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 第五部(11)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p{text-indent:2em;}“告诉我,你为什么把歌德写的那段话念给我听?就是讲他离开弗雷德里卡的那段,说他突然在幻觉中看见一个骑士策马前行,穿着金边灰坎肩。那段话是怎么说的?”“‘这个骑士就是我自己,我身上穿着从未穿过的金边灰坎肩。’”“嘿,这的确有点奇妙和骇人。后来你说,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幻想过一件心爱的坎肩……他为什么抛弃了她呢?”“他说他一向听从他的‘恶魔’调遣。”“对了,你也快不再爱我了。嘿,你说实话,你最想望的是什么?”“我想望什么?我想当个古代克里米亚的可汗,同你一起住在巴赫契萨拉伊宫里……整个巴赫契萨拉伊宫殿坐落在峡谷中,山石峨嵯,气候炎热,不过宫殿里总是阴凉,有喷泉,窗外有桑树……”“别扯淡,说正经的!”“我说的是正经话。要知道我在生活中始终有点爱胡言乱语。譬如说,你看这草原上的鸥鸟,这就是草原和海洋的结合……尼古拉哥哥过去常常嘲笑我,说我是个天生的傻瓜,我很不好受。后来有二次我在书上留心到,笛卡尔④说过,在他的精神生活中,明确的、合理的思想只占最微不足道的地位。”“这有什么呢,你那宫里有后宫么?我说的也是正经话。你亲口对我说过,记得吗?你说在男人的爱情中掺杂着各种各样的爱,你爱过尼古林娜,后来又爱娜佳……你有时对我坦率到不留情面的地步,不是吗?前不久你甚至谈到我们的哥萨克女佣人,也说过类似的话。”“我只不过说,看着她的时候,我非常想到盐沼地的草原上去住帐篷。”“喏,你看,是你亲口说的吧,想同她一起住帐篷。”“我没说同她一起。”“那么究竟同谁呢?哟,麻雀又来了!我真怕它们飞进来撞到镜子上!”于是她一跃而起,笨拙地拍了几下手。我一把搂住她,吻她裸露的肩膀、大腿……她身体各部分的凉热差异最令我激动。--------------------①②见果戈理的短篇小说《索罗庆采市集》第一段。③塔拉斯·格里戈利耶维奇·谢甫琴科(1814一1861),乌克兰的伟大人民诗人。④笛卡尔(1596—1650),法国杰出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和生理学家。二十二傍晚时分,暑气消散,太阳落到屋后去了。我们在玻璃窗的走廊里,在靠近朝院子开的窗户旁喝茶。她现在很用功读书,用功的时候总找哥哥问些问题,哥哥很高兴指点她。黄昏时分,万籁俱寂,只有燕子掠过院子,飞旋而上,消失在远空。他们在说话,我在旁边听:“哎,山上那个女人在割麦子……”歌中唱的是农民在山上收割。起初歌声平缓、悠扬,充满离愁别恨,后来变得坚定雄壮,出现了自由、豪放、勇敢、威武的调子:在高高的山下,有一队哥萨克,纵马急驰而过!歌声曼曼,充满忧伤,它赞颂一支哥萨克队伍怎样经过山谷,英雄多罗申科①怎样带领这支队伍;他走在大家前面,后面跟着萨盖达奇内②:为啥舍弃老婆,换来烟袋一窝,你这个合家伙……歌声转慢,好似叹息世上竟有这样的怪人。紧接着是特别欢快自由的旋律:老婆不能把我拖,哥萨克一上路,烟叶烟袋窝,缺一都不可!我听着听着,不禁产生了一种既使人感到痛苦也使人感到甜蜜的羡慕之情。日落时我们便去散步,有时到市区,有时到大教堂后面悬崖上的小公园,有时到城郊田野里去。市区有几条铺了路面的街道,尽是犹太人的店铺,有不可胜数的钟表店、药店、烟店。