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 第四部(4)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p{text-indent:2em;}十四
  ……每天早上,哥哥上班的时候,我就待在公共图书馆里。然后上街溜达,想着读过的东西,想着过路的人们,我想,大概他们差不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和安宁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多多少少有生活保障。然而我却为自己那个模糊的和徒劳的愿望而苦恼,想写些什么东西吧,这一点连我自己也不清楚,既没有勇气决定做这件事,也没有能力着手去干,总是把这件事推到不知何日的未来,而更不幸的是,我不能实现那可怜的、梦寐以求的幻想——买一个漂亮的笔记本。看来,有许多事都取决于这个笔记本,这样就感到更加痛苦了。要不然,全部生活都会改观,会变得更有朝气,更有活力,因为,不管什么都能记在这个笔记本里啊!那时春天已经来临,我刚读完了德拉戈曼诺夫①编的乌克兰《民歌》选集,我被《伊戈尔远征记》完全迷住了,这是无意中读到的。我忽然了解到其中全部难以表达的美,于是我又被带到远方,离开了哈尔科夫,到伊戈尔的歌手所歌颂的顿涅茨去,到年轻的公爵夫人叶市罗西尼娅伫立的那道城墙上去,那大约还是古代的一个曙光曦微的清晨,到哥萨克时代的黑海去,那儿还有一只奇怪的“白眼鹰”站在“白色的岩石”上,我又到父亲的青年时代,到塞瓦斯托波尔去……
  我就是这样消磨早上的,然后就到李索夫斯基先生那儿去——回到现实中来,回到我已习惯了的吃饭时谈话和争论上来。后来我同哥哥在我们的斗室中躺着休息、闲聊。午饭后,一股特别浓厚的犹大饭菜的气味透过门缝冲进来,同时还夹有一种又热又香的碱味。接着我们做一点工作——有时从机关里也给我带些统计和综合工作来。后来我们又到什么地方去拜访熟人……
  我喜欢到甘斯基家去做客。他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有时他为我们一连几个黄昏都来演奏乐曲。他给我揭示了一个奇异的、崇高的世界,这个世界直到那时我还一无所知,它既甜蜜,又苦恼,我一听到最初的乐声就怀着非常兴奋和喜悦的心情进入这个世界,以便随着乐声立刻获得那最伟大的幻觉(幻想有一个神秘的机会能成为无比幸福、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人),而这种幻觉只有音乐和别的一些诗作灵感才会给予的啊!再看甘斯基本人也是令人吃惊的,他在自己的革命精神方面是一个极端的人,尽管这方面与别人相比他很少有所表现,而且也较为持重。他坐在钢琴面前弹奏着乐曲,带着通常热烈而又紧张的激情,两片嘴唇激动得发黑了。乐声婉转悠扬,很有节奏地在空间回荡,它响亮,幽雅,平稳,欢跃,同时又是奥秘,神奇和快乐,随后渐渐差不多变成一种可怕的声音。我想象着一个不可思议的凄惨的情景,我老在想:在这个莫名其妙的欢乐和骗人的崇高的世界中,如果甘斯基蹲在一间狭窄的四室里,披着一件灰长袍,嘴唇烧得通红,眼睛痴呆,没有音乐而要继续生活下去,那他一定会发疯……
  甘斯基有一次说,他还在幼年时期,就曾到过萨尔斯堡莫扎特的家中,看见过他的旧式小钢琴,钢琴旁边放着一只装着莫扎特颅骨的玻璃罩。我想:“他还在幼年时期就有这种见识了!可我呢?”我感到这样痛苦,这样难受,以至我几乎坐不住了——突然想立刻跑回家去,抓紧时间,坐下来写一部长诗或小说,写出一部非凡的作品,一举成名,变成一个著名的作家,并立刻到萨尔斯堡去,亲自看看这架旧式小钢琴和这副颅骨……

  我许多其它早已梦寐以求的幻想当中,这个从那时起就已萦绕心怀的梦幻,经过多年之后终于实现了。我既看见了萨尔斯堡,也看见了颅骨和旧式小钢琴。琴键的颜色完全同颅骨一样,我总想向它们深深致敬,吻一吻它们,贴近它们。而颅骨本身不象是真的,很小,完全象小孩子的一样……
  --------------------
  ①米哈伊尔·彼得罗维奇·德拉戈曼诺夫(1841—1895)是乌克兰资产阶级自由派,政论家,历史学家,民俗学者。
  十五
  早春我到了克里米亚。
  我弄到了一张免票。我是顶替别人的名字,冒充一个铁路员工去的……我的青年时代过得多么寒伧!
