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达芬奇密码 - 《达·芬奇密码》读后感·上帝力量的尘世源泉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从文学角度来讲,这确实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旁征博引,悬念迭起,既有感官上的享乐,也有知识上的收获。然而我个人还是更喜欢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觉得后者比前者更为“单纯”地是推理的盛宴——在这个平凡英国老妇人的笔触里,不见刀光剑影,一切只在意念中开战。波洛“灰色的脑细胞”一开动,读者全然进入思想的世界。而《达芬奇密码》与之相比,气势固然磅礴,然而多少有点美国大片的气质,张扬有余,沉淀不足。我尤其不是太喜欢里面关于科学技术的描写,觉得过于现代气息,少了推理小说的那么点阴森气。
  然而,我还是尤其喜爱《达芬奇密码》。教会不断地强调这只是小说而不能当作神学事实,就如同告诫我《所多玛120天》只是色情影片而已。我没有看过《所多玛120天》,但那些影评和影片背后的故事让我觉得,说它是色情片绝对是对导演的侮辱。萨德也许只是一个单纯的变态;但是皮尔·保罗·帕索里尼在二战后决定拍这样一部恶心死人不偿命,事实上最后搭上了导演本人性命的片子,绝对有深刻的意义——就像弗洛伊德决定用“性”来阐发理念,福柯用性史来表达观点一样。毕竟,不是每个导演都有勇气和资本拍出一部名垂青史的色情片的。何况,如果只是想要获得刺激,《所多玛120天》对于正常人来说,引发的绝对是障碍而不是快十感。

  似乎扯远了。我并不是反对教会;而是,作为一部也许被认为“反基督教”的小说,《达芬奇密码》能够如此畅销并不是没有原因——要注意,不只是在中国畅销,在美国这样的新教国家仍然高居排行榜第一。何况,我从来不认为它反基督。我从这书里获得了格外属灵的感动;我相信,上帝的力量即使在反对的声音中一样可以震撼人心。
  作为基督徒,很多人问过我对《达芬奇密码》的看法。目前市面上有一本书叫做《破解达芬奇密码》,大概的意思就是要说,《密码》中的观点是错误的,而耶稣真的是神,这是可以证明的。我一直不愿去看《破解》,原因有二,其一是我觉得没有必要用这样的方式来巩固信仰和证明神的存在。因为信仰,本来就是形而上而纯粹精神的东西;神,是道成肉身,而道,是word,是纯粹精神领域的存在。因此,巩固信仰不需要通过史学或者生物学的方式来证明,就像进化论的学者可以是基督徒,而否定进化论的人可以是佛教徒一样,科学地证明本来就跟信仰的存在和发展没有必然的辅助关系。而神,作为万物的创造者和绝对的存在,怎么可能被他的所造物证明呢?因此,《破解》也许可以巩固某些因为看了《密码》而动摇信仰的灵魂;但是这样的巩固,很可能又被别的科学证据所推翻。因为说到底,这样的信仰还是基于科学,始终无法向超验的思辨开放。其二,我不愿接受《破解》的内容是因为,我希望《密码》所说的一切,是真的。

  以上的文字似乎过于冷静,但其实,在我行文之初,是怀着无比的感动和震撼。《密码》已经拍成电影;不评价电影本身,但每次看到关于抹大拉的玛丽亚的镜头,我就有颤栗,心律失常的感觉。耶稣是神也好,但是它道成肉身了,为什么不能在世上留下他的后代,让我们能够用血肉的方式与神同在?耶稣是人也罢,但他向终极存在惊人开放,不就给俗世中的人们一线希望,告诉世人我们也可以走向永恒?
  情欲,是人类不能超越的原罪。然而情欲,也是世界不断繁衍存在的原动力。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受到神的祝福的,为亚当创造夏娃的,也是耶和华上帝。旧约中的雅歌说过,爱情如死之坚强。因为,能战胜死亡的,就是由爱带来的后代的繁衍。爱,是最大的;因爱发生的关系,是上帝在尘世的力量源泉,这力量让我们可以生生不息。我们是按照神的形象所造的人;我们有责任,依照心中的想望,源源不绝。

