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暗店街 - 第十五章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十五
  向左拐,这一段康巴塞雷斯街的宁静而空寂的景象,准会使您感到非常惊讶。连一辆汽车也看不见。我打一家旅馆前面经过,旅馆进口处过道里的水晶分枝吊灯正放射着异彩,使我眼花缭乱。外面阳光灿烂。
  10号乙是一幢狭小的五层楼。二楼窗子高大。一名警察正在对面的人行道上值勤。
  楼房的大门有半扇开着,楼梯上的定时楼梯灯正在亮着。前厅很长,墙壁已经发灰了。门厅的尽头,有一道分割成一个个小格的玻璃门。由于门上安着自动关门的机械装置,所以我拉门时感到根吃力。有个楼梯通到楼上,但楼梯上没有铺地毯。
  我在二搂的楼梯上停下来。我决心问一问各层的房客,是不是他们有一段时间曾使用过“ANJoul5—28”这个电话号码。但我难以启齿,因为连我自己也觉得我的这个行动太唐突了。在门上,钉着一块铜牌,上写:“埃莱娜·皮尔革朗”。
  门铃破旧,只能听到断断续续的声音。我用食指在按钮上按了好久。门开了一条缝,露出一张女人的险,她的短发已经花白了。
  “夫人……请问……”
  她的眼睛颜色很谈,不住地盯着我瞧。很难猜出她的年龄,不知道是三十,还是五十岁。
  “您从前的电话号码是不是ANJou15—28?”
  她皱起双眉。
  “对。但您干嘛问这个?”
  她把门完全打开了。她穿着一件男式的黑缎子室内便袍。
  “您为什么要问我这个呢?”
  “因为……我以前住在这里……”
  她上前一步,走到楼梯口平台上来,反复打量着我。她双目圆睁……。
  “但是……您是……麦克沃伊先生吗?”
  “是的,”我说,想碰碰运气。
  “请进来吧。”
  她看去真的很激动。我们两人面对面地站在地板已经损坏的前厅的中央。地板的一些木条已经坏了,用一块块的亚麻油毡代替。
  “您的样子没有什么大变,”她微笑着对我说。
  “您也没有怎么变。”
  “您还记得我吗?”
  “记得很清楚,”我对她说。
  “谢谢……”
  她的目光温柔地落在我的身上。
  “请过来……”
  她走在前面,领我进了一个房间。这间房子的顶棚很高,地方很宽敞,我刚才在楼下就看到它的窗子了。地板同前厅的一样,也损坏了,有几个地方铺着白羊毛地毯。秋阳的琥珀色光芒透过玻璃窗,照进房子里。
  “请坐……”
  她对我指了指靠墙放着的长椅,长椅上面铺着丝绒座垫。她坐在我的右侧。
  “能这样突然地再见到您……真奇怪。”
  “我正好路过这个街区,”我说。
  我仿佛觉得,她此刻比我刚才透过门缝看到的她,显得更加年轻些。嘴边、眼角和前额上,一点皱纹也没有。她那光润的面孔,同她的白发真是太不协调了。
  “我觉得,您头发的颜色变了,”我壮着胆子说。
  “没有变……我二十五岁时就白发满头了……我宁愿它保持这颜色……”
  除了那张丝绒坐垫的长椅,房间里就没有太多的家具了。一张长方形的桌子,靠着对面墙壁放着。两扇窗子中间,立着一个人体模型,它的上半身盖着一块龌龊的本色布料。有它往这里一站,一切就显得不同寻常了,使人觉得置身在一个服装工场里。更何况,我还发现在房间角落里的台子上,放着一架缝纫机呢。
  “您还记得这个套间吗?”她问我。“您看……我保存了一些东西……”
  她指了指妇女时装店的人体模型。
  “这都是德尼兹留下来的……”
  德尼兹?
  “确实,”我说,“这里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德尼兹呢?”她急不可待地问,“她后来怎样了?”
  “啊,”我说,“我已好久没有看到她了……”
  “啊……”
  她现出很失望的样子,摇了摇头,仿佛她已朋白不应该再谈这个“德尼兹”了。要谨信一点呢。
  “其实,”我对她说,“您很早就认识德尼兹了吗?……”
  “是的……我是通过菜昂认识她的……”
  “菜昂?”
