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悲剧的诞生 - 《悲剧的诞生》读后感——从《悲剧的诞生》论古希腊悲剧人物的酒神本质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从《悲剧的诞生》论古希腊悲剧人物的酒神本质
  文/顾一心
  【摘要】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将日神与酒神两种倾向并列为希腊悲剧艺术的基础,从两方面对悲剧的诞生进行了溯源,其中,又以强调个体自由、忘我超越的酒神精神作为整个悲剧艺术的内在核心。本文试图从尼采该书的主要观点出发,结合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基本形式,在人物的命运、品质和行动中揭示酒神的存在,从而诠释酒神本质在悲剧人物身上的折射效果及美学意义。
  【关键词】尼采悲剧的诞生希腊悲剧酒神
  引言
  《悲剧的诞生》是一部阐述尼采美学观点的关键著作。它从希腊文化中的日神(阿波罗Απολλων)与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两种基本倾向出发,揭示了希腊悲剧艺术产生的滥觞和基础。在尼采笔下,日神式倾向是一种构建梦境的自然冲动,它通过赋予世界以譬喻式的梦中图景,创造出可观看、感知的具体形象。在此基础上,它构成了雕塑、绘画、建筑等一切造型艺术的前提,同时也是素朴的史诗艺术的前提。而酒神式倾向则对应着的另一种生理现象——醉境,它从对存在的深层恐惧出发,使人受到强力的支配而登上情绪的巅峰,主体淡出,进入痛苦和欢愉交织的完全忘我的境界。这一自然冲动催生了以酒神颂与抒情诗为代表的音乐性艺术。日神与酒神的双重倾向,通过其深刻的内在联系而最终结合,从而产生了希腊悲剧这一“既是酒神又是日神的艺术作品”。
  尼采指出,人在酒神状态下登上他象征力量的最高峰,从而抵达自我的彻底解放。这一状态在与庄严、适度的日神文化背道而驰的同时,亦向着人们暗示:人类的日神意识不过如一层幕布一样遮蔽着他面前的酒神世界。由此,尼采卸下了属于奥林匹斯诸神的壮丽庄严的大厦,展示出希腊文化的深层根基:在古老的酒神倾向中,包含着古希腊人对生存的恐怖与可怕的理解,而庄严的日神文化、壮丽的奥林匹斯诸神——这一系列梦中的灿烂景象,则是为了遮挡恐怖而创造而出的“艺术的中间世界”。也就是说,恰恰原始的酒神因素才是整个希腊文化的真正基础,它在文明时代被长久地蒙蔽于日神的面纱之下,而当希腊文化逐渐成熟之际,酒神狄俄尼索斯那受难的形象,则又在悲剧的舞台获得了重生。
  悲剧艺术之为日神与酒神倾向的统一,在于它将构建譬喻、创造形象的日神化形式,与歌队这一从酒神颂脱胎而来的音乐形式相结合,通过人物的命运、品质和行动,一步步深入于酒神的本质——在面对永恒的一瞥中获得对人类痛苦命运的洞察,并通过自我的毁弃和反抗,换取某种具有魔力的福祉。而这一酒神的本质究竟以何种形式存在于悲剧之中,又如何折射为具体悲剧人物的命运、品质和行动,则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
  一.歌队与面具——论酒神形象在悲剧舞台中的存在形式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第8至10章中,集中分析了酒神存在于悲剧舞台上的形式。为此,我们首先有必要了解希腊悲剧的舞台表演法则。
  其一是歌队与表演者的并存。希腊悲剧中的歌队,从原始的酒神颂歌中脱胎而出,歌队的成员即酒神的仆从。他们既可以参预悲剧的情节,作为实际角色与悲剧的主人公对话(例如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歌队扮演河神的十二个女儿),也可以仅仅象征某种声音,立足于舞台和观众之间旁观事件的发展。这两种方式从悲剧的演出效果上来说是一致的:作为一种幻觉力量的施予者,歌队充当着舞台形象与现实观众之间的中介,他们用合唱抒情的方式将观众的情绪激引到酒神的高度,从而与舞台中央的那个日神化的形象世界达到融合。通过自我意识的淡出,歌队提供了观看悲剧的艺术前提,即一种“着魔”的酒神状态,故而,他们是由“变形者”所组成的歌队,也是处于酒神状态中的全体观众的象征。对于这一状态,尼采精确地概括道——“悲剧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日神的形象世界中宣泄的酒神歌队”。在这一意义上,酒神无处不在地存在于整个悲剧场合之中,也存在于所有表演者与观看者之中,正是在这一酒神氛围的影响之下,观众对剧中人物的可悲命运进行内在体验,产生恐惧和怜悯,进而获得情感的宣泄,达到《诗学》所说的“净化”效果。

