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 前言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前言
  2001年7月的一个傍晚,办公室里的电话铃声忽然响起。我拿起听筒,自报家门,接着就听到对面有个天真但却执著的声音:“好不容易找到你!好不容易!”她告诉我她叫杨雪,在内蒙古自治区一个小县城给我打电话,然后便对我讲了她的故事,平凡但却深深地触动了我。
  她是一个高中三年级学生,曾经是一个成绩优异、人人喜欢的孩子。三年前,她以全县第一的分数考入现在这所高中,但是接下来发生了一些很不好的事情,让她心绪极坏,成绩一落千丈,于是情绪更坏,如此恶性循环,直到万念俱灰。有一天她走在大街上,漫无目的,还想到死。就在这时,她看到县城的书店,不由自主地走进去。她喜欢书,想看看有没有可看的东西。“我看见了你的《追随智慧》。我站在那里,读了扉页上的四句话,立刻就被吸引了,又读前言,然后忍不住掏出身上所有的钱,把它买下了。”她在电话里面说,“说出来不怕你笑话。我原来是想拿这钱买安眠药的。”那个晚上她没有睡觉,整夜都沉浸在“微软小子”的那些故事里。“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生活。”她决定让自己振作起来,复读高三,“不考上清华大学不罢休”。
  这故事让我有一种感觉,五味俱全。第一个反应是欣慰,我甚至想到,即使这本书只有她一人读过,我就算没有白写。但我知道,我从来没有想要怂恿所有孩子走上天才之路,甚至对于“不考上清华不罢休”这样的想法,我也不能完全赞同。我劝她不一定非上清华大学,说了很多“只要尽力,结果并不重要”之类的话,还告诉她好大学有很多,可她执意不听。这时候我才明白,一本书居然会对读者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连作者本人的阻止都无济于事。
  《追随智慧》这本书是在2000年秋天出版的,里面写了微软亚洲研究院里一群中国人的故事。从那时以来,常常有一些年轻的朋友来找我讨论此书。大多数人都说他们从中受到鼓舞,但是自从接到杨雪的电话,我便隐约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疑问,这疑问又由于我儿子的一席话一下子清晰起来。当时我正在把一大堆关于这本书的评论整理成册,儿子走进来,随手翻了几页,带着几分敬而远之的口吻说起他对“微软小子”的看法:“这些人都是人精,不是人。”
  我对他的话有点好奇。老实说,《追随智慧》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他写的。他那时也是高中学生,酷爱电脑,于是我就希望他能像我见到的“微软小子”一样优秀,还想象他也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计算机科学家。我告诉他,我要写一本他爱看的书。他也的确爱看这本书,看了好几遍。我知道他对书里的人物已了如指掌,于是怂恿他继续说出自己的想法。
  “这些人很‘牛’,但不是所有中国人都特别‘牛’。”他说,“他们不代表普通人。他们的嘴里动不动就是人才,可是这种一定要人家当人才的想法,就是让人太痛苦,而且一家子都跟着苦。有的人想要出类拔萃,有的人只想做个普通人,有个稳定的工作,过一份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按现在的标准,这样的人就叫没出息。所以中国的孩子是当人才痛苦,不当人才也痛苦。”

  听到这番话的那个瞬间,我有点失望,但我很快发现,儿子的话是对的。中国的教育体系的确很像一条制造工业品的流水线,大家都遵循同样的程序、同样的标准,走进去的孩子形形色色,出来的孩子却都一模一样,否则就不发给你大学文凭。很少有人想到,教育孩子和制造汽车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儿子和杨雪同岁,两个人一个在大都市里,一个在偏僻小城,一个是男孩子,一个是女孩子。他们对于同一本书的反应都很强烈,但却如此不同,指向两个极端,尽管都有把问题夸大的倾向,但在他们的同龄人中却有代表性。于是我开始反省,回过头去重新研究微软的那些年轻人,到现在两年过去,我可以说,我已经有了结论,就在本书中。
  让我们更优秀。这是教育的主旨,看上去天经地义。
  谁都想要优秀,这是杨雪的梦想。
  但是,还有比优秀更重要的,那就是“我自己”,这是我儿子的梦想。
  我希望这两个梦想,而不只是一个,都能成为现实。
  我们没有能够更优秀,往往不是因为我们天生不够聪明,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我自己”。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使用聪明,总是按照别人的标准使用自己的聪明。
  我们即使优秀了还是不快乐,那基本上还是因为,我们总认为“最好”的含义就是战胜别人,而没有想到真正的最好是“成为最好的我自己”。
