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51。。。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Site Manager
1Q84 book3 - 《1Q84 BOOK3》书评——村上,你的“母体”被“小小人”带走了吧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nbs;终于看完《1Q84》(其实我也不知道到底算完了吗,不懂村上的思维了),浪费我两天时间。出于对作者的尊重,我基本都是一字不落地读书的,不过这一次,真的是忍无可忍了。
  村上写出这样的作品,我很费解,只能假想这不是本超现实主义小说,这是村上的真实经历,也许,他的母体已经被小小人带走了,也许,这本身就是由某位“影子写手”代笔,来自1Q84的影子写手。
  看BOOK1的时候,觉得还是兴致昂扬的,句式上的啰嗦就归咎于新译者了,到BOOK2,有点失望,村上是个操控悬念不错的作者,为什么用了三流作家“听奶奶从头给你道来,事情原委是这样的&helli;&helli;”揭秘方法,既然谜底如此利索地抖落出来了,我真是好奇,那个600多页的BOOK3要说啥?我是好奇心重的人,所以我等啊等,终于在网上发现了BOOK3,兴高采烈的我花了两天,越读越抓狂~我终于明白,他为什么不一气儿出完这三本书了,从受众的角度讲,没人受得了读完它,从创作的角度讲,村上是边写边创作的,期间不知道根据市场、出版商等多个“小小人”的干预,写出了这么个支离破碎,絮絮叨叨的玩意儿。
  其实这三大本书如果修改成一本,厚度大体如《奇形鸟怪状录》那么多就可以了,把冗长的东西删除掉,把没讲清楚的线索写明白,这样《1Q84》也还勉强算是个不难看的玄幻爱情通俗读物吧,诺贝尔奖,FAR AWAY了,不是起了个起了个颇有政治意味的名字和掺杂点邪教元素就深刻了。
  高中的时候,村上的那本《世界镜头与冷酷仙境》征服了我,两个世界交叉更替的线索,不俗的想象力,对悬念的精准把握,以及背后蕴含的哲学思辨让我彻底迷上了他,而《挪威的森林》中对于性*情、生死、遗忘与记忆的细腻探索,如同严井俊二的《情书》一样,让青春期的少年感同身受。
  同样是多线索并进,《1Q84》就有些匪夷所思了,多线结构,要么是盲人摸象,各有角度,要么是拼图结构,让读者在碎片中重建故事图景。但是《1Q84》的三线索,基本属于啰嗦,BOOK1还说得过去,到了BOOK3,多出一条丑八怪侦探的线索,此侦探无非是把观众已知的事情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整理出来,末了在呈上他这个孤独丑人的人世感慨。更荒谬的是,作为叙事者的牛河兄本就无大用,而其死亡更是突如其来,说完就完,活脱脱一条线索戛然而止。其实BOOK3的情节内容,大概2页纸就能说完了,当然情节不重要,《我的名字叫红》的情节更简单,同样是侦破+阔别十几年的爱人重逢的通俗文学套套,帕慕克探讨的却更多是关于存在的意义,文化的冲撞,所以他的笔墨很懂得在形式和意味之间游走,而村上这个《1Q84》的核儿是什么呢,我很迷惑,而多线结构只沦为剧情的反复重复。
  总结下BOOK3不能忍受的地方:
  1、啰嗦:说话啰嗦、语言啰嗦、结构啰嗦、情节啰嗦
  2、人物命运线交代不清:有些人说死就死了,那三个被勒死的女人都是男主角妈妈的转世吗?那男主角可牛了,跟他妈妈睡了,妹妹也睡了,汗! 男主角的身世到底是怎么回事?
  3、描写女性*胸部的段落太多了,小萝莉的大胸,女杀手左右不对称的胸,开篇是胸,结尾是胸,进出1Q84世界的时候,谈的还是胸!! 你干脆叫《胸!胸!胸》得了。
  4、挂羊头,卖狗肉:说什么宗教政治,其实这是个言情小说,而且还是哄高中生的那种情节,《女孩百分百》的加长版,连村上自己都承认,《百分百》不是不好,作为短片它很隽永,但是长篇成这样,不适合!少男少女二十年后相见,手拉手,在两个月亮照耀的路上走,这可真够几米范儿的。
  5、头重脚轻:前两本书把这个1Q84世界写得如此神乎其神,最后男女猪脚爬上高速路出口,就算逃掉了,这算什么解决方式?还隐喻呢??
