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茨威格短篇小说集 - 雪中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这是一座中世纪的德国小城,紧邻着波兰,方方正正、宽宽大大的样子,颇有十四世纪建筑之风。小城平日里一直是有声有色,生气盎然,如今却浓缩成一种单一的景象——高高积压在宽阔的城墙和塔楼顶端上的晶莹耀眼的白色。城墙和塔尖已让夜色罩上了一层朦胧的雾纱。
  夜晚倏忽而至。街道上的喧闹嘈杂和众人的忙碌奔波渐渐低弱下去,变成某种仿佛来自远方的、细如游丝的音响,打破这种音响的,只有晚钟那在有节奏的间歇中发出的单调的鸣响。倦怠瞌睡的手艺人开始享受收工之余的闲暇,灯光渐次稀落,不久便一团漆黑。小城像天地间惟一有力的生物昏昏入睡。
  每一点声响都死去了,原野上颤抖的风声也唱着温柔的催眠曲,渐渐没了声息。耳边只有上下飞舞的雪片漫游到目的地时发出的细微的沙沙声……
  突然间有个低低的声音响起来。
  听来像是远方传来的紧促的马蹄声,声音愈来愈近。睡眼惺忪的守门人吃了一惊,慌忙走到窗前,去听外面的动静。没错,是有人骑着快马朝城门奔来,不多时便有个让寒气冻得僵硬的、嘶哑的声音叫门,要进城。城门开了,有个人走进来,他把一匹浑身冒着热气的马牵到一边;递守门人,匆匆说了几句,付了一大笔小费,打消了守门人的顾虑,然后就三步并作两步,穿过孤零零的映着雪光的广场、静寂的小巷和白雪皑皑的街道,向小城的另一头走去。他的脚步没有半分迟疑,显然在这里是轻车熟路。
  小城的那一头立着几处小小的房子,紧紧挨在一起,仿佛彼此间需要互相扶持。每幢房子都朴实无华、毫不起眼,烟熏火燎又歪歪斜斜,都一直悄然无息地隐没在幽深的小巷。它们仿佛从未见识过欢歌笑语的富贵繁华,仿佛笙歌燕舞的狂欢从未将那些模糊不清、隐而不见的窗子震得嗡嗡作响,而明亮的阳光从未在窗玻璃上映出耀眼的金光。这些房子,像怕见生人的胆怯的孩子,孤独地挤在一处,挤在犹太人狭小的城区里。这位陌生人在一所最大的,相对来说最漂亮的房子前停下脚步。这是这群犹太人中最富有的人的房子,也用来作教堂。透过合拢的窗帘的缝隙,露出一丝明亮的灯光,从灯火通明的房间里传出圣咏声。这是在庆祝哈努卡节注,仪式进行得肃穆平和。哈努卡节是欢庆的节日,是玛喀比家族注赢得胜利的节日,这个日子使这个遭到驱逐、受到命运奴役的民族起自己曾经拥有过的巨大力量,这是难得的几个赋予他们法则与生命、令人愉快的日子之一。可是,圣歌听起来很是忧伤,充满着憧憬,声音里蕴含着金属的光泽,让千百颗滚落的泪滴腐蚀得锈迹斑斑。歌声像一首绝望的哀歌飘向寂寥的小巷,渐渐消散……
  陌生人在房前静静地站了一会儿,浮想联翩。大滴大滴的泪珠涌出来,在喉咙里哽咽着。他不禁随着众人唱起那古老而神圣的曲子,这些曲子是从内心深处流出来的,深深的敬畏充溢着他全部心灵。
  然后,他抖擞了一下精神,迟疑着走到紧锁的门前。他猛地拍了一下门,震得门颤巍巍嗡嗡响。
  颤动传遍整幢房子……
  楼上的歌声戛然而止,就像随着一个约定俗成的手势同时停了下来。每张脸都变得煞白,大家茫然地你望望我,我望望你。节日的喜庆气氛刹那间荡然无存,对犹大·玛喀比注——他们精神上崇拜的偶像——的战无不胜的威力的幻想破灭了。他们眼前浮现的犹太人辉煌灿烂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他们又是孤独无助的、浑身颤抖的、可怜的犹太人了。现实重新复苏了。
  可怕的静寂。祈祷书从领读祈祷文人发抖的手中掉下来。苍白的嘴唇变得不听使唤。一种令人窒息的气氛在房间中弥漫开来,用铁拳扼住每个人的喉咙。——
