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暗算 - 第1章 第1——3节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第1节:序曲
  序曲听风者看风者捕风者
  原谅我,不能在此津津乐道地向你们复述所有具体的细节。
  我们的时间不多。
  尽管如此,我还要说,"复述"本来就是我所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是它们的高xdx潮。
  没有复述的活动是无从着落的,复述就是复活。
  当我们回忆往事时,往事就变成了现在的一部分——
  摘自张小波小说《每天淹死一个儿童的河》
  01一个已经几十年不见的人,有一天,突然在大街上与你劈面相逢,或者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有一天突然成了你的故交挚友,然后你的人生像火遇到了水,或者像水遇到了火,开始出现莫名的变化。
  我相信,这样的事情说起来大家都有。
  我也有。
  坦率地说,本书就源自我的一次奇特的邂逅。
  02说说我的这次邂逅很有意思。
  那是12年前的事。
  12年前,我是个30岁还不到的嫩小子,在单位里干着很平常的工作,出门还没有坐飞机的待遇。
  不过,有一次,我们领导去北京给更大的领导汇报工作。
  本来,汇报内容是白纸黑字写好的,小领导一路上反复看,用心记,基本上已默记在心,无需我亦步亦趋。
  可临了,大领导更改了想听汇报的内容,小领导一下慌张起来,于是紧急要求我"飞"去,现场组织资料。
  我就这样第一次荣幸地登上了飞机。
  正如诗人说的:凭借着天空的力量,我没用两个小时就到达北京。
  小领导毕竟是小领导,他还亲自到机场来接我,当然不仅是出于礼仪,主要是想让我"尽快进入情况"。
  但是,我一出机场,刚要跟小领导见上面,二位公安同志蛮横地拦在我们中间,不问青红皂白,要求我跟他们"走一趟"。
  我问什么事,他们说去了就知道了,说着就推我走,把小领导急得比我还急!路上,小领导一个劲地问我到底怎么回事,我又何尝知道呢?这几乎可以肯定是一次神秘的"带走",要不就是错误的。
  我反复跟"二位"申明我的名字,是麦子的麦,家庭的家。
  我父母给我起名麦家,是出于谦卑,也许是要求我谦卑吧。
  因为,麦家的意思,说白了就是田地的意思,耕作的意思,农民的意思,很朴素的。
  话说回来,"二位"对我名字毫无兴致。
  他们说,我们带的就是你,错不了的。
  听来像有点不讲理,其实全是理,因为有人有鼻子有眼地指着我喊他们来带我的,哪会有错?那喊他们来带我的,也是两个人,在飞机上,我们坐在同一排,听他们私下交谈,乡音不绝于耳,给我感觉像是回到了自己远方老家。
  我也正是听到"两位"熟悉的乡音后,才主动与他们攀谈起来的。
  殊不知,这一谈,是引火烧身,引来了二位公安,把我当个坏人似的押走。
  公安是机场的公安,他们是否有权扣押我,另当别论。
  这个问题很深奥,而且似乎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将如何脱身。
  公安把我和我领导一起引入他们办公室,办公室分里外两间,外间不大,我们一行四人进去后,显得更小。
  都坐定后,二位公安开始审问我,姓名、单位、家庭、政治面貌、社会关系,等等,好似我的身份一下子变得可疑可究的。
  好在本人领导在场,再三"坚定又权威"地证明我不是社会闲杂人员,而是"遵纪守法"的国家干部。
  所以,相关的审问通过得还算利索。
  接着,二位话锋一转,把问题都集中到"我在飞机上的所见所闻"之上,我一下子有点不知从何说起。
  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光荣坐飞机,"见闻"格外丰富、琐碎、芜杂,乱七八糟的,谁知道说什么呢?在我请求之下,二位开始有所指向地问我,其实,说来说去只是一个问题,就是:我在飞机上从两位"老乡"的私谈中听到了些什么。
  这时候,我才有所觉悟,我邂逅的两位乡党可能不是寻常人物,而我的这次不寻常的经历是跟我听到——关键是听懂——他们之私谈直接相干的。
  他们认为满口家乡"鸟语"会令人充耳不闻,就如入无人之境,斗胆谈私说秘,不想"隔壁有耳",听之闻之,一清二楚。
  于是,心存不安。
  于是,想"亡羊补牢"。