  2003年3月20日,我开始有了这个想法。当时我和凌小宁闲聊,给他讲了杨雪的故事,也把儿子的话告诉他。他沉默片刻,然后说:“我总是对我的两个儿子说,你不需要成为最好的,你只需要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小宁曾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总工程师,也是我哥哥,比我大一岁,童年时期我们形影不离。家里兄弟姐妹四人之中,他并不比别人更聪明,但他个性最强。对于大家都在追逐的东西,他认为那不一定是好东西,可是他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执著。10岁那年,他想买一双冰鞋,是一双崭新的速滑跑鞋,妈妈也许是觉得那鞋太贵,只答应给他买一双半旧的花样冰鞋。别的孩子遇到这种情况,要么号啕大哭,要么不再坚持,但是小宁一声不吭,突然跑开,回来的时候手里多了一个锤子和一把钉子。他走进父母的卧室,还是一声不吭,挥起锤子,把钉子一根接着一根钉进床头的木架,直到妈妈答应他的要求,才停下来。多年以后他长大成人,每天上班下班,却没有手表。那年代手表在“三大件”中名列第二,大城市里人人想要,但是小宁无动于衷,妈妈要给他买块表,他不要,还说“大街上哪里不能看个时间啊?”他每天骑车去一个轧钢厂,工作8小时,把钢条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一天天这么干着,同时顽强地保留着自己的兴趣。就像我们在《追随智慧》里面提到的,他喜欢无线电半导体,把自己的工资全都花在这些东西上。70年代中期有所大学录取了他,是“工农兵学员”,那时候离开生产第一线去大学读书,是年轻人梦寐以求的事情,不料他却不去,因为那个专业他不喜欢,他不肯为了一个大学生的招牌去学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后来北京大学录取了他,他欣喜若狂,忙不迭地打点行装,不是因为什么“名牌大学”,而是因为这次是计算机专业,那正是他的所爱。这些事情都已过去多年,至今历历在目,所以当他说“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时,我立刻就明白了其中含义。

  他的这句话给我印象深刻,促使我用新的眼光去审视微软亚洲研究院里的那些年轻人。在经过一段长时间的研究之后,我可以很肯定地说,他们的故事之所以个个精彩,不是因为他们特别聪明,甚至也不是因为他们特别杰出,而是因为他们都是“最好的我自己”。
  我曾和微软公司中的90多人谈了话(大都是中国人,也有些是美国人),有300多个小时的录音以及几百万字的材料。这一次我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30个人身上,他们是微软亚洲研
  究院170个研究员和工程师中最富有特色的一部分。我有时候用“微软小子”来称呼他们,是希望在读者心中留下一个统一的形象,其实他们中间差别巨大。他们出生在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至少到目前为止,他们被人们当作聪明、成功、快乐和富有的典型例证,而且,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很年轻。这一切都是媒体追逐的题目。但是,我关心的不是他们的成功,而是他们的成长;不是他们的今天,而是他们的昨天。
  他们对我讲述了各自的成长之路,包括形形色色的故事和思想。我在这里写下的100多个故事,只是其中一部分。对于我来说,问题的关键不是找出他们之间的区别,而是找出他们的共性,找到是什么东西使他们与众不同。有些东西他们有,但别人也有。比如他们都很聪明、很努力、有相当出色的学习成绩,有高等教育的学历,还有无限关爱他们的父母。但是,在我们的国家里,有这样背景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所以这些东西都不在我的研究范围内。实际上我们接触到的事实证明,在他们的成长之路上,真正有启示意义的东西不是这些。
  线索千头万绪,当我把它们一条一条理清楚的时候,不禁大为惊讶。与我们通常认为是天经地义的那些教育准则对照起来,它们竟是完全不同的:
  1.他们的成长与优越的家庭背景没有任何正相关的关系,事实正相反,与贫寒之家联系密切。在我的30个研究对象中,有28人出生在平常人家,其中22人出生在小城小镇。另外两个拥有大户人家背景的人,也在他们的童年时代经历过家境不景气的磨练。
  2.我没有发现一个能与他们的成功之路联系起来的家庭教育模式,认为家庭教育一定要严格或者一定要宽松的观点,都可以找到成功的案例。但是,这30个人在受教育的年代里,无一例外地希望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其中那些年龄稍大、已经有了子女的人,全都声明自己将不会以严格甚至强迫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子女。
  3.无论是“严格教育模式”还是“宽松教育模式”,家庭都显示出很强烈的正面影响。30个人的父母中有十多个教师,其比例大大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是总的来说,父母对子女影响力的大小,并不取决于父母的职业和受教育水平,也不取决于教育方法,而是取决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否融洽。
