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傲慢与偏见 - 【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作品赏析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不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却深深震撼我心。
  ——题记
  又一次翻开已经稍稍发黄的书,熟悉而亲切的文字,让我立刻想起伊丽莎白美丽的眼睛,达西似乎冷竣却隐藏着温柔的面容……这并不厚的一本初中就已读过的书,我却不惜千里之远从家里带到学校,让它时刻伴我身边。也许它并不是我所读过的最好的小说,却是让我最难忘的一本。
  真的,这不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薄薄300来页,不到30万字,没有波澜壮阔,也谈不上深奥,和例如长达4000余页、超过300万字的意识流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等等一比就相形见绌。就像作者奥斯汀本人一样无法和那些大文豪相提并论。或许有的人认为这本书太平常而根本就不屑于去评价它。然而这却是一部极具生命力的小说,历经200余年,仍然吸引着无数读者。在今天著名的腾讯BBS论坛外国文学版面上,只要出现与《傲慢与偏见》或者奥斯汀有关话题的帖子,点击率和回复率一定会直线上升,尽管这些话题已不知被讨论过多少次了。
  和奥斯汀的其他几部小说一样,《傲慢与偏见》的取材事实上是相当狭窄的。正如夏洛蒂•勃朗特曾说:“我可不愿意在她们的那些高雅而狭窄的房子里跟她(奥斯汀)的那些绅士淑女们呆在一起。”在我看来,奥斯汀的小说有点像小女子文学,缺少一种大气的感觉。但我却喜欢这种“小女子文学”。你可以说她目光狭窄,也可以说她缺乏深度,你却无法抵挡她的魅力。事实上,取材范围的狭窄,并没有限制作者的视野,正如《傲慢与偏见》中达西和伊丽莎白的一段对话。达西说:“在乡下,你四周的环境非常闭塞,很少变化。”而伊丽莎白却回答到:“可是人本身变化那么多,你永远可以在他们身上看出新的东西。”这也许正代表了作者自己的看法吧。奥斯汀自己说“乡间村庄里的三、四户人家”是她“得心应手的好材料”,还把自己的艺术比作在“二寸象牙”上“细细地描画”。在我看来这正是作者的长处,也是其小说独到的地方。精工细致,一丝不苟,娓娓道来,细水长流,这就是我所喜欢的“小女子文学”的特点。无怪乎有人建议奥斯汀换一种写作方式的时候,奥斯汀拒绝道:“我必须保持自己的风格,按自己的方式写下去……”忽然联想到台湾作家三毛的文章,其最受欢迎的几本散文集如《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等,无非也是写一些生活琐事,取材也不见得有多广泛多深刻,却如此受亲睐,大概也源于此吧。反映生活的作品即是美的作品,《傲慢与偏见》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英国乡村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人倍感亲切自然。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有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好的文学作品总是反应永恒的人性*,普通人的心态,在读者中产生共鸣。评论家们始终把奥斯汀排在勃朗特之前,其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就在于她的平淡、安宁。更何况有道是于平凡之中见伟大,于细微之处见深情,取材虽小,反映的问题却不一定小。这一点下面将谈及。

  爱情是小说永恒的主题,《傲慢与偏见》以爱情和婚姻为主要内容,自然是吸引读者的。但描写爱情的小说不计其数(言情小说似乎就很多产),要像《傲慢与偏见》这样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傲慢与偏见》之所以称得上世界文学名著而不流俗于一般爱情小说,自有它的魅力所在。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它脱颖而出呢?一部好的小说,内容、情节是非常重要的。《傲慢与偏见》的内容并不复杂,情节却引人入胜。读过本书的读者应该对小说开篇的一句话记忆犹新:“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需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It is a true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 在英文中in want of 是指客观需要,而不是主观想要;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深深反映出资产阶级婚姻的实质无非是金钱交易与利益的结合,可见作者的目光之透彻犀利,也正应证了前面所说的细微之处却能反映大问题。