  但是,说实话,我真的没从他们嘴里听到什么骇人听闻的东西,他们不是一开始就说家乡话的,而我也不是那种"见人熟",加上又是第一次坐飞机,好奇之余,又发现没什么好奇的,等飞机一飞上天,马上觉得无所事事,光傻瓜似的坐着,自然戴起耳机看起电视来。
  我是在摘下耳机时才听到他们说家乡话的,一听到,就跟见了爹妈似的,马上跟他们套亲近,哪知道他们在聊什么。
  我这样说似乎有狡辩之嫌,但是天知地知我知,我绝无假话。
  事实上,想想看,如果我有什么不良企图,怎么可能主动跟他们认老乡?再说,既然我要认,又怎么可能听他们说了很久之后再认?还有,既然我一听到就认,又怎么可能听到什么前因后果的?虽说口说无凭,但平心而论,我的说法——没听到他们说什么——不是不值得推敲的。

  我的谆谆诱导没有枉费心机,又承蒙我领导极力美言,二位公安似有收场的打算,交头接耳一会儿,其中之一踅入里间,出来时已经同意放我。
  不过,必须我保证一点:不管我听到什么,事关国家机密,何时何地都不得外传,否则后果一律自负。
  我自然是连连承诺,然后总算"一走了之"。
  03其实,又怎么能一走了之?在以后的日子里,此事常如一团异物,盘桓在我心头,令我感到既神秘莫测又毛骨悚然的。
  我不能想像,那两位乡党究竟是何等人物,有这般神秘的权威和秘密,连一句话都听不得?我要说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但这样的"世面"没见过不说,而且打心里说,害怕见。
  离开公安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是从口袋里摸出两位乡党留给我的名片,撕掉,丢入垃圾桶里。
  不用说,这名片肯定是假的,所以也可以说,它们本来就是垃圾。
  我那么希望丢掉它们,意义不完全是为了丢垃圾,而是我希望通过丢掉这玩艺,把两位乡党可能给我带来的麻烦统统变成垃圾,见鬼去。
  这对我很重要,因为我是个平民百姓,是最怕出是非的。
  但我又有种预感,他们还会找我。
  果不其然,从北京回来不久,我就接到两位乡党的电话(我给他们的地址和电话都是真的),两人轮流在电话上向我解释、问候、致歉、安慰,还客气地邀请我去他们那边玩。
  第2节:神秘乡党
  说来,他们单位其实就在我们地区下属的一个县城附近,也许是在山里。
  我以前便听说过,那县上有个大单位,住在山沟里,很神秘的,他们进山之后,县里就没有一个人再进过山,包皮括原来在山里生活的山民,都举家迁居了。
  也正因如此,没有人能说得清,这到底是个什么单位。
  说法倒是很多的,有说是搞核武器的,有说是中央首长的行宫,有说是国家安全机构,等等,莫衷一是。
  这样神秘的单位,有人邀请你去看看,一般人都是容易冲动的,我虽然心有余悸,依然不乏冲动。
  但却迟迟没有成行,大概还是因为"心有余悸"吧。
  然后是国庆节期间的一天,有人开车找到我家,说是有人要请我吃饭,让我上车。
  我问是什么人,来人说是他们首长。
  我又问你们首长是谁,他说你去就知道了。
  这话跟机场公安说的一样,我马上敏感到可能是我的那两位神秘乡党。
  去了,果然如此,同时还有另外几个说着满口乡音的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总共七八个。
  原来,这是老乡间的一次聚会,年年如此的,已经坚持五六年,不同的是今年新增了我。
  至此,可以说,我与本书已建立起一种源头关系,以后的事情都是水到渠成的。
  04本书讲述的是特别单位701的故事。
  "7"是个奇怪的数字,它的气质也许是黑的。
  黑色肯定不是个美丽的颜色,但肯定也不是世俗之色。
  它是一种沉重,一种隐秘,一种冲击,一种气愤,一种独立,一种神秘,一种玄想。
  据我所知,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一些担负着某些特殊使命的组织似乎都跟"7"字有关,如英国的皇家七处,前东德的七局,法国总统的第七顾问,前苏联的克格勃系统的第七研究所,日本的731部队,美国的第七舰队等。
  说到中国,就是特别单位701,这是我国仿效前苏联克格勃第七研究所而组建的一个情报机构,其性质和任务都是"特别的",下面有三个"特别的"的业务局:监听局破译局行动局监听局主要是负责技术侦听,破译局主要是搞密码破译,行动局当然就是行动,就是走出去搞谍报。
