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大江健三郎口述自传 - 第七章 对“战后派”的畏惧和不协调感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现在,这些初期作品早已成为现代文学中的古典了吧。至于法国存在主义和同时代的刺激以及这两者的影响,我认为读者也能够毫无成见地从作品中解读出来。但是,在当时的文坛上,您被平野谦、荒正人、野间宏①等“近代文学”的伙伴以及“战后派”的作家们视为他们的正统继承者,并受到了他们的大力推荐。您没什么不协调感吗?
  “战后派”是实际体验了战争的知识分子文学者,他们带着战场上的黑暗体验回到国内,通过文学实践了在战后被解放了的社会中如何生活下去。“战后派”的作家首先是知识分子,具有战争体验,在文学上从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验证了象征主义,并关注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理念。当时,我是一个与这一切毫无关系,仅凭自己的小说才能创作短篇小说的年轻人。因此,对于将我与那些在本质上具有社会主义主张的他们如此联系在一起的评价,我有一种充满恐惧的不协调感。不过,在这个问题上还有与以上评价等量甚至更多的批判,我同样认真地阅读了那些作者的文章,并豁出去“要在与这样一些批评家的对抗中生活下去1。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尽管如此,当时的日本文坛对待年轻作家是宽容的。例如曾在军队里遭受罪犯般待遇的野间宏;例如出身于工人并参与非法的左翼运动、经历了苦难人生的椎名麟三①;还有原本是中国文学的专家却前往中国,被迫与中国人作战的武田泰淳②……他们当时都在四十岁上下,比我年长十岁至二十五岁。战后派里最后一位作家是安部公房,他与三岛由纪夫是同年出生的,可比起我来,他们仍然要大上十岁。我认为,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的这种现代化,就是闯进战争然后战败,意识到这一切并生活在这种最具戏剧性的时代里的人们的文学,便是战后派文学了。我的老师渡边一夫比野间宏要年长一些,他的弟子,比如说加藤周一就是战后派。渡边先生相当于战后派的师傅辈。

  由于上述缘故,我是完全不可能照样继承他们的文学的。我清楚地知道,与他们相比,在政治以及社会等领域,自己都是很不完全的。就好比对方屹立在坚实的巨石上,而我则站在晃晃荡荡的东西之上,好像很快就要猛然倒下一般。对于在这种预感、这种感觉、这种不安的状态中进行创作的年轻小说家,“战后派”是宽大的。毋宁说,处于“战后派”与我们之间的、被称之为“第三新人”的那些人,倒是对我们持批判态度。他们可都是优秀作家呀,安冈章太郎①、小岛信夫②、岛尾敏雄③以及吉行淳之介④,还有远藤周作⑤……对于我们这一代的作家来说,他们那一代是既有教养又有经验却不友善的作家。不过,比他们更上一代的“战后派”,则对我们显现出爷爷辈对孙子辈那样的亲近感,我们因此而得到了很大帮助。然而,直接与他们接触之后,才痛感本人既没有“战后派”的经历又没有他们的思想,倒是经常因为自己是那种做事不彻底的人而感到沮丧。
  ——诸如刚才说到的“好像就要猛然倒下”那种心情,背后存在着为其撑腰的因素吗?比如在性形象上的强烈表现。同性恋者、妓女、婬妇、调戏妇女的流氓……诸多出场人物带有的那种极为恶毒的禁忌。而清纯美丽,以肯定笔触塑造的女大学生什么的,却连一个人也没有。而且,就连那种表现本身也是接连不断,以致达到了丑闻的地步。在这一点上明显接受了大江作品影响的新人作家,时至今日仍然非常之多。

  我想从经验的角度告诉你,我认为在苦度那个过程的时期中,不妨写出独特的作品,通过书写得以生存的生活,由自己进行修正……就我本身而言,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二十刚出头的青年,根本不存在具有性关系的恋人,代之于此,我只是一个读书之人,比如,当时阅读了同时代的美国和法国的大量小说作品。我所考虑的,只是借助这些描述而表现出来的观念性的性问题和女性形象。我只是试图塑造出一种新的形象,以有别于日本文坛此前一直描绘的女性形象——美好的风趣以及柔和的氛围、温婉的女人以及沉稳的肉体,比如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笔下的那些女性形象。我想写出具有肉体魔力的,与理性对立的性,而这种具有肉体魔力的性试图颠覆实际上强烈拒绝自己的那些女性形象以及用理性武装起来的青年。
