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布登勃洛克一家 - 第六部 第二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冬妮在四月底回到娘家来了,虽然她经历了一段不平常的生活,现在一切又变成了老样子,她又要参加祈祷,又要在“耶路撒冷晚会”上听丽亚·盖尔哈特朗诵,她的情绪有了很大的变化,快乐并充满希望。
  她是从布痕回来的,她那作参议的哥哥亲自到车站接她,跟她一起乘马车回来。马车一走进霍尔斯登城门,参议就禁不住恭维她说,家里的人除了克罗蒂尔德以外,她实在是最美丽的一个。“噢,天啊,我恨你,汤姆,”她回答说,“你为什么要这样挖苦一个老婆子呢……”
  但这恭维话确实是发自参议的肺腹:格仑利希太太的确出色地保持住她的风韵。她的金灰色的头发非常茂密,她在头边梳起两个蓬,然后从两只娇小的耳朵上面盘到后面去,用一只贝母的梳子在头顶高高挽起一个髻子;她的灰蓝色的眼睛仍然闪露着温柔的目光;此外,她的美丽的双唇,她的美丽的鸭蛋脸和柔嫩的肤色,这一切给人的印象是,她还是一个二十三四岁的少女,谁也不会猜出她已经年满三十了。她戴着一副非常精致的金的吊耳环,这种耳环在祖母一代就非常时兴,只不过式样略有不同罢了。缎子翻领和平绦子肩饰,暗色的薄绸衣服,松松的腰身,使她的胸部望去丰满而柔和,使人浮想连翩。
  她的心情确实不错,逢到星期四,当布登勃洛克参议,布来登街的几个本家,克罗格参议,克罗蒂尔德,塞色密·卫希布洛特带着伊瑞卡来用餐的时候,她就有声有色地谈起慕尼黑来,谈那里的啤酒,谈通心粉,谈留给她印象最深的宫廷马车,当然还有要给她画像的那位画家。她有时也顺便提到佩尔曼内德先生,而如果遇到菲菲·布登勃洛克说出下面这样的话,像什么这样的旅行惬意固然惬意,但对实际的结果来说,却不起什么作用,这时格仑利希太太就摆出一副严肃的样子,不理睬她,向后仰着头,却又尽力把下巴贴到胸脯上。
  此外她又新添了一种习惯,只要门铃在过道里响起来,她就急急忙忙跑到楼梯口去看来的人是谁……这意味着什么呢?这件事大概只有伊达·永格曼……冬妮小时的保姆和多年的挚友……一个人知道。永格曼常常对她说:“小冬妮,我的孩子,他早晚会来的。他是一个精明的人……”
  家里的人也都感谢冬妮给家里带来了欢快的气氛,说实话,这里的空气令人沉闷的要死。原因就是,随着时日的推延,公司主人和他的兄弟之间的关系不但没改好,反而可悲地日渐恶化下去。

  两兄弟的母亲,老参议夫人忧虑地看着事态的发展,为了居中调停,不知费了多少口舌……她虽然一再规劝克利斯蒂安应该更规矩地上班,克利斯蒂安却只是心不在焉地以沉默代替回答。有时他的哥哥也这样指责他,这时他的态度就变得严肃不安,显出一副忧心忡忡、羞愧难当的样子。他并不为自己辩解,而且接连几天,在工作中投入极大的热情。但是在哥哥身上却越来越发展一种对兄弟的恼怒和鄙视,虽然克利斯蒂安对哥哥的指责并不辩解,只是深沉地、目光惶惑不安地表示接受,哥哥的恼怒和鄙视却仍旧不能为之稍减。
  参议的繁忙的业务和他的神经状态不允许他同情地或至少平心静气地倾听克利斯蒂安对自己无法治愈的病症作详细的描述,在他母亲和妹妹面前他甚至厌恶地称这些病症为“愚不可及又讨厌无比的观察自身的必然结果。”
  克利斯蒂安的腿疼病,那种难以捉摸的酸疼,因为采用了种种外部治疗,已经有一个时期不出现了。但是在饭桌上吞咽不下食物的现象却依然常常发生,而且最近又加上了呼吸困难,染上哮喘病。好几个星期克利斯蒂安一直觉得这是肺病,总是皱着鼻子极其详细地把病况和病历叙述给家里人听。格拉包夫医生被请来问计。他肯定地说,他身体中的主要器官十分健康,他把偶然呼吸困难的现象归之于某一部分肌肉组织的一时怠惰。为了使呼吸畅快,他认为扇子很管用,以后又开了个绿色粉末的药方,用时把药末点着,把烟吸进去。于是这把扇子成了克利斯蒂安的随身宝贝,就是在办公室里也挥个不停,当公司主人制止他的时候,他就回答说,在瓦尔帕瑞索由于天气炎热每个办事员都有一把扇子:“琼尼·桑德施托姆……我的上帝啊!”又有一次,也是在办公室里,开始时他坐立不安地在椅子上扭动了半天,接着竟把他的药末掏出来,弄得满屋乌烟瘴气,臭味熏人,引得大家咳嗽不停,马尔库斯先生甚至脸色都白了……这一次引起了公开的冲突,非常激烈的争执,如果不是老参议夫人又一次把事情平息下去,为两人开解的话,兄弟俩立刻就会闹决裂的……令人不愉快的不仅仅是这一件事。