  其二是悲剧演员的面具化。在希腊悲剧中,所有的角色均以面具形象登台,更为特别的是,整幕悲剧中演员的人数极少,最初只是一到两人(索福克勒斯后来将上限增加为三人),这便意味着,同一演员可能需要以不同的面具形象扮演不同的剧中角色。在此过程中,表演者的主体性被模糊化,而完全受到它所摹仿对象的支配。这一古典的表演形式,在后世的戏剧中是难以想象的,但它却与希腊悲剧的酒神本质密不可分。在神话中被提坦所撕裂的酒神,这个悲惨的受难者,是希腊悲剧中真正的舞台主角和幻象中心。在悲剧的起源——酒神颂歌中,他只是被想象为在场;而在悲剧——这一借助了日神的造型力量的舞台形式中,他则通过日神化原则与舞台的客观形象相融合,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性和实在性。面具的作用是双向的,它既赋予酒神本质以一种日神化、客体化的效果;又通过演员主体的淡出来完成对情绪和气质等抽象对象的摹仿。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关于悲剧的摹仿论,即悲剧是“对一段严肃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而这一摹仿又并非逼十真的复刻,而是经历了面具的陌生化,在悲剧的面具之后,真正被摹仿的对象是酒神的精神本质。
  至此,我们大致归纳出了酒神在悲剧中的存在形式。忘我的酒神状态,通过歌队的合唱而在观众中被普遍化;而他的虚幻形象,则通过面具来与现实的舞台形象相融合——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酒神与行动中的悲剧人物达成了统一,奠定了他在悲剧中的主体地位。于是,从埃斯库罗斯到索福克勒斯,他们笔下的悲剧人物,无不在日神化的形象世界中朝着酒神的本质义无反顾地前行。
  二.论酒神本质在人物身上的折射——以普罗米修斯与俄狄浦斯为例
  在埃斯库罗斯的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普罗米修斯——这位提坦神屡屡眷顾蒙昧的人类,并扶助人与神抗衡。而当他将“火”这一智慧与文明的工具传递给人类之时,终于深深地触怒了奥林匹斯之王者宙斯,从此被锁于荒芜恐怖的高加索山。在受到惩罚的同时,普罗米修斯又握有宙斯未来将被更强者所取代的秘密,但他傲然拒绝了宙斯的威逼十利诱,并甘愿永远忍受被神鹰啄食肝脏的折磨。这部悲剧的场景,仅限于普罗米修斯被囚禁于高加索山时与诸神、伊俄等人的对话,至于普罗米修斯获罪的种种前因,则通过剧中人物的言辞加以回忆。
  前文说过,酒神是悲剧真正的舞台主角和幻象中心。作为一个在更强者手中受苦受难的形象,普罗米修斯与酒神狄俄尼索斯无疑是相似的;在更深的层次上,这一相似不仅在于受难形象的重迭,更在于内在精神气质的吻合。普罗米修斯对人类怀有着所谓“提坦式的爱”,这种坚强的爱意味着一种逾越自然界限的巨大努力,因而也是对神圣与适度原则的背道而驰。再这种主体对有限性的超越中,便窥见了普罗米修斯身上的酒神因素。尤其当“火”作为一种智慧的工具被普罗米修斯交给人类之际,深刻的隐喻便随之诞生了——人在自己的智慧中掌握着神的存在与界限,故而,一旦他们迈向对万物的了解与掌控,神义便面临着倾覆。宙斯所施降的恐怖雷霆,恰恰意味着人义被上升到了与神义相对峙的高度。在普罗米修斯身上,隐隐显示着人类的原罪意图——某种由于主动性而诱发的对神圣伦理的亵渎,而在希腊的悲剧里,它上升为一种英雄式的行动。

