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茶花女 - 茶花女读书笔记——爱情之予小说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读过《茶花女》的人,大都同情马格丽特,而对那个男主角即使算不上讨厌也绝不喜欢。法国人有浪漫的传统,他们的小说,特别是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在描写爱情时是那么的天真、纯朴,甚至有些单调了,很少关注到爱情受到的别的方面的影响。一个民族的精神是很受遗传的影响的,他们容忍它,重视它,因此一个父亲才会对他的儿子说“每一个男人都是需要情妇的”,虽然他正在因孩子在败坏家名而对其进行教育。满页看到主人公在专一他们的话题时我觉得很奇怪,他们不怕那个极为狭小的空间哪天被打破吗?或许他们只要将思维略转一下就会发现自己刚才是多么让人不放心;或许只要他们把话说得略为具体一点就会发现他们所占的人群的份额实在是太小。甚至小说家本身也让人担心:竟花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去搞这种东西的创作。十九世纪的法国浪漫主义者们喜欢的就是写传记色*彩的文章;也由此可知,他们是乐于展示的,他们敢于固执的、叛逆的说:我的生命就是献给爱情的!小说家们取得了成功,他们不仅赢得了自己的信心,也赢得了读者的兴趣。一面是沉重的阐述心灵,一面是轻松的体验味道,在这个不光是浪漫主义者所钟情的主题上。他们的情节很直白,几乎是所想即所写,很少有因为顾忌的保留。他们注重的事故事中人物性*格的塑造也即自我心灵的描绘,而不是讲故事的手法与技巧。这就象是他们喜欢感觉不喜欢推理一样。中国的爱情小说可不是这样。 人们首先要学会生活,要先有个基础,而且始终会想到社会、家庭、责任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中国人的爱情观是富含他们一贯的哲学化的生活思维的,这样的爱情观不是浪漫主义。 国人说的是有得必有失,然而在做事情时先看到这必将使某某东西失掉了,事情本身又不一定能得到什么,于是有了放弃, 末了悲叹的时候总是引那哲学。一部小说里,头是对社会环境的描绘,尾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只有中间讲一些个别人物的故事,那故事饱含风雨且平淡无奇。当然传统是不受自己支配的,自己只能无条件的接受, 就算是在批判它的时候也是深受它的影响的。有时执拗不过了,作者就加点“色*情”描写,结果是得了禁书的封号(我所谈的作者仍是科学意义上的,当然不算没思想的那一类)。这时真替他们悲愤。小说是来源于生活的,小说中浸透的情节想必是凝了生活经验的精华了。两性*关系怎么样,社会关系就怎么样;而社会有什么样的结构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两性*关系。《茶花女》中的男主角,先是极度的去追求爱情,然后殚精竭虑的去呵护他,丢了之后便要发疯似的去寻找、去报复。这算是大男子主义;可法国没有大男子主义,只有浪漫主义。因此说,法国在部分上,它的浪漫主义是由强权主义转变成的、乔装成的,这真让人有些失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那种占有心理是随工业化的进步而发展的,而浪漫主义是几乎静止不动的人本的一个核心。前面说过可能大部分的读者都是不喜欢男主角的,我想有两个较为具体的原因:一是小说毕竟要讲究夸张,它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重于生活。所以有些人在社会上不可恨,一进入小说便讨人厌了。二是它引起了读者的自我保护。人们在遇到自己同样有的缺点或不足时往往喜欢攻击它,攻击的越彻底,心理上就越能获得平衡。当然前提是旁观者不知道他有这种缺点。男性*在工业文明发展中功勋卓著,因此占有和支配已成为他们的传统,已挥之不去了。他们习惯于展示,在自然面前展示,在爱情面前展示。像花儿下面常带着刺一样,他们热情的笑容下常含着企图,至少是可渴望在心理上的满足,好为下次的展示做好准备。他们喜欢干任何事情都有所保留,因此几十被揭穿几十彻底失败总能找到条回路。他们容易侵犯人们朴素的道德标准。看清这个问题后,我不仅要为女性*担心了,她们能从哪儿找到值得花费爱情的男人呢?其嘴脸原本丑陋,其内心原本肮脏,其行为原本卑劣,还有什么留恋的?大家其实不都像那样,不都否认文明的进步,不都认为生活需要那么深刻的思考。女人的优点在于他们的感性*太强了,这样看似平朴直白,实则是无法超越的深沉。
