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从地球到月球 - 第一章大炮俱乐部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在南北战争时期,美国马里兰州中部的巴尔的摩城成立了一个很有势力的新俱乐部。我们知道,当时在这些以造船、经商和机械制造为业的人们中间,军事才能是怎样蓬勃地发展起来的。许多普普通通的商人,也没有受到西点军校的训练,就跨出他们的柜台,摇身一变,当上了尉官、校官,甚至将军,过了不久,他们在“作战技术”上就和旧大陆的那些同行不相上下,同时也和他们一样,仗着大量的炮弹、金钱和生命,打了几次胜仗。
  但是美国人特别胜过欧洲人的,是在弹道学方面,这倒不是说他们的枪炮达到了怎样精良的程度,而是它们的体积大得出奇,因而射程远,这在当时是前所未闻的。在擦地射击、俯射或者直射、侧射、纵射或者反射方面,英国人、法国人、普鲁士人已经没有什么可学的了;但是他们的大炮、榴弹炮、臼。炮和美国的那些可怕的武器一比,就好象袖珍手枪了。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美国人,世界上第一批机械学家,跟意大利人天生是音乐家,德国人天生是哲学家一样,他们是夭生的工程师。所以看到他们把他们大胆的发明才能运用到弹道学上,也就不足为奇了。那些巨型的大炮虽然不象缝衣机那样有用,可是却同样的惊人,而且受到更多的称赞。这种不可思议的武器,我们知道的有派罗特、道格林、罗德曼等人的杰作。欧洲人的“安姆斯强”、“巴利赛”、鲍烈的“特洛依”①只好在它们海外的对手面前低头了。
  因此,在北方人和南方人死拼的时候,大炮发明家占了首要地位;联邦的报纸热烈地祝贺他们的发明,以至于连小商人和天真的“傻瓜”也没有一个不在日夜绞尽脑汁,计算枯燥无味的弹道。
  一个美国人如果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就去找另外一个美国人合作。凑足了三个就选一个主席,两个秘书。有了四个就指定一个人做档案管理员,这样,他们的办事处就开始工作了。有了五个就召开大会,成立俱乐部。巴尔的摩的情形就是这样。第一个发明一种新式大炮的人同第一个铸炮人和第一个膛炮筒的人进行合作。这是大炮俱乐部的核心。俱乐部刚成立了一个月、就吸收了一千八百三十三个正式会员和三万零五首七十五个通讯会员。
  凡是愿意参加这个组织的人;必须具备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他曾经发明或者至少改良过一种大炮,没有大炮,任何一种武器都可以代替。不过话得说清楚,发明十五响的左轮手枪、回旋式卡宾枪或者马刀式短枪的人是得不到重视的。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大炮发明家总是高人一等。
  “他们受到的尊敬,”有一天,大炮俱乐部的一位最博学的演说家说,“是和他们大炮的‘体积’相称的,和他们的炮弹达到的‘射程的平方成正比’的!”
