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 第四部(5)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p{text-indent:2em;}十六
  你从别的地方回来,往往会想到你不在时发生过什么事,来了什么特别的信件和消息,结果是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什么信件也没有。但我这一次的情况却不同。哥哥接我时非常局促不安。首先,父亲把巴图林诺卖掉了,给我们寄来了一些钱,并且十分伤心和后悔地给我们写了一封信……霎时间,我高兴得脸红起来,就是说,我又可以到外边去了。但是,这种感情顿时化为痛苦,因为我们过去的生活全都完了!我深深惋惜父亲、母亲和奥丽娅。我们在这里过得快活,无忧无虑;我们这里有春天、人们和城市,而他们却处于幽僻和孤独之中。他们过去只不过思念我们,而现在却要考虑自己快要无所依归了……我从来都不能泰然无事地看着父亲陷于悲伤,不能听他表白自己“让我们出来谋生”的理由。在这样的时刻,我总是扑上去吻他的手,甚至为此而热烈感谢他。现在,我从塞瓦斯托波尔回来,好不容易才忍住了眼泪……幸好,看来他只卖掉了土地,不带庄园。
  而第二个消息更出乎意外。哥哥把这个消息告诉我时十分尴尬,他说:“请原谅,我把这件事隐瞒了,我过去和现在都不想我们家里的人知道这件事……事情是,我已经结婚了……当然,没有经过宗教仪式她现在甚至为了孩子还跟丈夫继续在一起,但你会了解我的……现在她在哈尔科夫,明天就要走了……你把衣服换一换,立刻一起去看看她吧,她知道你,并且先就喜欢你了……”
  他勿匆忙忙地给我讲了自己的故事。她出身于豪华世家,但耽于狂热的爱好自由和民粹主义的幻想,很早就出嫁,以便开始“同亲爱的人齐心协力地”只为人民而生活,为人民而斗争……那“亲爱的人”靠了她变成了有钱的人物,不久便放弃了自己以前的志向。而这些志向对她来说是如此神圣和珍贵,使她这个幸运的人从小就为此而十分苦恼,感到自己在所有不幸的人们中过着幸福的生活而万分痛苦,甚至为自己长得漂亮感到羞愧,她曾企图毁坏自己的容姿,想用硫酸把自己的手烧坏,因为这双手一向为大家所赞美……她在南方遇见了哥哥——当时他正隐姓埋名,躲躲闪闪地过日子……她知道自己爱上了他以后,便绝望地投海自尽,多亏几个渔夫把她救了回来……
  我顺从地换上衣服,非常惊奇地听着哥哥讲叙这一切,内心激动万分,眼睛看着其它地方。我不知为什么替哥哥感到难堪,很不愉快,甚至对他这位女英雄产生恶感——这一切未免太浪漫了。但使我更惊奇的是,我一跨进她住的那个豪华饭店的房间,她就迅速站起来迎接我,娇柔而亲热地拥抱我,她的微笑多么温润、美妙,讲话的声音多么动听、柔和!在她整个和蔼和朴实的待人接物的态度中,透露出她出身于高贵的门第,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含有一颗善良的心,一种腼腆的、忠厚的、落落大方的美。她的动作轻柔、持重,在她象唱歌一样幽雅和谐的、娇柔的声音中,正如她那双明净的灰眼珠一样,有一种无法解释的诱惑力。这双眼睛长着黑色的睫毛,经常微笑着,但多少有点忧郁……
