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布登勃洛克一家 - 第十部 第三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布登勃洛克一家人在这些年来早已不像过去那样作夏季长途旅行了。甚至去年春天议员夫人要求回阿姆斯特丹省亲,要在相隔这么多年以后再一次跟她的父亲表演二重奏,议员的同意也是非常不情愿的。但是每年夏天盖尔达和永格曼小姐要带着小约翰到特拉夫门德去疗养,在那里度过整个暑假,却主要由于可以让汉诺强壮体魄的缘故而成为定例了……到海滨去过暑假!有谁……不管他是谁……能体会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幸福吗?经过烦闷、单调、无尽无休的上课以后能够平静地、无忧无虑地过四个星期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海藻的气味和波涛的温柔絮语……四个星期,是这样长的一段时期,在刚开头的时候,没有人愿意承认,甚至不肯去想这样的日子会有终结之时,如果有人说它会过完,那才叫粗暴邪恶呢!小约翰从来也不能了解,有的教师在一门功课结束的时候居然说出这样的话:“假期以后我们再接着讲,以后我们还要讲……”假期以后!仿佛这能给他带来莫大的快乐似的,这个穿闪亮哔叽上衣的莫名其妙的人!假期以后!这是多么奇怪的想法!四个星期以后种种事情是属于多么遥远渺茫的未来啊!
  他们住在两座瑞士式的小房子里,中间连着一条窄窄的回廊,和点心铺以及休养的主房齐齐地并排站着。头一天早晨在这样一间小房子里醒过来,是多么既兴奋又好奇啊!成绩单……好也罢、坏也罢……已经给家里人看过了,装满了箱子、行李的马车也坐完了。他感到全身沐浴在一种朦胧的幸福里,他的呼吸也为之急促了起来,他不觉一下子惊醒过来……他睁开了眼睛,贪婪地望着这间干净的小屋子的老式的家具……头一秒钟他仍然在一种睡意惺忪、既幸福又迷乱的状态之中……但是马上他就明白了,他这是在特拉夫门德,他要在这里度过一个漫长的暑假!他并不转动身体;他静静地仰卧在那张黄木头的小床上,床单因为使用日久已经变得又软又薄,他每隔一会儿就又把眼睛闭上,听着自己的心怎样因为幸福和不安随着缓慢的深呼吸而一下一下地跳动。
  整个房间沐浴在从带条纹的窗帘后面射过来的淡黄的日光里,可四周还没有一丝声音,伊达·永格曼和妈妈还都在睡梦中。只能听到下面工人耙花园中石子路所发出的均匀、宁静的声音,还有就是一只苍蝇在窗帘和窗户中间不断撞击玻璃,可以看到它的影子映在带条纹的窗帘上,显成一条弯弯曲曲的长线……一片寂静!只有苍蝇的单调的嗡嗡声和工人耙石子路的声音!这种温柔而隐含生意的寂静使小约翰产生一种奇妙的感觉:海滨所特有的深沉平和、无人搅扰的宁静的感觉。他觉得能在海滨休憩比干什么都要幸福。啊,赞美上帝吧,那些在世界上代表比例律和文法的身穿闪亮哔叽上衣的人是决不会到这儿来的,他们不到这里来,因为在这里生活是不便宜的……他不由得快乐地从床上跳下来,光着脚跑到窗户前边去。他把窗帘拉上去,拉开白漆窗栓,打开一扇窗户。看着苍蝇从花园的砂砾路和玫瑰花圃上飞走。旅馆对面的音乐厅,坐落在半圈黄杨树里,依然空旷无人。那块因灯塔而得名的罗喜登旷场……灯塔就伫立在这块旷场的右边……在白云云爱云爱的天空下,向远处伸展开去,那上边生长着一些稀疏的短草,中间偶尔有几块寸草不生的土地,到了最远的地方,这些短草就为一些高大、粗悍的海滨植物所代替,再过去就是一片沙滩,沙滩上面对大海摆着的一排排的私人小木棚和圈椅却依稀可辨。海就在那宁静的晨曦中时隐时现,一条蓝绿相间的狭长的条片时而光滑如镜、时而皱起无数波纹。一条从哥本哈根来的轮船从标志着航路的红色浮标中间开过来……可能是纳亚丁号,也许是弗利德利克·鄂威尔狄克号,算了,不值得为此耗费精神。汉诺·布登勃洛克又怀着宁静的幸福之感深深吸了一口从海面上飘荡过来的辛辣气息,他充满感激心情,饱含深情地向大海投去问候的一瞥。