  如果说普罗米修斯依旧以提坦神的面貌扮演着酒神的话,那么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则是酒神因素在人世的折射。俄狄浦斯出生时便被神谕预言将要杀父娶母。为逃避命运,他的父亲、忒拜国王拉伊奥斯下令将他处死,然而奉命执行的牧人心生怜悯,偷偷将他转送给科林斯的国王波吕波斯抚养。长大后的俄狄浦斯得知神谕,但仍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为反抗命运,便发誓永远离开科林斯,结果在流浪到故国忒拜附近时无意中杀死了他的亲生父亲。后来,他因解开斯芬克斯之谜而拯救了城邦,获得王位,并娶国王的遗孀——他的母亲为妻,最终陷入了杀父娶母的宿命。瘟疫降临在城邦,俄狄浦斯通过先知的提示而得知了真相,为了消除罪愆,他刺瞎双目并将自己流放。
  俄狄浦斯的悲剧是双重的:首先,这一通过神谕来显示的杀父娶母的可怕命运,无法通过剧中人的任何努力来得以消除,它揭示了人生被命运折磨而又无力逃避的巨大痛苦。而俄狄浦斯的深层悲剧,则在于他恰恰因自己的智慧而陷入了宿命——因解开斯芬克斯之谜而触发了一系列的灾难。斯芬克斯的谜底是“人”自身,故而解开谜底的俄狄浦斯象征着自我认知的智慧,恰恰是这种智慧令他登上了故国的王位,从而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犯下了娶母的罪行。这真是一个无比卓绝的隐喻:人类对智慧的接近,难道竟蕴涵着如此可怕的灾难性后果?反思人类对自身智性的开拓,是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所提出的关键论点之一,正因人义的上升触犯了自然的神圣伦理,方令俄狄浦斯蹈入巨大的灾难,普罗米修斯之罪也同样如此。为消除罪业,俄狄浦斯刺瞎了双目,这象征着对自身智性的认识能力的割舍,也象征着对自我主体之爱的彻底放弃。俄狄浦斯之所以是悲剧舞台上的又一个酒神,便是因为在他的身上,蕴涵着对人类惨伤命运的痛苦一瞥,以及对人类主体认识能力的无限恐惧,这构成了人义与神义之间对峙的张力——“智慧是人类对自然犯下的一种罪行”。最终,他必须以一种自戕和自弃的姿态来消除罪愆,正如酒神的醉境一样,放弃自我的主体而回归于盲目。
  普罗米修斯与俄狄浦斯——这两个希腊悲剧舞台上最著名的形象,皆因人生的主动性而陷入可怕的命运,皆因对智慧的僭越而在歌队的吟唱声中受苦。至此可以总结道:酒神本质折射于悲剧人物身上的属性,首先是一种行动或认识能力上的僭越,是对万物本质的痛苦一瞥。在这一瞥之中,即催生了个体的苦难,如普罗米修斯的受罚、俄狄浦斯的赎罪,也催生了整个人类命运的苦难,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惩罚人类的潘多拉魔盒、《俄狄浦斯王》中肆虐于城邦的瘟疫。人物身上的酒神本质,是一系列悲剧事件的触发者,它推动人物在悲剧中走向最后的抉择,并朝着酒神的本质不断深入。
  三.酒神式过程的完成与悲剧的观看效果
  至此我们得以思考:一个悲剧人物,究竟如何完成他整个酒神式过程?

  他从一种酒神式的状态出发,由于某种逾越限度的行动而受难,而最终,他又必须以自我毁弃的姿态,抵达更深一层的酒神本质。正如普罗米修斯选择永恒的受苦却牢牢掌握着击败宙斯的秘密,俄狄浦斯选择自我惩罚而拯救了罪孽中的城邦——在他们自我毁弃的行为中诞生了一种福祉,这一福祉的力量,正与古老的酒神颂的狂欢遥遥相对。
  悲剧人物究竟为何永恒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希腊悲剧艺术的美学意义又究竟何在?对于这一问题,自然存在着太多的解释,而按照人物是酒神的折射这一观点,悲剧人物的品质与行动之所以高贵,则是因为酒神式的僭越本身蕴涵着人类终极的精神与价值。在神圣伦理的襁褓之中,人类固然有其原初而纯朴的幸福,但正是酒神式的奋进与超越,才令人的心灵得以解放,意志得以彰显,从而最大限度地释放出生命力的光辉。
  简而言之,悲剧人物从僭越到反抗,再到自我毁灭的过程,正是其整个酒神式进程的自我完成。那么,从悲剧的观看效果来说,悲剧作为痛苦事件的陈示,究竟为何能够唤起精神的愉悦?换而言之,舞台中央的悲剧形象和舞台之下的悲剧观众,是如何跨越对悲苦命运的消极情绪,而共同迈向酒神状态的巅峰的?
