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纯真年代 - 第32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在杜伊勒利宫的宫廷里,”西勒顿先生面带怀旧的笑容说,“这种事情是很公开的。”
  地点是麦迪逊大街范德卢顿家黑胡桃木的餐厅,时间是阿切尔参观艺术馆的翌日傍晚。范德卢顿先生与太太从斯库特克利夫回城小住几日,他们是在宣告博福特破产消息时慌忙逃到那儿去的。听说这一悲惨事件使社交界陷入一片混乱,这使得他们俩在城里露面显得越发重要。事态又到了十分关键的时刻,正如阿切尔太太说的,到歌剧院露露面、甚至打开他们家的大门,是他们“对社交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亲爱的露易莎,让莱姆尔·斯特拉瑟斯太太那样的人以为她们可以取代里吉纳,这绝对不行。那些新人正是利用这种时机闯进来,取得立足之地的。斯特拉瑟斯太太初到纽约的那年冬天,正是由于水痘的流行,才让那些已婚男人趁妻子呆在育儿室的机会溜到她家里去的。路易莎,你和亲爱的亨利一定要像以往那样担当中流砥柱啊。”
  范德卢顿先生与太太对这样的召唤总不能充耳不闻,于是他们勉强却很勇敢地回到了城里,重开门庭,并发出请柬要举办两场宴会和一场晚会。
  这天晚上,他们邀请了西勒顿·杰克逊、阿切尔太太、纽兰和妻子一起去歌剧院,去听今年冬天首场演出的《浮士德》。在范德卢顿的屋檐下事事少不了客套,尽管只有4位客人,就餐也在7点钟准时开始,所以一道道菜肴有条不紊地用过之后,绅士们还可以安下心来抽一支雪茄。
  阿切尔自昨晚还没见过妻子的面。他一早就去了事务所,埋头于累积下的一堆业务琐事,下午一位上司又意外地召见了他。所以他回到家已经很晚了,梅已经提前去了范德卢顿家,并把马车打发了回来。
  此刻,隔着斯库特克利夫的石榴花和一大堆菜盘,她给他的印象是苍白与疲倦,不过她那双眼睛依然很亮,讲话时有点儿过分活跃。
  引出西勒顿·杰克逊得意的典故的是女主人提出的话题(阿切尔猜想她并非无意)。博福特的破产,或者说博福特破产后的态度,依然是客厅伦理学家卓有成效的话题,在对其进行彻底调查与谴责之后,范德卢顿太太国不转睛地注视着梅·阿切尔。
  “亲爱的,我听人说的这件事能是真的吗?据说有人曾看到你外婆明戈特的马车停在博福特太太的大门口。”引人注意的是,她不再用教名称呼那位犯了众怒的夫人了。
  梅的脸上泛起了红晕,阿切尔太太急忙插言说:“假如是真的,我相信明戈特太太也不知其事。”
  “啊,你认为——?”范德卢顿太太打住话头,叹了口气,瞥了丈夫一眼。
  “恐怕是,”范德卢顿先生说,“奥兰斯卡夫人的善心,可能促使她唐突地去看望了博福特太太。”
  “或者说是她对特殊人物的兴趣,”阿切尔太太语气冷淡地说,同时傻乎乎地用眼睛紧盯着儿子。
  “我很遗憾这种事与奥兰斯卡夫人联系在一起,”范德卢顿太太说。阿切尔太太咕哝道:“啊,亲爱的——而且是你在斯库特克利夫接待了她两次之后!”
  杰克逊先生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抓住机会,提出了他得意的典故。
  “在杜伊勒利宫,”他重复道,发现大伙都把期待的目光转向了他,“对某些问题的规范是很不严格的;假若你问到莫尼①的钱是哪儿来的——或者谁为宫里的美人付债……”
  ①莫尼(1811—1865)法国贵族与政治家,曾任内务大臣。
  “亲爱的西勒顿,”阿切尔太太说,“我希望你不是在建议我们也接受这种规范吧?”