  我想,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在一定的时候总是对浪漫主义抱有几分赞许的态度的,就因为他们的生命所偶尔透露的一股生机。玛格丽特早早就死去了,这倒是她永保了灵魂对于浪漫的纯洁。她是死于疾病的;但小说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在那个社会中她必然是要死去的。那不是一个浪漫的时代吗,怎么会不容一个浪漫的人呢?时代的浪漫是由从属者的兴趣决定的,就像决定奴隶社会的不是奴隶一样,在一定的程度上。能为自己的事业奋斗一辈子的人是值得尊敬的。然而若生命太长,年长的自己对年轻的自己将有什么样的态度呢?我们谈从前谈历程是为了悼念记忆还是赞美现在?破落到极致的人是不会去回忆的;而大凡搞回忆的总是对目前感到有些许的惬意的。若某一段时光对一个人极为宝贵,而这又是远过这段时光后的想法,那么这样的时光为何会衰败呢,总不能说美好的东西都是短暂的吧?玛格丽特若活到八十岁,当她在捧起昔日无限温柔怜爱的画片时必将老泪纵横了,她为美好而牺牲的,竟是大部分的人生时间。幸好没有这样,她早早的死了,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完整的人格印象。后来人心中的憧憬还没有被打碎,这样我们才有了承前启后的故事。玛格丽特所奉献的决不是他年轻性*感的肉体,她的深深的焦虑和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到寄载灵魂的躯体是那样的脆弱,那样脆弱的躯体却负荷那样强劲的灵魂。她学会了舍弃却不懂得追求;她牺牲了自己的欲|望,用张扬的美撕破了挣扎在他周围的粗俗之网。男人们从她身体上取走得越多就越觉得自己的伟大,还会越觉得她的可怜。任何一个追求浪漫的人在得到爱情时总会感到无比的充实满足,他把爱情看作自我价值实现的标志,以享受爱情来暗示他已领悟人生。看现在有那么多的人去炫耀他们有多少情人有怎样曲折的爱情故事!最宝贵的东西是不能充当装饰品的,爱情自然也是这样,所以表面上的多情种子恰是享受不到真正的爱情的魅力的。它是一个生命而不是生命下属的一项活动。我平日最恨将女人作为谈资的人:面前一套背后一套,在男人圈里时刻不忘让大家意识到自己对女人的随意,而在女人面前又摆出面对生命全部的样子,让你觉得每一面都是真的;而每一面又都受另一面的影响,你不知道他是面对你还是面对女人,又让你觉得他是变色*龙,是自欺欺人。玛格丽特是有她的社会原型的,而那个原型与小仲马的关系就像是玛格丽特与小说的男主人公间的关系一样。这样小说便有了自传的味道,那可是爱情小说最常用的模式。小仲马写《茶花女》并没有在结构上下多少功夫,他好像是在纯粹的讲故事,并且除了情节需要,少有较大的虚构。他几乎是在照搬经验,讲他的经历,增加的部分又像是他在心里装着的一直没吐露的要求,现在是借小说的人物力求实现这些要求。这样看来小说成了他的舞台了,他在这个舞台上单恋。他的回忆他的写小说说明了他不想成为小说男主角那样的人,但很不幸他已经成为主角了,而且即便他是用忏悔的心写下这部小说的,那也只是在加深他的这一形象。他希望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个故事,希望每一个人都知道他写了这部小说,就像大多数人喜欢被认定是浪漫的一样。作者们的这一风格也是小说之不等同于生活的重要原因。
  一本书,无限哀怨、无限恍惚,聚焦了种种矛盾,引发了腔腔热情股股遐思,很切合人的胃口,一本好书。
或许您还会喜欢:
新月集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2
摘要:我独自在横跨过田地的路上走着,夕阳像一个守财奴似的,正藏起它的最后的金子。白昼更加深沉地投入黑暗之中,那已经收割了的孤寂的田地,默默地躺在那里。天空里突然升起了一个男孩子的尖锐的歌声。他穿过看不见的黑暗,留下他的歌声的辙痕跨过黄昏的静谧。他的乡村的家坐落在荒凉的边上,在甘蔗田的后面,躲藏在香蕉树,瘦长的槟榔树,椰子树和深绿色的贾克果树的阴影里。 [点击阅读]
时间机器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时间旅行者正在给我们讲解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他灰色的眼睛闪动着,显得神采奕奕,平日里他的面孔总是苍白得没有一点血色,但是此刻却由于激动和兴奋泛出红光。壁炉里火光熊熊,白炽灯散发出的柔和的光辉,捕捉着我们玻璃杯中滚动的气泡。我们坐的椅子,是他设计的专利产品,与其说是我们坐在椅子上面,还不如说是椅子在拥抱和爱抚我们。 [点击阅读]
暮光之城4:破晓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童年不是从出生到某一个年龄为止;也不是某一个特定的年纪孩子长大了,抛开幼稚童年的国度里,没有人会死去EdnaSt.VincentMillay前言我拥有比一般人多得多的濒临死亡的经历;这并不是一件你真正会习惯的事。这似乎有些奇怪,我又一次不可避免地面对着死亡。好像注定逃不开这一宿命,每一次我都成功逃开了,但是它又一次次地回到我身边。然而,这一次的似乎与众不同。 [点击阅读]
