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癌症楼 - 第二十六章卓越的创举(1)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p{text-indent:2em;}一个并非新手的外科大夫什么时候会心情不安呢?不是在做手术的时候。采取手术措施时做的是明确的一丝不苟的工作,知道继什么之后再做什么,只需把该切除的东西坚决切除干净,免得过后因搞得不彻底而后悔。当然,偶尔也难免遇到情况骤然恶化,病人大量出血,或者突然想起卢瑟福是死于小肠疵气的手术。外科大夫的心情不安始于手术之后,如果病人的发烧持续不退或肚皮依然隆起。在手术后的这种情况下,必须不用手术刀而是在想像中打开腹腔,看看出了什么毛病,怎样设法加以纠正。百害无益的是把手术后的并发症归咎于某一偶然的次要原因。正因为这个缘故,列夫·列昂尼多维奇才有一个习惯:在5分钟碰头会之前总是要先跑去看一眼由自己做了手术的病人。由于明天是手术日,今天巡诊的时间会很长,列夫·列昂尼多维奇不能等一个半小时之后才去了解经他做胃切除的一个病人及焦姆卡的情况。他先去看了看胃切除的病人——情况还不坏;他告诉护士该给病号灌什么流汁,每次灌多少。然后到隔壁一间只睡两个人的小病房里去看一眼焦姆卡。这里的另一个病人已开始康复,可以下地了,而焦姆卡平躺在床上,脸色灰白,被子盖到胸前。他仰望着天花板,但目光不是感到宽慰。而是显得忐忑不安,眼眶周围的肌肉高度紧张,似乎他想看看天花板上的某个小小的东西而又看不清楚。列夫·列昂尼多维奇默默地站住,两腿微微分开,身体略略侧向焦姆卡,长长的胳膊空悬着,右手甚至稍稍问旁边挪开,他皱着眉头望着焦姆卡,仿佛是在估量:要是此刻挥动右拳朝焦姆卡的下颌打去,那会怎样?焦姆卡转过头来,看见他之后笑了。外科大夫那极为严肃的表情也一下子舒展为笑容。列夫·列昂尼多维奇向焦姆卡映了映一只眼睛,把这小伙子当作能够会意的自己人:“就是说,没问题吧?一切正常?”“哪能谈得上正常呢?”焦姆卡本来有很多苦可诉。但是,作为一个男子汉,向另一个男子汉诉苦,也就没有必要了。“疼吗?”“是啊!”“还是老地方吗?”“是啊!”“这疼的感觉还会持续很长时间,焦姆卡。在未来的一年里,你还会去抓那个地方,结果那儿什么也没有。但感到疼痛的时候,你还是要这样去想:那条腿已经没有了!这样你会好受些。主要的是,现在你可以活下去了,懂吗?而只是去掉了一条腿!”这话,列夫·列昂尼多维奇说得是那么轻松!的确,让那条病腿见鬼去吧!少了它反而轻松。“好吧,回头我再来看你!”他这才赶去开碰头会,一路飞快地甩动着两臂。他迟到了,是最后一个到会的(尼扎穆特丁要求很严,不喜欢有人迟到)。他那前面不开襟的白长衫紧紧地绷住了胸膛,背后勉强扣住,但两襟怎么也碰不到一起。他在医院里走路总是匆匆忙忙,上下楼梯两极一跨,胳膊和腿的动作简单而幅度大——病人们正是根据这种大幅度的动作断定,他在这里不是无所事事,不是成天混日子的。而5分钟的碰头会一开就是半个小时。尼扎穆特丁庄重地(为了显示自己)走进来,庄重地(为了显示自己)同大家打招呼,接着就和颜悦色地(为了显示自己)、不慌不忙地主持会议。他显然在留神听自己的声音,并从旁观者的角度在每一个手势中和头部的转动中看到自己是多么仪表堂堂、聪慧睿智,多么有学问、有威信。在他的故乡,人们编了许多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在本市,他也是知名人士,甚至报纸上有时也会提到他。列夫·列昂尼多维奇跷着二郎腿坐在被他稍稍向后挪了挪的一把椅子上,五指张开的大手插在系于腹部的辫形白腰带里。他戴着船形小帽,阴沉着脸,但由于他在领导面前经常是面带愠色,所以院长也就不可能认为这是针对他的。院长不是把自己的职务理解为需要坚持不懈、专心致志、付出极大精力的一种工作,而是理解为能够经常出风头、领奖赏和获取种种特权的一种机会。他的头衔是院长,因而相信自己有了这个头衔便是一院之长,是首席医师;相信自己比这里其余的医生懂得更多,尽管不一定包括所有的细节;相信自己完全了解他属下医生如何进行治疗,而且只有在他的指点和领导下他们才得以避免各种错误。