  他们也许清楚,是为什么。
  一个可怕的词向他们袭来,一个闻所未闻的新词,其血淋淋的意义他们不得不在自己民族身上去体会。鞭笞派注的信徒已在德国出现,他们狂热地崇信上帝,在疯狂地纵欲和心醉神迷时,用皮鞭抽打自己的肉体。他们酩酊大醉,丧心病狂,和折磨着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妄想以暴力剥夺犹太人神圣的守护神和世代相传的古老信仰,而这正是犹太人最大的恐惧所在。——被驱逐,被殴打,被掠夺,当牛做马,这一切犹太人都以一种盲目的、听天由命的隐忍承受着。人人都经历过,夜深入静时的杀人放火和洗劫一空,每当他们回想起那种日子,便会不寒而栗。
  几天前刚刚风闻,迄今只闻名未谋面的鞭笞派一伙信徒,奔他们这里来,而且离得不远了。莫非已经到了?
  可怕的恐惧攫住了每一个人,人们屏住呼吸。他们眼中已经看到,杀人成性的乌合之众扬着醉醺醺的脸,放肆地闯进屋里,手中持着熊熊燃烧的火把;耳边已经响起,刽子手发泄兽欲时女人们被窒息的呼救声;他们已经感觉到强盗们的武器发出的凛凛寒光。一切都像梦,如此清晰和生动。——

  陌生人了听楼上的动静,见没人来开门放他进去,就又拍了下门,又一次震得静寂、茫然的房子嗡嗡作响,颤动不已。——
  这时,房子的主人一一领念祈祷文的人,他凭着颏下飘垂的花白胡须和一大把年纪,拥有着族长的威望一一最先稳住情绪,他轻轻嘀咕了一句:“听天由命吧。”随后俯身对孙女——一个溧亮的姑娘,满脸惶恐,像一只面对狩猎者大眼睛里充满哀求的狍子——说道:“勒亚,看看外面是谁!”
  所有的目光都投向姑娘,盯着她的表情,姑娘迈着怯怯的步子,向窗口走去,用苍白的手指哆哆嗦嗦地拉开窗帘。接着便是一声喊叫,这是发自灵魂深处的喊叫:“谢天谢地,只有一个人。’’
  “谢天谢地”,众人纷纷说着,听来像是轻舒一口气的叹息。这时人们那让可怕的梦魇压得麻木的四肢,又能动弹了。大家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有的在默默祷告,有的则半是惊恐,半是狐疑地议论着那位就要进门的不速之客。
  整个房间散发着一股令人压抑的湿热气味儿。这么多人聚在一处,大家本来围坐在饭菜丰盛的桌边,桌上摆着圣诞夜的标志及象征——七枝灯台——支支蜡烛透过缕缕青烟发着黯淡的光。女人们身着挂满饰物的节日盛装,男人们则在一领飘拂的长袍外佩戴上白色的祈祷披巾。狭小的房间里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气氛,这是惟有真正的虔诚之心才能造成的氛围。
  这时陌生人已迈着急促的脚步踏上楼来,走进屋里。
  与此同时,一阵可怕的、凛冽的寒风从敞开的门袭入温暖的房间。刺骨的寒冷随着夹雪的风卷进来,冻得众人不禁打个冷战。风吹熄了烛台上摇曳的烛光,只剩一只蜡烛还在顽强地挣扎。屋子猛地笼罩在一片沉闷的暗淡里,仿佛寒夜从四壁骤然降临。舒适与宁静刹那间风流云散,每个人都从圣烛熄灭中预感到,这是不祥之兆,这个迷信的念头重又使众人不寒而栗。但没有谁敢开口说话。一
  门边站着一位身材高大、长着黑胡须的男人,至多不过三十岁,他迅速脱去身上为御寒裹得严严实实的围巾和床单。当他的面容在飘忽不定的最后一点微弱的烛光中变得清晰起来,勒亚向他奔过去,拥住了他。
  这是约祖亚,勒亚邻城的未婚夫。
  其余的人也热情地迎上去,围住他,高兴地同他寒暄。但没过多久人们就不吱声了,因为约祖亚表情严肃、一脸悲伤地避开未婚妻,他的额头因沉重的伤心事布满累累皱纹。大家不安地盯着他,他却千头万绪,无从说起。于是他一把抓住身边人的手,轻启双唇,道出那个沉甸甸的谜:
  “鞭笞派的人来过了吗?”