  “就是莱昂·范·阿伦。”
  “对,当然是他啦,”我马上说,觉得她的语气中带有点责备的味道,因为当她提到“莱昂”这个名字时,我没有立即想起这个“莱昂·范·阿伦”来。
  “莱昂·范·阿伦,他现在怎样了?”我问。
  “啊……我已经有两三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了……他到荷届圭亚那,到帕拉马里博①去了……他在那里办了一个舞蹈学校……”
  ________________
  ①苏里南的首都。
  “舞蹈学校?”
  “是的。在到服装工场来以前,莱昂是搞舞蹈的……您不知道吗?”
  “知道,知道,但我忘了。”
  她身子后仰,背靠着墙.把室内便抱的腰带重新系了系。
  “那么,您呢,您怎么样了?”
  “哦,我吗?……一事无成……”
  “您不在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公使馆里供职了吗?”
  “不了。”
  “您还记得您在建议我弄一本多米尼加护照时……说过什么吗?您说,在生活小为了预防万一,总要备有几本护照……”

  这段回忆使她很开心。她莞尔而笑。
  “您最后一次得到……德尼兹的消息,那是什么时候?”我问她。
  “您同她一起去了麦热夫①,她从那里给我写过短信。但是从那以后,就没有消息了。”
  ________________
  ①法国上萨瓦省的一个冬季体育运动胜地。
  她用眼睛询问我,但也许是不敢向我开门见山地提问题。这个德尼兹是谁呢,她在我的生活中,是不是起过重要的作用呢?
  “请您想想,”我对她说,“有一阵子,我完全象堕入五里雾中……我什么也记不起来了……这段时间真叫我沮丧……于是,在经过这条街的时候,我冒昧地……上了楼……想碰碰运气寻找……”
  我想用一个准确的字眼,但是找不到,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她已会意地笑了,这笑容表明我的行动并末使她感到惊奇。
  “您是不是想说:要寻找往日的美好时光?”
  “对,就是这个意思……美好时光……”
  她从靠近长沙发一头的小矮桌上,拿起一只镀金的盒子,把它打开了。里面装满了香烟。
  “我不抽烟,谢谢,”我对她说。
  “您不抽了?这些是英国香烟。我记得您过去是抽英国烟的……从前,您、我和德尼兹三人每次在这里相聚,您总是给我带来一大袋子英国烟……”
  “对,是的。”
  “您在多米尼加公使馆里,还不是要弄多少就可以弄多少……”
  我把手伸向那只镀金的盒子,用大捣指和食指夹了一支香烟,胆怯地把它放到噶边。她先把自己的香烟点着,然后把打火机递给我。我打了好几次才打着火。我吸了一口烟。立即,一种很难受的刺痒使我咳嗽起来。
  “我已经不习惯了,”我对她说。
  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打发掉这支烟,只是把它夹在大拇指和食指中间,让它慢慢烧完。
  “这么说”我对她说,“您现在住在这个套间里啦?”
  “是的,我在得不到德尼兹的消息以后,就又住到这里来了……何况,她在临走前也对我说过,我可以收回这个套间……”
  “在她临走前?”
  “是的……在你们一起去麦热夫之前……”
  她耸耸肩膀,好象这事对我来说,是用不着问似的。
  “在我的印象里,我以前没有在这个套间里住多久……”
  “您和德尼兹在这里住了几个月……”
  “那么您呢,您在我们之前就在这里住过吗?”
  她惊愕地看着我。
  “当然啦,您怎么了……这是我的房子……因为我要离开巴黎才借给德尼兹的……”
  “对不起……我想到另外一件事上去了……”
  “这个地放,对德尼兹是很适用的……她可以有地方建立一个服装工场……”
  一个服装工场?
  “我在想,我们为什么离开这个套间,”我对她说。
  “我也在想……”
  她又向我投来询问的目光。但我能对她解释什么呢?我比她知道得还少。所有这些事情,我一点也不晓得。终于,我把快要烧着手指的烟头捺在烟灰缸里。
  “是不是在我们搬来这里居住以前,我们就见过面?”我胆怯地问。
  “是的,有那么两三次。在您的旅馆里……”
  “什么旅馆?”
  “康邦街的卡斯蒂耶旅馆。您还记得您同德尼兹住过的那个绿色的房间吗?”
  “记得。”
  “您认为卡斯蒂耶旅馆不够安全,便离开了那里……就是因为这个吧?”
  “对。”
  “那真是一个奇怪的时期……”
  “什么时期?”