  一天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这是少得可怜的二十八天中的头一天,最初这些日子仿佛是永恒的幸福,但是头几天一过去,剩下的日子就越过越快,快得几乎令人不能置信……早餐总是在阳台上或者在安着大秋千的儿童游戏场前面一株大栗树下面吃的。……不论是侍役铺在桌上的台布的新浆洗的味道,不论是皱纸作的餐巾,式样奇怪的面包,还是那种不像在家中用骨匙而是用普通的茶匙从金属碗里吃的鸡蛋,所有的一切都令小约翰如醉如痴。
  早餐以后的事也无一不安排得轻松愉快,是这样一种悠闲舒适,处处安排妥贴的生活。无拘无束的一天开始了:早晨在海滨,听着旅馆乐团演奏午前音乐节目,静静躺在藤椅前面,懒懒地,像在做梦似地玩弄着那干净的细砂,眼光悠闲舒适地投向那无边无际的一片碧绿和蔚蓝,从那上面一股强劲、粗野、新鲜、芬芳的空气,自由自在地、毫无阻挡地吹来,带来海涛的温柔的砰砰訇訇的音响,一刻不停地荡涤着你的,使你陷入一种舒适的昏暗,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仿佛你已经坠入一片幸福的昏厥里,一切束缚人的知觉,时间啊、空间啊,什么都失去了……以后是游水,比起在阿斯木森游泳池来在海里游水才真称得起是一件乐事,这里没有“鹅草”,这里的水一片清澈碧绿,搅动起来,便到处泛起白沫,脚下是给人舒适感觉的细砂而不是粘粘的木板,此外,哈根施特罗姆参议的儿子也不在跟前,他们都在很远的地方,不是在挪威就是在第罗尔。他们的父亲喜欢在夏天到远地去旅行休憩……他当然没有理由不这样做,不是吗?……接着沿着海边散一会儿步,暖和暖和身体,一直走到“海鸥石”或者“望海亭”,在柳条圈椅里吃一顿点心,……就差不多该回去了,该休息个把钟头、好更换衣服、准备和别的旅客一起吃饭。吃饭的时候非常热闹,因为这正是洗海水浴的最盛的季节,布登勃洛克家的熟人仿佛约好一样,都来到了这里。有的是从汉堡来的,甚至还有一些英国人和俄国人。一个穿黑色衣服的人在一张精美的小桌旁边从一只闪闪发光的银制的汤罐里给大家盛汤。菜一共有四道,这些菜比起家里的菜都更有味道,更香甜,至少作得更有排场。

  在吃饭的长条桌上很多处有人喝香槟。常常也有一些不愿意整个星期被事务束缚住自由的先生们从城里来,他们要在这里娱乐娱乐,吃过饭以后玩一会输盘赌。比如说,彼得·多尔曼参议,他让女儿留在家里,一个人到这里,扯着震耳欲聋的嗓子用北德土话讲一些粗俗的笑话,汉堡来的太太们被他逗的乐不可支,求他住一会儿嘴。还有议员克瑞梅博士……那位老警察署长、克利斯蒂安叔叔和他的老同学吉塞克议员。吉塞克议员也是独来独往,从来不带家眷的,克利斯蒂安·布登勃洛克的花费都由他一手承担。……以后,当大人们听着音乐,在咖啡馆的帐篷下面喝咖啡的时候,汉诺也坐在帐篷前面的一张椅子上听着,他愿意永远听下去……下午的消遣也都安排好了。在旅馆的花园里设有一座射击棚,在瑞士式的楼房右边有几个牲口棚,养着马、驴和乳牛。喷香、起沫的牛奶随时可以供应给大家。人们也可以到镇里去散步,或者顺着“海滨路”走上一圈;从这里还可以坐小船渡到“普瑞瓦”去,在“普瑞瓦”的海滩上可以捡到琥珀。要不还可以在儿童游戏场玩一局槌球戏,或者坐在旅馆后面的一片树林的山坡上,听伊达·永格曼读故事书……但是最美好的感觉还是来自海滨,在苍茫暮色里,坐在面对防波堤的顶上,对着空旷的地平线。大船驶过来了,就向它挥手帕,要不就倾听着小波浪如何拍击着石岸,发出轻柔的絮语,这也是十分有趣的,四周无尽的辽阔莫不被这温柔而伟大的涛声填满。小约翰在这涛声地包围里舒适恬静地闭上眼睛。但是正在这个时候伊达·永格曼总要说:“走吧,小汉诺!该走了,是吃晚饭的时候了。你的身体不允许你在这里睡觉……”每次从海滨归来,他的心感到多么宁静平和啊!跳得多么均匀舒坦啊!当他在自己卧室里就着牛奶或者发甜的棕啤酒吃过晚饭以后……他的母亲要再晚一些才到旅馆的带玻璃窗的露台上和其他的客人一起吃饭……刚刚躺在床上,他身体裹在柔软的薄被里,在他的宁静的心房的柔和均匀的跳动里和音乐晚会的低柔的旋律中,他已经宁静地入睡了,在这里他睡得十分香甜……另外也有一些人,平日受事务羁绊,抽不出时间,只有在星期日才能到海滨来。