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 第二部(2)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p{text-indent:2em;}“喏,这有点不连贯,”他说。“‘在巡逻的时刻月儿漫步穹苍’——这我有点不明白。”
  我们也不明白,因为不知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注意到在“漫步”之后漏了一个逗号②。看来真的不连贯了。我们也无话可说,但他叉问:
  “还有哪些呢?”
  “还有:“一只歌声嘹亮的小鸟,爱上那高大的老橡树的树荫,在那被风暴折断的枝头上,它找到了栖身之所与安宁……’”
  “喏,这还可以,听起来舒服、可爱。现在您就念些彻夜祈祷的诗吧,‘在伟大的天幕下’。”
  于是我不好意思地开始念了。
  “‘来吧,你这虚弱的人,来吧,你这快乐的人,去做彻夜祈祷,去做安慰心灵的祷告……’”
  他听着,微微闭上眼睛。后来我念尼基丁的诗:“在伟大的苍茫的天幕下,我看见,一片草原在远方伸展……”③这是一首豪放而又激越地描绘俄罗斯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描绘她的力量和业绩的诗篇……
  “噢,这才是诗呢!”他张开眼睛,竭力保持沉静,站起身来要走了。“要好好学啊!要知道这是谁写的吗?是我们这号小市民,是我们的老乡!”
  我们这座城市的其它的“买卖人”,无论是大是小,我再说一遍,都不象罗斯托夫采夫一家。他们经常只是在口头上说得好听,而事实上他们简直就是在抢掠,“一心要从活的和死的人身上剥下一层皮来,”他们就象最坏的骗子一样,短尺少寸,克斤扣两,说假话,赌假咒,恬不知耻。表尽良心,他们过着肮脏、粗野的生活,互相诽谤,互相瞧不起,互相不怀好意,互相妒忌和猜疑,他们见到在城里满街闲荡的傻瓜和傻女孩、残废者和痴呆的人就以可怕的残忍手段和卑鄙的行为拿他们来开心,对待农民则表示公然的轻蔑,以恶作剧的胆量、狡猾和寻欢取乐来“愚弄”他们……
  --------------------
  ①指亚力山大三世(1845—1894),一八八一至九四年的俄国皇帝。
  ②俄语副动词句须有逗号,原诗没有,故不连贯,使人费解,但中译无法表达。
  ③伊万·萨维奇·尼基丁(1824—1861)俄国著名诗人。
  五
  我万万没有料到,我的中学生活的开头是如此可怕。城市的第一个晚上就是这样,叫人认为一切都已经完了!但是,不久我就要服从于命运的事情,说不定还更可怕的呢。如果不算我并非完全平凡的感受的话,那我的中学生活是相当平凡的。我第一次同格列波奇卡一起走进中学的那天早晨,阳光明媚,仅此一点我们就够开心了。何况,我们还穿得很漂亮哩工大家都穿着新的衣服,一切都又结实又合用,一切都令人高兴。擦得亮晶晶的皮靴,浅灰色的毛呢袜子,钉上银纽扣的蓝制服,戴在刚理过发的头上闪亮的蓝便帽,吱吱作响的一股皮革气味的背包,里面放着昨天刚买来的课本、笔盒、铅笔和练习本……后来,明显感受到的是中学里的过节般的新鲜:清洁的石砌大院,闪烁着阳光的玻璃窗和人口大门的铜把手,夏天以来油漆一新的走廊,明亮的教室,清洁、宽敞和回音响亮的大厅和楼梯,无数青少年的嘹亮的喧哗叫喊声。暑假休息后学生加倍兴奋,现在又闯回了教室。上课前在集合大厅里第一次严肃和庄重地祈祷,第一次按年级排列,由一位真正的军人——退役的上尉在前面指挥。领喊着“双行齐步——走!”敏捷地操练步法,第一次在抢课桌座位时打斗,最后,教师第一次出现在教室里。教师穿着带鹤尾巴的燕尾服,戴着闪亮的眼镜,眼睛瞪着,象受惊了似的,胡须翘起来,腋下夹着皮包……过了几天,这一切都已习惯,仿佛从来就是这样生活似的。一天天、一星期一星期、一月一月地飞逝了……