  齐刷刷投向他的探寻的目光呆住了,他觉得出,握着的那双手的脉搏突然停止了跳动。领念祈祷文的长者哆哆嗦嗦地抓住沉沉的饭桌,桌上的玻璃杯叮叮当当,轻轻地发出一连贯颤音。恐惧又一次攫住绝望的心灵,将最后一滴血从盯着使者的惊愕而憔悴的脸上挤走。
  最后一点烛光跳了跳,熄灭了……
  只有吊灯那惨淡的光还在照着这些茫然、绝望的人,约祖亚的那句话像道闪电击中了他们。
  有人在咕哝那句听天由命、万念俱灰的话:“这是天意。”
  而其余人还没醒过神来。
  约祖亚着往下说,他很激动,语气断断续续,好像他自己也不想听清说出的话。
  “他们来了——有好几一一百人。——很多人跟着他们。——他们双手沾满了鲜血——他们杀了成千上万的人——我们东边、所有的人。——他们去过我们那个城了……”
  他的话让一声女人的尖叫打断,尖叫也难以止住滚滚而落的泪水。一个女人,还很年轻,新婚不久,向他奔过去。
  “您在哪里?!——我父母呢?我兄妹呢?他们出事了?”
  他冲她低下头,声音在抽泣。轻轻地,像是在安慰,对她:“他们再也看不到人类的苦难了。”
  又是一片静寂,绝对的静寂……对死亡的恐惧这个可怕的幽灵置身于他们中间,使他们颤抖……他们中谁都有亲人在那个城里丧生。
  这时,族长开始断断续续地唱起古老而庄严的安魂曲,泪水流淌在他银色的胡须里,沙哑的声音不听使唤。众人随着唱起来,他们自己并不知道自己在唱,他们只是机械地跟着哼,对歌词和曲子其实一无所知,他们人人都在思念自己的亲人。歌声越来越有力,呼吸越来越深沉,想压抑喷涌而出的情感越越吃力,言语越越混乱,终于人人都陷入茫然无措的疯狂的痛苦之中。无限的痛苦兄弟般地拥抱了所有的人,这种痛苦,言语无法形容。
  沉沉的静寂……
  只是偶尔传来一声压抑不住的低低的抽泣……
  约祖亚那沉重而压抑的声音接着响起来:
  “他们都见上帝去了,一个也没逃出来。只有我自己按照上帝的旨意逃了出来……”

  “谢天谢地”,众人怀着本能的虔诚之心喃喃了一句。这话从这些心如死灰、吓得发抖的人嘴里道出来,听来就像老掉了牙的陈词滥调。
  “我出门去了,回城很晚,犹太城那时已满是烧杀抢掠……没人认得我,我本该逃——但我不由自主地奔向我的住处,去找我的同胞,到那些纷纷倒在挥舞的拳头下的同胞中间去。突然有个人骑马过来打我——他打偏了,在马上晃了几晃。刹那间,求生的欲望——使我们困于哀伤和痛苦的不可名状的枷锁——袭上心头——我一阵冲动,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把那人掀下马去,自己跨上马,冲进一望无垠的原野,冲进沉沉的夜色,向你们奔来。我骑了一天一夜。”
  他停了半晌。接着口气坚决地说:“不用多说了!先看看,咱们怎么办?”
  众人异口同声:
  “逃走!”——“我们只能逃走!”——“逃到波兰去!”