这就是为什么他要把5分钟的碰头会开得时间那么长,而且还显然认为这受到了全体在座者的欢迎。既然院长的权力如此大大地、顺利顺当地重于职责,他在录用行政人员、医生和护士到医院来工作的事情上做法十分简单:只录用州卫生局、市委或他指望不久自己要在那里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医学院里某人打电话托他给予关照的那些人;或是在某家吃晚餐酒兴方浓时对谁许过愿的人;或者和他自己一样同属一个古老家族旁支的人。倘若科室负责人提出反对意见,说新近录用的人员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会,那么尼扎穆特丁·巴赫拉莫维奇便会用比他们更为惊讶的口气说:“那你们就教他好了,同志们!否则要你们在这儿干什么?”此时尼扎穆特丁·巴赫拉莫维奇正在向自己医院里的工作人员指出他们工作中存在哪些毛病,他们该如何加倍努力拯救人们的宝贵生命。他的鬓发斑白,这种到了一定年龄出现的斑白鬓发,像一圈雍容高贵的光轮笼罩着天才和笨伯、大公无私者和自私自利者、勤快人和懒汉的脑袋:他仪表堂堂,神态从容,那是思想没有经受过磨难的人得天独厚的表征;他的肤色黝黑均匀,同斑白的鬓发尤为相称。坐在孔雀蓝色台市旁公家的直背沙发椅、圈椅和普通椅子上、表面上注意听尼扎穆特了讲话的无非是两种人:一种是他尚未辞退的,另一种是已被录用的。列夫·列昂尼多维奇可以清楚地看到头发夜曲的哈尔穆哈梅多夫所坐的位置。此人的模样跟科克船长游记中画的插图差不多,好像刚刚走出原始森林:头上插着茂密的树枝,青铜色的脸上点缀着漆黑的斑点,在现出乐不可支的怪笑时,会露出一口宽阔的白牙,惟独鼻翼上缺少一个环(只缺这个了)。当然,问题不在于他的模样,也不在于医学院毕业的正式文凭,而在于没有一次手术不被他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列夫·列昂尼多维奇曾让他做过两次手术,都砸锅了,从此他下决心再也不让他做了。而要开除他,也是办不到的,因为这会被认为是排挤少数民族干部。就这样,哈尔穆哈梅多夫三年多来只能写写比较简单的病历,巡诊和换药的时候他也煞有介事地在场,夜间照样值班(睡觉而已),最近甚至领一个半人的工资,尽管他跟不担任额外工作的人同时下班。这里还坐着两个有外科医生大学文凭的女人。一个是潘焦欣娜,年纪四十上下,胖得出奇,她老是心事重重,因为先后跟两个丈夫生了六个孩子,而钱不够用,再加上没有时间照看他们。这些心事从来没从她脸上消失过,即使在所谓的上班时间,也就是为了领到工资而必须待在医院里的那几个小时,也是如此。另一个是安热莉娜,两年多以前从医学院毕业来到这里,她年轻、娇小、红发,长得不难看,由于列夫·列昂尼多维奇对她并不倾心而非常憎恨他,她目前是外科跟他作对的主要策划者。她们两个人都只能看看门诊,任何时候都信不过她们主刀,然而院长也有重要的原因使他永远不能把她们之中的任何一人解职。外科在名义上有5个医生,手术任务是按5个医生布置的,但能够主刀的却只有两个。这里还坐着一些护士,其中有几个跟那些医生的情况差不多,但她们也是尼扎穆特丁·巴赫拉莫维奇录用的,所以受到他的保护。有时候列夫·列昂尼多维奇被这一切挤得透不过气来,简直在这里多待一天也不行了,真想脱身而去!然而能到哪里去呢?无论换到哪一所医院里去,岂不都有院长,说不定比这里的更坏,他们都有吹捧起来的虚名,都有自己的一帮占着位于不干活的家伙。要是能单独办一所与众不同的医院,那就是另一回事情了:能脚踏实地工作的人员列入编制,不起作用的一个也不要。然而列夫·列昂尼多维奇的地位还够不上担任院长,除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而他从莫斯科来到这里走得已经够远的了。况且,他本人对于担任领导工作丝毫没有兴趣。他知道,戴上了乌纱帽往往会妨碍自己甩开膀子工作。更何况,他在生活中有一个时期也看到过有的人从上面跌下来,通过这些人的事例他认识到权力的虚幻:他曾看到几位师长巴不得去当勤务兵,他也曾把自己的第一位实习导师,外科大夫科里亚科夫,从污水坑里拉出来。