  侦听,就是要听天外之音,无声之音,秘密之音;破译,就是解密,就是要释读天书,看懂无字之书;谍报,就是乔装打扮,深入虎穴,迎风而战。
  在系统内部,一般把搞监听的人称为"听风者",搞密码破译的人叫做"看风者",搞谍报的叫做"捕风者"。
  说到底,搞情报的人都是一群与风打交道的人,只是不同的部门,打交道的方式不同而已。
  我的两位神秘乡党,其中一位是当时701的一号首长,姓安,人们当面都喊他安院长,背后则称安老板;另一位是行动局的一名资深谍报人员,姓吕,早年曾在南京从事过我党地下工作,人称"老地瓜",就是老地下的意思。
  两位都是"解放牌"的革命人物,年届花甲,在701算得上是硕果仅存者。
  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与两位乡党关系渐深,使我有机会慢慢地演变成701的特殊客人,可以上山去"走一趟"。
  山叫五指山,顾名思义,可以想见山的大致构造,就像五个手指一样伸长在大地上,自然有四条山沟。
  第一条山沟离县城最近,大约只有二三公里山路,出得山来,就是该县城关镇,是个依山傍水的小山城。

  这一条山沟也是最宽敞的,701的家属院就建在此,院子里有医院、学校、商店、餐馆、招待所、运动场地等,几乎是一个小社会,里面的人员也是相对比较繁杂的,进出也不难。
  我后来因为要写这本书,经常来采访,一来往往要在招待所住上几天,几次下来,这里很多人都认识我,因为我老戴墨镜(我自23岁起,右眼被一种叫强光敏感症的病纠缠不休,在正常的白炽灯光下都要戴墨镜保护),人们都喊我叫墨镜记者。
  后面三条山沟是越来越狭小,就进出的难度言,也是越来越大。
  我曾有幸三次去过第二条山沟,第三条山沟去过两次,而第四条,也就是最里面的山沟,一次都没去过。
  据说,那里是破译局的地盘,也是整个山上最秘密的地方。
  行动局是在第二条山沟里的右边,此外还有一个701培训中心,是个副局级单位,建在山沟的左边,两个单位如一对翅膀一样依山而扎,呈扇形张开,但左边的扇形明显要比右边大。
  据说,行动局其实没几个人,他们的人大概都是"出门在外"的。
  第三条山沟里也有两个单位,一个是监听局,再一个是701机关,两个单位的分布不同于行动局和培训中心,是面对面,相对而立,而是分一前一后。
  前者为701机关,后者为监听局,中间地带属双方共享,都是公用设施,如球场、食堂、卫生所等。
  因为无乡民进得了山,山上的一切无人糟蹋,年复一年地,现在山上树木郁郁葱葱,鸟兽成群结队,驱车前往,路上经常可以看到飞禽走兽出没。
  路都是盘山公路,发黑的沥青路面,看上去挺不错的,只是过于狭窄,弯又多,很考验司机的手艺。
  据说,山体里还有直通的隧道,可以在几个单位之间快速来回。
  我第二次去监听局时,曾提议安院长是不是可以让我走一回隧道,老头子看我一眼,未予理睬,好像我这个要求有点过分似的。
  也许吧。
  不过,说真的,在我与包皮括安院长在内的701人的接触过程中,明显感觉到,他们对我的心态是比较复杂的,表面上是害怕我接近他们,骨子里又似乎希望我接近。
  很难想像,如果只有害怕,我这本书将如何完成。
  肯定完成不了的。
  好在还有"希望"。
  当然,更好在每年还有"解密日"这个特殊的日子。
  05我要说,作为一个特别单位,701的特别性几乎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有些特别你简直想都想不到。
  比如它一年中有个很特殊的日子,系统内部的人都管它叫"解密日"。
  我们知道701人的工作是以国家安全为终极目标的,但职业本身具有的严格保密性却使他们自己失去了甚至是最基本的人身自由,以致连收发一封信的自由都没有,都要经过组织审查,审查合格方可投递或交付本人阅读。
  这就是说,若你给他们去信,主人能否看到,要取决于你在信中究竟写些什么,如果你的言谈稍有某种嫌疑,主人便有可能无缘一睹。
  退一步说,即便有缘一睹,也仅仅是一睹而已,因为信看过后将由组织统一存档保管,个人是无权留存的。
  再说,如果你有幸收到他们发出的信(应该说这种可能性比较小,除非你是他们直系亲人),也许会奇怪他们为什么会用复写纸写信。
  第3节:解密日
  其实,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他们投出的信件组织上必须留下副本。
  在尚无复印设备的年代里,要让一份东西生出副本,最好的办法无疑是依靠复写纸。
