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布登勃洛克一家 - 第十一部 第四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你这样是不对的,你不应该这样做,盖尔达!”这句话卫希布洛特老小姐说了不止有一百遍了,带着忧伤和责备的语气说。这一天晚上在她的老学生的起居间里围着圆桌坐了一圈人,这里面有盖尔达·布登勃洛克本人,有佩尔曼内德太太,她的女儿伊瑞卡,有可怜的克罗蒂尔德与布来登街布登勃洛克家的三位本家小姐。卫希布洛特小姐坐在这圈人中间的一张沙发上。她的软帽上的绿飘带垂在她的瘦小的肩膀上。她的一边肩膀耸得很高,这样她的胳臂才能自由地在桌子上做手势……这位七十五岁的老小姐身体已经抽缩得不成样子了。
  “你这样是不对的,我跟你说,你真不该这样做,盖尔达!”她用激动的、颤抖的声音又重复了一句。“我已经有一条腿埋进土里去了,我没有多长时间的活头了,而你却要……你却要离开我们,要永远跟我们分手……从这个地方搬走。要是这只是一次旅行么,只是到阿姆斯特丹去住几天么,倒也罢了……但你却要一去不复返!”她的一颗苍老的鸟儿般的头颅摇动着,棕色的充满智慧的眼睛变得忧郁起来,“自然了,你失去了很多东西……”
  “岂止很多,她什么都没有了,”佩尔曼内德太太说。“我们应该替她想想,苔瑞斯。盖尔达要走,就让她走吧,这是没有办法的。二十一年以前她和托马斯来到这里,我们大家都喜欢她,尽管她不喜欢我们……是的,她一直讨厌我们,不要否认这一点吧,盖尔达!可是托马斯已经不在了,别的人……谁都不在了。我们对她算什么呢?尽管这使我们很痛苦,但你还是按你的意愿去做吧,盖尔达,愿上帝保佑你,当年托马斯去世的时候,你没有立刻离开这里,这已经使我们感激不尽了……”
  这是秋天的一个黄昏,吃过晚饭之后;距离小约翰(尤斯图斯·约翰·卡斯帕尔)接受普灵斯亥姆牧师祈福,埋在城外矮树丛边上砂石十字架和家族纹章下面那一天也差不多有六个月左右了。
  房子前边,雨点淅淅沥沥地落在林荫路两旁树叶一半已经落尽的树上。雨水被不时吹来的一阵疾风刮到玻璃窗上。八位妇人都穿着黑衣服。

  这是一次小小的家庭集会,一次痛苦的告别会,和盖尔达·布登勃洛克辞别。盖尔达不久就要离开这里,回到阿姆斯特丹去,像从前一样跟她的老父亲一起演二重奏去了。已经没有任何理由让她留在这里了。佩尔曼内德太太对她这个决定并没有再表示反对。她已经完全让步了,虽然在内心深处她对这件事是感到非常痛心的。假如这位议员的未亡人不从本城搬走,如果她在社交界仍然保持着她的荣誉地位,不把她的财产移走,那么这一家人的姓氏就还能保留着一点辉煌……但是不管怎么样,安冬妮太太决定只要她活在世上一天,只要有人能看见她,她始终要把头抬得高高的。她的祖父曾经坐着四匹马的马车周游过全国。……尽管她已度过了充满坎坷的大半生,尽管胃病不停地折磨着她,她看去却还不像五十岁的人。
  她的肤色变得有些松软苍白,她的上嘴唇上……那是冬妮·布登勃洛克的美丽迷人的上嘴唇……也出现了一些细汗毛,可是掩在她的孝帽下面的光滑的头发里却依旧一根白发也找不到。
  她的表姐妹,可怜的克罗蒂尔德,对于盖尔达的这次远行,和她看待一切事物的反应一样,表现出一副漠然、柔顺的态度。刚才吃饭的时候,她沉默不语地足吃了一顿,现在坐在那里,只是偶尔才温和地插上一两句客气话,像往昔一样削瘦,满脸灰色。
  伊瑞卡·威恩申克今年已经三十一岁了,她对于和她的舅母分别这件事也没有表现什么激动。