  这是大家知道的惟一出路,这是用滥了的、不太光彩却又无法替代的弱者反抗强者的斗争方式。谁也想不到抗争。犹太人该起而奋争或是为自己辩护?这在他们眼中显得滑稽可笑、不可理喻,他们身处的时代久已不是玛喀比的时代,而是昔日埃及的犹太人曾面临的奴役时代,先辈们给这个民族烙上了软弱及奴性这永久的印记.这烙印千百年时间的潮水无法冲刷掉。
  逃跑吧j
  有人试探性地提出,也许可以求助于公民保护权,得到的回应却是一阵冷笑。受奴役者将自己的幸与不幸不是归因于自身,便是归因于上帝,对第三者不再抱任何奢望。
  于是人们开始讨论细节问题。这些男人原本将聚敛钱财视为生活的惟一目的,他们,幸福和权力是在财富中达到顶峰的。此刻却达成共识:为了快些逃走,不必斤斤计较。即便是亏本,也要把所有家当变卖,折成现金。要设法搞到车辆、马匹和御寒的必需品。对死亡的恐惧使民族固有的特性片刻间土崩瓦解。同样,众人也将各自的个性熔铸成惟一的愿望。每张苍白、倦怠的脸上都流露着同一个念头。
  当晨曦洒满大地时,一切都已谈妥,决定下来。
  这个曾经周游世界、习惯于迁徙的民族,顺应了目前形势的沉重逼迫,最终的决定作出后重又响起祈祷的喃喃声。
  每个人都在尽自己的那份职责。
  雪花在光洁的街道上筑起高高的壁垒,在它的浅吟低唱声中,些许叹息声逝去了……
  随着逃亡者最后一辆车驶出城,巨大的城门隆隆地关上了
  天上的月光虽然微弱暗淡,却映得无数飘飞的雪花泛起晶莹的银光,雪花不是躲进衣襟里,便是绕着喘粗气的马鼻子亮晶晶地上下飞舞,还要惹得那吃力地从厚厚的积雪中犁出道路的车轮吱呀作响。
  车子里传出窃窃私语。女人们在哀怨地悄声诉说各自想家的心情,故乡的小城仍清晰而自信地浮现在她们眼前;孩子们清脆的童音在东问西问,刨根究底,渐渐地他们不吱声了,变得怪僻起来,最终只剩下均匀的呼吸声;男人们声音洪亮,正忧心忡忡地计议未来,喃喃地祈祷,他们的声音淹没了孩子们悦耳的童音。所有人都紧紧拥在一起,因为他们意识到彼此的处境休戚相关,也因为对寒冷本能的恐惧。寒气卷着冰冷的气息不漏过一点点缝隙,钻入车内,车夫的手冻僵了。
  第一辆车停下来了。
  其他的车也随着停下来。人们光着头从游动的帐篷里探出去,看停车的究竟。族长在前面下了车,于是大家纷纷下车,他们明白为什么停了下来。
  他们离城还不远;透过纷纷扬扬的白雪,仍依稀可见塔楼像只威胁的手,从辽阔的平原上伸出来,塔尖闪动着一丝微光,恍若手上的戒指的宝石在熠熠发光。
  这里白茫茫一片,平滑如镜,颇似结了冰的海面。只是标界树偶尔标示出几处均匀的、小小的突起。那下面是他们的亲人,他们被驱逐到这里,寂寥孤独有如整个民族,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寻到了安宁的永恒之床。
  沉沉的静寂,打破这静寂的只有轻轻的啜泣声。
  热泪从饱经风霜的、冻僵的脸上滚落下,在雪中凝结成亮闪闪的冰滴。
  当他们看到这静默的、深深的安宁,对死亡的所有恐惧逝去了,淡忘了。每个人心中都猛然间涌起一种浸满泪水的、野性的无限渴望,渴望与亲人一道,永远静静地安息在这个“美好的地方”。这白色的被下,安睡着多少童年往事,多少神圣的回忆,多少幸福快乐,他们永远不会再有这么美妙的时光了。每个人都深知这一点,每个人都渴望去这“美好的地方”。
  但启程的时间到了,不容耽搁。
  他们重又爬进车里,紧紧挤在一起,在车外他们并没觉得寒气刺骨,如今严寒又一次潜入他们的身子,冻得他们哆哆嗦嗦,牙齿格格打战。他们的目光隐在车厢的昏暗里,流露出不可名状的恐惧和无边无际的痛苦……马车在雪地里向前犁着宽宽的沟壑,众人的思绪却一路退回去,退回到他们渴望的地方,那“美好的地方”。