有的时候似乎矛盾也有所缓和,不那么突出,列夫·列昂尼多维奇觉得还可以忍受,没有必要走。这么一来,他反而开始担心自己和东佐娃,还有汉加尔特,会被排挤出去,担心事情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担心形势不是一年比一年明朗,而是愈来愈复杂。可他已不大察得起生活的坎坷:毕竟是快40岁的人了,身子已要求舒适和安定。在个人生活方面,他总是处在一种困惑的状态。他不知道自己该奋起猛冲还是随波逐流。他的重要的工作不是在这里也不是如此开始的,那工作最初真有点非凡的气势。有一年他距离斯大林奖金只有几米远了。没料到他们的整个研究所突然因弦儿绷得太紧和急于求成而崩溃了,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连副博士论文答辩还没有通过。部分原因是,当初科里亚科夫曾这样叮嘱他:“您尽管努力干吧,努力干!写论文么,总是来得及的。”可到什么时候才能“来得及”呢?也许,写了论文也顶不了屁用…不过,列夫·列昂尼多维奇对院长的不满并没表现在脸上,他眯缝着眼,仿佛在听。何况,正在安排他下个月施行第一例胸腔手术。但任何事情都有个了结的时候!5分钟的碰头会终于结束了。外科医生们陆续走出会议室,聚集在二楼的穿堂平台上。列夫·列昂尼多维奇还是那样把两手插入那束在腹部的腰带里,像一位满不高兴而又心不在焉的统帅,率领两鬓斑白、弱不禁风的叶夫根尼娅鸣斯季诺夫娜、想发蓬松的哈尔穆哈梅多夫、肥胖的潘焦欣娜、红发的安热莉娜以及两名护士到病房里去巡诊。在需要赶紧工作的时候,巡诊便有如走马观花。今天也有不少事情需要赶紧去做,但今天按照日程规定是缓慢的全面巡诊,不能漏掉一张外科病床。他们一行7人,不慌不忙地走进每一个病房,泡在各种药品味儿和病人本身的气息加上懒得通风所造成的浑浊空气里。他们挤在床铺之间的狭窄通道中,尽量靠边走,互相让路,然后互相回顾。在每一张病床前,他们都围在一起,花1分钟、3分钟或5分钟的时间去了解病人的痛苦,就像他们已经适应病房里浑浊的空气那样,耐心地了解他的痛苦、他的感受、他既往的病历、现在的病史、治疗进程、他目前的状况,总之,凡是理论和实践容许他们做的一切他们都—一地去做。倘若他们的人数能够少些,倘若他们之中的每一个人都精通自己的业务,倘若每一个医生不是要负责医治30个病人,倘若他们不必绞尽脑汁去考虑往“检察官的文件”——病历里写什么和怎样写最为适宜,倘若他们不是普通的凡人,亦即不是有自己的皮和骨、自己的记忆和意愿、而且由于意识到自己没有遭受这种疾苦而觉得轻松的人,那么,比这样一种巡诊更好的办法恐怕是再也想不出来了。然而,所有这些假定都不存在,巡诊既不能取消,也不能代替。因此,列夫·列昂尼多维奇照例率领大家巡诊,并眯缝着眼睛(一只比另一只眯缝得厉害些)洗耳恭听主治医生关于每一个病人的情况汇报(不是凭记忆背出来,而是照病历夹上念):他来自何方,何时入院(有些老病号的这一情况早就熟悉了),因患何症入院,正在接受何种治疗,剂量如何,血液情况如何,是否计划施行手术,有何障碍,抑或尚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他—一听完,还坐到好多病人的床沿上,对某些病人还要求露出患处进行视诊和价诊,然后亲自给病人盖好被子或让别的医生也来摸一摸。真正的难题在这样的巡诊过程中是解决不了的,为此必须把病人叫去个别处理。巡诊时不能什么事情都直言不讳,而只能用相互明白的话去谈,彼此心照不宣。在这里甚至不能说任何人的病情恶化,只能说“进程有些加剧”。在这里,一切都用半暗示的别名替代,有时甚至用别名的别名,或者说得与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不仅从来没有人说过“癌”或“肉瘤”,就连病人多少有点明白的别名“康采尔”、“康采罗马”、“采尔”:“爱司阿”也不说。代替这些名目的是些不太刺激人的字眼:“溃疡”、“胃炎”、“炎症”、“息肉”。至于这些字眼究竟该如何理解,那就只能等巡诊之后充分说明。为了使彼此明白,有的话还是可以说的,例如:“纵隔阴影扩大”、“属于不宜施行切除术的病例”、“不能排除致命后果”(这意思是:“有可能死在手术台上”)等等。