  “我决不会建议的,”杰克逊先生冷静地回答道。“不过奥兰斯卡夫人在国外所受的教养可能使她不太讲究——”

  “唉,”两位年长的夫人叹了口气。
  “尽管如此,也不该将她祖母的马车停在一个赖债的家伙门口呀!”范德卢顿先生反对说。阿切尔猜测他可能是想起了他送到23街那座小房子里的那几篮子康乃馨,并因此而愤愤然。
  “那是当然,我一直说她看问题跟别人两样,”阿切尔太太总结说。
  一片红润涌上梅的额头,她看着桌子对面的丈夫,贸然地说:“我敢肯定,埃伦原本是出于好心。”
  “轻率的人经常是出于好心的,”阿切尔太太说,仿佛这也很难为其开脱。范德卢顿太太低声说:“她若是能找个人商量一下——”
  “咳,她从来不会找人商量的!”阿切尔太太应声说。
  这时候,范德卢顿先生瞥了妻子一眼,后者朝阿切尔太太略一欠身,接着三位女士便拖着熠熠闪光的裙裾,一溜烟儿似的从门口出去了。绅士们则安心地抽起雪茄。范德卢顿先生供应的是晚上听歌剧吸的短雪茄,不过品味极佳,以致客人们动身时都为主人的恪守时间而感到惋惜。
  第一幕结束后,阿切尔摆脱开同伴,朝俱乐部包皮厢的后面走去。从那儿,越过姓奇弗斯、明戈特、拉什沃斯的许多人的肩膀,他注视着两年前与埃伦·奥兰斯卡第一次见面那天晚上他看到的场景。他有意无意地盼望她会再出现在老明戈特太太的包皮厢里,但包皮厢里空无一人。他坐着一动不动,两眼紧盯着那个包皮厢,直到尼尔森夫人纯正的女高音突然迸发出“呣啊嘛——哝——呣啊嘛……”
  阿切尔转向舞台,上面硕大的玫瑰花与三色董的熟悉布景中,同一位无辜的高大金发女郎正屈服于同一位矮小的棕发引诱者。
  他的目光扫视了一个U字形,落到梅就坐的地方。她夹在两位老夫人中间,跟两年前那个晚上很相似。当时,她坐在洛弗尔·明戈特与她那位刚到的“外国”表姐中间。那天晚上她穿的是一身白衣服,阿切尔刚才没注意她穿的什么,这会儿才看出她穿的是那身带老式花边的蓝白缎子婚礼服。
  按钮约的老风俗,新娘在婚后头一两年内穿这身贵重的衣服。据他所知,他母亲一直把自己那身婚服包皮在绵纸里保存着,指望有朝一日让詹尼穿。可是可怜的詹尼眼看已到了穿珠灰色府绸的年纪,且已不适合做伴娘了。
  阿切尔忽然想到,自从他们从欧洲回来后,梅一直很少穿她的新娘缎服。现在意外地见她穿在身上,他不由得将她的外貌与两年前他怀着幸福的憧憬观察的那位姑娘做了一番比较。
  虽然梅那女神般的体态早就预示她的轮廓会像现在这样略嫌粗大,但她昂首挺身的运动员风采及一脸小姑娘似的坦城却依然如故。若不是阿切尔近来注意到的那一丝倦怠,她简直跟订婚那大晚上侍弄那束铃兰的那位姑娘一模一样。这一事实似乎格外引起他的同情,她的单纯就像小孩子信赖的拥抱那样感人至深。接着,他记起了隐伏于她的漠然与沉静中的激昂慷慨,回想起当他力劝她在博福特家舞会上宣布他们的订婚消息时她那理解的目光;他仿佛又听到了她在教区花园里说过的那番话:“我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对另一个人的不——不公平上。”他抑制不住地产生了一种渴望:想对她说出真相,以便仰仗她的宽宏大量,请求得到他一度拒绝过的自由。
  纽兰·阿切尔是个善于自我克制的沉稳青年,遵循一个狭小社会阶层的行为准则几乎已经成了他的第二天性。对于任何哗众取宠的行为,对于任何范德卢顿先生与俱乐部包皮厢里的人们指责为粗鲁的行为,他都深恶痛绝。但忽然间,他忘记了俱乐部包皮厢,忘记了范德卢顿先生,以及长期将他包皮围在习惯庇护中的一切。他穿过剧场后面半圆形的过道,打开范德卢顿太太包皮厢的门,仿佛那原是一道通往未知世界的门一样。

  “呣阿麻!”得意洋洋的玛格丽特正用颤音尖声唱着。阿切尔一进去,包皮厢里的人全都惊讶地抬起头来看他:他已经违背了他那个圈子的一条规则——在独唱表演期间是不准进入包皮厢的。
  他悄悄从范德卢顿先生与西勒顿先生中间走过去,探身俯于妻子上方。
