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布登勃洛克一家 - 第五部 第五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亲人的亡故使人们更皈依上帝,因此布登勃洛克参议夫人在丈夫去世以后,嘴里常说一些从前人们不易在她嘴里听到的充满宗教气息的话,也没有人感到奇怪。
  但是人们不久便看出来,这并不是一种暂时的迹象。参议在世的最后几年,由于参议夫人自己也日趋衰老,本来已经逐渐同情起自己丈夫的宗教倾向来;现在为了纪念亡人,她更想全部承受他笃奉上帝的宇宙观。这件事全城人很快地便都知道了。
  为了使死者的精神继续笼罩在这所房子里,笼罩在一层并不排斥高尚的欢畅愉快之情的、温和的、基督教的严肃里。她将早晚的祷告仍然继续下去,而且时间更加延长了。家人都聚集在餐厅里,仆人则站在圆柱大厅里,大家听着参议夫人或者克拉拉从那本世代相传的大字《圣经》里朗读一段经文,接着参议夫人按风琴,大家随着琴声唱一两首赞美诗。有时读的不是《圣经》,而是一本做工精美的讲道的小册子……什么《小宝库》啊,《圣诗篇》啊,《晨钟》啊,《庄严的时间》啊,《进香者的长杖》啊等等,这些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除了深情地赞美带给世人幸福的耶稣之外,一无所有。而这种书家里充斥皆是。
  对于这种祷告克利斯蒂安不常参加,托马斯偶然有一次也对这种演习提出抗议,虽然他的话说得非常婉转,而且像是半开玩笑的样子,他的意见仍是温和而无条件地被驳斥回去了。讲到格仑利希太太,真是遗憾,她在这种场合里常常有失体度。一天早晨……正好这一天有一位首次在布登勃洛克家作客的牧师……大家要随着一支庄严的、虔敬的调子唱这样的歌词:
  我真是一具臭尸首啊,是个身体残缺的罪人,我天天浸泡在邪癖里,罪恶侵蚀着我的灵魂。
  主啊,不要让我在罪恶里沉沦,快把我送回你的天堂,你只当我是一只癞狗,朝我丢块骨头,牵着我走!
  ……唱到这里格仑利希太太感到一阵抑制不住的恶心,把手里的书往下一扔,不顾礼节地跑出客厅去。
  相比而言,参议夫人要虔诚得多。譬如说,她举办了一个主日学校。每到星期日下午便有一群小女孩,一群小学生来拜访这个未亡人,什么住在城墙边上的斯丁·渥斯啊,住在铸钟街的米克·施笃特啊,要不就是住在小格罗佩儿坑或者英格威什的菲克·斯努特啊,每个人都打扮得整整齐齐的,摇摇摆摆地从过道向花园里一间光线充足的房子里走去。这间房子本来是办公室,但是已经很久没有利用了。现在屋子的摆设全变了,放着成排的板凳,布登勃洛克参议夫人穿着黑缎子衣服,面孔白皙、端庄,头上戴着一顶更洁白的镶绦子边的软帽,坐在对面一张小桌子后边,一边喝着糖水,一边和孩子们进行一点钟教义问答。

  此外她又组织了一个“耶路撒冷晚会”,甚至要克拉拉、克罗蒂尔德和冬妮必须参加,对她们本人的愿望不予理睬。每星期一次,大约有二十来个女人围坐在餐厅里一张大桌子四周,桌子上点着蜡烛和灯。以年龄来论,这些女人都应该去天国里寻找一个好位置了。她们喝茶,喝果子露,吃可口的奶油面包和布丁,一边探讨着教义,一边作着针线活,这些活计到年终将拿到市场上出售,赢余的钱都捐助给耶路撒冷的教会。