  这种出乎意外的结识,这种突然的发现毕竟使我十分痛苦,因为哥哥已有了自己的生活,这种生活是瞒着我们大家的,他所依恋的已不光是我们了。我又感到自己孑然一身,虽然周围都是春天的气息,而且自己正是青春年少,但我已感到十分痛苦,十分失望。不过,我同时也仿佛对自己说:“好吧。这对我来说更好,我现在完全自由了。可以随时游历我刚刚发现的那个神奇的地方……”我梦想这个地方是一望无际的,是春色撩人的整个南部罗斯的广阔的原野,那里的事物无论古今都使我愈来愈迷恋,愈来愈富于幻想。今天,这是一个伟大的富饶的地区,它的田地、草原、山岗、乡村、德聂伯河、基辅市以及坚强而又温顺的人民是多么美可!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件小事中,他们都爱美和整洁,他们是真正的斯拉夫人、多瑙河人、喀尔巴阡人的继承者。在古代,那儿却是这些人的摇篮,那儿曾经有过斯维雅托波尔克人和伊戈尔人,彼情涅格人和波洛威茨人,——仅这些名字就够使我心醉神往。后来是哥萨克同土耳其和波兰人战争的几个世纪,波罗基和霍尔吉察市镇,赫尔松的低洼地带和河叉……《伊戈尔远征记》一书真使我神魂颠倒。

  “俄罗斯人,我希望同你们一遣,在波洛威茨的草原的边境折断自己的长矛……这不是暴风雨把苍鹰卷过辽阔的原野,也不是一群寒鸦奔向大顿河……苏拉河对岸的马儿一叫,基辅就传出了捷报;诺夫戈罗德的号声一响,普季夫尔便有战旗在飘扬……这时伊戈尔公踏上金蹬,在旷野开始趱行。太阳用黑暗遮断了他的道路,夜向他轰鸣着大雷雨,并将鸟儿都惊醒……枭妖在树上头叫唤,吩咐那末知的土地——伏尔加,波莫列,波苏列和苏罗什……全都快来倾听。”
  “午夜里,他们的大车辚辚地喧嚷着,好比一群被惊起的天鹅。而伊戈尔率领着战士奔向顿河……山鹰尖声地召唤野兽来衔取骨骸,狐狸猜猜狂吠着那红色的盾牌,……啊,俄罗斯的国土!你已落在岗丘的那边了……”
  “第二天的清晨,血的朝霞宣告了黎明的降临,乌云从海上升起,那云中跃动着蓝色的闪电,巨大的雷声要轰响了,大雨将象乱箭一样从大顿河对岸袭来!”
  后来是:
  “黎朋前,从远方,那是什么在朝我的耳边叫嚣,那是什么在朝我的耳旁鸣响?”
  “斯维雅托斯拉夫在基辅的山岭做了一个迷离的梦。‘今夜晚,在紫杉木的板床上,’他说,‘有人给我盖上了黑色的罩单;给我斟满搀合着愁苦的蓝色的杯盏……’”
  “午夜,大海翻滚着,……上帝给伊戈尔公指出那从波洛威茨的土地通向俄罗斯国土的、父亲的黄金宝座的道路。晚霞消逝了。伊戈尔沉睡着,伊戈尔警觉着,伊戈尔在心里盘算着从大顿河到小顿涅茨河的田野……”
  不久我又开始漫游。我到过伊戈尔夫当年逃离俘虏营帐时路过顿涅茨河岸的那个地方,他当时“象一只芦苇丛中的银鼠,水上的白枭”。后来我又到过德聂伯河,那刚好是他“凿穿石山通过波洛威茨原野”的地方。我乘船经过一些白色的春意正浓的村庄,这些村庄处在一望无际的蓝色的靠近德聂伯河的低地上,往上走,到了基辅。怎样表达我当时对于春天和对伊戈尔的歌颂的心情呢?“太阳在天空照耀着,伊戈尔已经回到了俄罗斯国土!少女们在多瑙河上歌唱——她们的声音回旋着,飘过大海传到基辅……”
  我离开基辅到库尔斯克、普季夫尔去。“我的弟兄啊,请备起自己快捷的战马,而我的马,却早已在库尔斯克近郊被鞍待发……”只有过了若干年我才产生对柯斯特罗马、苏兹达尔、乌格里奇、大罗斯托夫的感情,因为当时我生活在另一种喜爱当中。“库尔斯克”过去只是一个最枯燥无味的省城,而尘土飞扬的普季夫尔大概更乏味,但这有什么要紧呢?难道在插满木椿的土墙上,一清早就听见“雅罗斯拉芙娜的声音”的时候,那个草原不也是荒凉偏僻和落满尘土的吗?
