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癌症楼 - 第 十 章孩子们(2)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p{text-indent:2em;}“我在听音乐。在想像中跳舞。而你,恐怕不会吧?”“在想像中跳舞?”“哪怕真的跳也行!”焦姆卡否定地咂了随嘴。“我一下子就看出,这方面你不报在行。否则这会儿咱们可以转几圈呢,”阿霞环视了一下四周,“况且也没有地方。再说,这算得上什么舞曲呢?只不过那么听听罢了,因为沉默总是使我感到压抑。”“那你喜欢什么舞呢?”焦姆卡兴致勃勃地跟她交谈。“探戈吗?”阿霞叹了口气:“什么探戈,那是奶奶辈跳的舞!现在真正的舞是摇摆舞。我们这儿还没有人跳。莫斯科有,而且是行家在跳。”焦姆卡并不是注意听她所有的话,只不过跟她 聊天感到愉快,并且有机会瞧她而已。她的眼睛有点奇特——略带绿色。要知道,眼睛是没法染的,原来就是那样。不过它们还是很讨人喜欢。“那才叫跳舞呢!” 阿霞打了个板子。“究竟怎么个跳法,我也不会,没亲眼见过。说说看,你是怎么消磨时间的?是唱歌!吗?”“不,不是。我不会唱歌。”“为什么,我们只要觉 得闷得慌,就唱歌。那你做些什么呢?拉手风琴吗?”“不……”焦姆卡感到惭愧。他哪儿也不如她。他总不能直接对她说,他对社会生活有浓厚的兴趣…”阿霞简 直感到不可思议:瞧,这倒是个有意思的典型!“你大概喜欢田径运动吧?而我,五项运动的成绩还不错。我跳高能跳1.4米,铅球能推13.2米。”“我——不行……”焦姆卡痛切地意识到,在她面前,自己是个多么无能的人。瞧,人家会为自己创造多么轻松的生活气氛!而焦姆卡从来都不会……“只是偶尔踢踢足球……”连这也甭想再玩了。“那么,烟你总会抽吧?酒喝不喝?”阿霞问道,还抱着希望。“还是只会喝啤酒?”“啤酒能喝,”焦姆卡叹了口气。(其实他连啤酒也没沾过嘴边,但总不能让自己彻底丢脸。)“哎哟哟!”阿霞拖长了声音,像腰下面挨了拳头似的。“你们怎么还是没出娘窝的宝贝儿子哟!什么体育成绩也没有!我们学校里的男生也是这样。9月份我们被并到男校了,校长给自己留下的都是些被整得服服贴贴的和功课好的学生。而所有的棒小伙子都被赶到女校去了。”她不是想侮辱他,而是怜悯他,可他毕竟对“被整得服服贴贴”这种说法感到生气。“你上几年级?”他问。“10年级。”“谁允许你们梳这种发式?”“哪会允许呢!一个劲儿地反对…不消说,我们也跟他们斗!”倒也是,她说话很直爽。焦姆卡即使被她取笑,即使被她拳头打,也不要紧,只要她不停地说下去就好。轻首乐结束了,播音员开始报告关于各国人民反对可耻的巴黎协定的斗争。这个协定对法国来说是危险的,因为法国被置于德国统治之下;而对德国来说是不能容忍的,因为德国被置于法国统治之下。“那么,总的来说你是做什么的呢?”阿霞还在探问。“总的来说,我是个车工,”焦姆卡漫不经心而又庄重地说。但即使是车工,阿霞也没感到惊奇。“那你的工资是多少?”焦姆卡很珍视自己的工资,因为那是血汗钱,而且又是刚刚挣来的。但此时他感觉到,说工资是多少,他张不开口。“当然微不足道!”他终于挤出了一句。“这毫无意思!”阿霞胸有成竹地说道。“你还不如去当个运动员!你有这方面的条件。”“这得有本领……”“得有什么本领?!每个人都能成为运动员!只要多练就行!而运动员的待遇多高啊——坐车不花钱,伙食费每天30卢布,住宾馆就不用提了!还有奖金!又有多少城市可以观光啊!”“喂,你都到过什么地方?”“到过列宁格勒,到过沃罗涅什……”“你喜欢列宁格勒吗?”“嗅,那还用说!多大的商场啊!百货大楼!什么东西都有专卖的柜台——专卖长筒丝袜的,专卖手提包的!这一切,都是焦姆卡所不能想像的,他心里很羡慕。因为这姑娘如此大胆谈论的一切,也许的确很好,而他的眼界却十分狭窄。女护理员,像一座雕像,还是那么站在桌旁,与斯大林并排,直着腰板往报纸上吐葵花籽壳儿。“你这个运动员,怎么到这儿来了?”他没敢问她究竟有什么病。这可能会使对方不便于回答。“我在这里只呆3天,做做检查,”阿霞甩了一下手。她的另一只手不得不一直按着或者神着敞开的领子。“给穿这种不像样子的病号衫,真丢脸!在这地方位上一个礼拜,非发疯不可……可你是由于什么而到这里来的?”“我?……”焦姆卡咂了咂嘴唇。关于腿么,他倒也是想谈谈,而且要谈得有来龙去脉,不喜欢三言两语。“我的一条腿上…”至今,“我的一条腿上”这句话,对他来说是意味深长而又痛苦的。但面对着心情轻松的阿霞,他已开始怀疑,这一切究竟是不是那么严重。于是他几乎像谈到工资那样,不好意思地谈了谈腿。