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城市与狗 - 第一部 第三章 3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迭戈?费雷街第二街区与奥乔兰街交叉的路口旁边有一所住宅,它有两道白墙分别位于这两条街上,每道有一米高、十米长。两道墙的交汇处,有一根电线杆子竖在人行道边。这根杆子加上对面平行的墙壁经常被用作球赛的球门。哪一队抽中签,就使用它;没抽中的就在五十米远的地方,顺着奥乔兰街的方向,把一块石头或一堆毛衣加上别的衣裳放在街边上当球门。整条街道都是球场,球门则只有马路那么宽。他们经常踢足球,也像在特拉萨斯俱乐部的球场上那样穿上球鞋,但故意不把气打得太足,免得足球弹性太大。踢的时候,大家都传低球,距离球门很近的时候才射门,而且不很用力。底线是用粉笔画的,鞋踩球擦,玩上几分钟之后底线就模糊了。于是,为了进球是否有效,常常争得面红耳赤。
  比赛常常是提心吊胆的。有时尽管小心谨慎,但总免不了有个普鲁托之类得意忘形的人,狠命一脚,或用力一顶,足球就飞进场地旁边的院墙里面砸坏花园里的天竺葵。假如球势很猛,砰一声砸在门上或窗户上,事情就麻烦了,因为震坏或打碎玻璃的话,那么就只好把球扔给人家,球员们哄叫一声,撒腿便跑。大家一面跑,普鲁托一面叫:“人家追来了,在后面追咱们呢。”谁也不回头证实一下那话是否确实,但是人人都加快了脚步,并且随声附和地说:“快跑,人家追来了,把警察也叫来了。”就是在这时候,阿尔贝托跑在最前面,由于费力而憋得半死。他连声喊道:“到悬崖下面去!咱们到悬崖下面去!”大家跟在他后面叫着:“对,对,到悬崖下面去!”他听到周围伙伴急促的呼吸声:普鲁托的呼吸像头野兽似的放肆;蒂戈的短促;贝维的听起来越来越远,因为他的速度最慢;埃米略的呼吸均匀,是田径运动员式的,他科学地分配体力,严格地用鼻子吸气,通过口腔呼出;他的旁边是帕科,再过去是索尔毕诺,以及其他人的呼吸,所有这些汇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富有生命力的低沉的交响乐。这种声音围在他身边,鼓舞着他继续加快速度,沿着迭戈?费雷街向科隆街口跑去,从那里向右拐。拐弯的时候,他紧贴着墙根,以便少跑弯路,争取领先。随后跑起来就比较容易了,因为科隆大街是条下坡路,再说,不到一个街区的前方,隐约可见防波堤的红砖,以及与地平线相连的灰色的大海,这说明他们很快就可以到达。街道上的孩子们常常嘲笑阿尔贝托,因为他们一躺在普鲁托家那一小方块草地上,商量游戏计划的时候,他总是急忙建议:“咱们去悬崖吧!”悬崖之行的路途既遥远又困难。他们从科隆大街的尽头翻过砖墙,准备从一小块斜堤上往下爬,大家神情严肃地观察着、试探着犬牙交错的怪石,争论着前进的路线,从上面一一记下通往满布石砾的海滩的途中所存在的障碍。这时,阿尔贝托便成了最热情的军事战略家。他一面不断地观察着峭壁,一面简短地指示前进的路线,模仿着电影里面英雄们的姿态和手势:“先从那块有羽毛的石头上下去,那块石头结实;从那儿只要往下跳一米就行了,不过要多加小心;然后,踩上那几块扁平的黑石头,以后再下去就很容易了。要是走另外一边,那里有青苔,咱们会滑倒。你们看,这条路可以到达咱们以前没到过的那片海滩。”假如有谁提出异议的话(比如埃米略,他有做首领的才干),阿尔贝托便狂热地维护自己的观点,区里的孩子也就分裂成两派。火热的争论燃红了米拉芙洛尔区潮湿的早晨。

  在他们背后,连绵不断的车辆沿着海堤隆隆驶过,偶尔也有乘客把头探出车窗望望他们。如果那个乘客是个孩子,他的眼睛便充满了羡慕的神情。阿尔贝托的看法常常占上风,因为在争论时,他那种固执己见的劲头使其他人感到厌烦。他们慢慢向下爬,任何争执的迹象都消失不见,大家完全沉浸在团结友爱的气氛中,这种精神流露在眼神里、微笑中以及相互鼓励的言谈里。每当某个伙伴克服了一处障碍,或者成功地跳过一个危险的地方时,其余的人就给他喝彩。时间过得慢极了,而且空气也很紧张。随着目的地的逐渐接近,他们也变得越发大胆。他们听到那独特的轰鸣已近在耳边,这种轰鸣,他们常常在夜晚,躺在米拉芙洛尔区的家里听到过,现在这个声音变成了海水与石头的喧嚣。他们的嗅觉器官,也感受到了海盐与洁白的贝壳送来的咸味。不久,他们就到达崖底,这是山岗与海岸之间形成的一片扇形的滩头。他们在那里挤成一团,互相打趣,嘲笑下山时遇到的困难,在一片吵闹声中假装要把对方推进大海。假如上午天气不十分冷,或者下午意外地在铅灰色的天空里露出了温暖的太阳,阿尔贝托便脱掉鞋袜,在别人高声喝彩的鼓舞声中,把长裤卷到膝盖之上,然后跳进水中。他的双脚立刻感触到冰凉的海水和光滑的卵石。接着,他一只手拉住裤管,另一只手则撩起海水向孩子们泼去。这些孩子便你躲在我的背后,我躲在你的背后,避开飞来的冷水,直到一个个都脱掉鞋袜,前来迎战,并且把他弄湿,战斗就宣告正式开始。最后,每个人都湿得一塌糊涂,才回到沙滩,躺倒在石头上,开始讨论起爬山的事来。向上爬既困难又累人。一回到自己那条街,大家就躺在普鲁托家的花园里,吸着从街头商店里买来的总督牌香烟,一面嚼着薄荷香糖,为的是去掉那股烟草的恶臭。