  “大清早,雅罗斯拉芙娜在哭泣,在普季夫尔的城垒上悲诉:‘我愿飞,’她说,‘愿象一只杜鹃在多瑙河上飞翔,我要将海狸的袖子在卡雅河里蘸湿,给王公擦一擦他那强壮的身体上的血淋淋的创伤……’”
  十七
  我已打从这一条路回家了。现在我甚至要赶着到那边去,因为我的游牧生活的热情暂时有点饱和了。我很想休息和工作,而且在巴图林诺等着我的,是一个令人心醉的夏天。我有许多最好的希望、计划,对命运充满了信心。不过,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没有什么比过分信赖命运更危险了……

  简单地说,我顺路到了奥勒尔……
  在这里,我感到自己的旅游差不多快完了:还有几个钟头我就回到巴图林诺。现在只好看一看这个奥勒尔——列斯科夫①和屠格涅夫的城市,并且最后打听一下,编辑部和印刷厂究竟是怎么样的。
  我感到精神格外爽快。但是,我晒黑了,消瘦了,象一个经常到处跑集市的茨冈人一样。我徒步走了许多路,在德聂伯河上游历了许多地方,而且总是在甲板上,在太阳、河水闪光、轮船灼热的烟囱的愉快的热气中,在人与机器以及厨房的闷热里。还有烟囱上头整天都抖动和溶解着一种极细微的、象玻璃一样的东西。因此,需要给自己慰劳一番,哪怕是一点点也好。于是,我一进入奥勒尔,就吩咐去一家最好的旅馆……时值黄昏,漫天一片淡紫色的灰尘。到处都上了灯火,河对岸,在城市花园里,响起了吹奏乐的乐声……你晚上独自一人在一个陌生的大城市里,通常都会体验到一些模糊的、愉快而又激动不安的感情,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就是怀着类似的情感在我下榻的旅馆的一个空空的大厅里进餐,这是一家省办的老旅馆,很有声望。后来我坐在自己房间的铁阳台上,下面是树下燃着的路灯。由于阳台是铁制的,所以透过来的树木的绿荫也好象是金属的。下边,散步的人们来来往往,一边谈笑,一边抽着纸烟。对面,在一些大房子里,窗户敞开着,从中可以看到灯火辉煌的房间和坐着喝茶或者做事的人们——这是别人富有吸引力的一种生活,在这种时刻,你会特别留心地去观察这种生活……后来,在无尽期地四处漂泊的时候,我曾多次经历过这种只身安闲和观察生活的时刻,我得到异常辛酸的聪明才智都多亏这些观察。但是,在奥勒尔那个温暖的夜晚,听到从河对岸不时传来的军乐——它时而宛转悠扬、慵懒懈怠,时而缠绵悱恻,兴奋热情,我就完全顾不到要什么聪明才智了……
  我全不习惯象人那样睡觉。那天晚上,连我房间里的昏暗、静寂、宽敞和舒适干净的大床都使我感到奇怪。我仍象旅途中一样,醒来时天刚蒙蒙亮。我到《呼声报》编辑部去还完全不到时候。
  早上天气很热。那条没有树木的、一白色的大街还是空无一人。为了消磨时间,以免到编辑部去得太早,有失礼节,我先顺街往下走,跨过一道桥,走到另一条繁华的大街,那儿有各种各样的旧仓库和集市,小五金店、铁铺,化学用品杂货店和专售舶来品的铺子,以及大量表示繁荣昌盛所应有尽有的大店铺,由于这种昌盛繁荣,当时俄罗斯的城市几乎都被压垮了。为呼应这种富足和早晨稠密的阳光,奥尔利克附近的高大的教堂响起了做弥撒的钟声,声音沉厚、庄严,令人愉快。钟声当当——这声音甚至震响我全身。我又跨过一道桥,登上一座山,走到政府机关的所在地,走到尼古拉和亚历山大时代的楼房跟前。楼房前面,有一个长形的明亮的广场,左右两侧都有树,这条宽阔的林荫路在早晨显得格外新鲜,椴树绿荫如盖,清晰透明。我知道《呼声报》编辑部所在的那条街,遇见一个行人我便问那条街还有多远:
  “就在那边,不远,”他对我说,于是我突然感到心中卜卜地跳:我马上就要到编辑部了!