  这个宗教团体地主要成员都是和参议夫人同一社会地位的人,例如朗哈尔斯议员夫人,吉斯登麦克老参议夫人,摩仑多尔夫参议夫人,都是这一团体的成员,但是另外也有一些更喜爱世俗生活的太太,如科本太太之流,却毫无顾忌的嘲笑她们的朋友……贝西。除了这些人以外,本城的几位牧师的妻子,新寡的娘家姓施推威英的布登勃洛克参议夫人,以及塞色密·卫希布洛特连同她的懵懂无知的妹妹也是成员之一。然而在耶稣面前是没有等级身份之别的,不会因家境贫寒和装束奇特而拒绝她们参加“耶路撒冷晚会”,譬如说这里面就有一个以笃信上帝和搜集毛织样本闻名的瘦小皱瘪的老太婆,住在圣灵医院,名字叫希墨尔比格尔,她是她们族人里唯一的幸存者……她哀伤地叫自己作最后一个天国之民,一边说一边把织针挑进软帽子里搔头皮。
  然而另外两位成员更加引人注意,一对双生姊妹,两个奇怪的老处女。她俩总是戴着十八世纪样式的牧羊女的帽子,穿着已经褪色多年的衣服,手牵着手在城里奔走,忙着作善事。她们姓盖尔哈特,自称是保尔·盖尔哈特的直系后裔。也有人说,她们并不是这么穷苦;然而她们过的日子却苦不堪言,她们把一切能够拿出来的东西都施舍给穷人。……“亲爱的,”有时候布登勃洛克参议夫人实在看不过去她们这副寒酸相,不由自主地说,“上帝是看人心眼好坏的,这我明白,可是你们俩对自己的衣服也未免太不讲究了,衣着整齐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呀……”然而她俩对待这位高贵的夫人却正像寒微的人对待渴求灵魂得救的富人那样,怀着宽恕、怜悯的想法,自觉精神已胜人一筹,当她俩带着这种表情亲吻她们的高贵的朋友的脸庞时,这位阔妇人仍然不忍拒绝她们。其实她们可以算得上是聪明人,在她们的干瘪丑陋有如鹦鹉般的小脑袋上生着一对炯炯有神的棕色眼睛,她俩总是半闭着眼皮,带着一副博爱而睿智的奇异的目光观察着世界……她们俩的心里满装着奇怪的秘密的知识。她们知道,当我们最后的时晨来临时,我们会受到那些先我们而去的人的高唱极乐世界的歌声的迎接。她们说“主”这个字的时候,带着最早的基督徒的脱口而出的坚信的语气,仿佛上帝亲口许诺给她们“再过一会儿,你们就会看见我”这句话。她们对内心的灵光,对预感,对精神感应都有一套奇妙的观点……因为她们两中的一个,名叫丽亚的,虽是个聋子,别人说什么,她都能知识。

  因为丽亚·盖尔哈特是聋子,所以在“耶路撒冷晚会”上朗读的总是她;她是太太们一致公认的念得最投入的人。她从自己的手提包里拿出一本古旧的书来,这本书不成比例地长而窄,书前面印着一张铜版像,那是她一位脸庞浑圆的先祖。她把书用两手捧起来,开始朗读,为了使自己也能听到一些,她故意使声音颤抖着,一似风被封闭在烟囱里似的:
  假如撒旦愿意把我吞噬……天啊!冬妮·格仑利希想。撒旦绝不会愿意吞噬你啊!但是她什么也没有说,一门心思埋头吃她的布丁,一面暗自思索,她是不是早晚也要变得跟这两位盖尔哈特太太同样丑陋。
  这些日子里她的心情并不好。她觉得无聊,她讨厌这些自从参议去世以后到她家走动得更勤的神父和牧师。而且,按照冬妮的看法,这些人在她家里不但太拿权,拿的钱也太多了。后一点本来是托马斯的事,可是托马斯对这件事倒闭口不言,常常发牢骚的倒是他这位妹妹,抱怨说这些人长篇大套地祷告、无情的啃食他们的家。
  她从心里恨这些穿黑衣服的先生。她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妇女,她现在的思想灵活多了。她知道生活是怎么回事,她发觉自己不能相信这些人都是圣洁无瑕的人。“母亲!”她说,“唉,天啊,我知道说邻居的坏话不符合教义。可是有一件事我非说不可,而且您如果没有从生活里认清这一点,我是会觉得很奇怪的,我想提醒您的是,并不是每一个穿着长道袍满嘴里‘主啊,主啊’的人都是没有污点的人!”