  我学得很轻松,只有那些我多少喜欢的课程才学得很好,别的就马马虎虎。除了非常讨厌的课程,如动词过去时短形体之外,一切我都能显示出自己的才能,很快就掌握了。我们所学的课程有四分之三对我们是毫无用处的,没有在心中留下任何痕迹,而且教得枯燥无味,形式主义。我们大部分的教师都是些不足挂齿的庸碌之辈,其中突出的有几个怪家伙,自然,班上的同学都想方设法拿他们开心。此外,还有两三个真正的疯子,其中有一个特别出众。他死人不作声,非常怕脏,怕人的呼吸,怕同人接触,走路总是走在街当中,在学校,他一脱下手套,便立即把手帕掏出来,拿它来握门上的把手,来拖讲台前的椅子。他又小又瘦,长得一头漂亮的。栗色的卷发,往后翻滚,额头两角异常洁白,苍白的面庞小得惊人,一双凝然不动的、暗无光泽的眼睛,老是悲伤地和沉静地望着那茫茫的空间……

  关于我的学生年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这些年来我已从一个小孩变成一个少年了。但是这个转变到底是怎么完成的,只有上帝才知道。自然,从表面上看,我的生活是单调和平凡的。老是到教室去,老是每天晚上忧郁和不乐意地准备第二天的课程,老是杂七杂八地设想着未来的假期,老是计算离开圣诞节和暑假还有多少日子——吻要是能快点到来该有多好啊!
  六
  这是九月的一个傍晚,我在城里漫步,——他们不敢象对付格列波奇卡那样,要我坐下来学功课,不敢揪我的耳朵。格列波奇卡已变得愈来愈凶,因此也愈来愈懒散和固执了。我的心常常为消逝的夏季感到忧伤,好象夏天一定该是无穷无尽的,好象夏天曾允诺过可以实现千百个奇妙的计划。我也为与众疏远而感到苦恼,他们有的逛大街,有的在集市上做买卖,有的加入了小铺子附近的行列……各人有各人的事,各人有各人的话题,大家都过着成年人习惯的生活,——完全不象没有阅历的、孤独而忧伤的中学生了。这座城市快要被自己的财富和众多的人口压垮。它很富裕,一年四季都在同莫斯科、伏尔加、里加、列维尔等地做买卖。现在就更加富裕了。全市的粮食收购站从早到晚都在收购粮食,集市和广场上各种蔬菜瓜果堆积如山。你常常可以碰到农民,他们急急忙忙地在街当中走,高声谈笑,象心满意足的、正在休息的人一样。他们终于把自己在城里的一切事情办完,喝了两三盅,一边沿路往自己的大车走去,一边啃着“二等灰面做的锅盔”。人行道上,还有一些高谈阔论的人在整天劝说农民,想搞上几笔好买卖。这些皮肤晒得黝黑、风尘仆仆、精力充沛的二道贩子,一早就到城外去堵截农民,互相争夺农民,接着就拖回一批粮食住集市和粮店里跑。现在他们也在休息,上饭馆喝茶去了。而那条象箭一样笔直的_通往城外的城堡和寺院去的长街,一正湮没在灰尘和正对街口的耀眼的落日的余晖之中。在这条充满尘雾和金光的宽阔大街上车水马龙,全是从大走马竞赛(这城市也因此而闻名)回来的人们,——里面有不少录事、司书、管家、伙计的花花公子,有不少打扮得象凤鸟一样的太太、小姐,还有不少异常讲究的二轮马车。马车里坐着一些大屁股的小老板,旁边还伴着年轻的娇妻,他们勒住自己的大走马,招摇过市!而大教堂里正响着彻夜祈祷的钟声,那些蓄着大胡子的、稳重的马车夫,正用肥马拖着沉重的、平稳的四轮马车,运送着手持蜡烛的、年事已高的老板娘。她们有的脸庞黄肿,满身珠光宝气,使你瞠目结舌,有的面色惨白,瘦骨嶙峋,叫你大吃一惊……
