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布登勃洛克一家 - 第三部 第八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冬妮·布登勃洛克就这样开始她的美丽的夏季生活,这一回比她任何一次在特拉夫门德过得都令她愉快。没有重担窒压着她,她的容光重又焕发起来;言谈举止之间,往日那种活泼的、无忧无虑的神情又在她身上恢复了。有时星期日参议带着汤姆和克利斯蒂安到特拉夫门德来,看到她这么快活,总是非常满意。然后他们就到旅馆去吃大餐,坐在咖啡店的帐幕下边听音乐边喝咖啡,看大厅里的人玩轮盘赌,像尤斯图斯·克罗格和彼得·多尔曼这些四处寻欢做乐的人总是簇拥在轮盘四周。参议自己倒从来没有赌过。
  冬妮心情愉快的晒太阳,洗海水浴,吃配着姜汁饼的煎肠子,和莫尔顿一起去远足。他俩要么沿着公路到邻区的浴场,要么沿着海滨爬到高处的“望海亭”,从那里可以远眺海陆两面。否则就到旅馆后面的一座小树林里去,在那里高处悬着一口大钟,是旅馆通知客人吃饭用的……他们也曾经几次划着小船到特拉夫河对面的普瑞瓦半岛上去,岛上可以找到琥珀……在他们俩人游玩的时候,莫尔顿十分健谈,虽然他的论点有时失之偏激武断。但是不论谈到什么事物,他都能下一个严格而公正的断语,而且他的口气不留一点商量的余地,虽然说话的时候他的面孔涨得通红。当他宣称他认为所有贵族都是白痴和祸水,并且随着作了一个愤慨而笨拙的手势时,冬妮感到很寒心,不由得责备了他几句。可是另一方面她又感到很骄傲,因为他推心置腹把自己的看法说给她听,因为这些看法他就是对自己的父母也不公开……有一次他说:“我跟您说一件事:我在哥廷根的屋子里有一架完整的人骨骼……您知道,就是在骨骼接缝处用铁丝连起来的那种骨头架子。喏,我给它穿上一身旧警察的制服……哈,妙得很,您说是不是?可是看在上帝的面上,您千万别把这件事告诉我父亲!”……冬妮自然免不了有时要和城里的朋友在海滩或者海滨公园交际应酬,参加各种名目的舞会或者乘帆船出游什么的。这时候莫尔顿就只得独自去“坐岩石”了。从第一天起这些岩石就成为他们彼此之间的一个固定术语了。“坐岩石”意思就是说“寂寞无聊”。逢到阴天下雨,雨幕宛如一个灰色的罩子把大海整个儿笼盖起来,海水和低垂的天空浑然一体,海滩和道路湿漉漉地到处都是积水,冬妮就说:“今天咱们两人都要坐岩石了……就是说只能留在阳台上或者卧室里。没有什么别的事可做了,您只好为我演奏几首学生歌曲,莫尔顿……虽然这些歌我听了就头痛。”
  “好吧,”莫尔顿说,“咱们坐下吧……可是您知道,跟您在一起,就不是坐岩石了!”在父亲跟前他是不说这类话的,虽然母亲听了却没什么关系。
  “干什么去?”一次午饭后冬妮和莫尔顿同时站起来,准备到外边去,总领港问他们,“你们要到什么地方去啊?”