  托马斯的妹妹这样理直气壮地提出了一条真理,可是没人知道托马斯对这件事的态度。至于克利斯蒂安,他却什么意见也没有。他所作的事,只限于皱着鼻子认真观察这些人,以后好在俱乐部里或在家里作模仿表演……不管怎么说这些吃宗教饭的客人最令冬妮厌烦,这一点是事实。有一天竟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个名叫姚纳坦的传教士……这个人在叙利亚和阿拉伯待过,生着两只惯会挑人毛病的大眼睛,仿佛两个肉口袋模样的下垂的腮帮子,……走到她的面前,阴郁地一点不留情地逼迫她说,她这样把前额上的发绺卷烫起来,不符合基督的真正谦卑精神。……哎,他是没领教过冬妮·格仑利希口齿的尖酸刻薄的。她沉默了一会儿,她在利用这段时间思考对策。果然她马上想出来回答对方的话:
  “牧师先生,我请求你关心关心自己的卷发吧!”……她微微耸着肩膀,仰着头而又拚命使下巴贴着胸膛,在一阵衣衫索声中走到外边去。……姚纳坦牧师的头顶正中的头发非常稀,不错,差不多和一只皮球一样。
  又有一次她获得一个更大的胜利。这次是特利什克,从柏林来的“泪眼迷离”的特利什克。他所以有这个绰号,是因为每个星期日他传道传到一个适当的地方总要淌眼泪……且说这位眼泪汪汪的特利什克生着红眼睛,白脸膛,马似的牙床,他这八九天以来只做两桩事:跟可怜的克罗蒂尔德比饭量和主持祈祷。在这一段日子里他渐渐对冬妮倾心起来……不是关注她的灵魂,而是爱她的娇美的上嘴唇,她的乌黑浓密的头发,她的美丽的眼睛和她的丰腴的身躯!这位上帝的侍仆虽然早已成家立业,子女成群,却仍然不顾廉耻地通过仆人安东在二楼格仑利希太太的卧室里撂下一封信,这封信是从《圣经》上摘录的小句子和柔情奉承话的奇妙的混合品……她睡觉的时候发现了这封信,看过之后,马上步履坚定地走到楼下参议夫人的卧室里,她大大方方地在烛光的照耀下,给她的母亲念了一遍这位救人灵魂的牧师给她写的信,弄得眼泪汪汪的特利什克以后永远也登不了这个门了。
  “他们都是这样的人!”冬妮说……“哼!他们都是这样人!唉,老天,我从前是只笨鹅,是个傻瓜,妈妈,现在我可把什么都看透了,他们大部分是无赖……一点也不假。格仑利希……!”
  她耸着肩膀,眼睛望着空中喊出这个名字来,那声音像一声尖锐的号角,战士们冲锋前的呐喊!
或许您还会喜欢:
恶魔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决斗茶桌上摆着两只酒杯,杯子里各装有八成透明如水的液体。那是恰似用精密的计量仪器量过一样精确、标准的八成。两只杯子的形状毫无二致,位置距中心点的距离也像用尺子量过似地毫厘不差。两只杯子从杯子中装的,到外形、位置的过于神经质的均等,总给人一种异乎寻常的感觉。茶桌两边,两张大藤椅同样整齐地对面地放在完全对等的位置;椅上,两个男人像木偶一样正襟危坐。 [点击阅读]
惊险的浪漫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帕金顿先生与太太吵了几句,气呼呼地戴上帽子,把门一摔,离家去赶八点四十五分的火车,到市里去上班。帕金顿太太依旧坐在早餐桌前。她的脸涨得通红,紧咬着嘴唇,要不是最后愤怒代替了委屈,她早就哭出来了。“我不会再忍下去了,”帕金顿太太说,“我不会再忍下去了!”她继续想了一会儿,又喃喃道:“那个放荡女人,狡猾卑鄙的狐狸精!乔治怎么会这么傻呢!”愤怒逐渐平息了,悲伤和委屈的感觉又涌上心头。 [点击阅读]
斯泰尔斯庄园奇案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曾经轰动一时,在公众中引起强烈兴趣的“斯泰尔斯庄园案”,现在已经有点冷落下来了。然而,由于随之产生的种种流言蜚语广为流传,我的朋友波洛和那一家的人。都要求我把整个故事写出来。我们相信,这将有效地驳倒那些迄今为止仍在流传的耸人听闻的谣言。因此,我决定把我和这一事件有关的一些情况简略地记下来。我是作为伤病员从前线给遣送回家的;在一所令人相当沮丧的疗养院里挨过了几个月之后,总算给了我一个月的病假。 [点击阅读]
新人呵,醒来吧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2
摘要:去国外旅行时,因为工作上的关系,我经常要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每次做这种旅行时,我都像一棵无根之草,在陌生的国度里设法处理可能出现的困难。为此我都要做一点准备,至少可以保持心理平衡。实际上,我不过是在旅行时带上出发前一直在读的一系列丛书,不久我将独自一人生活在异国他乡,可是一读到在东京时读的这些书,胆战心惊、急躁、沉靡的我就会得到鼓舞。 [点击阅读]