“医生们是怎么说的?”“明摆着…他们嘴上不说…可是正打算把腿截去……”他脸色晦暗,说完了这句话便望着阿霞那容光焕发的面孔。“你说什么呀!!”阿霞像对老朋友似的,拍了一下他的肩头。“怎么能把一条腿截去呢?他们发疯了不成?是不想治罢了!说什么你也别答应!活着只有一条腿,还不如死了好,你说呢?你要是成为一个残废,还谈什么生活2人活着是为了幸福!”是的,她当然又是对的!拄着条拐杖还谈得上什么生活?就拿这会儿来说吧,他跟她坐在一起,可是拐杖能往哪儿放呢?那半截腿又怎么摆?……再说,他连椅子也搬不来,这还得她替他搬。不,缺一条腿根本谈不上生活。人活着是为了幸福。“你早就来这里了吗?”“你是问多少天?”焦姆卡心里算了一下。“3个礼拜。”“太可怕了!”阿霞耸了耸肩。“多闷得慌!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手风琴!我能想像得出病房里都会谈论什么!”这一来,焦姆卡更不想如实告诉她,说自己整天都在用功学习。他所珍视的一切,都顶不住阿霞嘴里吹出来的快速气流,此刻它们似乎被夸大了,甚至变成虚假的了。焦姆卡冷冷一笑(其实他内心里一点也没有冷笑之意),说道:“比方说,刚才大家就在议论,人们靠什么活着?”“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人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嘿!”对任何问题阿霞都能回答。“老师也曾给我们出过这样的作文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还给了提纲:关于种植棉花的农民,关于挤奶员,关于国内战争时期的英雄以及对保尔·柯察金的功勋、对马特洛索夫的功勋你持什么态度……”“那你持什么态度呢?”“这还用问吗?意思是:你自己会不会那样做。一定得表态。我们就都写:我们也会那样做。临近毕业考试了,何必把关系搞坏?可萨什卡·格罗莫夫问:‘我 能不能不这样写,而按自己的想法?’老师对他说:什么‘按自己的想法’,我看你敢不敢!会让你体会一下得一分的滋味!……有一个调皮的女生写得很逗:‘我 还不知道,我爱还是不爱自己的祖国。’老师当即声嘶力竭地喊道:‘这思想太可怕!你怎能不爱自己的祖国?’‘是的,我也许爱它,但并不确切知道。这需要验 证。’‘没什么要验证的!你在吃母奶的时候就应当把对祖国的爱也吮进去!你得重写,并且在下一堂课之前写好!’这个女老师我们管她叫蛤模。她进教室的时 候,从来没有笑意。这也不难理解,她是个老处女嘛,个人生活不如意,就把怨气往我们身上出。她尤其不喜欢俏丽的女生。”阿霞是顺口说出了这话的,她坚信脸蛋儿不同,价值也不同。显然,她没有经历过疾病、疼痛、折磨、吃不下和睡不着的任何一个阶段,还没有失去娇嫩的容光和红润的脸色,她只不过是从那些个健身厅和练舞场上跑来作3天检查的。“那么好的老师呢,有吗?”焦姆卡问,这只是为了让她继续讲点什么,不至于沉默,而他就可以不停地看她。“没,没有!全都是些生闷气的火鸡!唉,学校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谈都不想谈!”她那活泼乐观的谈吐也感染了焦姆卡。他已不再感到拘束,而是舒展自如,坐在那里怀着感激的心情听她闲聊。不论什么问题,他都不想跟她争论,对一切他都 愿意违背自己的信念而同意她的见解:比如活着是为了幸福,又比如不能同意把腿截去。怎奈腿使他感到啃啮似的疼痛,这疼痛缠扰着他,使他不知怎样摆脱——截 去半条小腿?截到膝盖?还是半条大腿?由于这条腿,“人们靠什么活着?”的问题对他来说仍然是个主要的问题。于是他问道:“说真的,你是怎么想的呢?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可不,这个黄毛丫头什么都明白!她那有点儿泛绿色的眼睛望了望焦姆卡,似乎不相信他是认真地在问,而是故意在返弄她。“能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爱呗!”为了爱!……连托尔斯泰也说过“为了爱”,可那是什么意义上的爱呢?老师也要求他们回答说“为了爱”,那又是什么意义上的爱?焦姆卡毕竟习惯于刨根问底和独立思考。“但是,要知道……”他声音嘶哑地说(话虽然是很简单的,但毕竟不便于说出口),“爱情……爱情还并不等于全部生活。这只是……偶尔才有。从一定的年龄开始,到了一定的年龄为小,”“你说从什么年龄开始?从什么年龄开始?”阿霞气呼呼地请问,仿佛他侮辱了她。