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 第五部(4)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p{text-indent:2em;}三十
  无论家里还是城里,仿佛到处都有她的身影,我又被这种幻觉折磨了约一个月。最后我觉得再也忍受不了这种痛苦,于是决定到巴图林诺去住一段时期,暂不理会将来的事。
  我匆匆和哥哥最后拥抱一次之后,怀着非常奇怪的感觉走进已经开动的列车车厢。进了车厢,我自言自语道:嘿,我又象小鸟一样自由啦!这是个没有下雪的漆黑的冬夜,车厢在干燥的空气中轰隆轰隆震响。我提着小箱子坐在门边的一个角落里,回想起我爱在她面前重复的一句波兰谚语:“人为幸福生,鸟为飞翔活”。我一个劲地凝视着隆隆声中漆黑的车窗,不让人看见我的眼泪。这一夜列车开往哈尔科夫……两年前的那一夜是从哈尔科夫开过来的:那是一个春天的拂晓,她还在渐渐亮堂起来的车厢里酣睡……在昏暗的灯光下我紧张地坐在又闷又挤的车厢里,一心盼着天亮,盼着有人走动,盼着哈尔科夫车站上的一杯热咖啡……
  后来到了库尔斯克,它同样引起我的回忆:一个春天的中午。我和她在车站上吃饭,她显得很高兴,说;“我平生还是第一次在车站上吃饭!”眼下却是个灰蒙蒙的寒冷的日子,时近黄昏,我们这列过长而又十分平凡的客车停在车站前:库尔斯克—哈尔科夫—亚速海铁路线上的三等车厢都是庞大而又笨重的,象一堵没有尽头的墙一样。我走下车厢,看了着周围,前面老远的地方现出一个黑糊糊的车头,几乎着不见。一些人拿着茶壶从踏板上跳下来,急急忙忙地到车站食堂去打开水——他们全都一样的令人厌恶。我的几个邻座也下了车:一个是被自己的肥肿症弄得精神不振,对什么都漠不关心的商人;一个是极其活泼、对一切都好奇的小伙子,他那鄙俗的面孔和嘴唇整天叫我作呕。他总是向我投来狐疑的眼光……我也整天引起了他的注意:他会说,这个人怎么老是坐在那里沉默不语,不知是个少爷呢,还是个什么别的人!不过他倒友好地提醒我,说话象放连珠炮似的:
  “您注意,这里总卖烤鹅,便宜得不得了!”
  我停住脚步,心里想着小卖部,我不能去。因为那儿有一张我和她曾经坐过的桌子。虽然这个地方还没有落雪,但空气中却已经充满俄罗斯严冬的气息。在巴图林诺等着我的将是怎样的一座坟墓啊!父母都年事已高,不幸的妹妹艳容已衰,冷落的庄园,破败的房屋。倾颓的花园,只有寒风在那里呼啸,冬日的犬吠声在这寒风中显得格外多余、凄切……列车的尾部长得望不到头。对面,站台的栏杆房耸立着一排白杨树,光秃秃的象扫帚。白杨树后面冻结的鹅卵石便道上,有几辆出租马车等着生意,看这情景,库尔斯克的苦闷寂寞就不言而喻了。站台上一群村妇就站在白杨树下,他们都用围巾围得严严实实,围巾两端系在腰间,脸冻得发青,正在讨好多地招徕顾客,叫卖那些便宜得不得了的烤鹅——个个肥大,僵硬,皮上象长满了粉刺。打好了开水的人爽快地从车站前朝暖和的车厢往回跑,虽然觉得冷,但还挺愉快,一边跑一边嬉皮笑脸穷快活地跟村妇们讨价还价……终于,远处的机车猛然吼叫起来,阴森可怕,威吓我还有更远的路程……最使我束手无策的是不知道她躲藏在哪里,要不是这样的话,那我早就不顾任何羞耻,不管到什么地方,不管付出什么代价,也要把她追日来。她这鲁莽的行动无疑是一时的冲动,而妨碍她后悔的也只是羞耻心。

  我再一次回到父亲的家,已经不象三年前那样了。如今我用另外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巴图林诺比我路上想象的还要坏:村里的木房残破不堪,那些长毛蓬松的狗和停在门前结满冰凌的拉水车使人想起蛮荒时代,门槛和泥泞冻在一起,象铁一般的坚硬,通向我家庄园的车道上也布满了这种泥泞,象驼峰一般,空空荡荡的院子面对者阴沉的房屋,窗户也是一副愁苦相,高得不象样子的、笨重的屋顶是曾祖父和祖父时代修建的,有两道带檐子的暗台阶,年深日久,木料都已变成瓦灰色。一切都陈旧了,似乎被废弃了,无用了,连这无用的寒风也压迫着祖传下来的一株枞树的树梢,它高出屋顶,耸立在冬季荒凉的花园里……我发现家里的生活变得更加贫寒:炉灶裂了,只抹一点儿泥,为了取暖把农夫的马衣铺在地板上……只有父亲一人极力保持原样,似乎要反抗这一切变化:他变得清癯削瘦,体重减轻,须发花白了,可直到如今他还是经常把脸刮得干干净净,头发梳得光溜溜的,穿著也不象过去那样随随便便了。这种不顾年迈和贫寒而硬要装面子的做法真叫人难过。他表现出比所有人都更精神、更愉快(显然是为了我,为了我的羞辱和不幸)。有一天,他用颤抖的、已经枯槁的手捏着烟卷,忧郁而温柔地看着我说:

  “得了,我的朋友,一切事情都有一定的道理,无论是青年时期的焦虑、悲伤或欢乐,还是晚年的平和与安宁……这是怎么说的?”他说,眼里露出微笑,“‘和平的乐趣’哈,这真是鬼话;
  在这简陋的茅屋里,
  我们避开尘世幽居,
  呼吸田野自由空气,
  享受着和平的乐趣……”
  一想到父亲,我总是悔恨,觉得我对他尊重和爱戴不够,我每每感到内疚的是,我对他的一生,特别是对他的青年时代了解得太少。当我能够了解的时候,我也很少想到这样做!现在我就是竭尽一切努力,也不能彻底弄明自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完全是一个特殊时代、特殊门第的人,一个奇怪的人,极容易和人相处,禀赋又多才多艺,可不知怎的竟一事无成,实在令人不可思议;他内心热情,思路敏捷,通达事理,晓畅隐微;他的性格是个少有的结合体:爽快直率而深藏不露,外在简朴而内在复杂,眼光冷峻锐利而气质潇洒浪漫。那年冬天我才二十岁,而他已六十岁了。说起来甚至难以叫人相信,那时我已经有二十岁了,但不管怎样,那时我正处于血气方刚的时期!而他的一生已经过去。可是那年冬天谁也不如他理解我的内心活动,大概谁也没有象他那样觉察到我内心交织着悲痛和青春活力的矛盾。一天,我们坐在他的书房里。那是个宁静的阳光和煦的日子,院子上铺满着皑皑自雪,雪光从低矮的书房窗户里照进来。这是一间暖和的、充满烟草味的、无人照料的书房,我自幼就觉得它十分可爱;它的杂乱、舒适、总不变更的简陋陈设在我看来是跟父亲的习惯和爱好分不开的,跟我关于他和我自己早年生活的全部回忆分不开的,他讲“和平的乐趣”之后,放下烟卷,从墙上取下一把旧吉他,开始弹起他心爱的民间曲子来。这时他的目光变得坚定、快乐,同时他心底里好似藏着什么秘密;他应合着吉他轻曼而快乐的节拍低吟,而这吉他正含着凄然的微笑诉说着已经失去的珍贵的东西,诉说着人生反正都要完结,不值得痛哭流涕。

  回到巴图林诺后不久,我就忍耐不下去了。一天,我突然站起来,不假思索地奔进城去。可是我一无所获,当天返回,因为医生家里简直把我拒于门外。当出租小雪橇到了我熟悉的、现在使我恐惧的大门口时,我怀着绝望的心情不顾一切跳下去,胆战心惊地望了望餐室那窗帘半掩的窗户,我和她曾经在长沙发上度过许多时光——那些秋天的、我们相爱之初的时光!我揿了揿门铃……门开了,没想到我和她弟弟面对着面,他脸色发白,一字一顿地对我说:
  “我父亲不想见您。她么,您也知道她不在。”
  这就是那年秋天带着小黄狗陀螺顺着楼梯疯狂地跑上跑下的那个中学生。现在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表情阴郁、皮肤黝黑的青年,身穿军官式样的白色斜领衬衫,脚登高统皮靴,上唇的小黑胡子刚刚冒出,一对小小的黑眼睛射出倔强而凶狠的光芒,由于皮肤黝黑,苍白的面孔泛出绿色。
  “请您走吧。”他轻声补充了一句,看得出,他的心在斜领衬衫下剧烈地跳动。
  整个冬季我仍然每天执拗地等候她的来信,我不会相信她是铁石心肠。
  三十一
  就在那年春天,我得知她得了肺炎而回到家中,一个星期后便病故了。我还得知,她的一个遗愿就是尽量长久地对我隐瞒她的死讯。
  我至今还保存着一个咖啡色羊皮面的笔记本,这是她用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买来作为礼物赠给我的,这一天也许是她一生中最感动人的一天。在笔记本的扉页上还可以读到她写给我的几句赠言,由于激动、仓促、羞涩,有两处写错了……