  但是,这个编辑部简单得真有点土里土气。广场后面连接着许多花园,清静的、绿荫如盖的街道完全被淹没在里面,街上绿草茵茵。在这样的一条街道上,在一个大花园里,有一座长形的灰房子,这就是编辑部。我走上前,看见一道直对街面的半开着的门,我握着门铃的把手……门铃在远处什么地方叮叮响着,但没有产生任何效果:房子象是无人居住似的,不过,周围一切都是如此:静寂,花园,草原省会可爱的明媚的早晨……我又拉一拉门铃,还等了一下,终于让我进去了。长长的过道直通到很深的地方。我走到那边去,看见一个宽大的、低矮的大厅,大厅非常脏,里面摆满了一些印刷机,满地都是油污的碎纸。印刷机全都开动着,有节奏地轰响着,黑色的铅板在大小滚筒下前后移动着,竹栅子匀整地一上一下,一张张相当大的纸堆积起来,底下还是白的,而上面则已经铺满了象鱼子一样发亮的黑字了。机器的轰隆声、嘈杂声,有时同印刷工和排字工的互相叫喊声混合在一起。风不时吹来一股芳香的强烈的印刷机的气味,闻起来非常惬意。这里还有新油墨、纸张、铅、煤油和黄腊油的各种气味,这些气味我顿时(乃至一辈子都)感到十分特别。

  “您要找编辑部吗?”有一个人在这风和嘈杂声中对我生气地叫喊。“这里是印刷厂!喂,把他带到编辑部去!”
  立时有一个小家伙不知从什么地方走到我的身边,他长着一个圆圆的脑袋,头发浓密、蓬松,象只铅灰色的刺猖。他说:
  “请到这里来!”
  我十分兴奋,赶忙跟着他走进过道,一分钟后我就坐在编辑部的一间大接待室里了。编辑是一位年轻的妇女,看来长得很不错,个子很小。后来,我在一间跟家庭完全一样的餐室里喝咖啡。大家不时请我吃东西,问这问那,对我发表在首都某些月刊上的诗,讲了一些赞美的话,并约我在《呼声报》上撰稿……我脸红起来了,表示感激,不好意思地微微一笑,压抑着由于这种突然的奇迹一般的认识而几乎冲动起来的高兴。我用有点哆嗦的手拿了几块饼干,它们很快就在嘴里甜蜜地融化了……最后,女主人突然停住了,听到门外兴奋的谈话声后,就笑着说:
  “这是我的睡懒觉的美人儿!我马上介绍两位极其迷人的创造物给您认识,是我的表妹丽卡和她的女友沙申卡·奥波连斯卡娅……”
  话刚落音,就有两位小姐走进餐室,全都穿着华丽的绣花的俄国服装,戴着五光十色的项链和绦带,宽敞的袖子,露出她们青春的丰腴的手,直到胳膊肘……
  --------------------
  ①尼古拉·谢苗诺维奇·列斯科夫(1831—1895),俄国作家。
  十八
  对于偶然落到我身上的一切,我都是以令人吃惊的轻率和狂热的态度来处理的。开始觉得这颇为幸福,无忧无虑,轻松愉快,可是后来这种态度却给我带来多少痛苦和灾难,夺走了我多少精神与肉体的力量啊!