小说开篇就这样牢牢抓住了读者,接着通过班纳特夫妇风趣的对话,把读者带进一个女儿多得发愁的中产阶级家庭中。这个家庭家道已经中落,却还有5个待嫁的女儿,而且不幸班纳特先生又没有儿子,其财产将由表亲柯林斯继承。在资产阶级社会,如果女孩没有丰厚的嫁妆,就是再有才貌,也难找到体面的丈夫,就像书中达西所说:“她们倘使想嫁给有地位的男人,机会可就大大减少了。”所以处在婚姻要权衡双方阶级地位和金钱利害的情况下,这五位姑娘的出嫁前景确实不太美妙。小说采用古典的现实主义笔法,描写了四对青年男女的结合,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也借此表达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即为财产打算的婚姻是没有幸福的,结婚不考虑财产是愚蠢的,讲究门第的包皮办婚姻不堪忍受,把婚姻当儿戏毫不足取,理想的婚姻要以感情为基础。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与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真心相爱,美满结合,是作者所颂扬的幸福婚姻。从伊丽莎白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作者虽然没有反映出她那个时代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然而她的强烈的阶级意识却表现了出来,对经济、财产决定婚姻关系乃至生活命运的揭露也可谓入木三分。西方有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大卫•戴克斯曾半开玩笑的说,在“揭露人类行为的经济原因”方面,奥斯汀“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马克思以前就是马克思主义者了。”

  谈到《傲慢与偏见》,就不能不谈到它诙谐风趣的语言。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而这种富有特色*的语言在《傲慢与偏见》中发挥得尤为淋漓尽致。比如在写班纳特太太时,作者就这样写到:“只要碰到不称心的事,她就自以为神经衰弱。”又在班纳特太太与其丈夫的对话中写到:“我的好老爷,你怎么舍得这样糟蹋自己的亲生女儿?你是在故意叫我气恼,好让你自己得意吧。你半点也不体谅我的神经衰弱。”“你真错怪了我,我的好太太。我非常尊重你的神经。它们是我的老朋友。至少在最近二十年以来,我一直听到你郑重其事地提到它们。”多么活灵活现的语言,绝妙的嘲讽与诙谐,立刻使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在读者脑海中变得立体而清晰。再如另一个片段的描写:咖苔琳夫人的马车路过门口,柯林斯牧师全家手忙脚乱出去迎接,伊丽莎白却说:“就是这么回事吗?我还以为是猪猡闯进了花园呢。”直率的挖苦,戳穿了咖苔琳夫人自己吹起来的唬人架势,也使伊丽莎白这个蔑视权贵的形象在人们脑海中留下了更深的印象,越发觉得她的可爱。奥斯汀还善于通过最普通的语言让人物自己暴露自己。例如小说开头时,班纳特太太曾说郎格太太“是个自私自利、假仁假义的女人,我瞧不起她。”而到故事的结尾,当其大女儿与彬格莱的婚事已成定局时,她又说“我觉得郎格太太这个人真是太好了。”这两段截然相反的话,让读者不禁哑然失笑的同时,又多么生动地表现出班纳特太太的反复无常、自我中心。这样的例子在书中还有很多。一个曾充满偏见的伊丽莎白、一个曾浑身傲慢的达西、一对有趣的班纳特夫妇、一个可笑的柯林斯、众多出场人物、再加上喜剧效果和特殊写作技巧,这就是《傲慢与偏见》,却不是它的全部。奥斯汀的幽默是需要反复咀嚼的,并不是一看就能逗得你哈哈大笑的书,你最多只能会心的微笑。
  奥斯汀素来擅长于描写人物,正如《傲慢与偏见》这本书中几乎每一个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傲慢与偏见》中所涉及的人物虽不多也并不算少,要把所有这些人物描写得各具风格个性*,突兀于纸上,是相当难能可贵的。打开这本书,这些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的立体人物好像可以从书中向我们走来:温柔美丽、心地善良的吉英,机智聪明、生气勃勃、有胆识、有远见的伊丽莎白,相貌平平,性*好虚荣的玛丽,幼稚轻浮、娇纵放肆、卖弄风情的吉蒂与丽迪雅,愚蠢粗俗、趋炎附势的柯林斯……甚至那些不那么重要的人物也描写得惟妙惟肖。如书中写伊丽莎白等人到咖苔琳夫人府上作客这个场景:“威廉爵士虽说当年也曾进宫觐见过皇上,可是看到四周围这般的富贵气派,也不禁完全给吓住了,只得弯腰一躬,一声不响,坐了下来;再说他的女儿,简直吓得丧魂失魄一般,兀自坐在椅子边上,眼睛也不知往哪里看才好。