议员也和这些人一样,星期日到这里来跟家人团聚一天,然后星期一早晨再回去。虽然这一天的饭桌上可以吃到冰激凌,喝到香槟酒,虽然这一天可以骑驴,也可以邀集一群人乘帆船到海上去,但小约翰却无论如何也提不起精神来。海滨浴场的安闲幽静被破坏了。下午从城里来了一群根本不属于这个地方的人……伊达·永格曼虽然怀着轻蔑却一点也不刻薄地称这些人作“中产阶级的一日蜉蝣”……占据住旅馆花园和海岸,他们听音乐,喝咖啡,洗海水浴,此时的汉诺却宁肯独自呆在房间里,等着这些穿着节日盛装的破坏安静的人潮退去了……等到星期一一切又恢复了老样子,等到他父亲的一双眼睛……他有整整六天没有看到这双眼睛,但是整个星期日,他却依然能够感觉到,这双眼睛正挑剔地打量着他……远远离开这里时,他才又恢复了兴致……十四天已经过去了,汉诺告诉自己说,而且只要别人愿意听,他也不介意告诉别人,剩下的假日还有米迦勒节日那么长呢。可惜这只不过是句自欺欺人的宽心话,假期的顶点一过,其余的日子就飞逝而过,快得简直可怕。他恨不得抓住每一个小时不把它放过。他在海滨每吸一口空气时都吸得非常慢,为了不让幸福的时刻白白放过。

  但是时间还是毫不留情地飞逝过去……有时落雨,有时阳光灿烂,有时风从海面上刮来,有时从大陆上刮来,有时酷热难当,有时风雨喧嚣,无尽无休,似乎永远也离不开这块海面。有几天,黑绿色的潮水随东北风而至,把海滩上盖满了海藻、贝壳和水母,大风似乎随时都会把帐幕卷走。
  这时那浑浊的、波涛滚滚的大海便一望无际地被泡沫遮住。此时,波浪一改往日的轻柔,威猛地耸起,形成一道暗绿色的、宛如钢铁铸成的、光泽闪闪的拱墙,然后带着轰轰隆隆、砰砰訇訇,有如雷鸣似的巨响摔到沙岸上去。……另外也有一些日子,西风把海水倒吹回去,露出一片辽阔的水波形的地面,赤裸的沙岸到处可见。在这样的日子里总是下着倾盆大雨,海、天与大地混为一色。疾风卷起雨帘,拍打在窗玻璃上。弄得窗玻璃上雨水像小溪似地往下淌,外面什么东西都看不见了。
  遇到这样的天气,小约翰总是待在旅馆的大厅里,坐在一架小钢琴的前面弹奏,这架钢琴虽然因为旅馆不断办舞会被人用来弹华尔兹和苏格兰舞曲,音调有些不太准,不如演奏家里的钢琴那么悦耳,但是它那沙哑的、咯咯吱吱的声音仍然能给人无限的乐趣……又有些天,一丝风也没有,天空蔚蓝,闷热潮湿的气候使人昏昏欲睡。在罗喜登旷场上,青蝇嗡嗡地悬在日光里。大海喑哑了,像一面镜子似的凝然不动。当只剩下三天假期的时候,汉诺宽慰自己,同时也告诉每个人说,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呢,像整个圣灵降临节那么长。但虽然没有人能够驳倒他的计算,他自己却也不敢相信了。他心里早已默认了那位穿发亮的哔叽上衣的先生的正确。假期总有结束的时候,他们还是要从停止的地方继续,要继续讲这个,讲那个……结束的时候到了,马车装好了行李停在旅馆门前。汉诺一清早已经向大海和海滩告别;现在他又向那接过小费的仆役们告别,向音乐坛、玫瑰花坛和这整个夏季告别。最后,在服务人员的欢送下,马车轮转动起来了。
  马车走过通向小镇的林荫路,沿着海滨路走下去……汉诺把头靠在车厢的一个角落里,看着窗外的风景。眼神矍铄、瘦骨嶙峋、头发已经花白了的伊达·永格曼坐在倒座上,对着汉诺。清晨的天空被淡淡的白雪盖住,特拉夫河面上耸起无数小波浪,被风儿吹得滴溜溜地乱滚。在车窗上偶尔落下一两滴雨点。在海滨路的尽头,人们坐在门口织补鱼网,光着脚的小孩跑过来,好奇地打量着马车。这些人是永远也不会离开这儿的……当马车快要离开这里的时候,汉诺俯着身子,最后又看了一眼灯塔,然后他把身子向后一靠,闭上了眼睛。“我们明年还会再来,小汉诺,”伊达·永格曼用低沉的、安慰的语调说。汉诺等着的正是这句话。一听见这个,他的下巴一抖,眼泪立刻从长长的睫毛后边滚出来。