  过子夜了。车子离小城越来越远,置身于广袤的平原上,平原沐浴在月光里,让晶莹的雪光罩上了一层飘垂的轻纱。强壮的马匹艰难地趟过厚厚的积雪,雪黏黏地沾在车轮上,车子晃晃悠悠,走得缓慢,几乎觉不出在向前移动,仿佛随时都有可能停下来。
  寒冷变得愈加凛冽,像冰冷的利刃切割着人的肢体,大家已经不太会动弹了。强劲的风也渐渐苏醒过来,唱起粗野的歌,刮得车子哗啦啦响。风像一只伸向蒙难者的贪婪的手,使劲撕扯着帐篷顶,帐篷抖动个不停,人们只好用不听使唤的手紧紧攥着,免得让风吹跑。
  风的歌声越来越大,吞噬了男人们祈祷着的低语声,他们冻得麻木的嘴唇每吐一个字都异常艰难。风的尖利呼啸隐没了茫然无措、对未来充满恐惧的女人们的抽泣声,也隐没了孩子们淘气的哭声,寒冷使孩子们忘却了旅途的疲倦。
  车轮叹息着碾过雪地。
  最后一辆车上,勒亚紧紧依偎着未婚夫,他在以悲哀、单调的语气讲述着那场巨大的灾难。他那有力的臂膀紧紧搂住勒亚少女般娇小的身躯,仿佛要保护她,不让她挨冻,不让她痛苦。勒亚感激地望着他,温馨的情话静静地流淌在杂乱的哀怨声和风声中,使两人忘却了死亡与危险……
  车子猛地颠簸了一下,众人摇晃起来。
  车子停下来了。
  透过呼啸的狂风,从前面的车上隐隐传高嗓门的说话声,挥鞭子声和说个不停的急切的嘀咕声。大家下了车,顶着凛冽的风匆匆向前奔去,有匹马倒了,连带着把另一匹马也拽倒了。男人们围着马,想援一把手,却使不上劲,因为风把他们吹得就像弱不禁风的稻草人,翻卷的雪花弄得他们眼花缭乱,手也冻僵了,没有一点力气,十个手指头就像并排立着的木桩。向远处望去,没有人烟,只有白茫茫的一片平原怀着对自身浩瀚无垠的自负,隐没在雪色的点点微光之中,而狂风将他们的呼喊漫不经心地吞噬掉。
  人们清醒了,他们再一次悲哀而全面地意识到自己目前的处境。死神以可怖的新形象卷土重来,他们无助地站在一起,面对不可抗争、不可战胜的自然之力,面对严寒的难以抵御的利刃,他们不知所措。
  狂风在他们耳边一遍遍地尖叫着:你必须死在这里——,死在这里一
  他们心中对死亡的恐惧变成了心如死灰、无望的顺从。
  没有人大声说出这个想法,但众人的心思是一样的。他们尽量挪动僵硬的身体,笨拙地爬进车里,紧紧地靠在一起,等待死亡。
  他们不再奢望有人来救他们。
  他们依偎在一起,每个人都和自己最亲的人依偎着,为了能够死在一起。车外的狂风,他们永远的伴侣,在唱着一首死亡之歌,雪花围着车马筑起一具巨大而晶莹的棺椁。
  死神慢慢地临近了。冰冷刺骨的寒气侵入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毛孔,有如一种毒素小心翼翼、又胜券在握地将身体一点一点地蚕食掉……
  时间一分一秒地慢慢逝去,仿佛要让死神有充裕的时间,去完成解脱生命的伟业……沉重而又漫长的时光流逝着,分分秒秒都在将万念俱灰的灵魂引入永恒。
  狂风一边快乐地歌唱,一边放肆地讥笑这出平庸乏味的戏。月亮将银辉漫不经心地洒向生命和死亡。
  最后一辆车上鸦雀无声。有几个人已经死去,别的人则沉浸在幻想的魔力中,幻象使死神不再那么恐怖。所有人都悄无声息,一动不动,只有思绪还在像炙热的闪电翻飞不已……
  约祖亚用冰冷的手指搂着未婚妻。她已经死了,可他浑然不觉……
  他在梦想……
  他和她坐在香气袭人、暖融融的房间里,金烛台上的七根蜡烛烛光闪烁,众人又像昔日一样欢聚一堂。喜庆的气氛映现在笑盈盈的脸上,大家亲热地交谈和祈祷。早已作古的人们涌进门来,包皮括他过世的双亲,可他一点也不惊异。他们温柔地亲吻,说着体己话。身着褪色的传统服装和长袍的犹太人,越聚越多。英雄们也来了,有犹大·玛喀比,还有别的英雄,他们坐下来,聊天,很快活。人越聚越多。房间里挤满了人,他看着眼前的人你来我往,不断变换,而且越变越快,眼睛直发酸,耳朵也让杂乱的喧闹声吵得嗡嗡作响。他的脉搏突突地跳,隆隆地响,变得热了,越越热——
  猛然间一切都沉寂下来,一切都完结了……