  她没有回答,只是又点着了一支烟。
  “我想给您看几张照片,”我对她说。我从上衣夹层的口袋里,取出一只总是随身带着的,装着全部照片的信执我给她看了在“夏季餐厅”里拍摄的那一张,上面有弗雷迪·奥瓦尔·德·吕兹、嘉·奥尔罗夫、一个陌生的青年女人和我。
  “您认出我来了吗?”
  她转过身,把照片对着阳光看了又看。
  “您和德尼兹在一起。可是另外两个人,我不认识……”
  这么说,她就是德尼兹。
  “您不认识弗雷迪·奥瓦尔·德·吕兹吗?”
  “不认识。”
  “嘉·奥尔罗夫呢?”
  “也不认识。”
  显然,这些人过着互相隔绝的生活,他们的朋友互相之间也不认识。这真是太遗憾了。
  “我还有两张她的照片。”
  我递给她那张小的证件快照和另外一张靠在阳台栏杆上拍的照片。
  “我见过这张照片,”她对我说……“我甚至相信她从麦热夫还给我寄过的……但我记不起来我把它放到哪里去了……”
  我把照片拿过来看了又看。麦热夫。在德尼兹的身后,有一扇小百叶窗。对了,从百叶窗和栏杆上看,那可能就是山区的那幢小木屋呢。
  “到麦热夫去,这本身就是个奇怪的主意,”我突然说,“德尼兹同您讲过她的想法吗?”
  她仔细地看着那张证件小照。我紧张地等待着她的回答。
  她又抬起头来。
  “是的……她对我谈起过……她跟我说麦热夫是个安全的地方……您总会有办法越过国境的……”

  “是的……当然……”
  我不敢进一步往下谈。为什么我一接触到牵挂在我心头的问题,就如此踌躇不前呢?不过,我从她的眼神看出,她正希望我给她作些解释呢。我们默然相对。最后,还是她先开了口。
  “在麦热夫究竞出了什么事?”
  她的问题提得这样迫切,以致我第一次感到气馁,不仅气馁,简直绝望了,就象在尽了能力和意志所能作的努力之后,而面临的困难仍然无法克服时所产生的那种绝望。
  “改天……我再对您说吧……”
  也许有些东西己从我说话的声音,或者面部的表情里流露出来的原故吧,她抓住我的胳膊安慰我说:
  “请原谅我不该向您提这些问题……但是……我是德尼兹的朋友……”
  “我能理解……”
  她站起来。
  “请等我一会……”
  她离开房间。我看着阳光照在我脚下的白色羊绒地毯上,形成一个个光斑。接眷我又看看地板的木条、方桌和属于“德尼兹”的旧人体模型。难道以前住过的地方,会可能认不出来的吗?
  她回来了,手里拿些东西:两本书和一个记事本。
  “德尼兹走的时候落在这里的。拿着吧……我交给您了……”
  使我感到惊奇的是,她没有把这些纪念品放在一个盒子里,——就象斯蒂奥巴和弗雷迪母亲从前的花匠所做的那样。总之,在我寻找过去踪迹的过程中,这还是人们第一次没有把东西装进盒子给我呢。想到这里,我笑了。
  “什么事叫您这么开心?”
  “没有什么。”
  我看着书的封面。其中一本的封面上,是一张留小胡子、戴瓜皮帽的中国人的脸,背景是一片蓝色的薄雾。这本书名叫:《陈查理》。另一本书的封皮是黄色的,我看到书皮下方画着一支鹅毛笔捅在一个假面具上,这本书题为:《匿名信札》。
  “德尼兹怎么会爱读这类侦探小说的……”她对我说,“还有这个……”
  她交给我一本鳄鱼皮封面的记事本。
  “谢谢。”
  我把它打开,翻阅着。里面什么也没有写:既没记什么名字,也没记什么约会。记事本上有星期和月队,但没有年代。最后,我才发现里面夹着一张纸头,展开一看,上面记着:
  法兰西共和国
  塞纳省政府
  巴黎第十三区出生证原件摘抄
  一九一七年
  公元一九一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十五
  时,德尼兹·萨韦特·库德勒斯,女性,生于奥
  斯特利茨码头9号乙.其父保罗·库德勒斯、
  母昂丽爱特·博加埃尔,均无职业,住址同上。
  一九三九年四月三日在巴黎第十七区与
  古米·彼得罗·斯特恩结婚。
  原件摘抄
  一九三九年六月十六日,巴黎。
  “您看过了吗?”我说。
  她惊奇地看着这张出生证的摘抄件。
  “您认识她的丈夫吗?认识那个……吉米·彼得罗·斯特恩吗?”