  不久前我梦见了她,这是在我失去她后漫长生活中唯一的一次。在梦中,她的年纪和我们共同生活、共度青春的时期相仿佛,不过从脸上可以看出她的美貌已衰。她清瘦,身上穿着类似丧服的衣衫。我只模模糊糊地看见了她,然而心中却充满了那种强烈的爱和喜悦,感受到了那种肉体和心灵的接近,那是我从来没有从别的什么人身上体验过的。
  一九二七—一九二九,一九三三年
  于滨海的阿尔卑斯山
或许您还会喜欢:
贵族之家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0
摘要: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一八一八——一八八三)占有一席光荣的位置。而在他的全部文学作品中,长篇小说又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屠格涅夫是俄罗斯和世界文学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奠基者之一,他的长篇小说给他带来了世界声誉。他的六部长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的中心主题:与作家同时代的俄罗斯进步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屠格涅夫既是这些知识分子的编年史作者,又是他们的歌手和裁判者。 [点击阅读]
赫塔米勒短篇集
作者:佚名
章节:3 人气:0
摘要:1他已经死了。也许他还活着。人可以默默无闻地活着。我知道他再也不来了。每当铁皮咯吱作响的时候,每当我看见白色的树皮或者看见某人手中拿着一块手帕的时候,我就会浮想连翩,我就会想起我没有看见的某种事物。也许我应该想那些映入我的眼帘的事物,但是我不敢想。谁能告诉我必须想多久才能牢记那幕惨剧呢?怎样做才能从我的脑海中抹去对它的记忆呢?我不知道我应该看外部世界的白树皮还是应该潜沉于内心世界之中。 [点击阅读]
达芬奇密码
作者:佚名
章节:114 人气:0
摘要:郇山隐修会是一个确实存在的组织,是一个成立于1099年的欧洲秘密社团。1975年巴黎国家图书馆发现了被称作“秘密卷宗”的羊皮纸文献,才知道包皮括艾撒克·牛顿爵士、波担切利、维克多·雨果和列昂纳多·达·芬奇等众多人物均为郇山隐修会成员。人们所知的“天主事工会”是一个梵帝冈教派——一个极度虔诚的罗马天主教派。 [点击阅读]
远大前程
作者:佚名
章节:60 人气:0
摘要:1993年暑假后,我接到上海的老朋友吴钧陶先生来信,说南京译林出版社章祖德先生请他译狄更斯的《远大前程》,万一他没有时间,还请他代为找一位译者。吴先生正忙于孙大雨先生的作品编校,而且上海的一些译者手头都有任务,所以他请我译这部作品。我虽然在英语专业从事英美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一辈子,但还没有正正式式地译过一本世界名著。我大部分精力花在中美文化的比较,以及向国外介绍中国文化方面。 [点击阅读]
迷茫的女郎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1去年春天,三泽顺子刚从东京的一所女子大学毕业,就立刻进了R报社工作了。当时,在入社考试时,有关人员问她希望到哪个部去,她回答说,想到社会部。有关人员看了她的履历表说:“你的英语不错嘛!”是的,三泽顺子毕业的那所女子大学,英语教学是相当有名气的。然而,后来顺子没有能到社会部去,却被分配在R报社的资料调查部。和顺子同时考入报社的女性还有事业部的一个,校阅部的一个。 [点击阅读]
追风筝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卡勒德·胡赛尼(KhaledHosseini),1965年生于喀布尔,后随父亲逃往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执业。《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说,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出版后大获好评,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目前已由梦工厂改拍成电影。 [点击阅读]