参议对克利斯蒂安外面的生活,对于克利斯蒂安常常跟他的老同学、律师吉塞克博士一起的作为也是非常反感的。克利斯蒂安不是一个伪君子,不懂得假装正经。他知道得非常清楚,在他的故乡这里,虽然那些令人起敬的从事商业的市民们摆着无可挑剔的道貌岸然的面孔在马路上走来走去,手杖橐橐地敲着人行路,但这并不代表这座城市在道德上远不是没有瑕疵的。人们为了弥补在办公室里坐椅上度过的劳累的时日,仅靠狂饮大嚼是远远不够的……但是人们用了一张规矩方正的袍子把这些弥补的方法掩盖起来,如果说布登勃洛克参议的第一条戒律就是“脸面第一”,那么在这方面他真是深得本城人处世为人之道了。吉塞克律师是那些善于适应商人生活方式的学者之一,甚至连乡下人都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个纨衤夸子弟。但是,正如同其他的惯会享乐的人一样,他知道维持一副正人君子的重要性,怎样避免丢丑。在政治和职业方面,保持无可非议的好名声。最近他和胡诺斯小姐订婚的消息刚刚宣布。这也就是说,他跻身于上流社会,得到了一笔可观的陪嫁。他把主要精力都花在本城的公共事务上了,人们说,他正在着眼于议会中的位置,而且进一步对于市长鄂威尔狄克的宝座也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但是他的朋友克利斯蒂安·布登勃洛克,这位曾经有一次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梅耶-德-拉格兰日小姐,献给她一个花圈并且对她说,“噢,小姐,您演得太出色了”……这位克利斯蒂安,却由于他的性格和长期在外流浪发展成一个过于天真的、不知顾忌的纨衤夸子弟,同他在别的事情上表现的一样,不愿意约束自己的感情,不知道言行谨慎,维持体面。譬如说,他和夏季戏院里的一个无名的女演员的事,成为每个家庭茶余饭后的笑料。那个惯和上流社会来往的铸钟街的施笃特太太便对每一个喜欢听闲话的太太说,又有人在大街上看见克利山和蒂渥利的女人在一起了。
  但是就算是这件事也并没有触犯众怒。……这里的人们憨直而多疑,他们不情愿把道德上的愤慨郑重其事地显示出来。克利斯蒂安·布登勃洛克,以及和他情形类似的彼得·多尔曼参议……虽然生意一落千丈但同样有令人惊奇的坦率……被看作是给大家寻开心的人,而且是绅士们集会时不能缺少的人物。但是大家也并不把他们看作多么重要,在谈论比较严肃的事情时他们就不算数了。
  全城的人,不论是在俱乐部,在交易所,在码头,人们只称呼他们的名字,“克利山”和“彼得”,这件事也很能说明问题。而一些怀着恶意的人,例如哈根施特罗姆家的人,笑的则不是克利山的经历和笑话,他们笑的是克利山本人。

  对于这一点,克利斯蒂安毫不理会,或者充其量只不过像他平常那样,只是惶惑不安地沉思一刻便让事情过去了。然而他的哥哥,布登勃洛克参议却心知肚明;他知道克利斯蒂安正暴露给自家的仇人一个下手进攻的弱点,而且……本来就已经够多的了。布登勃洛克和鄂威尔狄克两家的关系已经很疏远了,而且自从市长去世以后,这种关系已经不起作用了。克罗格家的威望也一落千丈,不再热心于公益事业,而且他家的那个浪子的丑事也闹得满城风雨……已故世的高特霍尔德伯父的门户不当的婚姻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参议的妹妹虽然并不是完全没有再嫁的希望,但不可否认离过一次婚。而今他的兄弟又是这样一个笑柄。他的小丑的行动只供那些有作为的绅士们茶余酒后消遣谈笑的材料,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此外他又到处举债,每一季度结尾,当他手中没钱的时候,他就毫不在乎地让吉塞克代为偿还……这也是一件非常使公司颜面扫地的事。