  4.全都有一个充分发展独立意志的过程。越是严厉的父母,也就越早地让孩子离开父母的视线,获得自由的空间。其中三个最典型的采用“严格教育模式”的家庭,都有一个“少小离家”的故事紧随其后。李开复11岁离家,沉向洋11岁离家。张亚勤12岁离家。

  5.我没有发现考试分数“第一名”与日后的成就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事实上,这30人中的大多数,在学生时期并不是“第一名”。他们更多地处在第三到第十名的位置上。他们中间流行着“不必在意名次”的说法。
  6.他们用在背课本和做习题上的时间,大大低于同学中的平均值。其中80%的人在中学和大学时期拥有广泛的兴趣,而不只是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
  7.他们不仅关心哪些事情是必须做好的,而且更关心哪些事情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哪些事情是真正适合自己的,哪些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他们无一例外地在自己想要做和适合自己做的事情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8.我没有发现他们具有超越常人的智商。事实是,在任何一个学习阶段,情商都显示出比智商更重要。他们毫无疑问属于聪明的孩子,但是像他们一样聪明的孩子有很多,比他们更聪明的孩子也有很多。他们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们拥有健康的性格、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9.他们都经历过一个“开窍时期”。在此之前,他们全都没有承受过多的来自外界的压力;在此之后,他们全都在内心中增加对自己的压力。所谓“开窍时期”,是从混沌到自觉、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飞跃性的转变。他们的“开窍时期”几乎全都发生在大学二年级到三年级,而不像人们通常所期望的发生在初中阶段。父母的这种期望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过程无关,而与考试为先导的教育体系有关。所以大多数父母和老师都把压力集中在孩子的初三和高三,这恰恰是孩子尚未“开窍”而心理又处在逆反阶段的时候,等到孩子进入大学能够承受更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体系反而放松了对他们的压力。
  10.他们全都在关键的时候遇到了优秀的老师。让他们难以忘怀的这些老师中,没有一个是教会他们应付考试的人。就像忘掉了那些没有用处的知识一样,他们也忘掉了教给他们这些知识的老师。这30个人列举出来的老师有50多位,其中有些是外国人,全都拥有大师的头衔和大师的声誉。大部分中国教师中,只有一位是“特级教师”,其余都是寂寂无名之辈。这些老师之所以让他们难以忘怀,奥秘全在课堂之外:教给他们如何做人;教给他们如何学习;告诉他们朝哪个方向走去,而那里真的就有他们想要的东西。
  我很注意地观察了周围的学生,发现大多数人也能拥有上面10条之中的一条或者几条。但是在我的30个研究对象中,大部分人占了10条,最少的也能拥有其中8条。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可以发现他们身上最重要的特征有三个:
  第一,很高的情商。
  第二,快乐,享受学习,而不仅仅是完成学习。
  第三,优秀,杰出。
  这三个概念在英文中都是以“e”开头的(eq,enjoy,excellence),所以我把它们称之为“3e”,进而提出一个新概念:“e学生”。
  读到这里,你就应当明白,本书的主旨不是教给你怎样去做像他们一样的人,而是教给你成为一个像他们一样优秀的“你自己”。其中逻辑大致如下:
或许您还会喜欢:
拖延心理学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编辑手记拿起武器,向拖延宣战在阅读本书之前,也许你会认为,拖延是每个人身上都会有的小毛病,有些人会对这总也改不掉的习惯抱有些许懊恼,有些人会为在最后一秒钟的灵感迸发沾沾自喜,而这似乎都是生活的常态。但是,当你愿意去深入了解这一行为的时候,你会在网上发现很多因拖延而痛苦不堪的网友们。 [点击阅读]
攻心为上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2
摘要:前言如果你刚翻开这本书,还不晓得会学到什么,你就等着丰收吧。《攻心为上》叮不是一本尽讲些没用、说教的学院派书籍,而是一些你马上可以用在生意上、生活上、人际关系上和任何其他目标上的信息。我写序的感觉很复杂,一方面希望你们马上可以学到麦凯的见解、天分和创造力,另一方面我自己也开始大量吸收这些信息。在创造我自己事业巅峰的过程中,我会为找到这本书而窃喜。我知道你也不会愿意你的竞争对手看到这本书。 [点击阅读]