  这时太阳升了起来,仍在飘落的雪花像钻石一样亮晶晶的。一夜之间平地而起的宽阔山丘上白雪皑皑,泛着宝石般的光泽。
  这是明媚的阳光,几乎可称是初春的太阳突然照耀大地。的确,春天不再遥远,它会在不久的将来让一切绽出新绿,萌生嫩芽,也会从迷途的、被冻死的可怜的犹太人墓上揭去白色的亚麻布,这些犹太人一辈子都没拥有过春天……
  谢巍译
或许您还会喜欢:
复仇的女神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玛柏儿小姐习惯在下午,看第二份报。每天早上,有两份报送到她家里。如果头一份能准时送到的话,她会在吃早点时读它。送报童很不一定,不是换了个新人,就是临时找人代送。报童对送报的路径,各有各的做法。这也许是送报太单调了的缘故。 [点击阅读]
复活
作者:佚名
章节:136 人气:0
摘要:《马太福音》第十八章第二十一节至第二十二节:“那时彼得进前来,对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么?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马太福音》第七章第三节:“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约翰福音》第八章第七节:“……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点击阅读]
夜半撞车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一1在我即将步入成年那遥远的日子里,一天深夜,我穿过方尖碑广场,向协和广场走去,这时,一辆轿车突然从黑暗中冒了出来。起先,我以为它只是与我擦身而过,而后,我感觉从踝骨到膝盖有一阵剧烈的疼痛。我跌倒在人行道上。不过,我还是能够重新站起身来。在一阵玻璃的碎裂声中,这辆轿车已经一个急拐弯,撞在广场拱廊的一根柱子上。车门打开了,一名女子摇摇晃晃地走了出来。拱廊下,站在大饭店门口的一个人把我们带进大厅。 [点击阅读]
夜城1·永夜之城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私家侦探有着各式各样的外型,只可惜没一个长得像电视明星。有的私家侦专长征信工作,有的则是带着摄影机待在廉价旅馆里抓奸,只有极少数的私家侦探有机会调查扑朔迷离的谋杀案件。有些私家侦探擅长追查某些根本不存在或是不应该存在的东西。至于我,我的专长是找东西。有时候我希望自己找不出那些东西,不过既然干了这行就别想太多了。当时我门上招牌写的是泰勒侦探社。我就是泰勒,一个又高又黑又不特别英俊的男人。 [点击阅读]
夜城2·天使战争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圣犹大教堂是夜城唯一的教堂,我只有在生意需要的时候才会去。这间教堂距离到处都有敬神场所的上帝之街很远,独自耸立在一个极为安静的角落里,远离夜城一切华丽亮眼的霓虹。这是间不打广告的教堂,一间毫不在意路过的人们愿不愿意进入的教堂。它只是默默地待在原地,以防任何不时之需。圣犹大教堂以迷途圣人之名而建,是一幢非常非常古老的建筑,甚至可能比基督教本身还要古老。 [点击阅读]
夜城3·夜莺的叹息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夜城里任何形式的能量都有,不过想要在这里成为电力供货商的话,不但需要稳定的能量,还得要不受外界干扰才行。不管怎样,夜城中形形色色的霓虹灯光总是得要有电才能运作。身为一座大城市中的小城市,夜城拥有许多能量来源,包皮括某些不合法甚至不自然的能量,比方说活人血祭、囚禁神祇、折磨理智,甚至是吸收了能量力场的小型黑洞。还有一些十分浩瀚恐怖、诡异奇特的能量来源,以人类心智无法承受的方式运作。 [点击阅读]
