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从地球到月球 - 第十八章阿特兰塔号上的乘客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假如这件响雷似的消息不是从电线上飞来,而是从邮局送来的一封密封信里传来的,假如法国、爱尔兰、纽芬兰和美国的电报主不一定知道电报的秘密的话,巴比康就不会犹豫了。那他就会一声不响,这是为了谨慎,也省得再重新研究他的计划了。这封电报,特别是一个法国人打来的,可能是一个恶作剧。一个人不管怎样勇敢也不会想到这样的旅行呀!假使真有这样的人,那他不是一个应该关在疯人院而不是关在炮弹里的疯子了吗?
  但是这封电报已经人人知道了,因为电报传送机本身不能保守秘密,米歇尔-阿当的提议已经在合众国各州传开了。巴比康没有理由再保持沉默了。他召集在但帕的会员们,他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没有讨论这封电报有多大的可靠价值,只冷淡地把简短的电报原文读了一追。
  “不可能!”——“这不可能是事实!“——“纯粹是开玩笑!”“这是在椰愉我们!”——“可笑!“——“荒唐!”大伙以一连串表示疑问、怀疑、荒唐、疯狂的词句,加上在这种情况下惯用的手势,尽情地发挥了一阵子。各人的气质不同,有的微笑,有的耸耸肩膀,有的哧地一声笑了,有的哈哈大笑。只有梅斯顿说了一句妙语。
  “我说,这倒是个好主意!”他大声说。
  “好主意!“参谋顶了他一句,“不过有时候倒可以出这样的主意,假定你根本不打算实行它。”
  “为什么不?”大炮俱乐部的秘书准备投入争辩,连忙反问了一句。但是谁也没有兴致鼓励他讲下去。
  这当儿,米歇尔。阿当的名字已经在这个小城里家喻户晓了。本地人和外乡人都你瞧我我瞧你,你问我我问你,说些嘲笑人的话,他们挖苦的不是那个欧洲人——那是一个神话人物;一个异想天开的家伙——而是梅斯顿,因为他认为这个神话人物确实存在。在巴比康提议向月球发射一颗炮弹的时候;每个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合情合理、切实可行的实验。这纯粹是弹道学问题!但是,一个有理智的:
  人竟然自告奋勇,打算乘这颗炮弹去做一次不可能实现的旅行,这是一个幻想家的建议,一个笑话,一出滑稽戏,用正确地翻译出来的一句法国俗话来说,这是“胡说八道!”
  嘲笑直到晚上还没有停上,我们可以说,全合众国到处都是狂笑的声音。这一点,在一个凡是不可能实现的事业部能很容易地找到一些宣传家,门生、同党的国家里,倒是不大看见的。
  尽管如此,米歇尔-阿当的建议,跟所有的新思想一样,不会不引起某些人思想上的不安。这样一来就改变了惯有情绪的方向。“我们没有想到这一点!”这件意外的事,甚至可以说仅仅因为它的不可思议,很快地变成了一个固执的观念。大家都在想着它。有多少头一天被否认的事,第二天却变成了现实啊!这个旅行为什么没有实现的一天呢?但是无论如何,愿意冒这个险的人准是个疯子,一定是一个疯子,既然对他的计划不应该认真,与其让他那荒诞不经的废话搞得人人心烦意乱,倒不如绝口不提好了。
  但是,首先,真的有这个人吗?大问号!米歇尔-阿当这个名字,在美国倒不是陌生的!大家时常提到这个欧洲人的大胆的冒险事迹。其次,从大西洋海底传来的这封电报,以及电报里提到的这个法国人所乘的轮船和到达的日期,所有这些情况都表明他的提议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应该弄个水落石出。所以过了没有好久,人们就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接着,在好奇心的驱便下,象在分子的吸力下的原子一样凝聚起来,最后变成密密麻麻的人群,向巴比康主席的住所拥去。
  巴比康自从收到电报以后,没有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让梅斯顿发表意见,既没有表示赞成,也没有表示反对。他什么也没有说,打算看看事情怎样发展;不过他没有想到群众会沉不住气,因此他用不满意的眼光望着挤在他窗户底下的坦帕的群众。群众纷纷埋怨,又嚷又叫,一会儿就把他逼出来了。我们看得出来,他有名人应尽的义务,因此也就有名人的烦恼。

  他露面了,当下一片寂静,有一位公民发言,单刀直人地提出下面这个问题:“电报上说的那个叫米歇尔。阿当的人,是不是已经动身往美国来了?”