  她经历过更痛苦的事,早就学会了用逆来顺受去应付一切。在她的一对疲惫的水汪汪的蓝眼睛里……这是格仑利希先生式的眼睛……流露出一副饱经忧患的、听人摆布的神情,从她那平静的,有时带些哀怨的声音中同样也听得出她这种心情。
  讲到三位布登勃洛克小姐,高特霍尔德伯父的三位千金,她们那副愤慨、挑剔的表情依然未变。两位大姐……弗利德利克和亨利叶特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瘦骨伶仃,而小的一个,五十三岁的菲菲,则矮胖得和一只啤酒桶没什么两样。

  尤斯图斯舅母,老克罗格参议夫人,本来也被邀请了,但她没有接受邀请,她身体不舒服,也许还因为穿不出一套像样的衣服来,谁也说不准其中的原因。
  大家谈论的话题是盖尔达的这次出门远行,她该乘哪趟车走,以及经纪人高什先生已经承担下来的这座别墅连同家具的出卖的事情,因为盖尔达不准备带走任何东西,正像当初她到这里来一样。以后佩尔曼内德太太谈到了生活,谈了一些生活中最严肃的问题,对于过去和未来都发表了一番议论,虽然对于未来本来是没有什么好说的。
  “是的,当我死了以后,伊瑞卡如果愿意,想搬到哪儿就可以搬到哪儿,”她说,“可是我自己什么地方也待不了,我活一天,我们就要在这里一块住一天,我们剩下的这些人……你们每星期到我家里来吃一顿饭……以后我们念一念家庭大事簿……”她指了指摆在她面前的一个皮包。“是的,盖尔达,你把这个东西交给我保存,我很感谢。……这件事就算定下来了……你听见了么,蒂尔德?……虽然由你作东道主来请我们,也一样很好,因为你的情况和我们没什么区别。事情就是这样的。人家这样忙碌奔走,拚命挣扎……而你却一动不动地呆着,耐着性子等现成的。反正你是匹骆驼,蒂尔德,你不要生气我说这句话……”
  “没有的事儿,冬妮!”克罗蒂尔德笑着说。
  “真可惜,我没有能跟克利斯蒂安告别,”盖尔达说,大家的话题自然而然的又转到了克利斯蒂安身上。他很少有希望能从住在里面的那个病院出来了,虽然他的病情并不是严重得连自由行动都不可能。但他的老婆却非常满意现在的状况,正像佩尔曼内德太太说的,她老婆已经和医生勾结起来,看样子克利斯蒂安要在神经病院里度其余生了。
  说到这里,大家沉默了片刻。以后大家低声地犹犹豫豫地谈到新近发生的那件事情上,当小约翰的名字从一个人的嘴里吐出来的时候,屋子里又变得安静下来,人们只听到屋子外面唰唰的雨声越来越大。
  汉诺最后害的这场病一定是非常可怕的,当大家提到它时都有些欲言又止。如果有人压低了声音半吞半吐地谈到这件事,大家就都不敢再互相对看。最后又有人想起了小约翰临终前的一件小事……那个衣衫不整的小伯爵来探病,他几乎是强行进入病室里来的……汉诺那时虽然什么人也认不出来了,但当他听出是凯伊时,脸上却显出了笑容;凯伊一个劲地吻他的双手。

  “他是吻他的手了么?”三位布登勃洛克小姐问道。
  “吻了,吻了很多次。”
  这件事引得大家思索了好一会儿。
  忽然佩尔曼内德哭了起来。
  “我这样喜欢他,”她呜呜咽咽地说……“你们不知道,我有多爱他……你们谁也不像我这样喜欢他……嗳,对不起,盖尔达,你是他的母亲……啊,他简直是个天使……”
  “现在他肯定是天使了,”塞色密补充佩尔曼内德太太说。
  “汉诺,小汉诺,”佩尔曼内德太太接着说下去,泪水从她的略现老态的脸上流下来……“汤姆,父亲,祖父和所有别的人!他们都到哪儿去了?我们再也看不见他们了,哎,为什么命运对我这么冷酷啊?!”