  “德尼兹从来也没有谈起她结过婚……您,您是晓得的罗?”
  “不晓得。”
  我把记事本、出生证的摘抄件和装着照片的信封,一起放进上衣里层的团袋里。不知道为什么,我脑子里闪过了这样的想法:等我能够一旦取得这些宝物,我就把它们藏进上衣的夹层里。
  “谢谢您给我这些纪念品。”
  “不用客气,麦克沃伊先生。”
  她再次说出我的名字,这使我松了口气,因为她第一次称呼我时,我听得并不很清楚。我很想,很想立即在此时此地就把这个名字记下来,但又搞不清楚该怎么拼法。
  “我很喜欢您叫我名字时的发音,”我对她说。“一个法国人能读得这样好,是很不容易的……可是您怎么写它呢?人们在写的时候,总要弄出些拼写上的错误……”
  我用一种调皮的口吻说着。她笑了。
  “M……C……大写的E,V……O……Y……”她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拼着。
  “是一个字吗?您能肯定吗?”
  “完全肯定,”她说,对自己没有被我难倒感到很得意。
  这么说,是麦克沃伊。
  “好极了,”我对她说。
  “我从来不会拼错字的。”
  “彼得罗·麦克沃伊……我的名字倒是很怪的啊,您不觉得是这样吗?有些时候连我自己也还不习惯呢……”
  “拿着……我差一点忘了,”她对我说。
  她从口袋里抽出一只信封。
  “这是我收到德尼兹的最后一封短信……”
  我展开信纸,读起来:
  亲爱的埃莱娜:
  一切已经决定了。我们明天和彼得罗一
  起越过边境。我将尽快地从那里给你写信。
  在此期间,我给你一个巴黎的电话号码。
  通过这个人,我们可以联系:
  奥列格·德·弗雷戴·AUTeuil154—78
  拥抱你。
  德尼兹
  二月十四日,麦热夫。
  “那您后来打过电话吗?”
  “打过,但每次接电话的人都告诉我说这位先生不在。”
  “这个弗雷戴……是什么人呢?”
  “我也不知道。德尼兹从来没有对我说起过
  屋子里,阳光渐渐地隐去。她打开靠长沙发一头矮桌上的小灯。
  “如果能再看一看我以前住过的房间,我将感到非常高兴,”我对她说。

  “那当然可以……”
  我们顾着走廊走去,她打开右边的一扇门。
  “瞧,”她对我说,“我,我已经不用这间房子了……我睡在朋友的屋里……您知道吗?……就是那个朝院子的房间……”
  我站在门口。天还相当亮。窗子两边,悬挂着紫红色的窗帘。墙上糊着绘有装饰图案的浅蓝色壁纸。
  “您认出来了吗?”她问我。
  “认出来了。”
  房间深处,靠墙放着一张庆绷。我走过去坐在床沿上。
  “我可以一个人在这里呆几分钟吗?”
  “当然可以。”
  “这可以使我回忆起从前的‘美好时光’……”
  她阴郁地看着我,摇了摇头。
  她离开了房间,我打量了一下我的周围。这间星子里的地板也坏了,有些地方缺了木条,露出的窟窿尚未修补。窗子对面墙上,有一个白大理石的壁炉,它的上方挂着一面镜子,镀金镜框的四角,各镶嵌着一枚贝壳。我横躺在床绷上,先是望着天花板,然后又转眼看那壁纸的图案。为着看清图案的细微地方,我几乎把前额都贴在墙上了。那是些田园风光。荡秋千的、假发弄得很复杂的少女。穿着灯笼裤、弹着曼陀林的牧童。月光下的用材林。这一切,都没能使我回忆起什么。然而从前,当我睡在这张床上的时候,这些绘画对我该是很熟悉的啊。我想在天花板上、墙上和门旁,随便找点我自己也弄不清究竞是啥的痕迹或者迹象,不过没有发现什么可以引起我注意的东西。
  我站起来,走到窗前,向下望去。
  街上行人稀少,天色比我进楼时更加昏暗了。警察依旧在街对面的人行道上值勤。如果我向左边探出身去,就能看到一个广场。那里也是行人稀少,另外的一些警察在值勤。
  天渐渐地暗下来,好象黑暗从各扇窗子也慢慢地渗透到这些楼房中去了。这些窗子都黑洞洞的,可以看到房子里无人居住。
  于是,我好象突然悟到了什么。看着这个房间,我产生了一种焦急和忧虑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我以前所熟悉的。在暮色中,这些建筑物的门面、这条人迹稀少的街道和这些值勤者的阴影使我困惑不安,就象听到我过去所熟悉的一首歌曲或者闻到我过去所熟悉的一种香味似的。我确信,从前在这个时刻,我是常常呆呆地站在这里观察周围的,总是一动也不动,连灯也不敢击打开。
  当我回到客厅里的时候,我本来以为里面没有人呢,后来才发现她已经躺在丝绒长椅上睡着了。我轻轻地走过去,在长椅的另一头坐下。在白色羊毛地毯的中央,放着一个盘子,上面一招茶壶、两只杯子。我咳嗽了几声,她没有醒。于是,我在两只杯子里倒上茶,——茶早已经凉了。
  因为那只灯摆在长椅一头的原故,大半个房间都落在阴影里,我几乎看不见“德尼兹”落下的那些物件——桌子、人体模型和缝纫机。当年我们在这间星子里是如何度过夜晚的呢?怎样才能够弄清楚呢?