这些街道都铺着白石板,蒸发出白天吸收的热气。十字街口有售货亭,行人在那里喝着各种颜色的汽水。这一切使人想到南方,促使人们想到更远的南方去。记得我那时候不知为什么经常想到刻赤③。从大教堂那儿眺望山谷,在想象中我到了克列缅楚夫、尼古拉耶夫。我们经过西郊来到城外的田野上,这里完全是乡下了。农舍、樱桃园、瓜地连接着平原,连接着一条笔直的通往米尔戈罗德的大道。大道的远方,顺着一排电线杆往前看,有辆乌克兰人的大车徐徐前行,车轭上架着两头阔牛,都低着头一点一点地拉着车。车和这些电线杆一起渐渐隐役、消失,仿佛沉入大海之中。最后几根象小棍子一样的电线杆子也只隐隐约约立在平原上。这是通往亚诺夫希纳、亚列西基、希沙基的路……我们常在市公园里听音乐会,消磨傍晚的时光。昏暗中,饭馆的凉台灯火通明,远远望过去跟剧院的舞台一样特别醒目。哥哥径直到饭馆里去,我们有时到花园那边去,那里是悬崖的尽头。夜是那么浓,那么黑,那么温馨。悬崖下面一片漆黑,有几点灯光闪闪烁烁,一阵阵歌声时起时伏,象赞美诗一样和谐。这是城郊小伙子们在歌唱。歌声同黑暗和寂静融合在一起。列车象一条发亮的链子,隆隆驶过,这时,特别令人感觉到这山谷的幽深和黑暗;隆隆声逐渐减弱、消逝,列车仿佛走到地底下去了。于是又听到了歌声,山谷那边的整个地平线似乎随着蛤蟆无休止的颤音而抖动;这寂静和黑暗也似乎被蛤蚊的颤音所记现永远处于麻痹的状态之中。她愉快地朝前挤过去,当我们从黑暗中走上拥挤的饭馆凉台时,眼睛被强烈的灯光刺得睁不开。哥哥已经成了醉人,他立刻向我们招手,显得情意绵绵。与他同桌的有瓦金、列昂托维奇、苏利马。他们吵嚷嚷地给我们让坐,还要来白酒、酒杯和冰块。后来音乐也已停止,凉台外的公园黑乎乎、空荡荡的,不知从哪里偶尔拂来一阵微风,吹得玻璃罩中的灯火摇曳不定,灯罩上布满了夜间的小昆虫,但是大家都说时候还早。最后大家都同意该走了,却仍然没有马上分手,而是结伙回家,一路大声交谈,把路旁的木板人行道路得咯咯响。花园已沉睡,夜更黑更神秘了,深夜斜落的月亮的光线柔和地洒满大地。当我们,只剩三个人,走进自家院子的时候,月亮正俯瞰着它,照耀着黑魆魆的玻璃窗走廊;一只蟋蟀在低声鸣叫;白墙上映出厢房旁那棵槐树的每一片叶,每一根枝丫的凝固的阴影,异常清晰,异常优美。临睡前的时刻最为迷人。床边小桌上蜡烛微光莹莹。窗外袭来一股凉气,给人以清新、年轻、健康的幸福之感。她穿着睡衣坐在床沿上,两只黑眼睛盯着蜡烛,两只手编织她那柔和、光亮的辫子。“我的变化你总是大惊小怪,”她说,“你要是知道你自己的变化有多大就好了。你有点愈来愈不注意我了,特别是我们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只怕我会为你变成空气,你没有它就活不下去,可你又不去注意它,难道我说的不是实话?你说这是最大的爱,可我似乎觉得,这意味着,得到我并不使你满足。”“不满足,不满足,”我笑着说,“我现在什么都不满足。”“我还要说,有什么地方老吸引着你。格奥尔基·阿历山德罗维奇已经告诉我了,你要求同统计员一道出差。干嘛?冒着烈日乘车,在尘土飞扬中颠簸,然后坐在闷热的乡公所里,没完没了地按我发出去的那些表格中的项目向乌克兰人一一查问……”她把辫子甩到肩后,抬起眼睛问:“是什么东西吸引着你?”“仅仅因为我幸福,因为我真的觉得我现在什么都不满足。”她握住了我的手:“你当真幸福吗?”---------------------①米哈伊尔·多罗申科(1628年卒),乌克兰哥萨克的首领,一六二一年指挥军团在霍亭与土耳其人作战。②彼得·克诺诺维奇一萨盖达奇内(1622年卒),乌克兰哥萨克首领。③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克里米亚省的城市,刻赤海峡的港口。二十三