“我们这种年龄一切都是甜蜜的,还要等到什么时候?除了爱情,生活中还会有什么?”从她扬起的两道眉毛可以看出,她是那么自信,简直不容反驳,而焦姆卡也没反驳什么。是的,他只是要听,而不是反驳。她完全转过身来,面对着他俯下身,虽然没有伸出手,却好像伸出了两臂穿过大地上所有的残垣断壁:“这——永远属于我们!我就是我们的今天!至于别人嚼什么舌头,要听是听不完的,有的有影儿,有的没影儿。爱情!!这就是一切!!”她对他是那么直爽,好像他们已有上百个晚上在一起闲聊,聊啊观啊,无话不谈……看来,要是没有那个嗑葵花籽儿的女护理员、一个护士、两个下跳棋的棋手 在场,要是走廊里没有病人走动,那么,哪怕是此时此地,就在这个角落里,在他们最美妙的青春期,她也准备帮助他理解人们赖以生存的是什么。焦姆卡忘记了腿上那一刻不停的、甚至在睡梦中也感到的啃啮般的疼痛,仿佛根本没有他那条病腿。焦姆卡望着阿霞那敞开的领口,嘴微微张开了。过去,母亲所做过的那种令他极其厌恶的事情,此时第一次使他觉得无须愧对任何世人,一点也不肮脏,甚至超越出人间的一切丑恶范畴。“你怎么啦…”阿霞悄声问道,几乎是耳语,差一点笑出声来,但却怀着同情。“直到现在还没……?小傻瓜,你还没……”仿佛在偷东西的时候被当场逮住似的,焦姆卡只感到耳朵、脸上、脑门火辣辣的。在20分钟之内,这个黄毛丫头就把他多少年来所固守的一切彻底打垮了,于是他喉咙干渴,像求饶似的问道:“那你呢?……”如同她的病号衫里边只有一件内衣,再就是胸部和心房一样,她的话里也没对他隐瞒什么,她认为没有必要隐瞒:“唉,我们那儿,半数姑娘都开始了…请一个还是在上八年级的时候就怀孕了!还有一个是在住宅里被抓住的,那是……为了挣钱,你懂吗?她已经有自己的存 折了!这事怎么会发现了呢?因为她夹在学生手册里,忘记了,结果被老师看见。……越早越有意思!……干吗要等呢?当今是原子时代!……”
或许您还会喜欢:
玻璃球游戏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引言——试释玻璃球游戏及其历史一般而言,对于浅薄者来说,对不存在的事物也许较之于具体事物容易叙述,因为他可以不负责任地付诸语言,然而,对于虔诚而严谨的历史学家来说,情况恰恰相反。但是,向人们叙述某些既无法证实其存在,又无法推测其未来的事物,尽管难如登天,但却更为必要。虔诚而严谨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把它们作为业已存在的事物予以探讨,这恰恰使他们向着存在的和有可能新诞生的事物走近了一步。 [点击阅读]
理想国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师。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点击阅读]
理智与情感
作者:佚名
章节:59 人气:0
摘要:【作者简介】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丁没有上过正规学校,在父母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和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1815)。 [点击阅读]
琥珀望远镜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0
摘要:猛兽们从深邃的山谷走来看着熟睡中的少女——威廉?布莱克紧挨着雪线有一个杜鹃花遮蔽的山谷,山谷里哗啦啦地流淌着一条乳白色的雪水融化而成的小溪,鸽子和红雀在巨大的松树间飞翔,在岩石和其下簇拥着的又直又硬的树叶间半遮半掩着一个洞。 [点击阅读]
生活在别处
作者:佚名
章节:18 人气:0
摘要:——读米兰·昆德拉《生活在别处》吕新雨生存于人类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对于"诗"、"抒情"、"美"这样的字眼,总是保持着崇高的故意。人类不仅具有抒情的能力,而且具有这种需要,基于生存的需要。这样抒情诗就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存在论性质的问题,抒情态度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范畴。 [点击阅读]