  “先生们,”巴比康回答,“我知道的不比你们多。”
  “应该弄清楚,”几个急躁的声音同时响起来了。
  “时间会告诉我们的,”主席冷冷他说。
  “时间没有权利使全国悬虑不安,”演说家接着说。“你已经按照电报的要求修改炮弹图样了吗?”
  “还没有,先生们!但是,你们说得不错,应该先把问题弄清楚再说!大家激动的情绪既然是电报局引起来的,那么它也就有责任供给我们新的消息。”
  “到电报局去!到电报局去!”群众叫道。
  巴比康走了下来,领着群众向电报局走去。
  几分钟以后,他们向利物浦船泊经纪人协会的理事长发了丁封电报。要求他回答下面这几个问题:
  阿特兰塔号是一艘什么船?何时离开欧洲?
  船上有一个叫做米歇尔-阿当的法国人吗?
  两个钟头以后,巴比康收到了使人无法怀疑的正确消息利物浦阿特兰塔号轮已于十月二日出海,直放坦帕,船上有一名法国人,据旅客登记簿上记载,名叫米歇尔-阿当。
  接到第一封电报证实这一消息以后,主席的眼睛突然一亮,他握紧了拳头,只听见他喃喃地说:
  “那么说,这是真的!这是可能的!真有一个法国人!
  他在半个月内就要到了!准是个疯子!一个脑袋发烧的家伙卜…真没想到……”
  话虽这样说,他当天晚上就给布里仕威尔公司写了一封信,请它暂时停止制造炮弹,直到接到新的命令为止。
  现在,要叙述全美国怎样激动不安,群众怎样慷慨激昂,比去年听了巴比康的报告以后还要兴奋十倍;叙述合众国报纸上的种种言论,它们接受这个消息的态度以及用什么歌儿欢迎这位旧大陆的英雄;要描写美国人怎样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一小时一小时,一分一分,一秒一秒地计算着时间:要刻画(即使刻画得不怎样高明也行)同一的思想怎样令人烦恼地索绕在所有的人的脑海里:要指出所有的工作怎样在这桩事情面前让步:活儿也不干了,生意也不做了,本来准备出海的船只,仍旧抛锚在港口里,生怕看不见阿特兰塔号进港,一队队商船来时载满乘客,回去时船上空落落的,大大小小的火轮、邮船、游艇、快艇不时划破圣埃斯皮里图湾的水面;要计算成千上万看热闹的人(坦帕的人口在半个月内就增加三倍,因此很多人不得不跟出征的军队一样,住在帐篷里):总之,这是一件人力做不到工作,谁也不敢冒冒失失地承担下来。
  十月二十日上午九点钟,巴哈马海峡的信号机在天边发出一道浓烟。两个钟头以后,一艘大轮船和信号所交换了信号。阿特兰塔号的名字立时在坦帕传开了。四点钟,这艘英国船驶入圣埃斯皮里图湾的水道。五点,它开足马力,穿过圣埃斯皮里图湾。六点,在坦帕港抛了锚。
  铁锚还没有抓住海底的泥沙,五百来条船就从四面八方向阿特兰塔号进攻了。巴比康第一个跨过船舷,用掩盖不住的激动声音叫道:
  “米歇尔-阿当!”