  更不可思议的是,在他们离开单位时,所有文字性的东西,包皮括他们平时记的日记,都必须上交,由单位档案部门统一代管,直到有一天这些文字具备的密度消失殆尽,方可归还本人。
  这一天,就是他们的"解密日"。
  这是一个让昔日的机密大白于天下的日子。
  这个日子不是从来就有,而是始于1994年,即我邂逅两位乡党后的第三年。
  这一年是安院长离任的年头,也是我初步有写作此书打算的年头。
  由此不难想见,我写作此书不是因为结识了两位乡党,而是因为有幸迎来了701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解密日"。
  因为有解密日,我才有权进山,去"里面的山沟"看看。
  因为有解密日,701人,严格说是获得解密的人,才有资格接受我的采访。
  不用说,若没有解密日,我写作此书的愿望将无从谈起。
  06我的身份无关紧要,我说过,这里人都叫我墨镜记者。
  我的名字叫麦家,如此而已。
  生活中,邂逅一个人,或者邂逅一件事,这是常有的事。
  我认为,有的邂逅只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一种形态,一种经历,一点趣味而已,并不会给你的生活和创造带来什么特殊的不同,但有的邂逅却可能从根本上把你改变了。
  现在,我忧郁地觉得,我与两位乡党的邂逅,属于后一种,即把我从根本上改变了。

  现在的我,以写作为乐,为荣,为苦,为父母,为孩子,为一切。
  我不觉得这是好的,但我没办法。
  因为,这是我的命运,我无法选择。
  至于本书,我预感它可能是一本不错的书,秘密,神奇,性感,既有古典的情怀,又有现代的风雅,还有一点命运的辛酸和无奈。
  遗憾的是,最支持我写此书的安院长,已经去世,无缘一睹此书的出版。
  他的死,让我感到生命是那么不真实,就像爱情一样,昨天还是好好的,今天就完蛋了,鸡飞蛋打,什么都没有了,生变成了死,爱变成了恨,有变成了无。
  如果说,此书的出版能够给他的亡灵带去一点安慰,那即是我此刻最大的愿望。
  此书谨献给安院长并全体701人!
  瞎子阿炳的故事就是我的两位乡党之一安院长讲给我听的,这也是我听到的第一个关于701的故事。
  讲这个故事时,安院长还是安院长。
  就是说,他是在离任前给我讲这个故事的,当然还是"密中之人"。
  再说,那时候,也还没有"解密日"之说,即使现在,他依然没有被列入解密的名单中。
  根据以往惯例,701头号人物的解密时间一般是在离职后的10年左右,如果以10年计,那么也要到明年才是他的解密时间。
  所以,有关他的故事,我所知甚少,有所知也不敢妄言。
  这不是胆大胆小的问题,而是常识问题。
  人在常识面前犯错误,不叫胆大,而是愚蠢。
  那么,他何以敢在解密日颁布之前私自将阿炳故事告诉我?我思忖,大概他在当时已经知道即将有解密日之事,而且阿炳的事情必在头批解密的名单中。
  事实也是。
  所谓艺高胆大,他是艺高胆大——站得高,看得远。
  他时处701众人之上,比众人先知早觉一些内情秘事,实属正常。
  但以我之见,这不会是他急冲冲给我讲阿炳故事的决定性理由,决定性理由也许是没有的,倒是有两个可以想见的理由:一个,他是阿炳故事最直接的知情人,自然是最权威的讲述者;另一个,我怀疑他对自己的命数充满不祥之虑,担心某一天会说走就走,所以便有"早说为妙"的心计。
  他后来果然是"说走就走"的,夜里还好好的,还在跟人打电话,说往事,一觉睡下去,却永远瞑目不醒。
  现在,我重述着他留下的故事,有种通灵的感觉。
  下面是老人的口述实录——01我去世已久的父母不知道,我以前和现在的妻子,还有我三个女儿包皮括女婿,他们也都不知道,我是特别单位701的人。
  这是我的秘密。
  但首先是国家的秘密。
  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秘密,秘密的机构,秘密的武器,秘密的人物,秘密的……我是说,有说不完的秘密。
  很难想像,一个国家要没有秘密,它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
  也许就不会存在了,就像那些冰山,如果没有了隐匿在水下的那部分,它们还能独立存在吗?有时候我想,一个秘密对自己亲人隐瞒长达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是不公平的,但如果不这样,我的国家有可能不存在,起码有不存在的危险,不公平似乎也只有让它不公平了。