  我坐的是一列夜间邮政车,这列邮车长得简直可怕。我坐在这样狭窄和龌龊的车上,那是有生以来从没有经受过的。这趟列车到的时候本已超载,但在哈尔科夫的站台上,又被一大群刚刚到的乌合之众拦住。他们都是到南方去找工作的,身上带着袋子、背包,背包上捆着树皮鞋和裹脚布,还带着茶壶和气味难闻的食物:赤褐色的石斑鱼和烤熟的鸡蛋……此外,当时天色已晚,我马上就面临着一个失眠之夜,接着是一个漫长的白天,然后又来一个新的失眠之夜……但我总还得走——在那遥远的地方,我父亲的青年时代正等待着我。
  这个青年时代的幻想,我从小就有。这是一个极为久远的、晴朗的秋天。这一天,有的事令人十分伤心,有的却令人无限幸福。这与我对克里米亚战争时代的模糊概念有关:多棱碉堡、突袭猛攻、“农奴制”特殊时代的士兵,以及尼古拉·谢尔盖耶维奇叔叔在马拉霍夫古墓上的阵亡。尼古拉叔叔是个英俊的上校,一个有钱的杰出人物,在我们家中他永远是个传奇式的英雄。但在想象中,这一天最主要的东西还是那个荒漠的、明晃晃的、靠近海边的山岗。在这个山岗的一些石头之间,长着一些雪花似的小白花。我之所以想象出这儿长着小白花,不用说,只是因为我小时候在冬天听父亲讲过这样的话:
  “在克里米亚,我们常常在这个时候只穿着制服去批小花!”
  可在现实中我见到什么呢?
  我记得,第一天黎明,我在狭窄的角落里醒来,就已到了草原上的一个车站,离开哈尔科夫远了。角落上的蜡烛快要烧完,而太阳还未升起,不过天已大亮,还出现粉红色的霞光。红光照着横七竖八地躺着的人们,我惊讶地看了看这可怕的景象,立刻把窗子打开。天呀,这是多么美的朝霞啊!窎远的东方燃烧着粉红色的火光,空气非常清新,天空十分明朗,这只有在早春黎明的草原上才有的呵!在静寂中,看不见的云雀在空中爽朗而又甜蜜地歌唱着,欢迎春天的到来。左右两边是我们的列车不动的板壁。离我们两步远,在一望无际的、平滑如打谷场一样的草原上,有一个巨大的古墓注视着我……直到现在我还不明白,为什么它竟会这样使我吃惊。无论从它明确和柔和的轮廓来看,还是主要的从它隐藏在轮廓当中的东西来看,都是与任何事物不同的。它的面积辽阔,可以说是一件罕见的尤物,在今天活着的外人看来,它是这么古老,但同时又是这么熟悉和亲切,就象祖坟一样。

  “你瞧,古时候人是怎样安葬的啊!”在那边角落里,一个老头对我说。他一个人没有睡,弯起身子坐着,大口大口地吸着烟斗消遣。他的一双浮肿的、泪汪汪的眼睛在破烂的牛皮帽下闪烁着,脸上皱纹纵横,色泽红润,一把花白的胡子,显得有些肮脏。“古时候人象这样安葬,为的是让后人掉念他们!”他肯定地说,“这都是一些有钱的人。”
  他沉默一阵,又补充说:
  “这也许是鞑靼人把我们这样埋起来的吧?亲爱的,要知道世界上什么人都有,有坏人也有好人……”
  第二天黎明更令人惊异。我又摹然在一个站上醒来,看见了一个极乐的仙境。洁白的夏天的早晨——这儿已经完全是夏天了。一幅百花盛开、露珠晶莹、芳香四溢的景象,一个被玫瑰花簇拥着的白色的小车站,一座陡峭的树木葱郁的悬崖,悬崖的另一边也长满了花草……机车开动的时候,不知为什么跟以往完全不同,它响亮地鸣叫,既象欢乐,又象惊慌。当它又走到辽阔的地方时,突然在我面前出现一些荒野的苍绿的山岗,山岗背后是漭漭草原,直达天边。远方烟雾弥漫,一片深蓝,几近黑色,它还是湿渌渌的,迷迷茫茫,刚从潮湿、昏暗的黑夜的深渊中摆脱出来。我突然认识这个地方了,心中十分惊喜。我想起来了,这就是它,我认得它!