  “啊,安冬妮小姐允许我陪她走上一段路,到望海亭里去。”
  “原来这样,她允许了么?……你自己说说,我的孩子,你坐在书房里背背你那套神经系统是不是比出去闲走更好一点呢?等你回哥廷根的时候,你什么都不记得了……”
  可是施瓦尔茨考甫太太此时充满柔情地说:“狄德利希,老天啊,为什么他不该去呢?他这是度假期呀!让他去吧!咱们的客人他就不能陪着玩一玩吗?”……这样,最后他俩还是去了。

  他俩沿着海滩走,紧傍着水边,潮水冲平了那里的沙子,然后又被晒硬,走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地面到处是一种常见的白色的小贝壳和另外一种长圆形蛋白色的、比前者略大的贝壳。另外就是潮湿的黄绿色的海草,上面带着空心的小圆果,踩上去便发出啪地一声脆响。此外还有许多水母,有的是普通的海水色,有的是红黄色、有毒,游戏时要是不小心触着它皮肤便像火燎似地作痛。
  “您知道我从前有多么傻,”冬妮说。“我想从水母身上取下五彩的小星来。我捡了一大包水母带回家,整整齐齐地摆在露台上,让阳光把它们晒死……我想那些好看的小星一定会留下来!好……等我过一会再去看时,只剩下一大片水印,淡淡地发着一股腥气……”
  他们走着,层层波浪的带节奏的澎湃声响在耳边,迎面吹拂着清新的带咸味的海风。那风是没有任何阻拦地飒飒地从耳边吹过去,令人感到一阵适意的晕眩,一阵轻微的昏懵的感觉……他俩在海滨充满口悉嗦碎响的无限宁谧里向前走去,无论大海的每一个细小的声响,不管是远是近,都被这种宁谧赋予一种神秘的意义……左面迤逦着一串由石灰和乱石构成的布满裂缝的斜坡。这些斜坡的形状彼此都差不多,突出的棱角不时把蜿蜒的海岸遮住。走到这里就只剩下嶙嶙的乱石,他们便找了一处往上爬,预备穿过矮林间一条山径爬到望海亭去。望海亭是由带树皮的粗木柱和木板搭成的圆亭,格言、短诗、缩写的名字和爱情心形布满了亭中的四壁,亭子里分隔成一间间的小屋。冬妮和莫尔顿拣了一间面对大海的小屋,坐在靠里边的一条粗木板凳上。这间屋子和浴场的板屋一样,发散着一阵阵的木材的香气。
  山上这个地方在下午的这个时刻非常安静肃穆。几只小鸟啁啾地叫着,树叶的沙沙声和潺潺的海涛交织在一起。海水在下面深处扩展开,一只海船的桅樯在大海深处浮现出来。一路上海风一直在他们的耳边呼啸,这时走进避风的地方,他们不禁感到一阵令人沉思的寂静。
  冬妮问道:“它是返航还是出海?”
  “什么?”莫尔顿语调沉滞地说,似乎他的思想刚从一个遥远的地方被唤回来似的,他急忙解释说:“是出海!这是驶往俄国的‘施亭博克市长号’。……我从没想过跟这船去,”过了一会他又补充说。“那里情况一定糟的不得了,比这里还糟!”
  “好了,”冬妮说。“您怎么又向贵族开火了,莫尔顿,我从您的面容看出来了。您这样做可不太好……您认识过哪个贵族呀?”
  “不认识!”莫尔顿差不多气忿地喊道。“感谢上帝!”