杀死一只知更鸟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HarperLee-ToKillAMockingbird杀死一只知更鸟哈珀·李著PARTONEChapter1我哥哥杰姆快满十三岁的时侯,肘关节被扭断过。后来伤好了,他也不再担心今后玩不了橄榄球了,就不大为自己的伤感到不自然了。他的左臂比右臂稍短,站立或行走时,左手的手背与身体成直角,大拇指和大腿平行。这些,他一点儿也不在乎,只要能传球,能踢球就行了。 [点击阅读]
死亡区域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约翰·史密斯大学毕业时,已经完全忘记了1953年1月那天他在冰上重重地摔了一跤的事。实际上,他高中毕业时已不太记得那件事了。而他的母亲和父亲则根本不知道有那么一回事。那天,他们在杜尔海姆一个结冰的水塘上溜冰,大一点的男孩们用两个土豆筐做球门,在打曲棍球,小一些的孩子则很笨拙可笑地在水塘边缘溜冰,水塘角落处有两个橡胶轮胎在呼呼地烧着,冒出黑烟,几个家长坐在旁边,看着他们的孩子,那时还没有摩托雪车, [点击阅读]
死光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中华读书报记者施诺一位当年出版斯蒂芬·金小说的编辑曾预言:“过不了多久,斯蒂芬·金在中国就会像在美国一样普及。”中国出版商认为这位给美国出版商带来巨额利润的畅销书作者也会给中国出版社带来利润,全国有5家出版社先后推出斯蒂芬·金,盗版书商也蜂拥而至,制作粗糙的盗版书在市场迅速露面。然而,令出版商失望的是,斯蒂芬·金并没有给中国出版商带来惊喜。它的销售业绩并不理想,没有出现预想中热卖的高xdx潮。 [点击阅读]
父与子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父与子》描写的是父辈与子辈冲突的主题。这一冲突在屠格涅夫笔下着上了时代的色彩。 [点击阅读]
环游黑海历险记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范-密泰恩和他的仆人布吕诺在散步、观望和聊天,对正在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君士坦丁堡的托普哈内广场一向因人群的来往和喧哗而热闹啡凡,但在8月16日那一天的晚上6点钟,却静悄悄地毫无生气,几乎是一片荒凉。从通向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港口高处看下去,仍能发现它迷人的景色,但里面却没有什么人。勉强有一些外国人匆匆而过,走上狭窄、肮脏、泥泞、有黄狗挡道的通向佩拉郊区的小街。 [点击阅读]
瓦尔登湖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书中记录了作者隐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异历程。读本书,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超验主义作家。 [点击阅读]
生的定义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我现在正准备在世田谷市民大学讲演的讲演稿。主办单位指定的讲演内容是这样的:希望我把三年前在小樽召开的全北海道残疾儿童福利大会上讲的话继续讲下去。上次大会的讲演记录,业已以“为了和不可能‘亲切’相待的人斗争下去”为题出版发行了。于是我就把该文章重新读了一遍,考虑如何接着往下讲。(该文载《核之大火与“人的”呼声》一书,岩波书店出版。 [点击阅读]
白牙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黑鸦鸦的丛林,肃立在冰河的两岸。不久前的一阵大风,已经将树体上的冰雪一掠而去。现在,它们依偎在沉沉暮霭之中,抑郁寡欢。无垠的原野死一般沉寂,除了寒冷和荒凉,没有任何生命和运动的含义。但这一切绝不仅仅意味着悲哀,而是蕴含着比悲哀更可怕的、远超过冰雪之冷冽的残酷。那是永恒用他的专横和难以言传的智慧,嘲笑着生命和生命的奋斗。那是“荒原”,是充满了野蛮,寒冷彻骨的“北国的荒原”。 [点击阅读]
福尔赛世家三部曲3:出租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这两个仇人种下的灾难的祸根使一对舛运的情人结束掉生命。——《罗米欧与朱丽叶》第一章邂逅一九二○年五月十二号的下午,索米斯从自己住的武士桥旅馆里出来,打算上考克街附近一家画店看一批画展,顺便看看未来派的“未来”。他没有坐车。自从大战以来,只要有办法可想,他从来不坐马车。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