  我小口地呷着茶,我倾听着她的呼吸声,那是一种几乎觉察不到的声音。达间屋子非常的静,所以哪伯一点点动静,或者最轻微的低语,都能听得非常清楚,把她唤醒有什么用呢?她也不能告诉我什么重要的情况。我把我的茶杯放在羊毛地毯上。
  我在离开房间走进廊道去的当儿,踩响了地板。
  我摸索着,兜是找到了门,然后找到定时楼梯灯的开关。我又尽量轻手轻脚地把门关上。当我刚推开带有小格玻璃的另一扇门,好由它穿过楼房入口处的时候,我刚才从房间的窗口向外了望时所悟到的感觉又出现了。入口处天花板上的球形灯,放出白色的光。渐渐地我适应了这种过份强烈的光线。我伫立在那里,观察着灰色的墙壁和门上闪光的玻璃小格子。
  这时,我突然产生了一种感觉,就如同梦醒以后想竭力抓住一些转瞬即逝的片断,以回忆起整个梦境似的。我推开了康巴塞雷斯街这幢楼房的大门,看见自己在黑暗的巴黎行走。突然,我眼花了,有那么几秒钟的时间,什么也看不见因为人口处的白光同外面的黑暗对比太强烈了。
  从前,什么时候的情景就已经象现在这个样子了呢?从我名字叫彼得罗·麦克沃伊并且在每天晚上都回到这里的那个时候开始吗?我能认出入口处,认出那块很大的方形擦鞋垫吗?认出那灰色的墙壁和天花板上围有铜环的球形灯吗?透过门上的玻璃小格子,我看到楼梯从那里盘旋上去,我真想慢慢地爬上楼,好顺着我从前走过的路,再重温一次过去的动作。
  在这幢楼房的各个入口处,过去经常有许多人穿过这里而随后又消失了,我相信人们今天还能听到他们脚步声的回音。因为在他们经过以后,有些东西至今仍继续在震动。虽然震波越来越弱了,不过如果仔细注意的话,依然是可以感觉到的。我也许实际上从来不曾叫过彼得罗·麦克沃伊,我什么也不是,只是一些透过我的有时远而弱、有时近且强的振波所散播的回音,它们在空气中打转儿,然后聚集在一起,就成了我了。
或许您还会喜欢:
星球大战前传1:魅影危机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塔土尼星球。蔚蓝无云的天空中,恒星闪烁,炫目的白色光芒照耀着这颗行星上广袤的荒原。因此生成的热气从平坦的“沙质地表蒸腾上升,在巨大的断崖和高耸苍凉的山巅之间形成了一片晶莹的氤氲。这是这颗行星上惟一典型的地貌特征。大块大块风化的巨岩如哨兵般屹立,在潮湿的雾霭中俯视着一切。当飞车赛手呼啸而过,引擎发出狂野的嘶吼,炽热的光和空气似乎都在颤动,群山也为之颤栗不止。 [点击阅读]
暮光之城2:新月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我百分之九十九点九地确定我是在做梦。我之所以如此确信的理由是:第一,我正站在一束明亮的阳光下——那种令人目眩的,明净的太阳从未照耀在我的新家乡——华盛顿州的福克斯镇上,这里常年笼罩在如烟似雾的绵绵细雨之中;第二,我正注视着玛丽祖母,奶奶至今去世已经有六年多了,因此,这一确凿的证据足以证明我是在做梦。奶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她的脸庞还是我记忆中的模样。 [点击阅读]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2
摘要:那个男孩名叫圣狄雅各。日落时分他领着一群羊抵达了一座废弃的教堂。教堂圉顶看起来在很久前就已经塌落了,而曾经是更衣室的地方,如今却磐立着一株巨大的无花果树。他决定在此过夜。看着羊儿一一跳进门后,男孩在毁圯的门上横竖着一些木板,以防羊儿走失。这附近并没有狼,但若有羊只脱队,他可得花上一整天去找回来。他用夹克掸了掸地面,然后躺下来,头枕着一本才刚读完的书。 [点击阅读]
狼的诱惑
作者:佚名
章节:74 人气:2
摘要:“彩麻,你能去安阳真的好棒,既可以见到芷希和戴寒,又可以和妈妈生活在一起,真的是好羡慕你啊!”“勾构,我以后会经常回来的,你也可以到安阳来看我呀。记得常给我写信,还有打电话。”“喂,各位!车子马上就要出发了。”长途客运站的管理员冲我们叫道。“你快去吧,否则可要被车子落下了。”“嗯,我要走了,勾构。我一到妈妈家就会给你打电话的。 [点击阅读]
王子与贫儿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2
摘要:爱德华:爱德华和汤姆这两个少年,是这篇故事的主角。他们两个人,由于偶然的巧合,不仅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两个人的面貌也很相似,但两个人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爱德华是英国的王子,汤姆则是个小乞丐。有一天,爱德华王子在宫苑里散步,看到一个卫兵正在怒责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由于同情心,他就带这少年进入王宫,想不到却因此发生一连串意想不到的事情,差一点几就丧失了英国王位的继承权。 [点击阅读]