  假如再发挥下去,就会把牛顿的万有引力搬到道德领域里来了。
  大炮俱乐部成立以后,美国人的发明天才在这方面所能产生的成果,是不难想象的。武器的体积大得惊人,炮弹飞出了限定的界线,把没有恶意的行人轰为两段。所有这些发明把欧洲那些寒渗的武器都远远抛在后面了。我们看了下面这几个数字,就能够有一个公正的概念。

  以前碰到”时运”好,三十八磅的炮弹才能在三百英尺以外,从侧面打倒三十六匹马和六十八个人。这是制炮学的幼儿时期。以后炮弹就蓬勃地发展起来了。罗德曼炮发射的半吨重的炮弹,能在七英里以外,轻而易举地打倒一百五十匹马和三百个人。以致大炮俱乐部要做一次正式的试验也成了问题。不幸的是,即使马同意做试验,人却无法找到。
  不管怎么说,他们的大炮的杀伤力是非常可怕的,每一次开炮,战士们都象镰刀底下的麦穗一样纷纷倒下。一五八七年,库特拉的那颗有名的炮弹夺去了二百五十个人的战斗能力;一七五八年,索尔多弗的另外一颗炮弹杀死了四十个步兵:一七四二年,凯塞尔斯多尔弗的那尊奥地利大炮每炮轰倒七十个敌人:但是和罗德曼炮弹比起来,它们有什么了不起呢?那纳或者奥斯特利茨的那些决定战役的惊人的炮火又算得了什么呢①?在南北战争时期,我们见识得可多哩!在葛底斯堡战役中,一尊螺旋式炮发射的一颗圆锥形炮弹击中了一百七十三名南部联邦的士兵,在强渡波托乌克河的时候,一颗罗德曼炮弹把二百一一十五名南军送到极乐世界。这儿应该提一提大炮俱乐部杰出的会员和常任秘书梅斯顿发明的一种可怕的臼炮,它的杀伤能力特别强,试炮时一炮就打死了三百三十七个人。真的,轰的一声就解决了。
  对这凡个说服力这样强的数字,我们还有什么可以补充的呢?没有了。那么,我们就爽爽快快地承认统计学家皮特凯思做的统计,不要争长论短了。他拿大炮俱乐部的人数,去除被他们的炮弹打倒的人,发现他们每人“平均”杀死了二千三百七十五点几人。
  从这样的数字看起来,这个科学团体唯一的工作,显然就是在博爱的目标下毁灭人类和改良被他们当做文明工具的武器了。
  这是一群凶神恶煞,可是又不失为世界人民优秀的儿子。
  这儿应该附带说明一下,这些经得起考验的美国人,不光研究研究公式就算了,他们还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呢。在他们中间有各级军官,从少尉到将军,有各种年龄的军人,有的在战争中开始了自己的生活,有的在炮架上一直待到老。很多人长眠在战场上,他们的名字列入了大炮俱乐部的光荣名册,生还的人大部分都带着不容争辩的勇敢的标志:拐杖、木腿、假臂、代替手的铁钩、橡皮牙床骨、银脑盖骨、白金鼻子,样样俱全,皮特凯恩也做过这样的统计:在大炮俱乐部里,平均每四个人分不到一条完整的胳膊,六个人才有两条腿。
  但是那些勇敢的大炮发明家却不在乎这些。每当战役结束,战报登出了相当于消耗的炮弹十倍的伤亡数目时,他们就感到自豪,说实在的,他们有权利这样做。
  但是有一天,那是一个阴沉、凄凉的日子,战争中的幸存者签订了和约,爆炸声慢慢地停了,臼炮沉默了,罩着炮衣的榴弹炮和加农炮被运回军火库里,炮弹堆在工厂里,血淋淋的回忆慢慢地消褪了,在上了大量肥料的田野里,棉花长得非常茂盛,丧服随着悲哀一起消失了、大炮俱乐部也无事可做了。

  几个热情的工作者还在埋头计算弹道;他们还在梦想发明巨大的臼炮弹和无可比拟的榴弹。但是脱离了实践,这种空虚的理论有什么意义呢?因此,俱乐部的厅堂里冷落起来了,侍役在接待室里睡大觉,报纸在桌子上发霉,阴1暗的角落里传来了忧郁的酣声,从前是那么爱吵闹的大炮俱乐部的会员们,现在都被悲惨的和平压得闷声不响,沉入空想的制炮学的梦乡里去了!
  “真够惨的!”有一天晚上,勇敢的汤姆-亨特在吸烟室的壁炉旁说,他那两条木腿眼看就要烤成炭了,“什么事情也没有!什么希望也没有!多无聊的生活!每天早上快乐的炮声叫醒你的那种日子到哪里去了呢?”
  “那种日子再也不会来了,”精神焕发的倍尔斯贝试着伸一伸他那已经失掉的胳膊回答说。“那时候可真有意思!
