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沉船 - 第七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哈梅西现在打算正式开业,在加尔各答阿里波法庭做律师,但他似乎完全失去了工作兴致。他没有足够的决心专心一意去从事律师工作,也没有决心去排除摆在一个初出茅芦的律师前面的种种障碍。现在,每天毫无目的地在呼拉桥上或大学广场一带散步成了他的一个固定的习惯。而后来正当他计划着想到西北部去跑一趟的时候,他却忽然收到了安那达先生的一封信。老先生在信上写道:
  在报纸上看到你已经通过了法科考试,但很不幸我
  一直都没有直接从你那里听到任何消息。已经很长一段时期我们既没有见到你的信,也没有听到别人谈起你了。
  为免老朋友们挂念,希望你告诉我们你的近况,并告诉我们你什么时候到加尔各答来。
  在这里我们必须提一下,安那达先生原来想挑作女婿的那个青年,早已开始营律师业,并从英格兰回印度来了,但他却已和另一位有钱的小姐订了婚。
  哈梅西心中颇为怀疑,在经过那么一些事情之后,他究竟应不应该再以旧日的关系恢复他和汉娜丽妮的友情。在目前,无论怎样,他是决不能把他和卡玛娜的关系向外人宣布的,因为那样无疑就会使这个无辜的女孩子遭到社会的鄙视。但另一方面,如果他决定要和汉娜丽妮重叙旧情,他就一定得把这件事完全说清楚。
  但无论如何,他现在如果迟迟不回安那达先生的信,那总未免太失礼了;因此他回信说:
  请原惊我没有来拜望您;但一直来实在因为总有些我自己也无法摆脱的事,使我不能分身。
  但他并没有写明他的新住址。
  在他把这一封信发掉后的第二天,他戴上了传统式样的律师帽,第一次到阿里波法院去出庭。
  有一天,当他正从法院出来,走了几步预备雇一辆马车回家的时候,他却听到一个很熟的声音喊叫着说:“爹,那不是哈梅西先生!”“停住,车夫,停住,”一个男人的声音叫着说,接着就有一辆马车在哈梅西站立的地方停下来。安那达先生和他的女儿这时正是从阿里波动物园野餐回来,因此他们无意中在这里相遇了。

  哈梅西一看到坐在马车中的汉娜丽妮——看到她的恬静美丽的脸,看到他极熟悉的、独具风格的服装和头发式样,她的花式朴实的脚镯和她手腕上的碎面的金镯子——他立刻感到胸怀中感情激荡,一时间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啊,可不是哈梅西!”安那达先生叫喊着。“想不到这样在街上碰见了你,真是幸遇!你现在已不肯给我们写信了,就是写信,连地址也不肯给一个。你现在到哪里去?有什么重要的事要办吗?”
  “也没什么,我刚刚从法院回来,”哈梅西说。
  “那么同我们一道走,上我们家去喝茶。”
  哈梅西这时真是一肚子的心事,但眼下的情况已不容许他作任何考虑了。他在马车里坐下来,竭力向汉娜丽妮问长问短,借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
  “你考试及格后为什么不给我们一个信儿呢?”她避开他的问题反问他说。
  哈梅西一时也想不出适当的回答,因此他只说,“我在报上看到你也及格了。”
  汉娜丽妮不禁大笑起来。“啊,真不错,你算没有完全忘掉我们,那总是我们应该高兴的事!”
  “你现在住在什么地方?”安那达先生问道。
  “住在达依拍拉,”哈梅西说。
  “嘿,你在卡鱼托那的老住处现在还照样可以住啊,”安那达老先生说。
  汉娜丽妮瞪着眼望着哈梅西,迫不及待地要听他怎么回答。哈梅西也立刻注意到她的眼神,明显地感到了她的责难之意。
  “是呀,我是决定还到那里去住的!”他含糊地说。哈梅西明白,汉娜丽妮现在正是在对他加以审判,她心里已认为他改换住址的事是一件重大的罪行。这个思想使他感到非常痛苦,但他一时又想不出一句辩护的言词。幸好,这种反复的盘问终于暂时停止了,汉娜丽妮故意装出无所谓的样子,转过脸去注视着车窗外面的街道。

  难堪的沉默使哈梅西终于感到不能忍受了,他于是自动解释说:
  “我有一个亲戚住在奇都亚附近,为了便于和他来往,我所以在达依拍拉住下了。”
  这话也并不完全是撒谎,但这解释听来实在叫人觉得可笑亦复可怜;好像卡鲁托那离开奇都亚不知有多远,他要是住在那里就不可能和他那远房亲戚偶而彼此拜会一次了!
  汉娜丽妮目不转睛地望着街上,可怜的哈梅西只得又刮肚搜肠找几句话来说。他搭讪着问道,“卓健近来有信吗?”