  他的脸和胳臂都在海滨晒黑了,但是如果人们让他在海滨待这么一个月,是想变换回一个活泼、健壮的小汉诺来,那显然是失败了;这个可悲的事实汉诺自己也完全知道。经过这四个星期远离尘寰的平静的生活,对大海的顶礼膜拜,他的心变得比以前更任性、更柔软、更敏感、更富于梦想了。在蒂特格先生的比例律前面,他更加无精打采了。当他想到要背诵那么多历史年代和语法规则,想到过去,晚上绝望时,就任性地把书本一丢,徒然期望从睡眠里找到解脱,而第二天清早和上课以前的那种恐怖,想到又要迎接那种种不可避免的灾难,专门和他作对的哈根施特罗姆家的孩子,以及他父亲对他的种种要求,他变得比以前更灰心丧胆了。
  但是马车行驶在清晨充满积水的乡村大路上,听着周围小鸟的鸣叫声,渐渐地他的心情又畅快了一些。他想到了凯伊,想到不久就将和他会面,想到了费尔先生,想到了钢琴课,家里的大钢琴和他的小风琴,再说还有一天可以休息,后天,开学的第一天,也还是平安无事的。啊,他摸着他的扣绊靴上还带着点海滩上的沙子……这些沙子他会永远保留的……哔叽衣服也好,哈根施特罗姆家的孩子也好,任凭什么事,来就让它们来吧!反正他有的东西已与自己融为一体,任谁也抢不走。当一切苦难又压在他头上的时候,他会回忆起大海和海滨旅馆的。他会想到夜晚在一片寂静中,那些细碎的波浪是如何拍击着石岸,发出轻柔的絮语,只要一回想这个,他就能从中取得安慰,什么逆境都损害他不得……摆渡过了,伊色列朵尔夫林荫道也走过了,再经过耶路撒冷山和城外的旷地,然后就要进城了。城门右边耸立着监狱的高墙,威恩申克姑父现在就关在这里面。马车沿着布格街驶过去,过了考贝尔格和布来登街以后,一拐进渔夫巷的斜坡路,车夫就得不断地刹着闸……眼前就是那所带有白色大理石雕像柱的红房子了。当他们从充满中午暖空气的街头走进阴森的石头走廊时,议员已经站在那里迎接他们,他的手里还攥着一支钢笔……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小约翰才习惯了没有大海的生活,才习惯了那提心吊胆、无聊得要死的日子。永远要提防着哈根施特罗姆家的孩子,只有从凯伊、费尔先生以及音乐中才能够得到少许抚慰。

  布来登街的几位本家小姐和克罗蒂尔德姑姑一看见他立刻就问,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假期之后再上学感觉如何,发问的时候嘲弄地挤着眼睛,表示他的处境一点也瞒不过她们,同时又带着成年人的那种特有的傲慢,似乎一切与孩子有关的事,他们如果不是不闻不问便要尽量以玩笑的态度处之。但她们一点也没把汉诺问住。
  在回到城里三四天以后,家庭顾问医生朗哈尔斯博士到渔夫巷来检查海水浴对小汉诺的效果。
  他首先和议员夫人长谈了半晌,才把汉诺叫进来,衣服脱得只剩一半,进行一次仔细检查……检查一下他的身体现状,像朗哈尔斯博士一边望着自己的手指甲一边宣布的那样。他检查了一遍汉诺的不发达的肌肉组织,量了量他的胸围;听了听他心脏的跳动,详细地询问了他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如何,最后用针尖从汉诺的细胳臂上取了一滴血,为了拿回去化验。总起来说,他好像还是不很满意。
  “咱们倒是晒黑了,”他说,一只胳臂搂着站在他面前的汉诺,另一只长着黑汗毛的手搭在汉诺的肩头,仰着头看着议员夫人和永格曼小姐,“可是脸上还总是这么愁眉不展的。”
  “离开了海滨他非常难受,”盖尔达·布登勃洛克说。
  “啊,是这么回事……这么一说你非常喜欢那个地方啦!”朗哈尔斯大夫一边问,一边注视着小约翰的眼睛……汉诺的脸变了色。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朗哈尔斯博士显然在等待着他的回答。
  他心中升起一个异想天开的希望,特别是他狂热地相信,在上帝面前,什么事都可以实现,即使把世界上所有穿哔叽上衣的人加在一起也不管用。
  “喜欢……,”他费力地说道,充满希望地看着大夫。然而朗哈尔斯大夫在提出这个问题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用意。
