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 第四部(1)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p{text-indent:2em;}一
  我在巴图林诺的生活的结束也是我家过去全部生活的结束。
  我们大家都明白,原先的一切都快完了。父亲对母亲说:“我亲爱的,我们这个窝快散了!”事实上,尼古拉已经抛弃了这个窝,格奥尔基也打算彻底抛弃它了——他受“监视”的期限已满。现在只剩我一个,但也轮到我了……
  二
  又是一个春天。这个春天在我眼中又是前所未有的,某些事情的开始完全与我见过的不同。
  任何病后复元,通常都有一个特别的早晨。你一觉醒来,就会完全感到一切都跟平素一样,这说明你的身体已经恢复常态了,尽管与病前有所不同。但你却有了新的经验,长了智慧。有一天,我也是在这样一个清静的、和煦的五月早晨醒来的,当时我躺在自己拐角的房间里,由于年轻,房间没有挂上窗帘。我掀开被子,感到自己充满青春的活力,非常舒适、健旺、温暖——一夜来,我都是用这种年轻人的热气烘暖被褥和自己的。太阳照进窗户,透过上边彩色玻璃到地板,闪着许多红红蓝蓝的斑点。我把下边的窗框提起来——已经象夏天的早晨了,具有夏天素有的宁静和纯朴。早晨的空气清新、柔和,花园沐浴在阳光里,弥漫着花草和蝴蝶的气息。我洗过脸,穿好衣服,开始向挂在房间南边屋角上的神像祈祷。这些神像是阿尔谢尼耶夫家的古董,它们总在我身上引起一种希望,总叫我对人世间永无止境的和不可违抗的潮流俯首顺从。阳台上有人喝茶和谈话,尼古拉哥哥又来了——他每天早晨都上我们这里来。他在讲话,显然是在谈我:
  “这里还考虑什么呢?当然,要工作,要去找个职位……我认为,格奥尔基自己安顿下来以后,总会把他安排在什么地方的……
  这是多么遥远的日子呵!我现在一想起他们对我的友情,就着实地感到他们是我的至亲。我总想怀着这种友情把他们记在这些笔记上,而且不知为什么总想把某个遥远的年青的形象再现出来。这是谁的形象呢?他仿佛象我某一个虚构出来的弟弟,一个随同自己无限遥远的时代一起从世界上消失的人。
  常有这种情况:在别人家里会看到一册旧的照相簿。从褪了色的照片上望着你的那些人,会使你产生一些奇怪和复杂的感情!首先,感到的是与这些人非常疏远,因为在不同的时期人与人之间就会特别陌生。后来,从这种感情中又对他们本人和他们的时代产生一种非常敏锐的感觉。这都是些什么人呢?这都是一些曾经在某个时代、某个地方生活过的人,各人有各人的命运,有各人的时代,这里都各有其特点:衣饰、习惯、性格、社会情绪和历史事件……瞧,这一个严峻的、当官的老头儿,胸前挂着一枚勋章,系着蝴蝶结领带,常礼服的领子又高又大,刮光的脸庞堆起一团团厚肉。瞧,这一个赫尔岑时代①的上流社会讲究穿戴的人,他头发稍微卷曲,蓄着连鬓胡子,手中拿着大礼帽,穿一件宽大的常礼服和一条同样肥大的裤子,他的脚掌同裤脚相比显得太小了。瞧,这帧是一个漂亮太太的半身像,她面容忧郁,流着一个高高的发髻,戴着一顶奇特的帽子,穿着褶边绸衣,紧绷着胸脯和细腰,耳朵上戴着一对长耳环……这一张是个十七岁的年轻人,他身材修长,穿一件浆硬的衬衫,衣领叉开,露出喉结,温柔的鸭蛋脸儿几乎长满了汗毛,一双神秘的大眼睛里出青年人的慵懒,波纹的头发修得很长……所有这些人物及其生活与时代,可算是神话和奇谈!……

  --------------------
  ①指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农奴制度的俄国。