  “不错,您看!我可认识一个。一个叫阿姆嘉德·封·席令的贵族姑娘,我以前和您说过的。
  她可比你我脾气都好;她差不多不理会自己姓‘封’,她谈论她们家的母牛,还吃香肠……”
  “在贵族中,当然有例外的人,冬妮小姐!”他担心地说。“可是您听我说……您是一位小姐,您讲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您认识了一位贵族就来下断语说:他是很好的人啊!不错……可是实际上人们也用不着去认识一个贵族,就能判断他们全体。这里牵涉到的是社会结构的原则问题,您是否明白?是的,您对这一点说不上什么来……怎么?他们只要一落生就成为人类的选民,就是大老爷……就有权鄙视我们这些普通百姓……而我们呢,就是做出天大的功绩也比不上他们?……”

  莫尔顿说话时流露出一股天真善良的冤气;他开始也曾尝试做一些手势,可是当他看到那姿势非常笨拙,便又放弃了。可是议论却仍然滔滔地发表下去。他的情绪已经被自己激动起来。他坐在那里,身子向前俯着,大拇指摸弄着上衣的扣子,一道挑战的光芒从他那温柔的眼睛里射出来……“我们市民阶层,我们这些一向被看作底层阶级的人,只要求一种建立功勋的贵族存在,我们不想承认那些懒汉贵族,我们反对目前这种阶级等级的划分……我们要求所有人都自由平等,没有人隶属于别人的,所有人都只受法律的管辖!……不应该再有特权和横暴!……大家都是政府的权利平等的儿女,而且正如同上帝与俗人之间不存在中间阶层一样,市民跟政府也应该发生直接的关系!……我们要新闻自由,贸易自由,工商业自由……我们要求所有的人都能在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竞争,有功者受赏!……可是我们却被各种因素缚住手脚,……我还要说什么来着?对了,您听听这件事:
  他们在四年以前重新审订了有关大学校和报刊的同盟法。这部法律可真好!只要是与现行制度或事物不很吻合的真理,一律不许刊载或宣讲……您明不明白?真理被窒息了,被禁止传扬……请问,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是因为一个腐朽过时的愚蠢的制度,而这个制度,是人都知道,早晚会被摧毁……我相信,您无法了解这是多么卑鄙!这种暴力,当前这种粗暴昏庸的警宪制度的暴力,是完全不了解精神界和新时代的……我只要再给您说一件忘恩负义的事……是普鲁士国王干的!当初一八一三年,在我们国土上还有法国人的时候,他召集我们,答应我们立宪……我们应召而来,我们解放了德国……”
  冬妮用手托着下巴,侧着头一边看着他,一边认真地思索了片刻,他是不是确实亲自参加了驱逐拿破仑的战争。
  “……您以为,对他的诺言他实践了吗?哪会有这种事!当今的这位国王老是花言巧语,是一个巧舌如簧的人,一个梦想家,一个浪漫主义者,跟您一样,冬妮小姐……因为有一件事您必须注意:当哲学家和诗人把一个观点,一个真理,一个原理刚刚否定、抛弃掉的时候,一位君主就会悄悄地走过来,就会把它捡起来,认为这正是最先进的东西,奉之为金科玉律……不错,这就是君主的真面目!君主都是些平凡庸碌的人,他们总是远远地落在事物的后边……唉,只要一说起德国,就好像令人想起一个参加过进步团体的学生,过去在参加自由的战争中他曾经朝气蓬勃、激昂、豪迈,如今却已经变成一个可怜的平庸的人……”
  “是的,是的,”冬妮说。“您说得非常好。可是请允许我问一个问题……这一切与您有什么关系啊?您自己又不是普鲁士人……”
  “噢,这和我没什么关系,布登勃洛克小姐!不错,我称呼您的姓,是有意的……我其实应该用法文字‘demoiselle’来称呼您,以便能显示出您地位的高贵!难道我们这里比普鲁士更自由、更平等一点吗?人们拥有比他们更多的公民权利吗?束缚、等级、贵族……我们这里与普鲁士毫无不同之处!……您同情贵族……要我告诉您是什么缘故吗?因为您本身就是一个贵族!一点也不错,难道您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吗?……您的父亲是一位大财主,您是一位公主。我们这些人和您之间有一条鸿沟,我们是不属于您这种门第显赫的世家的圈子里的。为了开心您也许可以跟我们中间的一个人在海边上散一会儿步,可是如果等您再回到您那得天独厚的选民圈子里,那别人就只好坐在岩石上了……”他的声音非常激动,听起来有些异样了。

  “莫尔顿,”冬妮忧郁地说。“原来您每次坐在岩石上都非常生气了!我不是对您提议想把您介绍给他们吗?”
