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包法利夫人 - 《包法利夫人》影评——绝望的主妇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包法利夫人》是一部带着喜剧色*彩的悲剧故事,是滑稽的风俗画里卑微的小人物们碎碎念着家长里短,偶尔让人心酸扼腕,但终究在画框里在涂料下,隔了一层。作者站在高处袖手旁观,冷冷地嘲讽,却还是让我们不小心听到他深深的叹息。
  中学的时候看这个故事,只觉繁华满目,被各种名目繁杂的精致物品包围,眼看着女主角一步步沦为拜物教徒,最终被高消费带来的账单淹没。当时还觉得诧异,一部提心吊胆的偷情史居然以经济危机的爆发而结束,真是太不浪漫太不和谐了。
  现在再看《包法利夫人》,觉得福楼拜很有张爱玲的味道。热热闹闹地张扬着刻薄着,摆出一副“人间男女不过如此”的姿态,而结局时又不可遏制地 悲悯。不过,张氏的小说中的人物往往存在着命运的多种可能性*;而《包法利夫人》的人物命运走向则似乎被设定为无法抗拒,作者的悲悯也显得更为浓烈和纯粹。
  我们永远无法拔着自己的脚离开我们的生活,却又不能不踮脚眺望那些视线之内生活之外的东西。爱玛也是这样,只是她的眺望得太过认真努力,导致肌肉酸痛体力不支,终于摔在生活的泥淖里,重伤身亡。
  爱玛是一位主妇。对于主妇来说,她的生活空间和接触的人群都固定而有限。可悲的是,这位主妇的身体里,藏着一颗不太安分的文艺女青年的心。她 喜欢看小说,喜欢读诗,喜欢散步和装饰家居——作为主妇生活的点缀,这些倒也无伤大雅。要命的是,她喜欢舞会,喜欢和装逼的文艺青年聊天。

  如果说文艺是生活之外的微光,那么舞会就是另一种生活的华丽掠影。侯爵的舞会是爱玛一切痴狂行动的开端。后来推着她走向死亡的两大因素——情爱和物欲,在这个舞会上都优雅地登场,带着某种令人迷醉的光环。
  生活过于安定而不需要斤斤计较挣扎打拼,心灵的真正呼喊却又得不到回响,光鲜华丽的生活在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主妇陷入无人发觉的绝望境地——对当下生活的绝望。她开始用自己的方式逃离。可悲的是,她温吞水一样的丈夫从来就不曾留意更无法阻止。
  从小说中设定的人物和情境来看,爱玛只可能有两种死法——在出离的路上被情|欲和物欲压死,或者在规矩的生活里窒息而死。爱玛选择了前者,从而使整部小说充满了流光溢彩的生命力。
  在包法利夫人的出轨道路上,舞会上的子爵是启蒙者,他为整个故事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底色*;商人勒乐象征物欲;莱昂和罗道尔弗象征情|欲(只不过前者更重于“情”而后者更重于“欲”);而我们可怜的包法利医生则象征着平淡无聊的生活。

  如果要追问谁杀了爱玛,我也许会回答:包法利医生。他用自己的缺位杀死了自己的妻子。这种缺位不是身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他从未在精神上真正履行过作为一个丈夫的职责,虽然他未必是不愿,而更多地是不能。
  比起书中随处可见的滑稽风俗画,我觉得,包法利夫妇的悲剧,才是对整个社会更深入的反思。这种反思不是行为层面上的,而是精神层面上的。为什 么无聊无趣的包法利医生会以一个模范丈夫的姿态出现,而追求浪漫和爱情的包法利夫人却被视为荡妇?婚姻和其他一切规范生活里合理合法的人际关系,难道仅仅 只靠财富和社会地位就可以维持吗?
  从这个意义上说,《包法利夫人》在某种程度上是站在人性*的角度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思考。这种思考可能比单纯在制度上或行为上的思考更为深入。所以,包法利夫人的“出轨”还是得到了作者部分的理解和同情,虽然这种理解和同情并不彻底。
  如果说包法利夫人的悲剧预约了我们的同情,那么小说结尾包法利医生的宽容和痴情则令人出乎意料而百感交集。包法利医生永远不会知道他自己在他 妻子的悲剧中他起了多么大的作用,只是遵照社会上对于一个模范丈夫的规范,守护着,宽恕着——这种宽恕颇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味道,但他从不知道最需要宽恕的 是他自己,因为或许他还没有反思到他和妻子之间真正存在的问题。他爱他的妻子,但从未理解过她——“无爱的婚姻”也许并不是双方都没有对对方的爱情,而是 双方根本不曾真正理解。