  “我头痛得厉害。别对任何人讲,跟我回家好吗?”他悄声说。
  梅理解地看了他一眼,只见她悄声告诉了她母亲,后者同情地点了点头,接着她又嗫嚅着向范德卢顿太太表示了歉意,便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这时正值玛格丽特落进浮士德的怀抱。当阿切尔帮她穿外衣时,他注意到两位老夫人相互交换了个意味深长的微笑。
  他们乘车离开,梅怯生生地把手放在他的手上。“你不舒服,我心里很难过。怕是他们在事务所又让你劳累过度了吧。”
  “不——不是那么回事。我把窗打开行吗?”他不知所措地说,一面落下他那边的窗玻璃。他坐在那儿,眼睛盯着窗外的街道,觉得妻子在身边就像在默默地对他监视、审讯一样,便用眼睛紧紧盯着一座座路过的房子。到了家门口,她在马车的阶蹬上被裙子绊了一下,倒在他身上。
  “你没受伤吧?”他问道,并用胳膊扶稳她。
  “没有;可是我可怜的衣服——瞧我把它撕坏了!”她大声说,弯身提起被泥土弄脏的那一面,跟着他跨上台阶进了门厅。仆人们没想到他们这么早回来,上面平台上只有一盏微弱的煤气灯。
  阿切尔上楼捻亮了灯,并用火柴点着图书室壁炉台两侧的煤气灯嘴。窗帘都拉上了,屋子里暖融融的温馨气氛深深触动了他,使他觉得好像在执行一项难于启齿的任务时遇上了熟人一样。
  他注意到妻子脸色十分苍白,问她是否需要他弄点儿白兰地来。
  “噢,不用,”她说着一阵脸红,脱下了外套。“你赶紧上床不好吗?”她又说。这时他打开桌上一个银匣子,取出一支香烟。
  阿切尔丢下烟,走到他平时坐的炉火旁边。
  “不用,我的头痛得没那么厉害。”他停顿了一下又说:“我有件事想说一说,一件重要的事——我必须立即告诉你。”
  她已坐在扶手椅里,听他一说,抬起头来。“是吗,亲爱的?”她应声道,声音那么温柔,她对他的开场白见怪不怪的态度倒使他感到奇怪了。
  “梅——”他开口道。他站在离她的椅于几英尺之外,对面看着她,仿佛他们之间这点距离是不可逾越的深渊似的。他的话音在这种舒适安静的气氛中听起来有点怪异,他又重复地说:“有件事情我必须告诉你……关于我自己……”
  她沉静地坐着,一动不动,眼睛都没眨一下。她的脸色仍然非常苍白,但表情却出奇地平静,那平静仿佛来源于内心一种神秘的力量。
  阿切尔压住了涌到嘴边的那种自责的套语,他决心直截了当地把事情说开,不做徒劳的自责或辩解。
  “奥兰斯卡夫人——”他说道,但妻子一听这个名字便举起一只手,好像让他住口似的。这样一来,煤气灯光便照射在她那枚结婚戒指的金面上。
  “咳,今晚我们干吗要谈论埃伦呢?”她略显厌烦地绷着脸问道。
  “因为我早就该讲了。”
  她脸色依然很平静。“真有必要吗,亲爱的?我知道有时我对她不够公正——也许我们都不公正。无疑你比我更理解她:你一直对她很好。不过,既然都已经过去了,还有什么关系呢?”

  阿切尔惶惑地看着她。束缚着自己的那种虚幻感觉难道已传染给他妻子了吗?
  “都过去了——你这话什么意思?”他含糊不清地结巴着说。
  梅仍然用坦率的目光看着他。“怎么——因为她很快就回欧洲了;因为外婆赞成她、理解她,而且已经安排好让她不依赖她丈夫而独立——”
  她突然住了口,阿切尔用一只抖动的手抓住壁炉架的一角,借以支撑住自己,并徒然地想对混乱的思绪进行同样的控制。
  “我以为,”他听见妻子那平静的声音继续说,“你今天傍晚留在办公室是进行事务性准备呢。我想,事情是今天上午决定的。”在他茫然的注视下,她低垂下眼睛,脸上又掠过一片难以捉摸的红晕。
  他觉得自己的目光一定是令人无法忍受,于是转过身去,将双肘支在壁炉台上,捂住了脸。有什么东西在他耳朵里唿咚唿咚地乱响,他说不清是他血管里血的悸动,还是壁炉上钟表的咔嗒声。
  梅坐在那儿一动未动,也没有讲话,那种表缓缓地走了5分钟。炉格里有一块煤向前滚落下来,他听见她起身把它推了回去。阿切尔终于转过身来面对着她。
  “这不可能,”他大声说。
  “不可能——?”