  三
  夏初,有一天我在村子里遇见冬妮卡的嫂子。她站下来对我说:
  “有一个人向您问候……”
  我听了这话就忘其所以,一回到家,立刻套上卡巴尔金卡,四处闹荡。我记得,我当时到过马林诺沃,走到李文斯克大道……那是初夏的一个宁静的傍晚,田野笼罩着和平、幸福,美景迷人。我站在路旁,想了一想:还到什么地方去呢?——我跨过大道,开始再往前走。我借着夕阳的余晖,走进谁家的一座大树林,这儿有一个长形的谷地,两边的山沟与小谷草木丛生,深至马腹,傍晚天凉,发出一股草木的青气。在四围灌木丛与密林之中,夜莺欢声啼唱,宛转悠扬。在远处,一只布谷鸟不断地咕咕鸣叫,叫声从容不迫,但十分顽强,好象在这些夜莺的无谓的欢乐中,唯有它有理由表达自己的孤独和无家可归的哀愁。它的叫声忽远忽近,有时悲伤,有时古怪,在薄暮的树林间响起悠长的回声。我边走边听,后来开始计算,这布谷鸟给我预言了多少年,我还有多少东西不能理解呢?什么叫生活,爱情,离别,损失,回忆和希望……而布谷乌还在咕咕——咕咕地叫,向我预言一种遥遥无期的东西。但在这遥遥无期的东西里蕴藏着什么呢?在周围一切神秘莫测和冷漠当中甚至还有一种可怕的东西。我望着卡巴尔金卡的脖子,望着它的撒在一边的鬃毛和高仰着的马头,那些鬃毛合着走路的拍节,平稳地一走一晃。在过去那段神话般的日子里,这个马头有时还喊出颇有预见性的声音。它命中注定的沉默无可挽回,十分可怕,这种永世也不能摆脱的沉默,与我何等相似,就象我这个活着的、有理性的、有感情的。能思考的人一样缄默无言。还有更可怕的是,那想不到的可能性:它突然会破坏自己的沉默……周围的夜莺毫无意义地欢唱着,布谷鸟在远方象施用巫术似的顽强地咕咕叫着,徒然地一辈子去寻求一个朝夕思慕的巢窝……
  四
  夏天,我到了城里季赫文斯克集市,又一次与巴拉文邂逅。他同一个投机商并排走着。那投机商衣衫褴褛,十分肮脏。而他却衣冠楚楚,特别整洁——一身上下都是新的,他头戴新草帽,手拿闪亮的拐杖。那投机商紧跟着他,激动地向他赌咒,不时以诧异和疑问的眼光望一望他。巴拉文走着,没听他讲话,那双浅绿色的眼睛凝视着前方,冷淡无情。“都是废话!”他终于不理他,走过来同我寒暄,仿佛我们不是两年前,而是昨天才见过面似的。他拉着我的手,提议去“喝杯茶,稍许谈一谈”。于是我们走进一间茶棚里,在谈话当中,他笑着问我。“噢,您好吧,有什么成就?”后来,他开始谈我家的“困苦情况”——他不知从什么地方打听得比我们自己还清楚!接着他又谈到我个人将来做什么。我同他分手之后感到很伤心,决定立刻就回家去。当时天色已晚,寺院都敲响了彻夜祷告的钟声,设在寺院附近牧场上的集市也都收摊了。拉着大车的母牛气喘吁吁,发出吓人的怒吼,大车吱吱嘎嘎,好不容易爬上公路,回家的马车在尘土飞扬和坎坷不平的牧场上颠簸着,不顾一切地打从我身边拚命奔跑……我跳上一辆马车,赶它到车站去——刚好有一趟晚车要去我们家乡的那个方向。“是呀,究竟怎么办呢?”我想,回忆起巴拉文的那些话,我就更加深信,他话中的意思其实是悲观绝望的。“我想不出,您往后怎么办,”他对我说。“你的祖祖辈辈在这种情况下都跑到高加索服务去了,向各外交机关报名,可您能到什么地方去呢,或者能报什么名呢?我认为,一般说来,您都不会去服务——您的理想不是这样。象占卜书上所说的,您向往得太远了。我看巴图林诺只有一条出路:在别人还没有把它拍卖之前,尽快把它卖掉。在这种情况下,您父亲纵然很穷,但总还有几个。至于您自己,那您就应该好好地想一想……“但我能想出什么来呢?”我问自己。“莫非要我到仓库去求他?”