  这就是“假日”,是大教堂隆重举行弥撒的日子。我们的上尉,在领我们出发之前,在学校院子集合时就检查了我们的每一个纽扣。老师们身穿制服,戴上勋章和三角制帽。我们在街上迈步,很高兴过路人都来看我们,象看什么官方的、半军事部门去参加庆祝大检阅似的。其它的“部门”,也是制服、勋章、三角帽、油污的带穗的肩章,也从四面八方来到大教堂的门前。离教堂愈近,钟声就愈响亮,愈沉厚,愈紧密,愈庄重。一到教堂门前的台阶,就听见一声——“脱帽”,于是我们散了队伍,互相拥挤,走进阴凉的,庄严的、敞开着的正门,这时千钧重的钟声更加沉厚地在头上轰响着。以最大的音量来欢迎你,拥抱你。多少善男信女,从上到下金碧辉煌的圣像壁,僧侣们的金色的袈裟,熊熊的蜡烛,各种各样的仪式,紧靠着台阶铺着红呢子的传道高台,这一切多么隆重,富丽堂皇!对于一个少年的心这一切都不是轻松的。由于长时间的严肃的祈祷,由于朗诵经文,提炉散香,进进出出,由于穿着讲究的唱诗班一时高昂、一时柔和的嘹亮的男低音和清脆悦耳、动人心弦的女中音,由于又热又可怕的大人的躯体从四面八方向你挤来,由于箍着一件短制服和银腰带。模样可怕的警察局长的肥大身躯耸立在你的头上,真使你头昏脑胀了……

  在这些日子里,每天晚上,全市灯火辉煌,烟雾弥漫,设在人行道上的灯盏发出难闻的气味,黑暗中,灯火透明的范字和光环熠熠发亮,——这是我在城市中最难以忘怀的最初的印象之一。那时城里经常有大型游艺会。有一天,罗斯托夫采夫的儿子——他也是一个中学生,六年级的,带我和格列波奇卡一同到城市公园去参观这种游艺会。我被拥挤的、在一条主要的林荫道上慢慢移动的、万头钻动的人群所吓倒,人群中灰尘滚滚,同时荡出阵阵廉价香水的气味。然而,从林荫道的尾端。从闪着彩色碗灯的贝壳形露天剧场上,传来懒洋洋的华尔兹舞曲。一支军乐队用所有的铜号和定音效在那里轰响、咆哮。罗斯托夫采夫突然在这条林荫道上站下来,他同一个领着女友向我们迎面走来的漂亮小姐撞了个满怀。他满脸通红,开玩笑地把鞋后跟弄得咔嚓一响,向小姐赔礼,小姐却嫣然一笑,整个脸蛋在那顶奇特的帽子下大放光彩。在贝壳形露天剧场前面的广场上,在一个大花坛当中,有一个水花四射的喷泉喷涌着清凉的象烟火一样的水花,我永远都记得那凉爽宜人的气息和挂满水珠的花朵的、令人陶醉的清新气味。后来我知道,这些花只叫作“烟草”,我之所以印象很深,是因为这种气味同我当时产生的爱慕之情结合在一起,这种感情我生平第一次产生。后来为了这种爱慕之情我甜蜜地病了好几天。由于这个县城里的小姐,我至今一闻到烟草的气味,还不能无动于衷,可是她,却永远也不会了解我,不知道我一生都在想她,只要一闻到烟草的气味,就随时想起她,想起那喷泉的凉气,想起那军乐的歌声……
  七
  现在已是初寒,是晚秋冷清清、乌蒙蒙、无声无息的日子。全市都安上了御寒的窗框,人们生起炉子,穿得热乎乎,把过冬需用的物品都准备停当,满怀高兴地准备感受冬季的舒适。这是若干世纪以来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古老生活方式,这是生活习俗的—年四季有规律的反复。
  “雁鸟飞啦,”罗斯托夫采夫进屋时高兴地说,他穿着一件暖和的厚呢外套,戴着一顶暖和的便帽,身后却带来一股寒气。“我刚看到了整群雁飞……我买了一个农民的两车白菜,柳波芙·安德列耶芙娜,你去接吧,马上就来的。挺好的白菜,一棵就是一棵……”