  秘密不等于见不得人。
  在我秘密的一生中,我从没干过见不得人的事,我的单位,你知道,它不是什么恐怖组织,而是一个重要的情报机构,主要担负无线电侦听和破译任务。
  要说这类机构任何国家和军队都有,所以它的秘密存在可以说是公开的秘密,真正秘密的是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人员编制、工作手段及困难和成果,等等,这些东西打死我也不会说的,因为它们远远比我的生命重要。
  在我们701,大家把像阿炳这样的人,搞侦听的人,叫"听风者"。
  他们是靠耳朵吃饭的,耳朵是他们的武器,是他们的饭碗,也是他们的故事。
  不用说,作为一个从事侦听工作的专业机构,701聚集了众多在听觉方面有特别能力的人,他们可以听到常人听不到的天外之音,并且能够识别声音中常人无法识别的细微差别。
  所以,他们的耳朵常常被人誉为"顺风耳"。
  顺风耳是跟着风走的,风到哪里,他们的听觉就跟到哪里,无音不闻,无所不知。
  然而,在1969年的那阵子,我们一双双顺风耳都被对方捂住了,一个个都成了有耳无闻的聋子。
  事情是这样的,这年春季,由我们负责侦听的苏联军方师旅级以上单位的无线电系统突然静默了52个小时。
  这么大范围,这么长时间,这么多电台,无一例外的处于静默,这在世界无线电通讯史上是创下记录的。
  如果说这是出于战略需要,那么这种军事谋略也是破天荒的,与其说是军事谋略,倒不如说是疯狂行为。
  想想看,这52个小时会发生多少天下大事?什么天下大事都可能发生!所以说,对方的这一招绝对是疯狂透顶的。
  然而,他们这次耍疯狂的结果是当了个大赢家,52个小时静静地过去了,什么事也没发生。
或许您还会喜欢:
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国,哲学与知识分子人人有关。在旧时,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儿童入学,首先教他们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新儒家哲学最重要的课本。有时候,儿童刚刚开始识字,就读一种课本,名叫《三字经》,每句三个宇,偶句押韵,朗诵起来便于记忆。 [点击阅读]
黄雀记
作者:佚名
章节:52 人气:2
摘要:简介为了保持遗照的“新鲜”,祖父年年都要拍遗照。某天,少年保润替祖父取遗照,从相馆拿错了照片,他看到了一张愤怒的少女的脸。他不知道是谁,却记住了这样一张脸。有个年年拍遗照、活腻透了的老头儿,是谁家有个嫌贫贱的儿媳都不愿意看到的。祖父的魂丢了,据说是最后一次拍照时化作青烟飞走了。丢魂而疯癫的祖父没事儿就去挖别家的树根,要找藏有祖先遗骨的手电筒。 [点击阅读]
南方有嘉木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此书为第5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是茶人三部曲之第一。这是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绿茶之都的杭州,主角是忘忧茶庄的三代传人杭九斋、杭天醉以及杭天醉所生的三子二女,他们以各种身份和不同方式参与了华茶的兴衷起落的全过程。其间,民族,家庭及其个人命运,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茶庄兴衷又和百年来华茶的兴衷紧密相联,小说因此勾画出一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 [点击阅读]
国画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画家李明溪看球赛的时候突然大笑起来,怎么也止不住。朱怀镜说他是不是疯了。平时李明溪在朱怀镜眼里跟疯子也没什么两样。当时朱怀镜并没有想到李明溪这狂放的笑声会无意间改变他的命运。那是国家女子篮球队来荆都市举行的一次表演赛,并不怎么隆重,门票却难得到手。李明溪也不是球迷,总是成天躲在美术学院那间小小画室里涂涂抹抹。所谓画室也就是他自己的蜗居。那天他突然想起很久没有见到朱怀镜了,就挂了电话去。 [点击阅读]