  在《性的人》这个中篇里,可以说,我就运用了素描手法描绘了某个情景,描述了一个青年想要成为调戏妇女的流氓,以及此类人在乘坐轻轨列车时的紧张感。结果,借助戏剧性的悲惨结局,作品在上述范围内得以成立。然而,那个青年在三四年之间,在如此度过时光的过程中,作为人,他将行至下一个阶段——或走向崩溃,或成长起来。我就用这种方法,使得素描阶段成为那个青年的人生中的故事,我认为这就是小说。无论中篇还是短篇,都有这种内容的小说。我也曾用素描手法写过若干描绘性状况的短篇小说,不过,却没能写出一个人成长的清晰过程,毕竟当时自己也还没有成长起来。在这一点上,那时我感觉到一股强烈的不安,不知道自己笔下的那些青年今后将去往何方。在写这类小说的同时,我更在用理论来阐释这一切。

  ——是《性的人》和《政治的人》。在政治上已成为雌性之国的青年,作为性的人,他们只能滑稽且悲惨地生活;作为政治的人,则只能持续着与他者的对立和抗争。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管他们归属于哪一边,您都试图描绘出否定性的、处于闭塞状态那个时代中的人。他们确实非常激烈地反道德且具有魅力。关于这一点,从其后发表的《倾听“雨树”的女人们》开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就出现了巨大的转折。
  是啊,我年轻时关于性的人、政治的人之构图,完全是观念性的,构筑的理论如同火柴棒做成的工艺品一般,然后贴上小说的皮肉,我本人只是在这方面拥有非凡的才能而已。有一个时期,我被报界理解为“在性的侧面具有冲击性表现的新作家”。我也曾想听之任之,但是,那就终将成为刚才说过的“火柴棒做成的”作家。
  关于性,或者说关于女性,我后来能够稍稍认真地进行思考,还是在年逾五十写出《致令人怀念的岁月的信》之后吧。从那时开始,作为实际创作的作品来看,我的晚期工作已经开始了。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晚熟作家,尤其在对女性的描写方面……
或许您还会喜欢:
朗热公爵夫人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泰蕾丝修女地中海一岛屿上,有一座西班牙城市。城中有一所“赤脚穿云鞋”的加尔默罗会修道院。泰蕾丝女圣徒,这位名见经传的女子,一手进行了宗教改革,创立了一个新教派。这修道院中一切规章,从宗教改革时期严格保持至今,一成不变。这件事本身可能已使人感到非同寻常,但却是千真万确的。经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荡涤,伊比里亚半岛和欧洲大陆的修道院几乎全部被毁或遭到激烈冲击。 [点击阅读]
死光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中华读书报记者施诺一位当年出版斯蒂芬·金小说的编辑曾预言:“过不了多久,斯蒂芬·金在中国就会像在美国一样普及。”中国出版商认为这位给美国出版商带来巨额利润的畅销书作者也会给中国出版社带来利润,全国有5家出版社先后推出斯蒂芬·金,盗版书商也蜂拥而至,制作粗糙的盗版书在市场迅速露面。然而,令出版商失望的是,斯蒂芬·金并没有给中国出版商带来惊喜。它的销售业绩并不理想,没有出现预想中热卖的高xdx潮。 [点击阅读]
丰饶之海
作者:佚名
章节:170 人气:2
摘要:同学们在学校里议论日俄战争的时候,松枝清显询问他的最要好的朋友本多繁邦是否还记得当年的事情。繁邦也是往事依稀,只是模模糊糊还记得被人带到门外看过庆祝胜利的提灯游行。战争结束那一年,他们都已经十一岁,清显觉得理应有更加鲜明的记忆。同学们津津乐道当年的情景,大抵都是从大人那里听来的,再添加一些自己隐约含糊的记忆罢了。松枝家族中,清显的两个叔叔就是在那场战争中阵亡的。祖母因此至今还享受遗属抚恤金。 [点击阅读]
大卫·科波菲尔
作者:佚名
章节:75 人气:2
摘要:大卫·科波菲尔尚未来到人间,父亲就已去世,他在母亲及女仆辟果提的照管下长大。不久,母亲改嫁,后父摩德斯通凶狠贪婪,他把大卫看作累赘,婚前就把大卫送到辟果提的哥哥家里。辟果提是个正直善良的渔民,住在雅茅斯海边一座用破船改成的小屋里,与收养的一对孤儿(他妹妹的女儿爱弥丽和他弟弟的儿子海穆)相依为命,大卫和他们一起过着清苦和睦的生活。 [点击阅读]
