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我要。。。
轻松的小说阅读环境
1Q84 BOOK1 - 1q84 book1 书评——我们的1q84——入口,平行,100%
繁体
恢复默认
返回目录【键盘操作】左右光标键:上下章节;回车键:目录;双击鼠标:停止/启动自动滚动;滚动时上下光标键调节滚动速度。
  1q84简体中文版终于来了。最近村上前译者林少华先生与现译者施小炜先生分别有一个动作:即林先生最新的精彩博文答记者问,以及施小炜先生几乎沉默着参加了1q84简体中文版首发会。简单说,应该低调的高调了,应该高调的低调了。这符合我对两位译者的一贯看法。
  林少华先生并不是第一次搞这种答记者问,单就针对这本1q84。从他对本书的评价能略微感觉到他内心的一些流动,虽不至于细微,但比起一贯低调为人,治学的施小炜,则明显了许多。
  依然用最简单的话说,林教授对1q84的评价不算高。怎么不高?现不铺开,只说相似性*。举个例子,在答记者问中,林少华拿了《海卡》里的琼尼与《1q84》的深田保比较,不一而足。单拿相似性*来说,我恐怕能举出更多的例子。比如天吾与里让我想到《舞舞舞》中的“我”与“雪”,天吾与母亲让我想到《海卡》里的田村卡夫卡与佐伯,佐伯的形象甚至与“蝴蝶夫人”的优雅性*暗暗相合,太多了。我的感觉是:单就人物塑造来说,1q84是村上对自己小说生涯的一次总结。1q84里的人物是丰富的,它几乎涵盖了村上在原先小说里的众多人物形象并加以全面升级,它让读者既觉得新鲜,又似曾相识。
  再来看施小炜先生参加的北京首发会,太好评价了。低调。就是低调。在处在如此微妙的当口,施小炜的言语谨小慎微,不多不少。还有几点值得注意:比如,施小炜在发言开头说自己的声音不太好听向在坐读者起立道歉;又比如,施小炜在访谈之中故意让话给止庵与梁文道。后者更有意思,也更能反映出前者——按说译者对本书是最有发言权的,那为什么施小炜先生一再让话给两位旁观者呢?
  不言自明。
  依此,在追忆往昔,拿出林氏翻译化境之说与施小炜批驳林氏误译纰漏,我想每个人都会存有一个判断力了。
  另外,值得一说的还有本书的简洁。拿到这本南海出版社的《1q84》,给我的感觉就是干净。翻开书页一看,还是干净。施小炜先生没有做序言,一开头便是1q84,简洁的让我兴奋。
  试想:如果此书又流入林氏之手,能有如此简洁简单?恐怕不会。依照林少华先生的惯例,序言恐怕是不会少,比村上本人更长的个人简历恐怕也不不会少。
  值得读者注意的还有译者施小炜对村上若干处词汇出处的介绍,这里不再列举,有心的读者自会留意到。

  到此,再回头想想那些反施的同志,真叫人不太理解。实际上我也一直存有一个疑问:我们到底注意的是译者还是作者?一本译书的价值到底更多的体现在译者的再发挥还是作者本原的自然?
  我不太理解,倒真希望那些反施的同仁有空告知我。
  以下是一些粗陋的见解,含剧透。
  1 他们的入口——怎么进入1q84
  按顺序,先说青豆。事情发生在出租车上。通过那首亚纳切克似乎平淡无奇的《小交响曲》,青豆率先发难,问出了一句:到底会有多少人能在仅听了几句的情况下就说出这是1926年亚纳切克创作的《小交响曲》?