  与悲剧人物逐步深入酒神本质的过程相呼应,观众抵达酒神本质的过程,便是先在主人公受难的形象中洞察了生命的恐怖,产生对个体存在之痛苦的巨大悲悯,而后选择对主体的淡出,进入忘我的精神愉悦之中。这种观摩与体验悲剧的愉悦,恰恰是通过人物朝着酒神本质深入的巨大努力来得以实现的。剧中人以自我的毁弃来完成对命运的反抗,在他的意志、勇气和行动中,不自觉地催生出一种具有魔力的氛围,这一氛围诱惑观众的悲剧性情绪登上顶峰,这便略近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效果。情绪的杂质被涤净,悲惨转化为莫名的幸福与超越。我们蓦然发觉,悲剧的天职也许便在于令痛苦和愉悦的分界模糊不清,因为它们从根本上而言是同质的东西。
  总而言之,施加于人物身上的日神化手段,构成了表演艺术的外在前提;而古希腊悲剧人物的实质,则是酒神本质在悲剧舞台上的的折射。悲剧人物在扮演其特定的舞台形象的同时,更是抽象化的酒神本质的代言人,他在歌队的烘托和面具的遮挡下逐渐步入酒神状态的深处,揭示存在的苦难,反映人类一切行动的限度和意志所能作出的悲壮反抗。正是这种藉由人物来通向酒神本质深处的努力,成就了希腊悲剧震撼人心的感染力,也赋予了其足以承载终极悲悯的美学意义。
  结语
  希腊悲剧是一种属于城邦的艺术,它无疑蕴涵着古希腊悲剧诗人关于政治生活伦理的说教与诉求,西方古典学家研究与阐释的重心也在于此。然而,尼采的视域则明显有所不同。在《悲剧的诞生》问世之后,“一个古典学家死去了,而一位哲人诞生了。”在这一“寻觅酒神”的哲人视域里,隐含着对人类自身行动的意义和限度的思考,也指向现代世界对古典精神的继承问题。最终,我们如何希冀人类心灵的最终解放?古典精神是否能够回到人间?这些困惑,都是我们在阅读《悲剧的诞生》一书时可能面对的问题。
  2008年12月13日完稿
  2009年11月27日改删
  【参考文献】
  [1]《悲剧的诞生》,尼采著,杨恒达译,华文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2]《诗学》,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3]《埃斯库罗斯悲剧三种;索福克勒斯悲剧四种》,罗念生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或许您还会喜欢:
雪国
作者:佚名
章节:29 人气:2
摘要:【一】你好,川端康成自杀的原因是因为:他是个没有牵挂的人了,为了美的事业,他穷尽了一生的心血,直到七十三岁高龄,还每周三次伏案写作。但他身体不好,创作与《雪国》齐名的《古都》后,住进了医院内科,多年持续不断用安眠药,从写作《古都》之前,就到了滥用的地步。 [点击阅读]
霍比特人
作者:佚名
章节:50 人气:2
摘要:在地底洞穴中住着一名哈比人。这可不是那种又脏又臭又湿,长满了小虫,满是腐败气味的洞穴;但是,它也并非是那种空旷多沙、了无生气、没有家具的无聊洞穴。这是个哈比人居住的洞穴,也是舒舒服服的同义词。这座洞穴有个像是舷窗般浑圆、漆成绿色的大门,在正中央有个黄色的闪亮门把。 [点击阅读]
静静的顿河
作者:佚名
章节:66 人气:2
摘要:评论重读《静静的顿河》,那些久违了的又陌生又熟悉的人物,以及他们痛苦的思想和命运,又一次激起了我内心的热情。顿河这条伟大的河流所哺育的哥萨克民族通过战争,在痛苦和流血之后最终走向了社会主义。肖洛霍夫把拥护苏维埃、迈向社会主义称为伟大的人类真理,并把它作为作品的主题之一。肖洛霍夫对顿河无比热爱,书中经常出现作者对顿河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赞颂。顿河草原上散发出的青草和泥土的浓烈味道,让读者过目不忘。 [点击阅读]
魔戒第一部
作者:佚名
章节:22 人气:2
摘要:天下精灵铸三戒,地底矮人得七戒,寿定凡人持九戒,魔多妖境暗影伏,闇王坐拥至尊戒。至尊戒,驭众戒;至尊戒,寻众戒,魔戒至尊引众戒,禁锢众戒黑暗中,魔多妖境暗影伏。※※※当袋底洞的比尔博·巴金斯先生宣布不久后会为自己一百一十一岁大寿举行盛大宴会时,哈比屯的居民都兴奋的议论纷纷。比尔博不但非常富有,更是个特立独行的奇人。 [点击阅读]
一个人的好天气
作者:佚名
章节:40 人气:0