  托马斯对于他的兄弟的厌恶鄙视之情,表现在家庭任何一件细微的事上,而克利斯蒂安对这种感情却只是沉思地、冷淡地承受着。譬如说,大家谈到了布登勃洛克家过去的历史,从克利斯蒂安当时的情绪看,他也许是要充满感情和热爱地认真谈论一番他的故乡和祖先,尽管这种情绪和他以往的行径也许不太符合。但是参议马上就出来冷言冷语地说两句话,把克利斯蒂安的谈话打断。他无法忍受这件事。他这样看不起他这位兄弟,甚至不允许他爱自己所爱的东西。假如克利斯蒂安用的是马齐鲁斯·施藤格的方言谈这些事,可能他倒能听下去。再譬如说,他读过随便什么书之后,感觉非常好,非常感动地把它称赞了一番。克利斯蒂安是一个缺乏创见的人,他自己是发现不了这本书的,但他对别人的意见很容易接受,受别人影响,于是在他听了参议这番赞扬之后,也会去读这本书,由于事先形成了某种见解的原因,他也发现这本书非常之好,就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可是以后怎么样呢?这本书给托马斯的好印象算是彻底完了。再谈到这本书时,他表现了一片平静冷淡、漠不关心的态度。他装作好像没有怎么读过它,而让他兄弟一个人去欣赏它……
或许您还会喜欢:
拇指一竖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贝瑞福夫妇对坐在早餐桌前,他们和普通的夫妇没什么不同,这时候,全英格兰至少有好几百对像他们这样上了年纪的夫妻正在吃早餐,这一天,也是个很普通的日子——一星期七天之中,至少有五个这样的日子。天空阴沉沉的,看起来像是会下雨,不过谁也没把握。 [点击阅读]
拉贝日记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胡绳60年前,侵华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是日本法西斯在中国所犯严重罪行之一,是中国现代史上极其惨痛的一页。虽然日本当时当权者和以后当权者中的许多人竭力否认有这样的惨案,企图隐瞒事实真相,但事实就是事实,不断有身经这个惨案的人(包括当时的日本军人)提供了揭露惨案真相的材料。最近,江苏人民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共同翻译出版了《拉贝日记》。 [点击阅读]
挪威的森林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0
摘要:编者语我们为什么选择村上春树?不是因为他连获日本文艺界的奖项:也不是因为他的作品高居日本畅销书榜首:更不是因为他的作品掀起年轻一代的抢购热潮,突破四百万部的销量!那么,为什么?答案是:他和他的作品带给我们思想的特异空间,而轻描淡写的日常生活片断唤起的生活气氛令我们有所共鸣。更重要的是他以六十年代的背景道出九十年代,甚至世世代代的年轻心声。 [点击阅读]
推销员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0
摘要:前言阿瑟·米勒,美国剧作家,1915年出生在纽约一个犹太人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个时装商人,他在哈莱姆上小学,布鲁克林上中学,中学毕业以后工作了两年,后来进入密执根大学,大学期间开始戏剧创作,写了4部剧本,并两次获奖。他第一部在百老汇上演的剧作是《鸿运高照的人》(1944),成名作是1947年创作的《全是我的儿子》,作品获当年度的纽约剧评界奖。 [点击阅读]
摆脱危机者的调查书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1明明那是别人说过的话,而且我还记得别人说那些话时的情景;可是,我总觉得那才是发自我灵魂深处的话。不过,既然语言得有两个人参与才能成立,也就不能不说是由于我的存在才成为别人的语言的真正的源泉了。有一回,那位核电站的原工程师,也就是和我相互排斥的那个人,他既想让我听见,却又装做自言自语似地说:“没有比选上救场跑垒员①更令人胆战心惊而又最雄心勃勃的了!那是为业余棒球殉难啊。 [点击阅读]
摩尔弗兰德斯
作者:佚名
章节:37 人气:0
摘要:第1章序近来,世人颇感兴趣于长篇小说和浪漫故事,而对个人经历很难信以为真,以致对此人的真名及其它情况都予以隐瞒;鉴于此,对于后面的文字,读者如何看待均随其所愿。可以认为,笔者在本书中写出了她自身的经历,从一开始她就讲述自己为何认为最好隐瞒自己的真名,对此我们毋须多言。 [点击阅读]
放学后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0
