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灿烂千阳 - 灿烂千阳读后感——《什么样的国家需要一千个太阳》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看《灿烂千阳》几乎一气呵成,我对亲睐的作者的书常常就是这样迫不及待,看完了去豆瓣网上眯大家的评论,看到此书的翻译者李继宏很有意思的声明,他说“灿烂千阳”这个名字是出版社未经他同意擅自更改的,他的语调颇为气愤,他说这本书的译名应该是“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书名出自这一句,这一句出自一位著名诗人经过阿富汗时对首都喀布尔热情赞颂的一首诗。一千个太阳啊,人会焦的,太热了,很可怕,让我想起我们国家的古老传说后羿射日的故事,我怪书名起的不好,但是啃完这个故事,我发现,这恰恰是画龙点睛的悲凉之题,是不是一千个太阳的光才能驱散阿富汗人民内心的暗,是不是一千个太阳的暖才能蒸发阿富汗人内心恐惧的寒。炎热难耐的阿富汗,战争却使这的个国家的人总是感到极致的冷。
  这个故事的叙述风格依然像上一本《追风筝的人》那样柔和委婉,笔调诚挚悲悯,描述相当细腻,加上情节的曲折坎坷使故事引人动容。作者胡赛尼生于阿富汗后举家逃至美国,本职是医生。我发现医生和作家这两种身份常能兼聚在一个人身上,而且文风有共同特质:逻辑清晰,擅于在故事中布局伏笔,比如写《碎脸》和《伤心至死》的鬼古女夫妇,还有《医生杜明》的作者也是医科出身。也许解剖人体和剖析人生动作相似,需要冷静,俯视,并且充满关怀和悲悯。
  这个故事发生的年代并不久远,主人公玛丽雅姆出生于1959年,莱拉生于70年代末,故事讲述延续至2003年,可是总是让我恍惚的产生距离感,生存在同样的世界,仿佛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战争,爆炸,袭击冲突,政权更迭,难民营,对妇女的压迫制度,饥饿,颠沛流离。这些让我想到欧洲革命或者我国的抗战时期的充满历史创伤感的字眼,怎么会频繁出现在我们现处时代的某一个地方。在这个各国争相发展的蓬勃时代怎么会还有那么多人时刻受到毁灭的威胁,那么多女人困于古老落后的制度。这让我惊愕,在阅读中感受到从电视新闻里远远体会不到的真实的残酷。

  玛丽雅姆是阿富汗一个有钱人的私生女,她和母亲被安置在乡下的一间破旧的泥屋里生活,她的父亲拥有三个妻子和十个子女,玛丽雅姆最期盼父亲每周一次的探望,她希望父亲能带她去他自己开的电影院里看一场《木偶奇遇记》,她希望去看看父亲豪华的家和那些同父异母的兄妹,然而父亲只陪她钓鱼,钓鱼很有趣,但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等待。15岁生日那天,玛丽雅姆嚷着要和父亲一起住,父亲没有如约来接他,她独自徒步来到繁花似锦的城市在父亲的深宅大院前徘徊等待,与此同时她的母亲因为害怕失去相依为命的女儿绝望的吊死在泥屋外的一棵树上.之后,继母的游说和父亲的妥协使得15岁的玛丽雅姆被迫嫁给了40多岁的鞋匠拉西德,从此在喀布尔这个陌生的地方开始了噩梦一般的生活。
  莱拉是喀布尔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漂亮女孩,有相对和睦的家庭和青梅竹马的恋人。而战争摧毁了这座城市,一颗炸弹夺去了她的双亲,恋人塔里克一家逃亡他乡,她脑海中最后的幸福是和他初尝禁果的那个下午,他要带她走,他不断的求婚,她不断的拒绝,她不能推卸对父母的责任。这一别,莱拉生命中苦难的序幕就此拉开……

  鞋匠拉希德从废墟中把莱拉救出来带回家,命令妻子玛丽雅姆悉心照顾,已成孤儿的莱拉在稍许恢复之后突然得知恋人塔里克在逃亡中病死医院。绝望的莱拉在发现自己怀了爱人的孩子之后同意嫁给已经50多岁的拉希德,拉希德暴躁,蛮横专制,虽然馋涎莱拉的年轻美貌但在莱拉生下女儿而非儿子之后,很快对她如同玛丽雅姆一般颐指气使,拳脚相加。于是两个善良而命运多舛的女人由敌对转为联盟,十多年来玛丽雅姆生活在丈夫暴力和冷漠中,干涸的心因为莱拉给与的温暖而融化,她最快乐的时光是和莱拉在繁重的家务之后做下来喝几杯下午茶,吃几块饼干,聊自己过往的日子,和父亲在一起的稀疏而快乐的时光。她更没想到的是莱拉刚诞生的女儿竟然和自己一样是私生女。
  莱拉和玛丽雅姆开始策划逃跑,这一场失败的逃亡使得莱拉和女儿差点被拉希德活活饿死,玛丽雅姆被打的奄奄一息。而阿富汗被塔利班占领,局势混乱,法律不许女人出外工作,独自上街,拉希德的鞋店被烧毁,他们陷入了饥荒的困境,此后莱拉又生了个儿子,女儿被寄养孤儿院,生活举步维艰,在这时莱拉居然见到了深爱的塔里克,塔里克就站在她的面前,高大而消瘦,英俊,分别了8年,23岁的莱拉觉得自己青春消亡容貌枯竭,只有因他而死去的心忽然活了……