  但回答他的却是安那达先生。“他参加法科考试没有及格,现在为要换换空气,他跑到北边去了。”
  他们走下马车后,哈梅西重新见到了他所极熟悉的那些房舍和房间里的家具,不禁心怀怅然。他长叹了一口气,这叹息中离奇地交织着欣慰与悔恨的感情;他一句话没说便坐下了。
  “我想,大概因为你家里的事情太多,所以你在家乡里呆了这么多日子?”安那达先生忽然问道。
  “我父亲死了——”哈梅西开始回答说。
  “有这种事!天哪!天哪!是怎么死的?”
  “他从巴达马坐船回来,半路上忽然遇到一阵风暴,船被风浪打翻,他就被淹死了。”
  好像忽来一阵大风,吹散了密集的乌云,露出了晴朗的天空一样,这个不幸遭遇的宣布立刻消除了哈梅西和汉娜丽妮之间的误解。
  汉娜丽妮又禁愧悔交集地想道:“我太对不起哈梅西先生了,父亲的死使他感到的悲哀和因他死去而引起的许多烦恼,当然已使他的心失去了安宁。他现在也许还正满心悲伤。而我们却认为他太不起人,竟没有想到问他,是否他家里发生了什么难解决的事或有什么急待解决的困难,”她立刻对这个失去父亲的青年感到无限同情。

  哈梅西的食欲很坏,但汉娜丽妮却一定逼着要他多吃一些。
  “你的健康情况似乎很不好,”她说,“你必须好好注意你的身体。”接着她转身对安那达先生说,“爹,哈梅西先生今天一定得在我们这里吃晚饭。”
  “当然,”老头说。
  正在这个时候,阿克谢来了。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安那达先生的茶桌边再没有人和他抗衡了,哈梅西的意外出现使他不禁微微一惊,且有一种颇不痛快的感觉。但他终于强打起精神,愉快的欢呼说:“咦,怎么的?哈梅西先生,你来啦!你知道,我一直说你恐怕是早把我们这些人全给忘了。”
  哈梅西只是微微地笑了一笑,阿克谢却更接着说:“那一次,我看到你父亲硬逼着把你赶走的那个样子,我心里想,在他强迫你讨下老婆以前,准是决不肯让你自由行动的了。怎么样,你究竟有没有能够逃脱那一场灾难呢?”
  汉娜丽妮的愠怒的眼神使阿克谢闭住了嘴。
  “哈梅西的父亲去世了,阿克谢,”安那达先生说。
  唯恐别人看到自己忽然变成苍白的脸色,哈梅西立刻低下头去。汉娜丽妮痛恨阿克谢不该刺痛他的心,连忙打断了他们的谈话。“我还从没有让你看到我的新相册子,哈梅西先生,”她说着,便去拿来一个相本,把它放在哈梅西前面的桌上,开始和他谈论那些相片。她借机会低声对哈梅西说:“我想你是单独一个人住在那边新居里吧,哈梅西先生?”
  “是的,”哈梅西回答说,“就我一个人。”
  “那,你一定得尽快搬回到我们隔壁你以前住的这地方来。”
  “好,下礼拜一,不管怎样,我一定搬回来。”
  “你知道,为想要得到一个学士学位,有时候我极希望你能帮助我解决一些哲学课中的问题,”她机警地解释说。
  哈梅西看到这极有利的形势,当然心中颇高兴。
或许您还会喜欢:
拇指一竖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贝瑞福夫妇对坐在早餐桌前,他们和普通的夫妇没什么不同,这时候,全英格兰至少有好几百对像他们这样上了年纪的夫妻正在吃早餐,这一天,也是个很普通的日子——一星期七天之中,至少有五个这样的日子。天空阴沉沉的,看起来像是会下雨,不过谁也没把握。 [点击阅读]
拉贝日记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胡绳60年前,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是日本法西斯在中国所犯严重罪行之一,是中国现代史上极其惨痛的一页。虽然日本当时当权者和以后当权者中的许多人竭力否认有这样的惨案,企图隐瞒事实真相,但事实就是事实,不断有身经这个惨案的人(包括当时的日本军人)提供了揭露惨案真相的材料。最近,江苏人民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共同翻译出版了《拉贝日记》。 [点击阅读]
挪威的森林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0
摘要:编者语我们为什么选择村上春树?不是因为他连获日本文艺界的奖项:也不是因为他的作品高居日本畅销书榜首:更不是因为他的作品掀起年轻一代的抢购热潮,突破四百万部的销量!那么,为什么?答案是:他和他的作品带给我们思想的特异空间,而轻描淡写的日常生活片断唤起的生活气氛令我们有所共鸣。更重要的是他以六十年代的背景道出九十年代,甚至世世代代的年轻心声。 [点击阅读]
推销员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前言阿瑟·米勒,美国剧作家,1915年出生在纽约一个犹太人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个时装商人,他在哈莱姆上小学,布鲁克林上中学,中学毕业以后工作了两年,后来进入密执根大学,大学期间开始戏剧创作,写了4部剧本,并两次获奖。他第一部在百老汇上演的剧作是《鸿运高照的人》(1944),成名作是1947年创作的《全是我的儿子》,作品获当年度的纽约剧评界奖。 [点击阅读]