  塞瓦斯托波尔在我看来差不多是个热带的城市。车站多么富丽堂皇,整个沉浸在温暖、柔和的空气之中!车站前的铁轨灼热,闪光!天空热得苍白,甚而有点灰暗,但这也正说明这是南方、富饶和幸福。我们随身带来的乡下人的大包小件,一路上都已消光。现在,差不多只有我一个人才最后离开这趟列车,我又恢复自己的真名实处了。由于疲倦和饥饿,我歪歪倒倒地走进头等候车室。中午,到处是空位,大餐厅异常清洁和安静,雪白的餐桌,桌上的花瓶和烛台亮亮晶晶(这是一些有钱的、无事或有事坐特别快车到这里来的人的世界!)……我再也不能象沿途那样,象个叫花子似的省俭了——我要了咖啡和面包。这虽然都给我拿来了,但对我却斜起眼睛瞄一瞄——我的样子也实在可疑。不过这无所谓,我还是我,我欣赏这静寂、清洁和从窗外吹进来的热气。我突然看见:在对着月台开的大门口,有一个象珠鸡一样五色缤纷的东西摹然地、但很随便地、悠悠忽忽地走进餐厅里来……从此,我一想到南方的车站,总把这个五色缤纷的东西联在一起。

  但是,我仿佛是来寻找的东西究竟在哪里呢?塞瓦斯托波尔看来既没有被大炮毁坏的房屋,也没有幽静和荒芜的地方——父亲和尼古拉·谢尔盖耶维奇在这里的日子,他们所带的勤务兵、食品箱,以及公家提供的邸宅,一点痕迹也没有了。这座城市老早就没有他们的踪影了,已经重新改建,洁白、漂亮、炎热,满街都是宽敞的、白蓬的四轮马车,卡拉伊姆人和希腊人,街旁都栽着南方葱绿的合金欢,烟草商店富丽堂皇,广场上竖起一座有点驼背的纳希莫夫的纪念碑,附近有一条通往伯爵码头的石阶,阶梯直入碧绿的海水里,海上停泊着一些装甲舰。只有在碧绿的海水的那一边,才有一件东西是父亲的——所谓北方阵亡将士公墓,只有那里才使我感到忧伤,感到消逝的昔日之美,眼下这美已经是和平的、永恒的,甚至好象是我自己的,而它也早已被大家遗忘了
  我继续往前走。我在郊外一家便宜的旅舍里过夜,一清早就离开了塞瓦斯托波尔。中午,我已经到了巴拉克拉瓦。这个山峦起伏的光秃的世界多么古怪呵!一条白色的公路没有尽头,前面是光秃秃的灰色的山谷,远远近近的山顶象是大圆面包似的,也一样光秃,一样灰色。一个个山顶相连,构成淡紫和浅灰色的一大堆,做着自己炎热和神秘的梦,使人看去感到疲惫不堪……我在一些巨大的多石的山谷之间坐下来休息。远处,一个鞑靼牧童手中拿着长长的钩子站在一大群灰色的羊群旁边,羊群好象一堆鹅蛋石一样。牧童咀嚼着东西。我走到他面前,看见他在吃干奶酪和面包,我掏出一个二十戈比钱币。他一边咀嚼,一边注视着我,摇摇头,把挎在肩上的口袋整个向我递过来。我接了,于是他温和而又高兴地咧嘴笑了,那副黑眼睛的面孔全都发亮,那双在圆帽下突出来的耳朵往后移动起来……而在白色的公路上,有一乘三套马车打从我们身边走过,马蹄声、铃声不断地响着。在驾车台上,坐着一个鞑靼马车夫,马车里,是一个戴着亚麻布便帽的黑眉老头,他身旁坐着一个姑娘,全身包裹着,脸黄肌瘦,长着一双乌黑的可怕的眼睛……真的,若干年后,我曾不止一次看见过她在雅尔达山上的大理石十字架上,这个十字架安在许多其他的十字架之间,掩藏在松柏和玫瑰之中,在南方明媚的天气里受着清新海风的吹拂……
  我在拜达尔门旁边一个驿站的台阶上过夜。看守人得知我不打算雇马,就不让我进房子里去。城门外,黑暗的深渊中,大海通夜喧哗着——显示出威慑的力量,使人莫名其妙,也使人过早地昏昏欲睡。我有时走到城门下,这儿已是陆地的边缘,一片漆黑,浓雾裹着强烈的芳香,海浪送来一股冷气。喧哗声时而沉寂,时而高昂,象荒野的树林的喧闹一样……黑夜茫茫,一个盲目的和不安分的东西,不知怎么的贪婪而又痛苦地生活着,既怀敌意,又无理性……