直捣蜂窝的女孩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四月八日至十二日据估计,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约有六百名妇女参战。她们女扮男装投身军旅。在这方面,好莱坞错过了文化史上重要的一章,又或者就意识形态而言,这段历史太难处理?历史学者经常努力研究那些不遵守性别分际的女性,然而没有其他议题比武装战斗更清楚地画出这条分际线。(直至今日,女性参与瑞典传统的麋鹿狩猎活动仍会引发争议。 [点击阅读]
秘密花园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玛丽·伦诺克斯被送到米瑟斯韦特庄园她舅舅那里,每个人都说没见过这么别扭的小孩。确实是这样。她的脸蛋瘦削,身材单薄,头发细薄,一脸不高兴。她的头发是黄色的,脸色也是黄的,因为她在印度出生,不是生这病就是得那病。她父亲在英国政府有个职务,他自己也总是生病。她母亲是个大美人,只关心宴会,想着和社交人物一起寻欢作乐。 [点击阅读]
老人与海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1961年7月2日,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整个世界都为此震惊,人们纷纷叹息这位巨人的悲剧。美国人民更是悲悼这位美国重要作家的陨落。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年),美国小说家。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 [点击阅读]
茶花女
作者:佚名
章节:34 人气:2
摘要:玛格丽特原来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开始了卖笑生涯。由于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贵族公子争相追逐,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交明星”。她随身的装扮总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茶花女得了肺病,在接受矿泉治疗时,疗养院里有位贵族小姐,身材、长相和玛格丽特差不多,只是肺病已到了第三期,不久便死了。 [点击阅读]
追忆似水年华
作者:佚名
章节:129 人气:2
摘要:《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 [点击阅读]
野性的呼唤
作者:杰克·伦敦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它目睹了人与人、狗与狗、强者与弱者之间冷酷无情和生死争斗,于是为了生存,它学会了只求活命、不顾道义的处世原则,变得凶悍、机智而狡诈。最后,在森林中狼群的呼唤下,巴克狼性*复萌,逃入丛林,重归荒野。在小说中,杰克·伦敦运用拟人手法,把狗眼中的世界及人类的本质刻画地淋漓尽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冷酷的现实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客观现实。 [点击阅读]
金粉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一、夜访侦探夜晚,拉乌尔看完了戏,回到自己家里。在前厅的穿衣镜前面,他站了一会儿,自我欣赏了一番:优美的身躯,宽阔的肩膀,高挺的胸脯,健壮的肌肉,配上一套高级衣料制做的西服,真是一表人材。前厅不大,陈设挺考究。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是单身汉居住的公寓套间,家具精美,起居恬适。住在这里,准是一个重视生活享受、又很富裕的人。每天晚上,拉乌尔都喜欢坐在工作间宽大的坐椅里,抽上一支香烟,闭目养神。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