最后的守护者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艾泽拉斯双月中较大的那一个,今晚首先升起,现在,她正圆圆地挂在夜空,用那银白色的月光照亮着群星。在这片柔和的月光之下,装点着赤脊山脉的群峰。白天,日光给这些山峰抹上粉红的光晕,而到了晚上,他们又变成高大、孤傲的幽灵。山脉的西边山脚下,便是那艾尔文森林,被橡树和缎木所覆盖,从丘陵地带一直延伸到海边。东边,则是广阔的黑色沼泽。一片布满溪流和河道的沼泽山地。那里到处是荒废的居所和潜藏着的危险。 [点击阅读]
果壳中的宇宙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2
摘要:第一章相对论简史霍金爱因斯坦是如何为20世纪两个基本理论,即相对论和量子论奠基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是位狭义和广义相对论的发现者,1879年诞生于德国的乌尔姆。次年他的全家即迁往慕尼黑。在那里他的父亲赫曼和叔父各自建立了一个小型的不很成功的电器公司。阿尔伯特并非神童,但是宣称他在学校中成绩劣等似乎又言过其实。1894年他的父亲公司倒闭,全家又迁往意大利的米兰。 [点击阅读]
没拼过的青春,不值一过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全才学子、《天才知道》第二季总冠军邓楚涵青春励志图书首度问世分享无悔、无怨、无憾的校园奋斗故事和万千中学生一起,用拼搏和汗水谱写青春赞歌【内容简介】邓楚涵的人生履历,和他的脸一样完美无瑕,在看到他的那一刻,你会明白什么叫实力派偶像。他在智力上碾杀一切。《天才知道》中荣耀登顶,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学生竞赛冠军,同济大学全才学子,国家级奖学金获得者……他说,成功在于,当别人放弃时,你多忍了一分钟。 [点击阅读]
海底两万里
作者:佚名
章节:62 人气:2
摘要:人们一定还记得1866年海上发生的一件离奇的、神秘的、无法解释的怪事。且不说当时哄动沿海居民和世界舆论的各种传闻,这里只说一般航海人员特别激动的心情。欧美的进出口商人、船长和船主、各国的海军官佐以及这两大洲的各国政府都非常注意这件事。这事大体是这样:不久以前,好些大船在海上碰见了一一个“庞然大物”,一个很长的物体,形状很像纺锤,有时发出磷光,它的体积比鲸鱼大得多,行动起来也比鲸鱼快得多。 [点击阅读]
爱的艺术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前言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点击阅读]
穷爸爸富爸爸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这就是你所需要的学校真的让孩子们准备好应付真实的世界了吗?“努力学习,得到好成绩,你就能找到高薪并且伴有很多其他好处的职位。”我父母过去常这么对我说。他们的生活目标就是供我和姐姐上大学,觉得这样我们就有了在生活中获得成功的最好机会。 [点击阅读]
那片星空那片海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楔子月光下,死神挥起镰刀,准备收割男子的生命。男子问:“怎样才能不死?”死神说:“找一个少女,只要她愿意放弃生命,把灵魂奉献给你,你就能活下去。”男子问:“怎样才能让一个少女放弃生命,把灵魂奉献给我?”死神说:“只要你得到她的心,让她爱上你。 [点击阅读]
魔兽争霸小说:赎罪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2
摘要:克罗撒·战歌一个在人类与精灵社会度过了童年的兽人,外貌酷似人类却有着兽人的一切特征。后成为战歌部落的酋长。摩刻拉·火锥库洛斯凯·火锥的儿子。追寻父亲的遗志完成了自己伟大神兵的著作,成为矮人景仰的山丘之王,后为寻找莫拉丁神锤踏上冒险旅途。阿尔塞斯洛丹伦的王子。白色的头发和灰败的皮肤,以及永远挂在他脸上被称做恶魔的笑容,由圣骑士成为死亡骑士。但是他的领袖气质以及王者霸气却丝毫没有改变。 [点击阅读]
不碎之灵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0
摘要:诸色众相,所存者灵。在他的脑海之中,这句平淡的话语竟然逐渐地演化成一道永久回荡着的箴言,守护起他新近所感知到的一切。更为重要的是,这句箴言已经使他经历了一次对世间真谛的顿悟,并成为钥匙,为他开启一扇通向宇宙知识之海的大门。并且,这顿悟也将他带来了这里。当努波顿缓缓地在赞加沼泽内那片由巨形蘑菇所构成的丛林中穿行时,这句话令他倍感舒适与安宁。 [点击阅读]
喃喃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第1章妄语(1)扎西拉姆·多多自幼便是个孤单的孩子,我习惯一个人想象自己的虚妄世界。少年时开始多思虑,满心满怀的念头与言语,挤得肚肠都酸痛了,只好写下来,变成酸词句。又到青年离家求学去,便总算因了这千山万水,可以将千言万语都寄予书信,借了问候友人的名分,自个儿滔滔不绝,也不管不顾别人是否有心听闻,是否有丝毫兴趣。直到网络互联,博客兴起,便一掷纸笔,十指开始于键盘上,翻飞不已。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