  “您看,您现在是以个人的角度看问题,像年轻的女士那样,冬妮小姐!我谈的是些原则问题……我说我们这里博爱的人道精神一点也不比普鲁士多……如果谈到我个人,”他思索了一会儿,轻声说下去,他那异样的激动依然没有从语调里消失,“那么我指的不是现在,可能说未来更合适……在将来的某一天您成为某某夫人永远消失在您那高贵的圈子里以后……有的人就只好终生坐在岩石上了……”
  他不再讲话,冬妮也沉默着。她不再凝视他,而把眼睛转向另一边,看着身边的木板墙。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寂静停留了相当长的时间。
  “您应该还能记得,”莫尔顿又说,“有一次我对您说要问您一个问题吗?是的,您要知道,从您到这里的第一天下午这个问题就一直纠缠着我……您不要乱猜!您不会明白我想的是什么。我下一次再问您吧,等到适当的时候;不用忙,这问题和我一点儿也没有关系,纯粹是出于好奇心……今天不问了,今天我只泄露给您一件事……另外一件事……您看这个。”
  说着莫尔顿从外衣袋里取出一段五彩条纹的窄缎带,目不转睛地望着冬妮的眼睛,脸上露出一副胜利和期待交织的表情。
  “多么漂亮,”她全然不解地说。“这是什么意思?”
  莫尔顿神情庄严地说:“意思是说:我属于哥廷根的一个学生社团……现在您知道了吧!我还有一顶帽子,也是同样颜色。不过在暑假期间我让那具穿警察制服的骨骼标本戴着它……在这里我不敢让人看见我戴着它……我是否能相信您不向旁人泄露?要是我父亲知道这件事,就要闯祸了……”
  “请不要这么说,莫尔顿!您可以信得过我!……可我还有一点不懂……你们是不是都起誓反对贵族?你们要做什么?”
  “自由!”莫尔顿说。
  “为什么?”她问。
  “是的,自由,您知道,自由……!”他不停的重复着,说着还作了一个不确定的、有些笨拙的、然而却异常激昂的手势,伸出手臂去,向下、向大海一挥,不是朝着梅克伦堡海岸把海湾约制住的一面,而是向开阔的海洋那一面。那里有闪闪发光的蓝、绿、黄、灰各色的波纹,壮丽地、无边无际地向着迷蒙的地平线伸展出去……冬妮沿着他的手势望去;两人的手原本都搁在那张粗糙的木凳子上,这时不由自主地紧握在一起。两个人望着同一处辽阔的远方。他俩沉默了许久,任凭海水静静地、沉闷地向上拍击着……突然冬妮觉得她和莫尔顿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她对“自由”这个概念也有了一个伟大、模糊、充满了预感和渴望的了解。
或许您还会喜欢:
人生的智慧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出版说明叔本华(1788-1860)是德国着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他于年写了《附录与补遗》一书,《人生的智慧》是该书中的一部分。在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人生的智慧》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一举成名。 [点击阅读]
低地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站台上,火车喷着蒸气,亲人们追着它跑过来。每一步,他们都高高扬起胳膊,挥舞。一个年轻的男人站在车窗后。窗玻璃的下沿到他的腋下。他在胸前持着一束白色碎花,神情呆滞。一个年轻女人把一个脸色苍白的孩子从火车站拽出去。女人是个驼背。火车开进战争。我啪的一声关掉电视。父亲躺在房间正中的棺材里。房间四壁挂满照片,看不到墙。一张照片中,父亲扶着一把椅子,他只有椅子的一半高。他穿着长袍,弯腿站着,腿上满是肉褶子。 [点击阅读]
偷影子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有些人只拥吻影子,于是只拥有幸福的幻影。——莎士比亚爱情里最需要的,是想象力。每个人必须用尽全力和全部的想象力来形塑对方,并丝毫不向现实低头。那么,当双方的幻想相遇……就再也没有比这更美的景象了。——罗曼·加里(RomainGary)我害怕黑夜,害怕夜影中不请自来的形影,它们在帏幔的褶皱里、在卧室的壁纸上舞动,再随时间消散。但只要我一回忆童年,它们便会再度现身,可怕又充满威胁性。 [点击阅读]
冒险史系列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一歇洛克-福尔摩斯始终称呼她为那位女人。我很少听见他提到她时用过别的称呼。在他的心目中,她才貌超群,其他女人无不黯然失色。这倒并不是说他对艾琳-艾德勒有什么近乎爱情的感情。因为对于他那强调理性、严谨刻板和令人钦佩、冷静沉着的头脑来说,一切情感,特别是爱情这种情感,都是格格不入的。我认为,他简直是世界上一架用于推理和观察的最完美无瑕的机器。但是作为情人,他却会把自己置于错误的地位。 [点击阅读]