田园交响曲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纪德是个不可替代的榜样在二十世纪法国作家中,若论哪一位最活跃,最独特,最重要,最喜欢颠覆,最爱惹是生非,最复杂,最多变,从而也最难捉摸,那么几乎可以肯定,非安德烈·纪德莫属。纪德的一生及其作品所构成的世界,就是一座现代的迷宫。这座迷宫迷惑了多少评论家,甚至迷惑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长达三十余年。这里顺便翻一翻诺贝尔文学奖这本老账,只为从一个侧面说明纪德为人和为文的复杂性,在他的迷宫里迷途不足为奇。 [点击阅读]
男人这东西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对于性,少男们由于难以抑制自己而感到不安;与此同时,他们又抱有尝试性爱的愿望。因此,他们的实情是:置身于这两种互相矛盾的情感的夹缝中苦苦思索,闷闷不乐。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成长为响当当的人是极其不易的。在此,我们所说的“响当当的人”指的是无论在肉体还是在精神方面都健康且成熟的男人和女人。在成人之前,人,无一例外要逾越形形色色的障碍、壁垒。 [点击阅读]
畸形屋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0
摘要:大战末期,我在埃及认识了苏菲亚-里奥奈兹。她在当地领事馆某部门担任一个相当高的管理职位。第一次见到她是在一个正式场会里,不久我便了解到她那令她登上那个职位的办事效率,尽管她还很年轻(当时她才二十二岁)。除了外貌让人看来极为顺眼之外,她还拥有清晰的头脑和令我觉得非常愉快的一本正经的幽默感。她是一个令人觉得特别容易交谈的对象,我们在一起吃过几次饭,偶尔跳跳舞,过得非常愉快。 [点击阅读]
癌症楼
作者:佚名
章节:69 人气:0
摘要:肖韦宏瑞典皇家学院将1970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从而使前苏联与西方之间继“帕斯捷尔纳克事件”之后又一次出现了冷战的局面。从那时以来,索尔仁尼琴也由一个“持不同政见者”变为“流亡作家”,其创作活动变得更为复杂,更为引人注目。索尔仁尼琴于1918年12月11日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父亲曾在沙俄军队中供职,战死在德国;母亲系中学教员。 [点击阅读]
白发鬼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诡怪的开场白此刻,在我面前,这所监狱里的心地善良的囚犯教诲师,正笑容可掬地等待着我开始讲述我的冗长的故事;在我旁边,教诲师委托的熟练的速记员已削好铅笔,正期待我开口。我要从现在起,按照善良的教诲师的劝告,一天讲一点,连日讲述我的不可思议的经历。教诲师说他想让人把我的口述速记下来,以后编成一部书出版。我也希望能那样。因为我的经历怪诞离奇,简直是世人做梦都想不到的。 [点击阅读]
白牙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0
摘要:黑鸦鸦的丛林,肃立在冰河的两岸。不久前的一阵大风,已经将树体上的冰雪一掠而去。现在,它们依偎在沉沉暮霭之中,抑郁寡欢。无垠的原野死一般沉寂,除了寒冷和荒凉,没有任何生命和运动的含义。但这一切绝不仅仅意味着悲哀,而是蕴含着比悲哀更可怕的、远超过冰雪之冷冽的残酷。那是永恒用他的专横和难以言传的智慧,嘲笑着生命和生命的奋斗。那是“荒原”,是充满了野蛮,寒冷彻骨的“北国的荒原”。 [点击阅读]
白衣怪圈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1月4日星期一上午7时5分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冬夜一片漆黑。海伦·卡伯特在拂晓时醒了过来。她躺在路易斯伯格广场她父母的家中,一缕缕暗淡的晨曦刺破了笼罩这间三楼卧室的黑暗。她睡在一张有顶篷装饰的床上,懒得睁开眼睛,依然沉浸在鸭绒被赐予的舒适温暖之中。她称心如意,全然不知她的脑组织已出了大毛病。这次假期海伦并不很愉快。她是普林斯顿大学3年级学生,为了不影响功课,她预约了在圣诞和新年假期中做刮子宫手术。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