  这次会面甚至使我翻译《哈姆雷特》的工作有点冷淡下来。我是为了自己才翻译它的,把它译成散文。这部作品并非是我的心爱之物,只不过是我顺手捡来的东西——那时我刚好想重新开始过一种真诚的、劳动的生活。我毫不延迟地着手翻译,不久这工作便吸引了我,其困难反使我喜悦,使我兴奋。除了我当时总想当一名翻译家之外,还想为自己将来开拓一个生活的泉源,不仅是为那不可改变的艺术享受。现在,我一回到家,就突然明白,这些愿望都是不可靠的。我还了解,岁月流逝,而巴拉文无心地在我身上挑起的那些“幻想”,至今依然是幻想。关于我家的“困苦情况”我很快就忘掉了。而“幻想”却是另一回事……我其实幻想些什么呢?譬如,巴拉文偶然提起高加索的事情——“你的祖祖辈辈在这种情况下都跑到高加索服务去了”,这又使我感到,只要能走上祖祖辈辈的地位,我愿意献出这半辈子……在集市上,有一个年轻的茨冈女人给我看手相。这些茨冈女人绝非是什么新的东西!但她用有力的黑手指握着我的手时,我的感受是很多的,而且后来总使我想到她呵!她全身花花绿绿,自然,穿的是又黄又红的破烂衣衫。她从涂满头油的小脑袋上取下披巾,不时轻轻地摇着两腿,向我胡扯一些平素的无稽之言。使我苦恼的不仅是这双大腿,这半睡不醒的愉快的眼睛和这两片朱唇,而且是她身上显露出来的某个遥远地区的全部古物。还使我苦恼的是,这里又出现我的“祖祖辈辈”——他们有哪一个人没有在这些茨冈女人手中算过命呢?这就是我同祖祖辈辈的暗中的联系,是要感触到这种联系的渴求,因为,如果这个世界在我们看来是完全新的,那么,难道我们会象现在这样爱它吗?

  五
  在那些日子里,我经常感到自己仿佛停滞不前,经常带着青年人的急躁性子惊讶地自问:在我周围这个莫名其妙的、永恒的大千世界中,在过去与未来的无限中,在巴图林诺以及我个人这种空间和时间的局限中,我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我看见,我和任何人的生活只是日与夜、工作与休息、相会与闲聊、愉快与烦恼,有时是一些所谓大事件的互相交替,是各种印象、景物和容貌的杂乱无章的堆积,而这些东西又不知为什么和怎么样只有最微小的一部分留在我们身上。我们的生活只是毫不连贯的思想与感情的不断奔流,片刻也不让我们安静。它是对过去的紊乱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模糊的猜测。而且,它还是这样的一种东西,其中仿佛也包涵着生活的某种真谛、意义和目的,但主要的还是怎么也不能捉摸和表达的东酉。因此,生活也就是一种永恒的等待,不仅等待幸福,等待十全十美的幸福,而且还等待一种东西,这种东西一旦到来,那么生活的真谛和意义就会突然全部显露无遗“您,正象占卜书上说的,向往得太远了。”的确,我心中完全向往生活。为什么?也许,正是为了追求这个意义吧?