透明的遗书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好像睡着了,尽管只是短暂的时间,感到“咯噔”一下小小的震动,醒了过来,西村裕一条件反射般站了起来,急忙朝车门方向走去。“咯噔”一声响过以后,不到二十秒钟将抵达Y车站。但站起身来,立即发觉窗外的景色与往常不同。只见一片广阔的河滩,电车临近铁桥,从脚下传来“轰隆、轰隆”重重的金属声。西村苦笑了一下,心想习惯这东西实在太可怕了。 [点击阅读]
通灵女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1十岁的香樱里还不懂得“烦躁”这个词,所以,她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那种萦绕心头的感觉,只能认为“烦死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她自己也记不清楚了。虽然并非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如此,但是,每天早晨起床时、吃饭时、上学时,那种“萦绕心头”的感觉总是挥之不去。每当这时候,母亲对待香樱里的惟一方法,就是说她,“什么呀,睡迷糊了吗?”香樱里自己也想:是呀,是睡迷糊了吧。 [点击阅读]
采果集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吴笛译1如果你吩咐,我就把我的果实采满一筐又一筐,送到你的庭院,尽管有的已经掉落,有的还未成熟。因为这个季节身背丰盈果实的重负,浓荫下不时传来牧童哀怨的笛声。如果你吩咐,我就去河上扬帆启程。三月风躁动不安,把倦怠的波浪搅得满腹怨言。果园已结出全部果实,在这令人疲乏的黄昏时分,从你岸边的屋里传来你在夕阳中的呼唤。 [点击阅读]
金粉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一、夜访侦探夜晚,拉乌尔看完了戏,回到自己家里。在前厅的穿衣镜前面,他站了一会儿,自我欣赏了一番:优美的身躯,宽阔的肩膀,高挺的胸脯,健壮的肌肉,配上一套高级衣料制做的西服,真是一表人材。前厅不大,陈设挺考究。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是单身汉居住的公寓套间,家具精美,起居恬适。住在这里,准是一个重视生活享受、又很富裕的人。每天晚上,拉乌尔都喜欢坐在工作间宽大的坐椅里,抽上一支香烟,闭目养神。 [点击阅读]
金色的机遇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乔治。邓达斯仁立在伦敦街头沉思。在他的周围,卖苦力的与赚大钱的像是席卷而来的潮水一样汹涌流动。此刻,乔治衣冠楚楚,裤线笔直,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们。他正忙着考虑下一步的行动。刚刚发生了一件事情!用社会下层的说法,乔治与他富有的舅舅(即利德贝特。吉林公司的艾尔弗雷德。利德贝特)“吵了一架”。准确他说,这嘲争吵”完全是利德贝特先生单方面的。那些言辞就像是愤怒的溪流从他的嘴里源源不断奔涌而来。 [点击阅读]
铁皮鼓
作者:佚名
章节:46 人气:0
摘要:供词:本人系疗养与护理院的居住者①。我的护理员在观察我,他几乎每时每刻都监视着我;因为门上有个窥视孔,我的护理员的眼睛是那种棕色的,它不可能看透蓝眼睛的我——①本书主人公,自述者奥斯卡-马策拉特,因被指控为一件人命案的嫌疑犯而被“强制送入”疗养与护理院(疯人院的委婉称谓)进行观察。本书的脚注皆为译注。因此,我的护理员根本不可能是我的敌人。我已经喜欢上他了。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