  我的心情一时舒畅,一时忧伤。我把从学校图书馆里借来阅读的王尔德①、司各特②的书放下,开始沉思,——我想了解和表达正在我身上发生的东西。我心中想象着和观察着这座城市。在进城的那边,是一座古老的男寺院……大家都说,在每一个僧侣的禅房里,都有伏特加酒和香肠藏在圣像的后面。格列波奇卡非常想知道,僧侣们是否在长袍下都穿着裤子。我呢,一想起那座寺院,就会想到那近乎病态的极端兴奋的时刻,那时我吃斋,祷告,很想当一个圣徒。此外,不知为什么一想起这座城市的过去,想起它曾多次被鞑靼人围攻、侵占、焚烧和抢掠,我就苦恼不堪。这方面我感到有些美好的东西,我非常想了解它并想用诗歌、用诗的构思把它表达出来……接着,如果离开寺院,沿着那条长街回头进城,那么左边尽是一些贫寒的和肮脏的巷道,通向山沟,通向我们那条大河的臭气熏天的支流。人们在这条支流里泡浸和腐蚀皮革。这条小河的底部积满了黑色的淤泥。两岸堆放着一些褐色的、气味难闻的东西,顺河还摆着一些黑色的稀疏的木架,皮革就在这架上晒干和加工。在这里,一大帮可怕的人——身体强壮、极其狠亵和粗野的人,闹哄哄地在工作,抽烟,说下流话……这地方也非常古老,大概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对这些秽亵的地方,我也极想说些什么,极想构思出一些奇妙的事情……再往前走,在那支流的对岸,就是契尔纳亚一斯洛波达。阿尔加马察就在这些陡壁重迭的悬崖上,悬崖下,还有一条河几千年来一直流到遥远的南方,流入顿河的上流。这条河曾经淹没了一位年轻的鞑鞑公爵,对于他我也非常想写几句诗歌。据说,他是被一个有灵验的圣母神像惩罚的,这个神像直到如今还保存在我们最古老的一座教堂里,这座教堂在河边,正对着阿尔加马察。在古代的神像面前,燃着几盏长明灯,往往总有一个戴着黑披肩的妇女跪着祷告,她把三个指头紧压在额角上,执着而叉哀伤地注视着在温暖的灯光下闪着暗淡金光的圣像的衣饰,在衣饰的孔洞里可以看到一只压在胸前的右手,手上是一块暗褐色的小木板,在稍高一点的地方,一个不大的同样暗淡的中世纪的圣像,面容温顺而悲伤地倾侧在左肩上,那顶镶着银花边的带刺的花冠,五色斑烂地闪着钻石、珍珠和红宝石的点点光辉……在河对岸,城市后边,扎列奇耶占了低洼地带一大片。这是一个完全独特的城市,一个铁路的王国。这里,机车在咆哮的凛冽空气中互相叫唤,那叫唤既是命令的也是呼吁的,既是忧郁的也是放肆的。日夜奔忙的机车牵引着列车去遥远的地方,去那晦暗和寒冷的天空上雁鸟正成群结队地飞向的远方。在这铁路王国,有一个同样忙忙碌碌的火车站,它充满着煎包、茶炊、咖啡的气味,这些气味还同机车喷出的煤烟味搅在一起。这个车站日夜都有机车通过,开往俄罗斯各地……

  我记得不少既昏暗又短促的日子,既为家中的舒适感到惬意,又为这座城市的过去和它那自由的秋色的旷野而发愁。在我竭力求知的中学里。在班上的百无聊赖中,在那两个温暖的市民的房间的寂静里,这样的日子是毫无尽头的。房间里,柳波芙·安德列耶芙娜有,个闹钟放在铺着针织桌布的五展柜上,玛尼娅和克秀莎拿着小木轴整天坐着织花边,寂静的房间由于滴答的钟声,小木轴轻微的咔嚓声而显得格外沉静。时光就这样缓慢地千篇一律地过去了,但有一天这样的日子摔然中断了。在一个特别伤心的傍晚,外边的小篱笆门意外地啪的一声响,随后过道的屋子大门、前室的大门都响了——父亲突然出现在门口,他戴着一顶有耳罩的帽子,敞着貉皮大衣,我全力奔到他身上,搂着他的脖子,热烈地吻着他那可爱的、温暖的嘴唇,唇边那把胡子由于严寒而有些冰凉和潮湿,我高兴地感觉到,天啊,他不象城里的任何一个人,他较之其他所有的人,是完全、完全的另一个人!