  “有!”一个人从尾楼上回答。
  巴比康双臂交叉,闭着嘴,用询问的目光注视着阿特兰塔号上的这位乘客。
  这人大约四+岁,高高的个儿,可是已经象驮着阳台的柱像一样,有点驼背了。他那雄狮般的大脑袋,不时摆动着狮鬃般的火红色头发。宽宽的面膛,太阳袕很大,上唇镶着两撇象猫须似的往上翘的胡子,两颊长着浓密的黄毛,再加上一对近视眼,圆圆的,目光有点迷乱,使他那面相看上去更象猫了,但是鼻子的线条很果敢,嘴特别有人情味儿,高高的脑门,一副聪明相,上面布满了横纹,好象一块从来没有休耕过的庄稼地。最后,他那挺立在两条长腿上的肌肉发达的上身,两只象结实有力的杠杆似的健壮的胳膊,坚定的步伐,构成了这个欧洲人强健魁梧的身材,用冶金术语来说,他“不是拿铁汁浇出来的,而是千锤百炼地锻造出来的”。“拉法塔①或者格拉齐莱的门徒,谁能从这个人的脑壳和面相上看出无可争辩的好斗的记号,也就是说,能够临危不气馁,粉碎重重障碍。此外,还能看出心地忠厚和追求新奇的记号,这种本能使人具有一种特别的气质,热爱超人的事业:但是相反的,却完全没有表示利欲熏心的隆骨,没有占有欲和贪欲。

  要完成阿特兰塔号上的这位乘客的体态的描写,我们应该说明他的衣服又肥又大,台肩宽舒,他的裤子和大衣是那么肥大,’连他本人也给自己起了一个“衣料的死对头”的绰号,松松的领带,随便敞开的衬衫领子里露出一个强健的脖子,敞开的袖口里伸出两只血气旺盛的手。我们可以感觉到,哪怕是在最寒冷的冬天和最危险的关头,这人也是不会觉得冷的,——连眼里也没有一点寒意。
  另外一方面,他一直待在甲板上,在人群里踱来踱去。
  从来不肯停下来,正象水手们说的,总是“拖着锚赶路”指手划脚,对任何人说话都不用“您”,贪馋地咬着手指头。这是造物者一时心血来潮,创造出来但是接着就把模子毁掉的怪人中间的一个。
  说实在的,米歇尔-阿当的精神面貌,对心理分析学家:
  提供了广阔的研究园地。这个奇人永远生活在天生的夸张狂里,他的年龄还没有达到最高级形容词的地步,物体映在他的视膜上的体积特别大,因而产生了伟大的观念联合,他把什么都看得伟大,只有困难和人类例外。
  再说,这人精力旺盛,是个天生的艺术家、才气横溢的单身汉,虽然说俏皮话不能象放连珠炮似的,却是个好狙击手,一枪击中敌人的要害。他和人争论的时候,不大注意逻辑,总是和演绎法做对头,从来不用三段论法,他有他自己的杀手锏。这是个好抬杠的能手,专门拿对方说过的话向对方当胸掷去,一击中的。他爱使出嘴和爪子的力气,替没有希望的案子辩护。
  他的最突出的怪癖,是他常常象莎士比亚一样,说自己是“天下最无知的人”,口口声声说他看不起科学家。“这些人呀,”他说,“只配给我们记记打牌的分数。”总之,这是奇异的国度里的一个流浪汉,一个有冒险精神的人,但不是冒险家,一个冒失鬼,一个驾着太阳车飞奔的费顿①,一个有一对替换翅膀的伊卡洛斯②。此外,他敢于付出自己的生命,而且非常大方。他一头扎到疯狂的冒险里,放火烧船,比阿加多克来斯的兴致还要高,随时准备折断腰骨,结果总能双脚踏地地摔下来,象孩子们玩的接骨木木偶一样。
  他的座右铭是“我有我的看法!”正象包卜的那句俏皮话说的,对不可能的事物的爱好是他的“主要的热情”。