当实在没有合适的词表达时,列夫·列昂尼多维奇便说:“把这份病历单放着。”说罢就往下进行。在这种巡诊过程中,他们不大可能达到了解病情、相互通气和议定治疗措施的目的,也正因为如此,列夫·列昂尼多维奇才更为重视给病人打气。他甚至把打气看成这种巡诊的主要目的。‘Statusidem,”有人向他报告。(这意思是:“还是老样子。”)“是吗?”他高兴地应道。接着他就急忙向病人直接了解:“您真的感到多少好些了吗?”“好像是,”病人有些诧异地附和着。病人自己并没有觉察到,但既然医生觉察到了,那想必没错。“您瞧!这样您也就会逐渐康复的。”另一个病人却十分惊慌:“大夫,您听我说!我的脊椎骨为什么疼得厉害?莫非那里也有肿瘤?”“这是继发现象。”(他说的是实话:转移也就是继发现象。)在一个死灰色面孔、瘦削得可怕、嘴唇勉强可以贪动回答的老头床边,他听到的报告是:“病人目前服用强身和止痛药物。”这就是说:完了,治疗已经来不及,毫无办法,只要能减轻他的痛苦就好。于是,列夫·列昂尼多维奇的浓眉一皱,仿佛下决心说明一件难于开口的事情,小心翼翼地交底:‘来,大伯,咱们开诚布公地谈一谈吧!您现在所感觉到的一切症状,都是在这以前所进行的治疗的反应。但您不要催得我们太急,安静地躺着,我们一定会把您治好。您好好躺着,看起来好像对您不用采取什么特别的措施,其实您的机体正在我们的帮助之下保卫自己。”确死无疑的老头连连点头。开诚布公引起的反应远非那么绝望!它给病人燃起了一线希望。“骼骨区有肿瘤生成,就是这种类型的,”主治医生向列夫·列昂尼多维奇报告,并给他看爱克斯光照片。他对着亮光看了着黑糊糊的透明爱克斯光底片,赞许地点了点头:“片子拍得很好!非常好!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必要开刀了。”病人得到了鼓舞:情况不光是好,而且是非常好。而照片之所以很好,是因为无须再拍,它再清楚不过地显示出肿瘤的大小和边缘。手术已经没法做了,所以大可不必。就这样,在一个半钟点的总巡诊时间内,外科主任一直说着并非心中所想的话,留神勿使语调表露自己的感情,同时又要使主治医生能够在病历上作出正确的记录——那订在一起的、手写的详细记录的病历表有可能成为审判他们中任何一人的依据。他没有一次猛然转过头去,没有一次用惊慌的眼神看人,病人们从列夫·列昂尼多维奇那和善而又带点无聊的表情看到,他们的病极其平常,都是早已知道的,没有一例属于疑难危重的。一个半小时紧张思考、随机应变的戏演下来,列夫·列昂尼多维奇累了,他操了揉前额,让皮肤舒展一下。可是有个老妇人抱怨说好久没人给她叩诊了,于是列夫·列昂尼多维奇就在她身上的几个地方敲了敲。在男病房里,有个老头说:“对了!我有几句话要对您说!”接着他就语无伦次地谈起自己对病痛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理解。列夫例昂尼多维奇耐心地听着,甚至还频频点头。“现在,想听听您的意见!”老头让他说。列夫·列昂尼多维奇微微一笑:“叫我说什么呢?我们跟您的目的是一致的。您希望恢复健康,我们也希望您恢复健康。那就让咱们进一步好好配合。”跟乌兹别克族的几个病号谈话时,他还能说几句最简单的乌兹别克语。有一个戴眼镜的女病人,知识分子气味很浓,甚至看到她穿着病号长衫躺在床上也叫人不好意思,对她就没有当众视诊。对一个有母亲陪着的小男孩,列夫·列昂尼多维奇认真地跟他握手。他在这个7岁男孩的肚皮上先用指头弹了一下,两个人一起笑了。一位女教师,硬要他请一位神经科医生来给她会诊;只是对这个病号,列夫·列昂尼多维奇才不十分客气地回敬了几句。不过,这已经是最后一间病房了。他走出来时感到很疲劳,像是刚做完一例复杂的手术。他宣布说:“休息5分钟,抽口烟。”于是他跟叶夫根尼娅·乌斯季诺夫娜便凶猛地抽起烟来,喷云吐雾,仿佛他们巡诊的全部意义就在这里。(然而,他们却严厉地告诫病人,说吸烟会致癌,在绝对禁忌之列!)然后大家走进一间不大的屋子,围着一张桌子坐了下来,刚才巡诊时报出来的那些姓名重新被提到,但巡诊时一个旁听者可能获得的那种普遍好转和正在康复的印象,在这里也就烟消云散了。那个“Statusidem”的女病人是无法施行手术的,对她作爱克斯光照射是属于治标,也就是为了直接减轻痛苦罢了,而根本不指望治本。列夫·列昂尼多维奇跟他握手的那个小男孩患的也是不治之症,肿瘤已全面扩散,仅仅由于家长的坚持,不得不让他在医院里再待一阵子,假装给他照爱克斯光,实际上机器没有通电。关于那个要求叩诊的老妇人,列夫·列昂尼多维奇说:
或许您还会喜欢: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0
摘要:那个男孩名叫圣狄雅各。日落时分他领着一群羊抵达了一座废弃的教堂。教堂圉顶看起来在很久前就已经塌落了,而曾经是更衣室的地方,如今却磐立着一株巨大的无花果树。他决定在此过夜。看着羊儿一一跳进门后,男孩在毁圯的门上横竖着一些木板,以防羊儿走失。这附近并没有狼,但若有羊只脱队,他可得花上一整天去找回来。他用夹克掸了掸地面,然后躺下来,头枕着一本才刚读完的书。 [点击阅读]
物种起源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有关物种起源的见解的发展史略关于物种起源的见解的发展情况,我将在这里进行扼要叙述。直到最近,大多数博物学者仍然相信物种(species)是不变的产物,并且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许多作者巧妙地支持了这一观点。另一方面,有些少数博物学者已相信物种经历着变异,而且相信现存生物类型都是既往生存类型所真正传下来的后裔。 [点击阅读]
犯罪团伙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托马斯·贝雷斯福德夫人在长沙发上挪动了一下身子,百无聊赖地朝窗外看去。窗外视野并不深远,被街对面的一小排房子所遮挡。贝雷斯福德夫人长叹一口气,继而又哈欠连天。“我真希望,”她说道,“出点什么事。”她丈夫抬头瞪了她一眼。塔彭丝又叹了一口气,迷茫地闭上了眼睛。“汤米和塔彭丝还是结了婚,”她诵诗般地说道,“婚后还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六年之后,他们竞能仍然和睦相处。这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点击阅读]
狐狸那时已是猎人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苹果蠹蛾的道路没关系,没关系,我对我说,没关系。——维涅狄克特埃洛费耶夫苹果蠹蛾的道路一只蚂蚁在抬一只死苍蝇。它不看路,将苍蝇掉了个过儿,然后爬了回去。苍蝇比蚂蚁的个头儿要大三倍。阿迪娜抽回胳膊肘儿,她不想封住苍蝇的路。阿迪娜的膝盖旁有一块沥青在闪亮,它在阳光下沸腾了。她用手沾了一下。手的后面顿时拉出一根沥青丝,在空气中变硬,折断。这只蚂蚁有一个大头针的头,太阳在里面根本没有地方燃烧。它在灼。 [点击阅读]
狗年月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0
摘要:你讲。不,您讲!要不,就由你讲吧。也许该由演员开始?难道该由稻草人,由所有这些稀里糊涂的稻草人开始?要不,就是我们想等着,等到这八颗行星在宝瓶座中聚集在一块儿?请您开始吧!当时,到底还是您的狗叫了。可是在我的狗叫之前,您的狗已经叫了,而且是狗咬狗。 [点击阅读]
狼穴巨款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0
摘要:1945年3月。北海上刮着凛烈的寒风。在纳粹德国一个秘密潜艇基地里,一艘潜艇固定在巨大的墩柱上。流线型的舰首在晨曦中显得轮廓格外明晰。在潜艇的腰部有一块跳板,一长队孩子正踏着跳板登上潜艇。他们彼此手挽手走着、仰起脸看着这艘奇怪的黑色船舶。有个人拿着名单在核对孩子们的名字。在潜艇的瞭望塔里,站着一个纳粹海军军官和一个穿黑大衣的高个子男人。 [点击阅读]
猎奇的后果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0