  --------------------
  ①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英国作家。
  ②华尔德·司各特(1771—1832),英国作家。
  八
  我们这条街虽横贯全市,可在我们这一头却很荒僻,只有几幢看来不大富裕的商人的砖砌房屋。街的中段连着一个集市,热闹非凡:饭馆、商场、最好的商店、最好的旅馆,真是应有尽有。顺便说说,在长街的拐角还有一家名不虚传的“贵族旅馆”,只有一些地主才在那里歇脚。过路的人从它的露在地面上的窗户里,可以闻到香喷喷的厨房的油烟,看到一群戴上白尖帽的厨师。通过正面的玻璃大门,可以看到铺着红地毯的宽阔的楼梯。
  在我读中学的那几年,父亲又享受起他最后的好日子。他迁到巴图林诺后,就把卡缅卡卖掉,把巴图林诺整顿起来,一切都仿佛很有经济计划的样子。他又感到自己是个有钱的老爷了。因此,一来到城里,又只住“贵族旅馆”,而且总是要最好的房间。你瞧,他来之后,我便立刻离开罗斯托夫采夫的家,有两三天完全落到另外的一个世界里,又暂时当起小少爷来。那些站在大门旁边的“快脚”,停立在大门口的看门人,还有那些旅馆的服务人员,房间的清洁女工,甚至那个刮光了脸、穿着燕尾眼、戴着白领带的米海伊奇本人,见到我也都个个拱手哈腰,笑脸相迎。这个米海伊奇过去是谢列密季耶夫斯基的农奴①,饱经风霜,一生中尝过各地生活的滋味。他曾经到过巴黎、罗马、彼得堡、莫斯科,而现在只落得在这个荒僻的城市里,在“贵族旅馆”中充当仆役,悲哀地度过自己的余生。在这个旅馆中,即使是真正好的老爷现在也只能装模作样,而其他的人,正象米海伊奇所说的只不过是一些“县城里的花花公子。”他们大摆老爷架势,疑神疑鬼,肆意妄为,讲话时的样子与其说是出于老爷的派头,毋宁说是出于喝了两杯伏特加酒,腔调十分下流。
或许您还会喜欢:
吉檀迦利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0
摘要:冰心译1你已经使我永生,这样做是你的欢乐。这脆薄的杯儿,你不断地把它倒空,又不断地以新生命来充满。这小小的苇笛,你携带着它逾山越谷,从笛管里吹出永新的音乐。在你双手的不朽的按抚下,我的小小的心,消融在无边快乐之中,发出不可言说的词调。你的无穷的赐予只倾入我小小的手里。时代过去了,你还在倾注,而我的手里还有余量待充满。 [点击阅读]
名人传
作者:佚名
章节:55 人气:0
摘要:《名人传》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又称三大英雄传。《贝多芬传》: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 [点击阅读]
名士风流
作者:佚名
章节:57 人气:0
摘要:柳鸣九文学的作用在于向别人展示作家自己所看待的世界。这部小说的一个人物曾经这样认为:“为什么不动笔创作一部时间与地点明确、而且具有一定意义的小说呢?叙述一个当今的故事,读者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忧虑,发现自己的问题,既不去揭示什么,也不去鼓动什么,仅仅作为一个见证。”这个人物这样思忖着。 [点击阅读]
吸血鬼德古拉
作者:佚名
章节:20 人气:0
摘要:东欧,一四六二年自从她的王子骑马出征后,伊丽莎白王妃每晚都被血腥恐怖的恶梦折磨。每一夜,王妃会尽可能保持清醒;然而等她再也撑不住而合眼睡去后,她很快便会发现自己徘徊在死尸遍野、处处断肢残臂的梦魇中。她又尽力不去看那些伤兵的脸——然而,又一次,她被迫看到其中一人。永远是他那张伤痕累累的囚犯的脸,然后伊丽莎白便在尖叫声中醒来。 [点击阅读]
呼吸秋千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我所有的东西都带在身边。换句话说:属于我的一切都与我如影随行。当时我把所有的家当都带上了。说是我的,其实它们原先并不属于我。它们要么是改装过的,要么是别人的。猪皮行李箱是以前装留声机用的。薄大衣是父亲的。领口镶着丝绒滚边的洋气大衣是祖父的。灯笼裤是埃德温叔叔的。皮绑腿是邻居卡尔普先生的。绿羊毛手套是费妮姑姑的。只有酒红色的真丝围巾和小收纳包皮是我自己的,是前一年圣诞节收到的礼物。 [点击阅读]