  残暴的拉希德很快从年幼的儿子那里得知了莱拉和塔里克的重逢,他承认自己当年买通他人欺骗莱拉恋人已死的无耻行径。这一次这个妒火中烧的男人几欲杀死莱拉,玛丽雅姆为救莱拉,执起铁锹向这个恨之入骨的男人头顶拼命敲下去,她觉得这是她第一次决定自己生活的轨迹。玛丽雅姆含泪送莱拉带2个孩子投奔塔里克,自己坦然接受了死刑。

  描写玛丽雅姆走向死亡的这段写的相当细腻,相当感人。这个出身卑微,又所遇非人的柔弱的女人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里却表现得勇敢而坚强,她在回顾自己一生仅有的几个幸福片段时觉得满足,她所遗憾的是不能再同亲爱的莱拉一起喝午茶,看不到与她情同母女阿兹沙长大成人,但她觉得自己终于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甚至是英雄,这以死亡换得的殊荣感并不算糟糕。玛丽雅姆悲惨的一生也许正是阿富汗妇女最为典型的代表。
  而劫后余生的莱拉终于能和心爱的人及2个孩子在一起了,玛丽雅姆用生命成全了她这只飘在梦境里的渺茫幸福,她泪眼婆娑,满怀感激。在这个纷乱而险境丛生的人世,生死相邻,绝望和希望交织,他们回到政局稍稳定了的故乡喀布尔,他们相信他们能重建家园,长相厮守。
  今天偶然看新闻,又是阿富汗某处遭恐怖袭击的镜头,伤者奄奄于病床,哀伤的神情。一千个太阳的灿烂何时才能洒落到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
  感谢胡赛尼的这两本优秀的小说,它的畅销使得生活在平静富足生活中还不知感恩的我们开始了解和关注阿富汗,开始和阿富汗人民一起祈祷和平,和平……
或许您还会喜欢:
希腊的神话和传说
作者:佚名
章节:112 人气:2
摘要:古希腊(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9~8世纪)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为人类留下了一笔辉煌灿烂的文化财富。古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就是其中最为瑰丽的珍宝。世界有许多民族,每个民族都创作出了它自己的神话和传说,这些神话都有自己民族的特点,但也都有共同的性质。 [点击阅读]
梦的解析
作者:佚名
章节:72 人气:2
摘要:我尝试在本书中描述“梦的解析”;相信在这么做的时候,我并没有超越神经病理学的范围。因为心理学上的探讨显示梦是许多病态心理现象的第一种;它如歇斯底里性恐惧、强迫性思想、妄想亦是属于此现象,并且因为实际的理由,很为医生们所看重。由后遗症看来,梦并没有实际上的重要性;不过由它成为一种范例的理论价值来看,其重要性却相对地增加不少。 [点击阅读]
女人十日谈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5
摘要:十位年轻的女人,为活跃无聊的产房生活,十天内讲述了!”00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初恋、引诱、遗弃、强||奸、复仇、婚外情的荒唐、性*生活的尴尬……在妙趣横生兼带苦涩酸楚的故事背后,则是前苏联社会的fu败、男人灵魂的丑陋、妇女处境的悲惨,以及她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烈渴望和执着追求……这便是《女人十日谈》向读者展示的画面及其底蕴。 [点击阅读]
希区柯克悬念故事集
作者:佚名
章节:127 人气:2
摘要:悬念大师希区柯克什么是悬念?希区柯克曾经给悬念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如果你要表现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玩牌,然后突然一声爆炸,那么你便只能拍到一个十分呆板的炸后一惊的场面。另一方面,虽然你是表现这同一场面,但是在打牌开始之前,先表现桌子下面的定时炸弹,那么你就造成了悬念,并牵动观众的心。其实,希区柯克的作品并非只靠悬念吸引人,其内涵要深刻得多。希区柯克对人类的心理世界有着深刻的体悟。 [点击阅读]
儿子与情人
作者:佚名
章节:134 人气:2