南回归线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南回归线》作为亨利·米勒自传式罗曼史的重要作品,主要叙述和描写了亨利·米勒早年在纽约的生活经历,以及与此有关的种种感想、联想、遐想和幻想。亨利·米勒在书中描写的一次次性*冲动构成了一部性*狂想曲,而他的性*狂想曲又是他批判西方文化、重建自我的非道德化倾向的一部分。 [点击阅读]
反物质飞船
作者:佚名
章节:21 人气:2
摘要:CT是一种反物质,它也可以说成是物质的一种倒转的体现形式。对于地球来讲,CT是陌生的,但在太空中却存在着许多由它构成的流星、慧星和小行星。CT原子由带负电的原子核和带正电的电子组成。这是一种肉眼不能看见的差别,但也是一种致命的差别。CT物质看起来与普通的物质别无二致——只要二者不碰触到一起。一旦碰触发生,两种物质正好相反的电荷互相抵销,相反的粒子发生爆炸,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点击阅读]
变形记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一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驱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我出了什么事啦?”他想。这可不是梦。 [点击阅读]
司汤达中短篇小说集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我出生在罗马一个显贵门第。我三岁时,父亲不幸去世、母亲尚年轻,立意改嫁,托一个无子女叔父照管我的学习。他高兴地、甚至是迫不及待地收留了我,因为他想利用他的监护人身份,决定把他收养的孤儿,培育成一个忠于神甫的信徒。对于狄法洛将军的历史,知道的人太多了,这里就用不着我赘述。将军死后,神甫们看到法国军队威胁着这个宗教之国,便开始放出风,说有人看到基督和圣母木头塑像睁开了眼睛。 [点击阅读]
国际学舍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一)赫邱里·波罗皱起眉头。“李蒙小姐,"他说。“什么事,波罗先生?”“这封信有三个错误。”他的话声带着难以置信的意味。因为李蒙小姐,这个可怕、能干的女人从没犯过错误。她从不生病,从不疲倦,从不烦躁,从不草率,也就是说,就一切实际意义来说,她根本不是个女人。她是一部机器——十全十美的秘书。然而,今天上午李蒙小姐所打的一封十足简单的信竟然出了三个错误,更过分的是,她甚至没注意到那些错误。 [点击阅读]
夜城外传·影子瀑布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世界上存在着一座梦想前去等待死亡的城镇。一个恶梦得以结束,希望终得安歇的所在。所有故事找到结局,所有冒险迎向终点,所有迷失的灵魂都能迈入最后归宿的地方。从古至今,世界上一直存在着许多这样的地方,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黑暗角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发展、魔法的消逝,大部分的奇景都已不复见,而这类隐藏的角落也随之凋零。 [点击阅读]
太阳照常升起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父亲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6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从小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中学毕业后曾去法国等地旅行,回国后当过见习记者。第一次大战爆发后,他志愿赴意大利当战地救护车司机。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 [点击阅读]
如此之爱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风野的妻子并不知道衿子的住处,但是清楚他与她来往。可是妻子从不问衿子的地址和电话。话说回来,即使真被妻子询问,风野也是绝对不会说的。因为妻子的不闻不问,风野才得以安心。但是恰恰如此又给风野带来些许担忧。风野作为职业作家出道不久,上门约稿者还不多。万一他不在家,就很可能失去难得的机遇。风野以前曾打算把衿子的电话告诉一两个有交情的编辑,可又觉得这么做有些唐突也就作罢了。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