  为什么我的选择落到丽卡身上?奥波连斯卡娅并不比她差。但丽卡进来的时候,比奥波连斯卡娅更友善,更留心看我一眼,她讲话更坦率,更生动……我不是一向都这么迅速地爱上一个人的吗?当然,一切我都爱:爱我突然处身于其中的青春与女性的氛围,爱女主人的便鞋和这些姑娘的绣花衣服,爱她们的综带和项链,丰腴的手臂和椭圆形的膝盖,爱这些宽敞的、矮小的、省会的房间和朝向阳光灿烂的花园的窗户,甚至连那保姆把一个玩得满脸通红、满头大汗的男孩带进餐室来的情景我也爱。当母亲吻他和给他脱去短上衣的时候,他用那双蓝眼睛认真地盯着我……顺便说说,这时就要收拾桌子,准备早餐了,而女主人忽然认为,我完全不应该离开早餐,就象不应该如此迅速地离开奥勒尔一样,于是丽卡把我的帽子取了下来,她坐到钢琴跟前,弹起《狗的华尔兹舞曲》……总之,我是三点钟才离开编辑部的,我十分惊奇,这一切过得多么快啊!当时我还不知道,这种时间的飞逝就是所谓恋爱的最初征兆的开始,是一种毫无意义但又如痴如醉的寻欢作乐的最初征兆的开始……
或许您还会喜欢:
魔都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0
摘要:以文字构筑的人生舞台──久生十兰曲辰先想一下,1902年的时候,《莫格街谋杀案》现世满一甲子,《血字的研究》刚出版十五年,推理小说正处在我们所谓的“光荣时代”;而即便《科学怪人》与H?G?威尔斯的眾多作品早已出现,但科幻(SF)这一个名词,却还要等到十几年后,才会开张营业,正式成为一个可以标识的文类;尽管爱丽丝当时已经追著兔子跑到了几十年, [点击阅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佚名
章节:32 人气:0
摘要:《麦田的守望者》简介霍尔顿是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 [点击阅读]
黄色房间的秘密
作者:佚名
章节:87 人气:0
摘要:第一章疑云(1)陈述约瑟夫?胡乐塔贝耶的这段奇妙经历时,我的心情一直都很激动。时至今日,他还在坚决反对我讲出这段仍然留有谜团的不可思议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确实可以称为过去十五年中最为奇妙的悬疑故事。如果不是著名的斯坦森教授最近在晚间杂志《荣誉军团》的一篇文章中提议,我甚至认为大家永远都不会知道这件著名的黄色房间案件的全部事实了。 [点击阅读]
黄金假面人
作者:佚名
章节:44 人气:0
摘要:人世间,每隔五十年,或者一百年,要发生一次异常怪的事情。这如同天地异变、大规模战争和瘟疫大流行一样,比人们的恶梦和小说家变的凭空臆想要怪诞得多。人间社会不啻不头庞然巨兽,不知什么时候患上莫名其妙的怪病,脾气会因此变得乖戾反常,不可捉摸。因而,世上往往会突如其来地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关于“黄金面具”的荒唐无稽的风情,兴许可算作这每五十年或者每一百年发生一次的社会疯狂和变态吧。 [点击阅读]
黄金罗盘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这个狂乱的深渊是“自然”的胎盘,恐怕也是坟墓既不是海也不是地,不是风不是火所构成,而是这些元素的纷然杂陈产生了原子,因此必然不断纷争、战乱一直到那万能的创造主把它们用做黑色的材料去建造新世界。那时那深思熟虑的魔王站在地狱的岸边,向那狂乱的深渊观看了一会儿,思虑前去的航程。——约翰?米尔顿《失乐园》第二卷朱维之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11月第一版。 [点击阅读]