  但是,这个富有冒险精神的人,有优点,也有缺点!俗话说,不冒险就什么也没有。阿当时常冒险,可是也没有发财!这是一个无底桶,是个花钱没有底的人。再说,这人没有一点私心,热情不亚于勇敢,肯帮助人,有骑士风度,哪怕是他的最残忍的敌人,他也不会骂他“该吊死的家伙”,为了赎一个黑人,他可以卖身为奴。
  在法国和欧洲,人人认识这位爱吵闹的有名的人物。
  那个指挥法玛女神的一百个沙喉咙不停地谈论自己的人,不就是他吗?那个住在玻璃房子里,向整个的宇宙倾诉自己心头最隐蔽的秘密的人,不也是他吗?但是,他抡赵两只时弯,在人群里开路,把人撞疼,撞伤,无情地撞倒,也确实结了不少的仇人。

  不过一般他说,大家都很喜欢他,把他当作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俗话说:“不是你的朋友,就是你的仇敌”,他虽然是这号人,可是大家却跟他交了朋友。每个人都很关心他那些大胆的冒险事业,每个人的眼睛都在忧虑不安地追随着他。他们知道他太冒失,太大胆了:每一次有朋友想阻止他,告诉他就要发生不幸了,这时候,他总是脸上挂着可爱的笑容,回答:“树木不着火,树林不会燃烧。”他不知道他引用的是阿拉伯的一句最美丽的谚语。
  阿特兰塔号上的乘客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船上,他总是很激动,好象被心火燎得热血沸腾似的,焦躁不安,这倒不是为了他到美国来做的事情担心——他甚至没有去想它——而是受到他那火热的身体构造的影响。假使两个人能够形成鲜明的对照的话,那么,这两个人就是法国人米歇尔-阿当和美国人巴比康了,两人虽然在做法上不同,可是都富有冒险精神,自信心很强,天不伯地不伯。
  大炮俱乐部主席望着这位使自己屈居次要地位的竞争者出神,但是他的沉思不久就被群众的“乌拉!‘和“万岁!”
  的叫声打断了。群众的叫声是那样的疯狂,他们对米歇尔-阿当本人的热情达到了那样激烈的程度,以致他和成千的群众握手,差点儿连十只手指也握断了,最后不得不躲到舱房里去。
  巴比康跟着他走了进去,一句话也没说。
  “你是巴比康吗?”米歇尔-阿当在只剩下他们两人的时候,马上问道,听他那口气,仿佛是对一个二十年的老朋友说话似的。
  “是的,”大炮俱乐部主席回答。
  “啊:你好,巴比康。怎么样?很好?啊!太好了!太好了!”
  “那么,”巴比康开门见山他说,“你已经决定动身了?”
  “完全决定了。”
  “什么也不能使你改变主意了?”
  “什么也不能。你根据我的电报的要求,改变你的炮弹的形状了吗?”
  “我正在等你。但是,巴比康又问了一遍:“你仔细考虑过了吗?”
  “仔细考虑过了!难道我还有时间可以浪费?我找到了到月球上兜个圈子的机会,马上就利用它,如此而已。
  依我看,这是不值得多考虑的。”
  这个人谈到他的旅行计划的时候,那样随便,那样无忧无虑,那样乐观,使得巴比康不由得怔怔地望着他,问:
  “至少你总有一个计划和实行计划的方法吧?”
  “我的方法是妙不可言的,亲爱的巴比康。不过,请允许我谈谈我的看法:我希望把我的事情对所有的人讲一遍,以后就不必再提了。这样可以避免重复。所以,假如你没有更好的主意,请把你的朋友们,你的会员们,全城的人,全佛罗里达的人,假如你乐意把全美国的公民都召集在一起,我明天准备把我实行计划的方法讲给他们听,同时回答他们提出来的所有的反对意见。请放心,我会坚守阵地的。
  你看行吗?”