  六
  格奥尔基哥哥又到哈尔科夫去了,又是在明亮的、寒冷的十月的一天,当年他被押解到监狱去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日子。我送他到车站去。我们在一些踏坏了的、亮澄澄的路上疾驰,兴致勃勃地谈论未来,借以驱走别离的伤感,驱散心中对蹉跎岁月的隐痛,这是任何一种离别都会作出的最后结论,企求从此永远结束这种生活。“上帝保佑,一切都会好的!”哥哥说,他十分自爱,不愿使自己伤心,不愿冲淡自己对哈尔科夫的生活的希望。“我稍为弄清环境和搞到一点钱之后,就立刻写信叫你来。情况如何,到时候再看……你想抽烟吗?”他说,高兴地看着我如何生平第一次笨拙地抽起烟来。
或许您还会喜欢:
牛虻
作者:佚名
章节:38 人气:0
摘要:六月里一个炎热的傍晚,所有的窗户都敞开着,大学生亚瑟·勃尔顿正在比萨神学院的图书馆里翻查一大迭讲道稿。院长蒙太尼里神甫慈爱地注视着他。亚瑟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英国富商勃尔顿家中,名义上他是勃尔顿与后妻所生,但实则是后妻与蒙太尼里的私生子。亚瑟从小在家里受异母兄嫂的歧视,又看到母亲受他们的折磨和侮辱,精神上很不愉快,却始终不知道事情的真相。 [点击阅读]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0
摘要:那个男孩名叫圣狄雅各。日落时分他领着一群羊抵达了一座废弃的教堂。教堂圉顶看起来在很久前就已经塌落了,而曾经是更衣室的地方,如今却磐立着一株巨大的无花果树。他决定在此过夜。看着羊儿一一跳进门后,男孩在毁圯的门上横竖着一些木板,以防羊儿走失。这附近并没有狼,但若有羊只脱队,他可得花上一整天去找回来。他用夹克掸了掸地面,然后躺下来,头枕着一本才刚读完的书。 [点击阅读]
物种起源
作者:佚名
章节:23 人气:0
摘要:有关物种起源的见解的发展史略关于物种起源的见解的发展情况,我将在这里进行扼要叙述。直到最近,大多数博物学者仍然相信物种(species)是不变的产物,并且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许多作者巧妙地支持了这一观点。另一方面,有些少数博物学者已相信物种经历着变异,而且相信现存生物类型都是既往生存类型所真正传下来的后裔。 [点击阅读]
犯罪团伙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0
摘要:托马斯·贝雷斯福德夫人在长沙发上挪动了一下身子,百无聊赖地朝窗外看去。窗外视野并不深远,被街对面的一小排房子所遮挡。贝雷斯福德夫人长叹一口气,继而又哈欠连天。“我真希望,”她说道,“出点什么事。”她丈夫抬头瞪了她一眼。塔彭丝又叹了一口气,迷茫地闭上了眼睛。“汤米和塔彭丝还是结了婚,”她诵诗般地说道,“婚后还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六年之后,他们竞能仍然和睦相处。这简直让人不可思议。 [点击阅读]
狐狸那时已是猎人
作者:佚名
章节:14 人气:0
摘要:苹果蠹蛾的道路没关系,没关系,我对我说,没关系。——维涅狄克特埃洛费耶夫苹果蠹蛾的道路一只蚂蚁在抬一只死苍蝇。它不看路,将苍蝇掉了个过儿,然后爬了回去。苍蝇比蚂蚁的个头儿要大三倍。阿迪娜抽回胳膊肘儿,她不想封住苍蝇的路。阿迪娜的膝盖旁有一块沥青在闪亮,它在阳光下沸腾了。她用手沾了一下。手的后面顿时拉出一根沥青丝,在空气中变硬,折断。这只蚂蚁有一个大头针的头,太阳在里面根本没有地方燃烧。它在灼。 [点击阅读]
狗年月
作者:佚名
章节:48 人气:0
摘要:你讲。不,您讲!要不,就由你讲吧。也许该由演员开始?难道该由稻草人,由所有这些稀里糊涂的稻草人开始?要不,就是我们想等着,等到这八颗行星在宝瓶座中聚集在一块儿?请您开始吧!当时,到底还是您的狗叫了。可是在我的狗叫之前,您的狗已经叫了,而且是狗咬狗。 [点击阅读]