寻找罗麦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赵捷和李亦是好朋友。他们中学时不在一个学校,但每天下午放学之后及星期天,他们都同在市少年宫学习。赵捷学舞蹈,李亦学画。他们不知是在一个什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认识了就成了好朋友。渐渐地,赵捷开始经常去李亦家玩儿。李亦从小丧父,家里就他一个孩子,母亲拉扯着他长大。李亦刚上中学时,母亲改嫁。继父是个老实人,与李亦的母亲在一个工厂里,是工程师。李亦和继父不怎么说话;因为长大了,跟母亲之间的话也少了。 [点击阅读]
芙蓉镇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2
摘要:小说描写了1963—1979年间我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当三年困难时期结束,农村经济开始复苏时,胡玉青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书记黎满庚支持下,在镇上摆起了米豆腐摊子,生意兴隆。 [点击阅读]
莫言《蛙》
作者:莫言
章节:68 人气:2
摘要:小说写到了“代孕”,代孕女陈眉(姑姑)原是很漂亮的女人,因为火灾毁坏了姣好的面容,最终决定用代孕的方式去帮助家里、帮助父亲渡过生活难关。莫言说,“我是用看似非常轻松的笔调在写非常残酷的事实。这事实中包皮皮含着重大的人性问题。孩子生下来被抱走后,陈眉面临着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当她决定‘我不要钱了,我要给我的孩子喂奶’时,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点击阅读]
铁梨花
作者:佚名
章节:82 人气:2
摘要:关于《铁梨花》《铁梨花》是严歌苓改编自她的父亲——同样是著名作家的萧马老先生的作品,讲述的是在军阀混战动荡岁月里,一个出生在晋陕交界盗墓贼家的女儿铁梨花,从一个普通人家女儿、到军阀家的姨太太、再到誓死离家出走甘当单身妈妈的心路历程,演绎了一部爱恨情仇交织的女性传奇史诗。 [点击阅读]
夜谭十记
作者:佚名
章节:63 人气:2
摘要:不负十年寒窗苦读,我终于赢得一个“洋翰林”的尊号,在一所国立大学的中文系毕业了。当我穿上黑袈裟样的学士服,戴上吊须绦的学士方帽,走上台去,从我们的校长手里领来一张金光灿烂的毕业证书,真是趾高气扬、得意忘形,以为从此以后,摆在我面前的就是青云直路、鹏程万里了。 [点击阅读]
狼图腾
作者:佚名
章节:41 人气:2
摘要:《狼图腾》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组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读者可从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mdas [点击阅读]
白客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不管是一摸二摸还是三摸,孔若君都出类拔萃名列前茅。但愿不要有人一看到“摸”字就发生龌龊的联想,特别是“摸”和数字连在一起更容易引起伪道学家的佯愤。如今上过学的人都知道一摸二摸三摸是重大考试前校方对学生应试水平进行摸底的简称,全称应为第一次摸底第二次摸底第三次摸底,简称一摸二摸三摸。 [点击阅读]
莫言《四十一炮》
作者:莫言
章节:41 人气:2
摘要:十年前,一个冬日的早晨;十年前一个冬日的早晨——那是什么岁月?你几岁?云游四方、行踪不定、暂时寓居这废弃小庙的兰大和尚睁开眼睛,用一种听起来仿佛是从幽暗的地洞里传上来的声音,问我。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在农历七月的闷热天气里。那是1990年,大和尚,那时我十岁。我低声嘟哝着,用另外一种腔调,回答他的问题。这是两个繁华小城之间的一座五通神庙,据说是我们村的村长老兰的祖上出资修建。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