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灿烂千阳 - 灿烂千阳读后感——《什么样的国家需要一千个太阳》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看《灿烂千阳》几乎一气呵成,我对亲睐的作者的书常常就是这样迫不及待,看完了去豆瓣网上眯大家的评论,看到此书的翻译者李继宏很有意思的声明,他说“灿烂千阳”这个名字是出版社未经他同意擅自更改的,他的语调颇为气愤,他说这本书的译名应该是“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书名出自这一句,这一句出自一位著名诗人经过阿富汗时对首都喀布尔热情赞颂的一首诗。一千个太阳啊,人会焦的,太热了,很可怕,让我想起我们国家的古老传说后羿射日的故事,我怪书名起的不好,但是啃完这个故事,我发现,这恰恰是画龙点睛的悲凉之题,是不是一千个太阳的光才能驱散阿富汗人民内心的暗,是不是一千个太阳的暖才能蒸发阿富汗人内心恐惧的寒。炎热难耐的阿富汗,战争却使这的个国家的人总是感到极致的冷。
  这个故事的叙述风格依然像上一本《追风筝的人》那样柔和委婉,笔调诚挚悲悯,描述相当细腻,加上情节的曲折坎坷使故事引人动容。作者胡赛尼生于阿富汗后举家逃至美国,本职是医生。我发现医生和作家这两种身份常能兼聚在一个人身上,而且文风有共同特质:逻辑清晰,擅于在故事中布局伏笔,比如写《碎脸》和《伤心至死》的鬼古女夫妇,还有《医生杜明》的作者也是医科出身。也许解剖人体和剖析人生动作相似,需要冷静,俯视,并且充满关怀和悲悯。
  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并不久远,主人公玛丽雅姆出生于1959年,莱拉生于70年代末,故事讲述延续至2003年,可是总是让我恍惚的产生距离感,生存在同样的世界,仿佛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战争,爆炸,袭击冲突,政权更迭,难民营,对妇女的压迫制度,饥饿,颠沛流离。这些让我想到欧洲革命或者我国的抗战时期的充满历史创伤感的字眼,怎么会频繁出现在我们现处时代的某一个地方。在这个各国争相发展的蓬勃时代怎么会还有那么多人时刻受到毁灭的威胁,那么多女人困于古老落后的制度。这让我惊愕,在阅读中感受到从电视新闻里远远体会不到的真实的残酷。

  玛丽雅姆是阿富汗一个有钱人的私生女,她和母亲被安置在乡下的一间破旧的泥屋里生活,她的父亲拥有三个妻子和十个子女,玛丽雅姆最期盼父亲每周一次的探望,她希望父亲能带她去他自己开的电影院里看一场《木偶奇遇记》,她希望去看看父亲豪华的家和那些同父异母的兄妹,然而父亲只陪她钓鱼,钓鱼很有趣,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等待。15岁生日那天,玛丽雅姆嚷着要和父亲一起住,父亲没有如约来接他,她独自徒步来到繁花似锦的城市在父亲的深宅大院前徘徊等待,与此同时她的母亲因为害怕失去相依为命的女儿绝望的吊死在泥屋外的一棵树上.之后,继母的游说和父亲的妥协使得15岁的玛丽雅姆被迫嫁给了40多岁的鞋匠拉西德,从此在喀布尔这个陌生的地方开始了噩梦一般的生活。
  莱拉是喀布尔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漂亮女孩,有相对和睦的家庭和青梅竹马的恋人。而战争摧毁了这座城市,一颗炸弹夺去了她的双亲,恋人塔里克一家逃亡他乡,她脑海中最后的幸福是和他初尝禁果的那个下午,他要带她走,他不断的求婚,她不断的拒绝,她不能推卸对父母的责任。这一别,莱拉生命中苦难的序幕就此拉开……

  鞋匠拉希德从废墟中把莱拉救出来带回家,命令妻子玛丽雅姆悉心照顾,已成孤儿的莱拉在稍许恢复之后突然得知恋人塔里克在逃亡中病死医院。绝望的莱拉在发现自己怀了爱人的孩子之后同意嫁给已经50多岁的拉希德,拉希德暴躁,蛮横专制,虽然馋涎莱拉的年轻美貌但在莱拉生下女儿而非儿子之后,很快对她如同玛丽雅姆一般颐指气使,拳脚相加。于是两个善良而命运多舛的女人由敌对转为联盟,十多年来玛丽雅姆生活在丈夫暴力和冷漠中,干涸的心因为莱拉给与的温暖而融化,她最快乐的时光是和莱拉在繁重的家务之后做下来喝几杯下午茶,吃几块饼干,聊自己过往的日子,和父亲在一起的稀疏而快乐的时光。她更没想到的是莱拉刚诞生的女儿竟然和自己一样是私生女。
