与梦魇。这里的一切都有标价,商品不会太过陈旧。想要召唤恶魔或是跟天使做爱?出卖自己的灵魂,或是别人的灵魂?想将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或是纯粹只是变得大不相同?夜城随时敞开双臂,面带微笑地等着满足你的需求。 [点击阅读]
大象的证词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奥利弗夫人照着镜子。她自信地瞄了一眼壁炉架上的时钟,她知道它已经慢了二十分钟。然后她继续摆弄着自己的头发。奥利弗夫人坦率地承认,令她烦恼的是经常要改变发型。她差不多已把每种样式都试过了。她先梳了一个庄重的,把头发从四面向上卷得又松又高;接着又梳了一种迎风式的,把发绺往后梳,修饰得看上去很有学者风度,至少她希望如此。她已经试了绷紧的整齐的卷发,也试过一种很有艺术味道的凌乱的发型。 [点击阅读]
天路历程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约翰.本仁写过一部自传,书名为《丰盛的恩典》,讲述神对罪人的恩典。约翰.本仁1628年生于英国,他的家乡靠近裴德福郡。他的父亲是一个补锅匠(这种职业早已被淘汰),专营焊接和修补锅碗瓢盆以及其他金属制品。在17世纪中叶,补锅匠奔走于各个乡村之间,挨家挨户地兜揽生意。如果有人要修理东西,他们就在顾主家中作活,完工以后顾主当场付钱。按当时的社会标准,这是一份相当卑贱的职业。 [点击阅读]
天黑前的夏天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一个女子双臂交叉,站在自家后屋台阶上,等待着什么。在想事儿吗?她可不这么认为。她是在试图抓住某个东西,让它赤条条地躺在跟前,好让她细细端详,看个真切明白。最近一段日子里,她脑海里的种种想法多如衣架上的衣服,她一件件取下“试穿”。任凭自己嘴里冒出童谣般老掉牙的话语,因为遇到重要事件,人们总是习惯套用老话表明态度,而老话却多为陈词滥调。 [点击阅读]
失去的世界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她的父亲亨格顿先生是世界上最不通人情世故的人,心肠好,但绝对是以愚蠢的白我为中心。我毫不怀疑他心里深信,我每周来三次是因为陪着他是一种快乐。想到将有这样一个岳父真叫人扫兴,但是没有什么东西能使我与格拉迪斯分开。那天晚上有一个小时或者还多一点,我听着他那单调的谈话。最后他跳了起来,说了些关于我平时不动脑筋的话,就进他的房间换衣服,出席会议去了。终于我单独和格拉迪斯一起了。 [点击阅读]
女妖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庄司武彦是个二十五岁的未婚青年,他父亲是银座有限公司的京丸股份公司的董事长。京丸是战后发迹的美术古董商,他为了扩大经营,组建了京丸股份公司。武彦的父亲是这家公司的股东。武彦去年毕业于大学的文科,至今也没有找工作。他也不愿在父亲的公司做事,但又不是游手好闲之辈,所以整天闷在家里看书。他可以说是个文学青年,但只爱好一般的文学作品,尤其对推理文学有着特殊的兴趣,是文学青年中为数不多的侦探小说迷。 [点击阅读]
妖怪博士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时值春天的一个星期日的傍晚,天空被一片厚厚的乌云覆盖着,显得格外闷热。一个小学生吹着口哨,漫不经心地走在麻布六本木附近的一条高级住宅街上。他叫相川泰二,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刚才去小朋友家玩了以后,正赶着回家。他家就住在麻布这一带叫笄町的地方。马路两边全是些豪宅大院,高高的围墙连成一片。走过几家大院,在一家神社的门前,可以看见里面的一片小树林。这条马路平时就是行人稀少,今天更显得格外地空寂。 [点击阅读]
威尼斯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二十世纪某年的一个春日午后,古斯塔夫-阿申巴赫——在他五十岁生日以后,他在正式场合就以冯-阿申巴赫闻名——从慕尼黑摄政王街的邸宅里独个儿出来漫步。当时,欧洲大陆形势险恶,好儿个月来阴云密布。整整一个上午,作家繁重的、绞脑汁的工作累得精疲力竭,这些工作一直需要他以慎密周到、深入细致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从事。 [点击阅读]
宇宙尽头餐馆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有一种理论宣称,如果任何一个人真正发现了宇宙存在的原因、宇宙存在的目的,宇宙就会立刻消失,被某种更为怪异、更难以理解的玩意儿取代。还有另外一种理论宣称,上述事件已经发生了。迄今为止,故事的发展如下:起初,创造出了宇宙。这激怒了许多人,被普遍视为一种恶劣行径。许多种族相信宇宙是由某种神所创造的。 [点击阅读]
安德的影子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严格地说,这本书不是一个续集,因为这本书开始的时候也是《安德的游戏》开始的时候,结束也一样,两者从时间上非常接近,而且几乎发生在完全相同的地方。实际上,它应该说是同一个故事的另一种讲法,有很多相同的角色和设定,不过是采用另一个人的视角。很难说究竟该怎么给这本书做个论断。一本孪生小说?一本平行小说?如果我能够把那个科学术语移植到文学内,也许称为“视差”小说更贴切一点。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