摘要:九月十日,星期二的放学后。头顶上方传来“砰”的一声,我反射动作的抬起头,见到三楼窗户丢出某黑色物体,正好在我的上方,我慌忙避开。黑色物体落在我刚才站的地点后,破碎了。那是天竺葵的盆栽!那时放学后,我走在教室大楼旁时发生的事。不知从何处飘来的钢琴声。我呆然凝视那破碎的陶盆,一瞬,无法理解发生什么事,直到腋下的汗珠沿手臂滴落,我才忽然清醒过来。紧接的瞬间,我拔腿往前跑。 [点击阅读]
数字城堡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丹·布朗(DanBrown)是美国当今最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之一。2003年3月出版的《达·芬奇密码》创造了一个书市奇迹,旋风般地横扫了美国各大畅销书榜,至今全球销量已超过800万册。丹·布朗也凭这部小说而大红大紫。丹·布朗出生于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埃克塞特镇长大,在阿默斯特学院和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度过了大学生涯,毕业之后留在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教授英语。 [点击阅读]
斯塔福特疑案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布尔纳比少校穿上皮靴,扣好围颈的大衣领,在门旁的架子上拿下一盏避风灯,轻轻地打开小平房的正门,从缝隙向外探视。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典型的英国乡村的景色,就象圣诞卡片和旧式情节剧的节目单上所描绘的一样——白雪茫茫,堆银砌玉。四天来整个英格兰一直大雪飞舞。在达尔特莫尔边缘的高地上,积雪深达数英所。全英格兰的户主都在为水管破裂而哀叹。只需个铝管工友(哪怕是个副手)也是人们求之不得的救星了。寒冬是严峻的。 [点击阅读]
斯泰尔斯庄园奇案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曾经轰动一时,在公众中引起强烈兴趣的“斯泰尔斯庄园案”,现在已经有点冷落下来了。然而,由于随之产生的种种流言蜚语广为流传,我的朋友波洛和那一家的人。都要求我把整个故事写出来。我们相信,这将有效地驳倒那些迄今为止仍在流传的耸人听闻的谣言。因此,我决定把我和这一事件有关的一些情况简略地记下来。我是作为伤病员从前线给遣送回家的;在一所令人相当沮丧的疗养院里挨过了几个月之后,总算给了我一个月的病假。 [点击阅读]
新人呵,醒来吧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0
摘要:去国外旅行时,因为工作上的关系,我经常要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每次做这种旅行时,我都像一棵无根之草,在陌生的国度里设法处理可能出现的困难。为此我都要做一点准备,至少可以保持心理平衡。实际上,我不过是在旅行时带上出发前一直在读的一系列丛书,不久我将独自一人生活在异国他乡,可是一读到在东京时读的这些书,胆战心惊、急躁、沉靡的我就会得到鼓舞。 [点击阅读]
新人来自火星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侯维瑞赫-乔-威尔斯与另两位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和阿诺德-贝内持并称为本世纪初英国小说中的现实主义三杰。19世纪中叶,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在狄更斯和萨克雷等大师手中达到了灿烂辉煌的高峰。19世纪末、20纪初英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现实主义小说依然发挥着它的批判作用,从道德、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暴露与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