  “你怎么知道——刚才你对我讲的事?”
  “昨天我见到埃伦了——我告诉了你我在外婆家见到了她。”
  “她不是那时告诉你的吧?”
  “不是;今天下午我收到她一封信——你想看看吗?”
  他一时张口结舌。她出了房间,旋即又转了回来。
  “我还以为你知道了呢,”她坦然地说。
  她把一张纸放在桌上,阿切尔伸手拿了起来。那封信只有几行字:
  “亲爱的梅,我终于让祖母明白了,我对她的看望只能是一次看望而已。她一向都是这么善良、这么宽宏大量。她现在看清了,假如我回欧洲去,那么我必须自己生活,或者跟可怜的梅多拉姑妈一起,姑妈要跟我一起去。我要赶回华盛顿去打点行装,下星期我们乘船走。我不在的时候你一定要善待祖母——就像你一直对我那样好。埃伦。
  “假如我的朋友有谁想劝我改变主意,请告诉他们那是完全没有用的。”
  阿切尔把信读了两三遍,然后把它扔下,突然放声大笑起来。
  他的笑声把自己吓了一跳,使他想起那天半夜里的情形。当时他对着梅那封宣布婚礼提前的电报高兴得前俯后仰,那种令人不解的样子把詹尼吓了一跳。
  “她干吗要写这些话?”他极力止住笑,问道。
  梅坚定、坦率地回答了他的问题。“我想是因为我们昨天谈论过的一些事情。”
  “什么事。清?”
  “我告诉她,恐怕我过去对她不够公平——不能总是理解她在这儿的处境有多艰难:她一个人呆在这么多陌生的亲戚中间,他们都觉得有批评的权力,但却不总是了解事情的原委。”她停了停又说:“我知道你一直是她可以永远信赖的朋友;我想让她明白,我和你一样——我们的感情是完全一致的。”
  她稍作停顿,似乎等他说话似的,然后又缓缓地说:“她理解我想告诉她这些事的心情,我认为她对一切都很明白。”
  她走到阿切尔跟前,拿起他一只冰冷的手迅速按在自己的面颊上。
  “我的头也痛起来了;晚安,亲爱的。”她说罢朝门的方向转过身去,拖着那件破损、泥污的婚礼服从屋里走了出去。
或许您还会喜欢:
魔都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0
摘要:以文字构筑的人生舞台──久生十兰曲辰先想一下,1902年的时候,《莫格街谋杀案》现世满一甲子,《血字的研究》刚出版十五年,推理小说正处在我们所谓的“光荣时代”;而即便《科学怪人》与H?G?威尔斯的眾多作品早已出现,但科幻(SF)这一个名词,却还要等到十几年后,才会开张营业,正式成为一个可以标识的文类;尽管爱丽丝当时已经追著兔子跑到了几十年, [点击阅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麦田的守望者》简介霍尔顿是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 [点击阅读]
黄色房间的秘密
作者:佚名
章节:87 人气:0
摘要:第一章疑云(1)陈述约瑟夫?胡乐塔贝耶的这段奇妙经历时,我的心情一直都很激动。时至今日,他还在坚决反对我讲出这段仍然留有谜团的不可思议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确实可以称为过去十五年中最为奇妙的悬疑故事。如果不是著名的斯坦森教授最近在晚间杂志《荣誉军团》的一篇文章中提议,我甚至认为大家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件著名的黄色房间案件的全部事实了。 [点击阅读]
黄金假面人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0
摘要:人世间,每隔五十年,或者一百年,要发生一次异常怪的事情。这如同天地异变、大规模战争和瘟疫大流行一样,比人们的恶梦和小说家变的凭空臆想要怪诞得多。人间社会不啻不头庞然巨兽,不知什么时候患上莫名其妙的怪病,脾气会因此变得乖戾反常,不可捉摸。因而,世上往往会突如其来地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关于“黄金面具”的荒唐无稽的风情,兴许可算作这每五十年或者每一百年发生一次的社会疯狂和变态吧。 [点击阅读]