夜城5·错过的旅途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夜城老是给人一种时间不够的感觉。你可以在这里买到所有东西,但就是买不到时间。由于我有许多事情要办,又有许多敌人在身后追赶,所以只好急急忙忙地穿梭在夜城的街道之间。我很惊讶地发现来来往往的人潮都跟我保持一种比平常还要遥远的距离,看来若非我母亲的身分已经流传开来,就是大家都听说了当权者公开悬赏我的项上人头。为了避免卷入无妄之灾,于是众人纷纷及早走避。 [点击阅读]
夜城6·毒蛇的利齿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伦敦中心附近藏有一个可怕的秘密,有如毒蛇缠绕在其中:夜城。一个黑暗堕落的地方,一个大城市中的小城市,一个太阳从未照耀也永远不会照耀的所在。你可以在夜城中找到诸神、怪物,以及来自地底深处的灵体,如果他们没有先找上门来的话。欢愉与恐惧永远都在打折,不但价格低廉,也不会在橱柜中陈列太久。我是个在夜城出生的人,而打从三十几年前出生的那天开始,就不断有人想要置我于死地。我名叫约翰·泰勒,职业是私家侦探。 [点击阅读]
夜城7·地狱债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夜城,黑暗而又神秘的领域,位于伦敦市内。不论是诸神与怪物,还是人类与生灵,都会为了许多私密的理由来到这个病态的魔法境地,追求其他地方无法提供的梦想与梦魇。这里的一切都有标价,商品不会太过陈旧。想要召唤恶魔或是跟天使做爱?出卖自己的灵魂,或是别人的灵魂?想将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或是纯粹只是变得大不相同?夜城随时敞开双臂,面带微笑地等着满足你的需求。 [点击阅读]
夜行观览车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观览车,意指“摩天轮”。兴建期间,附近高级公寓发生惊人命案这群斜坡上的住户,都衷心期待摩天轮落成后,明天会更加闪耀……01晚上七点四十分——事情为什么会演变成这样呢?远藤真弓眼前的少女名叫彩花,这名字是她取的。少女一面高声嘶喊,一面挥手把书桌上的东西不分青红皂白全扫落到地上。不对,手机、大头贴小册之类她喜欢的东西部避开了。 [点击阅读]
夜访吸血鬼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代序姜秋霞安妮·赖斯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她1941年出生在美国新奥尔良,1961年与诗人斯坦·赖斯结为伉俪,1964年获旧金山州立大学学士学位,1971年获加州大学硕士学位。她在成名之前做过多种工作:女招待、厨师、引座员等等,经历十分丰富,为她的写作奠定了充实的基础。 [点击阅读]
大西洋底来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100 人气:0
摘要:阴云密布,狂风怒号,滔天的大浪冲击着海岸。海草、杂鱼、各种水生物被涌上海滩,在狂风中飘滚、颤动。一道嶙峋的峭壁在海边耸起,俯视着无边无际的滔滔大洋。一条破木船搁浅在岸边,孤零零地忍受着风浪的抽打。船上写着几行日文。孤船的旁边,一条被海浪选到沙滩上的小鲨鱼,发出刺耳的哀叫。在任暴的风浪里,野生的海带漂忽不走,有些在海浪里起伏深沉,有些被刮到海滩上,任凭酷热的蒸腾。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