  所以,耶稣为什么不能有伴侣呢?在世上留下神的后代,有什么可怕呢?我们,不都是神的子女么?有时候,真的希望教会能了解,metaphor的含义——圣经就是一部metaphor的集合,只是按照字面意义的理解,容易引发另一种形式的科学主义。而《密码》,不过是丹·布朗的一种隐喻。
  科学和信仰,从来都不是对立的;现世的人们在把宗教当作迷信的时候,其实已经将科学当作另一种形式的宗教;而信仰,如果也借助科学的方法予以证明,必然不能深入人心。经验的科学和超验的精神怎么会有冲突呢?产生冲突的只是人的局限。而对人本身的有限性诚实,也是一种信念,一种被基督教所要求的信念。《达芬奇密码》告诉我们人类的伟大;而丹·布朗的另一部小说,《天使与魔鬼》,告诉我们科学的愚妄。
  丹·布朗,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布道而已。
或许您还会喜欢:
莫普拉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2
摘要:1846年①,当我在诺昂写《莫普拉》这部小说时,我记得,我刚刚为夫妇分居进行了辩护。在此之前,我曾同婚姻的弊端作过斗争,由于没有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也许让人以为我低估了婚姻的本质;然而在我看来,婚姻的道德原则恰恰是美好不过的——①原文如此,应为1836年。事实上,《莫普拉》这部小说由乔治-桑于1835年夏至1837年春写成,1837年4月至6月发表在《两世界杂志》上,同年出版单行本。 [点击阅读]
蝴蝶梦
作者:佚名
章节:39 人气:2
摘要:影片从梦中的女主人公---第一人称的'我'回忆往事开始。夜里,我又梦回曼陀丽。面对这堆被焚的中世纪建筑废墟,我又想起很多过去……那是从法国开始的。做为'陪伴'的我随范霍夫太太来到蒙特卡洛。一天,在海边我看到一个在陡崖边徘徊的男子。我以为他要投海,就叫出了声。他向我投来愤怒的一瞥。我知道我想错了,他可真是一个怪人。很巧,他竟同我们住在同一个饭店里。 [点击阅读]
解忧杂货店
作者:佚名
章节:45 人气:2
摘要:导读这就是东野圭吾的本事东野圭吾小说普及性之所以这么高,几乎等于畅销书保证,一个不能不提的因素,即他的作品并非只有谜团,只是卖弄诡计;一个更重要的元素,即他过人的说故事能力,以及很有温度的文字书写;身为作家,强项一堆,难怪东野的创作总是多元又量产。 [点击阅读]
贵宾室的怪客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当浅见光彦决定乘坐“飞鸟”号豪华游轮去作环球航海旅游时,最吃惊的莫过于他自己了。“飞鸟”号是日本最大的豪华游轮,即使只住最便宜的“普通间”,作一次环球旅行所需的费用也大约要花上三百万日元。这是个几乎可以让浅见昏厥的数字。他一直认为这是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另一个世界的话题,所以,当乘坐“飞鸟”号真真切切地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浅见的感受就好像是在做一个不祥的梦。 [点击阅读]
青鸟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郑克鲁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Maeterlinck,1862—1949),比利时象征派戏剧家。出生于公证人家庭,早年学习法律,毕业后随即到巴黎小住,结识了一些崇尚象征派诗歌的朋友,从此决定了他的文学生涯和创作倾向。他的第一部作品《温室》(1889)是象征派诗歌集。同年发表的剧本《玛莱娜公主》得到了法国评论界的重视,这个剧本第一次把象征主义手法运用到戏剧创作中。 [点击阅读]
魔戒第一部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天下精灵铸三戒,地底矮人得七戒,寿定凡人持九戒,魔多妖境暗影伏,闇王坐拥至尊戒。至尊戒,驭众戒;至尊戒,寻众戒,魔戒至尊引众戒,禁锢众戒黑暗中,魔多妖境暗影伏。※※※当袋底洞的比尔博·巴金斯先生宣布不久后会为自己一百一十一岁大寿举行盛大宴会时,哈比屯的居民都兴奋的议论纷纷。比尔博不但非常富有,更是个特立独行的奇人。 [点击阅读]
黄金罗盘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这个狂乱的深渊是“自然”的胎盘,恐怕也是坟墓既不是海也不是地,不是风不是火所构成,而是这些元素的纷然杂陈产生了原子,因此必然不断纷争、战乱一直到那万能的创造主把它们用做黑色的材料去建造新世界。那时那深思熟虑的魔王站在地狱的岸边,向那狂乱的深渊观看了一会儿,思虑前去的航程。——约翰?米尔顿《失乐园》第二卷朱维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11月第一版。 [点击阅读]
一朵桔梗花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1.一串白藤花序幕花街上,点着常夜灯。如今,连一点痕迹都没有了,可是大正(注:日本年号,1911-1926)末年,在那个伸入濑户内海的小小港埠里,有一所即今是当时也使人觉得凄寂的风化区,名字就叫“常夜坡”。活了这么一把年纪,到如今还常常会想起那整晚点着的白花花、冷清清的灯光;奇异的是每次想起,它总是那么凄冷,了无生气。 [点击阅读]
七钟面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第一章早起那平易近人的年轻人,杰米·狄西加,每次两级阶梯地跑下“烟囱屋”的宽大楼梯,他下楼的速度如此急速,因而撞上了正端着二壶热咖啡穿过大厅的堂堂主仆崔威尔。由于崔威尔的镇定和敏捷,幸而没有造成任何灾难。 [点击阅读]
万物有灵且美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作者简介JamesHerriot吉米•哈利(1916—1995)(原名JamesAlfredWight)苏格兰人。一个多才多艺的兽医,也是个善于说故事的高手,被英国媒体誉为“其写作天赋足以让很多职业作家羞愧”。平实而不失风趣的文风和朴素的博爱主义打动了千千万万英美读者,并启发了后世的兽医文学。 [点击阅读]
人性的记录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公众的记忆力是短暂的。曾几何时。埃奇韦尔男爵四世-乔治-艾尔弗雷德-圣文森特-马什被害一案引起巨大轰动和好奇,而今一切已成旧事,皆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更新的轰动一时的消息。人们谈起这案子时从未公开说及我的朋友-赫尔克里-波洛。我得说,这全都是由于他本人的意愿。他自己不想出现在案子里。也正如他本人所希望的,功劳就算到别人头上。更何况。按照波洛自己独特的观点,这案子是他的一个失败。 [点击阅读]
人生的智慧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出版说明叔本华(1788-1860)是德国着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他于年写了《附录与补遗》一书,《人生的智慧》是该书中的一部分。在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人生的智慧》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一举成名。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