  “行”巴比康回答。
  谈到这儿,主席走出舱房,把米歇尔。阿当的话告诉群众。迎接他的话的是一阵手舞足蹈和快乐的欢呼声。这一来所有的困难都一下子解决了。第二天人人可以称心如意地欣赏这位欧洲英雄的丰采了。但是有几个特另(固执的人不愿意离开阿特兰塔号的甲板,他们在船上守了一夜。
  梅斯顿就是这些人中间的一个,他把他的铁钩子勾住尾楼的栏杆,不用铰盘休想把他从那儿赶走。
  “这是一位英雄!一位英雄!”他兴奋得上气不接下气地叫道,“和这个欧洲人一比,我们都变成软弱的女人了!
  主席呢,他劝告那些访问者各自回家,随后又回到那位旅客的舱房里,直到船上的钟敲零点一刻才离开。
  于是这两位深得人望的人热情地拉拉手,米歇尔,阿当已经毫不拘礼地开始用“你”来称呼巴比康主席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白发鬼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诡怪的开场白此刻,在我面前,这所监狱里的心地善良的囚犯教诲师,正笑容可掬地等待着我开始讲述我的冗长的故事;在我旁边,教诲师委托的熟练的速记员已削好铅笔,正期待我开口。我要从现在起,按照善良的教诲师的劝告,一天讲一点,连日讲述我的不可思议的经历。教诲师说他想让人把我的口述速记下来,以后编成一部书出版。我也希望能那样。因为我的经历怪诞离奇,简直是世人做梦都想不到的。 [点击阅读]
神秘火焰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爸爸,我累了。”穿着红裤子,绿罩衫的小女孩烦躁地说,“我们还不能停下来吗?”“还不能,亲爱的。”说话的是一个高大、宽肩的男人。他穿着一件破旧。磨损了的灯芯绒夹克衫和一条普通的棕色斜纹裤,他拉着小女孩的手,飞快地走在纽约第三大街上。回头望去,那辆绿色轿车仍在跟着他们,紧靠人行道慢慢地向前爬行。“求求你,爸爸。求求你了。”他低头看看小女孩。她的脸色苍白,眼睛下面出现了黑晕。 [点击阅读]
窄门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第一章“你们尽力从这窄门进来吧。”——《路加福音》第13章24节。我这里讲的一段经历,别人可能会写成一部书,而我倾尽全力去度过,耗掉了自己的特质,就只能极其简单地记下我的回忆。这些往事有时显得支离破碎,但我绝不想虚构点儿什么来补缀或通连:气力花在涂饰上,反而会妨害我讲述时所期望得到的最后的乐趣。 [点击阅读]
第三个女郎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赫邱里?白罗坐在早餐桌上。右手边放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巧克力,他一直嗜好甜食,就着这杯热巧克力喝的是一块小甜面包,配巧克最好吃了。他满意地点了点头。他跑了几家铺子才买了来的;是一家丹麦点心店,可绝对比附近那家号称法国面包房要好不知多少倍,那家根本是唬人的。他总算解了馋,肚子是惬意多了。他心中也是很安逸,或许太平静了一点。他已经完成了他的“文学巨著”,是一部评析侦探小说大师的写作。 [点击阅读]
等待野蛮人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第一章(1)我从未见过这样的东西:两个圆圆的小玻璃片架在他眼睛前的环形金属丝上。他是瞎子吗?如果他是个盲人想要掩饰这一点,我倒可以理解。但他并不瞎。那小圆玻璃片是暗色的,从里面看出来并不透明,但他就是能透过这样的玻璃片看过来。他告诉我,这是一种新发明的玩意儿:“它能保护眼睛,不受阳光的炫照,戴上它就不必成天眯缝着眼。也可减少头痛。 [点击阅读]
纽约老大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1991年6月13日,好莱坞。凌晨,加利福尼亚美联社分部一派兵荒马乱。五分钟之前,路透社抢先向全球公布了齐亚托联通公司的最新消息。这一次,英国人灵敏的鼻子终于甚至比美国人更早嗅到了大西洋的腥味。齐亚托联通公司正在制做本世纪耗资最大的色情片,主要外景地选择在沙漠中,也就是拍摄《宾虚传》和《阿拉伯的劳伦斯》用过的场景,其中一处搭设了1000余人在上面翻滚的大台子。 [点击阅读]