  瓦金因公出差去什沙基,把我也带上了。这是我第一次走米尔戈罗德大道,她非常希望同我一起去的地方。
  我记得,我们要赶早在暑气降临之前出发,都生怕睡过了头。我独自出门使她很悲伤,但她克制着自己,在太阳还未出来就起床了,为我备好茶,温柔地把我叫醒。天色灰蒙,空气清爽,她一个劲地朝窗外张望。莫非她担心天会下雨,影响我启程?听到大门外传来驿车的铃声,我们跳起身来。亲热地告别,然后跑出小门,那种温情脉脉又忐忑不安的焦急心情我至今还感觉得到。瓦金穿着又肥又长的帆布长袍。戴一顶灰色的夏季遮檐帽,端坐在车上。

  后来,回荡在广阔空间的车铃声渐渐静息下来,放晴了的天气干燥炎热,马车在大道上平静行进,扬起滚滚尘埃。周围的一切是那么单调乏味,以至很快就没有兴致去眺望亮得令人昏昏沉沉的地平线,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去期待着什么。正午,我们路过一片灼热的荒无人烟的庄稼地,看到一派游牧生活的景象——望不到头的科楚别伊羊圈。马车动荡颠簸,我在车中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正午,羊圈。热得发灰的天空,鹞鹰和蓝翅鸦……我十分幸福!”在雅诺夫希纳我记下一家小酒店:“雅诺夫希纳,一家老酒店,里屋黑暗、阴凉。犹太人店主说,他没有啤酒,‘只有饮料’。‘什么饮料?’‘就是饮料!紫罗兰饮料。’”这犹太人瘦得皮包骨,穿一件长襟衣。不过,饮料是一个中学生从后房端出来的。这少年胖得出奇,新皮带高高地扎在浅灰色的衣服上,长得很漂亮,有点象波斯人,他原来是犹太人的儿子。驶过希沙基后我立刻想起果戈理的一段笔记:“平坦的大路中间突然出现沟沟洼洼,又深又凹的陡坡,深处是树林,树林那边还是树林;近处是绿色的,远处是蓝色的,再那边是一条浅黄色的沙地……在峭壁和急流之上,一架风车吱嘎吱嘎地抖动着翅膀……”在陡壁下,在深谷里,普肖尔河象弓一样弯曲而过,还有一个绿得象花园一样的大村庄。我们在村里长时间地找寻一个叫瓦西连科的人,瓦金有事问他。最后找到他家时,他又不在。我们便坐在屋旁一株菩提树下等了好半天,周围弥漫着柳丛的湿气和青蛙的叫声。就在这里我们和瓦西连科坐了一整夜,一块吃晚饭,喝甜酒;当时四周笼罩着夏夜神秘莫测的黑暗,只有一盏灯照着头上的绿叶。后来在这黑暗中栅门突然响了一下,一位盛装的女郎出现在桌旁,她脸上搽了一层厚粉,象铝一样的苍白。她是地方自治会的女一医生,瓦西连科的朋友,自然她会及时得知他家里来了省里的客人。起初她拘束得不知如何是好,说起话来东扯西拉;后来和我们一杯接一杯喝酒,也就愈来愈高声地回敬我的俏皮话。她非常神经质,高高的颧骨,黑眼睛目光锐利,一双手肌肉发达,散发出强烈的石碳酸气味;锁骨凸出,在薄薄的蓝色上衣下有两只丰满的乳房,腰间纤细,臀部肥大。夜深了,我送她回家。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们沿着干硬的车辙走过一条小巷。在一处篱笆旁她停住了脚步,把头贴在我的胸口上,我好不容易才克制住自己的冲动……
  第二天我和瓦金很晚才回到家。她已经躺在床上,正在看书。一瞧见我,她惊喜地跃起身来:“怎么,就回来了?”我连忙向她讲述路途上的所见所闻,当我笑嘻嘻地讲到那位女医生时,她打断了话头:
  “你跟我讲这个干嘛?”