  莱拉和玛丽雅姆开始策划逃跑,这一场失败的逃亡使得莱拉和女儿差点被拉希德活活饿死,玛丽雅姆被打的奄奄一息。而阿富汗被塔利班占领,局势混乱,法律不许女人出外工作,独自上街,拉希德的鞋店被烧毁,他们陷入了饥荒的困境,此后莱拉又生了个儿子,女儿被寄养孤儿院,生活举步维艰,在这时莱拉居然见到了深爱的塔里克,塔里克就站在她的面前,高大而消瘦,英俊,分别了8年,23岁的莱拉觉得自己青春消亡容貌枯竭,只有因他而死去的心忽然活了……
  残暴的拉希德很快从年幼的儿子那里得知了莱拉和塔里克的重逢,他承认自己当年买通他人欺骗莱拉恋人已死的无耻行径。这一次这个妒火中烧的男人几欲杀死莱拉,玛丽雅姆为救莱拉,执起铁锹向这个恨之入骨的男人头顶拼命敲下去,她觉得这是她第一次决定自己生活的轨迹。玛丽雅姆含泪送莱拉带2个孩子投奔塔里克,自己坦然接受了死刑。

  描写玛丽雅姆走向死亡的这段写的相当细腻,相当感人。这个出身卑微,又所遇非人的柔弱的女人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里却表现得勇敢而坚强,她在回顾自己一生仅有的几个幸福片段时觉得满足,她所遗憾的是不能再同亲爱的莱拉一起喝午茶,看不到与她情同母女阿兹沙长大成人,但她觉得自己终于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甚至是英雄,这以死亡换得的殊荣感并不算糟糕。玛丽雅姆悲惨的一生也许正是阿富汗妇女最为典型的代表。
  而劫后余生的莱拉终于能和心爱的人及2个孩子在一起了,玛丽雅姆用生命成全了她这只飘在梦境里的渺茫幸福,她泪眼婆娑,满怀感激。在这个纷乱而险境丛生的人世,生死相邻,绝望和希望交织,他们回到政局稍稳定了的故乡喀布尔,他们相信他们能重建家园,长相厮守。
  今天偶然看新闻,又是阿富汗某处遭恐怖袭击的镜头,伤者奄奄于病床,哀伤的神情。一千个太阳的灿烂何时才能洒落到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
  感谢胡赛尼的这两本优秀的小说,它的畅销使得生活在平静富足生活中还不知感恩的我们开始了解和关注阿富汗,开始和阿富汗人民一起祈祷和平,和平……
或许您还会喜欢:
星球大战6:绝地归来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对反军联盟来说,这是一段黑暗的时期……冻结在硝酸甘油中的汉-索洛,被送到了可恶的歹徒加巴手中。决心救他出来,卢克天行者、莱亚公主以及兰度-卡内森向加巴在塔托勒的堡垒发起了一次冒险的进攻。现在,在这部《星球大战》中最令人激动的一章里,反军指挥官把所有反军战斗舰召集起来,组成了一支庞大的舰队。而达斯-维达。 [点击阅读]
燕尾蝶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韦迪·卫斯特韦特之墓韦迪·卫斯特韦特是位出生于新泽西州的海军军官。他从越南战场上生还后,深深地为佛教的精神所折服,因此在退役后移居日本。虽然不能舍弃带血的牛排和打猎的爱好,但他尽可能对佛教教义加以部分独特的解释,努力使两者并存。当韦迪正在享受他最喜爱的打猎时,死神来临了。当看到爱犬得林伽已经把受伤的野鸭追得无路可逃时,他扣动扳机准备打死野鸭。 [点击阅读]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英文版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刘易斯·卡罗尔(LewisCarroll)的真名叫查尔斯·勒特威奇·道奇森(1832~1898),是一位数学家,长期在享有盛名的牛津大学任基督堂学院数学讲师,发表了好几本数学著作。他因有严重的口吃,故而不善与人交往,但他兴趣广泛,对小说、诗歌、逻辑都颇有造诣,还是一个优秀的儿童像摄影师。作品《爱丽丝漫游仙境》是卡罗尔兴之所致,给友人的女儿爱丽丝所讲的故事,写下后加上自己的插图送给了她。 [点击阅读]
玩偶世家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0
摘要:本剧作者亨利克·易卜生(1928-1906),是挪威人民引以自豪的戏剧大师、欧洲近代戏剧新纪元的开创者,他在戏剧史上享有同莎士比亚和莫里哀一样不朽的声誉。从二十年代起,我国读者就熟知这个伟大的名字;当时在我国的反封建斗争和争取妇女解放的斗争中,他的一些名著曾经起过不少的促进作用。易卜生出生于挪威海滨一个小城斯基恩。 [点击阅读]