摘要:他是一个过于无聊而又喜好猎奇的人。据说有个侦探小说家(他就是因为大无聊才开始看世上惟一刺激的东西——侦探小说的)曾担心地指出,总是沉迷在血腥的犯罪案中,最终会无法满足于小说,而走上真正的犯罪道路,比如说犯下杀人罪等等。我们故事里的主人公就确确实实做了那位侦探小说家所担心的事情。由于猎奇心理作祟,最终犯下了可怕的罪行。猎奇之徒啊,你们千万不要走得太远。这个故事就是你们最好的前车之鉴。 [点击阅读]
猫与鼠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君特-格拉斯在完成了第一部叙事性长篇小说《铁皮鼓》之后,我想写一本较为短小的书,即一部中篇小说。我之所以有意识地选择一种受到严格限制的体裁,是为了在接下去的一本书即长篇小说《狗年月》中重新遵循一项详尽的史诗般的计划。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长大的,根据自己的认识,我在《猫与鼠》里叙述了学校与军队之间的对立,意识形态和荒谬的英雄崇拜对学生的毒化。 [点击阅读]
王子与贫儿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0
摘要:爱德华:爱德华和汤姆这两个少年,是这篇故事的主角。他们两个人,由于偶然的巧合,不仅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两个人的面貌也很相似,但两个人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爱德华是英国的王子,汤姆则是个小乞丐。有一天,爱德华王子在宫苑里散步,看到一个卫兵正在怒责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由于同情心,他就带这少年进入王宫,想不到却因此发生一连串意想不到的事情,差一点几就丧失了英国王位的继承权。 [点击阅读]
玩偶世家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0
摘要:本剧作者亨利克·易卜生(1928-1906),是挪威人民引以自豪的戏剧大师、欧洲近代戏剧新纪元的开创者,他在戏剧史上享有同莎士比亚和莫里哀一样不朽的声誉。从二十年代起,我国读者就熟知这个伟大的名字;当时在我国的反封建斗争和争取妇女解放的斗争中,他的一些名著曾经起过不少的促进作用。易卜生出生于挪威海滨一个小城斯基恩。 [点击阅读]
环游黑海历险记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0
摘要:范-密泰恩和他的仆人布吕诺在散步、观望和聊天,对正在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君士坦丁堡的托普哈内广场一向因人群的来往和喧哗而热闹啡凡,但在8月16日那一天的晚上6点钟,却静悄悄地毫无生气,几乎是一片荒凉。从通向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港口高处看下去,仍能发现它迷人的景色,但里面却没有什么人。勉强有一些外国人匆匆而过,走上狭窄、肮脏、泥泞、有黄狗挡道的通向佩拉郊区的小街。 [点击阅读]
玻璃球游戏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引言——试释玻璃球游戏及其历史一般而言,对于浅薄者来说,对不存在的事物也许较之于具体事物容易叙述,因为他可以不负责任地付诸语言,然而,对于虔诚而严谨的历史学家来说,情况恰恰相反。但是,向人们叙述某些既无法证实其存在,又无法推测其未来的事物,尽管难如登天,但却更为必要。虔诚而严谨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把它们作为业已存在的事物予以探讨,这恰恰使他们向着存在的和有可能新诞生的事物走近了一步。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