  谁要是发明了一种榴弹炮,炮刚铸成,就拿到敌人面前去实地试验;接着,他带着席尔曼的鼓励,或者和麦克克利兰拉拉手①,回到兵营里!可是现在,将军们都回到他们的柜台那儿,他们不再运输炮弹,却运输对谁也都没有害处的棉花包去了。唉!炮神巴尔勃啊,美国制炮学的前途实在不堪设想了!”
  “是的,倍尔斯贝,”布鲁姆斯伯里上校大声说,“真叫人灰心!当初我们抛弃了安静的习惯,练习使用武器,离开巴尔的摩到战场上去轰轰烈烈地干一番,可是刚过了两三年,又不得不扔掉千辛万苦换来的成果,两手插在口袋里,过这种悲惨的游手好闲的日子。”
  话虽这样说,这位勇敢的上校却不能做出这种游手好闲的姿态,虽然他并不缺少口袋……
  “什么战争的希望都没有了!”这时候,大名鼎鼎的梅斯顿用铁钩子搔着他那用古搭波胶做的脑壳说。“天边没有一点乌云,而偏偏在制炮学方面这正是大有可为的时候:老实对你们说吧,今天早上我完成了一种臼炮的图样,平面图、横断面图和纵断面图也都绘好了,它注定要改变作战的法则!”真的吗?
  “真的,”对方回答说。“不过,做了这么多工作,克服了这么多困难,究竟有什么用呢?这不是白自地浪费精力吗,新世界的人民好象约好了要和平地生活下去,连我们那斗志昂扬的《论坛报》①也预言人类将来的灾难只可能是由可怕的人口增加引起的!”
  “不过,梅斯顿,”布鲁姆斯伯里上校说,“欧洲还在为维护民族自决的原则而进行战斗哩!”
  “那又怎么样?”
  “怎么样!也许可以到那边去碰碰运气,假使他们愿意接受我们的帮助……”
  “你这样想吗?”倍尔斯贝叫起来了。“替外国人研究弹道学!”
  “这总比不研究好吧,”上校反驳他说。
  “毫无疑问,”梅斯顿说,“当然比较好,不过我们不应该朝这方面想。”

  “为什么?”上校问。
  “因为旧世界的晋级观念和我们美国的习惯是背道而驰的。一个没有以少尉身分服兵役的人居然当了将军,对他们来说,几乎是无法想象的,换句话说,一个人不亲手铸大炮就不能当个好炮手!所以事情很简单……”
  “真是荒唐可笑!”汤姆-亨特一面用猎刀削椅子扶手,一面回答人“既然这样,我们只好去种烟草或者炼鲸鱼油了!”
  “什么!”梅斯顿用响亮的声音叫道,难道我们再也不能利用我们的晚年改良枪炮了!再也没有机会试验我们炮弹的射程了!我们的炮火再也不会照亮大气层了1再也不会发生国际争端,使我们可以和一个大西洋强国宣战了!难道法国人就不会击沉我们的一艘轮船,英国人就不会违反国际法,绞死我们三四个同胞!”
  “不,梅斯顿,”布鲁姆斯伯里上校回答说,“我们不会有这样的福气!不!再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而且,即使发生,我们也无法加以利用!美国人容易激动的感情越来越淡薄了,我们只好把衣钵传给娘儿们!”
  “是的,我们只好忍气吞声!”倍尔斯贝说。
  “这是人家逼的!”汤姆-亨特愤愤地说。
  “这都是实在的情形,”梅斯顿又激烈地说,“现在就有成千个打仗的理由,可是他们却不打!他们舍不得胳膊和腿,而这只对那些不知道使用它们的人有好处!瞧!不必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找战争的理由,北美洲早先不是属于英国人的吗?”
  “毫无疑问,”汤姆-亨特拿拐杖狠狠地拨着炉火回答说。
  “很好!”梅斯顿接着说,“为什么不应该轮到英国属于美国人呢?”