黄金罗盘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这个狂乱的深渊是“自然”的胎盘,恐怕也是坟墓既不是海也不是地,不是风不是火所构成,而是这些元素的纷然杂陈产生了原子,因此必然不断纷争、战乱一直到那万能的创造主把它们用做黑色的材料去建造新世界。那时那深思熟虑的魔王站在地狱的岸边,向那狂乱的深渊观看了一会儿,思虑前去的航程。——约翰?米尔顿《失乐园》第二卷朱维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11月第一版。 [点击阅读]
黑书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不要引用题词,它们只会扼杀作品中的神秘!——阿德利尽管扼杀神秘,杀死倡导神秘的假先知!——巴赫替如梦在甜蜜而温暖的黑暗中趴着熟睡,背上盖一条蓝格子棉被,棉被凹凸不平地铺满整张床,形成阴暗的山谷和柔软的蓝色山丘。冬日清晨最早的声响穿透了房间:间歇驶过的轮车和老旧公车;与糕饼师傅合伙的豆奶师傅,把他的铜罐往人行道上猛敲;共乘小巴站牌前的尖锐哨音。铅灰色的冬日晨光从深蓝色的窗帘渗入房里。 [点击阅读]
黑暗塔之三:荒原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荒原》是长篇小说《黑暗塔》的第三部。这部长篇小说的灵感来自于,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依赖于罗伯特·布朗宁的叙事长诗《去黑暗塔的罗兰少爷归来》。第一部小说《枪侠》说的是罗兰,这个已经“转换”的世界里惟一幸存的枪侠,如何一路追踪并最终赶上了黑衣人,那个名叫沃特的魔法师。当中世界尚未分裂之前,沃特曾虚伪地与罗兰的父亲交好。 [点击阅读]
黑暗塔之二:三张牌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三张牌》是长篇小说《黑暗塔》的第二部。《黑暗塔》的故事灵感在某种程度上来自罗伯特·勃朗宁的叙事诗《去黑暗塔的罗兰少爷归来》(其实这部作品亦受莎士比亚剧作《李尔王》的影响)。《黑暗塔》的第一部《枪侠》,交代了罗兰作为一个“转换”了的世界的最后一名枪侠, [点击阅读]
黑暗塔首曲·枪侠
作者:佚名
章节:68 人气:0
摘要:“对我来说,最佳的效果是读者在阅读我的小说时因心脏病发作而死去。”——斯蒂芬·金金用他那魔鬼般的手指一拨,所有紧绷的心弦都为之轰响,在一阵惊悸又一阵心跳中,带你进入颤栗的深渊……让我们开宗明义:如果还有谁不知道这斯的为何方怪物, [点击阅读]
黑暗的另一半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砍他,”马辛说,“砍他,我要站在这儿看。我要看血流出来。快点,别让我说第二遍。”——乔治·斯达克:《马辛的方式》人们真正的生活开始于不同的时期,这一点和他们原始的肉体相反。泰德·波蒙特是个小男孩,他出生在新泽西州伯根菲尔德市的里杰威,他真正的生活开始于1960年。那年,有两件事在他身上发生。第一件事决定了他的一生,而第二件事却几乎结束了他的一生。那年,泰德·波蒙特十一岁。 [点击阅读]
黑麦奇案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1.今天轮到索玛斯小姐泡茶。索玛斯小姐是资历最浅、效率最差的打字员。她年纪不小了,面孔温驯多虑,像绵羊似的。水还没开,索玛斯小姐就倒水去冲茶叶,可怜她一向搞不清壶水有没有沸腾。她一生有许多烦恼,这也是其中之一。她倒好茶,将茶杯放在每个茶碟上,各加两片软绵绵的甜饼干。 [点击阅读]
鼠疫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0
摘要:用另一种囚禁生活来描绘某一种囚禁生活,用虚构的故事来陈述真事,两者都可取——丹尼尔-笛福①——①丹尼尔-笛福(1660-1731),英国十八世纪名作家,著有《鲁滨孙飘流记》等。故事的题材取自四十年代的某一年在奥兰城发生的一些罕见的事情。以通常的眼光来看,这些不太寻常的事情发生得颇不是地方。乍看起来,奥兰只不过是一座平淡无奇的城市,只不过是法属阿尔及利亚沿海的一个省城而已。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