  “早晚会见到的,”弗利德利克·布登勃洛克说,一面把手紧紧在膝头上握着,目光低垂,耸了耸鼻子。
  “不错,总有一天会再见到的……可是,弗利德利克有的时候,什么安慰也不能给人,有的时候……上帝饶恕我这么说……一个人对正义,对善良……对所有的事情全都不敢相信。生活使我们心中许多东西都破灭了,不断打击我们刚刚建立起来的信心……再相逢……如果真能这样……”
  可是这时塞色密·卫希布洛特在桌子后面站了起来,竭力使自己站得更高点。她欠起脚尖,仰着脖子,敲着桌面,弄得软帽在头上微微抖动着。
  “一定见得到的!”她用尽全身的力气大喊,一面挑战似地望着所有在座的人。
  这个女教师,她一生中需要不断地同理智产生的种种怀疑作战,现在她像一个最后的胜利者那样站在那里;她驼着背,枯干瘦小的身躯因为信念坚定而索索地颤抖着,模样就像一个操有惩罚权的神情激动的先知。
或许您还会喜欢:
贵族之家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0
摘要: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一八一八——一八八三)占有一席光荣的位置。而在他的全部文学作品中,长篇小说又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屠格涅夫是俄罗斯和世界文学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奠基者之一,他的长篇小说给他带来了世界声誉。他的六部长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的中心主题:与作家同时代的俄罗斯进步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屠格涅夫既是这些知识分子的编年史作者,又是他们的歌手和裁判者。 [点击阅读]
赫塔米勒短篇集
作者:佚名
章节:3 人气:0
摘要:1他已经死了。也许他还活着。人可以默默无闻地活着。我知道他再也不来了。每当铁皮咯吱作响的时候,每当我看见白色的树皮或者看见某人手中拿着一块手帕的时候,我就会浮想连翩,我就会想起我没有看见的某种事物。也许我应该想那些映入我的眼帘的事物,但是我不敢想。谁能告诉我必须想多久才能牢记那幕惨剧呢?怎样做才能从我的脑海中抹去对它的记忆呢?我不知道我应该看外部世界的白树皮还是应该潜沉于内心世界之中。 [点击阅读]
达芬奇密码
作者:佚名
章节:114 人气:0
摘要:郇山隐修会是一个确实存在的组织,是一个成立于1099年的欧洲秘密社团。1975年巴黎国家图书馆发现了被称作“秘密卷宗”的羊皮纸文献,才知道包皮括艾撒克·牛顿爵士、波担切利、维克多·雨果和列昂纳多·达·芬奇等众多人物均为郇山隐修会成员。人们所知的“天主事工会”是一个梵帝冈教派——一个极度虔诚的罗马天主教派。 [点击阅读]
远大前程
作者:佚名
章节:60 人气:0
摘要:1993年暑假后,我接到上海的老朋友吴钧陶先生来信,说南京译林出版社章祖德先生请他译狄更斯的《远大前程》,万一他没有时间,还请他代为找一位译者。吴先生正忙于孙大雨先生的作品编校,而且上海的一些译者手头都有任务,所以他请我译这部作品。我虽然在英语专业从事英美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一辈子,但还没有正正式式地译过一本世界名著。我大部分精力花在中美文化的比较,以及向国外介绍中国文化方面。 [点击阅读]
迷茫的女郎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1去年春天,三泽顺子刚从东京的一所女子大学毕业,就立刻进了R报社工作了。当时,在入社考试时,有关人员问她希望到哪个部去,她回答说,想到社会部。有关人员看了她的履历表说:“你的英语不错嘛!”是的,三泽顺子毕业的那所女子大学,英语教学是相当有名气的。然而,后来顺子没有能到社会部去,却被分配在R报社的资料调查部。和顺子同时考入报社的女性还有事业部的一个,校阅部的一个。 [点击阅读]