摆脱危机者的调查书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1明明那是别人说过的话,而且我还记得别人说那些话时的情景;可是,我总觉得那才是发自我灵魂深处的话。不过,既然语言得有两个人参与才能成立,也就不能不说是由于我的存在才成为别人的语言的真正的源泉了。有一回,那位核电站的原工程师,也就是和我相互排斥的那个人,他既想让我听见,却又装做自言自语似地说:“没有比选上救场跑垒员①更令人胆战心惊而又最雄心勃勃的了!那是为业余棒球殉难啊。 [点击阅读]
摩尔弗兰德斯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0
摘要:第1章序近来,世人颇感兴趣于长篇小说和浪漫故事,而对个人经历很难信以为真,以致对此人的真名及其它情况都予以隐瞒;鉴于此,对于后面的文字,读者如何看待均随其所愿。可以认为,笔者在本书中写出了她自身的经历,从一开始她就讲述自己为何认为最好隐瞒自己的真名,对此我们毋须多言。 [点击阅读]
放学后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0
摘要:九月十日,星期二的放学后。头顶上方传来“砰”的一声,我反射动作的抬起头,见到三楼窗户丢出某黑色物体,正好在我的上方,我慌忙避开。黑色物体落在我刚才站的地点后,破碎了。那是天竺葵的盆栽!那时放学后,我走在教室大楼旁时发生的事。不知从何处飘来的钢琴声。我呆然凝视那破碎的陶盆,一瞬,无法理解发生什么事,直到腋下的汗珠沿手臂滴落,我才忽然清醒过来。紧接的瞬间,我拔腿往前跑。 [点击阅读]
数字城堡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丹·布朗(DanBrown)是美国当今最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之一。2003年3月出版的《达·芬奇密码》创造了一个书市奇迹,旋风般地横扫了美国各大畅销书榜,至今全球销量已超过800万册。丹·布朗也凭这部小说而大红大紫。丹·布朗出生于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埃克塞特镇长大,在阿默斯特学院和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度过了大学生涯,毕业之后留在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教授英语。 [点击阅读]
斯塔福特疑案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布尔纳比少校穿上皮靴,扣好围颈的大衣领,在门旁的架子上拿下一盏避风灯,轻轻地打开小平房的正门,从缝隙向外探视。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典型的英国乡村的景色,就象圣诞卡片和旧式情节剧的节目单上所描绘的一样——白雪茫茫,堆银砌玉。四天来整个英格兰一直大雪飞舞。在达尔特莫尔边缘的高地上,积雪深达数英所。全英格兰的户主都在为水管破裂而哀叹。只需个铝管工友(哪怕是个副手)也是人们求之不得的救星了。寒冬是严峻的。 [点击阅读]
斯泰尔斯庄园奇案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曾经轰动一时,在公众中引起强烈兴趣的“斯泰尔斯庄园案”,现在已经有点冷落下来了。然而,由于随之产生的种种流言蜚语广为流传,我的朋友波洛和那一家的人。都要求我把整个故事写出来。我们相信,这将有效地驳倒那些迄今为止仍在流传的耸人听闻的谣言。因此,我决定把我和这一事件有关的一些情况简略地记下来。我是作为伤病员从前线给遣送回家的;在一所令人相当沮丧的疗养院里挨过了几个月之后,总算给了我一个月的病假。 [点击阅读]
新人呵,醒来吧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0
摘要:去国外旅行时,因为工作上的关系,我经常要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每次做这种旅行时,我都像一棵无根之草,在陌生的国度里设法处理可能出现的困难。为此我都要做一点准备,至少可以保持心理平衡。实际上,我不过是在旅行时带上出发前一直在读的一系列丛书,不久我将独自一人生活在异国他乡,可是一读到在东京时读的这些书,胆战心惊、急躁、沉靡的我就会得到鼓舞。 [点击阅读]
新人来自火星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侯维瑞赫-乔-威尔斯与另两位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和阿诺德-贝内持并称为本世纪初英国小说中的现实主义三杰。19世纪中叶,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在狄更斯和萨克雷等大师手中达到了灿烂辉煌的高峰。19世纪末、20纪初英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现实主义小说依然发挥着它的批判作用,从道德、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暴露与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