摘要: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二十世纪杰出的英国小说家,被称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劳伦斯于1885年9月11日诞生在诺丁汉郡伊斯特伍德矿区一个矿工家庭。做矿工的父亲因贫困而粗暴、酗酒,与当过教师的母亲感情日渐冷淡。母亲对儿子的畸型的爱,使劳伦斯长期依赖母亲而难以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健全的性爱能力。直到1910年11月,母亲病逝后,劳伦斯才挣扎着走出畸形母爱的怪圈。 [点击阅读]
失落的秘符
作者:佚名
章节:135 人气:2
摘要:圣殿堂晚上8:33秘密就是怎样死。自鸿蒙之初,怎样死一直是个秘密。三十四岁的宣誓者低头凝视着掌中的人头骷髅。这骷髅是空的,像一只碗,里面盛满了血红色的酒。环绕四周的兄弟们都披挂着他们团体标志性的全套礼服:小羊皮围裙、饰带、白手套。他们的颈项上,礼仪场合佩戴的宝石闪烁发光,像阒无声息的幽灵之眼。他们共守一个秘密,宣誓互为兄弟。“时间已到。”一个声音低语道。 [点击阅读]
苏菲的世界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话说我对哲学产生兴趣是在研一时的自然辩证法课堂上。那是位颇为娘娘腔的老教授,本行研究人脑和意识,业余时间教授自然辩证法和自然科学史。不像其他政治课老师只晓得照本宣科,这老头有相当牛逼的学术基础,从古希腊哲学的朴素唯物主义,讲到近现代一系列科学危机,一贯而至,娓娓道来,一面精彩轻松的讲解着各种科学定律,一面逐步揭开科学背后的思辨踪影;当然作为一位老右愤, [点击阅读]
最优美的散文
作者:佚名
章节:93 人气:2
摘要:冬日漫步(1)[美国]亨利·大卫·梭罗亨利·大卫·梭罗(1817—1862),博物学家、散文家、超验现实主义作家。生于美国康科德,毕业于剑桥大学。他是一名虔诚的超验主义信徒,并用毕生的实践来体验这一思想,曾隐居家乡的瓦尔登湖长达两年之久,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其代表作《瓦尔登悍又名《乎散记》,是他隐居生活的真实记录。 [点击阅读]
飘(乱世佳人)
作者:佚名
章节:81 人气:2
摘要:生平简介1900年11月8日,玛格丽特-米切尔出生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一个律师家庭。她的父亲曾经是亚特兰大市的历史学会主席。在南北战争期间,亚特兰大曾于1864年落入北方军将领舒尔曼之手。后来,这便成了亚特兰大居民热衷的话题。自孩提时起,玛格丽特就时时听到她父亲与朋友们,甚至居民之间谈论南北战争。当26岁的玛格丽特决定创作一部有关南北战争的小说时,亚特兰大自然就成了小说的背景。 [点击阅读]
地狱
作者:佚名
章节:110 人气:2
摘要:致中国的合作者、读者和书迷们:对于今年不能亲至中国一事,我深感遗憾,因此想借这封短信向你们所有人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有了你们,才有我所谓的成功。谢谢你们为我的作品中文版所付出的时间与努力,你们的厚爱尤其让我感动。我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拜访你们美丽的国家,亲口表达我的谢意。谨致最诚挚的祝愿。 [点击阅读]
地狱镇魂歌
作者:佚名
章节:93 人气:2
摘要:没有人知道创世之神是谁,但他(她)创造了整个世界,创造了神族和魔族,还有同时拥有两个种族力量但是却都没有两个种族强大的人族,也同时创造出了无数互相具有不同形态的异类族群,在把这些族群放置在他的力量所创造的领地中之后,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创世之神便离开了这个世界,再也没有任何人知道他的下落。 [点击阅读]
布登勃洛克一家
作者:佚名
章节:98 人气:2
摘要:(上)在!”9世纪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中期德国北部的商业城市吕贝克。这一家人的老一代祖父老约翰·布登洛克,年轻的时候正值反对拿破仑的战争,靠为普鲁士军队供应粮食发了财。他建立了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此外,他还拥有许多粮栈、轮船和地产,儿子小约翰又获得了尼德兰政府赠予的参议员荣誉头衔,因而他和他的一家在吕贝克享有很高的声望。这一家人最近在孟街买下了一所大邸宅,布置得既富丽又典雅。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