追风筝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卡勒德·胡赛尼(KhaledHosseini),1965年生于喀布尔,后随父亲逃往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执业。《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说,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出版后大获好评,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目前已由梦工厂改拍成电影。 [点击阅读]
透明的遗书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好像睡着了,尽管只是短暂的时间,感到“咯噔”一下小小的震动,醒了过来,西村裕一条件反射般站了起来,急忙朝车门方向走去。“咯噔”一声响过以后,不到二十秒钟将抵达Y车站。但站起身来,立即发觉窗外的景色与往常不同。只见一片广阔的河滩,电车临近铁桥,从脚下传来“轰隆、轰隆”重重的金属声。西村苦笑了一下,心想习惯这东西实在太可怕了。 [点击阅读]
通灵女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1十岁的香樱里还不懂得“烦躁”这个词,所以,她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那种萦绕心头的感觉,只能认为“烦死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她自己也记不清楚了。虽然并非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如此,但是,每天早晨起床时、吃饭时、上学时,那种“萦绕心头”的感觉总是挥之不去。每当这时候,母亲对待香樱里的惟一方法,就是说她,“什么呀,睡迷糊了吗?”香樱里自己也想:是呀,是睡迷糊了吧。 [点击阅读]
采果集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吴笛译1如果你吩咐,我就把我的果实采满一筐又一筐,送到你的庭院,尽管有的已经掉落,有的还未成熟。因为这个季节身背丰盈果实的重负,浓荫下不时传来牧童哀怨的笛声。如果你吩咐,我就去河上扬帆启程。三月风躁动不安,把倦怠的波浪搅得满腹怨言。果园已结出全部果实,在这令人疲乏的黄昏时分,从你岸边的屋里传来你在夕阳中的呼唤。 [点击阅读]
金粉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一、夜访侦探夜晚,拉乌尔看完了戏,回到自己家里。在前厅的穿衣镜前面,他站了一会儿,自我欣赏了一番:优美的身躯,宽阔的肩膀,高挺的胸脯,健壮的肌肉,配上一套高级衣料制做的西服,真是一表人材。前厅不大,陈设挺考究。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是单身汉居住的公寓套间,家具精美,起居恬适。住在这里,准是一个重视生活享受、又很富裕的人。每天晚上,拉乌尔都喜欢坐在工作间宽大的坐椅里,抽上一支香烟,闭目养神。 [点击阅读]
金色的机遇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乔治。邓达斯仁立在伦敦街头沉思。在他的周围,卖苦力的与赚大钱的像是席卷而来的潮水一样汹涌流动。此刻,乔治衣冠楚楚,裤线笔直,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们。他正忙着考虑下一步的行动。刚刚发生了一件事情!用社会下层的说法,乔治与他富有的舅舅(即利德贝特。吉林公司的艾尔弗雷德。利德贝特)“吵了一架”。准确他说,这嘲争吵”完全是利德贝特先生单方面的。那些言辞就像是愤怒的溪流从他的嘴里源源不断奔涌而来。 [点击阅读]
铁皮鼓
作者:佚名
章节:46 人气:0
摘要:供词:本人系疗养与护理院的居住者①。我的护理员在观察我,他几乎每时每刻都监视着我;因为门上有个窥视孔,我的护理员的眼睛是那种棕色的,它不可能看透蓝眼睛的我——①本书主人公,自述者奥斯卡-马策拉特,因被指控为一件人命案的嫌疑犯而被“强制送入”疗养与护理院(疯人院的委婉称谓)进行观察。本书的脚注皆为译注。因此,我的护理员根本不可能是我的敌人。我已经喜欢上他了。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