  不玩足球、不爬悬崖、不围着街道赛自行车的时候,他们就去看电影。星期六他们成群结伙地去埃斯塞肖尔电影院或者里卡多?帕尔马电影院看早场,通常都买顶层楼座的票。他们坐在第一排,故意大声喧哗,把点燃的火柴投向池座,扯着喉咙争论着电影里的情节。星期日的情况就不同了。早晨他们都得去米拉芙洛尔区的香柏纳学校做弥撒,只有埃米略和阿尔贝托是到利马城里念书。一般情况下,他们于上午十点在中央公园集合。大家坐在一条长椅上观看进入教堂的人群,要么就跟别的区里的孩子打嘴架。下午去看电影,这一天他们买池座的票,而且衣帽整齐——家里人强迫他们穿硬领衬衫,系上领带,这弄得他们喘不出气来。

  有的男孩不得不陪着自己的妹妹玩,别的孩子就沿着拉尔科大街跟在他们后面,把他们叫做保姆和娇气鬼。这条街上的小姑娘和男孩子一样的多,她们也结成一个紧密的团体,与男性团体剑拔弩张地对峙着。两个团体之间一直存在着针锋相对的斗争。假如他们正聚在一块,看到她们中间有人走来,大家就一拥而上,去拉姑娘的头发,直到把她弄哭为止。他们还嘲笑为保护妹妹而提出抗议的哥哥。这位哥哥则说:“她会告到爸爸那里,爸爸会因为我没有保护她而揍我。”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他们某个人单独露面,姑娘们就会向他做鬼脸,给他安上各种各样的绰号;他呢,只好忍受着侮辱,满脸羞得通红,但是并不加快脚步,以证明自己并不是怕女人的胆小鬼。
  但是五年级的却没有来,大概是军官们进行了干涉。我们以为是他们来了,便连忙从床上跳下来。可是夜间哨兵拦住我们说:“别着急,是警卫部队的士兵。”深更半夜,这些山沟里来的大兵被叫下床,全身披挂,武装到牙齿,站在检阅场上如临大敌。中尉和准尉也是这副样子。
或许您还会喜欢:
拇指一竖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贝瑞福夫妇对坐在早餐桌前,他们和普通的夫妇没什么不同,这时候,全英格兰至少有好几百对像他们这样上了年纪的夫妻正在吃早餐,这一天,也是个很普通的日子——一星期七天之中,至少有五个这样的日子。天空阴沉沉的,看起来像是会下雨,不过谁也没把握。 [点击阅读]
拉贝日记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胡绳60年前,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是日本法西斯在中国所犯严重罪行之一,是中国现代史上极其惨痛的一页。虽然日本当时当权者和以后当权者中的许多人竭力否认有这样的惨案,企图隐瞒事实真相,但事实就是事实,不断有身经这个惨案的人(包括当时的日本军人)提供了揭露惨案真相的材料。最近,江苏人民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共同翻译出版了《拉贝日记》。 [点击阅读]
挪威的森林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0
摘要:编者语我们为什么选择村上春树?不是因为他连获日本文艺界的奖项:也不是因为他的作品高居日本畅销书榜首:更不是因为他的作品掀起年轻一代的抢购热潮,突破四百万部的销量!那么,为什么?答案是:他和他的作品带给我们思想的特异空间,而轻描淡写的日常生活片断唤起的生活气氛令我们有所共鸣。更重要的是他以六十年代的背景道出九十年代,甚至世世代代的年轻心声。 [点击阅读]
推销员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前言阿瑟·米勒,美国剧作家,1915年出生在纽约一个犹太人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个时装商人,他在哈莱姆上小学,布鲁克林上中学,中学毕业以后工作了两年,后来进入密执根大学,大学期间开始戏剧创作,写了4部剧本,并两次获奖。他第一部在百老汇上演的剧作是《鸿运高照的人》(1944),成名作是1947年创作的《全是我的儿子》,作品获当年度的纽约剧评界奖。 [点击阅读]
摆脱危机者的调查书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1明明那是别人说过的话,而且我还记得别人说那些话时的情景;可是,我总觉得那才是发自我灵魂深处的话。不过,既然语言得有两个人参与才能成立,也就不能不说是由于我的存在才成为别人的语言的真正的源泉了。有一回,那位核电站的原工程师,也就是和我相互排斥的那个人,他既想让我听见,却又装做自言自语似地说:“没有比选上救场跑垒员①更令人胆战心惊而又最雄心勃勃的了!那是为业余棒球殉难啊。 [点击阅读]
摩尔弗兰德斯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0