  泪水涌上了她的眼睛。
  “你对我真狠心!”她说着,急忙从枕头底下抽出一条手帕来。“扔下我一个人还嫌不够……”
  此后我一生中曾多少次回忆起这些眼泪啊!二十年后,有一天我在比萨拉比的滨海别墅中回想起那天晚上。记得晌午时分,我游泳回来,躺在书房里。天气炎热,刮着大风。屋子周围的园子里时而静息,时而发出强烈的象撕帛断绸般急切的声响;树间闪动着光和影,弯曲的枝条婆娑起舞……当风愈刮愈紧,愈刮愈强,渐渐逼近的时候,它便猛然劈开遮掩阴暗书房窗户的绿荫,露出炽热的、仿佛上过磁釉的天空,书房白色天花板上的阴影也立刻退散,于是天花板明亮起来。变成了紫色,接着风停息了,渐渐适去,消失在花园的深处,消失在滨海悬崖的上空。我注视着,谛听着这一切,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那早已被遗忘的小俄罗斯的一个穷乡僻壤里,我和她刚刚开始共同生活;也是这么一个正午,我醒得迟些,她已上班去了;窗户也是朝花园开的,窗外也是这样喧嚣,这样摇曳,光点斑斓,无比幸福的风在房间里自由自在地穿来穿去。带来煎洋葱的香味,预示快吃午饭了。我睁开眼睛,呼吸着这气流,把胳膊肘支在我的枕头上看起旁边另一个枕头来,它上面还隐约可以闻到她美丽的黑发和一条手帕留存下来的紫罗兰芳香——那是她跟我和解以后还久久地握在手里的手帕。我回想起这一切,想到从失去她以后我已过了半辈子,看见过整个人间,现在我还活着,还在看,然而她离开这人间已经很久很久了。我脑袋开始发冷,一下子从沙发蹦起来,走出房间,如同腾云驾雾般沿着北美盐肤木树间小径向悬崖走去,在小径的通道口望着一块绿矾色的海,突然觉得眼前这一块海变得十分可怕,奇妙,象创业之初那样新鲜……

  那天晚上我曾对她发誓,说再也不上哪儿去了。可是过了几天我又走了。
  二十四
  我们在巴图林诺的时候尼古拉哥哥说过:
  “我真替你惋惜!你年纪轻轻就认为自己没有前途了!”
  其实我一点也没有感到没有前途。
  我又把自己的公职看成是权宜之计。也不能把自己看成有妻室的人。现在一想到生活中没有她我就觉得恐惧,可是对永不分离这一点我又疑虑重重:难道我们真的能永远结合在一起,白头偕老,象所有的人一样,有家室,有儿女么?特别是后者——有儿女,有妻室,我更不能忍受。
  “你看,将来我和你结了婚,”她幻想未来的时候说,“我还是很想结婚,再说,还有什么比结婚更美的呢!也许我们会有孩子……难道你不想吗?”
  一种既甜蜜又神秘的感觉使我的心紧缩起来,我说了句笑话敷衍过去。
  “‘永生者造物,俗人只生自己的同类’。”
  “那我呢?”她问,“等到我们的爱情。青春一过,我变成你再不需要的人时,我靠什么过日子呢?”
  这话听起来真叫人伤心。我急切地反驳说;
  “永远不会过去,你永远不会成为我不需要的人!”