黑书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不要引用题词,它们只会扼杀作品中的神秘!——阿德利尽管扼杀神秘,杀死倡导神秘的假先知!——巴赫替如梦在甜蜜而温暖的黑暗中趴着熟睡,背上盖一条蓝格子棉被,棉被凹凸不平地铺满整张床,形成阴暗的山谷和柔软的蓝色山丘。冬日清晨最早的声响穿透了房间:间歇驶过的轮车和老旧公车;与糕饼师傅合伙的豆奶师傅,把他的铜罐往人行道上猛敲;共乘小巴站牌前的尖锐哨音。铅灰色的冬日晨光从深蓝色的窗帘渗入房里。 [点击阅读]
黑暗塔之三:荒原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荒原》是长篇小说《黑暗塔》的第三部。这部长篇小说的灵感来自于,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依赖于罗伯特·布朗宁的叙事长诗《去黑暗塔的罗兰少爷归来》。第一部小说《枪侠》说的是罗兰,这个已经“转换”的世界里惟一幸存的枪侠,如何一路追踪并最终赶上了黑衣人,那个名叫沃特的魔法师。当中世界尚未分裂之前,沃特曾虚伪地与罗兰的父亲交好。 [点击阅读]
黑暗塔之二:三张牌
作者:佚名
章节:19 人气:0
摘要:《三张牌》是长篇小说《黑暗塔》的第二部。《黑暗塔》的故事灵感在某种程度上来自罗伯特·勃朗宁的叙事诗《去黑暗塔的罗兰少爷归来》(其实这部作品亦受莎士比亚剧作《李尔王》的影响)。《黑暗塔》的第一部《枪侠》,交代了罗兰作为一个“转换”了的世界的最后一名枪侠, [点击阅读]
黑暗塔首曲·枪侠
作者:佚名
章节:68 人气:0
摘要:“对我来说,最佳的效果是读者在阅读我的小说时因心脏病发作而死去。”——斯蒂芬·金金用他那魔鬼般的手指一拨,所有紧绷的心弦都为之轰响,在一阵惊悸又一阵心跳中,带你进入颤栗的深渊……让我们开宗明义:如果还有谁不知道这斯的为何方怪物, [点击阅读]
黑暗的另一半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砍他,”马辛说,“砍他,我要站在这儿看。我要看血流出来。快点,别让我说第二遍。”——乔治·斯达克:《马辛的方式》人们真正的生活开始于不同的时期,这一点和他们原始的肉体相反。泰德·波蒙特是个小男孩,他出生在新泽西州伯根菲尔德市的里杰威,他真正的生活开始于1960年。那年,有两件事在他身上发生。第一件事决定了他的一生,而第二件事却几乎结束了他的一生。那年,泰德·波蒙特十一岁。 [点击阅读]
黑麦奇案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0
摘要:.1.今天轮到索玛斯小姐泡茶。索玛斯小姐是资历最浅、效率最差的打字员。她年纪不小了,面孔温驯多虑,像绵羊似的。水还没开,索玛斯小姐就倒水去冲茶叶,可怜她一向搞不清壶水有没有沸腾。她一生有许多烦恼,这也是其中之一。她倒好茶,将茶杯放在每个茶碟上,各加两片软绵绵的甜饼干。 [点击阅读]
鼠疫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0
摘要:用另一种囚禁生活来描绘某一种囚禁生活,用虚构的故事来陈述真事,两者都可取——丹尼尔-笛福①——①丹尼尔-笛福(1660-1731),英国十八世纪名作家,著有《鲁滨孙飘流记》等。故事的题材取自四十年代的某一年在奥兰城发生的一些罕见的事情。以通常的眼光来看,这些不太寻常的事情发生得颇不是地方。乍看起来,奥兰只不过是一座平淡无奇的城市,只不过是法属阿尔及利亚沿海的一个省城而已。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