狼穴巨款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0
摘要:1945年3月。北海上刮着凛烈的寒风。在纳粹德国一个秘密潜艇基地里,一艘潜艇固定在巨大的墩柱上。流线型的舰首在晨曦中显得轮廓格外明晰。在潜艇的腰部有一块跳板,一长队孩子正踏着跳板登上潜艇。他们彼此手挽手走着、仰起脸看着这艘奇怪的黑色船舶。有个人拿着名单在核对孩子们的名字。在潜艇的瞭望塔里,站着一个纳粹海军军官和一个穿黑大衣的高个子男人。 [点击阅读]
猎奇的后果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0
摘要:他是一个过于无聊而又喜好猎奇的人。据说有个侦探小说家(他就是因为大无聊才开始看世上惟一刺激的东西——侦探小说的)曾担心地指出,总是沉迷在血腥的犯罪案中,最终会无法满足于小说,而走上真正的犯罪道路,比如说犯下杀人罪等等。我们故事里的主人公就确确实实做了那位侦探小说家所担心的事情。由于猎奇心理作祟,最终犯下了可怕的罪行。猎奇之徒啊,你们千万不要走得太远。这个故事就是你们最好的前车之鉴。 [点击阅读]
猫与鼠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0
摘要:君特-格拉斯在完成了第一部叙事性长篇小说《铁皮鼓》之后,我想写一本较为短小的书,即一部中篇小说。我之所以有意识地选择一种受到严格限制的体裁,是为了在接下去的一本书即长篇小说《狗年月》中重新遵循一项详尽的史诗般的计划。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长大的,根据自己的认识,我在《猫与鼠》里叙述了学校与军队之间的对立,意识形态和荒谬的英雄崇拜对学生的毒化。 [点击阅读]
王子与贫儿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0
摘要:爱德华:爱德华和汤姆这两个少年,是这篇故事的主角。他们两个人,由于偶然的巧合,不仅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两个人的面貌也很相似,但两个人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爱德华是英国的王子,汤姆则是个小乞丐。有一天,爱德华王子在宫苑里散步,看到一个卫兵正在怒责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由于同情心,他就带这少年进入王宫,想不到却因此发生一连串意想不到的事情,差一点几就丧失了英国王位的继承权。 [点击阅读]
玩偶世家
作者:佚名
章节:5 人气:0
摘要:本剧作者亨利克·易卜生(1928-1906),是挪威人民引以自豪的戏剧大师、欧洲近代戏剧新纪元的开创者,他在戏剧史上享有同莎士比亚和莫里哀一样不朽的声誉。从二十年代起,我国读者就熟知这个伟大的名字;当时在我国的反封建斗争和争取妇女解放的斗争中,他的一些名著曾经起过不少的促进作用。易卜生出生于挪威海滨一个小城斯基恩。 [点击阅读]
环游黑海历险记
作者:佚名
章节:33 人气:0
摘要:范-密泰恩和他的仆人布吕诺在散步、观望和聊天,对正在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君士坦丁堡的托普哈内广场一向因人群的来往和喧哗而热闹啡凡,但在8月16日那一天的晚上6点钟,却静悄悄地毫无生气,几乎是一片荒凉。从通向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港口高处看下去,仍能发现它迷人的景色,但里面却没有什么人。勉强有一些外国人匆匆而过,走上狭窄、肮脏、泥泞、有黄狗挡道的通向佩拉郊区的小街。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