  从音乐创作来说,这类似一个主导动机。从1984乐章走入1q84乐章的动机。青豆认识到自己此刻的特殊,并随着小说的发展最终认同了自己的特殊。村上的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由《小交响曲》开始,青豆的1984开始混沌起来,继而她因不错失杀人时间走入高速公路的紧急通道(她特殊的选择即刻便招来闲杂人等的围观),发现了“不该出现”的警察半自动式手|枪。这一系列事件如醍醐灌顶,让青豆越发怀疑起是自己出了问题还是这个世界出了问题——正如梁文道在首发会上拿《黑客帝国》做例一般,再拿出村上曾刻意修饰的阿尔法城,一切似乎呼之欲出——这个世界出了什么问题,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尚不清楚。
  值得注意是——青豆进入时的身份是特殊的,她是一位女杀手。这是村上故意埋伏的。
  再看天吾。天吾进入的契机更明显,即他通过改写深绘里的那篇《空气蛹》。至此,天吾的人生开始迈入他所预料不到的未知之中。《空气蛹》里的描述到底有多少是现实性*的?小小人是真实的吗?这些未解之谜都成了天吾飞蛾扑火的动机,但却不是最大的。
  最大的秘密是深绘里。这位好似《凉宫春日》中长门有希和《eva》中三无少女鼻祖凌波丽似的角色*,几乎存在着宅男不得不喜爱的理由——脸蛋漂亮,眸子真诚而深邃,胸脯很大(囧,实际天吾正是一枚宅男)。她不加修饰语的说话路数与对常识的误读让人很难不对其产生兴趣。当然,还有她何以如此说话的理由。
  值得注意的是,天吾进入时的身份也是特殊的,他是一位作家的枪手。所以,从社会司法角度看,两位“救世者”都不是会被社会认同的角色*。他们几乎都在用脆弱的蛋壳敲打着已融入世俗的,由毒瘤熔铸的大门。

  2 平行
  村上的双线叙事总是让我想到威廉福克纳的多线叙事。每一部分的展现都有其独立存在的意义,并埋伏了很多谜团。例如阅读本书就总让我想起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当然,从村上本人的阅读习惯看,我是找不到福克纳的。算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来自植入1q84的宗教性*——它包皮皮含了很多宗教性*的因素,暗喻日本奥姆真理教的庞大团体,对宗教的细腻解释,甚至巴赫。有如哥特式建筑拱起的尖顶——巴赫的出现,以及他所带来的二重性*(巴赫代表的巴洛克音乐巅峰的极限化的数字排列——天吾对数字的喜爱,以及巴赫实际在巴洛克时代的隐匿——他是那个时代的先行者同时又是“平庸者”)可以看出本书在叙述,列举时的慎重,其中还可能包皮皮含隐喻。
  巴赫先说到这。
  我对1q84双线最直观的感觉是村上在一边造梦,一边圆梦。他借书中人物小松的口,说出了一句重要的话——越是把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描述的准确,便越受读者的喜爱。这个观点我基本同意。现在看,至少有两个重要的象征性*事物在1q84 book1的半边(天吾部分)进行了描述——两个月亮以及小小人(它们无一例外都存在于两个文本里,深会里的《空气蛹》,以及天吾正在创作的小说),当然,在现实世界它们应该都是不可能存在的。而就是这两个重要的象征性*事物,村上让他们相继出现在了青豆的1q84中——不只一次,青豆看到了两个月亮。而且我们几乎可以把两个月亮的出现当作1q84合理化的一种解释。至于小小人,我们都知道在book1中,它借一位受尽宗教凌虐的小姑娘的躯体“实实在在” 的出现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一边是构思,一边是诠释,这可能不光是两位主角一动一静的体现,还是一种写作上的思路,即双线带来的真实,虚幻,以及其渐渐融化的边界线。
  3 100%
  村上在早年曾写过100%的女孩,短小精悍。那如果把这样纯私人化的爱情故事放置在现如今这样一个大容器里——这个异化了的1q84中,会怎么样呢?
  从故事的悬念上看,是很足的。即,两位100%男孩女孩在多年之后再如何得以相见?这里面藏着村上对小说人物的动机把控。

  从叙事上来看,青豆是比天吾凌厉的。虽然天吾的身板也不差,但比起喜爱踢流氓下部的青豆来说,是差了那么一些的。比如说青豆的紧急出口事件,如果换置在天吾身上呢?当然,这种假设有些荒诞,但至少能证明,青豆是更具推动剧情进展的角色*。
  但从双方互相找寻的主动与被动性*来看,天吾则是比青豆更积极的角色*。我们从青豆与亚由美的对话中能多次感到——青豆对曾拯救过自己的天吾,是充满爱意和想象的。如果不是环的自杀(其也可看成是青豆变得积极的原因),天知道青豆将会当多久的处女。进一步说,青豆把爱与性*的进一步分离,似乎也可以看成是把灵魂完全交给天吾的准备。
  但即使如此爱着天吾,青豆也是打算“按兵不动”的。为什么——因为她在等,按照青豆的想法,她认为他们早晚会通过一个未知之桥联系在一起,她要做的就是等待天吾(在这儿补充1q84 book3的一个细节,青豆被迫困囿在“暗无天日”的房间之中,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天吾的出现)。
  而在找寻对方的路上,天吾无疑是走的更远的。书中第一段描写天吾念起青豆是在地铁上,他看到的一对母女。此后村上不吝篇幅,展示了大段情节细叙两人的过往。
  其中一个细节特别值得注意,更可以看作是此后天吾找寻青豆的动机。即青豆在临别之前与天吾的握手。
  细心阅读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情况多次发生在深绘里与天吾身上。这个和青豆有着相似背景(深受宗教荼毒的童年,以及同样离家出走的姿态)的女孩,会不会是天吾在找寻青豆时的一个重要人物呢?