呼啸山庄
作者:佚名
章节:43 人气:0
摘要:夏洛蒂和传记作者告诉我们,爱米丽生性*独立、豁达、纯真、刚毅、热情而又内向。她颇有男儿气概,酷爱自己生长其间的荒原,平素在离群索居中,除去手足情谊,最喜与大自然为友,从她的诗和一生行为,都可见她天人合一宇宙观与人生观的表现,有人因此而将她视为神秘主义者。 [点击阅读]
命案目睹记
作者:佚名
章节:27 人气:0
摘要:在月台上,麦克吉利克蒂太太跟着那个替她担箱子的脚夫气喘吁吁地走着。她这人又矮又胖;那个脚夫很高,从容不迫,大踏步,只顾往前走。不但如此,麦克吉利克蒂太太还有大包小包的东西,非常累赘。那是一整天采购的圣诞礼物。因此,他们两个人的竟走速度是非常悬殊的。那个脚夫在月台尽头转弯的时候,麦克吉利克蒂太太仍在月台上一直往前赶呢。当时第一号月台上的人不挤,本来没什么不对。 [点击阅读]
哑证人
作者:佚名
章节:31 人气:0
摘要:埃米莉-阿伦德尔——小绿房子的女主人。威廉明娜-劳森(明尼)——阿伦德尔小姐的随身女侍。贝拉-比格斯——阿伦德尔小姐的外甥女,塔尼奥斯夫人。雅各布-塔尼奥斯医生——贝拉的丈夫。特里萨-阿伦德尔——阿伦德尔小姐的侄女。查尔斯-阿伦德尔——阿伦德尔小姐的侄子。约翰-莱弗顿-阿伦德尔——阿伦德尔小姐的父亲(已去世)。卡罗琳-皮博迪——阿伦德尔小姐的女友。雷克斯-唐纳森医生——特里萨的未婚夫。 [点击阅读]
哭泣的遗骨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初、高中的同班同学——现在长门市市政府下属的社会教育科工作的古川麻里那儿得知了这一消息。麻里在电话里说:“哎,我是昨天在赤崎神社的南条舞蹈节上突然遇到她的,她好像在白谷宾馆上班呢。”关于南条舞蹈的来历,有这么一段典故,据说战国时期,吉川元春将军在伯老的羽衣石城攻打南条元续时,吉川让手下的土兵数十人装扮成跳舞的混进城,顺利击败了南条军。 [点击阅读]
哲理散文(外国卷)
作者:佚名
章节:195 人气:0
摘要:○威廉·赫兹里特随着年岁的增多,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到时间的宝贵。确实,世上任何别的东西,都没有时间重要。对待时间,我们也变得吝啬起来。我们企图阻挡时间老人的最后的蹒跚脚步,让他在墓穴的边缘多停留片刻。不息的生命长河怎么竟会干涸?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点击阅读]
喧哗与骚动
作者:佚名
章节:8 人气:0
摘要: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1897-1962)是美国现代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出生在南方一个没落的庄园主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参加过加拿大皇家空军。复员后,上了一年大学,以后做过各种工作,同时业余从事写作。他最早的两本小说是当时流行的文学潮流影响下的作品,本身没有太多的特点。 [点击阅读]
嘉利妹妹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0
摘要:当嘉洛林.米贝登上下午开往芝加哥的火车时,她的全部行装包皮括一个小箱子,一个廉价的仿鳄鱼皮挎包皮,一小纸盒午餐和一个黄皮弹簧钱包皮,里面装着她的车票,一张写有她姐姐在凡.布仑街地址的小纸条,还有四块现钱.那是!”889年8月.她才!”8岁,聪明,胆怯,由于无知和年轻,充满着种种幻想.尽管她在离家时依依不舍,家乡可没有什么好处让她难以割舍. [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