或许您还会喜欢: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2
摘要:结局(1)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字叫爱迪的人,故事从结尾处爱迪死在阳光下开始。从结尾开始讲一个故事,似乎颇为奇怪。但是,所有的结尾亦是开端。我们只是当时不知道而已。爱迪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小时,像大部分其它时间一样,是在“红宝石码头”——壮观的灰色大海边上的一个游乐场里度过的。 [点击阅读]
假戏成真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接听电话的是波洛的能干秘书李蒙小姐。她把速记簿摆到一边去,拎起话筒,平淡的说,“屈拉法加8137。”赫邱里-波洛躺回直立的椅背上,闭起双眼。他的手指在桌缘上轻敲着,脑子里继续构思着原先正在口述的信文的优美段落。李蒙小姐手掩话筒,低声问说:“你要不要接听德文郡纳瑟坎伯打来的叫人电话?”波洛皱起眉头。这个地名对他毫无意义。“打电话的人叫什么名字?”他谨慎地问。李蒙小姐对着话筒讲话。 [点击阅读]
吸血鬼德古拉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东欧,一四六二年自从她的王子骑马出征后,伊丽莎白王妃每晚都被血腥恐怖的恶梦折磨。每一夜,王妃会尽可能保持清醒;然而等她再也撑不住而合眼睡去后,她很快便会发现自己徘徊在死尸遍野、处处断肢残臂的梦魇中。她又尽力不去看那些伤兵的脸——然而,又一次,她被迫看到其中一人。永远是他那张伤痕累累的囚犯的脸,然后伊丽莎白便在尖叫声中醒来。 [点击阅读]
在人间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二部,写于1914年。讲述的是阿廖沙11岁时,母亲不幸去世,外祖父也破了产,他无法继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轮船上做过杂工,饱尝了人世间的痛苦。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阿廖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 [点击阅读]
地狱的滑稽大师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2
摘要:在环绕东京市的国营铁路上,至今仍有几处依旧带点儿乡间味的道口。这些地方设有道口值班室,每当电车要通过时,不同颜色相间的栏杆就会落下,道口看守员便开始挥动信号旗。丰岛区1站大道口也是这种古董式道口之一。那里是从市中心到人口众多的丰岛区外围之间惟一的交通线,因此,不分昼夜,轿车、卡车、汽车、摩托车的通行极其频繁,步行过往者就更不必说了。 [点击阅读]
墓中人
作者:佚名
章节:6 人气:3
摘要:春日的午后,温暖的阳光透过浓密的树丛,斑驳地落在大牟田子爵家府评的西式客厅里,大牟田敏清子爵的遗孀瑙璃子慵懒地靠在沙发上,她是位鲜花般的美人,陪伴在旁的是已故子爵的好友川村义雄先生。漂亮的子爵府位于九州S市的风景秀丽的小山上,从府邸明亮的大客厅的阳台上,可以俯瞰S市那美丽的港口。 [点击阅读]