摘要:第1章序近来,世人颇感兴趣于长篇小说和浪漫故事,而对个人经历很难信以为真,以致对此人的真名及其它情况都予以隐瞒;鉴于此,对于后面的文字,读者如何看待均随其所愿。可以认为,笔者在本书中写出了她自身的经历,从一开始她就讲述自己为何认为最好隐瞒自己的真名,对此我们毋须多言。 [点击阅读]
放学后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0
摘要:九月十日,星期二的放学后。头顶上方传来“砰”的一声,我反射动作的抬起头,见到三楼窗户丢出某黑色物体,正好在我的上方,我慌忙避开。黑色物体落在我刚才站的地点后,破碎了。那是天竺葵的盆栽!那时放学后,我走在教室大楼旁时发生的事。不知从何处飘来的钢琴声。我呆然凝视那破碎的陶盆,一瞬,无法理解发生什么事,直到腋下的汗珠沿手臂滴落,我才忽然清醒过来。紧接的瞬间,我拔腿往前跑。 [点击阅读]
数字城堡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丹·布朗(DanBrown)是美国当今最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之一。2003年3月出版的《达·芬奇密码》创造了一个书市奇迹,旋风般地横扫了美国各大畅销书榜,至今全球销量已超过800万册。丹·布朗也凭这部小说而大红大紫。丹·布朗出生于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埃克塞特镇长大,在阿默斯特学院和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度过了大学生涯,毕业之后留在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教授英语。 [点击阅读]
斯塔福特疑案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布尔纳比少校穿上皮靴,扣好围颈的大衣领,在门旁的架子上拿下一盏避风灯,轻轻地打开小平房的正门,从缝隙向外探视。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典型的英国乡村的景色,就象圣诞卡片和旧式情节剧的节目单上所描绘的一样——白雪茫茫,堆银砌玉。四天来整个英格兰一直大雪飞舞。在达尔特莫尔边缘的高地上,积雪深达数英所。全英格兰的户主都在为水管破裂而哀叹。只需个铝管工友(哪怕是个副手)也是人们求之不得的救星了。寒冬是严峻的。 [点击阅读]
斯泰尔斯庄园奇案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曾经轰动一时,在公众中引起强烈兴趣的“斯泰尔斯庄园案”,现在已经有点冷落下来了。然而,由于随之产生的种种流言蜚语广为流传,我的朋友波洛和那一家的人。都要求我把整个故事写出来。我们相信,这将有效地驳倒那些迄今为止仍在流传的耸人听闻的谣言。因此,我决定把我和这一事件有关的一些情况简略地记下来。我是作为伤病员从前线给遣送回家的;在一所令人相当沮丧的疗养院里挨过了几个月之后,总算给了我一个月的病假。 [点击阅读]
新人呵,醒来吧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0
摘要:去国外旅行时,因为工作上的关系,我经常要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每次做这种旅行时,我都像一棵无根之草,在陌生的国度里设法处理可能出现的困难。为此我都要做一点准备,至少可以保持心理平衡。实际上,我不过是在旅行时带上出发前一直在读的一系列丛书,不久我将独自一人生活在异国他乡,可是一读到在东京时读的这些书,胆战心惊、急躁、沉靡的我就会得到鼓舞。 [点击阅读]
新人来自火星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侯维瑞赫-乔-威尔斯与另两位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和阿诺德-贝内持并称为本世纪初英国小说中的现实主义三杰。19世纪中叶,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在狄更斯和萨克雷等大师手中达到了灿烂辉煌的高峰。19世纪末、20纪初英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现实主义小说依然发挥着它的批判作用,从道德、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暴露与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