沉思录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一本写给自己的书──《沉思录》译者前言斯多亚派着名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公元121-180),原名马可.阿尼厄斯.维勒斯,生于罗马,其父亲一族曾是西班牙人,但早已定居罗马多年,并从维斯佩申皇帝(69-79年在位)那里获得了贵族身份。 [点击阅读]
沉睡的记忆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既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可是不知在何处漂浮着微光。整个白色公馆朦胧地浮现在黑暗之中。L字形的公馆中,位于最黑暗处的门微开着。从门缝露出来的光线,像是窥探外面一样。周围是一片寂静的黑暗,冷雨持续地下着,甚至连虫鸣都停止了。关掉公馆内的灯,借着手电筒的微亮,三个男人走了出来。前面的男人手拿铁锹,后面的两个人一前一后地抬着木箱。 [点击阅读]
消失的地平线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烟头的火光渐渐暗了下来。我们也渐渐感觉到一种幻灭般的失落:老同学又相聚在一起,发现彼此之间比原来想象的少了许多共同语言,这使得我们有一些难过。现在卢瑟福在写小说,而维兰德在使馆当秘书。维兰德刚刚在特贝霍夫饭店请我们吃饭,我觉得气氛并不热烈,席间,他都保持着作为一个外交官在类似场合必须具有的镇静。 [点击阅读]
演讲与访谈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2
摘要: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北大附中讲演(全文)人民网日本版9月11日讯: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访中的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研究员大江健三郎,10日上午来到北大附中作了题为“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讲演。其演讲全文如下:我是一个已经步入老境的日本小说家,我从内心里感到欣慰,能够有机会面对北大附中的同学们发表讲话。 [点击阅读]
火花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2
摘要:“你这个白痴!”他老婆说着就把她的牌甩了下去。我急忙扭过头去,避免看见海利·德莱恩的脸;不过为什么我想避免看见那张脸,我可不能告诉你,就更不可能告诉你为什么我竟然会料想到(如果我真的料想到的话)像他这样年纪的一个显要人物会注意到我这样一个完全无足轻重的小青年遇到的事了。 [点击阅读]
狐狸那时已是猎人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2
摘要:苹果蠹蛾的道路没关系,没关系,我对我说,没关系。——维涅狄克特埃洛费耶夫苹果蠹蛾的道路一只蚂蚁在抬一只死苍蝇。它不看路,将苍蝇掉了个过儿,然后爬了回去。苍蝇比蚂蚁的个头儿要大三倍。阿迪娜抽回胳膊肘儿,她不想封住苍蝇的路。阿迪娜的膝盖旁有一块沥青在闪亮,它在阳光下沸腾了。她用手沾了一下。手的后面顿时拉出一根沥青丝,在空气中变硬,折断。这只蚂蚁有一个大头针的头,太阳在里面根本没有地方燃烧。它在灼。 [点击阅读]
猫知道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2
摘要:第一章“再把地图拿来给我看一看,悦子。”站在拐角处向左右两侧张望的哥哥说。我从提包皮中取出一张已经被翻看得满是皱纹的纸片。“说得倒轻巧,很不容易!牧村这家伙画的地图,怎么这么差劲!”哥哥一边嘟嚷着,一边用手背抹去额头顶的汗。就在这时,右边路程走过来一个人。这是一个穿着淡青色衬衫。夹着一半公文包皮的青年男子。 [点击阅读]
玻璃球游戏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2
摘要:引言——试释玻璃球游戏及其历史一般而言,对于浅薄者来说,对不存在的事物也许较之于具体事物容易叙述,因为他可以不负责任地付诸语言,然而,对于虔诚而严谨的历史学家来说,情况恰恰相反。但是,向人们叙述某些既无法证实其存在,又无法推测其未来的事物,尽管难如登天,但却更为必要。虔诚而严谨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把它们作为业已存在的事物予以探讨,这恰恰使他们向着存在的和有可能新诞生的事物走近了一步。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