  “好吧,海水浴和新鲜空气迟早会收效的,……迟早会收效的!”他说,一面拍了拍小约翰的肩膀,把他推到一边,向旁边的两位妇人点了点头……这是一个学问渊博的医生那种高人一等的善心的、不使人失望的点头示意,因为别人都眼巴巴地望着他的眼睛和嘴唇……接着就起身告辞,结束了这场鉴定……汉诺的心为了海滨而痛苦着,这个伤口结疤结得很慢,只要被日常生活中最细小的坚硬东西一碰,就又要犯痛、流血。冬妮姑妈是最了解最同情他的愁闷的人了。安冬妮姑母跟他讲起在特拉夫门德的生活,脸上流露出真诚的兴趣,而且全心全意附和着他对那一段日子的热诚的怀念。
  “是的,汉诺,”她说,“事实谁也改变不了,特拉夫门德真是个美丽的地方!直到我进了坟墓,我也会兴奋地回忆我在那里过的一个夏天。那时候我还年轻,不懂事。我住在一家人家里,我们彼此都非常喜欢,因为我当时还是个漂亮活泼的小姑娘,永远生气勃勃。现在我是个老太婆,才有脸这么说。我想告诉你的是,那家人真是好人,善良,老实,直心肠,而且也聪明、有学问,对人热心,这样的人我以后再没有遇到过。一点不错,跟他们来往真是特别有意思。就知识和见解来谈,我从他们那儿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我这一辈子也忘不了。如果不是别的一些事打乱了,被各种各样的事,……生活总是这么不如意,你知道……我这个傻丫头得的益处还要多呢。你愿意知道,我那时候多么傻吗?我想把水母身上的五色小星收起来。我用手帕包了许多水母拿回家去,想在阳台上,太阳底下,把它俩晒化……我想,我可以保存这些漂亮的小星星了!好,等我再出去一看,只剩下一大块水印,还有一点烂海藻味……”
或许您还会喜欢:
魔都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0
摘要:以文字构筑的人生舞台──久生十兰曲辰先想一下,1902年的时候,《莫格街谋杀案》现世满一甲子,《血字的研究》刚出版十五年,推理小说正处在我们所谓的“光荣时代”;而即便《科学怪人》与H?G?威尔斯的眾多作品早已出现,但科幻(SF)这一个名词,却还要等到十几年后,才会开张营业,正式成为一个可以标识的文类;尽管爱丽丝当时已经追著兔子跑到了几十年, [点击阅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麦田的守望者》简介霍尔顿是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 [点击阅读]
黄色房间的秘密
作者:佚名
章节:87 人气:0
摘要:第一章疑云(1)陈述约瑟夫?胡乐塔贝耶的这段奇妙经历时,我的心情一直都很激动。时至今日,他还在坚决反对我讲出这段仍然留有谜团的不可思议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确实可以称为过去十五年中最为奇妙的悬疑故事。如果不是著名的斯坦森教授最近在晚间杂志《荣誉军团》的一篇文章中提议,我甚至认为大家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件著名的黄色房间案件的全部事实了。 [点击阅读]
黄金假面人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0
摘要:人世间,每隔五十年,或者一百年,要发生一次异常怪的事情。这如同天地异变、大规模战争和瘟疫大流行一样,比人们的恶梦和小说家变的凭空臆想要怪诞得多。人间社会不啻不头庞然巨兽,不知什么时候患上莫名其妙的怪病,脾气会因此变得乖戾反常,不可捉摸。因而,世上往往会突如其来地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关于“黄金面具”的荒唐无稽的风情,兴许可算作这每五十年或者每一百年发生一次的社会疯狂和变态吧。 [点击阅读]
黄金罗盘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这个狂乱的深渊是“自然”的胎盘,恐怕也是坟墓既不是海也不是地,不是风不是火所构成,而是这些元素的纷然杂陈产生了原子,因此必然不断纷争、战乱一直到那万能的创造主把它们用做黑色的材料去建造新世界。那时那深思熟虑的魔王站在地狱的岸边,向那狂乱的深渊观看了一会儿,思虑前去的航程。——约翰?米尔顿《失乐园》第二卷朱维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11月第一版。 [点击阅读]