伊丽莎白倒是完全安然自若,而且从容不迫地细细瞧着那三位女主人。”似乎随手一写却那么生动细致的刻画,使我们好像也是当时的客人,身临其景地看到他们,甚至他们的内心世界。总之,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了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魏克翰、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同时,语言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傲慢与偏见》是我珍爱的一部小说,它不伟大但精工,不广阔但深刻。这部小说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书中弥漫着安详、静谧、和谐、秩序的气氛,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小说文风细腻生动,英国乡间的风俗人情跃然纸上,处处以小见大、匠心独具,社会风情画式的故事吸引着广大的读者,给我们以独特的艺术享受。仰望世界文学的天空,巴尔扎克、莎士比亚、马尔克斯、乔伊斯……诸多文学大师浮现于眼前,也许我们不会想到奥斯汀,尽管我们可能对她早已知晓;《人间喜剧》《哈姆雷特》《百年孤独》《尤利西斯》…… 一部部伟大的作品如夜空中璀璨的明星,吸引着人们的视线,让我们把《傲慢与偏见》遗忘,尽管我们可能早已读过。因为它太简单,太平凡,太通俗,人们通常是不愿意自己流俗的,尽管很多人事实上对高雅不知所云。我欣喜于自己发现了《傲慢与偏见》,它事实上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作品,因为对它的熟悉才更加感到亲切。它像乡间小路上的一缕清风,让我避开世间的喧哗,或者人间的悲伤。女孩子总是渴望浪漫,喜欢幻想,在作者笔下,爱情像传统的英国绅士,有些拘谨,但高尚可爱。达西“傲慢”,但他有一颗善良的心,追求真爱的勇气。伊丽莎白敢爱敢恨,有着一流的口才,出众的美貌,非凡的气质和勇气。我想这世界上肯定会有完美的爱情。只要我们用真诚的心去和人们沟通,交流,多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事情的真正本质,最终,一定会找到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或许您还会喜欢:
游思集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1你无影无踪地向前奔涌,永恒的游思,哪里有你无形的冲击,哪里死水般的空间便会荡起粼粼的波光。是不是你的心儿神往着那在不可估量的寂寞里向你呼唤的爱人?你缠结的发辫散落,飘扬成暴风雨般的纷乱;你前行的路上火珠滚滚,犹如碎裂的项链落下串串火星,这是不是就因为你心情急迫,步履匆促?你疾行的步履把世界的尘土吻得甜美芬芳,把腐朽之物扫荡殆尽;你舞蹈的四肢是暴风雨的中心,把死亡的圣霖哗哗地摇落到生命之上, [点击阅读]
爱者之贻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2
摘要:石真译1沙杰汗①,你宁愿听任皇权消失,却希望使一滴爱的泪珠②永存。岁月无情,它毫不怜悯人的心灵,它嘲笑心灵因不肯忘却而徒劳挣扎。沙杰汗,你用美诱惑它,使它着迷而被俘,你给无形的死神戴上了永不凋谢的形象的王冠。静夜无声,你在情人耳边倾诉的悄悄私语已经镌刻在永恒沉默的白石上。 [点击阅读]
王子与贫儿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2
摘要:爱德华:爱德华和汤姆这两个少年,是这篇故事的主角。他们两个人,由于偶然的巧合,不仅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两个人的面貌也很相似,但两个人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爱德华是英国的王子,汤姆则是个小乞丐。有一天,爱德华王子在宫苑里散步,看到一个卫兵正在怒责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由于同情心,他就带这少年进入王宫,想不到却因此发生一连串意想不到的事情,差一点几就丧失了英国王位的继承权。 [点击阅读]
盆景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从港口往市区方向走500米就到了宫岛市政府,其位于山脚下。该市政府是一座豪华的四层的钢筋水泥建筑,只有观光科是单独租用了宫岛港大厦的二楼作为办公地点。所有的外地游客都要通过这里才能进入宫岛,所以在这里办公是非常便捷的。当迁谷友里子走进观光科时,那里的职员们正心神不宁地担心着窗外的天气。“照这样下去,天气恐怕会大变。”野崎科长担心地说着,转过身来,看到友里子后挥挥手,“呀,你好。 [点击阅读]