  “这真是天公地道,”布鲁姆斯伯里上校回答说。
  “你们去告诉美国总统,”梅斯顿大声说,“看他怎样接待你们吧!”
  “他不会好好地接待我们的,”倍尔斯贝咬着牙齿嘟嚷,四枚牙齿是他从战争里抢救下来的。
  “我起誓,”梅斯顿叫道,“下次大选,他再也别指望我的选票!”
  “也用不着指望我们的!”那几个好战的残废军人异口同声地回答。
  “现在,”梅斯顿又说,“总而言之,假如得不到在真正的场上实验我的新臼炮的机会,我就退出大炮俱乐部,跑到啊肯色州的草原里一死了事!”
  “我们跟你一起去,”和大胆的梅斯顿在一起谈话的人同声应道。
  情况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大家的情绪越来越激昂,俱乐部受到了不久就要解散的威胁。恰巧在这个当口,一件意料不到的事情制止了这个可悲的灾难。
  在这次谈话的第二天,俱乐部的每一个会员都收到了一份通知,上面写着下面几句话:
  大炮俱乐部主席荣幸地通知他的会员,他将在本月五日的会议上作一个非常有趣的报告。因此,他请求他们接受这次邀请,届时放下一切事务,前来参加会议。
  大炮俱乐部主席
  因倍-巴比康
  巴尔的摩,十月三日
  ①这些都是欧洲有名的大炮。
或许您还会喜欢:
老处女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在五十年代的老纽约,屈指可数的几家人在单纯和富有方面居统治地位,其中就有罗尔斯顿家。强健的英国人和面色红润、身体笨拙的荷兰人合为一体创造出一个繁荣谨慎,却又挥金如土的社会。“办事要办得漂亮”一直是这个谨小慎微的世界上的一项基本原则。这个世界全是由银行家,与印度做生意的商人、造船厂家和船具商的财富建造起来的。 [点击阅读]
老母塔之夜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下午,当我和我的随从们听到一个情况后,便决定在将要参加的审判会上采取强硬的态度。我们动身去“法庭”的时候,天色已晚,只见路上人很多。这些人在院子里找不到座位,只好站着,以便能看见我们走过来。我们刚刚走进院子,大门就关了起来。对我们来说,这可不是好兆头。看起来,穆巴拉克施加了影响,而且产生了效果。我们从人群中挤到听众广场上。那里本来只有一张椅子,现在增加了一条长板凳,笞刑刑具还放在那里。 [点击阅读]
老铁手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杰斐逊城是密苏里州的州府,同时也是柯洛县的县府,它位于密苏里河右岸一个风景优美的山丘地带,从这里可以俯视到下面奔腾不息的密苏里河和河上热闹繁忙的景象。杰斐逊城的居民那时候比现在少多了,尽管如此,由于它的地理位置、以及由于地区法院定期在这里举行会议,这赋予它一个重要的地位。这里有好几家大饭店,这些饭店价格昂贵,住宿条件还过得去,提供的膳食也还可口。 [点击阅读]
艳阳下的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罗吉-安墨林船长于一七八二年在皮梳湾外的小岛上建造一栋大房子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那是他怪异行径的极致。像他这样出身名门的人,应该有一幢华厦,座落在一大片草地上,附近也许有一条小溪流过,还有很好的牧场。可是安墨林船长毕生只爱一样:就是大海。所以他把他的大房子——而且由于必要,是一栋非常坚固的大房子——建在这个有风吹袭,海鸥翱翔的小岛上。每次一涨潮,这里就会和陆地隔开。他没有娶妻,大海就是他唯一的配偶。 [点击阅读]
荒原追踪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由于形势所迫,我同温内图分手了,他得去追捕杀人犯桑特。那时我并没料到,我得过几个月才能再见到我这位红种人朋友和结拜兄弟。因为事件以后的进展同我当时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们——塞姆-霍金斯、迪克-斯通、威尔-帕克和我,一路真正的急行军后骑马到了南阿姆斯河流入雷德河的入口处,温内图曾把这条河称为纳基托什的鲍克索河。我们希望在这里碰上温内阁的一个阿帕奇人。遗憾的是这个愿望没有实现。 [点击阅读]