荒原狼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本书内容是一个我们称之为“荒原粮”的人留下的自述。他之所以有此雅号是因为他多次自称“荒原狼”。他的文稿是否需要加序,我们可以姑且不论;不过,我觉得需要在荒原狼的自述前稍加几笔,记下我对他的回忆。他的事儿我知道得很少;他过去的经历和出身我一概不知。可是,他的性格给我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不管怎么说,我对他十分同情。荒原狼年近五十。 [点击阅读]
蒙面女人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赫尔克里。波洛在他面前将信整齐地放成一摞。他拿起最上面的一封,琢磨了一会儿上面的地址,然后用放在早餐桌上的专用裁纸刀将信封背面纵向裁开,将里面的东西拿出来。在里面还有一个信封,用紫色的蜡仔细地封好,上面有“亲启保密”的字样。赫尔充里。波洛那鸡蛋形的脸上的眉毛向上扬了扬。他喃喃道;“耐心点,这就来了!”又一次用上了那把裁纸刀。这一次信封里出来了一封信-字迹颤巍巍的,又长又尖。好些字重重地画上了线。 [点击阅读]
青春咖啡馆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那家咖啡馆有两道门,她总是从最窄的那扇门进出,那扇门人称黑暗之门。咖啡厅很小,她总是在小厅最里端的同一张桌子旁落座。初来乍到的那段时光,她从不跟任何人搭讪,日子一长,她认识了孔岱咖啡馆里的那些常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跟我们年纪相仿,我的意思是说,我们都在十九到二十五岁之间。有时候,她会坐到他们中间去,但大部分时间里,她还是喜欢坐她自己的那个专座,也就是说坐最里端的那个位子。她来咖啡馆的时间也不固定。 [点击阅读]
风流狂女的复仇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1矮男子闯进来了。矮男子头上蒙着面纱。“不许动!动就杀死你们!”矮男子手中握着尖头菜刀,声调带有奇怪的咬舌音。房间里有六个男人。桌子上堆放着成捆的钱。六个人正在清点。一共有一亿多日元。其中大半已经清点完毕。六个人一起站起来。房间的门本来是上了锁的,而且门前布置了警备员。矮男子一定是一声不响地把警备员打倒或杀死了,不然的话,是不会进房间里来的。六个人不能不对此感到恐惧。 [点击阅读]
黑暗塔之三:荒原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荒原》是长篇小说《黑暗塔》的第三部。这部长篇小说的灵感来自于,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依赖于罗伯特·布朗宁的叙事长诗《去黑暗塔的罗兰少爷归来》。第一部小说《枪侠》说的是罗兰,这个已经“转换”的世界里惟一幸存的枪侠,如何一路追踪并最终赶上了黑衣人,那个名叫沃特的魔法师。当中世界尚未分裂之前,沃特曾虚伪地与罗兰的父亲交好。 [点击阅读]
人性的优点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2
摘要:1、改变人一生的24个字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远处模糊的,而要去做手边清楚的事。1871年春天,一个年轻人,作为一名蒙特瑞综合医院的医科学生,他的生活中充满了忧虑:怎样才能通过期末考试?该做些什么事情?该到什么地方去?怎样才能开业?怎样才能谋生?他拿起一本书,看到了对他的前途有着很大影响的24个字。这24个字使1871年这位年轻的医科学生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医学家。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