恐怖的隧道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1金秋10月,天气分外晴朗。一辆公共汽车正在沿着关门公路向南行驶。秋田直治坐在车中最后一排的座位上,他知道车马上就要驶到关门隧道了,透过宽大明亮的车窗玻璃,他看到深秋时的天空湛蓝而高远,没有一丝浮云。往日,北九州市因为是一座工业城市,所以上空总是被浓烟笼罩着,空气污染的十分厉害。就连与它相邻的部分地区也被污染了,香川县的坂付市,远远望去,它上空墨色的污浊气体象一片拖着长尾的薄云。 [点击阅读]
教父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2
摘要:亚美利哥·勃纳瑟拉在纽约第三刑事法庭坐着等待开庭,等待对曾经严重地伤害了他的女儿并企图侮辱他的女儿的罪犯实行法律制裁。法官面容阴森可怕,卷起黑法衣的袖子,像是要对在法官席前面站着的两个年轻人加以严惩似的。他的表情在威严傲睨中显出了冷酷,但是,在这一切表面现象的下面,亚美利哥·勃纳瑟拉却感觉到法庭是在故弄玄虚,然而他还不理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你们的行为同那些最堕落腐化的分子相似,”法官厉声地说。 [点击阅读]
裸冬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刚刚度过了数月新婚生活的红正在收拾饭桌。昨晚丈夫领回来一位同僚,两人喝酒喝到深夜,留下了遍桌杯盘,一片狼藉。蓦地,红抬起头,四个男人蹑手蹑脚地偷偷闯进屋来!红骤然激起杀意,抓起桌上的牙签怒视着来人。她一眼就看出这四个来路不明的家伙不是打家劫舍找错了门,也不是找自己的丈夫寻衅闹事,而是专门冲着她本人来的!未等红顾及责问他们,这四个家伙早已蜂拥扑来。 [点击阅读]
1Q84 book3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2
摘要:&nbs;《1Q84Book3》内容简介“你為什麼死的?”“為了要这样再生。”“再生需要有什麼?”“人无法為自己再生。要為别人才行。”诺贝尔文学奖呼声最高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超过30年创作履歷中,自我期待最重要的一部!《1Q84Book3》突破性*完结!少年时代的爱恋,分隔二十年后再重逢&helli;天吾和青豆,两个孤独的灵魂同样的十二月,终於在这1Q84年的世界, [点击阅读]
24个比利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序言本书叙述的是一则真实故事──威廉.密里根是美国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结果却获判无罪的嫌犯,因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者。他不像精神病或一般小说上所记载的其他多重人格病患一样使用杜撰的假名,从被逮捕到被控诉开始,他一直都是争论性的公众人物。他的面孔出现在各报章杂志的头版和封面上,心智检查的结果不仅出现在夜间电视新闻节目,更成了报纸的头条新闻,迅速传遍全世界。 [点击阅读]
修道院纪事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在王室名录上第五位叫唐·若奥的国王今天晚上要去妻子的卧室。唐娜·马丽娅·安娜·若泽珐来到这里已经两年有余,为的是给葡萄牙王室生下王子,但至今尚未怀孕。宫廷内外早已议论纷纷,说王后可能没有生育能力。但这仅限于关系亲密者之间的隐隐低语,以免隔墙有耳,遭到告发。要说过错在国王身上,那简直难以想象,这首先是因为,无生育能力不是男人们的病症,而是女人们的缺陷,所以女人被抛弃的事屡见不鲜。 [点击阅读]
傲慢与偏见
作者:佚名
章节:70 人气:2
摘要:简·奥斯汀(Jane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 [点击阅读]
北回归线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亨利·米勒(HenryMiller,1891年12月26日-1980年6月7日)男,美国“垮掉派”作家,是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最富有个性*又极具争议的文学大师和业余画家,其阅历相当丰富,从事过多种职业,并潜心研究过禅宗、犹太教苦修派、星相学、浮世绘等稀奇古怪的学问,被公推为美国文坛“前无古人,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