神秘的第三者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凌晨时分,帕克-派恩先生乘坐由巴塞罗那开往马霍卡岛的汽轮在帕尔马下了船。他立刻感到了失望,旅馆全满了!供他选择的最佳住处是一间衣橱似的不透风的楼房,在市中心的一家旅馆里。从房间向下看,是旅馆的内院。帕克-派恩先生并不打算住在那里。旅馆老板对他的失望显得漠然。“你想怎么着?”他耸了耸肩,说道。如今,帕尔马名声在外,游人如织。英国人,美国人,人人都在冬天来到马霍卡。整个岛屿拥挤不堪。 [点击阅读]
翻过平城山的女人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1细雨无声湿佛颔,恍觉春至奈良坡。——会津八一人们把位于奈良县和京都府交界即古时的大和国与山城国交界处的连绵起伏的丘陵地带称为平城山。从前在女子学校广泛传唱的一首歌中有过这样的歌词:“思恋何等苦,直叫人神伤黯然,踟蹰情难诉,不觉竟至平城山,心中悲情何以堪。”这首歌曲的歌名就叫平城山。翻过平城山往来于奈良与京都之间的道路被称作奈良坡。 [点击阅读]
莫泊桑短篇小说集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一我有十五年不到韦尔洛臬去了。今年秋末,为了到我的老友塞华尔的围场里打猎,我才重新去了一遭。那时候,他已经派人在韦尔洛臬重新盖好了他那座被普鲁士人破坏的古堡。我非常心爱那个地方,世上真有许多美妙的角落,教人看见就得到一种悦目的快感,使我们不由得想亲身领略一下它的美。 [点击阅读]
被偷换的孩子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田龟规则1古义人躺在书房的简易床上,戴着耳机专注地听着录音机。“好了,我该到那边去了。”接着“咚”地响了一声,隔了一会儿,吾良又接着说:“不过我和你之间的通信并不会中断,因为我特意准备了田龟程序。现在你那边的时间已经很晚了,你休息吧。”古义人听不明白吾良什么意思,只感觉一阵撕心裂肺的痛楚。默然良久,他才把田龟放回书架,打算睡觉。 [点击阅读]
诈骗圈套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一某一天黄昏七点过后,在新宿西口车站纷乱的人群中,田关宏看见了一个老人。这个老人从数米远的地方朝田关宏这边走过来。田关瞥了一眼,谈不上对他怀有特别的兴趣,只是觉得老人的神采炯然。老人的额头宽大,胡子灰白发际上有一圈银丝。脸颊上的皱纹似乎是智慧的象征。老人看上去有七十岁了。这个老人真有贵族气派——这一感觉涌上了田关的心头。由于受到老人目光的吸引,田关又看了老人一眼。 [点击阅读]
谋杀启事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1除星期天外,每天早上七点半到八点半,乔尼?巴特总是骑着自己的自行车,在奇平克里格霍恩村子里绕上一圈,牙缝里还一个劲地大声吹着口哨,把每家从位于高街的文具店老板托特曼先生处订的晨报扔给各户——不论是豪宅还是陋居,要不就从房门的投信口把报纸塞进去。 [点击阅读]
赫塔米勒短篇集
作者:佚名
章节:3 人气:0
摘要:1他已经死了。也许他还活着。人可以默默无闻地活着。我知道他再也不来了。每当铁皮咯吱作响的时候,每当我看见白色的树皮或者看见某人手中拿着一块手帕的时候,我就会浮想连翩,我就会想起我没有看见的某种事物。也许我应该想那些映入我的眼帘的事物,但是我不敢想。谁能告诉我必须想多久才能牢记那幕惨剧呢?怎样做才能从我的脑海中抹去对它的记忆呢?我不知道我应该看外部世界的白树皮还是应该潜沉于内心世界之中。 [点击阅读]
远大前程
作者:佚名
章节:60 人气:0
摘要:1993年暑假后,我接到上海的老朋友吴钧陶先生来信,说南京译林出版社章祖德先生请他译狄更斯的《远大前程》,万一他没有时间,还请他代为找一位译者。吴先生正忙于孙大雨先生的作品编校,而且上海的一些译者手头都有任务,所以他请我译这部作品。我虽然在英语专业从事英美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一辈子,但还没有正正式式地译过一本世界名著。我大部分精力花在中美文化的比较,以及向国外介绍中国文化方面。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