  村上啊村上,你被“小小人”夺去灵魂了吧,小小人就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吧,他们是不是强逼你加入一些噱头,比如(萝莉女和宅男、秃头男和某女、女警察4P、多满足日本男性*的审美!),他们是不是强逼你非要把你的短片拉成三部巨作,所以你无奈凑字数,想出了那么拙劣的结构和笔法,SIGN~~
或许您还会喜欢:
贵族之家
作者:佚名
章节:47 人气:0
摘要: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伊万-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一八一八——一八八三)占有一席光荣的位置。而在他的全部文学作品中,长篇小说又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屠格涅夫是俄罗斯和世界文学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奠基者之一,他的长篇小说给他带来了世界声誉。他的六部长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的中心主题:与作家同时代的俄罗斯进步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屠格涅夫既是这些知识分子的编年史作者,又是他们的歌手和裁判者。 [点击阅读]
赫塔米勒短篇集
作者:佚名
章节:3 人气:0
摘要:1他已经死了。也许他还活着。人可以默默无闻地活着。我知道他再也不来了。每当铁皮咯吱作响的时候,每当我看见白色的树皮或者看见某人手中拿着一块手帕的时候,我就会浮想连翩,我就会想起我没有看见的某种事物。也许我应该想那些映入我的眼帘的事物,但是我不敢想。谁能告诉我必须想多久才能牢记那幕惨剧呢?怎样做才能从我的脑海中抹去对它的记忆呢?我不知道我应该看外部世界的白树皮还是应该潜沉于内心世界之中。 [点击阅读]
达芬奇密码
作者:佚名
章节:114 人气:0
摘要:郇山隐修会是一个确实存在的组织,是一个成立于1099年的欧洲秘密社团。1975年巴黎国家图书馆发现了被称作“秘密卷宗”的羊皮纸文献,才知道包皮括艾撒克·牛顿爵士、波担切利、维克多·雨果和列昂纳多·达·芬奇等众多人物均为郇山隐修会成员。人们所知的“天主事工会”是一个梵帝冈教派——一个极度虔诚的罗马天主教派。 [点击阅读]
远大前程
作者:佚名
章节:60 人气:0
摘要:1993年暑假后,我接到上海的老朋友吴钧陶先生来信,说南京译林出版社章祖德先生请他译狄更斯的《远大前程》,万一他没有时间,还请他代为找一位译者。吴先生正忙于孙大雨先生的作品编校,而且上海的一些译者手头都有任务,所以他请我译这部作品。我虽然在英语专业从事英美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一辈子,但还没有正正式式地译过一本世界名著。我大部分精力花在中美文化的比较,以及向国外介绍中国文化方面。 [点击阅读]
迷茫的女郎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1去年春天,三泽顺子刚从东京的一所女子大学毕业,就立刻进了R报社工作了。当时,在入社考试时,有关人员问她希望到哪个部去,她回答说,想到社会部。有关人员看了她的履历表说:“你的英语不错嘛!”是的,三泽顺子毕业的那所女子大学,英语教学是相当有名气的。然而,后来顺子没有能到社会部去,却被分配在R报社的资料调查部。和顺子同时考入报社的女性还有事业部的一个,校阅部的一个。 [点击阅读]
追风筝的人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0
摘要:卡勒德·胡赛尼(KhaledHosseini),1965年生于喀布尔,后随父亲逃往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执业。《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本小说,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出版后大获好评,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目前已由梦工厂改拍成电影。 [点击阅读]
透明的遗书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好像睡着了,尽管只是短暂的时间,感到“咯噔”一下小小的震动,醒了过来,西村裕一条件反射般站了起来,急忙朝车门方向走去。“咯噔”一声响过以后,不到二十秒钟将抵达Y车站。但站起身来,立即发觉窗外的景色与往常不同。只见一片广阔的河滩,电车临近铁桥,从脚下传来“轰隆、轰隆”重重的金属声。西村苦笑了一下,心想习惯这东西实在太可怕了。 [点击阅读]
通灵女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0
摘要:1十岁的香樱里还不懂得“烦躁”这个词,所以,她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那种萦绕心头的感觉,只能认为“烦死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她自己也记不清楚了。虽然并非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如此,但是,每天早晨起床时、吃饭时、上学时,那种“萦绕心头”的感觉总是挥之不去。每当这时候,母亲对待香樱里的惟一方法,就是说她,“什么呀,睡迷糊了吗?”香樱里自己也想:是呀,是睡迷糊了吧。 [点击阅读]
采果集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0
摘要:吴笛译1如果你吩咐,我就把我的果实采满一筐又一筐,送到你的庭院,尽管有的已经掉落,有的还未成熟。因为这个季节身背丰盈果实的重负,浓荫下不时传来牧童哀怨的笛声。如果你吩咐,我就去河上扬帆启程。三月风躁动不安,把倦怠的波浪搅得满腹怨言。果园已结出全部果实,在这令人疲乏的黄昏时分,从你岸边的屋里传来你在夕阳中的呼唤。 [点击阅读]
金粉之谜
作者:佚名
章节:16 人气:0
摘要:一、夜访侦探夜晚,拉乌尔看完了戏,回到自己家里。在前厅的穿衣镜前面,他站了一会儿,自我欣赏了一番:优美的身躯,宽阔的肩膀,高挺的胸脯,健壮的肌肉,配上一套高级衣料制做的西服,真是一表人材。前厅不大,陈设挺考究。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是单身汉居住的公寓套间,家具精美,起居恬适。住在这里,准是一个重视生活享受、又很富裕的人。每天晚上,拉乌尔都喜欢坐在工作间宽大的坐椅里,抽上一支香烟,闭目养神。 [点击阅读]
金色的机遇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0
摘要:乔治。邓达斯仁立在伦敦街头沉思。在他的周围,卖苦力的与赚大钱的像是席卷而来的潮水一样汹涌流动。此刻,乔治衣冠楚楚,裤线笔直,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们。他正忙着考虑下一步的行动。刚刚发生了一件事情!用社会下层的说法,乔治与他富有的舅舅(即利德贝特。吉林公司的艾尔弗雷德。利德贝特)“吵了一架”。准确他说,这嘲争吵”完全是利德贝特先生单方面的。那些言辞就像是愤怒的溪流从他的嘴里源源不断奔涌而来。 [点击阅读]
铁皮鼓
作者:佚名
章节:46 人气:0
摘要:供词:本人系疗养与护理院的居住者①。我的护理员在观察我,他几乎每时每刻都监视着我;因为门上有个窥视孔,我的护理员的眼睛是那种棕色的,它不可能看透蓝眼睛的我——①本书主人公,自述者奥斯卡-马策拉特,因被指控为一件人命案的嫌疑犯而被“强制送入”疗养与护理院(疯人院的委婉称谓)进行观察。本书的脚注皆为译注。因此,我的护理员根本不可能是我的敌人。我已经喜欢上他了。 [点击阅读]
Copyright© 2006-201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