  现在已经是我(象她先前在奥勒尔一样)希望自己被人爱,并且在保持自己的自由、在一切方面都占主导地位的同时爱别人。
  是啊,在她夜里编好发辫走过来吻我,向我道晚安的那个时刻,最令我骤然动情了。当她仰面看着我的眼睛的时候,我才发觉,她脱掉高跟鞋以后比我短那么多。
  我觉得我最爱她的时俟,是她向我表露无限忠诚、忘我,容我抒发某种特殊感情和采取某种特殊行动的权利的时候。
  我们时常回忆我们在奥勒尔度过的冬天,回忆我们在那里怎样分手,我又怎样动身去维切布斯克的情景。我说:
  “是啊,那时是什么吸引我到彼洛茨克去呢?波洛茨克或许古时候叫波洛季斯克,这个地名在我头脑中早就与古代基辅大公弗谢斯拉夫的传说连在一起了。这个传说我还是在少年时代就读过:弗谢斯拉夫被他兄弟篡了王位,逃往‘波洛茨克人的蛮荒之地’,在‘饥寒交迫’、修行、祈祷、劳苦和‘回忆的诱惑’中度过了残生。他似乎老是天不亮就醒来,‘淌着又苦又甜的泪水’,痴呆呆地幻想自己又在基辅,在‘自己妻子一般的忠实的公国’中,晚祷的钟声似乎不是在波洛茨克,而是在基辅圣索菲亚大教堂里敲响的。从那时起,在我的想象中,古老、野蛮的波洛茨克始终是非常奇妙的:一个昏暗、荒凉的冬日,大圆木筑成的克里姆林宫,附有木建的教堂和黑黢黢的小木房,堆堆被马匹和身披羊皮、脚蹬树皮鞋的行人践踏过的积雪……当我最终回到现实中的波洛茨克时,自然再也找不到一丝与臆想的波洛茨克相象的地方。不过在我的头脑中至今还有两个波洛茨克,那就是臆想中的波洛茨克和现实中的波洛茨克。如今我看这个现实中的波洛茨克也已经颇有诗意了:城里寂寥、潮湿、寒冷、阴暗,而车站上却有一个暖和的大厅,大厅里有巨大的半圆形窗户,尽管外面天刚刚黑下来,而枝形吊灯早已大放光明。大厅里人很多,文职武官都有,他们都匆匆忙忙地赶在去彼得堡的列车进站前吃饱喝足,到处是说话声,餐刀和盘子的碰撞声;侍役穿梭往来,把调料和汤的香味带到各处……”
或许您还会喜欢:
海伯利安
作者:佚名
章节:76 人气:0
摘要:序章乌黑发亮的太空飞船的了望台上,霸主领事端坐在施坦威钢琴前,弹奏着拉赫马尼诺夫的《升C小调前奏曲》,虽然钢琴已是一件古董,却保存得完好如初。此时,舱下沼泽中,巨大的绿色蜥蜴状生物蠕动着,咆哮着。北方正酝酿着一场雷暴。长满巨大裸子植物的森林在乌青的黑云下现出黑色影像,而层积云就像万米高塔直插入狂暴天穹。闪电在地平线上肆虐。 [点击阅读]
海伯利安的陨落
作者:佚名
章节:76 人气:0
摘要:序章乌黑发亮的太空飞船的了望台上,霸主领事端坐在施坦威钢琴前,弹奏着拉赫马尼诺夫的《升C小调前奏曲》,虽然钢琴已是一件古董,却保存得完好如初。此时,舱下沼泽中,巨大的绿色蜥蜴状生物蠕动着,咆哮着。北方正酝酿着一场雷暴。长满巨大裸子植物的森林在乌青的黑云下现出黑色影像,而层积云就像万米高塔直插入狂暴天穹。闪电在地平线上肆虐。 [点击阅读]
海市蜃楼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大江山高生野远山险路遥不堪行,未尝踏入天桥立,不见家书载歌来。”这是平安时期的女歌人小式部内侍作的一首和歌,被收录在百人一首中,高宫明美特别喜欢它。当然其中一个原因是歌中描绘了她居住的大江町的名胜,但真正吸引她的是围绕这首和歌发生的一个痛快淋漓的小故事,它讲述了作者如何才华横溢。小式部内侍的父亲是和泉国的国守橘道贞,母亲是集美貌与艳闻于一身,同时尤以和歌闻名于世的女歌人和泉式部。 [点击阅读]
海边的卡夫卡
作者:佚名
章节:51 人气:0
摘要:这部作品于二零零一年春动笔,二零零二年秋在日本刊行。《海边的卡夫卡》这部长篇小说的基本构思浮现出来的时候,我脑袋里的念头最先是写一个以十五岁少年为主人公的故事。至于故事如何发展则完全心中无数(我总是在不预想故事发展的情况下动笔写小说),总之就是要把一个少年设定为主人公。这是之于我这部小说的最根本性的主题。 [点击阅读]
海顿斯坦诗选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0
摘要:海神庙完成了,耸立在玫瑰如绣的花园里,旁边站着建造者,臂膀上,靠着他年轻的妻.她用孩童般的愉悦之声说:“我的杯中溢满了快乐,把我带到纳克萨斯①海滨的人,如今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光辉的神庙,这是他不朽的故土。”她的丈夫严肃地说:“人死后,他的名字会消失,而神庙,却永远如此屹立。一个有作为的艺术家,在看到自己的精神为人传颂时,他就永远活着,行动着。 [点击阅读]