  我认为,是会的。天吾对深绘里的主动牵手是从不排斥的,甚至勾起了他纯精神上的鼓舞与享受,很难说这种感觉具体是什么——但恐怕,里面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于对当年青豆的移情。而从天吾主动拯救深绘里的姿态去看,深绘里似乎不仅仅承担揭露宗教本质的重任。
  深绘里会不会成为天吾与青豆相见的重要介质,她会不会成为双线叙事的焦点(正像《海边卡夫卡》里的佐伯),以致把两位主角最后引入一流呢?
  这种可能或许只有1%。但在她和天吾的握手中,让我看到了100%。
或许您还会喜欢:
少女的港湾
作者:佚名
章节:10 人气:2
摘要:这是在盛大的入学典礼结束后不久的某一天。学生们从四面八方的走廊上涌向钟声响彻的校园里。奔跑着嬉戏作乐的声音;在樱花树下的长凳上阅读某本小书的人;玩着捉迷藏游戏的快活人群;漫无目的地并肩散步的人们。新入校的一年级学生们热热闹闹地从下面的运动场走了上来。看样子是刚上完了体操课,她们全都脱掉了外衣,小脸蛋儿红通通的。高年级学生们俨然一副遴选美丽花朵的眼神,埋伏在树木的浓荫下,或是走廊的转弯处。 [点击阅读]
归来记系列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在刑事专家看来,”福尔摩斯先生说,“自从莫里亚蒂教授死了以后,伦敦变成了一座十分乏味的城市。”“我不认为会有很多正派的市民同意你的看法,”我回答说。“对,对,我不应该自私,”他笑着说,一面把他的椅子从餐桌旁挪开,“当然这对社会有好处,除了可怜的专家无事可做以外,谁也没受损失。在那个家伙还活动的时候,你可以在每天的早报上看出大量可能发生的情况。 [点击阅读]
心兽
作者:佚名
章节:12 人气:2
摘要:第一章每朵云里有一个朋友在充满恐惧的世界朋友无非如此连我母亲都说这很正常别提什么朋友想想正经事吧——盖鲁徼?如果我们沉默,别人会不舒服,埃德加说,如果我们说话,别人会觉得可笑。我们面对照片在地上坐得太久。我的双腿坐麻木了。我们用口中的词就像用草中的脚那样乱踩。用沉默也一样。埃德加默然。今天我无法想象一座坟墓。只能想象一根腰带,一扇窗,一个瘤子和一条绳子。我觉得,每一次死亡都是一只袋子。 [点击阅读]
拇指一竖
作者:佚名
章节:17 人气:2
摘要:贝瑞福夫妇对坐在早餐桌前,他们和普通的夫妇没什么不同,这时候,全英格兰至少有好几百对像他们这样上了年纪的夫妻正在吃早餐,这一天,也是个很普通的日子——一星期七天之中,至少有五个这样的日子。天空阴沉沉的,看起来像是会下雨,不过谁也没把握。 [点击阅读]
数字城堡
作者:佚名
章节:15 人气:2
摘要:丹·布朗(DanBrown)是美国当今最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之一。2003年3月出版的《达·芬奇密码》创造了一个书市奇迹,旋风般地横扫了美国各大畅销书榜,至今全球销量已超过800万册。丹·布朗也凭这部小说而大红大紫。丹·布朗出生于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埃克塞特镇长大,在阿默斯特学院和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度过了大学生涯,毕业之后留在菲利普·埃克塞特学院教授英语。 [点击阅读]
新探案系列
作者:佚名
章节:13 人气:2