摘要:正文第1节:春天(1)春天一个雨天,我来到了这个家。有间屋子的门楣上摆着一排漂亮的镜框,里面全是猫的照片。再往屋里一看,从左面墙开始,隔过中间窗户,一直转到右面墙的一半,又挂了快一圈儿猫的照片,我懒得去数多少张了。照片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有的猫不理睬我,有的猫死盯着我。整个房间就像个佛龛,令人窒息。我呆呆地站在门口。"这围脖真好看哪。 [点击阅读]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死者引导我们我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醒来,寻求着一种热切的“期待”的感觉,摸索着噩梦残破的意识。一如咽下一口要以烧着你五脏六腑的威士忌,这种“期待”的感觉热辣辣的。我心中忐忑,摸索着,企望它能切实重返体内。然而这种摸索却永远都是徒劳枉然。手指已没了气力,我只好将它们并拢起来。分明觉出自己全身的骨肉都已分离。迎着光亮,我的意识畏葸不前,这种感觉也正转化成一种钝痛。 [点击阅读]
世界之战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在19世纪末,没有人相信我们这个世界正在被一种比人类更先进,并且同样也不免会死亡的智慧生命聚精会神地注视着,又有谁会相信,当人类正在为自己的事情忙忙碌碌的时候,他们被专心致志地研究着,像人们用显微镜研究一滴水里蠕动繁殖的生物一般仔细。自高自大的人类来往于世界各地,忙着干自己的事,自以为控制了物质世界的一切。显微镜下的纤毛虫恐怕也不乏这样的幻觉。 [点击阅读]
个人的体验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0
摘要:鸟俯视着野鹿般昂然而优雅地摆在陈列架上的精美的非洲地图,很有克制地发出轻微的叹息。书店店员们从制服外衣里探出来的脖颈和手腕,星星点点凸起了鸡皮疙瘩。对于鸟的叹息,她们没有给予特别注意。暮色已深,初夏的暑热,犹如一个死去的巨人的体温,从覆盖地表的大气里全然脱落。人们都在幽暗的潜意识里摸摸索索地追寻白天残存在皮肤上的温暖记忆,最终只能无奈地吐出含混暧昧的叹息。 [点击阅读]
人性的优点
作者:佚名
章节:4 人气:0
摘要:1、改变人一生的24个字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远处模糊的,而要去做手边清楚的事。1871年春天,一个年轻人,作为一名蒙特瑞综合医院的医科学生,他的生活中充满了忧虑:怎样才能通过期末考试?该做些什么事情?该到什么地方去?怎样才能开业?怎样才能谋生?他拿起一本书,看到了对他的前途有着很大影响的24个字。这24个字使1871年这位年轻的医科学生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医学家。 [点击阅读]
人鱼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眼前是突兀林立的岩石群。多摩河上游的这片布满岩石的区域,地势险峻,令垂钓者望而却步。几年前,曾发现一女子被人推下悬崖赤裸裸地嵌陷在岩石缝中。岩石区怪石嶙峋、地势凶险,当初,调查现场的警官也是费尽周折才踏进这片岩石区域的。一个少女划破清澈的溪流浮出水面。十四五岁的样子,赤身倮体,一丝不挂。望着眼前的情景,垂钓者的两颊不由得痉挛起来。直到方才为止,在不断敲打、吞噬着岩石的激流中还不曾出现过任何物体。 [点击阅读]
今天我不愿面对自己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第一章我被传讯了。周四上午十点整。我总是经常被传讯:周二上午十点整,周六上午十点整,周三或者周一。几年就像一周似的,我感到惊讶的是,夏末一过,冬天又即将来临了。在去有轨电车的路上,结着白色浆果的灌木丛又从篱笆上垂挂下来了。像下面被缝上的珠光纽扣,也许一直长到地里,或者就像小馒头。对转动鸟嘴的白色鸟头来说,这些浆果太小了,但我还是忍不住想到白色鸟头。想得人直犯晕。 [点击阅读]
从地球到月球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在南北战争时期,美国马里兰州中部的巴尔的摩城成立了一个很有势力的新俱乐部。我们知道,当时在这些以造船、经商和机械制造为业的人们中间,军事才能是怎样蓬勃地发展起来的。许多普普通通的商人,也没有受到西点军校的训练,就跨出他们的柜台,摇身一变,当上了尉官、校官,甚至将军,过了不久,他们在“作战技术”上就和旧大陆的那些同行不相上下,同时也和他们一样,仗着大量的炮弹、金钱和生命,打了几次胜仗。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