消失的地平线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烟头的火光渐渐暗了下来。我们也渐渐感觉到一种幻灭般的失落:老同学又相聚在一起,发现彼此之间比原来想象的少了许多共同语言,这使得我们有一些难过。现在卢瑟福在写小说,而维兰德在使馆当秘书。维兰德刚刚在特贝霍夫饭店请我们吃饭,我觉得气氛并不热烈,席间,他都保持着作为一个外交官在类似场合必须具有的镇静。 [点击阅读]
涨潮时节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0
摘要:每个俱乐部都有个烦人的家伙,“加冕俱乐部”也不例外。尽管外面正有敌机来袭击,俱乐部里的气氛却一如既往。曾经远渡重洋到过印度的波特少校扯扯手上的报纸,清清喉咙。大家都赶快躲开他的眼光,可是没有用。“《泰晤士报》上登了戈登-柯罗穗的讣闻,”他说,“当然说得很含蓄——‘十月五日死于空袭’。连地址都没写。老实说吧,那地方就在寒舍转角,坎普顿山丘上那些大宅子之一。 [点击阅读]
清洁女工之死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赫尔克里-波洛从维拉饭店出来,迈步朝索霍区走去。他竖起大衣领护住他的脖子,他这样做,与其说是一种需要,不如说是处于谨慎,因为这时的夜晚并不太冷。“不过,在我这种年龄,一个人还是别冒什么风险的好。”波洛习惯这样说。他心情愉快,两眼睡意朦胧。维拉饭店的蜗牛实在是美味极了,真是一个好地方,这个地道的小餐馆,这次总算是找对了。 [点击阅读]
游思集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0
摘要:1你无影无踪地向前奔涌,永恒的游思,哪里有你无形的冲击,哪里死水般的空间便会荡起粼粼的波光。是不是你的心儿神往着那在不可估量的寂寞里向你呼唤的爱人?你缠结的发辫散落,飘扬成暴风雨般的纷乱;你前行的路上火珠滚滚,犹如碎裂的项链落下串串火星,这是不是就因为你心情急迫,步履匆促?你疾行的步履把世界的尘土吻得甜美芬芳,把腐朽之物扫荡殆尽;你舞蹈的四肢是暴风雨的中心,把死亡的圣霖哗哗地摇落到生命之上, [点击阅读]
漂亮朋友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莫泊桑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短篇小说大师,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的成就往往因此而被湮没。其实,他在长篇小说创作上颇有建树:他继承了巴尔扎克、司汤达、福楼拜的现实主义传统,在心理描写上又开拓出新路。《漂亮朋友》就是前者的一部代表性*作品。莫泊桑从事长篇创作是在写作短篇小说之后,其时他并不满足于短篇小说所取得的成就。随着他声誉鹊起,他经常涉足上流社会,开阔了眼界,便想到从更广阔的背景上去反映社会现实。 [点击阅读]
演讲与访谈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0
摘要: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北大附中讲演(全文)人民网日本版9月11日讯: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访中的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研究员大江健三郎,10日上午来到北大附中作了题为“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讲演。其演讲全文如下:我是一个已经步入老境的日本小说家,我从内心里感到欣慰,能够有机会面对北大附中的同学们发表讲话。 [点击阅读]
火花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0
摘要:“你这个白痴!”他老婆说着就把她的牌甩了下去。我急忙扭过头去,避免看见海利·德莱恩的脸;不过为什么我想避免看见那张脸,我可不能告诉你,就更不可能告诉你为什么我竟然会料想到(如果我真的料想到的话)像他这样年纪的一个显要人物会注意到我这样一个完全无足轻重的小青年遇到的事了。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