好兵帅克
作者:佚名
章节:30 人气:2
摘要:雅·哈谢克(1883~1923),捷克作家,有“捷克散文之父”之称。哈谢克是一个唐·吉诃德式的人物,单枪匹马向资产阶级社会挑战,同时,他又酗酒及至不能自拔。他一生写了上千篇短篇小说和小品,还写过剧本,大多是讽刺小说。哈谢克生于布拉格一穷苦教员家庭,13岁时父亲病故,上中学时因参加反对奥匈帝国的示威游行,多次遭拘留和逮捕。 [点击阅读]
安德的影子
作者:佚名
章节:25 人气:2
摘要:严格地说,这本书不是一个续集,因为这本书开始的时候也是《安德的游戏》开始的时候,结束也一样,两者从时间上非常接近,而且几乎发生在完全相同的地方。实际上,它应该说是同一个故事的另一种讲法,有很多相同的角色和设定,不过是采用另一个人的视角。很难说究竟该怎么给这本书做个论断。一本孪生小说?一本平行小说?如果我能够把那个科学术语移植到文学内,也许称为“视差”小说更贴切一点。 [点击阅读]
幽巷谋杀案
作者:佚名
章节:36 人气:2
摘要:管家上菜的时候,梅菲尔德勋爵殷勤地俯向他右手的座邻朱丽娅·卡林顿夫人。作为完美的主人而知名,梅菲尔德勋爵力求做得和他的名誉相称。虽然没有结过婚,他还是一位有吸引力的男子。朱丽娅·卡林顿夫人四十来岁,高而且黑,态度活泼。她很瘦,但依然美丽。手和脚尤其精致。她的风度是急促不宁的,正像每个靠神经过日子的女人那样。坐在圆桌对面的是她的丈夫空军元帅乔治·卡林顿爵士。 [点击阅读]
心是孤独的猎手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2
摘要:《心是孤独的猎手》曾被评为百部最佳同性恋小说之一,在榜单上名列17,据翻译陈笑黎介绍,这是麦卡勒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一举成名的作品,出版于1940年她23岁之时。故事的背景类似于《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炎热的南方小镇。她说:“小说中两个聋哑男子的同性之爱令人感动,而同性之恋又是若有若无的,时而激烈,时而沉默。 [点击阅读]
恐怖黑唇
作者:佚名
章节:26 人气:2
摘要:第一章恐惧的亡灵复苏1阴谋初露刚刚步入八月份。炎热的太阳就将一切烤得烫人。出租车司机原田光政在这天午后回到家中。他打开大门,从信箱中取出一封信,边看边走进了厨房。走进厨房,原田光政坐在椅子上,准备喝点冷饮,然后再睡上一小时左右的午觉。他深深地感到自己已不是拼命干活的年龄了——近六十岁了。难道这是因为自己长期辛劳而自负了吗?人的自知之明,对于原田说来还是有的。 [点击阅读]
情书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下雪了,就在藤井先生结束致词的一刻。"就此,多谢大家的到来。我肯定,阿树泉下有知,一定会很高兴。"渡边博子参加了藤井树逝世三周年的纪念仪式。藤井树的父亲正站在墓碑前讲及他儿子生前的点滴。博子?如果阿树多留一点时间便好了。三年前的事就像在眼前。当时,她跟阿树正准备结婚。就在婚期之前,阿树参加了一个攀山探险旅程。山中,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迫使探险队改行一条少人使用的路。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