蓝色特快上的秘密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2
摘要:将近子夜时分,一个人穿过协和广场(巴黎最大的广场,位于塞纳河右岸,城西北部。译注)。他虽然穿着贵重的皮毛大衣,还是不难使人看出他体弱多病,穷困潦倒。这个人长着一副老鼠的面孔。谁也不会认为这样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在生活中会起什么作用。但正是他在世界的一个角落里发挥着他的作用。此时此刻,有一使命催他回家。但在回家之前,他还要做一件交易。而那一使命和这一交易是互不相干的。 [点击阅读]
蝇王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一个金发男孩从最后几英尺的岩壁上滑溜下来,开始小心翼翼地找条道儿奔向环礁湖。尽管他已脱掉校服式的毛线衫,这会儿提在手里任其飘摇,灰色的衬衫却仍然粘在身上,头发也湿漉漉地贴在前额。在他周围,一条狭长的断层岩直插林莽深处,一切都沐浴在阳光之中。 [点击阅读]
褐衣男子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2
摘要:使整个巴黎为之疯狂的俄籍舞者纳蒂娜,正一再的向台下不断喝彩赞好的观众鞠躬谢幕。她那细窄的双眼,此时显得更加的细眯,猩红的唇线微微上翘。当布幔缓缓下落,逐渐遮盖住五彩缤纷的舞台装饰时,热情的法国观众仍不停地击掌赞赏。舞者终于在蓝色和橘色的布幔旋涡中离开了舞台。一位蓄须的绅士热情地拥抱着她,那是剧院的经理。“了不起,真了不起!”他叫喊着。“今晚的表演,你已超越了自己。”他一本正经地亲吻她的双颊。 [点击阅读]
质数的孤独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爱丽丝·德拉·罗卡讨厌滑雪学校。她讨厌在圣诞假期也要一大早七点半就起床,她讨厌在吃早餐时父亲目不转睛地盯着她,同时一条腿在餐桌下面焦躁地抖个不停,仿佛在催促她说:“快吃!”她讨厌那条会扎她大腿的羊毛连裤袜,讨厌那双让她手指不能动弹的滑雪手套,讨厌那顶勒住她的面颊、同时又用铁带扣卡住她下巴的头盔,也讨厌那双特别挤脚、让她走起路来像只大猩猩的滑雪靴。“你到底喝不喝这杯奶?”父亲再一次逼问她。 [点击阅读]
雪国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一】你好,川端康成自杀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个没有牵挂的人了,为了美的事业,他穷尽了一生的心血,直到七十三岁高龄,还每周三次伏案写作。但他身体不好,创作与《雪国》齐名的《古都》后,住进了医院内科,多年持续不断用安眠药,从写作《古都》之前,就到了滥用的地步。 [点击阅读]
霍乱时期的爱情
作者:佚名
章节:42 人气:2
摘要:第一章(一)这些地方的变化日新月异,它们已有了戴王冠的仙女。——莱昂德罗·迪亚斯这是确定无疑的:苦扁桃的气息总勾起他对情场失意的结局的回忆。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刚走进那个半明半暗的房间就悟到了这一点。他匆匆忙忙地赶到那里本是为了进行急救,但那件多年以来使他是心的事已经不可挽回了。 [点击阅读]
霍比特人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2
摘要:在地底洞穴中住着一名哈比人。这可不是那种又脏又臭又湿,长满了小虫,满是腐败气味的洞穴;但是,它也并非是那种空旷多沙、了无生气、没有家具的无聊洞穴。这是个哈比人居住的洞穴,也是舒舒服服的同义词。这座洞穴有个像是舷窗般浑圆、漆成绿色的大门,在正中央有个黄色的闪亮门把。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