真假亨特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我决定侦察悬崖上的城堡,救出被囚禁的德国同胞。我们要带的东西分量不轻,至少要带足三到四天的用品,包括干粮、马饲料、灯泡和长火炬。我们还给三个大油箱加足了燃油。所有这些用品,都是梅尔顿在同庄园主的买卖成交之前,向乌里斯商人订购的。事先,他还与尤马部落进行过谈判,把所有急需的东西交给他们运输。海格立斯对我说过,城堡周围的尤马部落有三百来人,四百多匹马。 [点击阅读]
笑面人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维克多-雨果于一八○二年二月二十六日诞生在法国东部伯桑松城。雨果的父亲,西吉斯贝尔-雨果,本是法国东部南锡一个木工的儿子,法国大革命时他是共和国军队的上尉,曾参加过意大利和西班牙战争,在拿破仑时期晋升为将级军官。雨果从童年起就在不停的旅游中度过,他的父亲西吉斯贝尔-雨果把妻子和孩子从一个驻扎地带到另一个驻扎地。 [点击阅读]
紫阳花日记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2
摘要:这可是一个完全偶然的机会发现的。实在是太偶然了。与其说是一般的偶然,更应该说不是单纯的偶然,而是好几个偶然的因素,巧上加巧碰在一起,就促成了这么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要说是促成,还不如说是完全没有想到的事情突然出现更准确。那天,川岛省吾也不知道怎么的,竟然会神使鬼差地躺在自己太太的床上休息。通常省吾都不在夫妻俩的主卧房睡觉,他在自己的书房安了一张床,平时基本上都在这张床上休息。 [点击阅读]
红花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贵志慢慢拉开她背后的拉链,让她的胸部更裸露,在洋装袖于被脱掉时,她还缩着肩协助配台。但,胸罩被拿掉的瞬间,她又不由自主交抱双臂了。虽明知终会被贵志为所欲为,冬子却不希望现在马上被碰触,至少,她要再多保留一些时候。三个月前的六月初,木之内冬子开始发觉在生理期前后有些微异的迹象。身高一百五十五公分、体重四十公斤的她身材瘦弱,对身体本就不太有自信,即使这样,最近几年却也从来没有过什么病痛。 [点击阅读]
罗亭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那是个静谧的夏天早晨。太阳已经高悬在明净的天空,可是田野里还闪烁着露珠。苏醒不久的山谷散发出阵阵清新的幽香。那片依然弥漫着潮气,尚未喧闹起来的树林里,只有赶早的小鸟在欢快地歌唱。缓缓倾斜的山坡上,自上到下长满了刚扬花的黑麦。山顶上,远远可以望见一座小小的村落。一位身穿白色薄纱连衣裙,头戴圆形草帽,手拿阳伞的少妇,正沿着狭窄的乡间小道向那座村庄走去。一名小厮远远跟在她后面。 [点击阅读]
藏金潭夺宝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圣诞!这是两个多么可亲、多么令人神往的字眼!我是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在哪个民族或哪个时代的语汇里,再也没有第二个如此深奥如此神圣的字眼,圣诞是年年都会到来的普普通通的节庆日子,是全家快乐的团聚、小孩充满喜悦的日子。有的人从内心深处发出真诚的呼唤:“过去和现在的耶稣基督,你永远在我们心中!”有的人情不自禁地亮起歌喉或至少让他的孩子们唱起欢乐颂:世界走向毁灭时,基督诞生到世界。 [点击阅读]
诺贝尔的囚徒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本书何以成为20世纪的一部经典小说呢?它的主题既不是战争,也不是异化——这两者乃是20世纪里小说的主要题材。卡尔-杰拉西的《诺贝尔的囚徒》(Cantor’sDilemma)之所以堪称经典,是因为它首次真实地描写了科学家的生活和道德观念。而在刚刚过去的那个狂暴动荡的世纪里,科学技术是最富有创造力的领域。卡尔-杰拉西是一个极富叙事技巧的作家,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科学家——他自诩为“口服避孕药之母”。 [点击阅读]
追风筝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卡勒德·胡赛尼(KhaledHosseini),1965年生于喀布尔,后随父亲逃往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执业。《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说,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出版后大获好评,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目前已由梦工厂改拍成电影。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