黑书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不要引用题词,它们只会扼杀作品中的神秘!——阿德利尽管扼杀神秘,杀死倡导神秘的假先知!——巴赫替如梦在甜蜜而温暖的黑暗中趴着熟睡,背上盖一条蓝格子棉被,棉被凹凸不平地铺满整张床,形成阴暗的山谷和柔软的蓝色山丘。冬日清晨最早的声响穿透了房间:间歇驶过的轮车和老旧公车;与糕饼师傅合伙的豆奶师傅,把他的铜罐往人行道上猛敲;共乘小巴站牌前的尖锐哨音。铅灰色的冬日晨光从深蓝色的窗帘渗入房里。 [点击阅读]
黑暗塔之三:荒原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荒原》是长篇小说《黑暗塔》的第三部。这部长篇小说的灵感来自于,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依赖于罗伯特·布朗宁的叙事长诗《去黑暗塔的罗兰少爷归来》。第一部小说《枪侠》说的是罗兰,这个已经“转换”的世界里惟一幸存的枪侠,如何一路追踪并最终赶上了黑衣人,那个名叫沃特的魔法师。当中世界尚未分裂之前,沃特曾虚伪地与罗兰的父亲交好。 [点击阅读]
黑暗塔之二:三张牌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三张牌》是长篇小说《黑暗塔》的第二部。《黑暗塔》的故事灵感在某种程度上来自罗伯特·勃朗宁的叙事诗《去黑暗塔的罗兰少爷归来》(其实这部作品亦受莎士比亚剧作《李尔王》的影响)。《黑暗塔》的第一部《枪侠》,交代了罗兰作为一个“转换”了的世界的最后一名枪侠, [点击阅读]
黑暗塔首曲·枪侠
作者:佚名
章节:68 人气:0
摘要:“对我来说,最佳的效果是读者在阅读我的小说时因心脏病发作而死去。”——斯蒂芬·金金用他那魔鬼般的手指一拨,所有紧绷的心弦都为之轰响,在一阵惊悸又一阵心跳中,带你进入颤栗的深渊……让我们开宗明义:如果还有谁不知道这斯的为何方怪物, [点击阅读]
黑暗的另一半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砍他,”马辛说,“砍他,我要站在这儿看。我要看血流出来。快点,别让我说第二遍。”——乔治·斯达克:《马辛的方式》人们真正的生活开始于不同的时期,这一点和他们原始的肉体相反。泰德·波蒙特是个小男孩,他出生在新泽西州伯根菲尔德市的里杰威,他真正的生活开始于1960年。那年,有两件事在他身上发生。第一件事决定了他的一生,而第二件事却几乎结束了他的一生。那年,泰德·波蒙特十一岁。 [点击阅读]
黑麦奇案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1.今天轮到索玛斯小姐泡茶。索玛斯小姐是资历最浅、效率最差的打字员。她年纪不小了,面孔温驯多虑,像绵羊似的。水还没开,索玛斯小姐就倒水去冲茶叶,可怜她一向搞不清壶水有没有沸腾。她一生有许多烦恼,这也是其中之一。她倒好茶,将茶杯放在每个茶碟上,各加两片软绵绵的甜饼干。 [点击阅读]
鼠疫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0
摘要:用另一种囚禁生活来描绘某一种囚禁生活,用虚构的故事来陈述真事,两者都可取——丹尼尔-笛福①——①丹尼尔-笛福(1660-1731),英国十八世纪名作家,著有《鲁滨孙飘流记》等。故事的题材取自四十年代的某一年在奥兰城发生的一些罕见的事情。以通常的眼光来看,这些不太寻常的事情发生得颇不是地方。乍看起来,奥兰只不过是一座平淡无奇的城市,只不过是法属阿尔及利亚沿海的一个省城而已。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