  《包法利夫人》中对女性*和物质的关系洞察与描写也颇有意味。某种程度上说,这部小说有些类似莫泊桑的《项链》——女性*为了本不属于自己的生活 而走向另一条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一些美好的东西被毁灭。而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生活”的呈现方式便是物质,是各种华丽而昂贵的物件。
  如果说男性*在传统意义上象征着理性*和规范,那么女性*则象征着感性*和不稳定的因素。所以,女性*和物质天生有某种关联。物质直接而具体可感,并 且,它们是一切不稳定中唯一可以眼见而抓牢的东西。对女性*来说,物质的象征性*也许远远超过了它们的实际意义。它们不在仅仅是世界的表象,而是某种生活、某 种情绪、某些态度的具体表现。女性*通过迷恋物质而迷恋着她所想象的那个世界,而包法利夫人就沉溺于这种想象之中,走向死亡。
或许您还会喜欢:
第二十二条军规
作者:佚名
章节:51 人气:0
摘要:约瑟夫·海勒(1923—1999)美国黑色*幽默派及荒诞派代表作家,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一个俄裔犹太人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空军中尉。战后进大学学习,1948年毕业于纽约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49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得到富布赖特研究基金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一年。1950到1952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校任教。 [点击阅读]
等待戈多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这是一部两幕剧。第一幕,主人公流浪汉爱斯特拉冈(简称戈戈),和弗拉基米尔(简称狄狄),出现在一条村路上,四野空荡荡的,只有一棵光秃秃的树。他们自称要等待戈多,可是戈多是谁?他们相约何时见面?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但他们仍然苦苦地等待着。 [点击阅读]
等待野蛮人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第一章(1)我从未见过这样的东西:两个圆圆的小玻璃片架在他眼睛前的环形金属丝上。他是瞎子吗?如果他是个盲人想要掩饰这一点,我倒可以理解。但他并不瞎。那小圆玻璃片是暗色的,从里面看出来并不透明,但他就是能透过这样的玻璃片看过来。他告诉我,这是一种新发明的玩意儿:“它能保护眼睛,不受阳光的炫照,戴上它就不必成天眯缝着眼。也可减少头痛。 [点击阅读]
精灵宝钻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0
摘要:创新之书一九五一年末,在《魔戒》与《精灵宝钻》已经完稿多时,而大西洋两岸仍迟迟不肯按托尔金的要求将两书同时出版:心焦的托尔金於是写了一封长达万言的信给美国出版商,阐明他创作这整个神话世界的缘起与故事始末:我从早年就对自己所爱之乡土没有属於自己的故事感到悲伤。 [点击阅读]
精神分析引论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0
摘要:序那些想获得精神分析知识的人们所面临的困难很多,尤其是缺乏一本适用的教科书可用以开始他们的研究。这些人从前可在三类课本中进行选择,但由初学者看来,每一类都各有它的缺点。他们可通过弗洛伊德、布里尔、费伦齐和我自己所刊行的大量论文,寻找他们的前进道路,这些论文不是依照任何连贯性的计划来安排的,而且大部分是写给那些对这门学问已有所知的人阅读的。 [点击阅读]
紧急传染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0
摘要:1991年6月12日,这是暮春的一个近似完美的日子。天已破晓,阳光触摸着北美大陆的东海岸。美国大部、加拿大和墨西哥都在期待着阳光明媚的蓝天、只是气象雷达显示雷暴云团即将来临,估计会从平原伸向田纳西河谷。已经有预报,从白令海峡移动过来的阵雨云可能覆盖阿拉斯加的西沃德半岛。这个6月12日几乎在各个方面都与以往的6月12日没什么两样,只有一个奇怪的迹象除外。 [点击阅读]
紫阳花日记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这可是一个完全偶然的机会发现的。实在是太偶然了。与其说是一般的偶然,更应该说不是单纯的偶然,而是好几个偶然的因素,巧上加巧碰在一起,就促成了这么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要说是促成,还不如说是完全没有想到的事情突然出现更准确。那天,川岛省吾也不知道怎么的,竟然会神使鬼差地躺在自己太太的床上休息。通常省吾都不在夫妻俩的主卧房睡觉,他在自己的书房安了一张床,平时基本上都在这张床上休息。 [点击阅读]
红与黑
作者:佚名
章节:76 人气:0
摘要:维里埃算得弗朗什-孔泰最漂亮的小城之一。一幢幢房子,白墙,红瓦,尖顶,展布在一座小山的斜坡上。茁壮的栗树密密匝匝,画出了小山最细微的凹凸。城墙下数百步外,有杜河流过。这城墙早年为西班牙人所建,如今已残破不堪。维里埃北面有高山荫护,那是汝拉山脉的一支。十月乍寒,破碎的威拉峰顶便已盖满了雪,从山上下来的一股激流,穿过小城注入杜河,使大量的木锯转动起来。 [点击阅读]
红字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一群身穿黯色长袍、头戴灰色尖顶高帽.蓄着胡须的男人,混杂着一些蒙着兜头帽或光着脑袋的女人,聚在一所木头大扇子前面。房门是用厚实的橡木做的,上面密密麻麻地钉满大铁钉。新殖民地的开拓者们,不管他们的头脑中起初有什么关于人类品德和幸福的美妙理想,总要在各种实际需要的草创之中,忘不了划出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充当墓地,再则出另一片土地来修建监狱。 [点击阅读]
红花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贵志慢慢拉开她背后的拉链,让她的胸部更裸露,在洋装袖于被脱掉时,她还缩着肩协助配台。但,胸罩被拿掉的瞬间,她又不由自主交抱双臂了。虽明知终会被贵志为所欲为,冬子却不希望现在马上被碰触,至少,她要再多保留一些时候。三个月前的六月初,木之内冬子开始发觉在生理期前后有些微异的迹象。身高一百五十五公分、体重四十公斤的她身材瘦弱,对身体本就不太有自信,即使这样,最近几年却也从来没有过什么病痛。 [点击阅读]
红龙
作者:佚名
章节:54 人气:0
摘要:1威尔·格雷厄姆让克劳福德坐在房子与海之间的野餐桌旁,然后递给他一杯冰茶。杰克·克劳福德看着这幢外表漂亮的老式房子。银白色的木料衬着明媚的阳光。“我真应该当你卸职的时候在玛若森就找到你,”杰克说,“你肯定不愿意在这儿谈这件事。”“这事我在哪儿都不愿意谈,杰克。既然你坚持要说,好,我们就来谈谈。 [点击阅读]
纯真年代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0
摘要:作者:蒲隆美国文学批评家菲利普·拉赫夫把美国文学中典雅和粗犷这两种不同的流派形象地称为“苍白脸和红皮肤”。这两种流派不仅写作风格相异,而且题材也不同:“苍白脸”多写上流社会,“红皮肤”则多写下层民众。当然两派作家的家庭出身和社会经历也大相径庭。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