摘要:我担心福尔摩斯先生也会变得象那些时髦的男高音歌手一样,在人老艺衰之后,还要频频地向宽厚的观众举行告别演出。是该收场了,不管是真人还是虚构的,福尔摩斯不可不退场。有人认为最好是能够有那么一个专门为虚构的人物而设的奇异的阴间——一个奇妙的、不可能存在的地方,在那里,菲尔丁的花花公子仍然可以向理查逊的美貌女郎求爱,司各特的英雄们仍然可以耀武扬威,狄更斯的欢乐的伦敦佬仍然在插科打诨, [点击阅读]
旗振山疑云
作者:佚名
章节:7 人气:2
摘要:J报社大阪支社的总编富永拜访浅见家,那是l1月1日的事。那天是星期天,可对于浅见光彦来说,不管是周末还是假日都与他无关。浅见昨晚深夜才从四国松山旅行回来,一回来就埋头工作到凌晨。因为约定后天之前要完成的稿件,比预定的晚了许多,虽然老记挂着这件事,可人终究敌不过睡魔。一直坚持到凌晨4点20分,本想打算稍事休息,没想到脑袋一落枕头,就沉沉睡过去了。“少爷!少爷!快起来。 [点击阅读]
星球大战前传1:魅影危机
作者:佚名
章节:24 人气:2
摘要:塔土尼星球。蔚蓝无云的天空中,恒星闪烁,炫目的白色光芒照耀着这颗行星上广袤的荒原。因此生成的热气从平坦的“沙质地表蒸腾上升,在巨大的断崖和高耸苍凉的山巅之间形成了一片晶莹的氤氲。这是这颗行星上惟一典型的地貌特征。大块大块风化的巨岩如哨兵般屹立,在潮湿的雾霭中俯视着一切。当飞车赛手呼啸而过,引擎发出狂野的嘶吼,炽热的光和空气似乎都在颤动,群山也为之颤栗不止。 [点击阅读]
暗藏杀机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一九一五年五月七日下午两点,卢西塔尼亚号客轮接连被两枚鱼雷击中,正迅速下沉。船员以最快的速度放下救生艇。妇女和儿童排队等着上救生艇。有的妇女绝望地紧紧抱住丈夫,有的孩子拼命地抓住他们的父亲,另外一些妇女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一位女孩独自站在一旁,她很年轻,还不到十八岁。看上去她并不害怕,她看着前方,眼神既严肃又坚定。“请原谅。”旁边一位男人的声音吓了她一跳并使她转过身来。 [点击阅读]
最后致意
作者:佚名
章节:9 人气:2
摘要:我从笔记本的记载里发现,那是一八九二年三月底之前的一个寒风凛冽的日子。我们正坐着吃午饭,福尔摩斯接到了一份电报,并随手给了回电。他一语未发,但是看来心中有事,因为他随后站在炉火前面,脸上现出沉思的神色,抽着烟斗,不时瞧着那份电报。突然他转过身来对着我,眼里显出诡秘的神色。“华生,我想,我们必须把你看作是一位文学家,"他说。“怪诞这个词你怎么解释的?”“奇怪——异常,"我回答。 [点击阅读]
歌剧魅影
作者:佚名
章节:28 人气:2
摘要:歌剧魅影作者:卡斯顿·勒鲁引子:这本奇书异著讲述的是作者如何追踪调查,最后终于证实歌剧幽灵并非子虚乌有的经过。歌剧幽灵的确存在,而非如人们长期以来所臆测的只是艺术家的奇想,剧院经理的迷信,或者是芭蕾舞团女演员、她们的老母亲、剧院女工、衣帽间和门房职员这些人凭空捏造的谣传。是的,它也曾有血有肉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虽然只是个影子而已。 [点击阅读]
波罗探案集
作者:佚名
章节:11 人气:2
摘要:我正站在波洛房间的窗户旁悠闲地望着下面的大街。“奇怪呀!”我突然脱口而出。“怎么啦,我的朋友?”波洛端坐在他舒适的摇椅里,语调平静地问。“波洛,请推求如下事实!——位年轻女人衣着华贵——头戴时髦的帽子,身穿富丽的裘皮大衣。她正慢慢地走过来。边走边看两旁的房子。二个男子和一个中年女人正盯捎尾随着她,而她一无所知。突然又来了一个男孩在她身后指指点点,打着手势。 [点击阅读]